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第1张

可以看到三点:1、刘备求贤若渴;2、诸葛亮择主谨慎;3、如果这事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而不是作者三顾茅庐”这样唯美,跟作者推崇刘备的求贤若渴、仁义远播,神化孔明的夺天地造化之能是分不开的。也许“三顾茅庐”的唯美,正是罗贯中先生的精神寄托

杜撰的事,作者只是起到一个记录还原的作用,其中不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国演义》并没有什么思想感情,也不是表达对封建思想的不满,作者的目的是要说明历史学中的一个道理就是,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在三国开头的第一章就已经说明了。这个是历史学的基本观点,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用物理上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动态的平衡。

《水浒传》是有的,它所要表现的是两点,第一是表现宋朝佞臣当道,政治腐败的黑暗社会;第二,在如此腐败的朝代中,仍然有英雄出世,首先是赞叹他们的英雄气概,到后面几章则是对梁山好汉最终结局的哀叹。所以,总体而言,一个是对宋朝腐败的愤怒,一个是对梁山好汉英雄的赞叹,但是同时悲哀而又无可奈何的感情。

读《三国演义》的人,绝大多数都是站在尊刘贬曹的立场上,以刘备为汉室正统,以曹操为朝廷之贼。我以为《三国演义》之所以给人这种感觉,是因为作者要更好的表现小说里的矛盾冲突,势必要选出两个正反两个对立面,使读者感到善恶分明,立场明确,有更深刻的印象。据我所知,其实“尊刘贬曹”这种思想在南宋时期即已形成。当时,南宋的统治阶级软弱无能,失去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苟安于半壁江山的现状,情况与三国时期处于西南一隅的蜀汉有些类似。南宋朝廷为了使统治下的人民安于现状,就尊作为汉室苗裔的刘备为先主,骂“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为国贼,以消除人民心中光复山河的愿望。

下面我谈些自己的看法。

刘备出身于皇族远支,到他这代已经没落到要靠织席贩履为生了,其父早亡,时不时的要靠其叔父周济。曹操的家庭可以说是既高贵有低贱,高贵是因为他的祖父是中常侍大长秋,是皇帝皇后身边的近侍臣,其父据说也用钱捐来个太尉之职,可以说家中很有财势;低贱是因为曹操终究是宦官家庭出身,这还是挺让人瞧不起的。刘备,曹操的出身要和袁绍马腾那种四世三公,世代簪缨的名门望族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可此二人早年即有远大志向。刘备小时尝言,自己若为天子,当以门前楼桑树为车盖,后在家乡招募义军,镇压黄巾起义,还曾因拒交贿赂而辞官而去。曹操早年做洛阳北部尉时,不畏权贵,棒杀提刀夜行的蹇硕之叔,在任济南相时,他并不像其他官员那样阿附权贵,反而罢免了不少阿附权贵的贪官污吏。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草草虽出身于宦官家庭,却与宦官的对立面——外戚何进共同谋划如何铲除中涓之祸,而且语出惊人,并且意识到由于何进的无谋必然招来天下的大乱。实践也证明曹操的预料是正确的。

我感觉他二人早年的经历似乎有些相似之处,但后来为什么又被民间塑造成两个从品质上看起来截然不同的人物呢?主要是由于两个人对待某些问题上的不同态度。

曹操年少时,曾拜访当时的名士许劭,问他对自己有和评价,劭不答,操问之再三,答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对这个评价很满意,看的出曹操第一重视的是个人的能力和才华,至于道德方面,即使稍有偏颇也并不在意。他用人也是如此。郭嘉是曹操手下一个重要谋士,他手下另一个谋士陈群曾检举郭嘉行为不检点。曹操并为因此冷落郭嘉,而依然重用他,因为他看中了郭嘉的谋略。郭嘉也真的为他出谋划策,至死效忠于他。同时,陈群由于直言敢谏,也受到曹操的赏识。曹操下达“求贤令”时,对待人才并不注重出生门第,而且即使是像陈平那种曾经“盗嫂受金”的人,只要你有能耐,他也愿意吸纳。我想曹操是看出“举孝廉”这种当时人事制度的不可信,表面上是说由地方推荐忠孝廉洁的人来当官,其实有很多人都是靠贿赂地方官而得到这个名分的。曹操的这种招揽人才的方法,打破了当时的一贯做法。更有一件事,使曹操背上了千古骂名。曹操刺杀董卓未遂,逃归乡里,路遇陈宫,与之共投宿与吕伯奢庄上,出于误会,杀了吕伯奢一家,末了还说了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样一句自私残忍的话。这件事在《三国志》原文中没有记载,而在裴松之的注释中,有三种说法。一是曹操投至吕伯奢庄上,吕伯奢不在家,他的儿子来抢曹操的东西,出于无奈,手刃数人,逃归。第二,三种说法和《三国演义》中的情节差不多。《三国演义》之所以选出这一种对曹操最不利的说法,目的很简单——为了更丰满完善曹操的“奸雄”形象。曹操的行为,想法每每违背常人的道德标准,所以他的计策即使是神机妙算也要被称作阴谋诡计。

与曹操不同,刘玄德则是常给人宽仁大度,有长者之风,为忠善表率的印象。在为安喜县尉时,他不肯收人贿赂;为解他人之难,愿意出兵相助孔融,陶谦;受衣带诏舍死忘生为讨国贼;在荆州,他不肯夺人之地;在新野勤政爱民,受到百姓拥戴;族弟刘璋也盛赞他有长者之风。尽管如此,他枭雄的本性是隐不去的。说到刘备,不能不提及他的哭,他曾用泪水赚来赵云,曾试图用眼泪留住徐庶,曾用泪水成功请来诸葛亮,哭是他在东吴转危为安,哭让他一再赖下荆州不还,刘备多次运用自己眼窝浅的特点,感动了许多人,也骗过了许多人,连鲁肃那样忠厚老实的人也不放过。在关羽斩颜良诛文丑之时,刘备于袁绍之前的两番辩解之辞更显示了他的枭雄本色。刘备的智略也是不寻常的。在白门楼上,曹操问刘备该如何处置吕布,他说:“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否?”这一句表面是刘备怕曹操受吕布谋害,所以让他杀吕布,实则不然!刘备深知“曹操智计,殊绝于人”,也知道他的驭人之术远在丁原董卓之上,曹操有能力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养虎自卫。刘备就恐他如虎添翼,更不利于自己,基于这些想法,刘备说了上面一句,骗过了在场的所有人。刘备还巧妙地使用韬晦之计,瞒过了老谋深算的曹操,使自己在龙潭虎穴之中得以生存。

其实《三国演义》也并非完全的“尊刘贬曹”,例如曹操谋杀董卓,这件事在历史中并无记载,而《三国演义》的作者却编写出这么一件壮举,鲜明地体现了曹操所具有的超人的胆量和魄力。还有他后来会合诸侯伐董卓,以及他在联军中积极主动与其他诸侯完全不同的表现,也都体现了曹操的胆略。在击吕布,官渡之战,潼关之战等重大战役中,曹操所表现出的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和雄才大略,这些在《三国演义》都有很具体的体现。还有他割发代首,不追究与袁绍通信的手下的罪责,这些都非一般人所能做到。包括他手下的许多谋臣武将,如郭嘉,荀彧,张辽,徐晃等,作者也不乏赞美之词。

有人说曹操疾贤妒能,因此杀了杨修,也害了弥衡,我不这么想。曹操手下能人众多,能招揽人才正是他成事的必要条件之一,倘若他真的嫉妒,那他不得嫉妒死?先说杨修,在破解曹娥碑之谜的时候,曹操对他并不反感,还听从他的劝说第二次接见张松。可杨修恃才放旷,口无遮拦,更严重的是他参与到曹氏的立嗣问题之中,而且他破解“鸡肋”之意,这确实有乱军心的作用,曹操怎能容他?弥衡就更不用说了,他那种自大的态度,狂傲的言语,是什么人都容忍不了的但是曹操为了个人的名誉和地位,而害死荀彧,荀攸,以及害死华佗,确实都是很大的错误。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而更想起戏台上那一位白脸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回答者: suizhou - 总监 九级 6-1 15:35

旧的传统观念在人们心目中的作用小说家的影响<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就不同<后汉书><五代史>更不同了

回答者:zhangzo4925 - 高级经理 六级 6-1 15:38

皇权思想,说到底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就象现在不允许存在反党的书尊刘贬曹,是歌颂皇权的正确性,血统性

回答者:snoweve - 秀才 三级 6-1 15:39

人们常常谈到《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有人还把这称为“封建正统思想”。事实上,“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早在宋代就已成为有关三国的各种文艺作品的基调,罗贯中只是顺应广大民众的意愿,继承了这种倾向。罗贯中之所以“尊刘”,并非简单地因为刘备姓刘(刘表、刘璋也是汉室宗亲,而且家世比刘备显赫得多,却每每遭到贬抑和嘲笑;汉桓帝、汉灵帝这两个姓刘的皇帝,更是作者鞭挞的对象),而是由于刘备集团一开始就提出“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口号,为恢复汉家的一统天下而不屈奋斗,不懈努力,被宋元以来具有民族思想的广大群众所追慕;同时,这个集团的领袖刘备的“仁”、军师诸葛亮的“智”、大将关羽张飞等人的“义”,也都符合罗贯中的道德观。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罗贯中把刘备集团理想化而予以热情歌颂。另一方面,罗贯中之所以“贬曹”,是因为曹操作为“奸雄”的典型、不仅不忠于刘氏王朝,而且常常屠戮百姓,摧残人才,作品对其恶德劣行的描写大多于史有据;并非有意“歪曲”;而对曹操统一北方的巨大功绩,对他在讨董卓、擒吕布、扫袁术、灭袁绍、击乌桓等重大战役中所表现的非凡胆略和智谋,罗贯中都作了肯定性的描写,并没有随意贬低。由此可见,“尊刘贬曹”主要反映了广大民众按照“抚我则后,虐我则仇”的标准对封建政治和封建政治家的选择,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对此不应作片面的理解,更不应简单地斥之为“封建正统思想”。

作者:罗贯中

1。刘备 事迹: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礼让徐州,煮酒论英雄,三顾茅庐,西川称帝,东征伐吴,永安托孤。性格特点:宽厚,仁慈,爱民如子,礼贤下士,后期刚愎自负。

2。曹操 事迹:孟德献刀,挟天子令诸侯,讨伐张秀,煮酒论英雄,白门楼斩吕布,官度之战,赤壁之战,华容道,割须弃袍,讨伐张鲁,封魏王,左慈戏奸雄,杀华佗。性格特点:奸诈,智慧,残忍,爱才,多疑。

3。孙权 事迹:坐领江东,赤壁之战,东吴称帝,公孙渊降吴闹剧。性格特点:谦虚,爱才,识人,明智,后期刚愎。

4。关羽 事迹: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赚门斩车胄,相约三事,斩颜良诸文丑,封金挂印,千里走单骑,华容道,单刀赋会,水淹七军,大意是荆州,败走麦城,灵山显圣。性格特点:骄傲,坚毅,忠诚,有胆色,重信义,傲上而不欺下。

5。张飞 事迹:桃园三结义,怒鞭督邮,三英战吕布,酒醉失徐州,长阪桥,义释严颜,挑灯夜战。性格特点:敬才,暴躁,好酒,粗中有细。

6。诸葛亮 事迹:三顾茅庐,隆中对,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永安托孤,安居平五路,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计,星陨五丈原。性格特点:谨慎,谦虚,智慧,有才能,执法如山。

7。吕布 事迹:投降董卓,三英战吕布,凤仪亭,斩董卓,大战曹操,辕门射戟,白门楼。性格特点:勇猛,自大,反复,不智。

8。周瑜 事迹:赤壁之战,三气周瑜。性格特点:聪明,小气,嫉妒。

9。赵云 事迹:单骑救主,截江夺阿斗。性格特点:勇猛,聪明,忠诚。

10。庞统 事迹:连环计,末阳县废事,取川三策,落凤坡。性格特点:智慧,嫉妒。

11。司马懿 事迹:速歼孟达,大战诸葛亮,葫芦谷天助,讨伐辽东,计诸曹爽。性格特点:智慧,阴险。

12。黄忠 事迹:大战关公,定军山。性格特点:忠义,勇猛,不服老。

13。马超 事迹:起兵报父仇,割须弃袍,挑灯夜战,招降刘彰。性格特点:勇猛,少谋

诸葛亮对刘备集团的主要贡献,是确立了联吴抗曹、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并身体力行。实际上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未必是杰出的军事家,他的军事成就是有争议的,他的军事才能也不像后世传说的那么玄乎。历史学家缪钺先生就曾在《三国志选注》的“前言”中指出:“诸葛亮征南中事,当时传说不免有夸大溢美之处,譬如对孟获的七擒七纵,是不合情理的,所谓‘南人不复返’,也是不合事实的。”诸葛亮也不像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说的那样迭出险招。爱出险招的是郭嘉。而诸葛亮的特点,无论是史家的评论,还是他的自我评论,都是“谨慎”。陈寿说他是“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该说是事实求是的评价。也就是说,诸葛亮是萧何,不是张良和韩信。

但是,到了《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就集萧何、张良和韩信予一身,不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而且神机妙算未卜先知。任何人,只要按照他的“锦囊妙计”行事,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刘备集团的大将如关羽、张飞、赵云辈,有如他手中的提线木偶,理解也执行,不理解也执行。这个实在是太离谱了,这个表现了什么呢?表现了人们对他的崇拜。

现在成都的武侯祠还有清人赵藩写的一对攻心联,他说“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一幅攻心联其实是委婉地批评了诸葛亮,批评他在刘备去世以后主持蜀国工作的时候穷兵黩武,宽严戒误。

讲述的是东汉末年刘备、曹操、孙权、之间三个军伐间的争斗,通过一系列的战斗,表现了东汉末期的政局东荡不安,其中心思想一方面为重新建立新的王朝,而另另一方面表现重建汉朝江山,请接纳,我们这一行也不容易,谢谢

诸葛亮是可以说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角,和武将赵云是书中塑造的两个近乎完人的形象,而诸葛亮更是神化了

不管从智慧方面还是道德方面在智慧方面,自三国演义问世来,诸葛亮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中智慧的象征从一出场的隆中对这一名段,就体现了诸葛亮与众不同的学识及后的火烧新野、借东风、智取三城、三气周瑜、汉中之战、七擒七纵、空城计等,无一不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至于用八阵图阻止陆逊、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劝告邓艾的石刻等,更是神乎其神在道德方面,《出师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更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至于诸葛亮所犯的一些错误,经过书中描写,反更显出他的人格伟大失街亭后要求自降三级,对军中事物管理过于细致,在军事上谨小慎微等,都是通过缺点来映衬他的优点的总之,诸葛亮不管在能力还是人格上都是近乎完美的形象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是反面形象,由于《三国演义》的推刘反曹,曹操是以一个奸雄的形象出现的最著名的就是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更是将奸雄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从刺董卓孟德献刀、杀恩人吕伯奢一家、挟天子以令诸侯等例子都是他奸雄的表现同时,曹操还是个文武双全、极有才干的人,从招募义兵起家,伐董卓、讨吕布、官渡败袁绍到占了半个中国,都是他政治能力的体现曹操还是个非常重视人才的人,对一些曾是敌对的人能够重用,如重用贾栩等特别描写了对关羽是爱慕有加,战华雄时赠酒、以及后来的赏金封侯,甚至对出走都采取了宽容的态度,更体现了曹操对人才的爱惜曹操还是个极有文采的人,铜雀台赋诗《短歌行》,充分体现了曹操的文采,所以与他才儿子并称三曹总之,曹操的是个有才干、文武双全的政治家,但由于书中描写他的一些奸诈的表现,成了一个“奸雄”

周瑜,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周瑜这个人可倒了大霉了,被描写成智短才拙,处处不如诸葛亮的人但虽然这样,仍能让人看一个光彩照人的形象,从十五回出场,到五十七回病故,是一个风流儒雅,潇洒干练,却有意气用事、头脑简单的周瑜形象周瑜的风流儒雅,书中描写不多,倒是苏轼的那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羽扇纶巾的形象深入人心说到才干,训练了一流的水军、用蒋干将计就计、用黄盖苦用计、最后用火计破曹,这些都不用说了但书中为了衬托诸葛亮,对周瑜更多的是一些负面描写首先是对抗曹操上,写周瑜是动机是狭隘的,是诸葛亮假称曹操有意“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才使周瑜抗曹而且在赤壁之战中,也仅是发挥了配角作用,处处落于诸葛亮的下风甚至在人品上也显得心胸过于狭小,稍有不顺就急得吐血,对才华高的诸葛亮嫉妒,下了杀心同时,他的死亡也正是由于智力落后于人太多且心胸过狭所致,丢了胜利果实,赔了夫人又拆兵,最后意想天开想赚对方,反而连命都丧了虽然这些与史实不符,但为了衬托诸葛亮,周瑜这个人物也只好如此“牺牲”了

刘备,书中的刘备,是一个仁义明君,忠厚长者但鲁迅曾批评:欲显刘备长厚,似伪这一句对于《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很非常恰当的周瑜讲道:刘备袅雄之姿,并非长久曲屈人下之人也但书中的刘备却是处处表现得过于忠厚,厚道,倒给人一种伪的感觉不过,由于书中对刘备的推崇,对刘备的塑造还是正面的刘备有武勇的一面,三英战吕布就可以看出刘备的武艺但为了体现明君的方面,对刘备的德,是着重刻画的首先,体现了刘备的忠,刘备对汉室的忠心,受汉献帝衣带诏,汉室未亡时决不称帝等其次,体现了仁,在新野自身难保时坚持携民渡江等第三,体现了义,在两位结义兄弟遇难后坚持为他们报仇等第四,体现了厚道多次寄人篱下有机会夺取而不取第五,体现了很重视人才最出色的表现就是在赵云单骑救主后的摔阿斗,所谓民间谚语中的“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在收买人心方面,小说中还特别会表现刘备的哭,所以有人说,刘备的江山大部分都是哭来的但也正因为刘备过于注重这样一些小德,忽视了一些大德,如在处理关羽和张飞遇难问题上,过于强调兄弟情谊而不顾国家大义,导致了兵败,使蜀汉元气大伤,从此不能恢复,兴复汉室化为泡影

关羽,是我国的武圣,与文圣孔子一起,受到国人的推崇小说在写到关羽的正面形象外,也对关羽的缺点提出了批评主要从个性、武艺、人格这几个方面进行刻画的武艺上,小说中描写得单挑场面最多的应该就算是关羽了吧,温酒斩华雄、赚城斩车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都是对这位武圣人的精彩武艺描写,其中更有一段关云长刮骨疗毒,“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须臾,血流盈盆”写出了一个铁汉的形象同时,作为受到历代统治者和百姓推崇的武圣,人格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关云长“忠义”这方面体现得尤为出色,卦金挂印护嫂千里走单骑体现了他的“忠”,义释曹操体现了他的“义”在人格上,他与其它英雄不同,利身行事,光明磊落正是由于这种“忠义神武”,才使他成为武圣但《三国演义》也批评了他的缺陷,就是骄从想跟马超争高低,封五虎将时不服黄忠时可见一斑关羽在这方面主要犯了三个错,一错没有处理好与同盟关系,拒绝孙权联姻要求,得罪便者二错没有处理好与同事关系,看不起同守荆州的糜芳、博士仁等人,导致孤立无援三错轻视敌人,被人从后偷袭,大意失荆州,遗恨千古,都是《三国演义》通古关羽给世人带人的警示

三国人物评析之赵云

于关羽和张飞相比,子龙在三国时期的地位似乎低了些罗贯中先生素来仰慕关羽的侠肝义胆,加之张飞性格突出,所以在《三国演义》中子龙的戏份是少之又少于黄忠、马超、魏延相比,赵云对蜀汉政权的贡献显然大得多,却连像这三人一样全面、细致的描写都没得到罗先生给予他的只有神化,从本质上讲,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是对赵云的不公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赵云在历史上一直褒贬不一:他的完美造就了他,也使他遭到了不少非议这不能不说值得回味!

长坂坡一战是赵云的代表作在罗先生的描写之下,赵云单枪匹马穿梭于乱军之中,如入无人之境,保护后主杀出重围,毫发未损着实不愧先主称赞:“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在《三国志》中,子龙不仅保护幼主突围,还护送甘夫人(并未自杀)安全撤出,面对子龙如此战绩,不得不让人瞠目结舌忠勇如此,夫复何求哉!

赵云并不是无往不胜的据《三国志—蜀书》记载,诸葛亮率军攻打祁山,路遇曹军孔明教赵云和邓芝拒敌,自己往祁山而去赵云、邓芝“兵弱敌疆”战败于箕谷战败之后,军中兵将竟无一所去大军会合,诸葛亮问二人:“街亭战败时,溃不成军而箕谷战败,军士全无所去为什么呢”邓芝答道:“赵云断后拒敌,军资什物,一样也没丢掉将士怎么会逃走呢”诸葛亮不觉敬佩,又说:“既然军资无失,就赐给你们吧”赵云回答:“败军之将,为什么还要赏赐呢暂且归入府库,十月拿出来冬赐时用吧!”字字句句,无一不浸透了子龙为国为民的赤胆忠心!难怪诸葛亮要“大善之”,竟然没有再提惩罚的事了

作为带兵将领,赵云的信条无非忠君爱国,没有超越封建社会里武将的局限但要做到时时刻刻遵守这个信条,一生一世不改变,可以说难上加难子龙终生以国家大事为己任,虽然身为武将,却时刻估计百姓的利益,可谓当世之豪杰,千秋之名将!成也子龙,败也子龙,无非过眼云烟而赵云闪光的爱国精神和过人的大将风度,将永远流传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被后人世代瞻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673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