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一的主旨是哪一联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分析

秋兴八首其一的主旨是哪一联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分析,第1张

哪一联明确地点明全诗题旨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试做分析

颈联 菊花开在秋天,所以这 “ 丛菊 ” 回应了诗题中那个 “ 秋 ” 字 “ 他日 ” 可以指过去也可以指未来,在这里是指过去“丛菊两开”,指诗人于 765 年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故对菊掉泪秋菊两度盛开,使诗人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此时他仍然滞留在他乡,他始终没有放弃回乡的打算孤舟可以系住,使其不能泛诸中流,但诗人的心是系不住的他的心早已越过江河,越过关山,飞到了长安所以,一叶靠岸系绳的孤舟,始终都牵动着诗人的故园之思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表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为文章的主旨句 

尾联借助催刀尺”和“急暮砧”这两个秋天的典型生活场景深化了主旨 作者没有机会回到故园,秋意却越来越深了,秋风也越来越冷了,当地人家都开始做寒衣了又一次回应了诗题中的 “ 秋 ” 字过去人们冬天穿棉衣,棉衣穿过一冬,里边的棉花就板结起来不暖和了,到秋天就要拆洗重做“催刀尺”,即催动刀尺 “ 砧 ” ,是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傍晚时分,砧声四起,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赶制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现在听到那山上山下的人家,已经到处都是刀剪声和捣衣的声音,可是诗人带着家人漂泊在旅途中已经好几年了,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居所,用什么来抵御羁旅途中的寒冷呢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急”, 是砧声急促,也是心里焦急听到了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想到了多少人家正在为游子赶制寒衣,他的乡思离愁以及忧国伤时之情有如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一阵高过一阵,一阵急过一阵他的心是和 “ 故园 ” 、长安紧紧连在一起的

表达了作者深切的身世之悲、离乱之苦和故园之思,悲壮苍凉,意境深闳的情感。

《秋兴八首·其八》唐代·杜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白话释义:

昆吾御宿川曲折逶迤,紫阁峰影映入渼陂池。

这里有鹦鹉啄过的香稻米,这里有凤凰栖过的碧梧枝。

佳人游春拾翠羽相互来问询,仙侣同舟天晚转移地方还不愿分离。

我的彩笔当年也曾上干气象,到如今只能在苦吟中白头低垂。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是杜诗七律的代表作。

回忆当年与旧友共游长安附近昆吾、御宿、渼陂等名胜的诗意豪情。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以忧念国家兴衰的爱国思想为主题,以夔府的秋日萧瑟,诗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飘零,特别是关切祖国安危的沉重心情为基调,其间穿插着轻快欢乐的抒情。每一首都以独特的表现手法,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作者的思想情绪。

《秋兴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当时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在非常寂寞抑郁的心境下创作了这组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623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