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山战役遗址的介绍

羊山战役遗址的介绍,第1张

羊山战役遗址坐落于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的羊山乡。当年,刘伯承、邓小平就是在这里指挥了著名的羊山战役。羊山革命烈士陵园位于羊山战役战场遗址——金乡县羊山集,是金乡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为缅怀在鲁西南战役和羊山战斗中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而兴建的。

七绝刘伯承

以寡敌多常胜之,运筹独眼见神机。

功成善后仍兵法,马放南山做教师。

回答者: 雨夜々江凄 - 经理 五级 1-4 20:03

出益州

一九一四年

微服孤行出益州,

今春病起强登楼。

海潮东去连天涌,

江水西来带血流。

壮士未理荒草骨,

书生犹荆少年头。

手执青锋卫共和,

独战饥寒又一秋。

记羊山集战斗

一九四七年九月

狼山战捷复羊山,

炮火雷鸣烟雾间。

千万居民齐拍手,

欣看子弟夺城关。

回答者: gl200502 - 试用期 一级 1-5 19:22

刘伯承

以寡敌多常胜之,运筹独眼见神机。

功成善后仍兵法,马放南山做教师

出益州

一九一四年

微服孤行出益州,

今春病起强登楼。

海潮东去连天涌,

江水西来带血流。

壮士未理荒草骨,

书生犹荆少年头。

手执青锋卫共和,

独战饥寒又一秋。

记羊山集战斗

一九四七年九月

狼山战捷复羊山,

炮火雷鸣烟雾间。

千万居民齐拍手,

欣看子弟夺城关。

回答者: 1014233370 - 初入江湖 二级 1-6 20:22 分类上升达人排行榜

用户名 动态 上周上升

胫下逆鳞 8685

dufu1212 3230

真航 3020

fengqingwuhen 1720

偶⑧迷惘 1520

更多>>

订阅该问题

您想在自己的网站上展示百度“知道”上的问答吗?来获取免费代码吧!

--------------------------------------------------------------------------------

如要投诉或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投诉吧反馈。

©2009 Baidu

  1、陈陶

  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注解:

  1、陇西行:古代歌曲名。

  2、貂锦:这里指战士。

  3、无定河:在陕西北部。

  4、深闺: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

  韵译:

  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

  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

  真可怜呵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

  还是**们梦中相依相伴的恋人。

  评析:

  《陇西行》共四首,这是第二首。首二句写将士忠勇,丧亡甚众;末二句写牺牲

  者是春闺**日夜盼望归来团聚的情人。全诗反映了唐代长期征战带给人民的痛苦和

  灾难,表达了非战情绪。三、四两句,以“无定河边骨”与“春闺梦里人”比照,虚

  实相对,宛若**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诗情凄楚,吟来潸然泪下。

  2、高适

  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chuāng)金伐鼓下榆关,旌(jing)旆(pèi)逶(wēi)迤(yí)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féi),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zhù)应啼别离后。

  **城南欲断肠,征人蓟(jì)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

  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男子本来就看重横刀骑马天下行,

  天子赏识非常时赫赫英雄显本色。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

  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

  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

  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

  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

  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

  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

  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

  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

  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

  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

  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鲜血纷飞,

  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

  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简评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的,这是乐府诗的发展,如果再进一步,就到了杜甫《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等即事命篇的新乐府了。《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这个曲调以前没有过记载,因此据说就是曹丕开创的。 曹丕的《燕歌行》有两首,是写妇女秋思,由他首创,所以后人多学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调做闺怨诗。高适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历来注家未对序文史事详加考核,都以为是讽张守珪而作。其实,这是不符史实的。此诗所刺对象应是受张守珪派遣、前往征讨奚、契丹的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

  诗大体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校尉”两句写抵达前线。羽书飞驰,见军情紧急;猎火照夜,说敌阵森严。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我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地形是无险可凭的开阔地带,这正有利于胡骑驰突,故接写敌军如暴风骤雨之袭来。“战士”两句用对比方法写出了主将骄惰轻敌,不恤士卒,一面是拚死苦战,一面仍恣意逸乐。这是诗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写。大漠衰草、落日孤城的萧飒景象,为“斗兵稀”作衬托,同时写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身当恩遇常轻敌”,正面点出损兵被围的原因,是诗的主旨。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诗虽古体,多用偶句,此段因内容需要,而犹着意作对仗。又此诗平仄转韵,一般四句一转,独此段八句全用仄韵,与表现双方摇摇不安的心绪相适应。杀气成云,刁斗传寒,都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末段四句,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岂顾勋”三字,仍是对将帅的讽刺。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诗以“至今犹忆李将军”作结,再次点明主题。盛唐时,殷璠评高适曰:“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此诗确实可以作为代表。

  鉴赏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开元十五年(公元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唐诗解》卷十六)这样理解是正确的。紧接着描写行军:“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战端一启,“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犹如“看明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张孝祥《六州歌头》)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所以紧接着就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最末二句,诗人深为感慨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尤为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杜甫赞美高适、岑参的诗:“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高使君、岑长史三十韵》)此诗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

  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经过惨淡经营而至于浑化无迹。气氛悲壮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诗人着意暗示和渲染悲剧的场面,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尤可注意的是,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全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运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全诗用韵依次为入声“职”部、平声“删”部、上声“麌”部、平声“微”部、上声“有”部、平声“文”部,恰好是平仄相间,抑扬有节。除结尾两句外,押平韵的句子,对偶句自不待言,非对偶句也符合律句的平仄,如“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碍石间”;押仄韵的句子,对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对也是很严整的,如“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这样的音调之美,正是“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节”(《唐风定》卷九邢昉评语)。

  3、李贺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

  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

  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

  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

  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鉴赏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后称“乐府诗”。多介绍战争场景。

  诗人的语言极力避免平淡而追求峭奇。为了追求奇,他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态上着力,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构思新奇,形象丰富。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象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1]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4、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解:

  1、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的山峰。

  2、受降城:唐代有东、中、西三座受降城,都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3、芦管:笛子。

  韵译: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评析:

  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

  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

  体,意境浑成。《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确

  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

  5、卢纶

  塞下曲·月黑雁飞高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解:

  1、单于:敌人的首领。

  韵译:

  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

  单于趁黑夜悄悄地窜逃。

  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

  大雪纷飞落满身上弓刀。

  评析:

  第三首写将军雪夜带领轻骑即将出征的情景。

  6、王昌龄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注解:

  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

  方的屏障。

  韵译: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评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

  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

  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

  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

  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7、王翰

  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解:

  1、夜光杯:一种白玉制成的杯子。

  韵译:

  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

  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

  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

  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归回?

  评析:

  诗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

  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

  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三、四

  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这两句,蘅塘退士评

  曰:“作旷达语,倍觉悲痛。”历来评注家也都以为悲凉感伤,厌恶征战。清代施补

  华的《岘佣说诗》评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从内

  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保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谓是悲凉

  感伤,似乎勉强。施补华的话有其深度。千古名绝,众论殊多,见仁见智,学人自

  悟。

  8、辛弃疾

  破阵子·为孙同甫赋壮语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释

  八百里:牛之名。

  五十弦:瑟。

  的卢:马白额入口至齿者。

  译文

  醉意中把灯拨亮抽出宝剑细看,一梦醒来营房里号角响成一片。官兵们都分到了将军奖给部下的烧肉,各种乐器齐把边疆的歌曲演奏。秋高马肥的季节,战场正在阅兵。 烈马奔驰好似的卢马一样飞快,箭发弦动响声如同劈雷一般。替君主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争取生前死后都留下为国立功的勋名。可惜的是而今我已白发斑斑不能报效朝廷。

  赏析

  这是辛弃疾寄给陈亮(字同甫)的一首词。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岁才状元及第,第二年就死了。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都落空了。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

  这词全首都写军中生活,也可以说是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中的生活。上片描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开头两句写军营里的夜与晓,“醉里挑灯看剑”一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次句“梦回吹角连营”,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上句是看,此句是闻。接下三句写兵士们的宴饮、娱乐生活和阅兵场面,词的境界逐渐伸展、扩大。“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炙是指烤牛肉。《晋书》载:王顗有牛名八百里,常莹其蹄角,王济与王顗赌射得胜,命左右探牛心作炙。“麾”是军旗。全句的意思是:兵士们在军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五十弦翻塞外声”,指各种乐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军歌。古代的瑟有五十弦。李商隐诗:“锦瑟无端五十弦。”这词里的“五十弦”,当泛指合奏的各种乐器。“翻”,指演奏。“塞外声”,指雄壮悲凉的军歌。

  下片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马作的卢飞快”,“的卢”,骏马名。相传三国刘备在荆州遇厄,的卢马载着他一跃三丈,越过檀溪(《三国志·先主传》引《世说》)。“作”,作“如”解。“弓如霹雳弦惊”,比喻射箭时弓弦的响声如雷震。“了却君王天下事”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天下事”指收复中原。收复中原,不仅是君王的事,也是人民共同关心的大事。末句一结,却转到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这一转折,使上面所写的愿望全部成为幻想,全部落空。

  9、杨炯

  从军行·烽火照西京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译文

  报警的烽火传到了长安,

  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调兵的符令刚出了宫门,

  将军的骑士就直捣龙城。

  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

  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宁作百夫长冲锋陷阵,

  也不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鉴赏

  选自全唐诗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用夸张的手法写外患严重,情势危急,生动传神的把战事紧急的军情传递给读者,并引出下文。“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表达了诗人忠贞的报国之心。

血战羊山集

刘邓首长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于1947年6月30日晚发起了鲁西南战役。担任第1梯队的第1、第2、第6纵队,从张秋镇到临蹼集300里的宽正面上,以突然勇猛的动作一举突破敌人黄河防线。我第3纵队为总预备队,随后跟进,于7月3日进至甄城地区集结我军渡过黄河,雄视敌华东战场10万大军的左翼及后方。蒋介石大为震惊,为堵住这一缺口,急令刘汝明集团之第55师主力退守郸城,第68师及第55师第18旅据守菏泽,并从豫皖苏及豫北抽调第58师、第32师、第66师和嘉祥的第70师,结成重兵集团,统归王敬久指挥,企图伏击我侧背,迫我背水作战。

刘邓首长根据军委“我军愈在内线多歼灭敌人,则出到外线愈容易发展”的指示,决心乘敌王敬久集团正在运动中和兵力分散之机,分割歼灭之。具体部署是:

以第1纵队插至巨野东南地区,切断敌第70师、第32师、第66师之联系,割裂、歼灭第32师;第6纵队经张凤集向东,一部切断敌第32师与第66师之联系,主力协同第1纵队歼灭第32师;第2纵队先歼谢家集敌第66师1个团,尔后与我第3纵队协同歼灭羊山敌第“师主力。另以冀鲁豫军区独第1、第2旅,进至万福河以北地区,阻击由金乡可能北援之敌。

我纵受领任务后,于7月12日中午出发,以每小时15华里的速度向南奔进,于13日1时许到达羊山集东北、东南地域。

羊山集位于金乡西北30华里,居民千余户。镇北面靠一孤山,东西长约5里,高约中幻米,山上突出三峰,形状似羊,由此得名“羊山”。当地称东峰为“羊头”,中峰为“羊身”,西峰为“羊尾”。羊身最高,能瞰制整个羊山和羊山集。守敌第66师系蒋介石嫡系陈诚所部,装备较好,受反动教育较深,是蒋介石打内战的主力之一。该敌进至羊山后,不分昼夜地抢修工事,沿山腰构筑地堡、交通壕,据守顽抗。

7月13日夜开始攻击。我以第8旅从东北、第9旅从西南攻羊山集,第7旅为预备队。部队在接敌运动中,由于水深齐腰,行动不便,进至水障区域内时,突遭敌村内、羊身、羊头三面火力压制第一次方击夫成14日夜,第1、第6纵队在六营地区全歼敌第32师和第70师,第2纵队歼灭谢家集之敌。羊山之敌极为恐慌,于16日中午以1个团的兵力,向南做试探性突围,被我第9旅歼其一部,余敌退回羊山。

15日,第2纵队参加对羊山作战,由西面对敌实施攻击。我纵随即调整部署,于17, 19, 20日连续3次与之协同作战。但因对地形、敌情摸得不清,部分干部有急躁情绪,组织工作粗糙,几次攻击,虽都有突破,但均未站住脚,天亮前撤回原阵地。

时值盛夏,天气炎热,连日大雨,所有的交通沟都变成了小河。部队在水深及胸的战壕里与敌奋战,十分艰苦。由于长时间泡在水里,皮肤都发白肿胀,有的伤口化了脓,壕沟里布满了敌人的尸体,连沟水都变成了红褐色。炊事员送饭,开始是将饭锅放在门板上漂在水上推进,后来索性改成小船来运。由于天气炎热,敌尸体来不及掩埋,腐烂发臭,前沿阵地的指战员只好用棉花或布条塞住鼻孔吃饭。

在羊山激战过程中,金乡援敌第58师及第199师进至万福河南岸,为军区独立旅所阻,7天未前进一步19日,蒋介石飞临开封督战,一面从西安、洛阳、汉口等地调兵遣将,驰援鲁西南;一面严令王敬久率第58师及第199旅不惜一切代价,速解羊山之围。刘邓首长决心除以一部兵力继续围困羊山之敌外,集中主力先在运动中歼灭援敌,尔后再打羊山。22日6时,敌第199旅在飞机、坦克、炮火掩护下渡过万福河。时降大雨,道路泥泞,敌坦克、大炮运动困难,敌前卫第5%团孤立,我第9旅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组织第25团主力从敌两侧,第26,第27团迂回敌后,歼敌大部。我第7旅主力多路出击,将敌第199旅主力分割包围,我第2纵队和军区独立旅从西侧出击,经彻夜激战,全歼敌第199旅。我纵队俘敌旅长王士翘以下2000余人。23日、24日,敌第58师又数次增援,均为我纵队所阻,敌龟缩金乡。

23日,毛主席指示我野:对羊山之敌,“判断确有迅速攻歼把握,则攻歼之。否则,立即集中全军休整10天左右,除扫清过路小敌及民团外,不打陇海,不打新黄河以东,亦不打平汉路,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刘邓首长认真分析敌情,认为各路援敌尚在调动中,且金乡敌无力再援,羊山集敌人已遭到削弱,我集中全部主力速歼该敌是完全有把握的。随即重新调整部署,并调野司榴弹炮营、第1纵队炮团加强火力。

24日,我率各旅、团干部和担任主攻的第7旅营、连干部,踵着齐腰的泥水,沿着交通壕抵近前沿阵地详细观察地形,了解敌情,现地分析几次玫击受挫的原因。

经过认真研究,我认为数次攻击不果,主要原因是没有置重点于夺取制高点,结果几次攻进均被敌火力压制,被迫退出。因此,攻占制高点羊身是整个战斗的关键。

原因找到了,我决定改变打法,重新调整攻击部署:集中6个旅(我纵3个旅,第2纵队1个旅、第6纵队1个旅、独1旅)之优势兵力,分割围歼羊山之敌。以第7旅(附第1纵队山炮团)和第6纵第16旅为主攻部队,首先攻占羊身,尔后分别向东向西攻击羊山集;第8旅第24团协同第20团攻羊头,主力位羊山集以东以南布阵,捕捉突围之敌;第9旅阻击北援之敌,并在姜庄、后刘庄相机攻村。

我把看地形的情况和重新调整部署的设想用电话向李达参谋长汇报了1个多小时。李达参谋长向刘邓首长作了报告,给我回电话说:同意你的部署。

各参战部队按新的作战部署积极准备。

27日18时,我对羊山集之敌发起总攻。炮火准备足足打了40分钟。担任主攻的第7旅第19团3营在营长南峰岚率领下,以迅猛动作一举突破敌阵地,攻上羊身主峰。与此同时,第16旅第46团也从羊尾攻上主峰。两支部队互相支援,密切协同,将敌人压到南侧半山腰。

敌利用我阵地未及巩固之机,多次向我反扑,企图夺回主峰,均被我两旅勇士击退。

在我占领羊身主峰的同时,我纵队第8、第9两旅从羊山集以东、以南攻人村内,直捣敌指挥中枢。经反复激烈争夺,敌核心阵地被摧毁,敌争相逃命。至28日12时,逃敌全部被歼,战斗胜利结束。

羊山集之战,我纵队共毙伤敌4000余人,俘敌7000余人,缴获榴弹炮9门, 汽车 30余辆。我纵队伤3041人,亡506人。其中,第19团3营营长南峰岚、第20团2营营长袁德兰、第22团2营营长吴锡山、第23团l营营长丁岗、第7旅侦察股长李兴让及纵队杀敌英雄史玉伦同志光荣牺牲。

战后,刘司令员赋诗一首,纪念羊山集战斗:

狼山战捷复羊山,

炮火雷鸣烟雾间,

千万军民齐拍手,

欣看子弟夺城关。

有关革命文化的红色诗词有《七律·长征》、《采桑子·重阳》、《羊山集战斗》、《青松》、《清平乐·六盘山》等。

1、《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3、《羊山集战斗》

狼山战捷复羊山,炮火雷鸣烟雾间。

千万居民齐拍手,欣看子弟夺城关。

4、《青松》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5、《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1946年6月26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集团公然撕毁国共停战协议,集结重兵,悍然向我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大规模进攻,然后又对其他解放区展开了猛烈的进攻,中国***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游击队拿起武器奋起自卫,解放战争拉开了帷幕。

1947年7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强渡黄河成功,随后对国民党反动派发起了全线进攻,首先遭遇的便是国民党的3个精锐整编师,即第70师、第32师和第66师,驻扎在巨野东南方向至金乡西北一带。

刘伯承、邓小平命令部队务必给予全歼。

晋冀鲁豫野战军第2纵队奉命围歼国民党第66师,司令员陈再道立即做了战前动员,传达了野战军刘、邓首长的命令,要求部队打出士气来,坚决打好渡河后的第一仗。

然而,国民党整编第66师可不是个软柿子,国民党参谋总长陈诚曾担任过该师师长,一直将其视作为自己的命根子,对该师倾尽了所有。目前,整编第66师占据羊山集,兵源齐备,装备精良,清一色美式枪械,加上现任师长宋瑞珂是黄埔军校第三期高材生,有勇有谋,全师战斗力相当强悍,难啃得很。

解放军渡过黄河之前,整编第66师师长宋瑞珂就已命令部队在羊山集四周修筑了大量的环形工事,布置了交叉火力网,易守难攻。

此次战斗由2纵担任主攻,3纵协同作战。战前,2纵司令员陈再道和3纵司令员陈锡联开了个碰头会议,决定总攻时间定为7月16日晚,2纵从羊山集西面主攻,3纵在羊山集东面负责佯攻,吸引敌人的火力点,为2纵发起总攻创造有利条件,而晋冀鲁豫野战军独立旅则在南面方向负责围点打援。

然而,天公不作美,16日一大早,天空下起了大雨,并持续了一整天,总攻时间只好推迟。

17日傍晚时分,陈再道率领2纵率先向羊山集守敌发起了攻击,3纵和独立旅也随后全线出击。

令陈再道没有想到的是,整编第66师的抵抗非常顽强,2纵每前进一步都很困难,部队开始出现了伤亡。激战至天明,2纵仅占领了羊山集西部的一角,而3纵也仅攻占了羊山集东面巴掌大的一块地方。

天刚蒙蒙亮,整编第66师居然依葫芦画瓢,学着解放军的样子发起了反冲锋。2纵猝不及防,出现了大量伤亡,十余名团级军官相继负伤,陈再道只好命令部队后撤。

战斗暂时停止。

在这关键时刻,十分了解陈再道脾气秉性的刘伯承、邓小平和徐向前等晋冀鲁豫野战军首长们,决定征询一下爱将陈再道的意见,遂立即拨通了陈再道的电话,言简意赅:陈再道,你是想继续打,还是准备撤下来?

走南闯北、征战无数、鲜有败绩的陈再道一听野战军首长们准备让自己撤下来,立刻急了,斩钉截铁地说道:不能撤,继续打下去,送到嘴边的肥肉不能扔了。

刘伯承、邓小平同意了陈再道的意见,准备再给他一些时间,全力攻克羊山集。

趁着战斗的间隙,陈再道和陈锡联仔细地观察了羊山集的地形,总结了暂时失利的原因,及时调整了战斗部署。

7月27日黄昏时分,攻打羊山集的战斗再次打响。

这一次,陈再道和陈锡联调集了2纵和3纵所有的火炮,榴弹炮、山炮、野炮和各口径迫击炮同时开火,对着整编第66师的前沿阵地进行了一轮炮火覆盖,摧毁了羊山集外围大部分坚固的工事。紧接着,2纵、3纵全体指战员随着炮火延伸,向羊山集发起了冲锋。

战斗至当日深夜,2纵终于攻克了羊山主峰,占领了制高点。敌第66师先后组织多次反扑,企图夺回制高点,但均被2纵打退。

随后,2纵第6旅顺利攻克了羊山集的西关,冲进了西大街,开始与敌人展开巷战,一寸一寸地向前推进。与此同时,陈锡联的第3纵也成功突破了羊山集的东关,占领了东大街,也与敌人展开了巷战。就此,羊山集守军整编第66师已被2纵和3纵分割包围。

但是,敌人凭借优势装备和对羊山集地形的熟悉,仍坚持负隅顽抗。2纵和3纵推进得十分艰难,每占领一个房屋,都要与敌人鏖战一番,战况空前惨烈,部队开始出现了较大的伤亡,冲在最前面的2纵第18团首当其冲,伤亡最大,营级干部伤亡殆尽,1营的正、副营长相继牺牲。

鏖战至7月28日上午,2纵和3纵终于全部歼灭了羊山集内的国民党整编第66师主力,胜利会师于羊山集中心地区。此时,枪炮声已逐渐稀疏,但仍有零星战斗,那是解放军战士们在肃清个别房屋和工事内的残敌,已无关整个战局。

眼看胜利在望,陈再道终于松了口气,心头的大石头落了地。此战,他顶住了压力,及时调整了作战部署,其高超的军事素养和卓越的指挥能力展露无遗。静下心来的陈再道钻出掩体,想要到羊山集的大街上走一走,看一看,毕竟,这里是他浴血奋战的地方,他要看看那些牺牲的同志们,送他们最后一程。

作战参谋及时地拉住了陈再道,不让他到处乱走,因为此时战斗还没有完全结束,敌人的炮火还在没有目的地乱炸。就在陈再道刚被作战参谋拉回的一瞬间,一发榴弹炮恰巧落在了刚才陈再道停留的地方,将地面炸成了一个大坑,溅起的泥土落了他一身。

至当日下午,羊山集战斗以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全面胜利宣告结束。自7月17日至7月28日,羊山集战斗整整打了12天,是役,晋冀鲁豫野战军歼灭国民党整编第66师全部,共计23万余人。

多年以后,陈再道曾回忆起羊山集战斗,不禁感慨地说道:羊山集这一仗,是我生平打得最艰苦的一仗,牺牲的战士也最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772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