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关爱身边弱势群体为主题的作文,1000字

求关爱身边弱势群体为主题的作文,1000字,第1张

用心关爱留守人群

留守人群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人群——农村留守人群。留守儿童当中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留守妇女,因为家里的劳动力不在,必须亲自肩负起家庭的重任,在感情跟身体上都承受着重负。留守老人,没有儿女的照顾,生活上有种种地不便,感情上也缺乏儿女的关心。这些问题说到底是农民工外出打工造成的,农民工由于知识文化不高和城市高消费的压力,在城市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无法长时间和亲人呆在一起。但是随着农民工的大批涌入城市,国家在不断加大重视农村留守人群问题,给予农民工许多惠民政策。

一、留守儿童

(一)家庭教育缺失 有人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主要由亲戚或祖辈进行隔代抚养,受到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不能在学习给予帮助和指导,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多数留守儿童每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时间屈指可数,打电话成为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的主要方式。由于亲情缺失,监护不力,导致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情关系淡漠,性格大多存在孤僻、任性、冷漠、自卑等现象。

(二)行为习惯较差 隔代教育,重养轻教,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行为上的偏差,有的不听教导、不服管理,甚至出现打架斗殴、抽烟喝酒、迷恋网络等不良行为。

(三)安全缺乏保障 留守儿童年龄小、力量弱,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对突发性事件也缺乏应变和自救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遭受伤害或侵害他人,加上不少留守儿童上学路途较远,尤其是女孩,人身安全令人担忧。

二、留守妇女

(一)劳动强度大,健康意识较差 家庭中男劳力外出务工后,留守妇女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在抓好生产劳动的同时,她们还要教育子女、照顾老人,有限的精力与超负荷的劳动之间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她们的身心健康。调查显示,大部分留守妇女需要独立承担2亩地左右的农业生产,喂2头以上的牲畜。50%左右的留守妇女没有坚持体检,有的明知有病也拖着不看。

(二)精神压力大,防范力量减弱 丈夫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妇女们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负担,据调查,丈夫外出打工时间最长的已经有6年之久,最短的也有一两个月,其中,38%的务工者每年回家两次以上,55%的每年回家一次,7%的两年及以上回家一次。部分留守妇女担心与丈夫失去联系,担心丈夫有外遇及在外的安全,同时,男性劳动力外出后,农村治安防范力量减弱,留守妇女还担心家庭遭遇偷盗,担心被异性骚扰,安全感大大降低,68%的留守妇女常常觉得没有安全感,60%的留守妇女常常感到孤独。

三、留守老人

(一)体力负担重 青壮年外出打工后,家庭的生产劳动自然而然的由留守老人承担。虽然体力严重透支,但留守老人都还在坚持。走访中,大部分老人提起家里的生产状况时无奈的回答:做不动也要做呀!田荒了多可惜啊!能动一天就种一季,种不动了再说!

(二)抚养负担重。

子女外出打工后,大部分老人与孙辈组成隔代家庭,还有不少留守老人的子女全部外出打工,仅留下老年父母及未成年的孩子,留守老人基本上没有子女在身边照顾。因此,老年人害怕生病,很多老人都谈到有子女在身边要安心得多,有个照应。并且留守老人还要照顾孙辈,有的孙子年龄小,不能离身,给老人农作及家务劳动带来极大不便。

(三)心理负担重 农村老人大多识字不多,隔代教育力不从心,让老人极度担心却又无法监督管教。同时,子女外出后,电话成为留守老人与子女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有的子女一去多年杳无音讯,有些老人甚至不知子女是死是活由于子女不在身边,部分留守老人过着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缺乏家庭温暖,使他们倍感孤独。特别是随着年龄增高,留守老人行动越来越不方便,他们与外界的接触也相应越来越少,除了看电视、聊天,老人基本上没有别的消遣方式,有的独居老人有心里话没处诉说,有时间没处打发,极易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四、对策及建议

(1)针对留守儿童 由于是儿童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首先应该净化社会环境。有关部门应该积极开展“扫黄打非”、清除学校周边的网吧等娱乐会所;学校教育同样对留守学生十分重要,学校应该与留守学生家长长时间联系,随时掌握孩子的状况,加大价值观念引导、亲子之间沟通交流、家庭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工作力度,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还有多实施一些关爱联系留守儿童的爱心活动,动员社会各界多走访留守人群,多给与留守人群一些生活和心理上的关爱,例如:“爱心妈妈”每月定期以电话、见面、书信等形式与孩子和委托监护人联系,也可以每年陪孩子过一次生日让孩子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2)针对留守妇女 农村妇女由于受文化程度低,常常受到这样或那样的侵害。所以,在农村应该积极开展科技知识、创业技能、法律咨询、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学习和培训,大力提升留守妇女基本素质;留守妇女是容易受侵害的对象,所以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环境的安全,各村要合理安排和协调人财务,通过生产互动、换工、义工等形式,帮助留守妇女搞好农业生产,要深入基层,深入留守妇女家庭,给留守妇女做好事、办好事、解难事。

(3)针对留守老人 关爱老人是中国传统美德,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加深对老人们的关爱。要加强农村年轻人的孝道教育,大力开展老年人娱乐活动,加强活动场所建设让老人“老有所乐”;并且有关部门应该积极引导年轻人与父母的沟通联系,按时给留守老人寄钱送物,保证老人们的正常生活并且关心老人的身体、心理,让老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还有就是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留守老人大多体弱多病,需要许多看病的费用,所以应该尽量加大老人看病费用报销的比例。最后,应该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把符合条件的农村老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也可以动员老人子女积极为老人缴纳农村养老金,保证“老有所养”。

分类: 社会民生

问题描述:

要开班会!!急用!!大虾救命!!~~~

解析:

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社会政革,带来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到目前为止,社会结构变迁的结果,除了加快了中国社会的整体进步外,还导致了社会分化的加剧,由此出现了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这些弱势群体大致由以下几部分人构成:

一、国家发展、 机构的全面改革而产生的下岗失业群体。这些人是新时代的产物,我国真实的失业率很可能超过10%。

二、以进城民工为主体的群体。这些民工大量地涌入大城市,填补了城市“剩余”的就业岗位,但由于其缺乏城市的社区生活经验,加上自身素质良莠不齐,就业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外来人中的相当部分人员处于贫困境地。

三、城乡低收入人员。这部分人员包括没有正式工作的、靠打零工、摆小摊养家糊口的人、残疾人和孤寡老人,约占人口总数的5%-6%;较早退休的人员,因其当初退休时工资水平非常低,加上各种补助也不过两三百元,只够吃饭,没有缴纳医疗等社会保险;及收入较低的贫困农民,到目前仍不能解决温饱,贫困农民人数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仍为3%左右。

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因病致困的人口。由于受不可抗拒因素的影响,往往是一人患重大疾病,高昂的医疗费用,使全家人生活水平一下了跌进贫困线之下。家有长期患病的病人和老人,医疗负担更重,这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普遍存在。

由于弱势和弱能,弱势群体普遍身处困境之中,这种困境主要体现为“六难”。即:就业难、生活难、住房难、医疗难、于女教育难和法律救助难。其中关键是就业问题。正是因为就业困难,才导致收入偏低不稳定、影响了生活;正因为能力方面的欠缺,让他们实现正规就业似乎不太可能。一是岗位少,劳动力供大于求;二是就业不稳定,由于就业观念、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及年龄(偏大)等因素的制约,大多数人处于经常的工作变动中,且从事脏苦累险等岗位的工作。

具体地说,正是由于就业困难,影响了收入,中国目前的贫困人口就是由弱势群体组成的。据相关数据显示,在城市贫困者中,各类下岗人员占402%,失业者占24%,提前退休者占55%,个人收入低者占56%,家庭人口多者占161%。住房改善与收入是直接相关的,由于住房商品化和市场化,住房改善与收入之间的关系不仅不会被弱化,而且只会越来越强化,贫困者中有三分之二家庭住的是平房,具有较明显的“棚屋区”特征。

弱势群体中只有下岗失业人员中的一部分享有医疗保险,由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一个取向是提高个人自负比例,对于这些收入低且不稳定的下岗失业人员来说,医疗费用是难以承受的。即使参加了医保,但由于医疗保险不保大病,一旦得了大病,将是灭顶之灾。而更有大部分人员中是被排队在医疗保险之外的,这些医疗费全得由自己负担。子女教育难尤其体现在农民工身上。由于中国的教育制度是与户籍挂钩的,农民工子女只能在农村上学,平时委托别人照顾,有些小孩甚至无人照看,或干脆缀学或失学,或是不得不花高价进入城市学校。同时不断上涨的教育费用也让这些农民工父母难于承受,他们的子女也只好望学兴叹,无法继续升学成为新一代的农民工,如是地恶性循环着。

弱势群体普遍遭遇合法权益被侵犯的情况。主要表现形式有身体虐待、超时超强度劳动、拖欠工资、用人单位不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虽然有相关法律(如《劳动法》、《残疾人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的制约,但弱势群体的权益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当遇到合法权益被侵犯时,却是救助无门。

综上所述,弱势群体的存在,严重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就此,本人提出以下建议:对于我们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全社会都应当持以关心的态度。关心弱势群体不只是 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只有形成一种关爱弱势群体的良好社会氛围,才能促进社会不断进步、不断走向公正。一个真正分正的社会是所有人都受益的社会,在这层意义上,关心弱势群体也就是关心强者本身。由于弱势群体的特殊情况,为他们制定特殊的就业政策是极其必要的。由于下岗失业人员大多年龄在35岁以上,大多只受过中等教育,过去所从事的主要是低技能的、稍加培训就能就业的岗位,因此,建议就政策的重点集中在:既要积极地创造就业岗位,又要加强技能培训。

加大医疗保障的范围和力度。建立医疗救助制度应该是解决弱势群体医疗困难比较理想的政策选择。目前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如上海、广州、杭州等地己经实施了医疗救助措施。另一方面,从已经实施的医疗救助措施来看,基本上是大病救助,对基本的医疗保健关注不够。大病救助,建立慈善医院、组织社会募捐等是可以尝试的方式;加大医疗保障机制,降低住院起付标准线,扩大门诊特殊病科项目,专门为困难职工筹措大病救助的基金,同时也要发展农村的合作医疗和城市的社会公共卫生服务,以解决弱势群体的日常的基本医疗保健所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情况来看,国家出台的有关住房的公积金政策、安居工程、住房贷款三项主要政策对于弱势群体都不太有利。国家应该出资建设规模适当、设备齐全的住房,以低租的方式向弱势群体提供。

用更完善的法律来约束雇主的行为,避免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逢年过节送温暖虽也能救一时之急,却是治标不治本,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建立完善、全面的社会救助机制,健全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 、社会志愿者相结合的救助体制,才能将送温暖活动引向制度化、经常化、社会化。

第六章关注社会 关爱他人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社会,我们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正当风华年少,漫长的人生道路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实践,要想“立身社会,学会做人”,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从小“关注社会,关爱他人”。

“关注社会”就是要我们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现实生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从小以“振兴中华,建设祖国”为己任。“关爱他人”则要求我们怀着一颗坦荡、赤诚之心去关心、宽容他人,乐于奉献,乐于助人,以实际的行动努力创造和谐、关怀的环境。一句话,“关注社会,关爱他人”就是要求我们从小“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要求我们从小“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

其实,“关注社会,关爱他人”也正是“廉洁”的丰富内涵之一。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必然会与他人发生千丝万缕,各种各样的关系。清正廉洁、为民为公的人以“关注社会,关爱他人”为己任;腐败营私、一心为己的人却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关注社会,关爱他人”并不遥远,就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社会每天都在瞬息万变地发展,生活在这个千姿百态的社会中,我们必须时时用崭新的眼光关注它,处处用创新的智慧汲取它,面向社会,依靠社会。如走出课堂,去参观,去调查,去实践,开展“看一看家乡新变化”,“为校园添一份新绿”、“做做环保小卫士” 、“写一写倡议书”等等活动,让自己在活动中学会关注社会,从小立志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

★身边的榜样(一)

黄妍,上海华东师大二附中的高二女生,从2006年8月起,在长达8个月的时间里,走访了上海11个中心区域的265位乞丐,六易其稿,以翔实的数据和事例,完成了一份厚达48页、二万六千多字图文并茂的社会调查报告。16岁的华师大二附中高二学生黄妍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历时八个多月调查了265名乞丐,最终完成了的关于乞丐的调研报告。在2007年3月25日,在上海举行的“第22届青少年英特尔科技创新大赛”上,黄妍的调查报告体现出的强烈的人文关怀色彩获得了高度评价,一举获得了一等奖和“复旦近思奖”等五个单项奖。评审专家高度称赞这“是一份极具社会责任心的调查报告”。 黄妍的调研报告题为:《关注乞丐现象,构建和谐社会--关于乞丐的考察调查、文化分析及安置方案》,为此她实地考察了上海市11个区的265名乞丐,从性别、年龄、来源地等七个方面对乞丐进行了分析。黄妍根据考察结果,并结合文献,以独特的分类方法总结了古今中外乞丐的行乞方式、原因和态度;并通过对712位非乞丐人群的问卷调查,分析了乞丐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依照考察结果和资料,她首先剖析了古今中外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对乞丐产生的不同影响;并以民意调查为基础,参考古今中外安置乞丐的方案,融合民政局、救助站和警署等相关部门的意见,从预防和安置两方面入手,将乞丐分类讨论,最后以全新的见解提出了符合国情的模拟妥善安置乞丐方案。黄妍期望通过她的这个课题,能引发人们对乞丐现象的思考、对我国救助管理制度的探索、以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黄妍的这份调研报告既有实地考察的真实性,生动性,又有认真归纳、思考的深度。其出自一个16岁少女之手,着实让人击节赞叹。第22届青少年英特尔科技创新大赛专项奖评审组的一位专家在现场说:“她的社会责任心和同情心让人感动。”黄妍的行为,得到了家长和学校的大力支持,而她也并没有因为频繁上街访问乞丐而耽误学业。反而在调查实践中丰富了自己的人文素养,提升了自己的悲悯之心及对现实生活的思辨能力。她的故事,值得深思。

黄妍在街头采访乞丐。

★身边的榜样(二)

陈冲,上海市第五十四中学女生,2008年3月23日她以《上海市区高中生与父母沟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课题捧回了第23届英特尔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市长提名奖入围奖、华东师范大学“夏雨奖”。陈冲的课题调查为时一年多,涉及本市8个区12所中学,共发放问卷650多份,掌握了第一手具体、翔实的数据和案例资料。通过调查分析,了解上海市区目前高中生与父母沟通的现状。通过课题研究,为父母了解子女提供依据,为子女了解自己和同龄人提供一面镜子,为学校老师和相关研究人员提供鲜活的研究资料,为完善高中生的人格健康发展,为构建和谐家庭、和谐学校、和谐社会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一名普通高中女生,一个富有钻研精神的女生,一位懂得执著探究的女生,在老师指导、家长支持、同龄人配合下经历了一段高中生涯特殊的探索研究旅程。陈冲一开始接触课题是源于学校开展的研究型课程,她一直在思考并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选题,立志攻克困难尝试到底。在经历了一番挫折后,她觉得对中学生而言从身边人、身边事入手更切合实际。于是她开始关注自身及同龄人与家长的沟通问题。她把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落实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积极热情,勇于实践,成为同龄人学习的榜样。

★身边的榜样(三)

2006年9月一个周末的下午。重庆田家炳中学高二(4)班的张华傲坐在电脑前,习惯地浏览着一周的国际国内要闻,看完新闻后,她又随意打开一个英文网站,在滚动的新闻公告栏里,一条醒目的消息吸引了她的注意。

  这条消息是:“第24届世界中学生峰会将于2007年1月20日—29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大学举行。峰会期间,来自世界各国的中学生将与著名学者一起,讨论战争与和平、经济与社会、发展与环保、民族与宗教等问题。如果你是一位中学生(高中生),向组委会提交一份高质量的研究(调查)报告将可能获得邀请……”

  张华傲眼睛一亮:自己一直参加学校的环保工作,能否写一篇环保方面的研究报告,争取参加世界中学生峰会她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环保小组的好朋友,获得一致赞成。他们决定,共同完成一篇高质量的环保调查报告,冲刺世界中学生峰会!

  2006年9月到11月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张华傲和环保小组的两名同学利用周末的时间,到长江采集水样、观察水流,采用考察、实验研究等方法,测查长江水域不同时期PH值、氯氮、硝酸盐、总磷、溶解氧的含量,测定长江的清澈度、污染度和水质类别,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在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数据后,他们按国际通行的体例,写出了5000多字的研究报告——《长江水质测查报告》。

  2006年11月25日,张华傲又将研究报告译成英文,附上实地考察和实验的相关,然后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到了圣地亚哥大学“世界中学生峰会”组委会。

  2006年12月28日,张华傲日思夜盼的梦想实现了!她们收到了圣地亚哥大学发来的邀请函:“亲爱的张华傲同学,我们荣幸地邀请你参加2007年1月20日至29日在圣地亚哥大学举行的第24届世界中学生峰会……”她荣幸地成为首批参加世界中学生峰会的中国中学生!

  后来张华傲得知,他们的研究报告得到了组委会的一致赞赏,被称为是“不可多得的,以踏实的研究作风和严谨的科学分析写成的报告”。

  2007年1月19日下午,张华傲和另外两位同学从北京乘飞机到洛杉矶,再从机场乘专车到达圣地亚哥大学。

  在当地居民家里寄宿是这次峰会的活动内容之一。

  张华傲寄住在圣地亚哥城杰勒斯特夫妇家里,他们有一个15岁的儿子鲍勃,正在学习中文,张华傲送给他们的礼物是一包鲜红的中国结和一套中英文对照的《重庆揽胜》画册。爱米莉夫人高兴得连声赞叹:“太美了,太美了!”

  第二天,张华傲就随鲍勃到圣地亚哥国际高中去听课。第三节课正好是中文选修课。上课的老师是一位年轻的美国女教师,曾在重庆大学留学,中文名字叫苏爱美。

  在开始正课之前,苏老师先叫同学复习昨天讲的拼音规则,结果没有人能准确完整地回答出来。鲍勃也被叫起来回答,可他也是一副茫然无措的样子。突然,鲍勃灵机一动,用英文大声说:“我这里有一位中文老师。她是刚刚从中国重庆来的学生,可不可以请她来帮我回答”

  老师听说来了一位中国学生,立即高兴地邀请张华傲上台讲一讲原汁原味的中文,张华傲落落大方地走上讲台,放慢语速用中文给同学们讲儿化音的拼写和读音规则。因为是地道的“中文老师”,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讲完“儿化音”,苏爱美老师又热情地提议:“请张华傲同学继续上这堂汉语拼音课!”教室里立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接下来,张华傲又详细地讲述了汉语拼音中容易出错的标调规则。最后,张华傲教了大家一首流行的中文歌曲《不得不爱》。她把歌词写在黑板上,注上拼音,然后,一遍一遍地教唱。这下可热闹了,课堂一下变成了舞会!

  张华傲的名字在圣地亚哥不胫而走。峰会还没有正式开始,张华傲,这个活泼开朗、聪明伶俐的中国女孩,就已成为了各国学生注目的焦点。

  2007年1月28日,第24届世界中学生峰会日。

  参加峰会的各国中学生都集中在圣地亚哥大学礼堂,听取由来自美国、英国著名大学的教授们主讲的报告。报告分为战争与和平、经济与社会、发展与环保、民族与宗教以及消除恐怖和歧视等十大主题。报告结束后是分组讨论与自由发言,特别优秀的学生将被指定发言。

  张华傲接到通知,她将代表亚洲中学生作环保主题发言,以一个中学生的视角,阐述环保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和人类对环保所应持的正确态度。

  张华傲迅速拟定了自己的发言提纲,确定了三大主题:一、世界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仍面临着脆弱的生态:二、保护环境应该融入中学生的自觉意识:三、中国环境保护取得的巨大成就。

  在28日下午的讨论会上,张华傲被指定第一个发言。她面带笑容,自信优雅,用流畅的英文发表她的演讲。从世界环保运动到环保纪念日,从第一次环发大会到中国二十一世纪环境宣言,从南极臭氧层空洞到全球气候变暖,从生物多样性减少到珍稀动物的灭绝,一个个环保话题信手拈来,如数家珍。

  在谈到中国环境保护的巨大成就时,张华傲列举了中国正在进行的许多环保行动:农村大规模实施的“退耕还林,再造秀美山川”行动:中国城市“整治环境污染,还城市洁净蓝天”环保行动:中国政府高度负责地处理2005年“松花江污染”事件……她侃侃而谈,用翔实有力的事实,证明了中国政府治理环境污染的成果和决心。

  主讲教授史密斯先生在听完她的演讲后,发表即席感言,称赞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国的经济发展令世界瞩目。他相信再过20年,中国必将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当然,送给张华傲的还有全场的热烈掌声!

  2007年1月29日下午,张华傲和同伴完成了10天的峰会之旅回到学校。张华傲说,在这次世界中学生峰会上,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中国似乎成了会议的热点和主题。

  “我们带去了中国中学生的热情和智慧,带回了世界对中国的赞许和钦佩。”作为一位中国的中学生,这让张华傲感到很自豪!

同学们,上述的三位学生通过自我思考、观察,调查,对社会问题发表真知灼见和建设性意见,他们走出“圈养”的校园,走向广阔的社会,凸显了作为新生代的思考力和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以及敢于作为的社会责任感,这对于我们学生们的社会性成长利莫大焉。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是否也应行动起来呢,社会是最好的学习天地,让我们积极融入社会,将知识价值和实际价值紧密融合,将个人价值和社会需要合二为一,在“读万卷书”的基础上,继续“行万里路”,从而达到知与行的统一。可能这种实践看起来辛苦,却是一种难得的社会思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锻炼,是一种人生功课的必要补充。

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做一个廉洁之人,除了要时刻关注我们身边所发生的事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要学会关心他人,关爱弱势群体。

众所周知,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需要友谊,需要真诚。讲到友谊,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我们就不应该错过。 俞伯牙是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琴师。然而,曲高和寡,能够真正听懂他曲子的人却很少。有一次,俞伯牙乘船沿江旅游,行到一座高山旁时,突然下起了大雨,他便停在山边避雨。伯牙耳听淅沥的雨声,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动景象,琴兴大发。伯牙正弹到兴头上,突然感到琴弦上有异样的颤抖,这是琴师的心灵感应,说明附近有人在听琴。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见岸上树林边坐着一个打柴人,这就是钟子期。伯牙把子期请到船上,两人互通了姓名,伯牙说:“我为你弹一首曲子听,好吗?”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听。伯牙即兴弹了一曲《高山》,子期赞叹道:“多么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又弹了一曲《流水》,子期称赞道:“多么浩荡的江水啊!”伯牙又佩服又激动,对子期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声,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两个人结拜为生死之交。后来子期不幸因病去世了。伯牙悲痛欲绝,到子期墓前为他弹奏了一首充满怀念和悲伤的曲子,然后将自己珍贵的琴砸碎于子期的墓前。

为了感谢知音,伯牙决然摔琴,从此再也没有弹过琴。这种高山流水般的友谊是我们中国文化中强烈的共同期待。那么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又是怎样对待身边的同学朋友呢?

我们不会忘记这样一些难忘而动人的场景:某同学家里困难,其他的同学闻知后,纷纷伸出友谊之手,慷慨解囊;运动会上,我们固然为第一名欢呼,可是坚持到最后的同学,依然会得到全场的加油声,得到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考试遭遇挫败,但是我们却不孤独,总有同学朝我们走来,拍拍肩膀,安慰鼓劲;生病了,同学们之间互相关照,递药送水,问寒问暖;得到表扬和肯定的时候,同学们一样会为我们鼓掌,给我们祝贺……生活的美妙正因为它不断重复这样的平凡,而这不断重复的平凡正折射着人性的善良与友爱。

但是在我们的身边,还有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发生。有些同学居然将不友好的手伸向身边的同学,为了一点小事,纠结其他同伙,对他粗言秽语,大打出手,其狠毒之程度不亚于对待穷凶恶极的敌人;还有一些同学竟然为了追求个人享受玩乐,将勒索的目标对准了我们的同学,拳打脚踢,逼迫恐吓。“本是俩同窗,相煎何太急”?能够在茫茫人海中相遇本来就已经是一种缘分,更何况我们能够相处一校,互为同窗,抛开法律的层面,这样的缘分我们又怎么能轻视,能亵渎呢?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则小品文吧:两只蚂蚁相遇,只是彼此碰了一下触须就向相反方向爬去。爬了很久之后它们突然都感到遗憾,在这样广大的时空中,体型如此微小的同类不期而遇,可是怎么就没有彼此拥抱一下呢?想想我们不也是如此吗?于千百万人和于千百万年之中,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恰巧就在这里相遇,成为了校友,成为了同窗。我们应该珍惜这样的缘分,敞开心胸,放大胸怀,相互友爱,相互帮助,相互体谅,相互支持,相互包容,只有这样,以后的我们才不至于发出蚂蚁这样遗憾的感叹。

★ 唐山十三农民兄弟

2008年初,特大雪灾袭击了华南地区,湖南郴州成了一座冰雪中的孤城。没有上级号召,也没有组织要求,河北唐山13个农民(宋志永、杨国明、杨东、王加祥、王得良、宋志先、王宝国、王宝中、曹秀军、尹福、宋久富、杨国平、王金龙。均为男,河北唐山人 年龄最大62岁、最小19岁)除夕那天租了辆中巴车出发,顶风冒雪来到那里参与救灾。

这13个来自唐山市玉田县东八里铺村二组的农民,自己准备了工具,初二上午赶到郴州电力抢险指挥部,成了湖南电力安装工程公司一支编外“搬运队”,每天起早贪黑、踏雪履冰为抢修工地扛器材、搬材料、抬电杆。 2月23日,在工作了16天之后,这13位农民兄弟离郴返乡,许多郴州市民在得知这一消息后,自发赶来为他们送行。他们还被郴州市授予“荣誉市民”的称号。

5月12日下午,在得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宋志永和12位兄弟商量后,几经辗转来到灾情最重的北川县城,成为最早进入北川的志愿者之一。他们用最原始的方法——铁锤砸、钢钎撬、徒手刨,不断寻找幸存者。只要哪里需要,他们就到哪里。他们与解放军、武警战士一起,抢救出25名幸存者,刨出近60名遇难者遗体。他们的行为感动了中国人民,也因此为评为2008感动中国人物之一。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唐山十三农民兄弟的颁奖词:不是归途,是千里奔波,雪中送炭;不是邻里,是素不相识,出手相援。他们用纯朴、善良和倔强的行动,告诉了我们“兄弟”的含义。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刘姝威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正是他们及无数个他们这样的人,在2008年撑起了中国的脊梁”。

廉洁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思想、一种境界;廉洁之人要学会关注社会、关爱他人,这正是思想纯、灵魂净、心灵洁的表现。”同学们,相信只要我们把“廉”、“洁”二字平衡地放在心灵的天平上,那么,无论在什么环境下,我们的人生之路永远不会歪斜,争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

[名人名言]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诗经》

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古语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晏子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淮南子·泛论训》

爱是伟大的,爱是真诚的。爱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让我们用爱去传递世间的真情,用爱去分享人间的快乐。——刘琳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故事欣赏]

一、廉洁爱民的榜样周敦颐

北宋五子之一的周敦颐是一个著名的哲学家。他在理论上曾经提出,“公”是彻底无欲的表现,对此,他在《通书》中说:“圣可以学习吗?”回答是可以学习的。有什么要领吗?回答是有要领的。“一”就是要领。所谓“一“,就是没有欲望。没有欲望就可以做到心能静虚,念头萌发时正直无邪。静虚就没有疑惑,没有疑惑就通达,念头萌发正直无邪就毫无私心,无私心就五偏倚。做到了这些,不就和圣人没有什么两样了?

周敦颐做官后不仅在思想上提倡奉公,而且在行动上也履行奉公,一心想着百姓,关心他人生活,关心社会大事。有一次,在他当洪州南昌知府时,得了一场大病。他的朋友潘兴嗣去探望他,一进门便吃了一惊,原来周敦颐家中空空如洗,日常生活用品全都盛在一个已经破旧得不象样的柜子里,所有的钱财加起来不足一百。潘兴嗣知道,周敦颐任知府已经几年,俸禄并不低,但他领到俸禄后,总是或散以济贫,或分送同宗族的亲戚,或用来招待客人和朋友,只要别人向周敦颐说一声自己有什么困难,他总是回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所以才会有现在自己生病了,连看病的钱都拿不出来的窘况。这时,周敦颐的妻子哭着对潘兴嗣说:“钱财散尽之后,全家便总是以粥度日,生活过得清贫而寒酸……”

后来,周敦颐的为官朋友们想出钱为他新建一所住宅,周敦颐知道后连婉言拒绝:“我节衣缩食,是为了给黎民百姓做表率,以防奢华浪费之风盛行。如果我们为官的都讲究穿漂亮衣服,骑良马,追求奢靡享乐。老百姓也就会仿效,其结果会导致品行不端,社会风气败坏。到那时再纠正就难了,所以我不能接受你们的恩惠。”朋友听后都点头称是。

周敦颐想着百姓的生活,同时对自己的下属也是严格要求,监督着他们的一言一行。有一次周敦颐的一名手下把领到的俸禄、米,拿到自己家里。这名手下的妻子顺手把米斗量了一下,发现多出了三石,手下和妻子都不做声。后来,这事恰好被周敦颐听见了,于是问了自己的手下。手下红着脸说:“以前惯例给自己量米时,是不把冒尖的部分去平的,所以自然多了些。” 周敦颐又问:“那照理多出来的米应该付多少钱呢?”手下说:“这是不用给钱的。” 周敦颐听了以后,非常生气,硬是要手下把前几次多拿的米钱一并拿出来,同时周敦颐将管米的仓官问罪,并要求依规定办理。后来,当地其他官员知道周敦颐严办手下这件事后,都感到非常得惭愧。

周敦颐自己虽然生活过得十分清淡,可他自己则自得其乐,性情旷达,从来不把清苦放在心上,相反他还在一首写给家乡族人的诗中表达出这种奉公行为、廉洁爱民的动机:

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

停杯厌饮香醪味,举箸常餐淡菜盘。

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

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

周敦颐在这首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心为公,不图私利,爱护他人的精神,深得时人赞许,在后代学者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把自己的一颗火热的心献给了西藏,献给了党的事业,我对人民的爱像高原上的蓝天一样纯洁、深沉、博大! ——孔繁森

二、人民公仆的楷模——孔繁森

同学们,在西藏高原、齐鲁大地,汉藏人民共同呼唤着一个响亮的名字。你们知道是谁吗?他就是孔繁森。

孔繁森生前是西藏阿里地区的党委书记。他的家远在山东聊城,但是他坚决服从党的安排,两次赴藏工作,历时将近十年,为西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深受西藏人民的爱戴。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进藏担任岗巴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三年,他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期满,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这一任命意味着孔繁森将继续留在西藏工作,面对人生之路又一次重大选择,他毫不犹豫地服从了党的决定,人民的需要。为了摸清阿里的情况,孔繁森逐县、逐区、逐乡的跑,实地考察、求计问策,与当地干部一起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在阿里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地区106个乡他跑遍了98个,行程达8万多公里,茫茫雪域高原到处都留下了孔繁森深深的足迹。

孔繁森在藏工作十年间,深深爱上了西藏人民和那里的山山水水。工作中,随身的物品里总是有一个小药箱,每次下乡时,他都用自己的钱购置药品装满小药箱,工作结束后,他的身边总围着一群等候看病的农牧民,他认真地听诊、把脉、发药、打针、直到小药箱空了为止,当地的乡亲们经常热泪盈眶地说:“孔书记真是为人民着想的好书记啊!”而孔繁森也一直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每见到这些孤寡老人,就像见到我远在家乡的老母亲,照顾好这些老人,也就是为我的老母亲尽孝了”。

1992年,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强烈地震,孔繁森在羊日岗乡的地震废墟上,领养了三个失去亲人和家园的藏族孤儿:12岁的曲尼,7岁的曲印和只有5岁的贡桑。一个人孤身在外,既要工作,又要带孩子,辛苦和劳累可想而知,晚上工作了一天的孔繁森回到家里,先要给孩子们做好可口的饭菜,然后再教他们读书识字。节假日,只要空闲,他总是同孩子们一起娱乐,上街给他们购买衣物和书籍。收养孤儿后,孔繁森在生活上更加拮据,1993年的一天,他悄悄地来到西藏军分区总医院血库,要求献血,其实他是为了孩子们来卖血,就这样孔繁森三次以“洛珠”的名义献血900毫升,900毫升鲜血蕴含了孔繁森对这三个藏族孤儿深深的爱啊!

孔繁森长期担任领导职务,却从不利用职权搞特殊,谋取个人私利,廉洁奉公。1986年孔繁森担任聊城行署办公室副主任,用车本来很方便,可元宵佳节,他却借来地板车推着年迈的老母亲上街观灯赏景。1991年已是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的孔繁森,新盖的专员住房本来有他的一套,他却让给了其他住房困难的同志,自己仍然住在简陋的房舍里。在西藏孔繁森吸烟只吸几毛钱的低档烟,一次孔繁森到阿里党校讲课,党校的同志在桌子上放了两和红塔山香烟,孔繁森却批评道:在阿里一斤羊毛四块八毛钱,一盒红塔山却二十元钱,吸一盒红塔山,四五斤羊毛就烧掉了!1994年7月,孔繁森带领阿里的同志到北京跑项目,一连数日,他和同志们都在街头的小摊上吃面条,随行的同志觉得一个地委书记吃小摊不雅观,可孔繁森却郑重地说:“咱阿里太穷,想想咱们那里还不富裕的群众,大鱼大肉咱能吃的下吗,我们是人民的干部,应该时刻想着人民群众啊!”

孔繁森同志遇难后,阿里地委在清理他的遗物时发现,除了一个袖珍收音机外,再就是几件简单的换洗衣服,还有仅剩下的8块6毛钱。谁会相信,这竟是一个地委书记的全部家当。

孔繁森为藏族人民献出金钱,献出鲜血,献出健康,最后献出生命,他实现了自己诗中所写:“我把自己的一颗火热的心献给了西藏,献给了党的事业,我对人民的爱像高原上的蓝天一样纯洁、深沉、博大!”

“弱势群体”扩大化是社会之痛,它不但加剧了社会不公,破坏了社会正义,也打击了人们的上进心,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要减少社会“弱势群体”,别无他法,一是要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缩小收入差距,首先消灭经济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再就是把一切纳如法律轨道之内,通过法律限制公权力,保障私权利,让公民权利得到充分的尊重经济上强势了,权利上也强势了,自然也就没有“弱势”之说了

需要从收入分配机制上加以保障,政府应当将收入再分配问题置于突出位置,对低收入阶层和弱势人群给予特别的关注;第二,要赋予不同群体公平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在公共教育资源、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上要形成合理机制;第三,要科学设计社会阶层流动机制,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税收和财政收支体制、利益表达机制等方面确保弱势群体的权利,通过制度变革使国家最大限度地代表民意、凝聚民心、集中民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67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