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汤文是现在流行的一种文化,一般指那种对生活实际没有什么用但听起来很有道理的空谈,现在许多人却为它着迷,很多人看完这些鸡汤文后都会觉得获得了什么宝贵的经验,但回归现实的生活后发现自己并没有什么改变,接着觉得生活又迷茫了起来,马上又去寻找新的鸡汤文来安慰自己,所以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当中,越来越迷失了自己,找不到现实生活中的方向,所以我并不提倡过多的去关注鸡汤文,我们为什么那么喜欢这些没有实际价值的文字呢?我总结了一下可以从两点来分析。
首先是社会压力比较大,现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年轻人越来越责任重大,但有些人能力并不能支撑他们扛起责任,所以很容易被现实击垮,这时候鸡汤文的出现就会很好的安慰这些失败的人,也可能去麻痹这些人,让他们在鸡汤文中短暂的逃避一下自己,这种把压力责任全都变轻的东西怎么不会不受大家的喜欢呢?压力太大导致我们生活比较迷茫,鸡汤文看似给了我们光明的未来,但一切都是纸上谈兵没有实际意义。
另一方面来说是这些写鸡汤文的人善于抓住人性的弱点,他们知道普通大众心里在想些什么,会遇到一些什么困难,有针对性的去创作这是最可怕的,他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给这些迷失的人解惑,而是为自己获取一些利益,再加上现在自媒体和网络这么发达,很多东西都可以做的特别有感染力,所以更容易打动人们的心。
以上就是我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我们应该有一双可以分清真假的眼睛,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我们就可以避开鸡汤文的魔爪。
心灵鸡汤的源头,是1991年杰克·汉森共同负责出版和发行的《心灵鸡汤》系列图书的名字
该系列超过200种类别,有许多书籍都是针对特定人群,如母亲鸡汤、囚犯鸡汤、祖父鸡汤、祖母鸡汤、孩子鸡汤、父亲鸡汤等。
心灵鸡汤传入国内后,《读者》《知音》杂志等都曾是人们追求心灵鸡汤的“集散地”。
高中的时候的确热衷过《读者》,而且是每期必看,不为什么,为高考语文作文积累素材,但我所关注《读者》的首先是“言论”,其次是“笑话”,鸡汤的确看过,但并不怎么关注。
《每日邮报》报道称,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心理学家最近做了一个实验,实验发现,经常在社交网站上发表鼓舞人心名言的人更容易相信宗教、阴谋论及超自然现象,相信那些非常人能做的事情,但他们的智力水平和认知水平偏低。
从客观上我愿意相信这个实验的结果,因为从鸡汤故事上来看,人生不会经历太多的曲折,一帆风顺的安逸容易让人迟钝,他们没有机会深入的挖掘。
滑铁卢大学的心理学家戈登·彭尼库克主导了本次的研究,他说“尽管生活中,鸡汤文十分常见,也经常引起哲学家的注意,但是人们如何看待这种励志软文,还未经过实证调查”。
“心灵鸡汤”的读者受众很广,它所面向的读者群体,是那些经历挫折和失败,需要抚慰的人,换句话说,“心灵鸡汤”的受众可以是么一个人。
我们不否认鸡汤文的作用,人在失意的时候,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是最需要被抚慰和鼓励的,但人的本质是孤独的,面临挫折和痛苦无法与他人诉说,独自一个人默默承担的时候,人往往会感到孤立无援。
这时候鸡汤文就可以发挥它的作用,它会告诉你,其实一切并没有那么糟糕,它鼓励你去改变方向,它说你可以成功。你就会愿意去相信它,去找到一丝丝温暖,帮助自己走出低谷。
但是很多人会反感鸡汤文,比如毒鸡汤。
反鸡汤文的人理由大概如下。
一:没有逻辑,一推就翻。
二:只告诉你会成功,但没告诉你怎么成功:只告诉你未来会更好,不会告诉你为什么现在不好。只安慰人,不提供方法。
三:像酒一样,喝多了会被麻痹,甚至会吐。
鸡汤文的正确打开方式
鸡汤文可以在你情绪低落的时候,抚慰你手上的心灵,拉你一把,这样不至于让你陷入绝望,我想鸡汤文可以做到这个就已经足够了。
我们要在鸡汤文中汲取营养,去其糟粕,这样我们才能在逆境中愈挫愈勇。
提醒一句,鸡汤就像是兴奋剂,可以在短期起到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鸡汤文并不持久,所以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师,直面生活,直面人生。鲁迅先生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不论是鸡汤还是反鸡汤,重要的是你汲取到的那些!
你是否在社交平台经常看到许多人发“鸡汤文”,这似乎成为了一种潮流,大家都不断地讲述着自己的心得,力求感化更多“喝鸡汤”的人。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如今的现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