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声声慢》表达的感情是什么样的?

歌曲《声声慢》表达的感情是什么样的?,第1张

歌曲《声声慢》表达的感情:对物是人非的惆怅,生活有变的愁情伤感,对另一半的无限牵恋。

《声声慢》是一首加入了流行元素的中国风歌曲,由邓福如演唱,何官锭填词谱曲。收录于阿福首张专辑《原来如此!!》中,是第四波主打歌。

相关信息:

2010年,阿福演唱的《声声慢》被电视剧《包青天之七侠五义》选做片尾曲,被影迷观众评为唯一能与《新鸳鸯蝴蝶梦》媲美的片尾曲。次年5月,阿福首发专辑《原来如此!!!》,并发出正式版的《声声慢》,即在原曲的基础上加了开头与结尾。

她是台湾甚至是华语流行乐坛中少有的在唱腔、咬字以及歌路上能够独树一帜的女歌手。她以网路歌手的身份出道,却跳脱了大众对网路歌手认识的框框,这才是她能够在网路上一炮而红的关键。不夸张地说邓福如在当时的出现成为了华语乐坛的一股清泉,有一种透心凉的感受,个性、独立、特别成为了她的标签。

  《声声慢》(李清照)的主旨:

  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作者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此词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开头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文:

独处陋室,若有所思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它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光景又引起我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心扉、难以忍受了,特别是秋季骤热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 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却见一行行秋雁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夫君已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啊!整天守在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尽?

第一句“寻寻觅觅”侧重写动作,寻、觅都是“找”的意思,而一重叠,含义就不同于“寻觅”了。寻觅似乎是有目的地去找寻,而“寻寻觅觅”就使我们想到作者似乎心神不定,恍恍惚惚,好像是丢失了东西,在东找找,西寻寻,也好像是她要找到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要寻找到一种摆脱愁苦的妙计良方。这种动作描写就形象地表现出作者内心空虚、六神无主的精神状态。事实上,这个时候,她丢失的东西太多了,家里的华美陈设不见了,芬芳幽静的小花园不见了,多年珍藏的文物典籍、用心血撰写的诗词文稿不见了,更为不幸的是,相濡与共的伴侣与世长辞了,在空荡荡的陋室里,她里走外转,寻来觅去,一无所获。她能拿什么来安慰自己的精神呢?又有什么能解脱她此时此刻的深重痛苦呢?所以,这“寻寻觅觅”四个字,虽然仅仅是一种动作情态的描写,但是它把外寇的侵扰与丈夫的亡故所带来的不幸,都笼罩其中了。

  第二句“冷冷清清”侧重写感觉。这冷冷清清,一方面是冷落、凄清的残秋和周围的气氛给予作者的感受,同时又是作者一个人离群索居、郁郁不乐的生活让她产生了寂寞、凄寒之感。具体说来,冷冷清清也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一番寻觅之后,词人不是找到了寄托、安慰,而是更加感到冷落、凄清。

  第三句“凄凄惨惨戚戚”则纯粹是心理描写。李清照的晚年,国家江河日下,家庭破败不堪,丈夫离她而去,自己沦落天涯,人生中遭遇的这一切不幸又怎能不使她的心境悲凉呢?词人的少女时代、**时期也曾有过愁苦,但那个时候是感伤闲愁,相思情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那愁里面还掺和着甜蜜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向往。而如今呢?面对的是死别之愁,思乡浓愁,而且个人的遭遇之愁与国家的败亡之愁交织缠绕在一起。这愁苦的心情向谁去说,这悲惨的心境向谁去诉呢?

  这三句在感情的表述上,先写动作,然后写感受,最后剖白心理,由外而内,层层深入,步步加浓。这的确是血和泪的吞吐,是向苍天悲愤的呼号,也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三句创造出了一种惨痛深重的氛围,为整首词定下了一个凄凉、愁苦的基调。而且,从音韵上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平起仄落,节奏由疏而密,正好体现词人内心里凄苦之情逐步加深。可见,这七对叠词不仅内容上层层深入,而且还讲求声韵。

  接下来,“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本来凄然寡欢,惨然抑郁的心境让人黯然伤神,偏偏又遇上忽暖忽凉的天气。乍暖还寒,即忽暖忽凉,指深秋天气变化无常,在这种阴晴不定,冷暖无常的日子里,就更加感到难以调养身体了。这里表面上是写天气冷暖无常对身体的影响,而实质上都是写愁。作者的哀愁就包含在对气候的敏感反应中。这里气候反常、烦闷难熬,总写气候多变对词人的影响,这是第一层铺叙。

  既然“乍暖还寒”的天气“最难将息”,怎么办呢如何来解脱这种感受呢接下来:“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作者在最难将息的时候很自然地想到了要借酒消愁。她喝了几杯淡酒,本来是想排遣一下寒意,驱除一些烦恼。无奈这淡酒敌不过傍晚时分那急峭秋风。这里词人将淡酒与急风关联起来。通过酒淡风急的对比说明酒力敌不过风力,本来想借酒消愁,而结果呢酒不敌风。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这几句写举杯消愁,愁情难遣,因为酒淡风急。这是第二层铺叙。

  举杯消愁,愁情难遣,而且愁上添愁,于是词人推开窗户,放眼望去。“雁过也,正伤心”,一群大雁,横空而来,这似乎给死寂般的沉闷环境带来了一点生气,可是一看到这秋天南来,春天北归的候鸟,自然引起作者对故国、故乡、亲人,过去的一切赏心乐事的追怀想往,这回忆使她伤心。大雁也是古人心目中传情达意的信使。大雁南来,自然引发作者鸿雁捎书的念头。可是,家乡沦陷了,亲友离散了,丈夫病逝了,谁会给她捎信呢她捎信给谁呢想到这些,不禁又要伤心。并且,大雁横空,南来北往,而分别的亲人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睹物思人真是人不如雁。这种对比,也让人伤心。再一看,这大雁却是旧时相识,就是曾经替自己捎过信的老相识了。这当然是错觉,也可能是偶然的一个闪念,但是这样一个闪念都似乎让她更具体更清晰地回想过去与丈夫两地寄书,情意缠绵的情景。过去大雁给她带来的不是接到信的快乐,就是寄走信的欣慰,而如今呢只能带给她极度的绝望和悲哀。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这里,大雁南归引发的就是这种愁上添愁的心绪。仰头归雁,伤心绝望,这是第三层铺叙。

  抬头仰望,让词人伤心,于是她低首俯视,看到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菊花是李清照喜欢用的一个意象,她多次在菊上寄托自己的情态,并且以菊花的俊秀端庄来作为自己的写照。而这里的菊,已经不是迎着西风灿然开放,摇曳飘香的菊,而是零落不堪的菊。这一句既是指菊花零落凋残,也是暗示词人自己身心疲乏,憔悴衰老。 “如今有谁堪摘”,这是一个感慨深重的反诘句、零乱,凋残的菊花有谁堪摘词人昔日风姿一去不返憔悴衰老,有谁堪睹这反诘的肯定语气里,满含的是词人绝望的凄楚,过去是人面菊花相映衬,而今则是残菊衰颜不忍卒睹。这里俯视残菊,憔悴凄楚是第四层铺叙。

  不管是“旧时相识”的大雁也好,凋零残败的菊花也好,视野所及,无不触景伤情,让她悲愁、哀伤,因此,她更感到时光难熬了:“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孤单单地一个人坐在窗子前面守着,怎么才能熬到天黑呢 “独自怎生得黑”,又是一个反诘,怎么才能熬天黑呢她希望天早点黑,可以早点睡,可以忘却烦恼忧愁。所以这一句呼告就是词人内心凄苦无以排遣的自然流露,也是她度日如年心理状态的深刻揭示。

  接着,“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黄昏时分,雨打梧桐,点点滴滴。秋雨梧桐,它引起的是人们一种黯然伤神的共同情感体验,已经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型意象。李清照这里也是利用秋雨梧桐的意象来表现自己内心的愁苦伤感。这一句的重点在“点点滴滴”,它强调的是秋雨打到梧桐叶上那一下一下的声音。这点点滴滴的秋雨,不单是打在梧桐叶上,似乎也滴进了作者的心坎,敲动了她凄清的心弦,让她不得安宁,无法消受又解脱不得。这里听雨打梧桐,悲从心来,这是第五层铺叙。

  词写到这里,通过前面五层铺叙,已逐步地把感情引向高潮。诗人千方百计地寻找解脱愁思的办法。然而,处处触景伤情,非但没有消愁,反而愁上加愁。至此,她再也不能忍受那满腔愁苦了,不由得悲愤地喊道:“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种心与物处处撞击、感染、交融的内心矛盾活动,又哪里是一个愁字所能包容得了的呢这又是一个反诘句,它是作者思绪发展自然产生的一个感情高潮,它是词人愁云弥漫天地、苦情到了极限,人生到了绝境所发出的一声撕肝裂胆的哀叹,这哀叹让我们久久地沉浸在词人的深愁惨痛之中。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⑴声声慢:原调名《胜胜慢》。慢:即慢词、慢曲,为词的长调。 ⑵“寻寻觅觅”三句:此词起拍连用十四叠字,既使词家倾倒,亦为历代论词者所称道,并公认为这在形式技巧上是奇笔,甚至谓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实,此十四叠宇,既是李请照的独创,亦有其对韩偓《丙寅二月二十二日抚州如归馆雨中有怀诸朝客》诗中“凄凄恻恻又微颦”等句的一定取义和隐括。 ⑶乍暖还寒:脱胎于张先《青门引》的“乍暖还轻寒”之句,谓天气忽冷忽暖。 ⑷将息:调养休息,保养安宁之意。 ⑸晓来:今本多作“晚来”。 ⑹“雁过也”三句:化用赵嘏《寒塘》诗“乡心正无限,一夜度南楼”、吴均《赠杜容成》诗“一燕海上来,一燕高堂息。一朝相逢遇,依然旧相识。” ⑺黄花:菊花。 ⑻有谁堪摘:有谁能与我共摘。一说言无甚可摘。谁:何,什么。 ⑼怎生:怎样,如何。 ⑽这次第:这情形,这光景。[3]

  编辑本段译文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特别是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早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但见一行行雁子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尽![4]

  编辑本段词牌

  声声慢 原名《胜胜慢》。据传蒋捷用此调咏秋声,全词都以“声”字押韵,改为《声声慢》。此调有平韵仄韵两体。按《词谱》所说,平韵体以晁补之、吴文英词为正体,晁词九十九字,前片九句四平韵,后片八句四平韵;吴词九十七字,前片十句四平韵,后片八句四平韵。仄韵体(一般押入声)以高观国词为正体,九十七字,句读与吴文英词相同。李清照这首词则为前后片各五仄韵。另有九十六字、九十八字体。用“仙吕调”。又名《人在楼上》、《神光灿》、《寒松叹》、《凤求凰》等。

  声声慢·寻寻觅觅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原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 一作:守著窗儿)

  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生活的后期。一题作“秋情”,赋秋就是赋愁,但这里的愁已不是女词人闺中生活的淡淡哀愁,词人经历了国家危亡,故乡沦陷,丈夫病逝,金石书画全部散失,自己流落在逃难的队伍中,饱经离乱,所以这里的愁是深愁,浓愁,无尽的愁。

  这首词是在国破家亡、流落异地时写的,词中诉说了词人孤愁无助、生意萧条的处境,寄托了极其深沉的家国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词的描写纯用赋体,写了环境,写了身世,写了心情,并将这三者融为一体。词中写客观环境的事物有:淡酒、晚风、飞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景物都贯穿浓重的感情色彩,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受,创造了冷落、凄清、寂寞的意境。凄凉的景物一路写下来越积越多,伤感越来越浓重,最后堆砌的愁苦迸涌而出。

  词中用了九对叠字,叠字用得很自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前人称赞她笔力很健。这些叠字用得自然妥帖,是经过作者锤炼而得的,使寂寞、怅惘、痛苦的感情通过这些叠字的渲染得以尽情的表现。

  词的语言通俗平易,虽是寻常语,但富有表现力,表现了深刻的内容。《声声慢》词调可押平声韵,也可押入声韵,词人选用了入声韵,能够很好地表达忧郁的情怀,并多次运用双声字、舌音和齿音字,更加重了凄切悲苦的情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780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