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发了被贬后面对与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而产生的愁闷(抑郁、惆怅、失落等)之情(或抒发了思乡之情、怀旧之情)。
此诗作于远放江州之际,表现了物是人非的情感,于时间的转换中逗出空的转换,又于时空的转换中,透出感情的转换,昔之乐游,今之苦叹,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谪居生涯中的愁闷。
表达作者感叹人生易老,里则在感叹怀才不遇。
一、感情上大起大落。
整首诗以“劝”字为线,将一腔郁勃诗情尽兴吐出,感情起伏,一波三折,由悲而喜,由喜而乐,由乐而狂,由狂而愤,千头万绪最终归结于一个“愁”字,既
有气势又有曲折。总之,这首诗中,使人感情变化极快,落差极大。
开头四句写悲,“人生”以下六句写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主人”以下写狂放。(悲——欢——愤激——狂放)
二、夸张的写法
从写作技巧方面来讲,夸张手法恰到好处的运用,是本诗成功的最大诀窍。“黄河之水天上来”等化眼前之景为艺术想象,使诗的气势更为磅礴。“千金”“三
百”“十千”等夸大的数字表述,使人感觉其豪情而不觉其空泛。
三、行文奇偶相生,灵动多姿。
句子长短相间,句式多变,显示出奇偶相生,在表达感情灵动多姿方面的优势。“金樽”“钟鼓馔玉”等语汇与口语,使诗篇既华美如锦云,又流畅如清泉。
总之,多种艺术手法的巧妙结合,使整首诗色彩缤纷,感情充沛,纯以气象见胜。难怪严羽叹道:“一结豪情,使人不能字句赏摘。”
作者以儿童的视角,对“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充满了好奇,想象祖先在古老的原始森林里质朴、自由的生活场景,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
文中四个疑问句尽显儿童天真好奇和富于想象的个性,三个感叹句又体现了儿童发自内心的赞叹之情。
扩展资料诗歌共有4个小节。
第1小节由爷爷的话“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引出“我”的好奇,写出了原始森林广阔无边、绿荫蔽日的特点。
2、3小节是“我”展开的充满童趣的想象,写出了摘野果、掏鹊蛋、捉红蜻蜓、采野蔷薇、逗小松鼠、逮绿蝈蝈等丰富多样的生活场景,把我们的思绪一下子带到了遥远而神秘的远古时代,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先质朴、自由的生活,感受到了“我”的天真与好奇。
第4小节,风吹树叶“沙沙”的声音又把“我”的思绪带回了现实,并对祖先的摇篮发出由衷的感叹,与课文开头相呼应。
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满腔热情却无从报国的悲伤、无奈。
人物简介: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
风格特点及代表作品: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主要著作有《青玉案·元夕》《清平乐·村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念奴娇·赋雨岩》《一剪梅·中秋元月》《稼轩词》等。
思想内容: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