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没有恋爱需求?

为什么有的人没有恋爱需求?,第1张

为什么有的人没有恋爱需求?

爱情,是每个时代都经久不衰的艺术创造灵感,大家都希望能在生活中寻找到自己的爱情。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每个人都面临极大的生活压力,大量的剩男剩女随之出现。

很多人对自己没有爱情的生活进行自黑式的排遣,慢慢的甚至开始认为,单身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但事实却没有那么简单,社会心理学指出,如果一个人长时间没有恋爱的经历,不仅对其个体心理健康会造成影响,还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矛盾。

文章1

情绪、认知、性格、人格、心理规律都属于心理学研究范围

究竟为什么会有人单身呢?说到每个人单身的原因,可能理由都不相同,但是基本上是以下几种情况。

1、对自己的评价过高,所以对另一半的要求也就相应的提升了,这也导致了他的择偶范围变得非常小。

2、曾经有过恋情,但在恋爱时受到很严重的心理伤害,因此不想再去谈论感情,害怕回忆起那段伤心的记忆。

3、对自己有着很负面的评价,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没有自信,不认为有异性会真正的喜欢自己。

4、天生性格原因,不喜欢主动接触异性,不明白异性的潜台词,情商极低。

以上的几个问题反映了多数人单身的原因。外界的客观条件是无法改变的,而对其他人也不能过于的要求,那么,应该如何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来看待导致我们单身的原因呢?

文章2

情绪、认知、性格、人格、心理规律都属于心理学研究范围

心理分析一:给自己的感情设定了太多条件

这个坏习惯很普遍,在很多单身人士的眼中,导致自己一直单身的原因,不是因为自己不优秀,而是别人没有能力配得上自己。他们一直都觉得自己无可替代,虽然有很多人追求他们,但是他们却对感情非常的谨慎,不想真正的踏出一步。

他们往往会设立很多的附加条件,这些条件会成为他们的心理负担,在这些负担之下,他们看不上追求自己的人,同时又追不上自己喜欢的人,最终一拖再拖造成单身,这类人就是典型的单身贵族。

文章3

情绪、认知、性格、人格、心理规律都属于心理学研究范围

心理分析二:总认为恋爱非常麻烦

这也是一个坏习惯,很多人都认为谈恋爱比较麻烦,实际上,有这种想法的人往往都经历过感情上的失败。其实,感情失败是两个人的责任,既然不能改变其他人,那么就应该尝试改变自己。

同时,我们应该思考,恋爱的本质是什么?如果你一直觉得谈恋爱很麻烦,那是因为你把恋爱当成了一种资源的交换,这种交换让你纠结,最终导致你单身。

文章4

情绪、认知、性格、人格、心理规律都属于心理学研究范围

心理分析三:缺乏对自己的思考

心理学家指出,爱情中,如果一个人没有办法吸引异性,那么,这个人就应该用更多的时间来认识自己,导致自己单身的原因是什么?在恋爱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而很多人却选择抱怨、发泄,属于爱情中的恶习。

如果有时间去抱怨,还不如尝试改变自己,早一些结束单身的生活。因为有了另一半,不仅仅代表你有了一个伴侣,还说明你的内心成长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记住,纠正自己的问题,是脱离单身的关键。

我的个人意见是,缺乏安全感的原因因人而异的。

以我为例,我就是一个在爱情中很容易缺乏安全感的人。比较典型的,是我和前任,和我现任的相处模式,就姑且称他们为,男生A和先生B吧。

1和男生A是在游戏上认识的,那时我只有17岁,属于网恋。和所有坠入爱河的小青年一样,那时我们都被爱情冲昏了头,如胶似漆,无论白天黑夜,总有说不完的话。

事情的转折,是我看到了他空间的一条说说,是一个女生送给他的礼物,女生还附上了一张说明,写上了男生A为他付出的点点滴滴。 里面记录的全部都是我不知道的事,他也从未对我如此好……

我委屈极了,和他吵架,闹分手,最后他删掉了说说。

但我们的关系却没能回到原点,我变得多疑,他一会儿不接我电话就会很生气,他瞒着我和那个女生联系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一次普通的电话没接,成了我们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2先生B是我现任,是我工作中结缘的,我的上司。那时我19岁,先生B比我大7岁,由于公司不大允许办公室恋情,所以我们是隐恋。先生B对身边人并没有承认过,我们是情侣。但事实上,先生B是老板,其实就算公开恋情,也并不是不可以。

那时候我很担心,毕竟先生B比我大很多,我很担心他会不会玩弄我的感情。

但先生B有一个很大的优点,不管实话有多难听,但他从来不会骗我。无论心中有怎样的不安,问过他后,都会给我最肯定的回答,并且我提出的问题,能做到的,他都真的会改,不能做到的也会说清楚原因,想办法弥补。

虽然一开始也曾怀疑过,但最终还是安安稳稳的一路走了下来,甚至我们恋爱期间,从未吵过架,红过脸。

就我的感情经历来说,没有安全感的主要原因,还是在我,是我不够成熟。我不够成熟,你也没有成熟到能够包容我的不成熟。

没有那么多是非对错,错的只是时间罢了。

“只要活着,就有希望。”这当然是十分乐观的想法。其实,希望是对未来的向往,如果没有这种向往,如何面对以及承受眼前的考验呢?希望既不是止痛剂,也不是迷幻药,而必须先脚踏实地认清现在的状况,指出正确的方向,再付出高昂的代价,然后希望才有可能转化为美好的未来。因此,我将就现代人所面临的困境,稍作深入分析,由凸显问题而启发答案,最后再作扼要的总结,以与读者互勉。现代人陷入三种困境:一是无根,二是无心,三是无情。一、大地是母亲大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根源,所以自古有所谓的“地母”——以大地为母亲——的神话存在。这个观念为什么重要?因为人是生命体,而生命体本身便包含了各种大自然的韵律在其中,如人的生老病死。人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的动物,就在于人是唯一知道自己会老、会死,而懂得去选择过属于自己的生活的生物。生命从表面上看来,是一度空间的、单纯的生老病死,但大自然的春夏秋冬也是更替不已的。每年都有春夏秋冬的变换,但人的生命却只有一次,这显然不太公平。所以,人要设法向大自然学习生命的韵律,试着去感受自己也像大自然的春夏秋冬一样,在一次的生老病死之外,能重新开始。我们称那些刚考进大学的人为新鲜人,称那些刚踏入社会的人为社会新鲜人。由此看来,我们始终需要有一个阶段让自己重新开始,以建构生命的周期。透过这种周期的结构,使得人的生命不但只是量的积累,更可以是质的提升。由此显示:若没有大自然的启发,人类的文明就不会出现。但是,近年来由于工商业社会的发展、科技观念的进步,使得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从亲和到对立利用,最后演变成破坏,这样和大自然敌对关系的受害者却仍是人类本身。生态环境破坏事小,重要的是我们将会失去一个大地母亲、大地导师。于是人们喜欢在家里养些猫狗,种些花草,若没有根,就不会生长,即使你有再高的科技也是枉然。二、家是第二个根无根的第二方面可以从家庭来看,尤其近几年来我更深刻地体验到,家庭是人类的根源。四年多前,美国一本心理学杂志中,有个研究报告指出:人类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动物,主要原因之一,是人类在成长过程中有较长的幼儿依赖期。换句话说,人类生理方面的弱点是极为明显的,而这种弱点造成人在心理上和一般动物有所不同。我们可以参考美国的另一项报导:有一家医院门口专门收容弃婴,并且给予衣食无缺的照顾,但这些小孩却有一些共同的特色,那就是目光呆滞、面无表情。不过其中有一个小孩与众不同,整天嘻嘻哈哈地见人就笑,经过观察,原来每天在医院帮忙打扫的老太太都会陪这个小男孩半个钟头;因为得到老太太的陪伴和关怀,这个小孩能够出乎其类而拔乎其萃地不同于其他的弃婴。这项调查的结果相当令人惊讶,原来一个人的成长需要父母的关怀到这样的程度。正因为人类在生理上需要长期依赖父母的照顾,由此形成心理上的特殊结构,使人类成为所有动物中唯一如此需要互相关怀、互相肯定、互相安慰的。如果没有这些条件的话,人就活不下去。很多人自杀并不是因为没有钱,相反,有一项调查指出:有钱人自杀的比例竟然远远超过穷人。为什么呢?有钱人往往在得到钱的过程中,把人的亲情当作一种手段而加以利用,结果在得到财富之后便不再有人关心他、肯定他,而使他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三、动物不会自杀我们再来探讨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动物到底有没有自杀的行为。也许大家会听说过一群南极洲的老鼠集体游向海中或一群鱼集体游上岸的故事,而将其归类为动物的自杀行为。但问题却没有这么简单,动物能不能有自杀行为,要看它是否具备二个条件:一是自我意识,二是自由意志。若无法证明动物也有自我及自由,就不能说动物是自杀的了。那么对于动物集体死亡的行为又作何解呢?这只能说是一种本能的失误。《淮南子》一书中提到“慧星见,鲸鱼死”,为什么慧星一出现,鲸鱼就会死呢?那是因为慧星改变了地球的磁场,使动物的本能受到了某种强力的吸引而造成错误判断的结果。以家庭作为人类生命的根源,是因为在生理上每个人都需要家庭的照顾;在心理上,父母、子女、兄弟姊妹之间有亲密的关系,由此推展到伦理上的行为规范,可以做个正正当当的人。也就是说,人若没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就很难展开一个正常的生命。美国有一位专门审理青少年犯罪案例的法官指出,受审的青少年,有百分之九十六是不上教堂的。而在台湾,青少年犯罪案的百分之八十是出于问题家庭。换句话说,在中国社会里,长久以来的传统,使得我们对家庭的依赖几乎等于西方人对宗教的依赖一样,所以以家庭作为个人生命的根源,对中国人来说尤其重要。但是今天的家庭已经慢慢瓦解了,一方面是由于各种形态(如单亲)的家庭已经出现,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家庭的重心渐渐转移转到电视上,我们同情连续剧中人物的遭遇更甚于同情周遭的人。因此,现代人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无根,对大自然慢慢地疏远及家庭的意识渐渐模糊,造成现代人像浮萍一样地飘荡在社会中,做事情只凭借个人一时的利害,一时的快意,而没有考虑到生命其实是周期性的、有根源性的。四、养心功夫永不退休第二种困境是现代人都比较无心。心代表内在的世界。人一向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属于外在工作的世界,另一个则是内心的世界。外在的世界要求的是一个人的功能与作用,可以有升迁有发展,最后也会退休;而内心的世界则是属于自己,永远不会退休的。但现代人往往忽略内心世界的培养,只重视功能和作用。事实上,作用只是人在团体中一种暂时性的角色,而人是整体性的,所以内在的生命远比外在的生命来得重要,而如何培养内在的生命就是一个大问题。近年来,休闲的观念愈来愈受重视了。科技进步为人类带来的好处,就在于人能以更经济的方式达到原先所设定的目的,以至于有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安排自己的休闲生活。休闲有三个主要概念:第一是“静”,真正的安静不是外在的没有声音,而是内心平静不受外界干扰。第二是“庆”,“庆”是一种快乐的、不会让你辛苦劳累的活动。人的一生中几乎所有的活动都有目的,一有目的就不会真正的快乐,所以休闲的第二个目的就是达到“庆”,只有在庆祝时,我们才是在从事一项真正快乐的活动。第三个概念是“全”,人的生命都有一个完整的要求,但这全体性却几乎被忽略掉了,只有在休闲时才慢慢又回到“我是一个完整的人”,所以这个观念是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并作为生命的指标。五、珍惜人间情现代人除了无根、无心之外,还有第三种困境,就是无情。导致现代人没有感情的原因之一,是我们忽略了自己究竟能承受多少资讯。举例来说,我如果一天看了两小时的电视,一小时的报纸,在接受了各国的资讯之后,我一定是什么都不能做了,因为这些资讯超过我所能承受的限度,而人的情感是十分薄弱的。举个例子来说,当我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有关非洲难民的报导时,满心的同情油然而生,于是捐了一笔零用钱给他们,原本以为这样一定对他们会有所帮助。但当同样的画面一周后再度出现时,我就产生无力感。两周后,又是同样的画面,使我产生无奈感。等到第三个礼拜后,还是一样的画面,就会让我觉得无聊了。因为对于同样的事,我们会慢慢习惯,似乎这世界没有灾难就不是世界,而人类若不受苦就不是人类。生命本身就有痛苦,久而久之,造成人不容易去同情别人,只等着别人来安慰自己,而结果是没有人会去安慰别人的。为什么人的感情越来越淡薄呢?一方面是资讯社会造成的影响。那么怎么办呢?我唯一的建议就是要先学习自我克制。例如路边有车祸或火灾时,我不去围观,因为这些不是我的能力所能解决的。于是,渐渐地我会开始清楚自己的能力范围,而对这些范围以外的事则宁可不知道,久而久之便会对自己无法关怀的事不再滥情,于是自己的善意和同情就会在有限度之中保持下来。但是在积极方面,在我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我就努力去做,好好珍惜人间的亲情、爱情与友情。在说明了现代人无根、无心、无情的三种困境之后,我们也许会发觉,其实现代人活得相当辛苦。表面上我们有很高的物质文明,但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品质中属于人整体的部分却渐渐被扭曲、瓦解而模糊了。在此必须了解,今天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并不是一个乌托邦,也不要以为科技的进步可以改善人类的生活,因为整个社会在现代化冲击之下的解体是很明显的。以上是一种比较消极的描写,我宁可以这种态度来看,是为了避免造成自己的过度乐观。六、有爱才有希望总结以上所说,现代人的处境虽然困难,但仍不是没有希望的。我们可以积极考虑以下几点:第一,不可放弃自由选择的权利。不论资讯化、集体化、群众化的力量有多大,我们都应珍惜自己作为一个“独特自我”的角色,选择适合内心之知、情、意所需要的方向,去发展及实现自己。唯有对自己的未来抱着信心,才能对人类的未来产生信心。第二,主动了解传统及回归传统。传统是指文化传统与信仰传统二者。以我来说,这一生若不深切明白儒家、道家与基督信仰,则根本谈不上对未来有无希望的问题。这些传统使我超越时空限制,进入人类生命长流,不再有疏离孤寂之感。

在我们周围,也许会碰到这样的人,他们对人、对事表现得很冷淡、不热心,甚至冷酷无情。这在病理心理学上叫做“情感淡漠症”。“情感淡漠”虽说也是一种情绪体验,不过这种体验大都是病态的、不健康的。

情感淡漠在表现程度上,有轻重不同的区分,情感淡漠的形成与发展原因,也包含有病理和社会心理2方面的因素在内。

在国外,现在有些青年心理学家,他们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后发现,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现代化社会里,有为数不算少的青年,在心理上处于“三无”的状态。

所谓“三无”,简而言之,就是无情、无力、无心(心思)。这也就是说,他们无动于衷、缺乏活力和漠不关心。这些多年专门从事研究青年心理学的专家们呼吁,生活在现代化社会里的青年,应该警惕这种心理上的“三无”状态。

一、“情感淡漠”的青年,有哪些主要表现特征

(1)从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上,就可以看出他们缺乏生命的活力,整日里有气无力,失去了“和现实的活着的联系”。

“和现实的活着的联系”这句话,也可以翻译成为“和现实的有生命的接触”。这句话是生于波兰的法国著名精神病学家明考夫斯基的一句名言。他说的这句话,也就是中国古语“行尸走肉”、“哀莫大于心死”之意。明考夫斯基解释说,情感淡漠的人是自闭性的、自我封锁的。这类青年大部分是因为心灵上曾经遭受过种种挫折、打击或创伤,于是心灰意冷,丧失了生活的乐趣,对人对事都感到索然无味。他们的心“冷透”了,躯壳虽存、“灵魂”已无,心灵空虚至极。

(2)表现为心理上的不适应。

这是一种另外形态的情感淡漠症。在生活中通常可以看到,有些青年行为正派,并不胡作非为,但他们却有一种不由自主的强迫性病症的倾向。主要表现为,他们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但却失去对于学习的热情,或者失去了对于社会的关心;他们持续地过着一种自认为“超然”的脱离现实的生活。

然而这类青年并不像精神病患者那样,他们的智力和品格相当好;他们也不像某些神经病患者那样内心惴惴不安、紧张不宁。病理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类型的情感淡漠青年一只是一种表现在行为上的障碍或阻抑,他们是神经症的“预备队员”。比如,有些青年自认为很“老练”、很“成熟”、“看破红尘”,他们斗志减退,不想靠自己的奋发努力而改变现状,他们安于现状、得过且过。

二、如何治疗“情感淡漠”

病理心理学家认为,对这类青年的“医治”是相当棘手的,比起前一种类型的情感淡漠者,更加麻烦、费力。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有办法可以使他们“死灰复燃”,重新燃烧起生命的火焰,激发起他们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帮助这类青年朋友寻找回来他们失去的精神乐园,有效的途径就是“读书学习法”和“音乐治疗法”。

1读书学习法

有很多情感淡漠的青年,用读书、学习的办法,填补了他们心灵上的空虚,使他们重新振作起来、热情起来、积极起来。因而,“读书学习法”,被病理心理学家和青年心理学家们一致赞誉肯定,认为它是治疗心理空虚的一种有效方法。

为什么“读书学习法”会发挥这样大的效用?因为读书可以开阔眼界,帮助情感淡漠青年看清前进的目标,在精神上找到寄托,鼓励他们充满信心地一心投入有意义的事业上去。因而在他们养成读书习惯之后,就会改变心理上的“三无”状态,精神生活充实了,生活也就不会再显得乏味。显然,因为有了知识之后,就会找到理想这一精神支柱。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英国大哲学家培根说的“知识就是力量”的确是一句至理名言!

在黑暗的旧社会,很多杰出人物对于祖国处于忧患中也苦闷过、彷徨过。但是他们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用科学的知识(包括社会科学知识,如马克思主义等)充实与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然后又用这些知识奋发有为地造福人群。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在回忆列宁时写道:“书在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一生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他从事的那种浩繁的工作当中,书给了他知识,而这些知识又被他出色地掌握住;否则,他就不可能成为我们大家所知道的那个列宁了。”

勤于读书、勤于学习,不仅可以改变心理空虚的状态,而且可以医治精神抑郁。美国有些大学举办周末进修学习班,一些不是由生理上的内脏器官性病变所引起的心理疾病患者,参加进修班学习后,用不了很长的时间就消除了诸如抑郁、头痛、心动过速等症状。这就再一次证实,“读书学习法”的确是一种有效的、非药物性的心理疗法。

2音乐治疗法

除了“读书学习法”以外,还有音乐疗法等有效地消除情感淡漠的心理疗法。比如,当你因各种原因而心灰意冷、悲观失望,精神萎靡、意志消沉,彷徨怅惘、寂寞空虚的时候,你可以时常听听进行曲那样宏伟奔放的旋律,它会给你带来充实同勇气、希望和力量。

上面是从病理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情感淡漠问题的,下面让我们再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做分析。

1964年3月14日,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了一则杀人消息:一位年轻妇女夜晚在纽约昆士区自家住宅附近被杀害。由于被杀者奋力抵抗,谋杀者延续用了半个多小时才将她杀死。事后调查四邻有38人曾听到她的呼救声,但无人相助,甚至无人报警。这件事引起了美国舆论界的重视,成为社会心理学家研究的重要案例。为什么见死不救,“无人相助”?这可能有许多复杂的因素,但是旁观者的“情感淡漠”以至“冷酷无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1983年5月24日,我国《光明日报》报道了一则牺牲自己、抢救别人的消息:1983年4月11日,福建省建阳县徐市公社中心小学的乡村女教师冯细珠,当一阵罕见的龙卷风席卷而来,教室就要倒塌的时候,她用双手紧紧地撑住大门,结果,学生们脱险了,而她却献出了年仅31岁的生命。而2008年“5·11”汶川地震中涌现的舍己为人的事迹更是数不胜数。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同前述某些人见危不救的淡漠情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两种社会制度,给人们带来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心理。情感淡漠以至冷酷无情,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几乎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会通病。

上面讲的这些,是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的大众社会心理来分析的。毫无疑问,这是我们必须清醒看到的一个大前提。可是,从心理健康学的角度来观察,为什么在同样一种社会制度下,比如说在我们的周围环境里,大多数的人富有同情心和利他精神,而有些人却情感比较淡漠以至冷酷无情呢?

三、“情感淡漠”的原因分析

有些病理心理学认为,淡漠是一种对挫折的退缩式的心理反应。通常人们在遭到挫折的时候,先是表现为“攻击”反应;如果攻击反应失败,或者由于攻击反应而招来更大的挫折时,就会表现为“逃避”反应;如果不能逃避,就会表现为“淡漠”以至“无情”的反应。

攻击—逃避—淡漠(或无情),这3种不同的对挫折的反应方式,究竟采用哪一种?这决定于当事人所面临的不同的具体情境,以及和它们不屈的效果。因此,这3种不同的对待挫折的反应方式,并不是从强到弱地必经的3个步骤。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会发现,对待同样的挫折,有的人采取攻击方式,有的人采取逃避方式,而有的人则采取淡漠以至无情的方式。

说起“淡漠”和“无情”来,似乎是对挫折情景漠不关心、甘心退让、无动于衷,没有什么愤怒的情绪。其实不然,淡漠只不过是把愤怒暂时地压抑下去,用“间接方式”表现出来罢了。可以说,淡漠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无言的反抗”、“消极的抗议”。

应该说,引起淡漠情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并不限于我们在开头所讲的那两种类型,实际上还包含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背景的多变量因素在内。因而单纯地从生理上或心理上查找原因还是很不够的。因而,我们不仅应该运用病理心理学的知识,也同时应该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去分析情感淡漠青年的心理特点,及其形成与发展的真实奥秘。

国外有一位病理心理学家叫做金布尔,他在1963年提出,下列一些人容易产生淡漠反应:①长期遭受挫折的人;②处于无助和无望状态的人;③有心理上的恐惧和生理上痛苦的人,④心理上既不能攻击也不能压抑的人。

这4类人在情感上容易产生淡漠的共同性基因,还是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影响所造成的。情感淡漠以至冷酷无情是有强烈的社会性和阶级性的。一个人是否产生淡漠行为,那是取决于他(她)的道德水平和道德信念的。说到底,淡漠行为的核心是保护个人、保护自我。

我们如若仔细深究便会发现,情感淡漠的人并不是真的“与世无争”、逃避退缩;如果碰到个人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害时,他们并不全然表现为淡漠。上面讲的那桩美国纽约昆士区惨案发生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达利等人立即着手进行了调查。他把淡漠的旁观者当时的心理活动,归纳为下面4种:①害怕暴徒用刀子捅自己;②怕参与干涉后,法院要自己去作证,这样一来,就会费去许多时间或产生其他牵连;③由于是突发事件,思想准备不足;④也许是一场虚惊,并无其事,自己贸然去救人,太冒失,会被人笑话。

实际上很明显,这桩杀人惨案冷漠无情的“旁观者”(他们当时都听到了年轻妇女的呼救声)所申述的4大类见死不救的理由中,③和④只是一种借口;②是次要的;①才是主要的、真实的原因。也就是说,袖手旁观、见死不救的淡漠行为的基本原因,是保护个人,“怕暴徒用刀捅自己”。

不过,也有些情况和兆头,值得人们深思。比如说,近几年来,我国法律咨询工作者,在总结父母不负责任地离婚,从而给子女带来了不良影响中发现:父母离婚的子女,因为缺少家庭温暖,而对人生和社会抱冷漠态度,对人缺少必要的信任,他们大多数性情孤僻古怪,道德感不强,要么对什么都漠不关心,要么粗野无礼,缺少应有的教养。这种情况尽管是少数现象,但也不能不引起社会上的足够重视。

因此,为了消除有些青年的情感淡漠,不仅希望他们本人保持心理健康;同时也要向广大的父母、教师和全体社会成员呼吁:要尽力创造使青年人感到温暖、安全,受尊重、有希望的有利环境。

一、情感冷漠症怎么引起的 1、情感冷漠症是心理扭曲的反应,在生理性方面主要表现为缺乏感情的反馈,做事迟缓,对任何的事物都提不起兴趣,生活当中毫无使命感,不喜欢跟别的人相处,也很难去关注一个人。即使是他最亲密的人比如亲人,也没有办法跟对方建立一个真正的感情依靠。这类人与生俱来皮肤温度比别人低,而且心跳速度比别人慢,被叫做生理学自私的人。 2、有情感冷漠症的人,他们对待自己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没有任何的兴趣爱好,处于冷漠的`心态对待身边的一切。其实有的人他们可能表现的很激情,似乎对什么事情都很喜爱,又或者是表面跟普通人一样,人际交往很不错,但实际上他们的内心非常的孤单,而且充满了苍凉。以上就是关于情感冷漠症怎么引起的的相关内容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情感冷漠症怎么治愈 1、想要治愈情感冷漠症的人,最主要的就是通过心理疗法。多与他进行沟通交流,因为只有沟通和交流让人能够摆脱冷淡,不仅这样还可以使他将一切的情感障碍攻破点。 2、带着他接触大自然,因为他往往被孤单和冷淡侵袭,如果带着他在户外转一圈,比如骑上单车吸呼吸新鲜空气,这样能够及时清除他心里的烦闷和抑郁的情感。 3、带他去欣赏艺术类的东西也是很有效的,因为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艺术,比如歌曲、文学、美术等等都,不得不令人赞叹它的风采。这些是无性命的东西,如果爱上了一定容易将心灵填满善心。 情感冷漠症是怎么引起的2  情感冷漠症 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亲友冷淡,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缺乏,或是内心想法丰富、流露于外部的非常少;对人或事缺乏兴趣,无责任感,不会关心人,没有同情心,常常显现的是对事物无动于衷的表情。在内心深处,这类人大多内心深处充满孤寂和凄凉,总是对外界持不信任和不满意态度,对感人的事件怀疑,甚至拒绝感动。  病态反应 (1)“生理性”的,表现为对情感欠缺反应、迟钝、对人或事无兴趣、无责任感,不会关心人,不喜与人打交道。即使与自己最亲近的家人,也无法与之建立真实的、更深刻的情感依赖。这种生理冷漠的人天生皮肤温度低,心跳速度慢。 情感冷漠症 (2)极端虐待狂式的,以折磨和杀人为主要行为,对自己的行为无羞耻感无道德感,表现为明显的反社会人格障碍。  心理治疗 1 多交流:长期孤独会导致思维联想障碍,会越来越难以与人交流,所以交流不仅能使人克服冷漠,还能使人攻克一切情感障碍,愿君多用之,此方最见效。 2 接触大自然:孤独冷漠感袭来时,不妨骑上自行车郊外转一圈,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让它消除心中的苦闷和忧郁。 3 欣赏艺术:无论是音乐文学还是美术,都蕴含着让人不得不服它的魅力。如果你爱上了这些无生命的东西,难道不会对所有活生生的精灵充满爱心? 情感冷漠症是怎么引起的3  什么是情感冷漠症? 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亲友冷淡,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缺乏,或是内心想法丰富、流露于外部的非常少; 对人或事缺乏兴趣,无责任感,不会关心人,没有同情心,常常显现的是对事物无动于衷的表情; 在内心深处,这类人大多内心深处充满孤寂和凄凉,总是对外界持不信任和不满意态度,对感人的事件怀疑,甚至拒绝感动。  建议如下: 多交流,不要轻易掐断话题,去延续沟通的时间,多了解别人的观点并接纳它,这有助于你从自己的束缚中走出来。(接纳并不代表着认同,而是接受不同观点的存在) 多关注一些正能量的事情,进而激发自己内心深处被遗忘的爱。 认真地对待身边任何一件事情,无论大小,把事情做好、做细、做全,慢慢地把成就感给凝聚起来。 多笑!表情尽量做到自然,笑点低是件好事,就算表现得像一个笨蛋也不要怕,这是一种锻炼,能笑是一种前提,过后才是会笑,才能控制笑。 多看、多观察,身边有哪些人或事是正确的,并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 多帮助别人,举手之劳、顺水人情之事多做,帮别人也就是帮自己! 多展现自己,勇于在众人面前表现。 多交朋友,交好朋友,有问题可以互相解决,互相提高,互相成长。 家是你的避风港,多回家看看,父母是你的至亲,天真无暇的你在他们面前无需作假。 多出去走走,看看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其实非常美,有很多很多你所不知道的美丽风景。 先学会爱自己,方能爱别人,对自己负责,照顾好自己,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是元气满满的! 不要想太多的利弊,理性对待这点很棒,但并不是什么事都是能用理性思维解决的,多一点感性会更好。 想要做什么就去做吧,世上没有绝对的利与弊,只要这件事不会带来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那就勇往直前。 记住别人所给予的帮助,用心体会,学会感恩,你会发现,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太大的距离。 少一点心理戒备,没有那么多人想害你,好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占绝大多数的,请多一点真诚! 珍惜身边的人或事,因为你不知道它会不会是最后一次,时间沙斗可是无情的。 找到一个可以发泄的对象,这个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不要让自己心中的负面情绪越积越深。(注意是可以发泄的对象,“可以”,例如:树洞、大海、大自然) 培养好奇心、好胜心,多一点激情,多接触新事物。(当然这件事一定要是好事,比如吸毒这种事就不要接触了) 要明白自己的追求是什么,自己的兴趣点在哪,多培养兴趣、爱好,给人生多一分变化。 吾日三省吾身,多审视自己,有哪些不足,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哪些事是值得被学习的,然后,收拾好心情,重新开始。 壹心理答疑馆互助社区,世界和我爱着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746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