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妈
编辑张妈
都说女儿要富养,但是真正做到对女儿“富养而不娇纵”的家庭确实少之又少,有些时候,“野性”教育反而能够让孩子成长的更加优秀。
在一部 育儿 家庭剧中,剧中的小女孩就是标准的“富养”, 是爷爷奶奶的掌上明珠 ,娇滴滴的小公主模样确实让人喜欢,并且在爷爷奶奶的极度溺爱之下,成为了在家里呼风唤雨般的存在。
可以看到,这个女孩在卧室中搭起了帐篷,夜深了也不肯睡觉, 还要奶奶装作女仆,爷爷跪在地上当马才肯上床。
女孩仍然沉浸在公主梦中时, 爸爸妈妈一把将她拉回了现实 。面对婆婆的反对,宝妈说了一句话: 不能总让孩子活在童话世界中,不然她这一辈子都毁了 !确实,老人对孩子的宠爱往往是天然的,隔代宠能让孩子开心,也能毁了孩子。
从这照片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个浑身泥土的小女孩 虽然一身泥浆,但是她的笑容仍然像花儿一般,并未出现任何不开心亦或者是想哭的情绪。
这其中最亮眼的就是,一旁的家长没有责怪孩子反而是陪着孩子一起成长,其实这样的教育方法是没错的。
我国著名 育儿 专家李玫瑾教授 也曾在节目中表示: 女孩子啊,如果像大家闺秀一样养着,她结婚嫁给了流氓的话,那么她绝对惨了,肯定是没有一点自我保护能力的,所以不妨让女儿“野”一点。
确实,在养育女儿的时候,大多数家长将孩子当成了鸟笼中的金丝雀,其实李教授这里所说的“ 野”并不是放养孩子,而是锻炼孩子强大的内心和性格 ,这样才能在她们在逆境当中有勇气反抗。
生活中有无限可能, 我们应当教会女儿勇敢地向外界释放自己的“野性” ,让女儿拥有一颗足够强大的内心, 培养出一种不到黄河不死心的顽强意志 ,只有内心想要去争取, 实现独立自主生活的女孩子,才能够活出精彩人生。
最近比较常出现在我们视野当中的 辣目洋子 ,也有着这么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她想要当演员的时候,家中并不太支持。
于是她在大学期间开始了创作短视频的道路,自己接各种网剧 ,没有在重重困难中低头,顽强地努力到了现在,这样才让她的表演能够让世人所看到。
在现如今许多传统的家庭当中,往往会有这个奇怪的 育儿 观念:
但是女孩子,真的不应该是那笼中的金丝雀, 家长们可曾想过如果女儿所托非人,那么他的遭遇会是怎么样的?
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不论前方有何狂风暴雨,都应该让孩子迎难而上,展开自己的双翼翱翔在蓝天之下。
女性似乎在 我们的认知当中往往是“弱势群体” ,有些女性在公车上遇上所谓的“咸猪手”也会选择隐忍退让, 她们不敢为自己维护合法权益。
其实,这也是关乎于家庭的教育, 我们常常将女孩子往“温柔尔雅”的方面教育,却从未教育孩子在面对一些不法危害的时候要变得“泼辣洒脱”。
“黑暗最怕的便是光明,而女孩子性格中的野性,则是那把劈开黑暗屏障,迎接光明的利剑。” 其实有些时候,将女孩子养的“野”一点,真的是一种保护。
这个世界真的并非只有真善美,在许多黑暗的角落当中,时时刻刻都上演着这个世界的丑与恶。
在这个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波涛汹涌的 社会 当中,家长们应该让女儿明白:
我们身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阳光快乐地度过每一天,而 体育 运动则是一项非常不错的选择,户外运动可以让人充满愉悦的心情。
孩子应该走进大自然, 长期呆在书房中的孩子他们缺乏这个年龄段该有的活泼、乐观、更缺乏阳光 ,试问这样有又如何 健康 成长?
并且,很多时候女孩子因为从小被保护得太好,极少户外运动的孩子缺乏足够的抗挫心理和阳光开朗的生活态度。
所以,家长们不妨让女孩子“野”一点,“野”爱来的女孩子,人生也就有了无限可能。
别把女儿宠溺成了娇滴滴的公主,不妨试试让她“野”一点,才能有更多的人生可能。
因为去异地出差的缘故,赵丽将1岁半的儿子放到了乡下奶奶那里寄养。到晚上和儿子视频,他总是用力扭动身子喊着:“妈妈,妈妈,要妈妈抱”,婆婆也反映孩子睡得并不好。
但是没过一两周,儿子夜晚的哭闹行为就停止了。加上赵丽十天有八天都是忙到半夜,下了班正是孩子睡觉的时候,这让当妈的她很无奈。
1个半月过后赵丽回乡下看孩子,虽然白天俩人玩得很好,但是到了晚上儿子无论如何也不愿意跟她睡。一天晚上好不容易将儿子哄睡,结果半夜醒来还是哭闹着寻奶奶,这让赵丽心如刀绞,心中无力的呐喊:“我才是他的亲妈啊!”。
看到周围朋友和孩子亲近的样子,赵丽既羡慕又心酸,发出“仅过一个半月,孩子就不是我的了”这样的感慨。
3岁前,孩子跟谁睡就跟谁亲
从事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的 育儿 专家李玫瑾教授曾提到:“睡觉恰恰是人在排味最浓的时候,孩子在你的屋里,他闻到你的气味,他就觉得你亲近”。
对于3岁以内的孩子而言,夜晚入睡是最需要安全感的时候。这时候谁经常在身边陪伴他,谁就会成为孩子最依赖最信任的人,和孩子建立起稳定的 情感 联系,也印证了 “ 孩子跟谁睡,就是谁的孩子 ” 一言。
3岁前,尽量把孩子留在身边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研究儿童人格发展时指出:安全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建立在孩子幼年时期,特别是在3岁以前。
0~3岁是孩子安全感的关键建立期,在这期间如果父母能尽量多的陪孩子讲故事、玩玩具、做 游戏 ,才能培养出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孩子,这对他将来性格、人际关系以及爱情婚姻的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
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需要自己言传身教
孩子的出生,并不能让阻挡年轻人打拼向前冲的步伐,所以绝大多数老人都会自觉帮子女看娃,年轻父母自然乐此不疲。但是大家要记住,老人只能起辅助的作用,而不是全权代理孩子的一切。
从只会用哭表达情绪,到果断拒绝,再到用语言表达想法,真是一天一个样。在出生后的头几年里,孩子的变化很大。可以说错过五分钟,就可能失去了一段见证孩子成长的机会。
而在这个迅速成长的阶段,他们急需身边榜样的力量。如果你不希望孩子走路的姿势和老人相似,审美能力和上一辈人靠拢,再或者行为举止也受到上一代人的影响,那么请将教育孩子的主权握在你的手里,让他成为你的孩子。
各位朋友,你对“孩子跟谁睡,就是谁的孩子”这句话怎么看?不妨留言和更多人一同讨论。
导言
现在的 育儿 方式跟之前有很大的出入,如今提倡科学 育儿 ,因此,有许多父母为了可以学正确有用的 育儿 知识,便会上网进行学习。
说起 育儿 知识,就不得不提到李玫瑾老师了,她独特的 育儿 理念帮助了许多父母,不过,就这样一名 育儿 专家,其实也会遇到难题的,就比如自己的女儿。
相信大家的思想,会认为 育儿 专家的孩子一定不会差,尤其是在学习上,至少也得是“学霸”级别的,但李玫瑾的女儿却跟大家想的恰恰相反。
要知道,李玫瑾可是在 育儿 界和家长心中拥有很高地位的,而女儿却曾让她十分头疼,别看她女儿现在是一名音乐老师,却有非常不堪回首的曾经,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个经历,让李玫瑾老师彻底的了解了孩子。
她女儿从小文化课就很糟糕,尤其是数学,还被老师找过家长,最低一次数学仅考了15分,跟学霸根本就不沾边。
有一次,李玫瑾很好奇地问女儿为什么数学会考得这么差,她女儿解释道:我不也知道为什么,上课的时候我学习很认真,而同桌却不怎么听讲,但每次一出成绩,同桌的分数一定会比她高。
李玫瑾教授用了许多方法,成绩始终没有提升,无奈之下也只能另辟蹊径,后来她发现女儿在音乐上有很高的天赋,于是便重点培养女的音乐。
功夫不负有心人,女儿的音乐天赋确实很出众,李玫瑾老师的做法也很正确,让本来是“学渣”的女儿成功地成为一名大学老师。
虽然这个成绩跟李玫瑾相比有所普通,但也不得不说,李玫瑾在 育儿 方面确实很有方法,也没让自己“专家”的这个人设翻车。
父母的眼中,孩子成绩永远是第一位的,但记住们却忽略了一点,就是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成长的道路也是不一样的,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学习的天赋。
所以,父母不应该只看重孩子的成绩,更要去读懂孩子。
了解孩子的天赋,帮助孩子成长才是最正确的做法,李玫瑾教育女儿的方式就很正确,如果当时李玫瑾继续重点抓女儿的文化课,可能最后连大学老师都当不了。
但也正是因为李玫瑾老师及时地改变,才帮助女儿走上适合她的道路。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发光点,需要父母跟孩子一起去寻找和开发。
家长应该多留意孩子的兴趣,看他们对那些事情更感兴趣,然后用心去留意、去观察,然后针对孩子的能力在进行培养。
与此同时,孩子的成长,父母千万不要让他们失去快乐。
现在有些孩子已经成为了“学习机器”,每天除了睡觉和吃饭的时候,都在学习,比上班都要累,试问各位家长,这样孩子真的能成才吗?
由于孩子小不懂得反抗,等孩子长大后,还能老老实实听父母话么?
小时候对孩子压迫多严重,未来他们叛逆就会多恨。
“天才”从来都不是被逼出来的,而 育儿 专家也是从生活中吸取经验的。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哪怕是李玫瑾的女儿,也会遇到“学渣”的情况,但是只要父母用心培养,一切问题都会解决的。
孩子的童年不只有学习和成绩,更需要欢声笑语,别让童年成为孩子的负担。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纽带,正因为有了孩子,才会让这个家庭牢牢地捆绑在一起。
孩子的生日,是孩子一年中最开心的时刻,因为可以吃到自己想吃的食物,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
不过,有些父母因为工作的缘故,孩子的生日没有办法陪在身边,导致孩子内心会出现一些波动和不满。
我国的公安大学专家李玫瑾拥有自己独有的 育儿 观念,她认为,就算父母再忙,这3个生日也要给孩子过,不仅会给孩子未来指引方向,还会帮助孩子成长。
李玫瑾老师说的3个生日分别是14岁、16岁、18岁。
当孩子过14岁的生日,说明他已经满足了法律的规定,已满14岁的未成年人是需要负刑责任的,父母要告诉孩子从此时此刻起,以后你要为自己做的事情负责,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当孩子过16岁生日时,孩子已经要负刑事责任了,因此,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一定要遵纪守法,不要做任何违法的时期,否则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当孩子过18岁的生日,家长要告诉孩子,你已经长大成人了,不能再像小孩一样无所事事,做事没有分寸了,以后你要凭借自己的努力闯出一片属于与自己的天地。
别看这3个生日都很重要,但是依旧有一个是最重要的,那就是14岁的这个生日。
14岁的生日是最为关键的时期,因此这个年龄的孩子正处于叛逆期,他们的内心不仅敏感还脆弱,此时的孩子特别想证明自己。
身为家长会发现,这个时期的孩子,性格特别的冲动,有时还会过分的自信,认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但是等真正遇到困难时,他们又束手无策,而且一旦困难无法克服,很容易会产生负面情绪。
因此,当孩子处于这个阶段的时候,家长首先要学会尊重孩子,不能把他们当做小孩一样看待,也不要强制的让孩子去做什么事情。
此时家长需要注意的是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然后在针对孩子的需求给出相应的建议,帮助孩子解决难题。
而且,此时的家长也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有时候家长在面对自己孩子的时候,很容易失控,这是因为家长把自己的希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
不过,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你对他发脾气,他会加倍还给你,甚至还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因此,父母面对孩子叛逆的状态时,要保持冷静。
优秀的父母再忙都会陪孩子过这3个生日,因为这3个生日对孩子未来来说意义非凡,家长不要轻易地忽视,因为这3个生日是在指引孩子的未来,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去做,如果家长不重视,那么孩子也很有可能走上歧途。
。。ISBN: 9787542674227
。。内容简介。。
心理抚养是一种全新的育儿理念。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往往特别重视孩子是否吃饱穿暖、身高体重如何、是否活泼健康,把这些当成爱的全部,却因为疏于了解、关注婴幼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从而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难以逆转的心理困境,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会出现拒绝交流、出走、顶撞、不合群、学习困难等问题。对此,心理学专家李玫瑾在《心理抚养》一书中向父母传递了这样一种理念:养育孩子,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加重要。作者认为,心理抚养主要包括情感、性格、观念、能力四个方面,父母必须参与心理抚养的全过程,通过陪伴、关爱、获得孩子的依恋感,进而获得管教孩子、“立规矩”的资本。家长通过参与孩子成长,进行情感抚育,教他做人做事,这种心理抚养比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成长,比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我们不能错过塑造孩子未来人生的最佳和最关键时期。
。。作者简介 。。
李玫瑾,著名犯罪心理学家,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代表作有《谁在犯罪》。她通过三十余年的教学与研究发现,人的心理问题与早年的养育息息相关,由此提出了人的养育要关注早年心理抚养,尤其要关注与人性相关的情感、与命运相关的性格等观点。她的相关讲座被广泛传播,以其内容为主的著作《幽微的人性》也因此广受好评。
。。短评。。
#
提高自我是最好的修养与教育
#
有孩子之前一定要拉着孩子爸爸也看下,不用七七八八,有时候把握几个关键点就够了,把地基打好一点。我们看到的现象,李老师三言两句就说到了本质。
#
阐述了父母之于孩子的重要性和家庭之于社会的重要性,学到了。好书得读10遍。
#
我在研究犯罪心理现象时发现,一些行为态的犯罪人大多表现出言语木讷的情况。他们说话不流畅,在对话时,他们经常为选择某些词语而在那里半天不吭声。若要求他们与人讲理,他们肯定发怵。正因为在言语表达上有困难,他们更倾向于动手,甚至也不愿别人动嘴,因为他说不过别人。 言语木讷的男性如果犯罪,多为突然袭击式的硬暴力;而同样言语木讷的女性假如犯罪,则多呈隐蔽的软暴力,如投毒。 为什么容易发生攻击行为的人不善言谈呢?显然,他们在言语形成的关键期(三岁之内)耳边缺少话语的声音。这种声音缺乏意味着他们身边的人情感不丰富、心理抚养不到位。 有爱的抚养一定是有话的。女性与男性相比更爱说话,想必这也是老天的一种用意,因为母亲在心理抚养中担负看最重要的角色。 人类的爱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说话来表达的。比如家里养宠物,你一进门,那狗那猫摇头摆尾迎上来了,又蹦又跳、又贴又,你怎么回应呢?你一会下来,摸它的脑袋,或抱起它,跟它说话:“你是不是想我啦?” 养孩子也是这样,有情感的抚养一定是爱语绵绵。拿日常的换尿布来说,妈妈见孩子睡醒了,闻着味道不对,马上会弄盆热水,拿上卫生纸和新尿布,再拿一块毛巾,弄不好还有盒痱子粉放在旁边。当妈妈把孩子的襁褓打开,把小腿一提溜话就来了:“啊,我说咋这么臭?哎哟,拉了这么多,臭死了……” 妈妈先用纸擦,再用水洗,然后拿毛巾擦干,再扑点子粉,垫上干净的尿不湿,一边干一边唠叨,最后一定会拍拍小屁屁,温柔地问:“宝宝,现在舒服了吗?” 你说孩子那么小,他能听懂妈妈说的每句话吗?我们猜,这就像初学外语的人听外语,能听到声音,却不知所云。所以,妈妈这时的所有话语对孩子来说都像“废话”,可是,这种连篇的“废话”传递的正是绵绵不断的爱意。这种爱的唠叨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重要营养素。孩子除了吃喝拉撒睡,特别需要这种心理刺激。 虽然妈妈并不知道唠叨对孩子有什么意义,只是脱口而出地表达自己浓浓的爱意,但这就是一种有情感的抚养。
引自 养育的最佳时期是依恋期
#
尽管我没有大规模的统计数据,但这种相关性仍可在更广阔的生活背景中观察。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由于自然条件差别较大,也容易观察到一些与性格、脾气相关的事实。 大凡在鱼米之乡生活的人,性情多比较平和,如四川的成都、江苏的无锡等。因为自然条件好,水里有鱼虾,地里四季有青菜、野菜,吃的东西不那么匮乏,就不用所有的人天天外出劳作,女性可以留在家里做些女工,孩子一哭喊,除妈妈外,奶奶、姑姑等都可以过来搭把手,孩子的痛苦很快就会得到解除,长大后性情也就较为平和。 再看一些贫瘠的地方,天寒地冻,或沙多水少,人们的生活很艰难,往往全家都要出去活,妈妈经常喂完奶就把孩子搁在炕上,然后到门外帮忙或给全家人做饭。孩子醒了哭喊,可妈妈手里的活不能马上停下来他只能等着,有时吃了奶肚子胀,难受的孩子又不能翻身,只能哇哇大哭,大人们还找理由:哭可以长劲!是的,他们长出来的劲儿全是蛮劲,暴脾气。 其实,越是内心平和的人越有内在力量,越有后劲。因为人在平和状态下,理性才会达到最佳状态;相反,越是急躁甚至暴躁的人,他们的力量只会表现在外部的粗鲁和蛮劲上,且人在急躁或暴躁时难以做出最好的理性判断。所以,暴躁与暴戾往往是在让别人痛苦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
引自 心理发展有内在的逻辑进程
#
人出生后的每一天,给他任何的抚养接触都是他的心理营养,是他未来的心理资本。 如果说哺乳给了婴儿“味觉”的满足,被亲人抱在怀中或睡在父母身边可以完成他的“嗅觉”满足,那么五种感觉中还有三觉,即视、听、触觉,这三觉有什么作用呢?它们的作用就是接收“心理营养”,这种营养直通大脑,积攒下来,成为心理成长的内容。 心理学中有个很有名的实验,即感觉剥夺实验。这个实验是加拿大的两位学者在1954年做的。有一天他们想到一个问题:一个人,如果让他吃饱、喝足、睡好,让他在基本的物质保障方面得到充分的满足,但与此同时,不给他任何与心理活动有关的线索,即心理刺激,这个人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为此他们设计了一个感觉剥夺的实验室:一个房间,里面按日常生活所需布置好了,有床可以休息,有椅子可以坐,有洗手间可以用。至于吃的,被试想吃什么都可以点,会有人从窗口递进来。也就是说,被试待在房间里,吃喝拉撒睡都没问题。条件是被试要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还要戴上手套,把所有能引起感觉的东西都降到最低限度。房间里没有声音,没有色彩,没有文字,被试只能一个人待着,不能眼人交流,也不能看书或电视。 他们在大学里招募被试,谁来做实验就能挣钱,不仅白吃白喝,而且在房间里待的时间越长,拿到的钱就越多,超过100个小时还能翻倍。 先做一个简单的心理测试后,被试就进人房间了把门一关就在里头待着。很多人进去以后先要吃的,吃饱了就睡觉。反正无事可做,有的能睡一天,醒来接着吃,吃完又睡。到第三天,他们吃饱睡足了,觉得有点寂寞了,躺在床上胡思乱想、睡不着就起来在屋里转悠,一会儿坐下会儿躺下、一会儿又起来,就这么来回折腾。真难熬啊,简直是度时如年、度分如年,最后是度秒如年! 很多人应该有过类似的体验,比如我们坐长途火车或汽车,长时间坐着,如果没有报纸杂志和书籍,没有手机或手机没电了,就会觉得旅途漫长且难熬,无聊到除睡觉外只能找人聊天或打牌了。这是什么需求?这不是物质需要,这是心理需要。20世纪80年代,新疆到北京的火车要走四天,这趟车上经常现“旅行性精神病”,也称“旅途精神病”。 当然,这项实验比乘火车自在多了,而且结束痛苦感的主动权掌握在被试自己手中,如果被试不想继续实验,可以主动停止,床头就有一个按钮,被试只要一摁,门就开了,实验就结束了。 实验的大致结果是,被试平均待76个小时就出来了,熬过100个小时的人极少。也就是说,一般人四天左右就不想再待下去了,弄不好真会憋出精神病来。 这个实验说明,人不是吃饱喝足就能满足的。
引自 养育的最佳时期是依恋期
。。关注朋朋 遇见好书。。
83h5
李玫瑾教授最成功的育儿应该就是将女儿培养成哈佛高材生,这里有李玫瑾教授的全套讲座视频,希望能帮助到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