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每封信内容概括是如下:
1、《傅雷家书》第一封信:
第一封家书是在儿子受到打击意志消沉时写的,劝慰儿子面对感情创伤要学会泰然处之。作者在信中告诫儿子“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会有的”。
2、《傅雷家书》第二封信:
在儿子取得巨大成功、被鲜花包围时候写的。为儿子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幸福和骄傲,“要是我们在会场上,一定会涕泗横流的”,道出傅雷的喜悦之情。
3、《傅雷家书》第三封信:
面对社会千变万化,该如何应对,作为父母百感交集。希望用自己走过的经验,告诉儿子少走怨路。父母走的弯路,都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辙,他们都希望子女能比自己过得更好。
4、《傅雷家书》第四封信:
望你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问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要靠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非克服不可。母亲告诉他如何处理自己感情与事业的问题,让儿子明白着重点是哪里。
5、《傅雷家书》第五封信:
离别之时,傅雷自责对儿子的管教严格,手段太过严厉。傅雷反思在儿子幼时,严加管教、一丝不苟,“残忍地虐待”了儿子傅聪。傅雷只是想“严父之下出才子”罢了。
傅雷夫妇对于这件事也是很气愤,一度与傅聪断绝了联系,制止半年后在他人的却说下,才恢复了通信。
傅雷夫妇刚开始也是认为儿子崇洋媚外,认为儿子应该回国做出贡献,但是他却出走与英国,这让傅雷夫妇非常的不满,进而与儿子断绝了来往。
后来在他人的劝说下,傅雷夫妇也明白了,傅聪的出走也是逼不得已,在十年浩劫的年代,傅雷已经被扣上了右派的帽子,傅聪知道,如果自己回国就会面临父子互相揭发的悲剧,在那个年代回国不仅不能做出自己的贡献,还会让一家人迅速陷入悲剧当中。
傅聪在外表演期间,拿着中国的护照寸步难行,最后迫不得已选择加入了英国国籍。所以傅雷夫妇最后也是谅解了儿子。
扩展资料在浩劫过去之后,傅聪看到了新的希望。1979年,他主动向我赴英艺术教育考察团要求回国做一点工作,考察团的同志告诉他国内条件还很艰苦。他说:我不怕,我一定要回去,什么苦我都能吃。
傅聪三次回国教学、演奏,无论学识、修养还是工作态度,都得到好评,受到赞扬。为他开车的司机说:“这个专家很老实,每天就是上学校练琴、教课。星期天也不休息。商店、公园一次都没去过。”离京赴沪的当天上午,他仍像平日一样到学校练琴。
傅雷给儿子写的信有好几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才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对傅聪的爱却没有成为那种普通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正如他对傅聪童年严格的管教,虽然不为常人所认同,但确乎出自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 该书由于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是写在纸上的家常话,因此如山间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感情纯真、质朴,令人动容。
《傅雷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以及自身的人生经验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傅雷在艺术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因此这些家书还以相当多的篇幅谈美术,谈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艺术修养等。不管是傅聪去波兰留学、获得国际大奖,还是后来赴世界各地演出,傅雷始终关注着儿子在音乐艺术道路上的成长,不是给予指点,特别是经常给他邮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和有关绘画、雕塑等艺术理论方面的书籍,鼓励他多从诗歌、戏剧、美术等艺术门类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傅雷是傅聪他爹。
傅雷是著名翻译家
傅聪是著名音乐家
傅雷,字怒安,号怒庵,一代翻译巨匠。1908年生于上海南汇。幼年丧父,在寡母严教下,养成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性格。
1924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附中。次年参加“五卅”运动,1927年赴法国巴黎大学文科学习艺术理论,得以观摩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
1931年春应“意大利皇家地理学会”邀请,在罗马发表题为《国民革命军北伐与北洋军阀斗争的意义》的著名讲演,抨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同年秋回国,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讲授美术史和法文。
1934年秋,与叶常青合办《时事汇报》周刊,任总编辑。因不愿从流俗而闭门译书,几乎译遍法国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要作品。数百万言的译作成了中国译界备受推崇的范文,形成了“傅雷体华文语言”。他多艺兼通,在绘画、音乐、文学等方面,均显示出独特的高超的艺术鉴赏力。
抗日战争期间,积极参加各种抗日救亡活动。抗战胜利后,与马叙伦、陈叔通等发表宣言,筹备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并当选为第一届理事。新中国成立后,被选为第一、二届全国文代会代表、上海市政协委员。
“文革”初受到迫害,1966年9月3日晨和他的夫人朱梅馥在上海寓所双双自杀身亡。
傅聪,1934年3月10日生于中国上海一个充满艺术气氛和学术精神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傅雷是中国著名的学者、艺术理论家和翻译家。三、四岁时的傅聪,已能感受到音乐的强大吸引力,显露出对音乐不寻常的热爱。七岁半开始学习钢琴,拜意大利指挥家、钢琴家梅帕器(Mario Paci)为师。梅帕器是李斯特(Liszt)的再传弟子。傅聪在其门下受教三年。傅聪于1951年再拜苏籍钢琴家勃隆斯丹(Ada Bronstein)夫人为师。
1953年,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在罗马尼亚举行。经国内选拔,傅聪作为唯一的中国选手参加“联欢节” 的钢琴比赛,获得三等奖。当时他演奏的斯克里亚宾(Scriabin)的《前奏曲》(prelude),曾将苏联选手感动得不禁泪下。
1955年3月,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在华沙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74名选手齐聚波兰首都。傅聪是唯一的中国选手,也是音乐资历最为薄弱的一位选手,经三轮比赛,他以与前两名相近的分数获得第三名,并获《玛祖卡》(Mazurka)演奏优秀奖。这是东方人首次在肖邦(Chopin)比赛中取得的突出成绩。虽为第三,但傅聪的演奏魅力,足以使他成为该届比赛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
比赛结束后,傅聪留在波兰学习钢琴,直到1958年底提前毕业。这期间,傅聪曾于1956年8—10月返回中国休假,在北京举行了个人独奏会,在上海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举行了莫扎特(Mozart)协奏曲音乐会。1958年12月傅聪离开波兰,移居英国伦敦。
在六、七十年代的二十年间,傅聪举行了约2,400场独奏音乐会;与包括梅纽因(Menuhin)、巴伦鲍伊姆(Barenboim)、郑京和(Chung,Kyung-Wha)等在内的许许多多国际著名演奏家合作过;录制了约50张唱片;担任过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比利时伊丽莎白(Elizabeth)皇太后国际音乐比赛以及挪威、意大利、瑞士、葡萄牙、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比赛的评委;演奏的足迹遍及几乎整个欧洲、美洲、中东、东南亚、日本、大洋洲各地。他以辛勤的劳动赢得了“有分量的巨匠”的评价。时代周刊亦曾誉其为“当今最伟大的中国音乐家”。
1976年,傅聪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了音乐会。之后,他几乎每年都回国演奏、讲学,已经到过北京、上海、西安、成都、昆明等地。主讲过肖邦(Chopin)、莫扎特(Mozart)、德彪西(Debussy)等专题,演奏过这些作曲家的以及舒伯特(Schubert)等人的作品。他还与中央乐团合作,演奏了贝多芬(Beethoven)的协奏曲;与中央音乐学院大学生乐队合作,演奏了莫扎特的协奏曲,并兼任指挥;还专门指导过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室内乐小组的训练。他的丰富的艺术经验,孜孜不倦的教学态度,博得广大师生及音乐爱好者的赞扬和尊敬。
《一九五四年一月十八日至十九日晚:远行》中,傅雷第一次遇到了与傅聪的离别。孩子不再是膝下承欢的孩童,而是即将成长为独立自主的个体。人世间许多含泪的离别,正是另一个新征程的开启。
《一九五四年十月二日:正视人生的低潮》:当孩子遇到了痛苦与失落,遭遇到了不幸与不公,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给他们什么样的慰藉?应该怎样鼓励他们走出低潮?应该引导孩子们怎样面对人生的起伏?傅雷先生教会孩子的,就是“真诚地”面对,淡然地面对。
在《一九五五年一月二十六日:赤子之心》中,出现了傅雷先生的名句:“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这是傅雷写给孩子的赞誉。卓越的艺术家,能够听懂万物的声音。与天地相伴,必不会孤独。这是艺术家的赤子之心,更是傅雷夫妇的墓志铭。
在《一九五五年五月八日:对手,镜子与伙伴》中,傅雷对孩子说:你是我音乐的对手,我是你忠实的镜子。父亲不止是父亲,是孩子的对手、是同行的伙伴,更是“忠实的镜子”。
在《一九五六年二月二十九日夜:伟大的心,真诚的爱》中,傅雷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不只是中国古人修身的法则,更是傅雷先生艺术真诚的信条。
在《一九五九年十月一日:爱国家》中,傅雷时刻不忘提醒自己的孩子:家国本一体,当知识分子要处理群己关系时,必须要将国家的荣辱看得永远高于自己的荣辱。首先是做人,其次才是艺术家。
在《一九六〇年八月二十九日:冷静、容忍与爱情》中,傅雷与孩子讨论了对爱情的看法。这是一篇来自艺术家的爱情指南:好的爱情不是我眼中只有你,是我经由你,看见了整个世界。
《一九六一年九月十四日:父母心》是一封以爱命名的家书。傅雷向傅聪提供了家庭生活的宝典、经营婚姻的秘诀。
《一九六二年三月八日:恋爱中的傅敏》是一封写给傅敏的家书。这一封书信里谈论了爱情与女性。真诚地对待女性,明智地对待爱情,这是傅雷对傅敏的嘱托。由爱而至善至美,才是爱的真谛。
《一九六五年二月二十日:伟大音乐与中国传统》是十篇中最后一篇家书。这一篇里集中展示了傅雷作为艺术家而具备的放逐感,这是一种个体的自我疏离:真正的艺术家不会惧怕孤独,不会惧怕放逐,不会惧怕白眼。他会在众生喧哗中退场,冷眼旁观世界的艰辛。
十篇家书,爱子情深,温柔而又坚定。接下来就让我们随傅雷先生的家信,展开对往事的回忆吧。
在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平时教育子女及其严厉的傅雷直抒胸臆,爱子情深:“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每一天不想着你。”(1954)“你回来了,又走了;许多新的工作,新的忙碌、新的变化等着你,你是不会感到寂寞的;我们却是静下来,慢慢的回复我们单调的生活,和才过去的欢会和忙乱对比之下,不免一片空虚。”(1956)“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少别多,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
在信件中傅家人探讨音乐艺术、文学创作的深刻与高度,傅雷为傅聪纾解艺术道路上的心绪问题:“你说常在矛盾与快乐之中,但我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不会演变,不会深入。”(1955)也兴奋地交流刚看的喜剧**,“常香玉的天生嗓子太美了,上下高低的range很广,而且会演戏,剧本也编得好。”(1956)
这些家信更因傅雷一家在时代悲剧中的命运变幻带有悲凉的感染力,傅雷在写给儿子的最后一封信中沉重地说,“生活中困难重重,我们必须不断自我改造,向一切传统、资本主义的、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感情与习俗作斗争,我们必须抛弃所有的人生观和旧的社会准则。”(1966)
望采纳❥(^_-)
第一章:傅雷的爱子情深;第二章:傅雷对儿子的鼓励;第三章:傅雷的嘱咐;第四章:母亲的关心;第五章:傅雷爱子心切。《傅雷家书》是2018年2月译林出版社重新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傅雷、朱梅馥、傅聪,编者是傅敏。《傅雷家书》最早出版于1981年,它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间写给儿子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由次子傅敏编辑而成。
书籍简介
傅雷的信在文革中遗失了,其时傅家家产尽数被抄,傅聪的信也未能幸免。十几年后的一天,上海音乐学院在一间装扫帚等杂物的四平米小屋里,发现了傅雷的一些遗物,其中包括一个黑纸包裹的练习册,标题是《聪儿家信摘录》。1986年,傅聪得知此事后,却坚决不同意发表这些信,因为自感年轻时思想和文字过于稚嫩,无法与父亲相提并论。
因此以前各个版本的《傅雷家书》往往只是傅雷一人的独白,我们只能想像或猜测傅聪如何回应他的父亲,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在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平时教育子女极其严厉的傅雷直抒胸臆,爱子情深:“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1954)“你回来了,又走了;许多新的工作、新的忙碌、新的变化等着你,你是不会感到寂寞的;我们却是静下来,慢慢的恢复我们单调的生活,和才过去的欢会和忙乱对比之下,不免一片空虚。”(1956)“儿子交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尽管将来你我之间聚少别多,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
在信件中傅家人探讨音乐艺术、文学创作的深刻与高度,傅雷为傅聪纾解艺术道路上的心绪问题:“你说常在矛盾与快乐之中,但我相信艺术家没有矛盾不会进步,不会演变,不会深入。”(1955)也兴奋地交流刚看的戏剧**,“常香玉的天生嗓子太美了,上下高低的range很广,而且会演戏,剧本也编得好。”(1956)
这些家信更因傅雷一家在时代悲剧中的命运变幻带有悲凉的感染力,傅雷在写给儿子的最后一封信中沉重地说:“生活中困难重重,我们必须不断自我改造,向一切传统、资本主义的、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感情与习俗作斗争,我们必须抛弃所有的人生观和旧的社会准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