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透过对人和事的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
(自主研读,合作交流)
2、培养学生学习中国文学的兴趣。(美读熏陶)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透过对梁启超成功演讲的研读探究,揣摩先生的言行、心理,体察先生的个性、情操。
难点:把握演讲过程中先生流露的情感倾向。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解题入文,导入新课,初识人格。
板书课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1、齐读标题一遍,观察学生发音;再给“任”加着重号,让学生大声重读课题,标音任“rén”公。
2、看注释,解释“任公”出处。
梁启超早年起号“任公”,典出《庄子·外物》。任国公子为大钩巨缁,以五十条牛为饵,蹲在会稽山上,旦旦而钓,一年之后,终于钓到了一条令海水震荡、激白波如山的大鱼。任公子将这条大鱼肢解多块,大半个中国,都饱食此鱼。
激趣:梁启超取“任公”这样一个有气势的号,含勇于战斗,有远大抱负之意。
导入新课:第三单元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梁实秋先生通过记写多年以前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来表现恩师的学识和人品的。既然记写的是一次演讲,那么,请大家迅速浏览课文,找一找哪些段落是集中笔墨正式写梁任公先生的演讲过程(4-8)
二、研读文本,领略大师风范。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具体描写演讲过程的4到8自然段。领略任公先生演讲时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大师风范。
激趣:可以说,到清华大学这所名校讲演做报告的人数不胜数,但他们却没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任公先生的第一次讲演就能获得巨大成功,他的学识和人品就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探究的问题。
分解问题:1、任公先生演讲的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大家想想看,这个题目在青年学生当中想要演讲得很成功,需要演讲者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
预设:演讲者对中国韵文要有深刻的研究,、独到的见解,也就是要有丰富的学识,这也是演讲成功的基本条件。要贴近青年学生的实际生活,要能激起这个年龄段人群的共鸣,要有感染力、影响力。当然,还有一种对演讲家来说必不可少的能力,那就是卓越的语言表现力。这里的语言既指口表语言,又指肢体语言。
分解问题:2、在梁实秋的心中,任公先生具备我们归纳出来的这些素质和能力吗请大家把目光聚焦在4-8自然段,找一找描写任公先生演讲时最令人震撼的相关语句,读一读。
预设:
(1)有学问。(牢固的记忆力)
①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唱处,污染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了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
(2)感染力。
①这四十六个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②我在二十年后依旧能激起的共鸣。
③当年听课同学的感同身受。他记起来时,我们也跟着欢喜;先生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
(3)超凡的表现力(有文采)
口语表现力:①他的`声音沉着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个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而要差些。
②这四十六个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肢体语言表现力:(热心肠)
④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了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⑤讲到《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4)强烈的责任感。(热心肠)
预设:①选材对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选材:《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兵收蓟南蓟北》。
第一首是说的是做人的本质,当为理想而蹈死不顾;后两首说的是要将自己的发展和国家民族的兴亡绾结在一起,少年强则国强!
(这里是难点,可能孩子答不出。)可依此过渡到下一环节。
三、合作探究,领悟大师情怀。
其实,我也经常听演讲,电视里的百家讲坛啊,立波一周秀啊,等等。但是,我总觉得他们没法和任公先生相提并论。任公解读诗文,①朗诵、解释《箜篌引》——活画出一出悲剧,②讲他最喜爱的《桃花扇》——痛哭流涕不能自己,③讲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在我们今天看来也是很难见到的。扪心自问,我们今天读这些诗文还会感动吗
请同学读一读三首诗曲文。
篇一:《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篇二:(小生起,搓手跳哭介)
我的圣上呀!我的崇祯主子呀!我的大行皇帝呀!孤臣左良玉,远在边方,不能一旅勤王,罪该万死了。
胜如花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十七年忧国如病,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伤心煞煤山私幸,独殉了社稷苍生,独殉了社稷苍生!
摘录自《桃花扇》第十三出《哭主》
篇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很难读出来吧。我们看看梁任公先生是怎么做到的
在《中国韵文里所表现的感情》梁启超说:“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就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掌住了。艺术的权威,是把那霎时间便过去的情感,捉住他令他随时可以再现;是把艺术家自己‘个性’的情感,打进别人的‘情感’里头,在若干期内占领了‘他心’的位置”。
同样,演讲者只有把自己的“个性”的情感,打进别人的“情感”里头,才能长时期地占领听讲者心灵的位置,从而对听讲者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接下来,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选择这三篇中的任一篇,结合梁任公先生的生平经历,仔细探究探究如下问题:
问题一:“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人物,有情感。”结合补充材料,你能读出悲剧的起承转合,悟出深蕴其中的情感吗
失去心智的男人,极力阻止的女人,悲挽呜咽的箜篌曲。不加任何修饰,通过妇人之口,用十六字描述出来。使人看过以后有一种无名的伤感,久久不能散去。
起句,劝诫。一切的一切都表明,不能渡,不能渡,渡河就是死亡,所有的人甚至渡河者自己,都清楚地知道这一点;承句,感慨。您还是义无反顾地渡河。既然一切的理由皆告知渡河的荒诞,为什么最终还是去了到底是什么超越了死之恐惧的力量,令他毅然而行三句,结局。渡河而死这个悲剧,本是可以避免的,只要他服从任何一个不渡河的理由。但是一千个不渡河的理由也不能战胜一个渡河的冲动,悲剧是注定要发生的。末句,追思。悲剧发生了,后来者哭泣呼喊,也无力遮挽。
为什么渡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究竟是什么力量驱使一个人急急奔赴死亡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强大的疯狂的理想的力量、战斗的力量、爱情的力量、人格的力量、信仰的力量。
师:联系先生的经历,对义无反顾者的悲叹,对无可挽回局面的痛心,是肝胆赤诚者深刻的悲怆。 可见:悲怆最难遣“箜篌”。
问题二:先生的讲演,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为什么会如此失控
预设回答:“梁任公先生想到得是‘救世主’光绪帝,先生悲的是光绪帝被软禁,悲的是维新变法的失败,悲在他空有一腔爱国情怀却无法实现。”因为梁启超完全沉浸在了他演讲的氛围中,为自己所喜爱的诗篇感伤,为自己理想的陨落而痛哭流涕;这份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真性情同时也感染了他的听众。
师:崇祯和光绪帝都努力而遭失败,中华民族失去图强振兴的机会。 可见:先生伤心岂独为“桃花”
问题三:先生讲到此诗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一定是与杜甫有了默契,(引导)先生所处的时代与杜甫所处的时代有何相似之处先生与杜甫之心又有何相通之处呢
预设回答:“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战乱将息捷报来得太突然,真如春雷乍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这位视百姓苦难如己的忧国忧民的诗圣怎能不喜!“泪”是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情的逼真表现。“杜甫年迈时国家叛军四起,后战乱平定,梁任公演讲时国家军阀混战、动荡不安,这是时代的相似。”
预设回答:“是国家动荡让先生涕泗交流,是战乱平定让先生张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样是忧国忧民的,希望国家国富民强,从他的一涕一笑中我们看出任公先生崇高的爱国情怀。”
师:品读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看到老杜和先生的共同点:心忧国事,希望国家从动乱中获得安定。 可见:老杜之心即任公之心
先生在演讲过程中,最令我们震撼的是他融进了自己的真性情。他感动了自己,感动了梁实秋,也感动了一个世纪之后的我们。
四、高山仰止,秉承大师精神。
今年是辛亥革命胜利一百年,文化批评家解玺璋先生撰文这样评论:如果说,孙中山们希望用炮弹和烈士的鲜血惊醒国人,完成其民族革命,实现共和,建立民国的话,那么梁启超们则是通过思想启蒙使中国人觉悟,从而实现政治革命。他们走了两条不同的路线,但殊途同归。这天我们上这篇课文应该有着特别的意义,作为教师要秉承梁启超大师的爱国精神,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来教育、激励广大的青年学子。
五、作业:阅读《少年中国说》。
金兄:帮我想想办法。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李清照《声声慢》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内容摘要:
李清照的《声声慢》是宋词中屈指可数的最优秀的词篇之一。起句大胆运用叠字,出奇制胜;接下来层层渲染悲凄之情,将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抒写得荡气回肠,令人心碎;遣词造句方面可谓煞费苦心,以声摹情,展现了乐章之美;思想内容方面,宜看作是词人幽愁暗恨和破碎心声的真实抒发。
赏析:
宋词,和唐诗一样,都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在现存二万首上下的宋词中,佳作无数,词人也不少,但出于社会等各方面原因,女词人却不多,能写出流芳之作的女词人更是凤毛麟角。无疑,李清照是杰出的。她用深厚的文学功力和女性特有的细腻敏锐的感受,为后世留下不少传世名篇。后世研究李清照的学者不少,从现存的一百多篇李清照研究论文中,几乎没有一篇不涉及《声声慢》;在现存二万首左右的宋词中,虽然不能说李清照的这首《声声慢》最好,但可以说它是全宋词中屈指可数的最优秀的词篇之一。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所写的名篇之一。(也有人说是她晚年的作品)南渡是她生活逆转的分水岭,靖康之变后,金兵南侵,她的丈夫赵明诚不幸病故。因为祸不单行: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流丽,乐观活泼,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丈夫安葬以后,她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到浙东,饱尝流离颠沛之苦。此后的她成为一名寡妇,一直在孤苦零丁的日子里煎熬。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她和着血泪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声声慢》。
一、叠字运用造出奇创意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回溯她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寻寻觅觅”,是说一起床便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想找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而“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一无所获,反被孤独寡欢的气氛所包围,感到“凄凄惨惨戚戚”。象这样使用叠字,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后世的词话家都赞赏她这样创造性地使用叠字,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起头连叠七字,以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徐釚的《词苑丛谈》中评道:“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二、层层渲染抒悲凄之情,
接下来一句“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乍暖还寒”说的是什么季节一般人习惯用这句话来形容早春天气,李清照在这里写得却是秋天的早晨。朝阳初出,故曰“乍暖”;晓寒犹重,故曰“还寒”。“最难将息”是“最难调养、休息”的意思。此句与上文“寻寻觅觅”呼应,说明自己从一清早就不知如何是好。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晓”通行本作“晚”,人们认为此词是写作者在“黄昏”时一段时间的感受。因“晓”字与“黄昏”相抵牾,即便是《词综》及其前后的约十几种版本都作“晓”字,也未引起应有注意。但俞平伯、吴小如等专家均认为应作“晓”,因为此词写的是一整天的事,并非一晚的事,“晓来风急”正与“乍暖还寒”相合。而且古人有晨起于卯时饮酒的习惯,叫做“扶头卯酒”。秦观有一句词叫做“晓风力暴”(《迎春乐》词,《淮海词》卷一)。李清照的“晓来风急”,是否受到秦句的启发虽难以断言,而秦、李二句均与《诗·邶风·终风》的“终风且暴”句有关,却是可以肯定的。关于此篇的题旨有两种说法,一是《诗序》所说:“《终风》,卫庄姜伤已也。遭州吁之暴,见侮慢而不能正也。”二是《诗集传》云:“庄公之为人,狂荡暴疾,庄姜盖不忍斥言之,故但以‘终风且暴’为比。”且不说此二解本身是否有牵强之处,李清照在此化用这个典故,与自己的身世则极为吻合。见于南宋赵彦卫《云麓漫抄》卷十四之李清照《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是高宗赵构绍兴二年(1132),作者四十九岁,再嫁张汝舟不久与之离异后所作。启中有句云:“遂肆侵凌,日加殴击,可念刘伶之肋,难胜石勒之拳。”这就是说李清照再嫁后,受到张汝舟的肆意打骂和虐待。启中又云:“清照敢不省过知惭,扪心识愧。责全责智,已难逃万世之讥,败德败名,何以见中朝之士。虽南山之竹,岂能穷多口之谈;惟智者之言,可以止无根之谤。”这里当是指李清照因婚变、诉讼之事受到时人毁谤,哀求綦崇礼,为她止谤恢复名誉。李清照的这段经历,与庄姜颇有相似之处,亦与庄姜一样,以晓风为比。又因在当时看来,李清照和庄姜的这一隐衷可能被认为是不名誉的,所以她在词中暗用其典,以致使后人难以解开这个谜。再从训访方面看,“终风且暴”,《传》曰:“暴,疾也。”《疏》:“《释天》云:‘日出而风曰暴。’孙炎曰:‘阴云不兴而大风暴起,然则为风之暴疾。’故云疾也。”意思很明白,“日出而风曰暴”,“暴”又作“疾”解,那么“暴”也就是“晓来风急”的意思。这个典故运用得很有工夫。说它是大匠运斤,也不过分。
“雁过也"三句,是说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夫伴飞,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多少无法诉说的哀愁啊!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里的“憔悴损”是指黄花而言,还是指人而言正确的解释是指人。“黄花堆积”即菊花盛开,自己由于忧伤愁苦而憔悴瘦损,无心摘花。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现在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
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极点。黄昏尚且难熬,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这句中最受称道的是“独自怎生得黑”的“黑”字,这个字古人称其“绝妙”(《词菁》卷二),又说“‘黑’字不许第二人押。妇人有此词笔,殆间气也。”(《白雨斋词话》卷七引张正夫语)等等。其实这个字之所以十分难得,还是因为作者写出了切身的生活感受。据载,李清照结婚不久,就常常与丈夫分离,丧夫后更是茕独栖惶,几十年来,她不知孤零零地渡过了多少个黄昏和黑夜,所以对“黑”字有独特的感受,这个字含蓄而准确地表达出作者大半生所受的煎熬。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梧桐叶落,秋色愁人,细雨靡靡,更添愁绪。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比赋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相形之下,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难道除了“愁”外,还有什么难以言传的心事这明明是提醒人们,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这结尾,能调动读者的思想活动,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大有“回肠九叠后,犹有剩回肠”的艺术效果。刘体仁在《七颂堂随笔》评道:“易安居士‘最难将息’、‘怎一个愁字了得’深妙稳雅,不落蒜酪,亦不落绝句,真此道本色当行第一人也。”
3、以声摹情展乐章之美
综观李清照这首《声声慢》,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从遣词造句方面来说,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前人一致赞赏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这么多的叠字,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言道:“李易安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上十四叠字,则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后来有不少词曲仿效这种写法,都不如她用得出奇制胜而又自然生动。“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等语,几乎纯属白话,写的又都是普通的日常生活,却典型地表现了作者晚年孤独无依的生活境遇。词调取名《声声慢》,声调上也因此特别讲究,用了不少双声叠韵字,如将息、伤心、黄花、憔悴、更兼、黄昏、点滴,都是双声;冷清、暖还寒、盏淡、得黑,都是叠韵。李清照作词主张分辨五音,此词用齿音、舌音特别多:齿音四十一字,舌音十六字,共计五十七字,占全词一半以上的篇幅。尤其是篇末,“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余字中,舌、齿两声交加重叠,看来是特意用啮齿丁宁的口吻,来表达忧郁惝恍的心情。这些,都是经过惨淡经营的,却绝无雕琢的痕迹,同时,用心细腻而笔致奇横,使人不能不赞叹其艺术手腕的高明。
4、血泪交迸蕴破碎心声
当然,衡量一篇作品的高低优劣,还离不开对其思想内容的具体分析。以往在相当一部分有关《声声慢》的评述中,存在着对其思想内容的过多挑剔或否定,与对其艺术形式高度赞赏的尖锐矛盾。对这首词的艺术形式或艺术性予以高度评价是必要的,但如果贬低了其思想性则又是失算的。思想性一词已经不新鲜了,今天假若继续使用这个词时,似不必专以某一作品所达到的所谓思想高度,或它的作者所隶属的阶级、阶层及其世界观如何,定其高低。不错,在《声声慢》里,听不到有论者所要求于它的“时代号角”的战斗声响,听到的倒是令人“伤心”的雁叫和雨打秋桐的凄厉之声;看到的不是作者于“黄昏”之时,象抗金志士们那样“挑灯看剑”(辛弃疾《破阵子》词),而是一个蹙额敛眉的已老徐娘独酌难敌风寒的“淡酒”,以及满地憔悴的黄花、雨中飘零的桐叶;作者自身也不是象“亘古男儿一放翁”那样的好汉,倒曾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贵家子弟”——礼部员外郎的女儿和权相的儿媳。然而,事物的这种固定的属性,往往难以说明事物的本身,至少是难以全面、准确地把握这一事物的动态及其复杂的内部结构。所以,读这首词,首先应克服那种机械的查阶级定成分的做法。对生活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身分、有才学,抑或品貌端正的女子来说,她的思想愈有光彩,举动愈是正义、大胆,将会愈益招致物议和蒙受攻讦。李清照和她的有一些作品所遭受的正是这种命运。奇怪的是,对《声声慢》一词“昔人极口称之”(《词林纪事》卷十九及《词综偶评》),间或有微词,也只是说它在技巧方面“刻意播弄”(《历代名媛诗词》卷十一)、“并非高调”(《白雨斋词话》卷一),顶重的也不过说它“颇带伧(粗俗)气”(《词林纪事》卷十九及《词综偶评》)。而今人对其却十分苛责,曾经是动辄批判,甚至说它是“贵族妇人的哀鸣”、有“毒害和腐蚀作用”等等。当然历代也有一些揄扬过甚、蓄意拔高的言辞,比如,说“雁过”以下三句,与朱敦儒南渡以后写的“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朱敦儒《临江仙》词)一样,都是表达恢复无望的苦闷;说“梧桐更兼细雨”至煞拍数句,与张炎的“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清平乐》词)一样,是表现作者对时事的忧伤;还有的说李清照的这首词比她的诗更加深沉地表达了她甘洒热血的爱国激情。以上看法,有些虽然不能说一无可取,但总的看缺乏应有的说服力。从众多评述来看,最为中肯应是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所说的:“那种茕独恓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
总而言之,李清照的这首《声声慢》是一篇言愁绝唱,凝聚着词人对北宋亡国、丈夫壮逝的幽愁暗恨和破碎心声,它的血泪交迸、感人至深之处,令注家甚至指认它是作者晚期的“悼亡之词”。它表现了一个女词人言必己出、多含妙悟的极其敏锐精致的语言感觉,简直可以看成一种深度生命体验和鲜活的语言学相融合的标本。李清照不愧为李清照,易安词不愧为易安词。
拓展阅读: 宋词如梦令李清照赏析
如梦令
北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①日暮,沉醉②不知归路。
兴尽③晚回舟,误入藕花④深处。
争渡,争渡⑤,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①溪亭:溪边的亭子。
②沉(chén)醉:陶醉。
③兴尽:游兴得到了满足。
④藕花:莲花。
⑤争渡: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争:怎。
译文
那是一个多么快乐的日子!醉意未消,暮色苍茫,泛舟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扑哧哧全飞起来了。置身于这样优美的情景中,诗人怎不满心欢快呢
赏析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忘返。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是李清照回忆外游时所作。
作者简介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现山东章丘)人,宋朝杰出的女词人,也是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女作家。
李清照词全集
1 如梦令
如梦令(李清照早期作品)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 点绛唇
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3 浣溪沙
浣溪沙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疏钟己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浣溪沙
小院闲窗春己深,重帘未卷影沈沈,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浣溪沙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
玉鸭薰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寒无。
浣溪沙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4 诉衷情
诉衷情
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挪残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时。
5 菩萨蛮
菩萨蛮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6 好事近
好事近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
酒栏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左“决”右半,右“鸟”)
7 清平乐
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挪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8 忆秦娥
忆秦娥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後,暮天闻角。
断香残香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9 武陵春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0 醉花阴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1 南歌子
南歌子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12 怨王孙
怨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13 鹧鸪天
鹧鸪天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鹧鸪天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14 玉楼春
玉楼春 红梅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末?不知酝藉几多时,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看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15 小重山
小重山
春到长门春草青,红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16 临江仙
临江仙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悦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雕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临江仙 梅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17 蝶恋花
蝶恋花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翦灯花弄。
蝶恋花 昌乐馆寄姊妹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水又断,潇潇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蝶恋花 上巳召亲族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人似春将老。
18 一剪梅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9 渔家傲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渔家傲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20 瑞鹧鸪
瑞鹧鸪 双银杏
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为奴。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
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
21 长寿乐
长寿乐
南昌生日,微寒应候,望日边六叶,阶蓂初秀。爱景欲挂扶桑,漏残银箭,杓回摇斗。
庆高闳此际,掌上一颗明珠剖。有令容淑质,归逢佳偶。到如今,昼锦满堂贵胄。
荣耀,文步紫禁,一一金章绿绶。更值棠棣连阴,虎符熊轼,夹河分守。
况青云咫尺,朝暮入承明后。看彩衣争献,兰羞玉酎。祝千龄,借指松椿比寿。
22 行香子
行香子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行香子 七夕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23 念奴娇
念奴娇 春情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24 满庭芳
满庭芳
小阁藏春,闲窗销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恰似、何逊在杨州.
从来,如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玉减,须信道、扫迹难留。难言处,良窗淡月,疏影尚风流。
25 孤雁儿
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沉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歹带]人娇 後亭梅开有感
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
江楼楚馆,云间水远。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
坐上客来,尊前酒满,歌声共水流云断。
南枝可插,更须频剪,莫待西楼,数声羌管。
26 声声慢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7 永遇乐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28 庆清朝慢
<庆清朝慢>
禁幄低张,雕栏巧护,就中独占残春。
客华淡伫,绰约俱见天真。
待得群花过後,一番风露晓妆新。
妖娆艳态,妒风笑月,长[歹带]东君。
绮筵散日,谁人可继芳尘?
更好明光宫殿,几枝先近日边匀,金尊倒,拚了尽烛,不管黄昏。
29 添字采桑子
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30 摊破浣溪沙
摊破浣溪沙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摊破浣溪沙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31 减字木兰花
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32 凤凰台上忆吹箫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爱与恨的结晶 ——《发现》赏析
《发现》的写作时间,从内容上看,当在闻一多回国后不久。它表现的是诗人对当时在军阀混战下的残破祖国的失望和悲哀。
我们读过《太阳吟》,《孤雁》、《洗衣歌》等优秀诗篇,就可以知道:诗人在留学美国期间,是如何饱受殖民主义者的凌辱,深深体会到弱国人民的苦况,又是如何日益滋长、发展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那么,作为祖国忠实的儿子,当他怀抱着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殷切期望回来的耐候,为什么表现的不是一种狂喜而是呼天抢地的深切悲痛呢对此,臧克家同志曾经作了很好的解释,“一个热爱自己祖国的诗人,在海外受的侮辱越重,对祖国的怀念和希望也就越深切。……但到希望变成事实的时候,他却坠入了一个可怕的深渊。他在美国所想象的美丽祖国的形象,破灭了I他赖以支持自己的一根伟大支柱,倾折了1他所看到的和他所希望看到的恰恰相反。他得到的不是温暖,而是一片黑暗、残破的凄凉。他痛苦,他悲伤,他忿慨,他高歌当哭……
“其实,在美国的时候,他何尝不知道自己亲爱伟大的祖国被军阀们弄得破碎不堪他对于天灾人祸交加的祖国情况又何尝不清楚然而彼时彼地的心情使得我们赤诚的诗人把他所热爱的祖国美化了,神圣化了。诗人从自己创造的形象里取得温暖与力量,当现实打破了他的梦想,失望悲痛的情感就化成了感人的诗篇一一《发现》。”(《闻一多的<发现>和<一句话>》,见《浯文学习》1957年4月号)
下面,我们想着重谈谈这首诗的构思和风格。这是一首短诗,总共才十二行。但是,诗人集中而凝炼地表现了他阔别重返祖国后突然变化的精神状态,并赋予它活生生的形象。这就使读者在感触到作者那仿佛快要爆炸的热情时,不免深深思索:诗人到底“发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种“发现”……这里,就让我们来读读这篇作品吧。
何其芳同志在《诗歌欣赏》中曾经提到, “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是不平常的,有吸引力的”。这的确是诗人的甘苦之谈。按照一般的写法,这首诗可能是这样写的:一开头,写自己在离开祖国的日子里心情如何如何,接着,刚踏上祖国故土,感受又是如何如何,结尾,自己对祖国的希望又是如何如何。——这样写,离不开常见的对比法,未免平庸无奇,落入俗套。闻一多没有这样写,他一开始就单刀直入,呼天抢地地喊出了悲痛的声音——
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I”这呼喊,初听似有“高山坠石,不知其来”的突兀之感。对于刚刚接触闻诗的读者,恐怕要问:这难道就是诗人的“发现”诗人为什么还要“进着血泪”痛哭但是,诗人并没有从正面用事实来回答这些问题。在第三行至第八行中,他只用了两个“我来了”的排比句和几个比喻,就逼真地写出了自己当初恨不得插上双翅飞回祖国的心情,和他感到是“一场空喜”之后的深切悲哀。
“噩梦”本来就已经是惊人地可怕,而挂在“悬崖”上的噩梦,则更使人感到绝望和恐怖。诗人只用了这么精炼的语言,就概括了当时黑暗的现实。联系闻一多当时的经历以及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我们就会感到,这一切都是极为真实的。相反,象闻一多这样富于理想、情感的人,如果不产生这种感受,倒是难以理解的。正因为诗人对祖国爱之深,才会对现实恨之切。象这样一些诗句,我们是应该慢慢咀嚼,才能体会它丰富的含义的。
但是,如果诗人的“发现”就是指祖国沉沦,风景殊异,这首诗的构思也算不得什么新颖。因为这种感受,早在闻一多之前,就为许多爱国志士所抒发过了。这首诗更为精彩的地方,应该是它结尾的最后四句——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既然“这不是我的中华”,那么, “我的中华”亦即诗人理想的祖国在哪里呢诗中的“我”就如我国古代伟大爱国诗人屈原、陆游一样,驰骋着浪漫奇幻的想象,执着地寻求着,寻求着。然而,由于时代和认识上的局限,由于当时的现实是如此浓黑,因此“总问不出消息”,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诗人哭呵哭呵,把心都呕出来了。他终于“发现”: “我的中华”就在“我的心里”1 “呕心”的典故,原出于唐•李商隐《李长吉小传》: “(李贺)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 ‘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但李贺追求的是艺术上的刻意求工,诗人闻一多寻求的是祖国的独立、自由和幸福。 “在我心里”这个结尾,出人意外,而又入情入理,可谓辞警意丰;它既说明了诗人爱国思想的深厚,又解答了开头给读者造成的疑问。全诗前后呼应,一气呵成,逐层递进,立意不凡,见出了诗人构思上的功力。
关于这首诗的风格,我们想借用近人梁任公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的一段话来说明它: “……有一类的情感,是要忽然奔进一泻无余的,我们可以给这类文学起一个名,叫做‘奔进的表情法’。例如碰着意外的过度的刺激,大叫一声或大哭一场或大跳一阵,
在这种时候,含蓄蕴借,是一点用不着”。 “凡这一类都是情感突变,一烧烧到‘白热度’,便一毫不隐瞒,一毫不修饰。照那情感的原样子,进裂到字句上。讲真,没有真得过这一类了。这类文学,真是和那作者的生命分劈不开——至少也是当他作出这几句话那一秒钟时候,语句和生命是进合为一。这种生命,是要亲历其境的人自己创造。”总的来说, 《发现》在风格上无疑是属于直率一类。虽然诗中也有叙事的成分,但主要是直接抒情,以强烈的感情打动读者。但直率并不等于空泛地发议论,并不是不要形象,不讲语言的精炼。《发现》既是直率的,又是耐人寻味的。这在前面已经谈到,不再重复了。
年代:宋
作者:李清照
作品:声声慢
内容: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注释
①将息:将养休息。
②怎生:怎样,怎么。
③这次第:这一连串的情况。
评解
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
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
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
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
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集评
罗大经《鹤林玉露》:起头连叠七字,以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
杨慎《词品》:宋人中填词,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不独
争雄于闺阁也。其词名《漱玉集》,寻之未得,《声声慢》一词,最为婉妙。
张端义《贵耳集》: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
字者,用《文选》诸赋格。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
俱无斧凿痕。更有一奇字云:“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黑”字不许第二人押。
妇人有此文笔,殆间气也。
徐釚《词苑丛谈》: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刘体仁《七颂堂随笔》:易安居士“最难将息”“怎一个愁字了得”深妙稳雅,不
落蒜酪,亦不落绝句,真此道本色当行第一人也。
周济《介存斋词选序论》:李易安之“凄凄惨惨戚戚”,三叠韵,六双声,是锻炼
出来,非偶然拈得也。
许昂霄《词综偶评》:易安此词,颇带伧气,而昔人极口称之,殆不可解。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后幅一片神行,愈唱愈妙。
陆蓥《问花楼词话》:《声声慢》一词,顿挫凄绝。
吴灏《历朝名媛诗词》:易安以词专长,挥洒俊逸,亦能琢炼。其《声声慢》一阕,
其佳处在后又下“点点滴滴”四字,与前照应有法,不是草草落句,玩其笔力,本自矫
拔,词家少有,庶几苏、辛之亚。
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李易安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连上十四叠字,则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
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那种茕独恓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
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
翻译
我到处寻找,寻到的只有冷清,十分凄惨。 乍暖还寒的季节,最难入睡。 三两杯淡酒,怎能压住心头的悲伤? 大雁飞过,我正伤心,却发现它正是我在故乡李清照(2张)认识的那只。 满地黄花堆积,十分憔悴,有谁忍心摘? 我守着窗,独自一人,一个人怎么才能挨到天黑。 细雨敲打着梧桐,正是黄昏,一点一滴。 诶,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呢。
编辑本段字词赏析
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几句叠词,反反复复之用意,写出了李清照晚年时是何等的凄凉。 从“三杯两盏淡酒”的“淡”字可以看出作者心中满是愁,酒力压不住愁,压不住心愁自然觉的酒味淡了。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更漏子》温庭筠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化多为少,表面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将愁苦之情以感叹终句挥洒得淋漓尽致。 整首诗都用了悲凉凄惨的调,从作者角度分析,当时正值晚年,一些生活细节也看得如此悲凉,并以此来表现自己痛苦的心境,平实的语句中透的词义却是似浅实深。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生于书香门第,在家庭熏陶下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对诗词散文书画音乐无不通晓,以词的成就最高。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且以北宋南宋生活变化呈现不同特点。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亡国伤痛,诗词变为凄凉悲痛,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思。有《易安居士文集》等传世。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等。其文学创作具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称为“易安体”。
词牌由来
《声声慢》原名《胜胜慢》,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晁补之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也是一个颇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的人。他二十七岁考中进士,在开封府和礼部考试时都名列第一。“晁张班马手,崔蔡不足云”。这是黄庭坚称赞当时的他和张耒就像司马迁、班固一样,而远超过汉代的崔瑗和蔡邕。但正是这样一个才气纵横,一心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人,却一生潦倒,功名蹭蹬。这和他的老师苏轼有莫大关系。其实所谓苏门四学士,并不是真的是苏轼的学生,他们只是仰慕苏轼文名,甘愿在为人为文方面以苏轼为楷模,而苏轼对真正有才华的后生从来是不遗余力地推荐褒赞,晁补之、秦观、张耒、黄庭坚四人难得始终以苏轼的立场为自己的 立场,在那个党争混乱是非难辨的大气候下,殊为不易。 晁补之因为官场不顺,生活一直比较困窘,但这并不妨碍培养自己的生活情趣。有一次在一个大暑天,苏轼到扬州访他,晁补之命人用一个大木盆装了一大盆清凉的泉水,然后在水中放入大朵的白莲花。清凉的水色花容让人暑意顿消。能想出这样有创意的点子,可见晁补之的品味。 宋代,“歌儿舞女以终天年”是太祖皇帝在世时就为大臣们定下的优惠政策,为鼓励大臣们尽情享受生活少生异心,宋代给朝中官吏们的俸禄是很优厚的,更鼓励大臣蓄养家妓。但买人不是一次买断,而有一定的年限。大多雇用婢女约定个三五年,最高年限为十 年。有的小妾和婢女期满后不忍离去,但如父母不同意,也不能留下。若婢女几经转雇,其身价往往看涨,具有特殊才能的婢女相当昂贵。即使如苏东坡、辛弃疾这样人品学识堪称楷模的人,在当时大风气下也不能免俗,家中大多养有许多家妓。一般士大夫家庭期满后多送婢女还乡,让其婚嫁。所以宋词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送 别家妓的词。那些玲珑聪慧的女孩子,如果跟主人建立了超出寻常的感情和关系,也有可能被收为妾,但并不容易,必须要征得女孩家人的同意,并不能强娶。 晁补之就有一个这样的家妓,名叫荣奴,他有两首词专门是为她的离去而作。这让人想起《红楼梦》 中的那些女孩子,一个个以离开大观园 为人生最大的不幸。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似宝玉,对所有女子都真心相待,但晁补之对这荣奴看来是动了一些真心:一首《点绛唇》里说:“檀口星眸,艳如桃李情柔惠。据我心里。不肯相抛弃。哭怕人猜,笑又无滋味。忡忡地。系人心里。一句临歧誓。”词写得很直白动情,好像是很无 奈地眼睁睁地看着美丽的荣奴离去,好像他们之间曾有过相许的誓言。晁补之的词豪放处不逊于东坡,这首小令也当得清新蕴藉,柔丽绵邈。 朱门深掩,摆荡春风,无情镇欲轻飞。断肠如雪,撩乱去点人衣。朝来半和细雨,向谁家、东馆西池。算未肯、似桃含红蕊,留待郎归。 还记章台往事,别后纵青青,似旧时垂。灞岸行人多少,竞折柔枝。而今恨啼露叶,镇香街、抛掷因谁。又争可、妒郎夸春草,步步相随。 这就是那首《胜胜慢》,题序明言是为荣奴的离去而作,言下对荣奴的离去甚是不舍,为她今后的命 运担忧,荣奴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我们已不知道,但明明知道她此去有可能是“灞岸行人多少,竞折柔枝”,可还要问“抛掷因谁”,这其中的感情几分真几分浅, 倒也无意深究了。在那个时代的风气之下,多情未必是一件好事,无法相谐相好倒不如不惹情丝,落得个两相干净。在小令盛行的北宋,晁补之倒喜欢一些长调慢曲,这可能跟他有较高的音乐水准有关系。 慢曲相对于令曲,字句长,韵少,节奏舒缓。虽是单遍,但唱起来格外悠长婉转,唐人就有“慢处声迟情更多”的说法。用《胜胜慢》为名,看来当时晁补之的这一曲比之一般的慢曲还要来得更缠绵娓丽些。直到南宋末年,《胜胜慢》才因为蒋捷的一首《秋声》变为了《声声慢》
词牌格式
1、平韵体: (平)平(平)仄,(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韵)。 (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韵)。 示例: 《声声慢·秋声》 蒋捷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 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2、仄韵体: 平平仄仄(韵),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韵)。 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平仄(韵),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韵)。 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韵)。 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韵)。 示例: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次第:这一连串的事情 将息:休养)
典范词作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秋声蒋捷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 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声声慢·别四明诸友归杭 张炎 山风古道,海国轻车,相逢只在东瀛。 淡泊秋光,恰似此日游情。 休嗟鬓丝断雪,喜闲身、重渡西泠。 又溯远,趁回潮拍岸,断浦扬破莫向长亭折柳,正纷纷落叶,同是飘零。 旧隐新招,知住第几层云。 疏篱尚存晋菊,想依然、认得渊明。 待去也,最愁人、犹恋故人。 声声慢·开元盛日 辛弃疾 开元盛日,天上栽花,月殿桂影重重。十里芬芳,一枝金粟玲珑。管弦凝碧池上,记当时、风月愁侬。翠华远,但江南草木,烟锁深宫。 只为天姿冷淡,被西风酝酿,彻骨香浓。枉学丹蕉,叶展偷染妖红。道人取次装束,是自家、香底家风。又怕是,为凄凉、长在醉中。 宋词 《声声慢》 详解 年代:宋 作者:李清照 作品:声声慢 内容: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作品注释 注释 ①将息:将养休息。 ②怎生:怎样,怎么。 ③这次第:这一连串的情况。 评解 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 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 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 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 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译文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特别是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但见一行行雁字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尽! 集评 罗大经《鹤林玉露》:起头连叠七字,以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 杨慎《词品》:宋人中填词,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不独 争雄于闺阁也。其词名《漱玉集》,寻之未得,《声声慢》一词,最为婉妙。 张端义《贵耳集》: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 字者,用《文选》诸赋格。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 俱无斧凿痕。更有一奇字云:“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黑”字不许第二人押。 妇人有此文笔,殆间气也。 徐釚《词苑丛谈》: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刘体仁《七颂堂随笔》:易安居士“最难将息”“怎一个愁字了得”深妙稳雅,不 落蒜酪,亦不落绝句,真此道本色当行第一人也。 周济《介存斋词选序论》:李易安之“凄凄惨惨戚戚”,三叠韵,六双声,是锻炼 出来,非偶然拈得也。 许昂霄《词综偶评》:易安此词,颇带伧气,而昔人极口称之,殆不可解。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后幅一片神行,愈唱愈妙。 陆蓥《问花楼词话》:《声声慢》一词,顿挫凄绝。 吴灏《历朝名媛诗词》:易安以词专长,挥洒俊逸,亦能琢炼。其《声声慢》一阕, 其佳处在后又下“点点滴滴”四字,与前照应有法,不是草草落句,玩其笔力,本自矫 拔,词家少有,庶几苏、辛之亚。 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李易安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连上十四叠字,则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 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那种茕独恓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 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 王灼《碧鸡漫志》:易安居士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 赏析如下: 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这位颇具文学才能的女作家,在宋代众多词人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上片主要用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首三句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 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戚戚”,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作者由以上的茫然和结果转到写气温骤变的感受,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然而其内蕴又何止这些呢联系李清照的生平,可知她在金兵入侵、南渡避难之前的生活一直是优裕、安宁而美满的,而写作此词时,已是形单影只,孤身飘零,生活一下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这种情形与“乍暖还寒”的天气是多么相像啊,它让作者的身心一时都难以承受。怎么办只有借酒驱寒,借酒浇愁。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欲以酒暖身,借酒浇愁,可是酒的滋味却又那么淡。 “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这里酒味为何那么淡是酒淡吗不是。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李清照在前期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也写到过为驱寒消愁曾饮酒之事,然而却是“浓睡不消残酒“。酒力显得那么大,让作者浓浓地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消下去,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病,有的只是作为一个年青贵族女子的闲愁,闲愁不痛,所以才会有“浓睡不消残酒”之说。两相对比,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本欲借酒浇愁,可谁想“举杯消愁愁更愁”,反而勾来了自己一阵阵的伤心,正当作者独自对酒伤心伤神之时,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再细看,那大雁不就是自己以前曾多次看到过的大雁吗?不就是曾为她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雁吗而今大雁依旧,人却不是那两人了,也不会再有什么书信捎来了,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尤其是“雁过也”这句话,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种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这哀鸣,听来犹如杜鹃啼血,让人心痛,心酸,心碎!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下片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之情。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这三句话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是爱花的,在过去有丈夫为她摘花,但是在这残秋之季,作者所见、所感却是: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纷纷,堆积了一地,花都憔悴了。不忍看花落,可如今又有谁可以摘花送给自己呢丈夫不在了,只能看着它一朵朵、一瓣瓣的枯萎凋落,多像自己孤苦飘零的晚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中,对花自怜,不由又黯然神伤。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更进一步抒写作者寂寞难耐的痛苦。常言说“人老怕孤独”,更何况作者是位感情丰富的文人,这样独守窗前,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那境况自是令作者甚感凄凉、惨淡和愁苦的,可怎么捱到天黑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绝”感。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这里作者只写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然而我们可以想像出,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颤着作者的心扉,简直让作者不能自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即这情形,怎能用一个愁字写得尽呢!这是对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正如她的词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所写: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全词至此,戛然而止,既是收,又是放,自然而又别致,可谓言尽而意无穷,欲说又休,罢、罢、罢!愁情似水长,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慢慢咀嚼了。 综观全词,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党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要注意的是,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虽显低沉,但分析此词不能脱离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氛围。联系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堪称千古绝唱!
编辑本段同名歌曲《声声慢》
阿福版(有新旧两个版本)
作词/曲:AL六甲官锭 [1] 编曲:AL六甲官锭 演唱:阿福 愁若又远了 心若又离了 仿佛说挥洒的仰望云飞 你若又疲倦了 剩声声慢不再流浪 寻寻觅觅的那天 冷冷清清的那夜 凄凄惨惨的冬天 我又重来一遍 苏三又离了红桐县吹散了 这春天该有的 桃花月我又开始想念 你悄悄走的那天 我默默闭上双眼 风偷偷吹散红线 我又重来一遍 娘子离开了我房间 安静的烟圈飘散成你的脸 怎逼我再想念(怨言) 倒流回我呼吸的瞬间放肆的宣泄(诺言) 哦 怎么还听得见 想告诉你 苏三她倚着窗 静静凝望着月光 怎么唱泪流下完全忘了 那天她离乡的坚强 我静静倚着窗 默默凝望着路旁 那朵花在飘香完全忘了 你离开的时候留下的那种悲伤 寻寻觅觅的那天 冷冷清清的那夜 凄凄惨惨的冬天 我又重来一遍 苏三又离了红桐县吹散了 这春天该有的 桃花月我又开始想念 你悄悄走的那天 我默默闭上双眼 风偷偷吹散红线我又重来一遍 娘子离开了我房间 安静的烟圈飘散成你的脸 怎逼我再想念(怨言) 倒流回我呼吸的瞬间放肆的宣泄(诺言) 哦 怎么还听得见 想告诉你 苏三她倚着窗 静静凝望着月光 怎么唱泪流下完全忘了 那天她离乡的坚强 苏三她倚着窗 静静凝望着月光 怎么唱泪流下完全忘了 那天她离乡的坚强 我静静倚着窗 默默凝望着路旁 那朵花在飘香完全忘了 你离开的时候留下的那种悲伤(妆容又化了) 妆容又化了 仿佛停止喧哗的月光辉 你若又离别了 剩声声慢不再向往
陈明版
细雨是拦住你不走的借口 肥了一池水湿了一宿 花在一声春雷后睁开双眸 恋人的肩头变成石头 回首一江春水向东流 等候覆水难收 莫愁拥抱能止住泪流 三杯两盏淡酒 有个女子站在闺房的窗口 明月正经过她的竹楼 帘卷西风只见人比黄花瘦 才下了眉头却上心头 你看今夜明月又如钩 寂寞难锁清秋 我有今生满怀的温柔 干了前世的存酒 谁都说抽刀断水水会更流 说举杯浇愁愁会更愁 不如纵深人海里我逍遥游 一笑过街头唱过不休 寂寞的深处最美丽 可怎敌他晚来风急 孤独的人不怕空虚 却见满地黄花堆积 白云让雨快告诉鱼 哪一条河流叫忧郁 我用一滴泪告诉你 结束思念要用相聚 思念是爱情最爱玩的游戏 歌手 伯爵 相思在长安 美人如隔云端 春风度钟山 绿了江南的岸 停车已忘返 最爱枫林唱晚 明月几时照人还 天涯路望断 灯火已是阑珊 鸟飞尽人散 独钓江雪的寒 古寺唤寒山 夜半钟声入船 别离更比相见难 谁站在江心楼台幽幽吟唱那声声慢 莫挥手碧空尽处远影孤帆 留不住绿水青山 任凭窗桃花深潭 却只听声声踏歌悠扬婉转 谁在对江枫渔火幽幽吟唱那声声慢 莫抬头天涯此时舞影作伴 消不尽尘世愁烦 任举杯把酒寻欢 却只见渺渺水中新月一弯 天涯路望断 灯火已是阑珊 鸟飞尽人散 独钓江雪的寒 古寺唤寒山 夜半钟声入船 别离更比相见难 谁站在江心楼台幽幽吟唱那声声慢 莫挥手碧空尽处远影孤帆 留不住绿水青山 任凭窗桃花深潭 却只听声声踏歌悠扬婉转 谁在对江枫渔火幽幽吟唱那声声慢 莫抬头天涯此时舞影作伴 消不尽尘世愁烦 任举杯把酒寻欢 却只见渺渺水中新月一弯 谁站在江心楼台幽幽吟唱那声声慢 莫挥手碧空尽处远影孤帆 留不住绿水青山 任凭窗桃花深潭 却只听声声踏歌悠扬婉转 谁在对江枫渔火幽幽吟唱那声声慢 莫抬头天涯此时舞影作伴 消不尽尘世愁烦 任举杯把酒寻欢 却只见渺渺水中新月一弯 消不尽尘世愁烦 任举杯把酒寻欢 却只见渺渺水中新月一弯
编辑本段图书信息
声声慢
作 者: 龙菜 著 出 版 社: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 出版时间: 2009-1-1 字 数: 180000 开 本: 大32开 I S B N : 9787503321764 定价:¥2600
内容简介
一张高考试卷,“诱捕”来了六个快乐的鸟儿,她们是关燕台、凤凰、丛林、赵媚、黄莺儿、谷小雨……六个性格迥异的女孩子,注定要在大学校园这个舞台上演绎她们最初的人生大剧,以及她们对人生、爱情与友谊的追求与惶惑,甜蜜与痛苦,快乐与迷惘。她们的成长,就像是以“声声慢”为词牌名的诗词,缓慢而悠长,但那缓慢与悠长中却有着说不出的淡淡的哀愁,美丽的凄婉,甚至几分挣扎。 如果说大学校园是女孩子们成长的舞台,那么,20世纪80年代则是这个舞台上时浓时淡的背景,那个时候的大学生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天之骄子”。而女大学生们,更是“骄子”中的“骄子”,她们的青春,也必不可免地和她们所处的那个时代一样,浪漫,高贵,唯美。 热衷于捧读青春小说的读者们,或许可以换一种口味,看看曾经过去并不太远的那个时代里的少男少女们是怎样追寻人生,又是怎样恋爱的;而在那个时代走过大学校园的人们呢,则可以于纷攘与喧闹中停下匆促的脚步,回过头来打量一下曾经的岁月,或许,关燕台和凤凰等人的身上,就有你或你周围人的影子呢! 公司企业 在紧张的城市生活中,引领一种轻松时尚,休闲惬意的生活状态,是年轻人高品质的生活态度。 生生慢为您提供您所喜好的购物氛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