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天地》这首歌表达了人生活在天与地之间,想要忘掉一些记忆,但是却难以释怀,希望有个人执子之手,一起面对生活。
伍咏薇 - 再生天地
作词:林夕
作曲:韦立屯
从零开始
到建立名字 没意思
凭谁人说的话
由非变是 不会知
是一个争演主角的年代
谁在执子之手篡改你故事
角色对白 力竭声嘶
即使再生这天和地
都要将昨天背起
忘掉记忆但忘掉不起
与前尘相依至死
生命原是靠演技
蒙着两眼担演这惊世传奇
你一句话
由是变非
即使再生这天和地
都要将昨天背起
忘掉记忆但忘掉不起
与前尘相依至死
生命原是靠演技
蒙着两眼担演这惊世传奇
你一句话
由是变非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过去,那是每一个人生命的一部分。你的女朋友暂时淡忘不了前男友,说明他在她的生命中不是一个简单的过客,他们必是一起经历了成长的关键时刻,与其说她难忘前男友,不如说她在意自己曾有的成长,即便里面蕴藏着痛苦——而成长怎么会不包含着痛?
作为现任男友,你能做的,也许是尊重她的历史,尊重她的过去,但尊重不等于主动提及,也不等于纵容对方过多沉溺其中。另外,你的烦恼可能来自于你内心的恐惧,担心自己不够优秀不够好,担心自己比不上她的前男友但是,人和人其实是不好比较的。《青春之歌》中,卢嘉川是十分英俊的青年,理想坚定,善良多情,而且英年早逝,这一切,在原本就充满浪漫激情的林道静心中,留下了无法磨灭的记忆。但林道静为什么还是会接受江华呢,因为她已经在长期艰苦的斗争中逐渐变得成熟,浪漫的内核依然保存在心中,但她的成熟使她懂得面对现实,而且她和江华共同经历了很多困难,在这些经历中,她看到了江华的坚韧不拔,体会着江华身上的优秀品格,她知道生活还要继续,可以珍藏记忆,但不能只是活在记忆中。
如何对待前男友,这是你和女友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她需要如何学会在珍藏的同时学会放下,在内心深沉的同时,脚步却不可因此而沉重,依然要步履矫健地继续走好自己的人生路,那么就得学着面对现实,与现任男友一起培养和经营好两个人的感情,懂得不去用前任男友的长处来和现任男友的短处作比较,而是多看现任男友的长处,珍惜自己当下的选择。
你需要学会在尊重女友过往感情记忆的同时,看淡她的前任对她的影响,懂得日久生情的价值——从而把握好当下的机会——你和她能朝夕相处,你和她会有一天天积累起来的共同岁月,你们将一起经历生活的酸甜苦辣,若在这些积累中,你总能以自己内在的善良宽厚打动她,那么,你也会在她的内心一点点扎下根,让她慢慢懂得人可以回想过去,但更需要面对现实。
若她过多地沉溺在以往的记忆中,则不妨直接提醒她。
《老友记》第一季,朋友们千方百计帮助罗斯走出失去前妻卡罗尔(卡罗尔离婚后,与另一名女子苏姗同居)的烦恼,一幕幕都在展示着如何帮助一个用情颇深的人学会一点点放下旧日的回忆,学会面对现实。若你没看过《老友记》,推荐看一看。
我在
怎么开导自己的女性朋友走出上一段感情?
里推荐了陈香梅的《追逸曲》:
小说情节很简单,讲的是一个文弱女子,曾长期作为一个有妇之夫背后的女人,隐忍地卑微地爱着,压抑着自己,委屈着自己,在那样的岁月里,她的形象总是泫然欲涕,人比黄花瘦。
终于,在这种无望的等待中,她感到自己似乎耗尽了热情,没了力气,她开始抱怨,怨妇的形象连我这个读者看了都烦,她的一辈子难道就如此啦?
小说后半部调子开始慢慢变,一点点的欢欣开始加入她结识了一位单身男子,个性阳光开朗,和他在一起,她不再泫然含泪,她的生活里开始因年轻男人的加入而有了笑声,她写给情人的信里也藏不住这份欢欣,她眼里看到的不再是“暮霭沉沉楚天阔”,也不再感叹“这无穷无尽的黄梅天”。她开始走出户外,和那位阳光王子打球,去野餐做一切年轻女子通常做的事情
那位情人开始不安,有点怕失去她了,开始真的着手办理离婚
但,她已经回不来了。她嫁给了阳光王子,从此,人生翻篇。
愿你能沉着冷静,学会运用自己的智慧,在爱的支撑下,帮助女友学会为自己的人生翻篇,如此,你也将得到自己的幸福。
祝福。
初读《青春之歌》,我们的确会为其将“革命”与“爱情”两种叙事水乳交融地糅合在一起的叙事能力所感叹,因为从林道静的身上,我们清晰地感知到她对革命的无限向往之情,也深深体会到她对革命者的爱情是那样的纯真与热烈。但是细读文本,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一些叙事裂缝,这些裂缝使得作者的努力全部付之东流。透过这些裂缝,可以看到在表层的叙事之下,还隐藏着一个潜文本,正是潜文本的存在,将作者的矛盾心态与苦闷思索恰如其分地揭示出来。
发现矛盾:人物的提前出场与缺席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部作品应具有有机整体性,受这一思想的影响,经典叙事学理论认为,叙事总会表现为某种理想的线条,它将一连串因果相连的事件组织起来,通过文本达到对故事的完美讲述。从这种角度来看文学作品,小说叙事表现出来的就是一条明晰的线条。就《青春之歌》而言,小说以时间为线索,以林道静为中心人物,描写了在中国***的组织、领导下,北京一批爱国学生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一历史风暴下所进行的顽强不息的斗争,刻画了林道静如何在卢嘉川与江华等***员的帮助下,从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经过一系列的考验最终蜕变成长为一名党员的过程。林道静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成长,她所选择的三个爱人余永泽、卢嘉川、江华也越来越具革命性。叙事线条的连贯清晰似乎印证了经典叙事学的理论,文学批评家对作品的解读也力图寻找其内部的一致性,正如马克·柯里所言,“对于传统批评家来说,一部叙事作品中最为深刻的隐含结构是它的一致性;揭示了一致性,也就揭示出了作品形式上的、主题上的乃至观点上的一致性。”[1]
之后随着后现代叙事学的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寻求一致性的观点受到强有力的冲击。“后结构主义叙事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设法保持叙事作品中相矛盾的各层面,保留它们的复杂性,拒绝将叙事作品降低为一种具有稳定意义和连贯设计的冲动。[1]如果从后现代叙事学的角度来观照作品,那么文本本身必然是一个枝蔓横生、无法统一在稳定主题下的漂浮的能指群。用这样的理论来分析,原本认为清晰的叙事线条也将变得充满矛盾与复杂性,如希利斯·米勒所言,叙事线条就像“阿里阿德涅之线”一样,并不能引导文本走出叙事的迷宫,而是自身构成迷宫,叙事的开头并不能提供源头,结尾也不必然导向某种定论。叙述者与发话者的转换、错格、间接引语、多重情节、叙事作品中对比喻的运用,以及不是普通比喻而是最重要的叙事比喻的反讽,都将使叙事线条的整一性难以维系下去。[2]
所以,在表面上连贯的叙事线条之下,也会出现一些无法弥补的裂缝。而《青春之歌》中叙事线索的纠葛或裂缝就表现为李孟瑜即江华的提前出场。这里所说的“提前出场”,是从相对意义上而言的,即从故事整体而言,小说中某一人物的出现打破了原来的故事发展逻辑,打乱了作者的创作意图。这种现象的出现有时是作者无意识的流露,有时是因为外部力量的干涉。在《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成长故事围绕三个男性而展开,关系密不可分。小说第一部前五章首先描写了她同余永泽之间的情感生活,而从第一部第六章开始,卢嘉川出现在小说中,燃起了林道静向往革命的希望,同时她的感情也开始向卢嘉川倾斜。然而,正当卢嘉川与林的感情在作者笔下呈现出懵懂的状态时,李孟瑜竟然在紧接着的第七章出场了:
“说话的人名叫李孟瑜,是这次南下示威的总指挥。李孟瑜的态度是沉稳的、安详的。此刻,他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说:‘有文有武,有软有硬,这就是策略嘛。’‘好!这也是一招!’卢嘉川拿起小铺上的一把小纸旗摇了摇,似乎在驱逐难忍的瞌睡。‘老李的话,给了我启发,辩证法嘛,什么事都是有反有正,有利有弊。’罗大方到别处去睡了,卢嘉川歪在小铺上又睡着了;只有李孟瑜靠着小桌坐在小凳上。多少事在他心里翻腾,他不能睡。过了一会儿,他站起身来,一回头看见卢嘉川在睡梦里冷得紧缩着身子在呻吟,他就脱下自己的棉布大衣轻轻地盖在他身上.随即走到小车厢外面去。”[3]58
在此章之前的第六章,卢嘉川作为小说的一个重要角色刚刚登场,他那高大英俊的形象,崇高爱国的情操,睿智多才的言语,都引起了林道静的极大兴趣,他给林道静带来了革命的知识、青春的向往与奋斗的激情,他与林道静的爱情也开始萌芽。此时,故事情节本应该沿着这条线索发展下去。但在这时,江华却出场了。他以比卢嘉川更加成熟、更具革命智慧的形象出现在读者的面前,使得在第六章里刚刚树立起来的令林道静怦然心动的卢嘉川那高大的英雄形象处于一种尴尬的位置。此时的卢嘉川,俨然成了一个配角,他在江华的光辉下变得暗淡了许多。所以我们可以说,此刻江华的提前出场,打破了叙事线索,使叙事变得复杂起来。而小说接下来甚至将叙述视点转移到了江华身上,并进而进入江华的意识:
“他迈过横躺竖卧在车厢地上的同学们,走到关着的两扇车门前。因为头脑昏胀,身上虽然冷,可是脑子却想用凉风吹一吹。他紧靠在车门前,由车门宽宽的缝隙中,他望见了一片灰蒙蒙的原野。天快亮了,天边显出了鱼肚白,在那景物不断变化的广阔的原野中,却有几颗星星不变地在天边闪烁。远处还有一抹群山朦胧地耸立在灰色的天边。‘快到济南了吧’他深深呼吸了一下缝隙透进来的寒冷的空气,又打了个哈欠。当他听见了黎明时远远的几声鸡叫和犬吠时,他的心骤然激动起来了!”[3]59
当代叙事学理论认为,“进入意识”有两层含义,一是第三人称叙述者可以观看到人物的内心,二是也可以通过其内心来观看。在第一种情况中,叙述者是观看者,人物的内心被观看。在第二种情况中,人物是观看者,世界被观看。在这一情况中,叙述者似乎已经把看的功能委托给人物。[4]而在这里,作者将两种手法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对李孟瑜的聚焦观看到他的内心,一方面通过李孟瑜的视点来观看外界事物,把看的功能交给李孟瑜。这样,所有的一切都成为李孟瑜眼中的对象,他无疑成为了叙述的主导。这样的处理更加凸显了李孟瑜举足轻重的角色地位,也使刚刚出场不久的卢嘉川被置于一个尴尬的位置。卢嘉川与林道静的爱情在此刻就布下了一颗不祥的种子,接下来他们的爱情也果真变得云里看月、雾里看花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李孟瑜在小说第一部第七章出场之后,除了卢嘉川有两句话提到李孟瑜之外,在小说第一部从第八章到第二十九章的长达二十一章的篇幅中,他便再也没有出现,造成了这一人物形象长期缺席的状态。直到小说的第二部,李孟瑜才改名为江华,作为小说中另一个重要的男主人公出现在作品中。他的提前出场却又长时间缺席,使得叙事线条打破了原来的单一性,也使得作者的叙事意图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也是基于此,在文本本身,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断裂。
挖掘裂缝:爱情叙述与革命叙述的不同轨迹
小说所体现出来的主要为两条文本线索:“革命”与“叙事”,的确如一些学者认为两者达到了一定的契合度,呈现出一致性。余永泽、卢嘉川、江华他们一个比一个革命,林道静最终也如人们所愿,与最革命的江华结合。但江华的提早出场和长期缺席正是问题所在,这体现出了作者在进行创作时对爱情线索的一种矛盾心态,可以说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的碰撞。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在尽力将两条线缝合在一起,可尽管这样,在文本叙事上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裂缝,因为两者有着各自不同的高潮与结局。
先从革命的这条线索来看,围绕林道静成长的这三个男人,从那个不革命、“常谈的只是些美丽的艺术和缠绵的故事”的余永泽,到机敏、为革命牺牲了自己生命的卢嘉川,到最后集所有优秀共产主义者优点于一身的江华即李孟瑜,江华显然具备了更多的革命性并且置于这个递进序列的最高端,而林道静也在这些男性视野中逐步成长为一个真正的无产主义者,整条线索呈现出的是一条逐渐上升的斜线。
以此类推,如果爱情与革命这条线索真的是合二为一,那么爱情这条线索也必然是以林道静与江华之间的感情为顶峰,那么在文本中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首先出场的是处于最底端的余永泽,他无疑是思想落后的典型,更代表了小资产阶级的一种劣性根。参加革命前的林道静同“利己主义知识分子”余永泽一样充满了小资产阶级的情调,明显是受到了“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响,虽然林道静有深刻的觉醒以及极大的勇气,表现出一种新时代下新女性的形象,但还尚处于“娜拉出走后”的问题。“迷人的爱情幻成的绚丽的彩虹,随着时间渐渐褪去了它美丽的颜色。”最终,“她明白了这是政治上的分歧、不是走一条道路的‘伴侣’是没法生活在一起的。”最后林道静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余永泽,一方面是生活的压抑,另一方面是对革命的觉醒与渴望,当然在这其中,卢嘉川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无疑,与余永泽的这一段爱情是最“小资”的,再者,如前所述,江华与卢嘉川相比更具革命性,这样林道静选择江华就更加具备了合理性。但是林道静到底是因为爱情还是因为革命才选择了江华呢?我们一起看看在爱情上也理应处于最高端的江华与林道静之间又是怎样的一种“柳暗花明”:
“道静,我想问问你——你说咱俩的关系,可以比同志的关系更进一步吗?……”[3]485
上述一段文字是研究《青春之歌》的学者们爱引用的一句话,借以证明林道静是一个被男性或革命所注意的对象,然而,却很少有人去注意接下来林道静的心理反应与表现。从林道静的角度来加以分析,我们也许能得出不同的答案:“道静直直地注视着江华那张从没见过的热情的面孔。他那双蕴藏着深沉的爱和痛苦的眼睛使她一下子明白了,什么都明白了。许久以来她的猜测完全证实了。这时,欢喜吗,悲痛吗,幸福吗,她什么也分辨不出来、也感觉不出来了。她只觉得一阵心跳、头晕、脚下发软——甚至眼泪也在眼里打起转来。这个坚强的、她久已敬仰的同志,就将要变成她的爱人吗 而她所深深爱着的、几年来时常萦绕梦怀的人,可又并不是他呀!……可是,她不再犹疑。真的,像江华这样的布尔塞维克同志是值得她深深热爱的,她有什么理由拒绝这个早已深爱自己的人呢?”[3]485
对于江华发出的爱情表白,林道静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她分不清是高兴还是难过,她不知道她应该欢喜还是伤感,五味杂陈、非常复杂。从情感角度上来讲林道静自己本身是清楚明白地知道自己真正爱的是谁,而从理智上,林道静最终说服自己的理由是像江华这样的布尔塞维克同志是值得她深深热爱的,而且“她有什么理由拒绝这个早已深爱自己的人呢”?如果说沉浸在热恋中的男女是会被幸福冲昏了头脑,那么林道静心中的潘多拉魔盒则徐徐打开,在与江华确定了关系而且江华想进一步发展的时候,她想起了心中的永远他:
“她站到静无人声的院子里。双脚插在冰冷的积雪中,思潮起伏、激动惶惑。在幸福中,她又尝到了意想不到的痛楚。好久以来,刚刚有些淡漠的卢嘉川的影子.想不到今夜又闯入她的心头,而且很强烈。她不会忘掉他的,永远不会。可是为什么单在这个时候来扰乱人心呢?她在心里轻轻呼唤着他,眼前浮现了那明亮深湛的眼睛,浮现了阴森的监狱,也浮现了他轧断了两腿还顽强地在地上爬来爬去的景象……她的眼泪流下来了。在扑面的风雪中,她的胸中交织着复杂的矛盾的情绪。站了一会儿,竭力想用清冷的空气驱赶这些杂乱的思绪,但是还没等奏效,她又跑回屋里来——她不忍扔下江华一个人长久地等待她。”[3]486
此时的林道静接受江华的理由更加模糊起来,想到自己的爱情,林道静想起的是卢嘉川,而对于江华,只以一个道德意义上的“不忍”敷衍过去,我们可以感受到革命与爱情两条线索在这个地方分道扬镳。在与江华的多次接触中,林道静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卢嘉川,一方面是缘于现实种种,另一方面在江华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与卢嘉川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虽然林道静最终选择了江华,但是那份无法实现的爱情成为她心底的一个心结,而卢嘉川更多的成为了林道静的精神伴侣,成为了一种永恒的符号。
卢嘉川与林道静的爱情是作者刻意描写与追求的,这一点可以从作者杨沫的一些相关文字中感觉出来。在1951年l1月24日的日记中,杨沫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她对卢嘉川这一角色的喜爱:“我和我最爱的书中角色之一的卢嘉川,已经亲密地生活在一起了。我很爱他(而在实际生活中,并没有过这样一个人)。我集中了我所喜爱的布尔什维克的优秀品质于他一身。当作品中似乎是我的化身——当然并不全是我,而是把我更美化、更集中的一个可爱的女孩子林道静爱上卢嘉川的时候,我也就爱上了他。一想到他,我便全心充满激动的感情,仿佛世上真有那么一个健康、俊秀、沉着而坚强的布尔什维克,在白色恐怖的危急中,矗立在我的面前。当写到他即将被捕、即将和道静永远分离的时候,我的心沉重、
清楚,(这里的引文似乎不连贯)几乎写不下去。我哭了,泪水簌簌地流……”[5]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让江华提前出场又长时间缺席的原因。惟有如此,林道静与卢嘉川I的爱情才有了发展的空间与可能。在作品中,虽然两个人的感情处于一种未及言明、朦胧的的状态,但是,卢嘉川无疑是林道静最钟情的爱人。林道静对卢嘉川的仰慕之情是溢于言表的,而卢嘉川那种把对林道静的爱深深压抑在心底的心灵感受也使我们感同身受。直到后来林道静知道卢嘉川去世,而与江华结识后,她仍然总是会想起卢嘉川。显然作者将爱情的叙事重心放在了卢嘉川身上,而不是以革命性取胜的江华身上。卢嘉川代表了林道静的真爱,而江华与林道静的爱情,是对主流语境的妥协,是力图将革命叙事与爱情叙事缝合在一起的必然结果。
同时,针对文本的这一二难选择,在作者力求将两者缝合起来的同时,我们也在文本的其他角度看到了别样的裂缝。
首先是在情节设置上体现出若即若离的形态。有论者认为《青春之歌》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6] 。小说分上下部共74章(上部29章,下部45章), 在长达74章的文本中有13章没有林道静的活动出现,其中上部是第7、17、19、2O、22章; 下部是第3、22、27、28、33、35、37、40章。这些没有林道静出现的章节又是怎样的情节呢?作家通过这些没有林道静出现的章节要表明什么创作意图呢?我们不妨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再进而分析后者。上部,第7章:卢嘉川、李孟愉等进步青年南下请愿;第17章:卢嘉川、许宁等关于革命活动的大讨论;第19章:卢嘉川、罗大方关于革命与事业的讨论: 第2O章:许宁辞母参加革命:第22章:卢嘉川因戴愉出卖而被俘。下部,第3章:戴愉告密导致李孟愉组织的定县保卫团武装哗变受挫;第22章: 戴愉、王晓燕伪恋情开始;第27章:戴愉赴王晓燕家宴;第28章:戴愉被开除党籍: 第33章:戴愉受上级王凤娟之辱,继续欺骗王晓燕;第35章:同军进城,(这里是不是有错字?)李槐英受辱;第37章:戴愉继续欺哄王晓燕欲得到我党情报;第4O章:戴愉被上级王凤娟处死,王晓燕一家觉醒参与革命行列。我们可以看出,上面极有意味的两组情节正好是革命洪流与革命逆流在文本中的表现。上部没有林道静出现的章节是以卢嘉川、李孟愉、罗大方、许宁等人的革命活动为叙述对象的,是革命话语在文本中的表征,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波谲云诡、险象环生的革命图景,表现的是卢嘉川、李孟愉、罗大方、许宁等人浑身是胆、赴汤蹈火、生死抉择、舍生取义、申明大意、气贯长虹的崇高英雄形象。文本呈现的是革命的崇高美。下部没有林道静的章节力图表现的是戴愉、白莉苹、陈蔚如醉心于自我的温馨甚至于贪图享乐、堕落变质,最终被革命的洪流所淹没的私人画卷。当然,我们不能武断地断定这是赘述,这些情节或为下文林道静的出现埋下伏笔,或为林道静的成长提供一个宏大的革命场景,都从正面或反面证明了革命的合法性存在,但这种泾渭分明又好像若即若离的潜在结构似乎也体现出作者为了将革命与爱情模式缝合起来所遗留的痕迹。
还有则是十七年中普遍的一个现象,那就是“突击英雄”。文本随着林道静的人生轨迹的转变和思想的觉悟出现了叙述语流和叙述节奏上明显的变化。把《青春之歌》看成“成长小说”,无庸置疑有其合理性,但我们同时也看到林道静在其“成长历程” 中其“过程性”明显不足。文本1—5章围绕林道静面对旧家庭、旧社会的压迫蹂躏而抗争出走展开。此时的林道静尽管也表现出一种奋力抗争,但决不是革命的。林道静的思想也是处于一种犹疑与模糊状态,革命的对象应该是非常明确而具体的,而此时的她却处于朦胧状态,抗争的对象是模糊的、不明确的。其内心世界也是充满痛苦、郁闷的,明显处于一种人生迷茫的低谷期。所以在文本的前5章我们可以认定她仅仅是抗争而已不能说是革命。而且此时作家的语言运用也显得格外的细腻、敏感化,以诗意的语言和审美的视角来把握林道静的内心世界,整个语质婉转动人。如文本在写到林道静初到北戴河海滨几次三番看海时的心理描写就十分真实、又十分诗意地写出了一一个身受迫害与蹂躏的少女心态。尽管有些许“小资”的伤感情调,这是与革命的话语不协调的地方,但我们透过话语可以感知到一个少女内心深处的苦闷与忧伤。到了小说第6章, 自她和卢嘉川的第一次谈话后,林道静不仅仅是情感的天平发生了倾斜,而且思想境界也明显的有了质的飞跃。如果说林道静的革命觉悟是顿悟的话,那么王晓燕及其父母则是渐悟式的。“顿悟在现代小说中的功能,在传统记叙文中往往靠某一重要的行为来体现。它使故事达到高潮,或给故事划上个句号。”[7]而林道静的顿悟自然离不开卢氏启蒙式话语的作用。“只不过短短十多分钟的谈话,可是好像使林道静顿开茅塞似的,忽然知道了好多事情”,“过了两天,风暴过去,学校又照常上课。在三年级的课堂上,第一堂道静没有讲功课。激昂的爱国热情战胜了个人的伤感,她把‘九一八’的惨痛消息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证,以及那陌生青年卢嘉川告诉她的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一气向小学生们讲了整整一堂。”小说至此,林道静已经度过了人生的苦闷与迷茫时期转而进入到了人生革命时期。林道静的为个人幸福、命运的抗争从此开始与国家、民族存亡相联系。林道静也从个人感伤、浪漫的小资情怀开始汇入到国家民族命运抗争的洪流之中。作家从先前的个人话语操作也开始转入到宏大革命话语状态了。这种剧烈的突变尽管彰显了卢氏革命生活言说背后革命理性的巨大影响力,但我们也从其人生顿悟中感到了某种失真性,林道静及卢氏等人的对于革命的言说明显因某种浮夸、直露而削弱了文本的表现力度。较之前者细腻、诗性的话语,此时的话语显得较为空洞与贫乏,整个语质也因林道静人生境界的顿悟较之以前显得急躁与紊乱。林道静从人生的迷茫者突变为具有革命觉醒的进步者,这一过程“转变性”明显不够,或者说其“转变过程”几乎是“空白化” 的处理。同样我们也可以来一个大胆的设想,如果把林道静的苦闷到觉悟来做一个较为细致的描写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那样是否来得真实与感人?把这个问题置于当时的语境下思考,作家和我们都不可能对林道静的转变过程进行细腻化处理。因为那样一来林道静个人私人话语的言说空间自然会在文本中占较大部分,同样也会削弱作为革命者的光荣形象的存在。这同时也涉及到“美化”、“丑化”的价值取向。
以上种种以及两条叙事线索的不契合并不是作者杨沫的文学能力欠佳不能将之融合在一起所致,而是她的思想、生活状态的真实反映。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作者在理想与现实间那种内在的矛盾与挣扎。
处于困境:革命与爱情的选择
从左翼文学时期开始,“革命”与“爱情”的叙事模式开始滥觞并被发展到极致。在蒋光慈的大量文本中,革命与恋爱互相诠释,体现着那个时代的特有的魅力;洪灵菲借小说中人物之口说出了自己对“革命”与“爱情”的理解:“人之必需恋爱,正如必需吃饭一样。因为恋爱和吃饭这两件大事,都被资本制度弄坏,使得大家不能安心恋爱和安心吃饭,所以需要革命!”;《前线》中知识分子在大革命高潮时期悟得“为革命而恋爱,不以恋爱牺牲革命!革命的意义在谋人类的解放;恋爱的意义在求两性的谐和,两者都一样有不死的真价。”这也是对“革命”与“恋爱”关系的探讨;《地泉》中将革命与恋爱由对立化为一致的努力;甚至有着强烈个性主义特色的丁玲在这一时期也写出了《韦护》,展现出自己对大革命时期“革命”与“恋爱”关系的理解。从上述众多作者对这一叙事模式的热衷与这些小说在当时的广泛影响可以看出,“革命”与“恋爱”,尤其是知识分子的“革命”与“恋爱”,是一个错综复杂、欲说还休的母题。
有学者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总结出了三种主要的模式。第一种:革命和爱情的背离模式。在“五四”时期,爱情被赋予了反封建的革命主题,被人们认为是与自由相联系的新型话语,而文学想像中女性意识的觉醒最初就体现在女性对爱情的大胆讴歌与追求上。但随着大革命的失败,中国的主导话语从对自我、个体的关注转向劳苦大众,革命的主题从反封建转向反黑暗势力,阶级斗争、民族斗争日益尖锐,个人、小我、知识分子让位给群体、大我和劳苦大众。在争取劳苦大众并以大众为核心的主导意识形态下,个人的自我体验走向边缘之境,游离于主导话语之外,女性的细腻的情感话语也逐渐为革命所不容,爱情与革命的冲突强烈起来,爱情被认为是革命意志的腐蚀剂。到了五十年代,爱情和革命呈紧张的背离关系,人们认为要革命,就不能有爱情,甚至不能有亲情。所塑造的革命英雄都是清心寡欲的带有浓厚清教色彩的禁欲式人物,没有夫妻之情更别说是夫妻之欲,只有同志阶级之谊。而以知识女性为题材的女性文学作品也必然要政治意识形态化才能得到认可,也有不少女作家选择了这样的叙事模式。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由于女性视点和女性叙事的特点,作品也能逸出轨道。第二种:革命和爱情的共生模式。共生模式中的革命和爱情叙事要普通的多。首先,此模式中的爱情并不面临抉择,没有了放弃的痛苦,爱情也就磨掉了许多罗曼蒂克和因抉择而产生的激情和力量。所以,相对来说,这倒是一种比较常态的爱情叙事,不过“儿女情”罢了。其次,此模式中的革命叙事只是一种人物爱情产生、滋长的外部环境,并不产生叙述的动力,不会影响人物自身的发展。所以,相对来说,这又是一种比较纯粹的爱情叙事,它并不需要女主人公通过对爱情进行选择或放弃来完成自身的成长/改造。在这里,爱情就仅是爱情,人类最美好最纯洁的一种感情,甚至就像百合花,是“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百合花》)。这种纯粹的古典式爱情,在战争文化心理的支配下,是没有自身存在的合法性的,不能自动浮出,而必须借助革命、战争等暴力叙事的力量得以显身。第三种:革命和爱情的顺生模式。在“十七年”的女性文学中,《青春之歌》在情感表达的方式上与“十七年”的主流是吻合的。不过.《青春之歌》中的“革命”之歌往往以“爱情”之歌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得以完成,这又跟“十七年”的主流存在差异。在这一叙事模式的背后,我们总是能从中发现一个潜文本。在显文本中“革命”与“爱情”这两条线索的融合,总是被潜文本中“革命”与“爱情”两条线索的分离所拆解,使作者的意识形态言说努力付之东流。显文本中卢嘉川只能成为革命叙事递增序列中的一个环节,不可避免地最终被江华所取代,所以,虽然作者无数次地表达过自己对卢嘉川这一角色的喜爱之情,但却不能不在小说的中前部就安排卢嘉川在狱中牺牲。而在潜文本中,卢嘉川与林道静那未及言说消逝去的爱情成为小说中爱情叙述中的高潮,卢嘉川这一人物形象在爱情叙事这条线索上得到了升华与深化,成为《青春之歌》描写中的一个亮点。
显文本与潜文本之间的矛盾也使得作者自己陷入了写作困境之中,杨沫希望将心向往之的爱情保留在创作的小说中,但是随着江华在小说第七章的出场,杨沫就陷入了自己给自己设置的叙事圈套之中。到底是让江华与林道静完成对革命时代爱情的完美讲述,还是让卢嘉川与林道静演绎一场革命时代的完美爱情,成为作者给自己设置的一个悖论式问题。从江华提早出场又长期缺席这一现象来看,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理性叙述与感性描写之间的痛苦挣扎与两种叙事之间的相互倾轧。作者从理性的角度安排江华在南下示威时出现,又从感情出发将江华再次出场的时间一直拖后到小说的第二部,这样就留给了卢嘉川与林道静以发展爱情的机会。但是,最终作者的理智战胜了情感。杨沫最终还是选择了遵循历史真实来创作,没有将林道静与卢嘉川的爱情进行到底,而是让更具革命性的江华代替了卢嘉川的位置。卢嘉川与他所象征的爱情永远地逝去了,江华所象征的革命性占据了叙事的主导地位。杨沫并没有在文学中圆自己的爱情梦,这种结局不是杨沫的刻意为之,而是时代造成的矛盾丛生的爱情悲剧。
在反抗中异化 ——从莎菲、梅行素到林道静(2009-02-24 09:04:49)转载▼标签: 说说写写杂谈 分类: 读书思考
随着争取民主自由呼声的高扬,文学史上出现了一批具有反抗精神、追求婚恋自由、个性解放的女性形象。如鲁迅笔下的子君、巴金《家》中的琴表姐、《寒夜》中的曾树生、丁玲笔下的莎菲、茅盾《虹》里的梅行素直到十七年文学中的林道静等女性知识分子系列。她们在恋爱、婚姻、工作中实现着对传统的反抗和颠覆,从家庭的深宅中走向社会,寻找自我生存的空间和心灵的满足。本文以莎菲、梅行素和林道静为例,浅说现当代文学史上女性知识分子形象的嬗变。
(一)
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于1928年《小说月报》第19卷第2号,以日记的形式写成的刻画女性心理的杰作,在探索人性深处的隐秘角落方面独具艺术魅力。莎菲是旧家庭里走向社会的女性,在社会上她“病”了,周围的环境让她感到压抑、苦闷与彷徨。小说借病中莎菲大胆地展示自己的爱憎,表达对周围环境的厌倦,对性和爱情的渴望,手法上以内心独白的日记形式,深刻而独到,无疑是很具震撼力的作品。病中莎菲获得了像《牡丹亭》中的“惊梦”、《狂人日记》中的“发狂”一样可以自由舒张内心感情、情绪的空间,可以将反抗的情绪彻底地表露出来。在莎菲的世界里,追求就是反抗,自我心灵需求的满足就是对固有传统观念的背叛,现实的社会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只有靠“病”作掩护进行比较彻底的展示。当然,“病”这一意象的运用意义不止于此。
莎菲是反抗中的强者,她的行为“不是一个正经女人所做出来的”,有别于《伤逝》中的子君,子君依靠精神上的导师涓生实现反抗家庭的愿望,终因涓生的厌弃而回归旧家庭,宣告了反抗的失败和早夭厄运的降临。莎菲不是子君,她不把男性当成唯一的依赖,成了宣传女性自主的代言人。她拒绝剑如的解释时说“莎菲不是喜欢听人解释的人,根本我就否认宇宙间要解释。”莎菲是站起来的女性,她追求的不单是肉体上自由的满足,更需要别人的理解,“我总愿意有那么一个人能了解得我清清楚楚的,如若不懂得我,我要那些爱,那些体贴做什么?”,她需要的已经不是“找一个忠实的男伴,做一身的归宿”,更是对心灵相知的企盼。莎菲在压抑的陈腐空气里喊出了歇斯底里的控诉,要求社会给与女性于精神上的尊重。爱是理解不是“盲目的爱惜”,父亲、朋友、姐妹的爱惜,苇弟的真挚而坦率的爱慕追求并不能满足她心灵的需要。在看似和谐而僵化的环境里,对人的压抑——对性的生理上的和爱的心理上的压抑——是潜藏的而不是显现的逼迫与压制,莎菲在这种无形的压迫中痛苦的挣扎,在苦闷和彷徨中与病魔做战与社会对抗。莎菲需要性与欲的满足,需要精神上的理解,这份理解不只是异性之间相知相爱的理解,也是父亲、姐妹、朋友的亲情、友情的理解,莎菲的痛苦宣泄对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提出了疑问,这些生存的疑问已经超越了异性之间爱恋的范围,进入一种更加深刻而广泛的人生问题的反思。
两性关系是小说中主要的探讨主题,围绕莎菲的爱情丁玲安排了两个人物:苇弟、凌吉士。苇弟在小说中“哭”的时候多,“苇弟他说他爱我,为什么他常常只会给我一些难过呢?譬如今晚,他又来了,来了便哭,并且似乎带着很浓的兴味来哭一样。”以“哭”来表达爱情与关心,是脆弱情感、懦弱性格的表现。苇弟是一个弱者,是一个值得同情而又令人厌恶的平庸男性。莎菲是强者,苇弟的爱不能给她心灵的满足,甚至让她生发鄙视的情绪。与之相反,凌吉士的出现一下子勾起了莎菲强烈的性欲,“我看见那两个鲜红的、嫩腻的、深深凹进的嘴角。我能告诉人吗,我是用一种小儿要糖果的心情在望着那惹人的两个小东西。”凌吉士的丰仪,让莎菲产生性的冲动和“我要占有他”的几近变态的欲望,“我了解我自己,不过是一个女性十足的女人,女人是只把心思放在她要征服的男人们身上。”莎菲是情与欲的强烈追求者,但是这份追求并非是*欲的放荡无度。凌吉士吸引她,她勇敢地接近他,凌吉士让她得到感情的安慰。可是她无法接受凌吉士庸俗乃至于堕落无耻的性格与行为,小说赤裸裸地展示莎菲对欲的表白和追求,却不是无限制的失去理智的狂热情绪。莎菲追求的是新的自由的理想,而凌吉士的庸俗即使填补了情感上的空白,其卑劣猥琐的品性并不符合莎菲心中的理性标准。凌吉士追求的只是“金钱”,只是“客厅中能应酬他买卖中朋友们的年轻太太,是几个穿得很标致的白胖儿子。”把爱情等同于“肉感的享受”,莎菲对他的伪善是鄙夷和唾弃的,对他不懂人间真情得不到真爱又是同情的。男性在莎菲眼中是卑微的,苇弟是庸俗懦弱的,凌吉士是无耻伪善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中没有精神的引路人,没有男性强者,只有丑陋与卑劣的人性展示。
莎菲在情与欲中煎熬,在传统观念与自我内心需求的矛盾中挣扎,最后莎菲又“搭车南下”出走了。以一种逃离,或者是寻找新的人生出路的方式闯入另外一个世界。这个新的世界不再是子君的世界,莎菲已经获得了独立生存于世间的能力。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那就是梅行素和林道静的世界。
(二)
这个我行我素的梅行素也是一个追求自由婚恋、追求自由的女性形象。茅盾的《虹》1929年连载于《小说月报》第6、7卷,与《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发表相差不及一年时间,可是我们可以从这两个女性形象中看到某种相似性和延续特征。
梅行素生长在一个医生家庭,“五四”的春风剪去了她的长发,面对路人指责的“尼姑头”却更显现出反叛和骄傲的神色。与韦玉相爱,大胆地提出逃走,却因韦玉的懦弱和“不抵抗主义”放弃了机会,最后依父亲的家命嫁给柳遇春。但梅行素的出嫁并非像温顺的羔羊而是带着以身体为筹码来反抗和控制柳遇春,为父亲减轻债务,要柳“就范”的动机。在梅行素看来结婚就是新的反抗阵地,即使这种反抗并不成功。韦玉的懦弱让她感到失望,柳遇春的圆滑和狡诈让她感到焦虑和无助。她厌恶平淡而庸俗的少奶奶生活,蓄积着她的反抗情绪,但柳遇春的体贴也让她感到某种程度上的满足,甚至“她很想说:‘我不应该这样折磨你,现在我只要到重庆侍候几天韦玉,他就快要死了,以后我们真心的好好的过活罢!’”但她终于不能在死水般的家庭里窒息,而是逃离了家庭,“为了不想当少奶奶”而工作,成了一名职业女性。小说的前半部分生动刻画梅行素如何在家庭中周旋,如何在追求与反叛中挣扎。在平淡孤单却物质丰裕的家庭和自由却经济无助的社会之间,在肉欲与物欲满足的少奶奶生活和充满自由的社会生活之间苦苦徘徊,最终家庭的物欲和性欲的满足并不能战胜梅行素追求独立自由的美好理想。小说前半部分心理刻画微妙细腻,性格鲜明,比较丰满的塑造了梅行素这一叛逆者形象。
到此梅行素和莎菲的反抗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对固有传统思想的反叛,甚至不惜牺牲身体和生命。她们都是从自我环境出发,站在令人窒息的社会环境的对立面,由肺腑中喊出人格独立、自由的呼声,实现了柔弱的传统女性形象向现代的自由女性形象的转变。她们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成了生活的强者,已经是以一种俯视的态度来观看男性。如莎菲眼中的苇弟和凌吉士,梅行素眼中的韦玉和柳遇春,不是生活、情感上的懦弱之辈,就是伪善狡诈的无耻之徒。而梅行素形象之所以较之莎菲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虹》的下半部分,即使下部分有些内容松散,性格上不是很丰满,但仍然能体现作者在时代背景下对女性和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丁玲在1928年写就的莎菲形象始终在“五四”的追求个性解放,自我独立范畴里发展,而梅行素在《虹》的下部分已经超出了这个范围,已经逐渐地从一个家庭的叛逆者走向了街头,由个人的空间走向了政治的舞台,成了一名积极的游行者和革命战士。
梅行素的转变是一步步走出来的,传统家庭观念和制度的斗争随着逃离门槛的步伐越走越远而渐渐淡漠,梅行素的反抗范围扩大到反帝国主义、反民族压迫的范围,由一个为追求自我独立的斗争者成了一个追求民族独立的革命者。这是梅行素在自己也是在莎菲叛逆思想的基础上的延续。“五四”的怒潮并不没有燃起梅行素心中的热火。“当时的口号是‘爱国’,梅女士自然很知道过应该爱,但到底目标太笼统,太迂阔,鼓舞不起她的热情。她在那时只是一个旁观者。”游行、抵制日货并不是梅行素心中所需的行为,她是生活在自己狭小空间了的单纯女性,她的反抗是从自身的生存空间和发展需要出发的。当她走向社会,就不得不卷进社会的大潮中,而内在的,却是她争强好胜的反抗性格发展的必然。一股受冷落被孤立的不满情绪让她站了出来,强烈的自我个性让她卷进了政治的漩涡,“她所看不起的人们都在那一边,都是一伙,而她自己却被视为不足道的、不堪信任……这种愤愤不平的情绪果然将她挺直了。”“(她)思索如何去独立门户,做梁刚夫他们的所谓的活动。”最终在梁刚夫、黄因明的感染下,参加了组织,走上了街头,喊出了“同志们努力呀,占住这阵地!全上海已经动了,最后的胜利属于我们!”茅盾揭示的就是知识女性走向社会、走向革命道路的过程。
这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革命战士的形象,她已经逐渐产生了“群”的(即集体主义)意识,并且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渐渐地将自我个性藏匿起来,埋藏在革命的激烈斗争中。就如黄因明说的“你就应该先抛弃了那些个人间的感情和意见。”当梅行素发现自己喜欢上梁刚夫时,她说“现在我决心要揭破这迷离恍惚!我准备着失恋,我准备把我的身体交给第三个恋人——主义!”政治的革命力量让梅行素成为一个激进的革命者,一个为主义牺牲一切的斗士,而人的个性也消融在“群”里,个性主义被集体主义取代,集体意识、民族意识占据了梅行素的生活。茅盾也有意地塑造革命者英雄形象——梁刚夫,即使他的出场就像他从事的事业一样躲躲闪闪,形象并不丰满,但“梁刚夫却吸住了她(梅行素),在她心深处发出了久蛰的爱恋”。梅行素是在梁刚夫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的,于是女性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形象又出现了,再次出现了涓生的影子。不同的是涓生引导子君反抗旧家庭,追求幸福人生,而梁刚夫引导梅行素走的却是反抗帝国主义,谋求民族解放的革命道路。这引路人的形象在林道静生活的环境里变得异常重要,林道静也继着梅行素的道路发展,最终成为一个***革命干部。
(三)
《青春之歌》是十七年文学的重要作品,发表于1958年,并引起了一场关于林道静的大讨论。林道静是含恨而生的,是地主林伯唐强暴下的秀妮所生,秀妮在林伯唐夫妇的压迫下死去,林道静在大母徐凤英的打骂下成长,在她的环境里充满了仇恨,使得她具有突出的反抗意识。为逃避嫁给胡梦安当姨太太的厄运逃到北戴河,在此和余永泽相遇并相爱,体现了追求个性解放、自由婚恋的“五四”精神;后来又遇卢嘉川、江华等人,在这群阶级启蒙者的感染下,林道静认识到自己的“落后”和余永泽的庸俗与保守,离开余永泽加入了革命的队伍,成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者。小说讲述了林道静从所谓的“小资产阶级”**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过程,是林道静一步步向无产阶级思想靠拢的过程,最终实现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思想的彻底改变。杨沫展现的是无产阶级思想胜利的过程,在当时是符合主流思想的。小说的阶级立场非常分明,林伯唐是残暴罪恶的大地主、胡梦安是无耻狡诈的国民党官僚,余永泽是庸俗懦弱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而卢嘉川、江华、林红都是无私勇敢有胆识有魄力的无产阶级战士。卢嘉川在游行队伍中的领导风姿,在狱中被打断了双腿还坚持斗争;林红在狱中组织狱中斗争,最后死于敌人之手,慷慨就义;江华有勇有谋地和对方周旋,即使负伤也顽强地继续奋斗……在杨沫笔下,地下革命洋溢着一股血雨腥风的惨烈气氛,林道静在这个氛围中逐渐由“落后”走向“进步”,后来成为一个老练的中共地下工作者。
作品前部分描写细腻,比较深刻地刻画了林道静微妙的复杂心理,比如,林道静逃往北戴河投亲无着,面对汹涌的大海,竟起了轻生之念;面对余永泽的北上,自己生活的孤独以及对余永泽的思念;当和余永泽在情感上发生裂痕时,那种进退两难的心境等等都刻画得生动自然,人物形象十分丰满。后部分内容松散,在描写其斗争过程中林道静已经成了一个革命的符号,失去了人本能的情绪和思想。林道静和莎菲的世界相距甚远了,林道静已经开始学习马列,并明确地找到了自己的人生道路——革命,而莎菲在自己的生活里苦闷着迷惘着,梅行素开始逃出家庭走上街头宣传革命,而林道静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无产阶级的道路,这也表明随着时代的主流思想演变,作家受时代政治主潮的影响,采取的被动的写作立场。林道静是革命积极分子,带着充满仇恨的身世,报复和反抗是她的主要意识特征。她也痛苦也失望(主要体现在前半部分中),可她很快就从自我世界的心灵折磨中摆脱出来,尽可能地让自己的思想跟上***的步伐,“成为一名***员”成了她追求的梦想,她的痛苦主要不再是因为自我生存遇到危机(莎菲、梅行素),而是感到“我身上还有许多坏意识”,于是苦苦地追赶着无产阶级思想,向它看齐,追求所谓的“进步”。她以自己是地主家的女儿为耻辱,竭力摆脱这身份带给她的精神枷锁。在这个过程中,自我权利和自我价值只有通过从事革命来实现,随着思想的改变,个人的主体意识渐渐淡化而社会集体意识在林道静心中扎了根,自我的个性被革命的集体主义意识压制下去,从莎菲式的追求自我解脱自我救赎意识转到救人救国意识。林道静放弃了单纯地为自己的斗争,以绝对服从的姿态在集体主义的笼罩下实现着自我个性的异化展示。
最后,林道静在集体主义思想的桎梏中失去了自我,甚至失去了女性,成了一个为斗争而存在的符号。林道静爱上余永泽时,因为余在她迷惘时给了她精神的慰藉;爱上卢嘉川是因为卢在她再次感到生活的孤独和平庸时给了她新的希望。但是林道静接受江华时,并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他是“坚强的、她久以敬仰的同志”,因为“像江华这样的布尔塞维克同志是值得她深深热爱的,她有什么理由拒绝这个早已深爱自己的人呢?”,于是她掩藏起内心深处对卢嘉川的爱和思念,与江华结合。这场婚姻是没有爱情基础的,只是阶级情感使然。她的心灵完全被革命斗争占据了,少了人情的因素,几近于为革命而生死的工具。这也是作品的失败之处,当把人被刻画成干瘪的传声符号时,也就宣告了作者写作的失败。
从莎菲、梅行素、林道静等女性知识分子形象的分析和比较来看,她们从竭力摆脱家庭的束缚,追求自由独立和生存空间的拓展,走向社会,卷入社会的主流政治漩涡,由“文**”逐渐成长为“武将军”,思想上从自我意识逐渐向民族意识转变,实现了从个性主义到集体主义彻底转变。与此同时,女性本身个性化特征也逐渐丧失,其个性化表现只能在强烈的集体主义意识允许的范围内展现,受到集体主义意识的制约,这一现象发展至后来文革文学“革命样板戏”中的女性形象已经完全丧失女性本色了。从莎菲、梅行素到林道静,她们都是伴随着反抗,在充斥着斗争的社会环境中成长,逐渐从弱者变成强者,当女性成为政治革命斗士的时候,她们已经几近于斗争的符号。这种不具备女性特征的女性,大概可以用“异化”来表述。
我知道的带有青春两个字的电视剧(不知道有没有你要找的)
《青春舞台》:青春励志偶像剧《青春舞台》由中央电视台与森马集团联合拍摄。1991年,来自韩国的射箭高手申崇焕带着女儿申真依、申真慧正观摩中国的奥运会国内选拔赛。申崇焕告诉两个女儿,3号选手将是爸爸打入奥运会后最重要的对手,话音未落,3号在遥遥领先的情况下最后一环脱靶,失去了前往奥运会的机会,举座震惊。幼小的申真依目睹了一个男孩哭着冲出场去,那男孩是夏磊……
《青春出动》:这是一部描写当代人生活的青春片。
一对相儒以沫的夫妇有三个正当年华的儿女,故事发生在他们身上。
大女儿小朵毅然决定要和她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然而共同生活的经历是出其不意的,他俩从风风火火的相爱开始,逐渐冷静下来,一天天成熟,更深的彼此了解,终于导致了真面目的碰撞,撞碎了他们各自原本的憧憬和幻想,于是分手在即。
儿子梁梁是个快乐的大男孩,他竟然一见钟情爱上一个情况非常特殊的姑娘,这使得黄治国一家风波骤起,欢颜不再。但是爱情毕竟美好,青春无限多情,这对恋人以他们深爱彼此也深爱着周围的人们的心,把生活中的困惑、障碍一扫而光!他们相信,爱情真的能出现奇迹。
小女儿小芯是在朦胧中开始初恋的,对方有着数不清的麻烦、正深陷绝望,小芯在不知 不觉中坠入情网,但是在越来越坚定的真情相助 中找到了情感的真谛,她成长了,相爱相恋中的两个,是不应该对他们身边的其他人造成痛苦和伤害。他们走出困惑,情感的天地更加广阔,他们成了更高意义上的忠实朋友……
《青春之歌》:1931年夏,从西山女中毕业的林道静正梦想着上大学,却被父亲和后妈逼着要嫁给教育局局长胡梦安,不甘心屈服的林道静偷偷出逃在北戴河,投靠表哥未果的林道静差一点被小学校长余敬塘卖给“鲍鱼宪章”做九姨太,走投无路的林道静只觉得天下之大没有她的容身之所,茫然之下就要投海自尽,所幸被北大学生余永泽救起,涉世未深的林道静感觉浪漫、充满书卷气的余永泽是自己的理想情人,他们不管余永泽父母的反对,一头栽入了情网之中。
对爱情和未来充满憧憬的林道静回到北平,才知父亲携款逃跑,继母更是穷凶极恶地要把她卖给胡梦安,一心追求自由的她毅然地与余永泽同居,并开始在北大旁听。恼羞成怒的胡梦安利用权势,妄图逼迫林道静俯首屈服,而余永泽的父母也以切断经济来源的方式,要儿子与林道静断绝来往。倔强的林道静在这过程中结识了卢嘉川等进步学生,拉着余永泽一起,热情高涨地参加了“南下请愿团”,并重新认识了江华等人。南下请愿的学生们遭到了政府的镇压,林道静更是吃惊地发现,自己的父亲竟是下令镇压他们的“署长”。而余永泽懦弱的一面,也在此次的南下请愿中暴露出来,林道静为了所有学生的安全,答应了父亲的条件,余永泽却显然把余父的家当成了“避难所”,更决定从此“一心只读圣贤书”。
而林道静却没有被敌人的气焰威吓住,她更积极,更热情地参与到革命斗争中去,可是,敌人也利用了她的冲动、不成熟。余永泽等学生因为南下的事情,被学校开除,林道静想出了到教室门口听课的做法,余永泽却认为太丢人,两人开始出现矛盾。卢嘉川带领大家斗争,把课堂办到了市政府门前。最终,余永泽等恢复了学籍。但江华却上了政府的黑名单,郑君才等为他抱不平,激进地拷打特务,反而引发了更大的镇压,为了顾全大局,江华离开了北大,革命进入了蛰伏期。
1933年的新年,余永泽独自归乡,独身一人的林道静,被拉入了“青年革命沙龙”,与卢嘉川重逢,她如饥似渴地吸收着革命知识,余永泽回来时,发现林道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希望她做一个贤妻良母,自己则太太平平地谋一份职业,而林道静与卢嘉川的交往更激化了两人的矛盾。《塘沽协定》签订,全国上下一片哗然,革命组织中的左倾思想导致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并引来了大举的镇压,最终,郑君才被胡梦安手下的女特务王凤娟引诱叛变,卢嘉川被捕,保护学生的国民党军官潘正良被胡梦安陷害。革命陷入低潮,林道静失去了和组织的联系,她的一意孤行造成了和余永则更大的裂痕,林道静只身离开。她被王凤娟欺骗,在北大的活动受到了诬陷,更被骂为“革命弃妇”。胡梦安乘机再度逼婚,在徐辉和同学王晓燕的掩护下,林道静终于逃出北平,到了保定王晓燕的姑姑处做小学教员。
一天一个自称“表兄”的人来找林道静,林道静以为是卢嘉川,等来的却是江华。江华给林道静分析了革命形势,革命目的,并帮助林道静改变了工作方法,可是再度因为叛徒的出卖和其他同志的不理智,江华和林道静不得不离开学校。江华把林道静安排到地主宋郁彬家当家庭教师,配合革命活动。渐渐成长起来的林道静懂得了依靠底层群众的力量,帮助江华完成了抢麦收的一场大仗,更成功地保护了自己的同志。她在工作中对江华的敬佩感越来越强,但也同时深深地思念着被捕后杳无音讯的卢嘉川。离开了地主家的林道静来到铁路上,她用自己的智慧带领工人们成功地与反动派进行了斗争,却在最后关头,被工贼告发,不得不再度转移。
回到北平的林道静由于郑君才的出卖而被捕,在狱中她遇到了林红等革命同志,林红的牺牲没有吓倒林道静,反而坚定了她斗争的信心。“卢沟桥事变”,北平陷落,日本人进驻北平,林道静的父亲和胡梦安都当了汉奸,林道静因为父亲的关系被释放。她多方设法终于通过徐辉等找到了组织,也见到了江华,得知了卢嘉川牺牲的消息,悲痛不已。重新投入革命斗争的林道静表现出了成熟、稳重的工作作风,她和江华的感情也在工作中不断加深。林道静成功地揭穿了王凤娟的阴谋,被特务利用的余永泽没有勇气面对林道静,他选择了自杀,但也同时揭露出了郑君才是叛徒的真相。1935年12月9日,抗日运动风起云涌,正义的北大学生首当其冲,各大学纷纷响应,被感染的群众纷纷加入,抗议日本侵略者的游行队伍越来越壮大。林道静和江华挽臂并肩,革命口号响彻云霄……
《青春抛物线》(虽然这部是五个字的,但感觉比较像你在找的):吴桐雨、乔平、马萧萧、叶一舟和欧子云等人是学校中公认的“坏孩子”,他们在学校惹事生非、戏弄老师、公开挑战应试教育下的分数定终生制度。
学校按考试成绩把他们都分到了“重点班”,学校也对“重点班”因材施教,这下触动了他们的敏感神经。他们用自己的创造力,在青春的躁动和迷茫中,为了各自心中的理想,去抗争、去挑战,在一系列令人哭笑不得的闹剧中,最经经历了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里程。
本剧有很强的观赏性,这些善良、积极向上处在成长中的孩子们,在师生、学校、家长以及社会的交流和互动中,体现了沟通理解、纯真友谊,也有成长中的小小烦恼和欢乐。
本剧极富时代特色,剧中的主人公们个个特色鲜明,极富个性魅力,充分体现了校园青春偶像的风采。
我对神威印象最深的是他出场在人气投票的那一集时。作为没有出场几次的角色,人气排名居然是仅仅比女主角低一位的第七名。但倘若你下拉至评论区,你会发现围绕着神威的争执一直没有停过。神威这一角色身上,最大的争议点便是他的“疯”和嗜杀。即便如此,我还是觉得神威的人气是合情合理的。在烙阳决战篇中,猩猩用了一定的笔墨去塑造了神乐一家的过去,我们或许能从中找的神威性格的成因。
猩猩说过“神威是父控,母控,妹控”。但大多数人却只能从他的身上看出其母控的一面。神威的性格转变来源于妈妈江华的重病,但他却偏偏没有在母亲逝世时陪在她的身边,而是踏上了宇宙海贼的船只。既是如此,我们不妨看看在此之前又发生了什么。
挑战父亲星海坊主却又几乎被杀。这给他的内心造成了极大的动摇。在此前,星海坊主对他的教育是——强大起来,然后保护妈妈和妹妹,同时又教导他要压抑自己的力量,不要同那些欺负他的孩子打架。而神威也因此一直对自身的力量缺乏认知——那些人之所以这么猖狂,是因为神威自己没有使出全力的缘故,而但论力量,身为夜兔的神威要比这些人强大很多。
在此期间,还发生了小神乐为了保护他而被人打伤,父亲不分青红皂白的误解,父亲存在的缺失等事。我想,神威对着父权发出挑战是自然而然的事,因为在这个父亲时常不在的家中,还有重病的母亲和年幼的妹妹需要他的保护。也就是说,年少神威在这个家中的定位已经逐渐变成了“保护者”,而这,也是星海坊主原本应该担任的角色。这或许也就是他无法像神乐一样陪伴江华的原因。因为在自认为保护者的神威的眼里,比起让母亲开心,还是母亲能继续活着更为重要。
但作为“保护者”的他,却无论如何也无法阻止母亲身体的衰弱。这个时候神威得知了真相——正是因为父亲星海坊主将母亲江华带离了母星,这才导致了母亲的重病。长久以来对父亲的不满终于爆发,长久以来束手无策的守护者终于找到了挽救母亲生命的方法。面对父亲的阻拦,神威理所当然地朝星海坊主发起挑战,可惜结果却一败涂地。
我前面也说了,因为刻意的抑制。神威对自身以及父亲的力量没有清晰的认知,这也让这次的失败变得更加痛彻心扉。他意识到了两件事——自身的弱小,和父亲的强大。这个时候的星海坊主在神威的眼中,已经算不上父亲,而是一个无法跨越的阻碍。而神威因为弱小,无法跨越这道阻碍,无法救出母亲,不够感性的他只能把一切的问题归咎于此,从此深陷于对力量的追求中去。
而对于家人,什么也无法做到的神威最终选择了——逃避。不堪重负的他无法面对江华的离世,无法在正视“家人”这一存在。最终,偏激的他选择了将“家人”的存在从自己的心中抹去,开始否定家人的意义,变成了我们印象中的那个神威。
殊不知,亲情这种东西,不管怎么否定和抹杀,最终还是会留在心灵的角落中。更何况是被猩猩钦定为“家人控”的神威呢?这也正是猩猩通过烙阳决战篇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身为妹妹的神乐拯救了身为哥哥的神威。这扭曲的一家人最终在银之魂篇并肩作战,尽管离和解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看着他们之间的互动,笔者还是会如老母亲般感到欣慰啊
《玉观音》《警花与警犬》《重案六组》《 搞笑 的一家人》《爱上女主播》《大长今》《蓝色生死恋》《暖春》《傻春》《傻柱》等等。
陶红、牛莉、许亚军和姜武一起演的《空镜子》给我印象深刻。
小时候看的,每隔一段时间总会再看一次,每次给人不同的感觉。
两个姐妹性格不同人生必定不一样,姐姐(牛莉)漂亮聪明,到哪里都受人追捧,同样她也傲慢自私工于心计,在面对感情和未来能最快的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定。她在剧中和马黎明(许亚军)青梅竹马又相爱相杀,在一次次拉锯战里最终分道扬镳,而姐姐得到了自己物质追求而感情上孤身一人。
妹妹(陶红)想起她,就是傻呵呵的笑容,那么明媚灿烂纯真,她没有姐姐聪明也没姐姐漂亮,生活在对姐姐的崇拜和羡慕中,一度还暗恋自己的姐夫。她是普通平凡的,经历着大多数人的一切,工厂工作嫁给老师(何冰)又因矛盾离婚。后与初恋潘树林(姜武)结合,受到潘树林女儿排斥到接受,慢慢圆满的故事。
大部分看过的人都喜欢善良的妹妹讨厌自私的姐姐,可每个女人都想活的像姐姐吧。
英俊潇洒的马黎明深情执着又玩世不恭,以前很迷他,觉得这个角色特有范。长大后喜欢上了潘树林,长相平凡,笨嘴拙舌缺一往情深,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自己爱的人。
真的是好人好梦!
从始至今,看过的影视数不胜数,留下深刻印象的却寥寥无几,最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电视剧就属《天外飞仙》。
该剧是06年的经典剧,许多90后的白月光,由胡歌、林依晨主演,剧中角色人物丰富饱满鲜活, 情感 细腻,各具风采特色,《天外飞仙》除了仙女小七和凡人董永的感情线,其他主角的感情线看点十足,为这部剧增添一大色彩,除此之外,还汇集了兄弟情、每个人物各不相同的命运、人物对待人生的态度。
第一条感情线:小七与董永因风筝结缘,因小七二姐相识,渐渐相知萌发感情,由于小七私自下凡最后被天庭的人带回,由于小七调皮捣蛋,天庭的人拿她无可奈何,决定之下,把她送往董永家进行教育,再次相见小七是被玉帝拔掉情根,化为男性的龙光彪,董永时常对着光彪怀恋小七,一场意外小七女扮男装身份暴露,后面随着与董永的摩擦,再次爱上,就如小七的夫子说的那般“根断了还是会长出新的来”情根恢复的小七与董永的虐恋开始。 董永这个人物可以说很完美,他最大的优点是“孝”,为人正气,天庭的人也是看中他这点,才让小七在董家,董永其他的优点由孝引出,他母亲生下他后得了产后抑郁,父亲一句“真后悔让你生下永儿”深深扎入他的心里,所以对自己要求很高,但对待周围人大方宽厚。 第二条感情线:上官浩淇与香雪海及赛金三人的感情带有浓厚的色彩,他们的人生就像被阳光遗忘,一个“悲”字就是上官浩淇的一生,他的世界没有半分真正的快乐,上官家只有显赫的名声,生活十分拮据,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是己所欲,也勿施于人,浩淇对他奶奶永远是那个被迫接受的人,孩童时就饱尝人情冷暖,早已看透虚情假意,可是心里比谁都敏感、炽热,所以他发奋读书,坚信考取功名是他唯一出路。
他的心里有一个对他很好的女孩赛金,但势力的母亲,加上浩淇的奶奶,两人的感情发展并不如意,赛金对浩淇的爱没有自私,哪怕知道他与香雪海的事,也选择爱屋及乌,最后救雪海而死,一次机缘,来到京城的上官浩淇被陷害,性名垂危,他遇见与他生命相连的女人香雪海。
香雪海虽是妖,但有一颗纯良的心,她与上官浩淇有着三世纠缠,上官家的败落是因救了香雪海被天庭诅咒,赛金给浩淇带去温暖,香雪海就是上官浩淇的一束光明,最后被赛金感动用最后一条命救活了她,香雪海是她给自己的名字,“路尽隐香处,翩然雪海间”诠释着她的人生意义。
第三条感情线:剧中人物就属傅元宝和翠娘活得潇洒自由,给观众带来一点快乐源泉,两人属于欢喜冤家,傅元宝对朋友极其忠义,他有一个爱钱如命又吝啬的父亲,两人的关系建立在钱上,生活在这个家庭,傅元宝坚持自己的良心,对他父亲的做法从未赞同他认为人生应该享受,而不是令自己痛苦,在他父亲失去财富,缠有疾病后,他一直照顾并找到幸福和同样家道中落的翠娘携手与共。
第四条感情线:前面几位主角的感情有虐心、有同情、有欢乐,那么这一对的感情就是遗憾,年轻时的劳夫子与小七的二姐欣容在庙里相识,相处后两人坠入爱河,他们的爱情和小七董永的很相似,小七的二姐也没有逃过回到天庭的命运,多年后因猫妖香雪海得以相见,此时两人一个饱受时间流逝面容沧桑,一个仍然花容月貌,两人再续前缘,劳夫子想尽办法让自己装扮年轻,最后他明白无论自己如何装扮,也回不到当初那个年轻的自己,时间不会倒回,欣容因灵力减弱导致逐渐变老,劳夫子知道他们已不可,更不想看着欣容因自己变老,于是给欣容戴上了属于她的发簪,看着她被天兵天将带走,最后把自己的心给了香雪海。
第五条感情线:马娜娜来到中原喜欢上了董永,忽视了她身边的护花使者辛巴,这条感情线对比其它显得微不足道,但辛巴对娜娜的感情丝毫不输主角,娜娜对董永的喜欢,他选择尊重,默默承受,后面救娜娜甘愿被香雪海挖心而死。
大部分剧主角的感情线比配角的更多,导致全程看男女主的感情无味,配角的感情线也只有一点,《天外飞仙》除了主角,还穿插了几对配角的感情及经历,每个人物都体现的淋漓尽致,剧中每个人物从最初那份纯真在经历事变后渐渐成熟,让观众看到每个角色的成长世界。
人在几岁到十四岁这段时间看的电视剧最有印象。
我小时候看的印象最深的是射雕,当时港台来的电视剧大家都觉得好神奇,新鲜。
霍元甲,日月神剑,当时比较让人着迷的就是香港武侠片,笑傲江湖,独孤求败,新龙门客栈,
陆毅和林心如主演的“男才女貌”,是我看过的国产的第一部偶像剧,《男才女貌》是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出品的一部现代都市 情感 时装励志剧,由蒋家骏执导,陆毅、林心如、曾黎、冯绍峰等主演。
看过的经典电视剧,久久不能忘怀的不只一部。影视,离不开情字。
粤港一衣带水。作为土生土长的广东人,可以说从小看TVB翡翠台长大的。八十年代至千禧年,一部部良心制作的港产剧,以及一首首经曲粤语金曲,可谓盛况空前,风靡一时。曾经陪伴我们广东观众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和青年时代。
由杜琪峰执导,黄日华 、翁美玲主演的83经典版《射雕英雄传》,无论导演监制、演员阵容,以及炉火纯青的演技,直至今时今日仍无人能超越。
94版由赖水清执导,马景涛、周海眉、叶童主演《倚天屠龙记》,周海媚饰演的周芷若也堪称完美。
95版由李添胜执导,古天乐、李若彤主演的《神雕侠侣》百看不厌;杨过与小龙女这对历经磨难坚贞不渝、一诺千金的恋人,离别十六年后才能相见。当杨过嘶吼着跳进深谷,他看着四周的一切,那样简朴,又那样熟悉,他寻觅着小龙女的的身影。正当他忧喜忧参半之际,一只轻软温润的玉手,搭在了他的肩上。他16年以来朝朝暮暮、思之入骨的小龙女终于出现了!
"是什么事惹得过儿不高兴了?"就是这么一句看似淡淡的话,却令万千感性的观众泪流满面。
97版由黄曰华、刘锦玲、李若彤、陈浩民、樊少皇主演的《天龙八部》。所爱隔山海,山海不可平。乔峰错杀阿朱令人痛彻心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生死追随,荡气回肠。 一曲天龙人神泣,侠骨柔情两依依!
2000年版由李添胜执导,江华、林家栋、佘诗曼、吴美珩主演的《碧血剑》。佘诗曼饰演的崇祯女儿长平公主,颜值巅峰,演技爆棚。她化身青竹帮帮主女儿阿九,投身江湖进行分化离间,引起江湖内讧。遇上袁承志后被其英雄气概所吸引,渐生情愫,但心知其父乃死于自己父王意旨之下……家仇国恨,两人最终相忘于江湖。佘诗曼无论在《碧血剑》或《帝女花》里面饰演的阿九,都让人心疼犹怜。
2000版由梅小青监制,蔡少芬马浚伟、陈豪主演的《洛神》。蔡少芬饰演的甄宓真是惊艳了时光,飘若惊鸿。她很好地理解了角色,演得很有神韵。举止、言语,乃至她内在的气质,都把中国传统女性的智慧、优雅和隐忍表露无遗。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她在曹植作七步诗时的神态,欲哭还笑,欲笑还哭,把乱世中的无奈表现得入木三分。连监制梅小青都对蔡少芬赞不绝口:“她真的演活了洛神,是我心中的不二人选!”
2001版由古天乐、江华、宣萱主演的《寻秦记》;宣萱饰演大家闺秀乌廷芳,娇俏可人,天真浪漫,敢爱敢恨,对爱情勇敢执着,被古天乐饰演的项少龙拒婚后,为保自尊,不惜放弃一切,远走他方。被连晋出卖,而被嫪毐强暴,后被善柔相救。宣萱在剧中演技出彩。
2004版李添胜执导, 由江华、张可颐、吴美珩主演的《楚汉骄雄》也好评如潮。风流倜傥、儒雅俊朗的江华,在很多古装剧的演技均可圈可点。《楚汉骄雄》剧中,江华把饱读兵书、文韬武略,生性豪迈、气盖山河,勇武过人,斗志旺盛,对付敌人永不手软,自信十足,而又刚愎自负,不听言纳谏,以致众叛亲离的项羽演得出神入化!在感知已是英雄末路,虞姬素晓项羽英雄气概,纵使到了绝路亦欲一战,为免项羽牵挂分心,凄然惜别,自刎身亡。项羽自姬别后,鼓起余勇,率二十八骑弟子兵杀出重围,逃至乌江旁,看着滔滔江水,项羽应可渡江东去,他日“东山再起”。百战未尝一败的西楚霸王,无法面对惨败,自感无颜见江东父老,长叹“此乃非战之罪,实天亡我也!”,痛惜,一代英雄,就此自刎,结束其短暂而璀璨的一生。“生当为人杰,死亦当鬼雄”。每每看到这里,都忍不住掩面而泣!
而张可颐饰演的吕雉、吴美珩饰演的虞姬、黎耀祥饰演的韩信,还有其他各个角色,都演绎得非常到位。不得不佩服香港导演胜哥的独到眼光,他从不兴师动众选角,但所选的每一个角色都是最合适的那一个。
还有,98版由陈小春 、马浚伟 、 刘玉翠主演的《鹿鼎记》;
99版由黄日华、陈锦鸿、佘诗曼、邵美琪主演的《雪山飞狐》。
……
八十年代周润发、赵雅芝主演的《上海滩》也是经典上乘之作。由音乐鬼才黄沾作词的主题曲家喻户晓、耳熟能详:
“浪奔 浪流,万里涛涛江水永不休。 淘尽了世间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 。是喜,是愁,浪里分不清欢笑悲忧 。成功,失败,浪里看不出有未有。 爱你恨你,问君知否,似大江一发不收。 转千弯转千滩,亦未平复此中争斗 ,又有喜又有愁……”
92版由刘青云、周慧敏、郑少秋、蓝洁瑛主演的《大时代》股市沉浮,险象环生;情海波澜,跌宕起伏。
93版由黎明、朱茵、王菲、洪欣主演的《原振侠》……
99版由罗嘉良、陈锦鸿、郭晋安、蔡少芬、陈慧珊主演的《创世纪》:
久久不能忘的经典好剧,真系不胜枚举。特别系金大侠名著改编的快意恩仇、儿女情长的古装剧,承载着太多的 历史 背景和 历史 人物故事,所以记忆尤深。
港剧,无论主角、配角、反角,几乎各有特色。哪怕只是一个路人甲,他们也用心对待,绝不敷衍。八、九十年代的香港 娱乐 圈盛产无数俊男靓女,他们身材匀称,原生态标识度极高的五官,真系无得弹。这些德艺双馨的艺人非常敬业乐业,刻苦认真,演技精湛,演什么像什么,对角色拿捏到位,常常令观众过目不忘。
更难得的是他们视演员只是一种职业,从不把自己当明星,逛街吃饭很亲民,出入甚少带保镖,除非特殊情况。更不会出现粉丝蜂拥接机等奇葩现象!他们低调不炒作,除了张xx捆绑前夫和儿子自设圣母玛丽不断炒作以外。
不像我们内地某些初中毕业靠选秀出道的娘炮或小花,扯高气扬,出入保镖“护驾”犹如皇上出巡一样。没真材实料凭借工作室营销号和雇来的水军兴风作浪,不停炒作造势,疯狂捞金。还有些滥竽充数、演技浮夸的三脚猫,拿着千价片酬,却只会挤眉瞪眼,演什么都像他们自己,浪费 社会 资源,愚弄纳税人。这是 娱乐 圈利益链下的黑色毒瘤,乌烟瘴气, 社会 的确需要净化空气不是吗!
PS:粤港澳一家亲,香港俊男靓女的艺人,大约80%祖籍都系广东的。
周润发 籍贯: 广东开平
任达华 祖籍:广东 东莞
刘德华 祖籍: 广东 新会
古天乐 籍贯 广东 中山
黄日华 祖籍 广东 博罗
刘青云 籍贯 广东 三水
张家辉 祖籍 广东 番禺
梁朝伟 籍贯:广东台山
梁家辉 祖籍 广东 南海
米雪 籍贯 广东 东莞市
郭富城 藉贯: 广东东莞石龙
谢霆锋 祖籍:广东番禺人
陈奕迅 祖籍 :广东 东莞
蔡少芬 祖籍:广东潮州
朱茵 籍贯 广东 顺德
佘诗曼 籍贯 广东中山
郭可盈 籍贯 广东中山
梁咏琪 籍贯: 广东新会
张智霖 祖籍 广东南海
陈启泰 祖籍广东 新会
江华 祖籍 广东 潮洲
古巨基 籍贯:广东茂名
杨怡 祖籍: 广东 湛江
蒙嘉慧、黄沾、吴君如、彭羚 祖籍: 广东 番禺。
廖碧儿 陈豪 王喜 祖籍 广东台山
钟汉良 祖籍:广东省惠州
陈伟霆 祖籍:广东 云浮市
孙燕姿 祖籍广东潮州市 1978年7月23日出生于新加坡。
梁静茹 籍贯:广东 顺德
蔡卓妍 祖籍 广东台山
梁咏琪 籍贯广东新会
郑秀文 藉贯:广东 潮洲
郑伊健 籍贯广东恩平
叶玉卿 籍贯: 广东茂名
谢霆锋 祖籍:广东番禺
杨千桦 籍贯:广东 潮州
周华健 籍贯广东 潮州
罗大佑 祖籍广东 梅州
邝美云 祖籍 珠海斗门
张智霖 祖籍 广东 南海
陈启泰 祖籍新会
罗嘉良 祖籍广东东莞
马浚伟 祖籍 广东汕尾
……
张国荣 籍贯:广东 梅州
李小龙 籍贯: 广东顺德均安
神雕侠侣,小时候看的古天乐版本,看完了后又去看了小说,可以肯定的是小说比电视剧更精彩很多,但是看小说总是会浮现电视剧画面,也许这就是先看电视剧再去看小说的原因,所以这部电视剧印象深刻!
看过的电视剧哪部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我觉得还是《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部是2002 的电视剧,当时看了至今我都记忆犹新,感触颇深。
首先它是一部揭示现实 社会 伤疤的题材类型的电视剧,电视剧情节它将人们生活中都习以为常但又的确病态的现象通过血淋淋的爆力镜头展现在大众面前,以此来唤醒大众,让麻痹的受害者早日清醒,所有的忍让都换不来施爆者的怜悯,只会让他变本加历的折磨受害者。
当年此剧一播在 社会 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对里面的施爆者的演员都痛恨不已,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对于那些正在遭受家庭暴力的无数个“梅湘南”她们是不是一样学会了反抗,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重新过上全新的生活。
整个电视剧情灰暗并且十份阴冷,让观众看着有种窒息的感觉,可是正是这样逼真的故事情节,才能换来观众的共鸣,才会引起重视。
这部剧在人物角色的设定上也是比较讲究,首先,施爆者安嘉和是一名医生,是一个高级知识份子,医生本来就是救死扶伤的代表,可他偏偏却是一个施爆者,他有着高收入,受人尊敬,是一个外人看来近乎完美的一个男人,可就是这样的一个近乎完美的男人,让 社会 大众很难把他与爆力施加者联系起来,一旦把他黑暗的一面赤裸裸的向众人展示的时候才会让大众为之震惊。
而受害者梅湘南她是一个中学教师,她是大众最敬重的职业,她也是高学历的人,她懂法律,为什么她从一开始受到家爆时就马上拿起法律的武器来让自己摆脱施爆者的魔爪呢,电视剧里也很清梦的表达了她的顾及。
这样的家庭为什么会发生这么恐怖的事情呢,这得从施爆者安嘉说起了,他是一个 心里极其扭曲并且猜忌心很重的人,老是怀疑自己的妻子跟别的男人有什么不正当关系,那怕看见自己的妻子在路上跟一个行人说一句话他都会爆跳如雷,轻则大声质问,重则就是拳打脚踢。 而他的前妻张小雅也是在他暗无天地的家爆中先择了自杀,她没有朋友可以倾诉,她只能把所有的事情全部记录在笔记本中,因为她后助无援,没有人能帮助她,这也是很多受爆女性的真实写照。但梅湘南之所以可以反抗,她有朋友,有亲人。
所以对于家爆,我们呼吁 社会 大众多给予关注,让更多的“梅湘南”早日从家爆的阴影中走出来,过上正常的生活。
喜欢本篇文章的朋友,可是评论,加关注,谢谢
让我久久不忘的,当然是最爱的《爱情公寓》了,这个我真的是一集不落的看到了最后,剧里所有的人我都喜欢,看多少遍都不会觉得厌烦,暴力但有时会很温柔的一菲;花心的子乔其实心里一直都有美嘉等等,都是可爱的人,如果爱情公寓结局了,那我肯定是老阿姨了,期待爱5!!
很多香港片陪伴了我的年少时光,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但是,也许让我一直念念不忘的,并不仅仅是那几部港片,而是那年少的情怀,那一直追忆却回不到的过去。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部电视剧是《魔刀侠情》 ,可惜现在好难找资源,看不到。
《魔刀侠情》由温兆伦、张兆辉、蔡少芬、洪欣等主演。
该剧讲述聂抗天的父母因宝藏而在抗天出生不久遭曲忍所杀。逆天唯我以挚友的身份救他至古霜霜处医疗胎毒,霜有一对孪生女儿曲兰陵与古雪。后被曲忍抢去其一,抗天趁机逃出移天神宫。二十年后,抗天与兰陵及古雪结下一段三角情缘。另一方面曲忍正展开消灭八大门派之计划。
喜欢里面温兆伦和蔡少芬以及洪欣的纠结三角恋,一对孪生姐妹都爱上了侠客温兆伦,姐姐洪欣爱的隐忍,妹妹蔡少芬爱的洒脱。关键那时的蔡少芬和洪欣都太美了,惊为天人。
主题曲《仍是深爱你》由温兆伦演唱,非常好听。
恨过始知相爱滋味
人未到离别哪懂伤悲
流水难断 不老天地
却没有一刻再给我共你
历遍几多苦痛滋味
无奈这怀念永久不死
人生如渡客 偏有千世恨
红日到斜落方最美
问苍苍天地 河山中哪一处给鸟飞
恨情义永在 却没一分余地
留待我跟你长依寄
任千秋写满赞与罪
无奈我仍是深爱你
多么美的歌词啊……
不知道有没有勾起你的回忆,你还会唱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