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满江红》课件【三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满江红》课件【三篇】,第1张

#课件# 导语课件是教学一篇课文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新课的开始阶段,从一定的目的出发,用很短的时间,并采取一定的方法或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心理情绪的重要教学环节。下面是 的后续更新吧!

篇一九年级语文下册《满江红》课件

 教学创意

 《满江红》是一首词。作者秋瑾在词作中颇有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教读本文,即以词的文体特点入手,以声律、物象、意格作为读词的根本,以吟词调、读画面、品心怀为活动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以声律为窍,学习吟调

 (二)以物象为骨,感受画面

 (三)以意格为髓,品味心怀

 教学重点

 1吟诵词作,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的复杂心怀。

 教学难点

 1朗诵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的复杂心怀。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析法

 教学思路

 大致上分为三个教学板块:

 (一)以声律为窍,学习吟调

 (二)以物象为骨,感受画面

 (三)以意格为髓,品味心怀

 预习要求

 1读标题,读课文,读注释。

 2朗读课文。

 时间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铺垫(5分钟)

 1由《满江红》词导入:岳飞的《满江红》脍炙人口,古今许多人都写过《满江红》,很少有岳飞这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秋瑾的词作《满江红》。

 2同学们都知道秋瑾是个女英雄,为革命献身。针对这首词,我们再做一下补充。

 知识卡片1:

 (1)秋瑾(1875-1907),字璿卿,别号鉴湖女侠,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人。出身诗书之家。

 (2)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子芳。王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

 (3)1898年前后王子芳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4)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写下《满江红》这首词抒怀。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5)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3词是诗的特殊形式,是可以唱的有音乐性的诗。《满江红》是词牌名,词牌名规定了词的格律,就是词的调。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满江红》这个词牌名又有什么样的格律特点呢我们来了解一下。

 知识卡片2:满江红,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唐人小说《冥音录》记载曲名《上江虹》,后更名《满江红》。宋以来始填此词调。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格调沉郁激昂,前人用以抒发怀抱,佳作颇多。

 活动一以声律为窍,学习“吟调”(10分钟左右)

 1初读,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教师指导读准字音,提示学生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为强

 2再读,词分上下阕,就像我们平常学习文章的段落,读整首词的时候,要注意其间的停顿。词又称长短句,长长短短的句子之间,停顿由长到短,分别是阙、韵、句、读。上下阕之间停顿最长,韵脚其次,“句”在词中是语意完整的停顿,“读”在词中用顿号表示,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停顿。请同学们试着读起来,注意停顿。

 3老师根据自己的语感,试着吟诵一下。(学生听教师吟诵)

 满江红

 (清)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师:谁来大胆试一试,用自己的调,吟起来。(学生们纷纷练习吟诵。)

 师:同学们都沉醉在自己的腔调之中了。不用学别人的,就找自己的调。诗词之窍就是我们通过吟诵去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蕴藏的情。

 活动二以物象为骨,感受画面(15分钟左右)

 学习诗词,不仅要注意平仄腔调,更要化为形象方能理解,感受到词的风貌,带着感受吟诵,才有味道。读诗词的“第二本”是——“以物象为骨”(出示课件)。我们再一次走进词中,感受一番。说说这首词中,哪些诗句让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这些画面又带给你什么感受呢

 (1)“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这句诗在我眼前出现了一座小花园,四周围着低矮的篱笆,篱笆下开满了一朵朵的**的小菊花,香气扑鼻,满园芬芳。天朗气清,秋天明净的容颜好像被擦洗过。陶渊明的《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中就有过这样的风景,秋瑾化用诗句,带给我冲破家庭的牢笼怡然自得的感受。

 师:你尝试着用自己的声音读出“篱下”这个地点和“黄花”的芬芳。

 (2)从“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一句中,我看到了月圆之夜,本应家人团聚的日子,在远离家乡的北京城,作者却寓居客栈,寄人篱下,有一种孤独失落的感受。

 师:温暖的家庭和孤独的自己之间距离越大,这种感受就越强烈。接着来。

 (3)我还从“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中看到了作者在广阔的红尘中,不知到何处寻找和自己志同道合的知音,于是潸然泪下。

 (4)有种知音难觅的悲伤。“青衫湿”同样化用白居易“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一红一青,把这种鲜明的色彩对比读出来,也就读出来红尘空间的广阔与知音的稀少之间的距离。

 (5)“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这位同学看到了秋瑾默默地回想的画面。她想到了《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在四面楚歌的危急时刻最终破楚的故事,也回想到了自己结婚八年来曾在浙江时过的貌似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地位。一方面写出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的国之仇,一方面来写自己终将冲破家庭牢笼。是虚实结合的手法。

 师:这里的“四面”“八年”,一个以方位写情势之紧迫,一个写苦闷时间之长,我们来读出这种感受吧。

 师:一幅幅画面中将眼前所见之景与内心所想之情结合在一起。在诗词的朗读之中,体察与触动关于时间、地点、方位、色彩、动作、声音、味道等等词语,往往能带给我们带给我们丰富的内心感受。

 活动三以意格为髓,品味心怀(10分钟左右)

 1不断推敲、品味诗词,才能理解诗词的精髓。让我们再次走进词中,品味秋瑾在词中用独特的语言形式来表达独特的心怀的诗句。

 (1)“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一句被誉为本词的神来之笔。对仗工整,三字式短句,节奏急速,简洁有力。把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呈现出来。读来节奏急促有力。

 (2)“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意义不同,表达了秋瑾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身是现实,心是理想,身与心的距离,就是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3)“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对国家和人民有热情一颗与真诚的心,却不为世俗所了解的距离。

 (4)“英雄末路当磨折”,能离家出走,冲破家庭牢笼,对一个女子来说是英雄的壮举。但因不被人理解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今天的行动与未来的不可知之间的距离。

 师:距离越大,文字的张力越大,也越能读出秋瑾不同于普通女子的精神气概。

 2升华《满江红》

 师:诗词上阙写景叙事,下阙议论抒情,请同学们结合词上下阙的内容,恰当使用词中的语句来为这首词加个题目。

 《满江红•小住京华》《满江红•苦将侬》《满江红•平生肝胆》《满江红•英雄觅知音》《满江红•何处觅知音》《满江红•英雄抒怀》《满江红•男儿烈》《满江红•青衫湿》《满江红•观篱下黄花有怀》《满江红•京华思浙有怀》

 教师小结:

 “英雄肝胆无人识,红尘知音无处觅”,感时伤时的愤慨,报国无路的感叹,上阙女性的柔情和下阙战士的豪情交织在她心灵的深处,和谐地组成了这一曲既深沉忧郁而又豪放跌宕的灵魂的悲歌。让我们用自己的调子唱出《满江红》。

篇二九年级语文下册《满江红》课件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复习

 1、导入

 2、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创作背景: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二、问题导学

 1、朗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文意。注意《满江红秋瑾》: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3、概括文章的内容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

 下片:思虑未来前途

 4、思考问题,体会词作感情。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的复杂心情。

 用下列句式说话:从词作中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的心情,我是从-----------一句话体会到的。这句话-------------(按照“心情-----句子------分析”的方式回答)

 喜悦激动:冲破牢笼,获得自由,悠然自得--------------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豪情万丈--------------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苦闷忧愁:中秋佳节,独自一人,倍感孤独--------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冲破牢笼,面对未来,担心不已---------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知音难觅---------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折磨。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5、总结:

 秋瑾的这首《满江红》词,一方面写出自己挣脱家庭束缚,另一方面表现自己胸怀保家卫国的志向,又恐知音难觅的担忧,即便无奈为“峨眉”,也有着一颗强大的“男儿心”,崇高的志向指引着她,即便有所顾虑也坚定的摆脱世俗,走向革命路的决心。

 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三、自学探究

 四、展示点评

 五、拓展延伸

 中考链接:

 1、“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中“终破楚”指什么这一句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比喻自己冲破家庭的牢笼,表达了作者冲破家庭的牢笼的喜悦心情。

 2、“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中“娥眉”指什么这一句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不能做男儿的遗憾之情。

篇三九年级语文下册《满江红》课件

 教学目标

 1、全班同学都能准确优美地朗诵《满江红》。体会岳飞的英雄气概,感受词中雨涵的爱国主义思想

 2、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激发学生诵读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点

 全班同学都能准确优美地朗诵《满江红》

 教学难点

 全班同学都能准确优美地朗诵《满江红》。体会岳飞的英雄气概,感受词中雨涵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过程:

 师:今天由我和同学们完成这节校本课

 师:播放《精忠报国》。

 师:听过这首歌后你有什么感受可以从内容上说一说,也可以从歌曲的情绪上说一说

 师:关于岳飞,你都了解些什么

 预设:岳飞是南宋抗金将领

 关于岳飞,我知道一个小故事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老师也来和同学们分享一下老师了解到的岳飞

 岳飞是南宋抗金将领,在南宋时期抵抗金人的侵略,保家卫国,是后世景仰的民族英雄。(课件出示)

 师: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岳飞这首《满江红》(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读,听清楚每一个字音,并且想一想,这首《满江红》与我们之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预设:句子比较多。每一句的字数不同,长短不一。分为两段

 师:这就是与诗并称双绝的,叫做词。

 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词有词牌,即曲调。词分为上阕和下阕。满江红是的词牌名之一。传唱最广的是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

 师:你们想不想自己读读这首词。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不认识的字可以问问同桌,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指名读,并且纠正字音。

 师:还有谁想读

 师:那请你把这首词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如果你的同桌读的字音准确,流畅,就请你向你的同桌竖起大拇指。

 师:老师刚才看到很多同学竖起大拇指,看来你们的字音都读的很准确呀!

 师:同学们都知道,无论是读诗或者读词,都应该有停顿和重音的地方,请你自己读一读,边读边把停顿的地方用/标出,重音的字下面加点。

 师:老师也把自己的停顿和重音画出来了。(课件出示)

 师:谁愿意再来读读这首词,你可以按照自己停顿的方式,也可以按照老师的停顿方式。其他同学认真听他的停顿在什么地方,重音在什么地方。

 师:指名读,找两个学生,指导重音和停顿、师:重点指导: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高昂)

 师:这句话的意思什么,谁能说一说

 师:这首词的意思就是期待着这一天吧,让我们从头收拾好旧日的山河,向祖国献捷!

 师:岳飞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呢

 师:这首词是岳飞率军从襄阳出发北上,陆续收复了洛阳附近的一些州县,前锋已经逼近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举收复中原,直捣金国的老巢黄龙府之势。但就在岳飞胜利在望的时候,宋高宗一心议和,命岳飞立即班师,岳飞不得已率军回到鄂州。他痛感坐失良机,收复失地的志向难以实现,在百感交集中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满江红》。

 师:既然怀有这样的情感,那我们的情绪、语速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语速:缓慢的

 情绪:悲伤地后来是信心满怀,高昂的

 指名读,评价

 师:那我们一起来听听播音员方明老师的范读,注意他的语调、语速和情感。

 师:同学们你们能像播音员这样读一读吗

 1、找一人读老师给你配上音乐

 2、再找一人读

 3、再找四人读(你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词)

 4、老师也想跟大家读一读这首词,我独上半句,你们齐读下半句

 5、男生读上阕,女生读下阕

 6、试着全班背一背

 7、我们试着每组一句来读一读,读的时候要起立,最后一句要全班齐读,读两遍。

 师:岳飞不仅是一位民族英雄,但他也有留下了后世传唱的文章,除了这首《满江红》,同学们课下也可以读一读那首《小重山》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河岳英灵集》)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诗人乘舟来到北固山下,展现在眼前的是山青水碧的壮丽景色。残夜将尽,旭日从水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该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482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