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感情动物。在社会生活中,每个身心健康的人对情感都有着强烈的需求欲望,这是因为,人的情感功能系统对情感行为有着本能的需求。情感功能系统对情感行为需求的原始意志使人产生的对情感的主观需求欲望,称为人的情感欲望。
人是群居性生活的动物。同许多的动物一样,在生命活动中,需要群体中的不同个体在主观愿望上有群居的需求,并且在主观行为上能够为了群居而协作。不同个体在主观行为上的协作,是实现不同的个体群居在一起过正常的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要实现不同个体间的主观愿望上的群居和主观行为上的协作,就必须首先要实现不同个体间的主观意志形态和主观意志状态上的沟通。要实现不同个体间主观意志形状上的沟通,就必须实现不同个体间在主观意志形态和意志状态上的相互告知和相互理解。也就是说,只有实现了不同个体间在主观意志上的相互告知和相互理解,才能够实现不同个体间在主观意志形状上的沟通,才能够最终实现不同个体在主观行为上的协作。只有实现了不同个体间在主观行为上的协作,才能够最终实现不同的生命个体在一起进行正常的群居性生活。
人的情感功能系统,是大自然为人的生命个体能够产生原始的群居意志,能够把自己群居的主观意志形状得以积极地向同类告知,能够把同类的主观意志形状得以及时的理解而“专门设置”的一种生命机能形态。就是说,人的情感功能系统,在功能上主要有三种表现形态。一是不同个体间天生的“情感亲和”愿望,二是不同的个体间天生的“情感交流”愿望,三是自我的“情感表现”愿望。人的情感功能系统,在情感亲和、情感表现和情感交流的行为中,能够获得情感器官特有的快乐感觉。
人的情感亲和愿望,在生活中具体表现为伙伴欲望和爱抚欲望。人的情感表现愿望,在生活中具体表现为悲欢欲望。人的情感交流愿望,在生活中具体表现为倾诉欲望。
一、 伙伴欲望
人对伙伴的需求欲望,是人天生的本能欲望。在社会生活中,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拥有许多的伙伴。就是那些性格最孤僻的人,内心里也总是在盼望着属于自己的最亲密的伙伴。人的伙伴欲望,在表现形态上,就是希望他人亲近自己,不希望他人疏远自己的一种主观愿望。
婴儿天生就依恋母亲,天生就需要母亲亲近自己。母亲天生就需要亲近孩子,天生就不希望孩子离开自己。在社会生活中,虽然经常因为利益上的冲突,使人们相互间的情感疏远。但是,在生活中的许多时候,人们都会产生期盼和依恋伙伴的欲望。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人们需要伙伴在信心和力量上的支持。在恐惧中,人们需要伙伴来增加胆量。在寂寞时,人们需要伙伴来制造情趣。在娱乐中,人们需要伙伴来共同创造欢乐。尤其是人们的恋情行为需求处于饥渴状态时,最需要一个完美的恋情伙伴来共同创造身体和心灵的最大幸福和快乐。有人作伴,生活才不会寂寞;有人作伴,旅途才不会孤单;有人作伴,力量才更加强大;有人作伴,奋斗才更有信心;有人作伴,饮食才更加香甜;有人作伴,睡眠才更加安稳。
没有伙伴,人们最常遇到的痛苦感觉就是寂寞。小孩子最怕寂寞,最喜欢热闹,最希望有伙伴一起玩耍。大人通常都不耐烦小孩子们的“简单游戏”,所以,小孩子们通常都是喜欢找小伙伴们一起玩。每个小孩子都有自己相好的小伙伴,同小伙伴一起玩,才会玩得更加开心。尽管小伙伴间经常会因游戏发生争斗,致使相互都伤心不已,但仍改变不了小孩子对小伙伴的念性,伤心过后很快又是朋友。在小孩子的身上,最能够表现人的伙伴欲望的广泛和执着。
在危难恐惧之时,人的伙伴欲望表现得最为强烈。在孤立无援的险境中,呼唤伙伴通常是人们最常见的行为,此时一下子出现了伙伴的身影,任何人都会产生惊喜的快乐感觉。危难之中,人最需要伙伴来共同抗拒危难,渡过难关。就算是没有战胜危难,与伙伴一起共赴危难,在主观感觉上也会觉得有伙伴来分摊了危难而内心的痛苦会小些。人在得意之时,如果没有其他愿望的影响,人也能表现出很强烈的伙伴欲望。有亲密的朋友一起共享成功的欢娱,在精神上能成倍地增加成功带给情感器官的快乐感觉。
人们在主观愿望上需要伙伴,而伙伴并不是现成摆在那里随你要的。伙伴是要通过“结交”才有可能获得。人们结交伙伴的最原始的方式是乞求。当然,人们用阴谋,用权力,用暴力,用金钱,也能够结交到伙伴。但是,只有以相互的期望为前提,通常相互“放下面子”的诚心乞求所结成的伙伴,才最为亲密、牢固和持久。这样的伙伴,称为朋友。
以婚姻组成的家庭,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建立起的最稳固和最持久的伙伴关系。美好的婚姻和美满的家庭所结成的伙伴,能够共同抗拒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共同创造生活中的亲密情趣,共同享受家庭中的幸福美满,在相互关爱的欢乐中携手走完崎岖的人生旅程。如果婚姻的双方,或者是家庭的成员,在情感上不能够产生主观愿望上相互依恋,不愿意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乞求,不能够建立起真诚的伙伴关系,这个婚姻或家庭,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成员就没有情感上的积极意义了。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通常都会产生党团观念。党团观念的本质,就是人们依靠党团(众多利益一致的伙伴)的力量来抗拒利益上的敌人,以维护自己的社会利益的观念。党团观念,是人的伙伴欲望在社会不同阶层的利益冲突中的表现形态。人的伙伴欲望,能够使政治或经济利益相同和相近的人,在社会各种利益的冲突中自然地结成一种政治集团或经济集团。国家观念、民族观念、宗教观念、老乡观念和宗族观念等等社会观念,都是人们的伙伴欲望在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典型表现形态。
党团观念的产生,源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危机感。在社会生活中,由于利益的争夺而引起的各种形式的冲突几乎每天都在发生,要争夺利益,就必须战胜他人,不然就会被他人所战胜,就会造成利益的损失。争夺社会利益的许多失败经验,使人们的主观意志经常处于紧张和危机状态,人们经常会感到自己力单势薄,经常会怀疑自己能否取得胜利。此时,人们往往就会很自然地产生出强烈的伙伴欲望。
不同的人,由于对利益的追求欲望和追求信心不同,所表现出的党团观念也不相同。那些与世无争的人,通常党团观念就较淡,他们在社会交往中能够大度地容纳大多数人,但很少能够与人结成紧密的利益关系。那些与世有争的人,其中有的人自我感觉综合实力强大,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自信心很强,在争夺利益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不会产生力不从心的感觉。因而,这种人通常党团观念就不强,他们常常是自高自大独来独往地进行社会活动,似乎不需要任何人帮助,不需要与任何人结成紧密的利益关系。而那些与世有争的大部分人,在应付社会局面的过程中经常会感觉到自信心的不足,他们面对复杂而危机四伏的社会生活,经常处在紧张和恐惧的意志状态。这些人,尤其是其中“野心”很大的人,党团观念通常都非常强,在社会利益的争夺中就很容易拉帮结派。在社会生活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各个方面,人的“野心”越大、自卑感越强、危机感越强,人在欲望上就越想壮大自己的实力,就越期望得到团伙的帮助,就越会表现出强烈的党团观念,就越容易与他人结成紧密的利益团伙。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最容易结帮成伙。在政治上感受到相同压迫的人们,最容易结成同盟军。
二、爱抚欲望
人对伙伴有需求的欲望,还对伙伴有爱抚的欲望。伙伴间的相互关爱,相互抚慰,才能使伙伴关系更加紧密。每个正常人天生就有被他人爱抚的欲望,同时天生就有爱抚他人的欲望。人的爱抚欲望分为被爱欲望和施爱欲望。当他人的温暖爱抚满足了人的被爱欲望时,人的情感器官会产生强烈的快乐感觉。当自己喜爱的人接受了自己畅快的爱抚时,人的情感器官也会产生强烈的快乐感觉。爱情,能够使人们的被爱欲望和施爱欲望得到最充分和最美满的双重满足,所以,爱情通常最能够使情感器官产生出最甜蜜最强烈的快乐感觉。人们在实现爱抚欲望的过程中,乞求是人们表现出的主要意志形态,人们通常总是用乞求的方式让自己的伙伴爱抚自己,又总是用乞求的方式让自己的伙伴接受自己的爱抚。“求爱”这个词是对人的爱抚行为特点非常精准的描述。
只有伙伴之间才能够满足人的爱抚欲望,人只有与喜爱的人进行施爱与被爱的情感交流时才能够产生快乐感觉,与不喜爱或仇恨的人进行施爱与被爱的情感交流就会使人产生痛苦感觉。施爱者的主观愿望通常是让被爱者产生快乐感觉,所以,施爱者的施爱行为只有得到被爱者的被爱效果回应才能够产生快乐感觉,被爱者表现出的快乐感觉越明显,施爱者的快乐感觉就会越强烈。如果被爱者毫无反应,施爱者就不会产生快乐感觉。如果被爱者表现出痛苦感觉,施爱者也同样会表现出痛苦感觉。
施爱的方式有多种。对于不同的伙伴,人们会产生不同的施爱方式。人们的爱抚欲望是天生的,但对不同类型的伙伴采用何种的施爱方式却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很大。母亲对子女的施爱、人们对性伙伴的施爱、人们对朋友的施爱和人们对工具的施爱等等,虽然都是产生于人的本能的,但如何实施爱抚行为,通常只有在社会文化的具体引导下,人们施爱行为才能够具体实施。对伙伴的施爱行为,常常能够体现出人的“无私的思想境界”。人们的“无私”行为,最能表现在对伙伴的真诚爱抚过程中。爱心,是人的最美好的欲望,只有广大的爱心才能够最有效地减少利益冲突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的痛苦。
女性对他人施予爱抚的欲望往往要大于男性。这也许是由于为了养育后代,大自然特意让女性有更多的施爱的欲望,以使人类的后代在女性的施爱过程中得到周全的养育。小女孩天生就表现出的对布娃娃的爱怜和呵护的举止,是女性的施爱欲望天生大于男性的最典型例证。女性施爱的欲望在社会生活的具体表现程度上通常要大于男性,这一是因为女性的施爱欲望天生就大于男性;二是因为在社会生活中女性的综合经济能力普遍弱于男性,并且主要承担了养育后代的社会重担,这促使女性的施爱行为中的很大一部分很自然地包含了换取生活资料的目的,从而使其施爱的欲望在社会生活中得到不断地强化。人们常说“女人多情”,毫无疑问这是有根据的。
施爱欲望虽然应该让人们对各种类型的伙伴都能够施予爱抚。但是,各种社会观念文化的影响使人们产生出的各种形态的私心和刻薄,往往掩盖和阻止了人们美好的施爱欲望的表现和实施。如果人类的社会生活中不再有政治利益上和经济利益上的你争我夺,人们的施爱欲望就会非常自然而广泛地流淌出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就会广泛沉浸在施爱与被爱的幸福海洋中。
回答者: leonmama - 二级 2010-3-14 17:04
情感和意志是生物本能加社会环境的训练产生的
所以是可以控制的,而错误地执著、不加控制和引导,才会形成人生诸多苦恼
看到杀戮时是你本身一种生物的本能
看没来得及反应已经从神经中枢传输到了大脑
而过后你情绪稳定后你就可以控制
就像常说的一句话
人不会一直活在悲伤中
这就是人自己的控制
我也不是心理学哲学神经学进化学什么的
尽点绵薄之力罢了
有啥说的不好的见谅
回答者: q398939710 - 二级 2010-3-14 17:05
在人的自我意识中都有对错的概念 当你做错事或者撒谎时会有愧疚的感觉但你做了好事受人表扬时你就会心情舒畅 你说的人类杀戮会感觉残忍 这只是一部分人或一多部分人的感受 有时候人不是那么容易就把自己心里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的 如果你所说的杀戮是在违背了自己心愿的情况下发生的那你就会有难受的感觉 因为你不想做这件事 或者说你觉得这么做不对 相反如果杀戮能给你带来某些直接或间接的利益那你就不会有难受的感觉 因为这件事可能会对你有好处或者这就是你想做的事 还有不管是听到也好还是看到也好 如果说你在心里认同那你就会很欣然的接受 不管是什么事 杀戮也好放生也好 如果你不认同你就会加以排斥
从原始人开始就有一定的感情基础 有感情必然有感受 只是进化到现代人这种感情或者感受更加完善而已
回答者: 383096 - 四级 2010-3-14 18:34
很简单\
以为现在是个情感文化的时代\
回答者: binzuiaiping - 一级 2010-3-14 22:06
你的提问让我感兴趣,又有点“茶壶煮饺子,倒不出来”的感觉,式着说一下自己的想法。
我觉得既然人类是从原始——野蛮——到文明逐步发展起来的,那么人类的情感是否也会是从萌发——低级(简单)——到高级(丰富或者说复杂)的这样一个过程呢?我们都知道最初的原始人类,是以家族为小群体的形式存在的,人类的情感应该也是从家族血亲当中首先萌发的,最原始的情感也许就是“母性”,我们现在称之为“母爱”的本能行为。很多在哺乳期失去孩子的雌性,会本能的接受其它失去母亲的幼崽或婴儿,人类的爱心和同情心应该发源于此。
人类情感的产生还源自对死亡的恐惧,和生命中本能的孤独感。也许原始的人类并不知道什么是孤独感,只是死亡造成了群体成员的缺失,因对死亡的恐惧而使人类逐渐有了孤独和悲伤的感受。为了抵御自然灾害和食肉动物的袭击,人们本能的聚集在一起结成了更大的群体以躲避死亡的威胁。以血亲、家族、种族组成了具有社会化性质的部落,社会的出现使人具有了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社会属性。群婚制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里,人们共同捕猎劳动,共同分享猎物果实,相互依赖,相互扶持,平等朴素的集体意识,造就了简单的情感。此时人类的情感世界里,恐惧的体验最多,是因为面对死亡、面对大自然有太多的未知,间或有些许获得食物的喜悦。因为是群婚,除了本能的欲望,人们是不会有“爱情”这一情感的体验的。因为财产共有,没有差异、没有竞争缺乏比较,对快乐的体验也不会很多。至于幸福的感受,那时的人类恐怕就更不知为何物了。
劳动的剩余价值促进了私有制的出现,使人类的情感世界迅速的丰富起来,首先体验到的是私欲(占有欲)的满足。私有制的产生,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环境,阶级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公平分配,部落内有了等级的划分,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迅速曾多,为人类创造了各种情感体验的必要条件。家庭的血缘、邻里关系、对配偶的渴望、等级地位的尊卑、部落间敌我的争斗,完成了人们对亲情、友情、爱情、自尊心和自卑感、仇恨和报复。。。等等情感体验。我想说的是:人类的进化和社会的发展逐步完善了人类的意识形态,进而初步完成了人类的情感体验。即使人类文明发展到了今天,人类的意识形态及情感体验仍然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且个体间受环境的影响存在着很大差异。比如当下,不是所有人都能够领略交响乐、芭蕾舞、人体艺术、抽象派艺术等,所蕴含的艺术魅力的,对人性美,自然美的感悟和体验亦是如此。
也许是先有了爱情和占有欲,进而促进了对偶婚姻和私有制的出现,或许是对偶婚姻和私有制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对爱情和占有欲的情感体验,无论是那一种情况都应该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生活在不同环境下的民族,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而不同的民族意识和文化又有着不同的民族情感,即使到了今天各国各民族表达情感的方式依然有所不同。
除了外部环境对人类情感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外,人类自身的生理和化学反应也起着决定性作用。首先是人的智力对情感形成的影响,只有相应的智力方能形成相应的意识,相应意识才能做出相应的情感反映。比如狼群、猴群都有部分的社会化属性,但在狼群和猴群中长大的人类的孩子,因为没有人类的智力和意识,就完全不能表达人类的情感。即使是生活在当今人类社会环境下的少数个体,由于智力的缺损或完全丧失,同样不能完全或部分表达人类的情感。另外人在受到外界刺激时,身体也会做出相应的化学反映。比如人在高度紧张或身体受到伤害感到痛苦时,肾上腺素分泌会急剧增加,两者的因果关系我不懂,只是知道有这么一个现象。再有哺乳期的妇女雌激素的水平相对较高,其爱心亦相对较浓。 人在悲伤、痛苦或者极度兴奋的情感体验时,泪腺会分泌泪水。据说在人类的情感体验中,“爱情”的体验过程中人体的化学反映最大,体内会分泌多种化学物质(什么名称说不上来),其中个别物质甚至会降低(一过性)人的智力。
回答者: 白痴谁不痴 - 四级 2010-3-15 18:18
太负责~
其实就两字-- 环境
人塑培养了这个环境
环境自然会塑造给人
回答者: 276725993 - 二级 2010-3-18 09:33
我明白了,你说的是什么意思,我也简短地、有重点地说一说我的看法。你在最后的说法没错,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学科来分析。人为什么看到杀戮、暴力、血惺、凶狠的场面会觉得难受、愤恨,那是因为人被灌输了一种“储忆”(我慢慢地给你解释,如果你真的想深入地了解我的意思,请仔细地耐心地阅读并思考,包括标点符号),这种“储忆”是在我们生活、学习、成长的过程中被潜移默化地灌输的,例如,看电视**、阅读报刊杂志、听长辈们讲的历史与故事、自己经历的变故等。
这个“储忆”的构成可以通过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获得的信息,具体来说可以说是看到的颜色、形状、大小等,也可以是听到的声音的频率的高低、声音的音色、质地、方位等,也可以是用鼻子闻到的香、辣、臭、酸等,也可以是其他感觉的次感元(次感元这个词,是NLP里面的一个素语,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在这时详解了,请理解)。
上面的介绍是准备常识,接下来便是原理阐述,着重从心理学、神经链的角度来讲。参考书籍与知识点:心锚、神经语言学、《应用心理学》、潜意识。
在我们的“储忆”当中,存在着这样的一个模式——那些曾经接触到的杀戮、暴力、血惺、凶狠,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灾难,这些灾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负面的感觉,这些感觉便以“次感元”的形式储存起来,由感觉变成“知觉”,当我们下一次再接触到类似的场面、感受到类似的感觉时,以前那些因为这些类似的情形带来的“灾难情结”,便进入我们意识,进而左右我们判断——现在我看到的杀戮、暴力、血惺、凶狠是“残忍”。
如果你还没有完全明白,我再做一些形象的比拟和假设。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那是因为在它的意识当中根本就没有“虎”、“虎是凶残的——老虎会吃掉它”的“知觉”、“储忆”;同样地,你对一个完全不懂事的小婴儿说,“你再哭,我就把你给杀了,然后宰成肉酱做成饺子,拿去喂狗”,你猜,这个小婴儿他会不会觉得你残忍啊,肯定不会,因为在他的世界里,根本就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他没有“灾难知觉”的储忆。
说到这里了,我就再做一些外延探讨。刚才我说“可以从多个学科来分析”,是因为我们认知的世界,也许也不是绝对的真实的世界,只是不同角度和方式的认知。我们只生活在我们能够关注到的世界里,我们的注意力和内心的储忆框视着我们的世界。在成功学上面,有这样的一种理论,那就是,改变我们的注意力和内心储忆,就可以改变我们世界,包括我们的心态、情绪、信念等。
我的想法大概就是这样的,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对细节地方展开和解释,希望你能够找到满意的答案。
是,人类是情感最复杂最丰沛的动物,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思考的能力,万物中我们人类是幸运的得到的灵气是最多的,我们人类本身就是奇迹,所以生而为人就是最大的幸运,如果生活困苦那是因为你投胎为人用光了前世的运气,如果生活安康那是因为你前世善良助人运气比较多投胎成人了还剩一点点运气,所以我们今生要努力让下一辈子继续为人
人为什么会有情感?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五花八门:因为有爱;这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人若没有情感,就如行尸走肉;等等,这些回答都是答非所问,牵强附会。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情感的本质及情感对于人生存与发展的实际意义上考察。
一、情感的本质是什么?
心理学把情感定义为:“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从这个定义可以了解到:情感是一种主观体验、主观态度或主观反映,属于主观意识范畴,而不属于客观存在范畴。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主观意识都是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情感是一种特殊的主观意识,必定对应着某种特殊的客观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找到这种特殊的客观存在。
不难发现,“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价值判断问题,“符合人的需要”就是事物的价值特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态度”和“体验”均是人对事物的价值特性的认识方式或反映方式,这样,心理学的情感定义又可表述为:“情感是人对事物的价值特性所产生的主观反映”。情感所对应的客观存在应该是事物的价值特性。由此可得
情感的本质:情感就是人类主体对于客观事物的价值关系或利益关系的一种主观反映。
二、情感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情感与价值的关系是主观与客观、意识与存在的关系,而后者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此价值与情感的关系问题也是价值理论和情感理论的基本问题。价值与情感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情感以价值为基础。情感是人对价值的主观反映,尽管这种反映总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偏差,甚至还会存在着严重的偏差和完全的颠倒,但从总体上讲,情感的变化总是以价值为基础,主要表现在:情感的基本状态取决于价值的基本状态,情感的总体规模取决于价值的总体规模,情感的变化范围取决于价值的变化范围,情感的作用方式取决于价值的作用方式,情感的强度与方向取决于价值的大小与正负,价值一旦变化,情感迟早要发生变化。
对于商人来说,互利互惠的经济往来是维持和发展彼此情感的客观基础,如果没有这种互惠性,商人之间的情感是不能持久的;对于政治家而言,政治上的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是维持和发展彼此情感的客观基础,如果没有这种互助性,政治家之间的情感是不能持久的;对于青年男女而言,工作和生活上的相互支持与配合是维持和加深爱情的客观基础,如果没有这种支持与配合,男女之间的爱情是不能持久的;朋友之间的友情主要取决于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只有不断加深彼此的利益联系,其友情才会越来越深厚,如果彼此产生了根本的利益冲突,则其感情迟早会衰减下来,并最终会转化为仇恨。
2、情感对价值具有反作用。情感对于价值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可以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⑴情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压抑、诱发、转移、强化或诱导人对某种价值的需要,可以相对自主地选择生存环境和发展方向。⑵人在情感的驱动下,可以对事物施加反作用力,并使之发生价值增值。这是人类与其它动物的根本区别。当然,这种反作用不能任意地和无限地施加,它在整体上受制于或服从于价值对情感的决定作用。
3、情感具有相对独立性。人的情感产生并运行于大脑,这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大脑内部众多因素的制约和干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它所反映的价值,这种偏离现象就是情感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时间上的异步性、量度上的差异性、方式上的局限性、机制上的异化性。情感的相对独立性限制了人对于复杂价值关系的应变能力,限制了人对于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但这将有利于排除各种外部或内部因素对情感运行过程的干扰,有利于保持价值消费活动和价值创造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4、情感与价值存在复杂的对应性。⑴它是一种多元变量的函数对应关系,而不是一种一元变量的函数对应关系。⑵它是一种统计概率的对应关系,而不是一种个体动力学的对应关系。⑶它是一种时间上的同向对应关系,而不是一种时间上的同步对应关系。⑷它是一种联系的对应关系,而不是一种孤立的对应关系。⑸它是一种多形式上的价值对应关系,而不是一种单一形式上的价值对应关系。⑹它是一种多层次上的价值对应关系,而不是一种单一层次上的价值对应关系。⑺、它是针对事物的价值特征,而不是针对事物的其它特征。⑻它是一种动态的对应关系,而不是一种静态的对应关系。⑼它是一种复杂的、对立统一的对应关系。⑽它是一种非线性的对应关系。⑾它是一种三因素的对应关系,而不是一种单因素的对应关系。
三、情感的数学分析
情感和价值观都是人类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其客观目的在于识别事物的价值关系,用以指导人的思想和行为,对于不同的价值事物形成不同的选择倾向性。研究表明,人们对于事物之间的竞争并不是对其价值量的竞争,也不是对其“价值投入产出比”的竞争,而是对其价值率的竞争,在经济领域就是对于利润率的竞争:事物的价值率越大,价值资源向其分配的方向就越明确,向其流动的速度也就越快,其发展速度就越迅猛。因此事物的价值率是事物非常重要的价值参量,体现了该事物与人之间最为基本的价值关系,它必然会反映到人的头脑中来,价值观的客观目的就是用以反映事物的价值率,即
价值观的哲学意义:就是事物价值率的主观反映值。
然而,仅仅认识事物的价值率是不够的,人仍然无法真正确定对于该事物的价值资源的投入原则(投入方向和投入规模)。理论证明(即中值价值率分界定理):当事物的价值率大于主体的中值价值率时,主体就会不断扩大其作用规模或增加其价值资源投入量;相反,当事物的价值率小于主体的中值价值率时,主体就会不断缩小其作用规模或减少其价值资源投入量。可以看出,事物的价值率与主体的中值价值率的差值(即价值率高差),是事物最为重要的价值参量,它从根本上决定着人对于该事物基本的“立场、态度、原则和行为取向”,决定着人对该事物的价值投入方式和投入规模,因而必然会反映了人的头脑中来。情感的客观目的就是用以反映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即
情感的哲学意义:就是事物的价值率高差的主观反映值。
人对于所有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可以组成一个数学矢量,称为情感矢量。
情感矢量:人对于所有事物的情感所组成的数学矢量,称为情感矢量,用M来表示,即
M={μ1,μ2,…,μn} (1)
其中,μi是指人对于第i个事物所产生的情感。
情感矩阵:如果其中的每个事物又由多个更具体的事物所组成,则人的情感可用一个二维的情感矩阵来描述。
M={μi×j}m×n (2)
同理,可以定义n维情感矩阵。
进一步发现,情感可以进行各种并集运算、交集运算和合成运算。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情感数学模型。理论证明,情感的强度与事物的价值率高差的对数成正比,因此情感的运算在本质上就是价值的运算。
情感数学模型的建立,为情感机器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如果机器人一旦具有了情感和意志,就能够在复杂的环境条件下,了解和猜测主人的价值取向和决策思路,灵活性、积极地、创造性地进行活动,使其运行过程具有更明确的目标性、更高的主动性和更强的创造性,圆满完成主人交给的各种复杂的工作任务,从而在更大的工作范围取代人。总之,情感不仅是人情味的唯一来源,还是灵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唯一来源,情感的赋予将使机器人具有了信息的自组织功能,使其具有自我生产、吸收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因此情感机器人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成熟期信息社会主要标志。
四、情感强度第一定律
情感是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值,虽然,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在根本上决定着人的情感强度,但在一般情况下,情感的强度并不与事物的价值率高差成正比,而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关系。为了探索这种特殊的函数关系,首先了解一般意义的刺激与感受的生理过程及强度定律。
外界某种物理刺激或化学刺激可以引起人的相应感受器官的反映,而每一种感受器官只对一种或两种形式的能量特别敏感,如眼睛对于光能,耳朵对于声能,皮肤对于热能和机械能,舌头对于化学能等。心理学指出,刺激强度与感觉强度服从韦伯定律。
韦伯定律:刺激强度的增加量与刺激强度之比值为一常数,即:
△I/I=Km (3)
这个定律最初是从人的眼睛对光波的感受性研究中得出来的,以后又发现人的其它器官的刺激感受性也遵循这个定律,最后发现整个生物界的刺激感受性都遵循这个定律,因此韦伯定律实际上是一条基本的生物规律。如果把这个定律进行数学变换,可得:
费希纳定律: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即:
μ=KmlogI+C (4)
其中,Km,C为常数,μ为感觉强度,I为刺激强度。
选取一定的刺激强度单位,就可以使费希纳定律变换为:
μ=Kmlog(1+I) (5)
情感是一种特殊的主观反映,其发生过程实际上是人脑对于事物价值特性的刺激与感受的生理过程,它与一般意义的刺激与感受生理过程的不同之处在于:刺激信号不是事物的物理或化学特性,而是事物的价值特性,具体地讲就是事物的“价值率高差”(即事物的价值率与主体的平均价值率之差)。这种刺激信号往往是一种抽象化的、复合型的关系信号,它既可以是复合的色彩、形状、体积、重量、声音、图象等物理化学信号,也可以是语言与文字所组成的第二信号系统,这些复合型信号代表着事物的价值特性,而不是代表着事物的某种物理化学特性。当事物的价值特性作用于或即将作用于人时,人脑将以一定的情感强度来感受它。
既然情感的产生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刺激与感受的生理过程,那么情感强度与事物的价值率高差的关系同样应该遵循“费希纳定律”,由此可得:
情感强度第一定律:情感强度与事物的价值率高差的对数成正比,即:
μ=Kmlog(1+ΔP) (6)
其中,Km为强度系数,ΔP为价值率高差,μ为情感强度。
不难发现:当情感强度很小时,情感强度与价值率高差近似地成正比;当情感强度很大时,情感强度与价值率高差的对数成正比;当价值率高差为0时,情感强度亦为0;当价值率高差趋近于-1时,情感强度趋近于负无穷大。
五、情感的五大功能
情感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归纳起来,有五个方面的功能。
1、识别价值。帮助人如何来识别价值的大小,具体而言就是识别事物的价值率大小:价值率越大的事物,就越能引起人的正向情感;价值率越小的事物,就越能引起人的负向情感。
2、消费价值。帮助人如何来消费价值。一般来说,具有正向价值的事物能够使人产生愉悦的情感,从而可以加强人对于该事物的消费规模或消费速度;具有负向价值的事物能够使人产生痛苦的情感,从而可以削弱人对于该事物的消费规模或消费速度。
3、计算价值。帮助人如何来计算价值。各种客观事物的价值状态通过情感来识别以后,再通过情感的相应运算方式来计算各种客观事物之间的价值联系,通过意志来计算自己的相应行为所产生的价值,并选择出最佳的行为方案。
4、创造价值。帮助人如何来创造价值。一般来说,具有较大价值率的事物能够使人产生强大的推动力来发展该事物的生产规模;事物的价值率越小,人对于创造该事物的积极性就越低。
5、表达价值。帮助人如何来表达价值的大小。人与人之间为了更好地实现分工与合作,一方面必须及时准确地识别他人的价值状态,另一方面必须及时准确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价值状态,包括个人的价值需要、价值观、健康、能力、素质、地位、职业、学识等,这就需要借助语言表情、面部表情、姿态表情、仪表服饰等具体的价值表达方式。
有一次我和我媳妇,还有孩子坐火车去外地,得5,6个小时,我怕太累,就用我妈的身份证,一共买了三张票,连坐,这样不用一直抱着孩子,也轻快一些。
当时火车上人挺多的,过道也挤满了人,我们就让孩子坐在中间,我和媳妇两个人坐在两边,坐了4个多小时,看着时间,还有一个多小时就到站了,这时候靠着我媳妇过道那,有个男的,五六十岁的样子,可能是站的时间太长,太累了,就趴我媳妇椅子靠背上了,看样子都快睡着了。
我媳妇看他岁数也不小了,有点可怜,我们也快到站了,就抱着孩子一起坐在了中间,给他让了个座,让他坐着歇会儿,刚开始他还挺感激的,跟我媳妇说,“谢谢。”过了一会儿我媳妇就感觉不对了,他坐那就闭着眼,像睡着了,头就靠我媳妇肩膀上了。
我媳妇把他推开,没一会他又靠过来了,我媳妇使劲把他头推另一边,他过会又靠过来,反反复复,鼻子还在那一抽一抽的吸气,一看就是故意的,我过去一把就把他推开了,我问他,“你干什么啊。”他装糊涂说,“没干什么啊,太累了,有点打盹儿。”还很横的问我,“你推我干什么啊。”
他可能不知道我们是一家的,我说,“你坐这座位是你的吗?”他说是这位美女让给我的。我直接跟他说,“滚一边去,这是我儿子的座位。”说完我就把他拉起来,坐到了他那个位置上,让我儿子坐了我原来那,他还不服,朝我瞪眼,我说“咋的,还得我把票给你看看啊,老不正经的,别让我出口骂你了啊。”他也看出我们是一家的了,转身骂骂咧咧地就走开了。
这人就是贪婪,我们好心为他让座,他还又贪图美色,想起了郭德纲《骷髅叹》里的一句词,“小人得命,他又要思财”,贪婪之人,永远不知道满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