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种类众多,为何唯独红山文化玉器让藏家爱不释手?

玉器种类众多,为何唯独红山文化玉器让藏家爱不释手?,第1张

红山文化玉器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器,最早发现于辽宁省凌源县牛河梁遗址。

红山文化玉器造型别致、年代久远、数量稀少,出于这三种原因,玉器的收藏家对其格外偏爱。

一、玉器造型艺术感极强,美观别致。

红山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玉器有玉龙、玉人像、青玉带齿动物面纹饰等等。玉龙整体浑然天成,弯曲弧度圆润自然,被誉为“中华第一龙”。这种“C”形龙,一出场就震惊世人,毕竟在新石器时代,能将玉器打磨至这种品相是极其不容易。故宫博物院收藏着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人,是整块玉石雕刻而成,完整的玉人身体,为世人展现出新时期时代民众的样貌衣着。

青玉带齿动物面纹饰是三者中最为奇特、别致的一件,玉石通体成**,正面是兽脸,下半部分呈齿状态,就好像带着装饰的现代木梳子。这些玉器造型不落窠臼,各有特色,不得不佩服古人充满智慧的想象力。

二、红山文化玉器年代久远,历史文化底蕴丰厚。

玉器收藏家一般很钟爱造型设计,但是因为玉石的贵重和难打磨,越早年代的打磨技术越差,很少有别致的造型,大多是玉器圆形的粗胚。现存的精巧玉器制品还大都是明清年代,在玉器年代上的收藏价值不是很高。红山文化玉器是集年代久远、造型又充满艺术感为一声,如果能收藏家能有红山文化玉器是莫大的幸运。

新石器时代,因为大都是用石头制成的粗糙工具,对于玉石开采非常困难。精美的玉石凭借温润的品相,一段时间内便成为物质匮乏年代的古人精神寄托,跨越岁月可以看出红山文化玉石在打磨过程中一定是付出了极大的耐心,并且打磨出的玉器造型都定然蕴含着珍贵的意义,也可知玉器的所有者是有一定威望的。新石器遗址并没有开发很多,历史文化研究学者借这千年前的玉器符号,很有可能会勘破其中的隐喻,即古人通过图像而非文字带给后人的信息,为之后研究更久远的历史人文风貌提供了素材。

三、物以稀为贵,红山文化玉器数量稀少,收藏价值高。

市面上的红山文化玉器多如牛毛,博物馆中珍藏的玉器却少之又少,因为统共从遗址开采出来的就没多少,物以稀为贵,收藏家就是看准了稀少的收藏价值。如果没有类似专家的评判水准,一定会在红山文化玉器收藏上吃大亏,假货有时真到不可思议。收藏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纯粹喜好玉器,想要买回家收藏,另一种是想要借玉器升值后拍卖大赚一笔。处于利益纠缠,很多玉器买卖店的水都很深,即红山玉器的假货非常多。

作为一个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在历史发展的长流中,我们要学会辩证的对待相关文化。

我国的民族融合的国家,各类有关文化的言论层出不穷,本文所描述的是红山文化。其中蚕文化是红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文献来看,蚕文化曾是黄帝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历史上养蚕之说由来已久,其中记载黄帝妻嫘祖养蚕的历史典籍众多,以《史记》为详。《史记》在《黄帝本纪》篇中说: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嫘祖发明了养蚕,为嫘祖始蚕。

距今540070年的河北正定南杨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一枚陶蚕蛹,外观黄灰色,长2厘米,宽和高均为08厘米,基本上是长椭圆形;距今约5000年的山西芮城西王村仰韶文化晚期遗址出土了一件蛹形陶饰,也有人认为是陶蚕蛹等等。这也充分验证了这一点

5000年前左右,我国大地蚕文化分布较广的事实,不仅说明黄帝文化中的蚕文化有历史根据,而且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利用蚕丝的国家,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是唯一掌握蚕桑技术的国家。

与黄帝文化、养蚕文化文献记载相对应的诸出土文物中,最有影响的是已故考古学家李济在1926年于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半个经过人工割裂的茧壳,多数人认为此蚕茧属距今55006000年的仰韶文化,这个故事被称为李济与半个蚕茧;最具典型意义的是5000年前的几件红山文化蚕玉器的发现。这几件蚕玉器主要发现于红山文化区,有内蒙古巴林右旗的那斯台遗址,辽宁省朝阳市的东山岗和三家子遗址、田家沟遗址等。

这些蚕玉器是蚕文化的精华。而能为上述结论拿出实物证明的是红山文化,尤其是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这就是红山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

红山文化中的祖先崇拜观念为什么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

文︳辛学飞

在红山文化中,石人像的出土要比玉人早很多,而这也充分的说明,红山人从很早就已经对神人像的祭祀活动非常重视了。

那日斯台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石人像

其实在国内许多文化遗址中,也有很多人像的发现,像湖北钟祥县的石家河文化、安徽含山的凌家滩文化,包括四川巫山大溪文化出土的玉人面和卑南文化出土的单、双人式兽玉玦都存在某些相似之处。

安徽含山的凌家滩文化直立玉人像

在辽宁牛河梁第十六地点M4出土的玉人与凌家滩出土的玉人总体姿态十分相像,眼睛微微上视,表情也大致一样,都是一副直立姿势,双脚并拢,双臂弯曲,双手虔诚的放于胸前,而南北两种文化出土的玉人如此相像并如出一辙,可见,在原始社会,很多文化之间在宗教文化方面所存在的某种渊源关系和原始宗教文化的一致性。

红山文化时期的玉神人像

而在红山文化诸玉器中,层次最高的,最具宗教特点和研究价值、最具有文化价值也是最为引人注目的同样是红山文化中的那些玉神像、人兽神面和玉人像,而上图这个玉人像呈长身半蹲坐形态,应该是一个男人的头像,面部表情看起来很是复杂,大眼,大鼻子,无臂,双腿似蹲坐姿势,背部压地儿凸起并对钻成孔,脚部有眼,与背部的孔好像都是为了绑缚之用,应该是神像被绑缚在木棍之上,用于各种祭祀活动或者膜拜场合,也是非常典型的祭祀祖先的神像。

白音长汗兴隆洼遗址出土的石人像

在红山文化中,也有很多用美石雕琢的神面和人像的遗存。根据目前考古资料所知,距今8150年前的敖汉旗兴隆洼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一组人物造像,应该是目前考古所发现我国最早形态的祖先崇拜。而在林西白音长汗遗址出土的石人像,当时的位置是栽在居住面的中央,石人像通高355公分,颅顶尖耸,额部突出,表现手法极具神韵。这具石人像在当时所担任的应该是祖宗神、灶神、部族或者家庭的保护神等很多角色。在国内的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和龙山文化中都有人像的出土记录,并且都与红山文化中的石人像雕琢工艺造型非常相仿,一般表现的都为男性,有的戴有耳饰,有的戴着帽子,还有的表情恐怖,而这些神像通过学者研究,都应该为祖先崇拜之物。

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人像

在红山文化的牛河梁的坛冢庙遗存中可以发现,祖与庙是分不开的。“庙,尊先祖之貌。”“庙之言貌也,死者精神不可得而见,但以生时之居,立宫室象貌为之耳。”可见,在当时,庙与墓是祖先崇拜的中心。在商代甲骨文中,是有宗字而无庙字的。而“宗”字就是一个屋宇中设立着祖先牌位的意思,其实它最初的本意就是祖庙。在河南安阳的殷墟发现大量的甲骨卜辞,经过统计,发现在十万余片的甲骨卜辞中,可以确认为是祭祀祖先的多达一万五千余片。足见当时对庙祀的重视程度,说明在殷人的圣灵世界中,祖先神是占居主导地位的。由此可见,商代那些浓重的祭祖文化究竟与红山文化有什么关联,是否受到了红山文化宗教观念的影响和延续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那日斯台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圆雕巫觋像

有一段孔子向宰我解释鬼神的话:“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为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蒿凄怆,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其实,红山人所崇拜的神是什么?从红山文化祖先崇拜来看,它就是精神层面上的一种寄托和安慰。直到现在,在中国人的家庭中,特别是南方一些传统文化底蕴比较深厚的地方,天地神位可以没有,但是宗祠和祖宗的牌位却是必不可缺少的。年节忌日总要祭祀行礼,是不敢有丝毫怠慢的。每年祭祖,由族长率全族弟子按亲疏远近、长幼关系依次叩拜,提醒子孙不要忘了先祖的养育之恩德。

江苏高淳县朝墩头遗址出土的良渚文化玉人像

其实,在今天看来,那些被尊崇的祖先,他们的社会功能是非常简单的,就是成为连接部族和姓氏集团的一条精神纽带而已,通过这条纽带,把整个部落和家族团结在一起,才能“克明峻德,以亲九族”(《尚书﹒尧典》),从而有效的增强家族集团内部的凝聚力。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就是在这种家族制度和祖先信仰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于是,家族意识深深地扎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和潜意识之中,才影响了整个中国人的社会心理。而这种观念最早又起源于何时?至少我们可以追溯到红山文化早期。直到今天,在一些地区的农村家庭中还供有天地爷、灶王爷和祖宗的神位和牌位,而这就说明,从几千年的红山文化开始,如果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那么其宗教观念也就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

安徽马鞍山市烟墩山遗址出土的良渚文化玉人像

查阅很多国内的考古资料,祖先崇拜中最典型的应该是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铜人像这些铜人像为纵目,分为立式和跪式两种,很多学者推测分析,这些与祖先崇拜的宗教形式有关系。

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铜人像

从红山文化遗存以及考古出土的伏羲墓规格上来看,随着氏族社会的发展和部落的统一,天地祖先的信仰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对父亲的敬仰和尊崇,而是有了越来越多的政治和权利的含义在里面,到了红山文化中晚期,特别是从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状况看,还很有可能已经出现了王。祖先信仰本来就具有维护部落统一的意义,而到了红山文化中晚期有了王权的出现也是很自然和必然的结果,到了王权时代,祖先崇拜则成为维护宗法的关系,规定家族中的亲疏远近,尊卑次序的王权依据。特别到了后期,“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礼记﹒祭统》),由于礼的产生,对神的祭祀除了索报祈谢的意义之外,又有了尊王攘夷,严肃的等级制度的内容,其实这些都是从祖先崇拜开始的。

查干诺尔镇洪格力图出土红砂岩浮雕神面

在汉语中有“落叶归根”、“寻根问祖”、“知原达始”、“寻根溯源”很多类似的词汇,而这里所讲的这些,我认为就是我们人性中与生具有的一种本性,那就是“恋土”、“恋根”的情节。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无论到了哪里,无论身在何处,都是不能够忘掉自己祖先的。而这就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理念,这就是因为我们的祖先从上古时代开始,在那种极其艰苦的生存环境中,他们以顽强的意志力,聪明的才智做到了天人相通,天人合一,最终达到超世入道的境界,祖先们探万物之终始,索人生沧桑之妙谛,他们通古今之流变,能参同契合宇宙自然,最终揭示了人类与自然万物谐调发展的诸多规律。他们又把这些经验汇入到人类创造的历史文化发展长河中,世代传承,如此,才给我们的子孙留下了诸多的文化思想和生存法则。所以,今天去更多的了解我们的祖先,我觉得也是寻根尊祖的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

河北迁西县东寨遗址出土的双人面饰

天地祖先信仰构成了红山文化传统宗教的主体,敬天尊祖已经成为红山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观念。

红山玉龙的发现,不仅让中国人找到了龙的源头,也充分印证了中国玉文化的源远流长。红山文化玉龙曾有“中华第一龙”的称誉,虽然此后我们又发现了更早的龙形的踪迹,但红山玉龙的典型意义仍不容置疑。中华民族向以“龙的传人”自居,龙的起源同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形成和文明时代的肇始紧密相关。红山玉龙对于研究我国远古的原始宗教,总结龙形发展的序列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从这一点上来看,怎样估价红山玉龙的文化价值均不为过。

欣话红山寻史踪的含义是,欣赏红山文化的魅力,探寻红山文化的历史渊源。这是一种文化活动,旨在让人们更加了解红山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承。

红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欣话红山寻史踪活动的目的在于通过欣赏红山文化的艺术魅力,探寻红山文化的历史渊源,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红山文化。这种活动方式,通过多种形式展示红山文化的特点和魅力,如文物展览、文化讲座、文化体验等,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红山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在实际的解答方式和对策方面,可以通过参加欣话红山寻史踪活动来了解红山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此外,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和资料,进一步了解红山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同时,还可以通过参与相关的社会组织和活动,积极推动红山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红山文化的魅力。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红山文化是中国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我们应该积极推动红山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红山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在欣话红山寻史踪活动中,我们应该遵循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原则,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人文精神,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和进步。

玉猪龙是各种动物的最早期胚胎形象,包括人类,即人和动物最早期胚胎。也就是说玉猪龙是胚胎而且非某种特定动物。

人类最早接触的猪,只能是凶猛的野猪,在人类早期与野猪的搏斗中,人类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胜利者,野猪的獠牙和健壮的体魄必定成为人类羡慕的对象,这种由羡慕而成的崇拜,使野猪成为人类的崇拜物,成为某个氏族的图腾。这样就会产生以猪为原始形态的艺术品,猪的雕塑品就出现了。在红山文化分布的区域,发现了一些大型的石雕猪,就是最好的证明。 随着人类对猪的认识不断加深,必然会出现豢养猪驾驭猪的能手,而当猪以玉猪龙的形象出现在红山文化玉器上时,人类逐渐把它升华成龙。所以《左传》中说的豢龙职业,应该是早期的豢猪能手。

人类用猪创造出“家”这样一个“屋顶下有豕”的文字,说明我们原始先民的生活与猪实在是太紧密了。当红山文化已经出现宗教祭祀和神灵崇拜时,猪就自然而然会成为原始先民的通灵之物和权力的象征,这样猪的形象就会逐渐演变成龙的形象。可以这样说,龙形象的出现,是原始农业发达的标志,也是宗教生活的需要。当中国古代文明开始向蒙昧时代告别时,龙的形象就出现了。玉龙,它是文化的象征,也是原始社会礼制、等级和权力逐渐强化的产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10797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