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爱的孩子,都有哪些表现?

缺爱的孩子,都有哪些表现?,第1张

六一儿童节那天,公众号后台收到一个三年级小朋友的留言:

“其实每年我都不喜欢儿童节的到来,别的小朋友儿童节都有爸爸妈妈陪他玩,我没有,我觉得更孤独了。”

孩子的心声,让人感到格外心酸。

每个人童年时期,都对父母的陪伴、关心有很高的需求。

父母对孩子有积极的回应与互动,温暖的 情感 交流,会让孩子确认自己是重要的,感觉被爸爸妈妈爱着、关注着,内心充满安全感。

这种需求得到满足的孩子,会表现出 健康 、快乐、积极的心理状态,进而形成自信、乐观的性格底色。

如果孩子童年时期 情感 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造成童年期缺爱,给孩子带来一生难以弥补的创伤,影响着他的心理 健康 、性格发展,以及未来与人的相处模式。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话题,“小时候缺爱是一种怎样的经历?”留言点赞的人很多,内容大都围绕这几点:

“自卑、敏感,渴望爱又害怕爱,很难开展一段亲密关系。”

“会不自觉地和别人保持距离,无法对别人敞开心扉。”

“讨好性人格,工作和感情中都习惯委屈自己。”

爱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在动力,当爱缺失,成长会变得没有方向和力量。

现实生活中,缺爱的孩子,通常会有这几种不同类型的表现,家长需注意:

胆小,孤僻,不喜欢与人交流

回想学生时代,每个班级里,都有这样的一个孩子,他们通常坐在最角落的位置,内向安静,不太爱说话。

在别的孩子三五成群、嬉笑打闹穿堂而过时,他们总是独来独往,显得很不合群。

有些父母,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不在身边陪伴,或者忙于自己的事情,对孩子缺少关注和关心,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和关怀,对父母没有依赖感。

这样的孩子,常常感觉自己被忽视,内心缺少安全感,潜意识里觉得自己不配被爱,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常常感到压力、焦虑,害怕自己不被人接受和喜欢。

慢慢地,就形成自卑、胆小的性格,畏畏缩缩,不太喜欢和人交流,经常一个人行动。

敏感、自卑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仅限于学习成绩,很少与孩子交流,唯一的交流就是说教、批评,从不关怀孩子的感受和内心的想法。

有些父母常常否定孩子,很少对孩子表露出温情和理解。

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即便家长爱孩子,孩子也感受不到这份爱,感受到的只有父母的高期待、严要求,好像对自己永远都不满意。

长期缺少认可与肯定的孩子,会形成低自尊,内心种下了自卑的种子。

这种空虚感,常常会伴随孩子一生,即便将来功成名就,内心还是觉得自己一事无成。

童年缺失的爱,像孩子心里的洞,长大后再怎么努力,寻找各种事物去填补,都无法被填满。

敏感自卑的孩子,内心也比较脆弱,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别人一个眼神,一句话,都会在心里揣摩很久,造成比较大的情绪波动。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容易被别人的评价、反应所伤,自我否定,心理内耗严重。

情感 冷漠、对人缺乏信任

曾经教过一个学生,从小被爷爷奶奶带大,对父母的记忆很少,父母在外打拼,平时对她也鲜少关心。长大以后,她和父母之间的关系非常冷淡,平时几乎不联系。

她说:

“我父母是善良的人,但我不得不承认,他们确实不会做父母,没有尽到一点父母的责任。”

成长中爱的缺失,孩子不知道被爱是什么感觉,潜意识里会认为这是一个充满不信任的世界,没有人会真正关心自己。

没有被爱过的孩子,也很难具备爱人的能力。

于是,缺爱的孩子另一种表现就是 情感 冷漠,不太会主动关心、体贴人;不太信任人,总是对人充满怀疑和敌意,容易把别人的善意误解成对自己的恶意。

毕淑敏曾说:

“一个不懂得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出了家庭的水箱,在干燥的 社会 上,他不爱人,也不自爱,必将焦渴而死。”

情感 冷漠,不具备爱和感恩能力的孩子,人生很难收获真正的快乐与幸福。

过于懂事、讨好

缺爱的孩子,潜意识里总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终其一生都在渴望爱,寻找爱。

为了能够得到别人的爱和认可,许多孩子变成了讨好型人格,表现得非常懂事乖巧,常常以别人的感受和需求为先,压抑自己真实的感受和需求。

他们通常很会察言观色,看到父母心情不好了,就害怕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于是想办法做一些事情让父母开心。

在人际交往、亲密关系、工作中也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意愿,总是迁就别人,即便自己不愿意,也不会拒绝别人的请求。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因为妹妹体弱多病,父母把爱都给了她,而松子,则是被忽略的一方,父亲总是对她板着脸。

为了得到父亲的爱,松子一直努力让父亲看见自己,但是都没用。直到有一次,松子做了一个鬼脸,惹得父亲开怀大笑。

松子以为自己找到了获取爱的方法——不断做鬼脸,父亲就会开心,就会爱自己。这一做,就是20年。

缺爱的松子,在长大之后的爱情中,也一直在卑微、讨好,无条件付出,满足对方的任何需求,即便被家暴,她也默默忍受,因为她害怕得不到爱。

这样的关系终究是不 健康 、不长久的,即便用尽全身力气,松子依然过着不幸的人生。

看到这里,许多家长可能会感到疑惑,天底下哪个父母不爱孩子,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缺爱的孩子呢?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父母不爱孩子,而是许多父母爱的方式的不对,把爱变成了伤害,孩子感受到的,大多是忽视、否定、挑剔。

真正能让孩子感受到的爱,是父母充分的陪伴、心与心的交流、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情绪、遇到挫折时给予孩子安慰和鼓励、能够肯定和欣赏孩子的优点、闪光点。

而不是父母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却不重视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只会在学习上、能力上要求孩子、控制孩子,缺少与孩子 情感 的交流和连接。

爱孩子,是本能,但会表达爱、正确地爱孩子,却需要理性和智慧。

愿每一位父母,给予孩子的爱,都能被接收到;愿每个孩子,都能被爱滋养,内心生出更多的自信、勇气和力量。

没有孩子,肯定会影响夫妻的情感。

正常人来讲,两个人结婚了,肯定就组合成了一个家庭,而一个新的家庭产生稳固下去,肯定就要有夫妻生活,这种夫妻生活直接产物当然就是两个人的下一代。这是很必然的一种事情,不排除有些人会改变这种情感。但大多数人肯定是要有自己的孩子,这样使两个人的感情通过孩子这个纽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家庭,积极向上,不断为了希望而奋斗。

没有孩子,那也就说明,夫妻双方会有一方在生育上有问题,这种情况下有问题的那一方,他的内心是充满了无尽的谴责,感觉到自己犯了非常大的错误,所以没有了孩子,这种巨大的内心压力会导致自己无法和别人正常的相处,很容易就会和对方分手。这也就说明了,孩子会直接影响到两个人之间的感情。

很多人没有孩子,并且立志于做一个丁克家庭,这样的人,等到老年的时候,更加的孤独,那个时候他们会十分后悔,想想自己一生奋斗的东西,将要全部给自己的侄子,侄女或者是外甥,外甥女等等,他们内心可谓更加的痛苦。所以他们的老年也会在一种自责的声音中度过。

很多人会把自己的财产捐给国家,捐给社会,赚得这样一个非常好的名声,但在他自己亲人的眼里呢?所有本来应该能够得到他财产的人,也就是和他关系最近的人,他们会怎么看待这样一件事呢?所以他们又会在骂声中离开这个世界。想想自己都感觉到非常的恐怖,所以还是要有一个孩子,这样夫妻的感情才能更加的牢固。

原生家庭缺少爱的滋养,就像小树不能接受足够的阳光雨露,长成苍天大树的可能性极低,要么是中途半路折了夭,要么是长得歪歪扭扭。从多年的心理咨询经历我发现,一个缺爱的家庭培养出的孩子,通常是不懂爱、不会爱、不理解爱的,简而言之对于“爱”的能力匮乏。

敏感:高敏感的人更容易捕捉细节,能够细腻的感知到他人的情绪,并被某种情绪所困扰,做事情小心谨慎,反复思量。2多疑:对伤害耿耿于怀,容易抱怨指责别人,往往别人的一句话会过度解读。3不自信:做什么事之前都先否定自己,觉得自己不够完美,认为自己不配获得幸福。4缺乏安全感:患得患失,优柔寡断,害怕改变,有控制欲,依赖别人,他们不爱自己也否定别人的爱,不断想要跟全世界证明自己。

这些性格特质具体融入到细枝末节的生活中,会呈现出三种状态:一种是要很多很多的爱,对爱的极端渴求;一种是对别人的爱极其冷漠,宁愿伤害别人,不能让自己受伤;还有一种是不会表达爱,明明很爱却说不出口、言不由衷。

一个缺爱的家庭培养出的孩子,在“爱”的理解和感受上,一定会远远逊色于沐浴在爱的阳光下长大的孩子。所以才有了那句,最好的家庭是,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然后父母都爱孩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747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