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第1张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

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

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应该说这首诗是诗人创作的边塞诗当中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也是他第二次出塞任职的时候创作的。这个时候诗人正受到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重用,所以这一时期的诗词读起来也颇有豪情。这首诗诗人用他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壮阔秀丽的边塞景色,和我们分享了热情奔放的军营生活,而那种浪漫奔放的笔调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让人无不动容。

整首诗都是以雪天景色的变化作为线索的,主要描述了送别上一任官员离别的过程,环环相扣,浑然天成。这首诗的前四句可以划分为第一部分,诗人主要描写了早晨的边塞风光,目之所及,都是雄奇瑰丽的雪景,与此同时,身体也感受到了彻骨的严寒。一堆堆雪花在诗人眼前就像一夜盛开的梨花一样,带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与期待。

边塞的夜晚阴冷而漫长,但是就是这样的夜晚却给军营带来了无比秀美的雪景,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就算雪花飘入军营,行动不便,但是全军将士却没有丝毫怨言,环境的冷和内心的热形成鲜明对比,从而表现出将士们昂扬向上的姿态,以及乐观激昂的爱国情怀。

这首诗的中间两句可以划分成第二部分,主要是描写雄伟壮阔的雪景和饯别宴会的欢庆盛况。“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一句诗人运用了浪漫夸张的修辞手法,用豪迈磅礴地气势描绘出瑰奇壮丽的塞外雪景,以此来反衬接下来将要展现的欢乐气氛,体现出将士们载歌载舞所蕴含的积极意义。胡琴、琵琶和羌笛三种乐器同时演奏,可见热闹非凡,在一片冰天雪地当中欢庆送别,军营的那种豪迈奔放便跃然纸上。

这首诗最后三句可以划分为第三部分,这一部分写的是宴饮一直到傍晚,结束之后送友人返回京城的场景。即将离别的兄弟在鹅毛大雪中昂首阔步,那种豪情让风中的旗帜都显得更加鲜艳了,而迎风招展的旗帜也映射着那些威武不屈的将士们。这一部分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生动形象,极富感染力。最后,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落满雪花的山峦此起彼伏,在蜿蜒曲折的路上已经望不见友人的身影,只能凭借着雪地上留下的马蹄印去想象他英姿飒爽的样子。诗人用质朴平淡的语言表达了对友人最真切的祝福与怀念,含蓄隽永,依依惜别。

这首诗的结构清晰,格调雄奇,景色秀美,情感真挚,在一动一静、一张一弛之间将祝福、怀念、不舍、惆怅、豪迈等等多种情感元素结合在一起,不事雕琢,浑然天成。全诗这种抑扬顿挫的结构、刚柔并济的情感让我们久久神往,慷慨悲壮,浑然雄劲应该说是我国边塞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值得细细品味。

整首诗表达的是诗人对一草一木顽强的生命力的无限赞美。一棵棵大树孤独且坚韧不拔,有种打不到的生命活力。

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这一句更是体现出来大树的坚韧。

诗人通过大树赞美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他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他们的根伸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他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树,只是自然界的一种具体事物,诗人托物于树,赞诵了一种独立向上,又根须相连的团结战斗的精神。形象与思维的高度融合,正是一切成功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征。

“诗要用形象思维”,诗人借助树这一自然物形象进行了艺术构思。并通过这一感性形象,对现实进行理性的认识,便成了诗中的思想。“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这是各自独立的树。接着诗人又借“根”的形象入笔:“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这些相互在地下根须相连的树,便给读者形成了思想认识:树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一个团结的整体。以形写神,这个神,就是事物对象的本质特征与精神性格所在。当然,诗中的情思,不是抽象的,而是溶解在诗的形象里的情思。

这首诗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作品,也是当时传诵的名篇全诗结构严紧,格调清新,通过对荒原野草的赞颂,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

  [古诗《草》]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47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