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七情,就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这是人体应对外界环境变化产生的生理反应,正常人很难避免七情所扰。通常情况下,七情不会致病,但自然界存在物极必反的法则,当情志活动过于剧烈,超出人体能够承受的限度,并持久得不到平息,势必会影响到脏腑气血功能。
喜
平时,每每见到那些笑容满面的老熟人,经常会开玩笑地说:“哟,老张有什么喜事啊?笑得这么灿烂。”可见,喜即是心情愉快的代名词。
怒
怒是每个人都会发生的生理反应,当遇到不介理的事情,或因某事未能随心愿,而出现的气愤不平、怒气勃发的现象。
忧
现在许多年轻人经常把“郁闷”一词挂在嘴上,动不动就说:“真郁闷”,每次听到这一新名词,都觉得很不解,一天到晚有那么多值得郁闷的事情吗?实际上,现代人将郁闷一词的含义扩大化了,指一切不顺心的事。古人所讲的郁闷,实际上是忧的意思,是忧愁而沉郁。表现为忧心忡忡,愁眉不展,整日长吁短叹、垂头丧气。
思思,即是指思考,集中注意力想问题的意思。我们平时常说的“若有所思”,其中的思就是这个意思。
悲
悲是由哀伤、痛苦而产生的一种情态。表现为面色惨淡、神气不足、偶有所触及即泪如雨下,悲痛欲绝。
恐恐从字面意思上看就是害怕的意思,常指因精神极度紧张而造成的胆怯。表现为面露害怕神情,做事畏首畏尾。
惊所谓的惊,常指因某些突发事件而导致的精神上的突然紧张,例如,突然遇险恶,骤然而临危险,目击异物,听到巨响等。
以上即为七情的简单解释,了解了这些内容,我们即可真正掌握七情与脏腑气血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了。
知识链接:
上面我们已经介绍了七情,六欲则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概括来说有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和意欲六种。
在大多数人看来情与欲似乎是无法分清界限的,也就是说,情与欲是不能分开的,没有情哪来的欲?没有欲又哪来的情?没有情,没有欲,所谓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儿女情长,没有悲欢离合,这样的人不是尼姑、和尚,就是神仙、鬼怪了。
虽然七情六欲不分家又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调味剂。但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
就拿见欲来说吧,也可以理解为求知欲,有的人求知欲极为强烈,恨不得将天下所有的知识全部装进大脑,只要有时间,就投入到书的海洋里;而有的人,就算逼着他去学习新知识,都懒得翻动书本,甚至看到字就头疼,这就是对求知欲(见欲)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
佛教对七情六欲的看法并非是放弃,而是不去执着,看淡,放下。正所谓无缘不聚,亲情和爱情,皆是和我们这一生中最有缘分的那些人产生的联系。前世的业,今生的爱恨情仇,皆有体现,这是我们今生要做的功课,要完成的课业啊,要懂得随缘去了业,也就是这个意思。从这个意义上讲,并没有什么放弃的,只有去完成的。也就是说,那么多挂碍,完成不了,谈何放弃啊?如若不能善始善终,欠人家的会被人惦记着,逃避又谈何放弃?所以,“解脱”哪可能说放弃就放弃了的。
所以,懂得且行且珍惜才是最好的面对啊。
七情
喜
怒
哀
惧
爱
恶
欲
六欲
生
死
耳
目
口
鼻
中医七情
喜
怒
忧
思
悲
惊
恐
佛指六欲
色欲
形貌欲
威仪姿态欲
言语音声欲
细华欲
人想欲
谓七情?《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中医理论稍有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那么,什么是六欲呢?《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由此观之,七情六欲是人类基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动态,是人性基础的基础,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是人间生活的最基本色调。但人与人并不一样,七情六欲的表现也就有五花八门,正所谓七情六欲人人有,千差万别各不同。
“七情六欲”的“七情”按《礼记》的观点指喜、怒、哀、惧、爱、恶、欲,按儒家的说法是喜、怒、哀、惧、爱、恶、欲,按佛教的说法则是喜、怒、忧、惧、爱、憎、欲,而医家的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
七情的演变也是有一定的历史过程的,在最原始的时候,古人们认为人类只有四种情感,那就是喜,怒,哀,乐,这并不是道听途说,而是在一些史书当中记录着七情的演化史,这喜,怒,哀,乐是有来源的。
比如说人遇到开心的事情,就会感觉 “喜”,遇到自己很讨厌的事情,就会觉得“怒”,遇到自己所喜好的东西就会“乐”,遇到令人失望的时刻,就会感觉到“哀”。
六欲
六欲最早出现的地方是《吕氏春秋》当中有这么一句话,“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书中所说的六欲就是生欲,死欲,耳欲,目欲,口欲,鼻欲,这里的六欲就很好理解了,它指的就是人的需求和欲望。
用大白话讲,就是说你得先活着,并且满足活着的条件,需要看到吃到闻到这才行,这是生活最基本的欲望,也是人类降生以来具备的能力。
1、“喜”对应"心脏"
“喜”,是心情愉快的表现,但是高兴过度就会伤“心”,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是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超乎常态的“喜”,会促使心神不安,甚至语无伦次,举止失常。
2、“怒”对应"肝"
“怒”,指人一旦遇到不合理的事情,或因事未遂,而出现的气愤不平、怒气勃发的现象。中医讲,肝气宜条达舒畅,肝柔则血和,肝郁则气逆。当人犯怒时,破坏了正常舒畅的心理环境,肝失条达,肝气就会横逆。
3、“忧”“思”对应"脾"
(1)“忧”,指忧愁而沉郁。表现为忧心忡忡,愁眉苦脸而整日长吁短叹,垂头丧气。
(2)“思”,就是集中精力考虑问题。思虑完全是依靠人的主观意志来加以支配的。中医认为:过思则伤脾,脾伤则吃饭不香,睡眠不佳,日久则气结不畅,百病随之而起。
4、“悲”对应"肺"
“悲”,是由于哀伤、痛苦而产生的一种情态。表现为面色惨淡,神气不足,偶有所触及,即泪涌欲哭或悲痛欲绝。中医认为悲是忧的进一步发展,两者损害的均是肺脏(指肺气),故有“过悲则伤肺,肺伤则气消”之说。
5、“恐”、“惊”对应"肾"。
(1)“恐”,是惧怕的意思,因精神极度紧张而造成的胆怯。
(2)“惊”,是突然遇到非常事变,导致精神上的促然紧张。
喜怒忧思悲恐惊:
七情,就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中医认为它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生理反应,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直接致人于病的。但是,倘若情志活动剧烈、过度,超越人体能够承受的限度,并持久不得平静,那就必然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导致全身气血紊乱。
如《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又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都说明了七情的过度偏激对人体的气血、脏腑均有一定的损害。
以上内容参考--喜怒忧思悲恐惊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志活动。
喜指高兴欢喜,怒指愤怒生气,哀指忧伤悲哀,惧指害怕担心,爱指倾慕喜欢,恶指憎恶讨厌,欲指欲念嗜好。七情指的是人的其中情绪。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高兴、生气、忧伤、害怕、喜爱、厌恶、嗜好是人生来就具备的七种情绪。
《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可见六欲是泛指人与生俱来的生理需求或欲望。
欲望带来的情绪
现在许多年轻人经常把“郁闷”一词挂在嘴上,动不动就说:“真郁闷”,每次听到这一新名词,都觉得很不解,一天到晚有那么多值得郁闷的事情。实际上,现代人将郁闷一词的含义扩大化了,指一切不顺心的事。古人所讲的郁闷,实际上是忧的意思,是忧愁而沉郁。表现为忧心忡忡,愁眉不展,整日长吁短叹、垂头丧气。
在大多数人看来情与欲似乎是无法分清界限的,也就是说,情与欲是不能分开的,没有情哪来的欲?没有欲又哪来的情,没有情,没有欲,所谓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儿女情长,没有悲欢离合,这样的人不是尼姑、和尚,就是神仙、鬼怪了。
-七情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
六欲指:食欲、性欲、情欲、占有欲、求知欲、出类拔萃欲。
七情六欲是人之本能,是驱动人每日奔波劳碌的内在因素,没有了七情六欲,人要么成行尸走肉,成植物人;要么成了神佛或鬼怪。七情六欲影响着人的品位、生活质量、道路,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全在于你对七情六欲的控制程度。
我们来逐项分析。
七情:
喜:包括喜爱、喜悦、喜好、喜欢、高兴、快乐等情感;
怒:包括愤怒、恼怒、发怒、怨恨、愤恨等情感;
哀:包括悲伤、悲痛、悲哀、怜悯、哀怜、哀愁、哀悯、哀怨、哀思等情感;
乐:指欢乐,身心愉悦,充满幸福的一种情感;
惊:指惊咤、惊愕、惊慌、惊悸、惊奇、惊叹、惊喜、惊讶等情感;
恐:指恐慌、恐惧、害怕、担心、担忧、畏惧等情感;
思:指思念、想念、思慕等情感。
六欲:
食欲:生理本能由于饥饿而产生的想吃东西的欲望加社会环境影响而产生的想吃好、吃多、吃巧、吃奇、吃美的欲望;
性欲:生理由于发育成熟而本能地产生的一种想与异性触摸接触、发泄能量的欲望加社会环境影响而产生的想猎奇探幽、排遣郁闷寂寞、甚至为了达到某个数目而想往异性的欲望;
情欲:七情导致的欲望。比如喜欢就能导致想与某人朝夕相处交朋友的欲望;愤怒可导致想打击报复的欲望;悲伤可导致自虐、自杀的欲望;惊奇可导致探险的欲望;恐惧害怕可导致求安全的欲望,如装防盗门、找靠山、请保安、结婚生子女等;思念可导致想回家、想重逢的欲望。
占有欲:本能地为扩充活动范围、排除干扰、争取自由而产生的想据为己有的欲望,如殖民地、私有财产、夫妻等是占有欲导致的一种结果;
求知欲:好奇心引发的对未知领域和未知世界向往探索、想弄清究竟的一种欲望;
出类拔萃欲:这是想得到社会承认的欲望。人人都不愿默默无闻,不愿被社会遗忘在某个角落,人人都想出类拔萃、与众不同、出人头地,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尊重、称赞、羡慕。于是就有了出类拔萃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