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文赏析中如何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

在古诗文赏析中如何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第1张

古人通常都是寓情于景的,你可以根据对景色的描写来区别因为人心情的好坏对景色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很多古诗中作者会直接把心情的好坏写进去,像:愁、思、悲、喜等

还有很多诗人写的比较含蓄,但是感情是无法遮掩的,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所以碰到晦涩难懂的诗,多读两遍,基本就可以掌握了

jr

抒情诗作为诗歌的一种,它通过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袒露诗人的内心世界,来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抒情诗并不追求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描述,而是注重个人情思的抒发,即使诗中有一些关于生活现象和自然景物的描写,但诗人仍然是通过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来体现诗人自己的感受与情绪。

论诗》赵翼: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提倡创新,反对机械模拟,此诗就体现了这一点。为了说明诗风代变的道理,诗人举出了诗歌史上的两位大家,唐代的李白与杜甫为例。以为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感了。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各个时代都有其标领风骚的人物,不必惟古人是从。“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觉得不新鲜了。可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国家代代都有有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 青山独归远。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所以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往往黯然情伤,但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769—770)。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龟年,正是在意气风发的少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杜甫因才华早著而受到歧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赏识,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在杜甫的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几十年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安史之乱的唐朝业已从繁荣昌盛转入衰落,他们二人的晚景也十分凄凉。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本已郁积的无限沧桑之感。这首诗跨越了几十年的时代苍桑,社会变迁,景物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世道衰落的感慨。全诗情韵深厚,内蕴丰富,举重若轻,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

这要从诗人所用的事物来看,一般诗歌有思乡、官场失意、离愁、殇恋和表明意志的情感。

其实仔细看来很明显的,思乡的话以《回乡偶书》为代表,会直接写出来。

官场失意以王昌龄的《从军行》系列为代表,一般会写自己在某个地方恨不能为国家效力,或者是以女子闺怨暗喻自己在官场无法被重用。

离愁的话一般会提到“柳”(谐音“留”),“长亭”(古代送别的渡口)和“舟”一类的交通工具,可以看看《雨霖铃》,例子较全。马致远的《汉宫秋》也颇为经典。

殇恋以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为最,比如《声声慢》,会回忆从前往事,事物例子一般是“雁”。

表明意志就多了,陶渊明《饮酒》就是最出名的例子,还有周敦遗的《爱莲说》、刘禹锡的《陋室铭》也很经典。

一般诗词的情感都是看句中例子来判断的,多看看就知道了。

整首诗表达的是诗人对一草一木顽强的生命力的无限赞美。一棵棵大树孤独且坚韧不拔,有种打不到的生命活力。

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这一句更是体现出来大树的坚韧。

诗人通过大树赞美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他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他们的根伸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他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树,只是自然界的一种具体事物,诗人托物于树,赞诵了一种独立向上,又根须相连的团结战斗的精神。形象与思维的高度融合,正是一切成功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征。

“诗要用形象思维”,诗人借助树这一自然物形象进行了艺术构思。并通过这一感性形象,对现实进行理性的认识,便成了诗中的思想。“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离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这是各自独立的树。接着诗人又借“根”的形象入笔:“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这些相互在地下根须相连的树,便给读者形成了思想认识:树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一个团结的整体。以形写神,这个神,就是事物对象的本质特征与精神性格所在。当然,诗中的情思,不是抽象的,而是溶解在诗的形象里的情思。

诗的情感是指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感情基调是指其思想感情属于哪一种类型如李白的《静夜思》,其情感是对家乡的思念,其感情基调则是悲伤的再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其思想感情是对庐山瀑布的赞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而其感情基调则是喜乐赞叹的

诗的主旨确实如楼主所说,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但主旨并不等于主要内容还是以李白的《静夜思〉来说,其主旨是对家乡的思念,而其主要内容则是看到床前的月光,便低着头想念故乡〈望庐山瀑布〉的主旨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而其主要内容则是表现瀑布的落差大,气势磅礴

这样说,你能看明白吗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702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