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打锦州时城里的平民呢?

解放军打锦州时城里的平民呢?,第1张

城里的平民,基本上闭门闭户,躲了起来,还有一些钻了防空洞,

而且,当时攻打锦州,主要炮轰的是锦州外城,内城是不在打击范围之内的,

因为内城不好防御,所以当时国民党的军队把防御重点修筑于外城!

锦州攻坚战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10月,在辽沈战役第一阶段中,解放军东北野战军主力对据守辽宁省锦州国民党军进行的攻坚战役。

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指挥第6兵团部及2个军部、7个师及其他部队共10万余入,固守锦州待援。

为增援锦州,蒋介石从关内急调第39、第62军,第92军第21师,独立第95师,海运至葫芦岛,连同原驻守锦西的第54军共11个师,组成“东进兵团”;从沈阳调新1、新3、新6军,第49、第71军等共11个师又3个骑兵旅,组成“西进兵团”,实行东西对进,夹击进攻锦州的东北野战军。

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决定以5个纵队16个师和炮兵纵队主力夺取锦州,以2个纵队8个师在锦西以北塔山、虹螺山一线组织坚守防御,阻击“东进兵团”,以3个纵队11个师置于彰武、新立屯地区,组织运动防御,节节阻击“西进兵团”,以1个纵队主力位于高桥地区,为战役预备队。

锦州攻坚战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扫清锦州外围据点。9日,外围作战开始,经过激烈争夺,至13日,由第2、第3纵队和第6纵队第17师、炮兵纵队主力组成的北集团攻占锦州城西北的合成燃料厂及黑山师、团管区,城北的配水池、亮马山;由第7、第9纵队和炮兵纵队一部组成的南集团攻占罕王山,前出至女儿河北岸;东面第它纵队攻占大、小紫荆山、百官屯、北大营。防守上述据点的国民党军一部被歼,大部退守城内。在外围作战的同时,攻锦各纵队进行了攻城准备,将交通壕一直挖到守军的阵地前沿。

第二阶段,总攻锦州城垣。14日10时,东北野战军集中火炮360余门,向锦州城发动猛烈轰击,为步兵突击扫除障碍。11时左右,突击部队迅速突入城内,在打退守军的多次反扑后,继续向纵深发展。后梯队及时投入巷战。15日拂晓,攻城部队胜利会师,歼灭范汉杰指挥所和第6兵团部。此时,残余守军约16万余人退守锦州老城。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由南门和城东南角突破,第2纵队由城西北角突破,并迅速攻克该城,至18时战斗结束。

辽沈战役打响

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根据中央军委关于“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作战方针,打响辽沈战役。中央军委一再指出,作为东北的门户,攻占锦州是整个战局的关键。毛泽东发电报给东北野战军将领明确,横下一条心,打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

原三纵八师政委 刘光涛:打锦州是关门打狗,这里边是最厉害的,冒险性也大,从内线转到外线去打仗。不光是部队,就是后边的供应也来不及。

1948年10月14日10点整,人民解放军近千门大小火炮万箭齐发,总攻锦州拉开序幕。距离总攻31个小时之后,锦州守敌的最后据点被攻克,锦州攻坚战胜利结束。

原东北民主联军三纵七师政治部主任 刘振华:90分钟的火力准备,45分钟,休息5分钟,然后接着打,整个敌人是打哑了。

原东北民主联军三纵七师十九团三营八连指导员 翟文清:上级给我的任务就是速战速决,越快越好,实行强攻,要在两个小时以内把楼打下来。

为了全歼东北国民党军,东北野战军日夜兼程,乘胜追击。10月31日,相继解放铁岭、新民、抚顺、本溪、辽阳、鞍山、海城。11月2日,东北最大工业城市沈阳宣告解放,同一天,营口解放。至此,历时52天的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也标志着东北全境宣告解放。

原东北野战军第1纵队宣传分队长 陈生秀:有的是打白旗,有的是派代表出来,找解放军,接受投降时候武器都摆好了,枪炮都摆那个地方。国民党情绪不像平时傲气得很,现在见了解放军低头哈腰的。

辽沈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国民党军队,也为全中国的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8年11月14日,毛泽东在《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一文中指出:“现在看来,只需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14天后,东北野战军84万大军挺进关内,直趋平津。

我知道的也不多,咱们就算是探讨探讨吧。

1、辽宁有一个说法叫做辽西走廊,说的是从山海关开始沿海形成的一条经济相对富裕的地区。这同样也是一个地理说法,因为要知道只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才有便捷的交通给军事调动使用。不管是明清也好,还是国共也好,大兵团机动在从辽宁与河北之间锦州确实可以算是一个重要的节点。

但要说东北势力入中原一定要经过锦州,却也不尽然。你的两个例子其实都是有特殊的历史条件的。先说明清,首先是战略明朝掌握锦州那就是前进基地,把防御造到了满清的家门口,如鲠在喉啊!自然欲除之而后快,到不一定是想要走这条路去北京。

要知道吴三桂叛变之前,满清从来没有从山海关进入过中原,走的都是蓟门、蒙古。所以说拿下锦州和要打北京并不是必须的。但明朝失去东北,确实标志着对东北的控制力彻底失去。当然失去东北的另一主要原因是东江镇的破灭。

所以争锦州,和威胁北京没有必然关系,山海关才是关键。

而辽沈战役时期之所以锦州成了关门的关键,也是因为共军是从西北而来,内蒙古、蓟门不可走,海路、空军不足用,只有辽西走廊能够为国军提供足够的运力,所以锦州陷落才标志着国军南撤企图成为泡影----另一条路早就已经在共军手里了。所以共军占据了东北,平津战役时候东北的兵力也并非都是走的锦州、山海关,经过热河的东北兵力还要多了辽西一路。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对关内势力来说锦州是个跳板,战略位置虽然重要但并非不可放弃。对关外势力来说,锦州却是攸关生死之地,重要性不可同日而语,若被关内势力占有绝对是会狗急跳墙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只能说山海关天下第一关之名实非浪得虚名。但是明末满清几次三番的入关也说明了,袁崇焕执着于宁锦,守辽不守蓟是多么愚蠢。

结论:关内势力失去锦州,确实就等于失去了东北。但关外势力以为这就可以威胁北京?那不过是长征第一步罢了。

2、东北也仅是世界一角,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殊性。对于世界所有军队来说,野战能力都是胜负关键。具体来说,东北作战关键在于辽西走廊的切断能力。即使占有城市、堡垒,却不敢出城与敌野战,那么无法切断辽西走廊,就无法对作战产生影响,不敢出城与敌野战,自然就只能坐看友军困守危城,也只能坐看敌军想自己的纵深方向进攻。围点打援一方自然就是看中了敌人对锦州切断辽西走廊功能上的期望,太过于迷信锦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发挥人的主观性,来达到对敌人打击的突然性。

野战能力任何时候,都是胜负的关键。因为没有任何一座城市可以自给自足。

3、从现在马后炮的角度来看,袁崇焕执着于关外开拓完全是脱裤子放,多此一举。明末正是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地球小冰河时期,北方粮食产量常年收获的甚至没有种下去得多。以当时的情况,真正是守好蓟辽,收拾了晋商那帮吃里爬外的汉奸,就可观敌自败。

当然,袁崇焕是不知道的。但我认为他的坚城防守策略依然让我无法苟同。

原因是要防守,山海关、宁远足以。如果想要平辽,非野战不能成!

有钱修城,不如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如果拼着死人,锻炼出一支可堪一战的军队,才是真正值得依赖的力量,比修百八十个堡垒都要有效得多。

4、对关内来说,宁远重要。

对关外来说,锦州重要。

松锦之战 (1639年 - 1642年)

松锦之战,又称松锦大战,是由皇太极发动,明、清双方各投入十多万大军,从明崇祯十二年(清崇德四年)(1639年)二月,到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1642年)四月,战争经历了三年,此役是明清双方的最后关键一役。

崇祯十二年(1639年)明廷调任洪承畴为蓟辽总督,系东北边防,防卫金人。崇德五年(1640年)三月,皇太极命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贝勒多铎等人领兵修筑义州城(今辽宁义县),“驻扎屯田,令明山海关外宁锦地方不得耕种”,崇德六年(崇祯十四年,1641年)三月,清兵包围了锦州,“填壕毁堑,声援断绝”。

锦州守将祖大寿向明廷报称:“锦城米仅供月余,而豆则未及一月,倘狡虏声警再殷,宁锦气脉中断,则松山、杏山、锦州三城势已岌岌,朝不逾夕矣。”明廷命洪承畴领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八总兵,步骑十三万,速令各镇总兵“刻期出关”,速会兵于宁远。

首战初捷:

崇祯十四年(1641年)四月下旬,洪承畴部至松山与杏山之间。四月二十五日,双方在乳峰山战事胶着,“清人兵马,死伤甚多”,清军失利,几至溃败。洪承畴将吴三桂列为首功,说:“吴三桂英略独擅,两年来,以廉勇振饬辽兵,战气倍尝,此番斩获功多。”

洪承畴不敢冒进,驻扎宁远,以窥探锦州势态。并向朝廷表示:“大敌在前,兵凶战危,解围救锦,时刻难缓,死者方埋,伤者未起。半月之内,即再督决战,用纾锦州之急。”兵部尚书陈新甲以兵多饷艰为由,主张速战速决,催承畴进军,崇祯帝诏令洪承畴“刻期进兵”,又分任马绍愉、张若麒为兵部职方主事、职方郎中督促决战。

崇祯十四年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畴在宁远誓师,率八总兵、十三万人,二十八日抵锦州城南乳峰山一带,二十九日,命总兵杨国柱率领所部攻打西石门,杨国柱中箭身亡,以山西总兵李辅明代之。此时明军士气正锐,皇太极对清军失利心急如焚。

突围:

崇德六年八月十八日皇太极带病急援,“上行急,鼻衄不止”,六昼夜兼行500余里,七月十九日到达锦州城北的戚家堡(辽宁锦县齐家堡),分军驻王宝山、壮镇台、寨儿山、长岭山、刘喜屯,就地挖壕,紧紧包围在松山一带,“断绝松山要路”。洪承畴与清军决战于松山、锦州地区,皇太极秘令阿济格突袭塔山,趁潮落时夺取明军屯积在笔架山的粮草十二堆。

明军“因饷乏,议回宁远就食”,决定明日一早分成两路突围南逃。大同总兵王朴一回营便率本部人马首先乘夜突围逃跑,结果“各帅争驰,马步自相蹂践”,黑夜中,明兵“且战且闯,各兵散乱,黑夜难认”。总兵吴三桂、王朴等逃入杏山,总兵马科、李辅明等奔入塔山。

承畴等人突围未成,困守松山城,几次组织突围,皆告失败,掉进壕堑里的不计其数,不久“转饷路绝,阖城食尽”,松山副将夏承德遣人密约降清,以为内应。

崇德七年(1642年)二月十八日城陷,洪承畴、祖大乐兵败被俘至沈阳,总兵邱民仰、王廷臣、曹变蛟就地处决,三月八日,祖大寿率部献城归降,清军占领锦州。四月二十二日,清军用红夷大炮轰毁杏山城垣二十五余丈,副将吕品奇率部不战而降,松山、锦州、杏山三城尽没,至此松锦大战结束。

洪承畴为表示忠于明室,宣布绝食,但到了五月剃发降清。洪承畴投降以后,明朝不知道他已经变节,思宗闻之大震,辍朝特赐祭九坛,祭到第九坛的时候,又得到军报,说洪承畴降清了,京城大哗。

据《清太宗实录》记载:“是役也,计斩杀敌众五万三千七百八十三,获马七千四百四十匹,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件。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众,所弃马匹、甲胄以数万计。海中浮尸漂荡,多如雁鹜。”

影响:

松山、锦州、塔山、杏山四城失陷,祖大寿举城投降,致使“九塞之精锐,中国之粮刍,尽付一掷,竟莫能续御,而庙社以墟矣!”京师大震,王朴以“首逃”之罪被逮捕,法司开庭审讯。御史郝晋发言:“六镇罪同,皆宜死。”“三桂实辽左之将,不战而逃,奈何反加提督”。

兵部尚书陈新甲覆议,“但姑念其(吴三桂)守宁远有功,可与李辅明、白广恩、唐通等贬秩,充为事官。” 请独斩王朴,崇祯十五年五月十九日处死王朴。职方郎中张若麒被处以死刑,兵部职方主事马绍愉给予削籍的处分。三桂受到降级处分,镇守宁远。松锦大战标榜着明朝在辽东防御体系的完全崩溃,明朝在辽西的最后防线仅剩下山海关的吴三桂部。

辽沈战役中关门打狗,门指的是锦州。

锦州是当时东北到内地的唯一条火车线经过的地方,是交通要道,同时也是国民党的重兵集团驻地。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拿下了锦州切断了北宁线,孤立了沈阳和长春的国民党军。

关外,东三省的国军,如果要撤退至关内,必然走锦州—葫芦岛——山海关一线,这也是历来兵家进关的必经之路(比如清军入关)。一旦攻下锦州,东三省的国军就成了瓮中之鳖,跑不掉了。另外,我军应用了“围点打援”的战术,以25万人围攻锦州的同时以6个纵队零两个师阻击国军增援锦州的东进以及西进兵团。

东北野战军经31小时的激战于1948年9月15日攻陷了锦州并歼敌10万余人,将国军出关的咽喉紧紧扼住,形成了“关门打狗”之势。

辽沈战役时间:

辽沈战役时间是1948年9月12日至1948年11月2日。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和***为了争夺统治权发起了内战。内战爆发初期,国民党和***同时盯上了东北这块肥沃的土地。

但因为种种原因,在战争初期没有在东北地区发生重大战役,反而是先在中原地区发起了猛烈进攻。1948年7月,中原战争告一段落。在分析了战况后,***最终决定要借着这个时机再一次发起总攻,趁着这个机会把东北地区拿下。所以******决定中原战争胜利的基础上发起辽沈战役,并将时间定在1948年9月份。

在确定了辽沈战役时间后,******便开始进行细致的军事部署策略。战争爆发后,在短短的三个月内,经历了大小无数次战争后,东北全境解放,随着东北全境的解放,辽沈战役便也走向了尾声。

-辽沈战役

辽沈战役:解放战争的首场决战!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 ,包括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三场战略性战役 。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无论战争规模还是取得的战果,在中国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在世界战争史上也十分罕见。这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战略决战的序幕是在山东战场上揭开的,这就是1948年9月16日至24日的济南战役。华东野战军集中强大兵力对济南发动攻击,经8昼夜激战,歼敌11万人,取得胜利。这是人民解放军解放敌人重点设防的大城市的开始,也是蒋介石以大城市为重点的防御体系总崩溃的开始。 

1948年7月初,解放战争的形势出现了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重大变化。在东北战场上,国民党军东北“剿总”卫立煌集团的14个军55万人,被迫困守于长春、沈阳、锦州三个互不联系的孤点,其企图集中兵力,重点守备,牵制东北我军,如形势不利则撤回关内。

至1948年8月,东北野战军已发展到12个纵队36个师又15个独立师、3个骑兵师及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兵纵队、1个坦克团,共约70万人,另有地方部队33万人,总兵力约100万人,成为各野战军中最为强大的一支力量。在全国五大战场中,东北战场的形势对人民解放军最为有利,已经具备了与敌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

早在1948年2月7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就根据东北敌军有可能全部撤至关内的情况,致电东北野战军,要求其下一步作战应考虑以主力南下北宁线,截断敌军由陆上撤退关内的通路,以便对敌人形成关门打狗之势。4月20日,东北野战军致电中央军委,决定8月中旬开始南下作战。中央军委在同意东北野战军南下作战计划的同时,命令华北第2、第3兵团相机行动,牵制关内敌人,配合东北野战军作战。

东北野战军主力开始南下后,因敌情有所变化,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对南下作战的困难又估计过重,决心曾一度有所动摇。中央军委对此提出严肃批评,并强调:应从战争的全局利益出发,迅速下决心以主力南下北宁线。

9月12日,战役开始,至10月1日,东北野战军完成了对锦州的包围。其中以5个纵队16个师攻歼锦州守敌,以2个纵队又2个师阻击锦西、葫芦岛方向增援之敌,以3个纵队阻击沈阳方向援敌,以1个纵队欠1个师为总预备队,另以1个纵队及11个独立师围困长春。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对锦州发起总攻,15日攻占锦州,全歼守敌10万人。锦州解放后,长春守敌,一部起义,一部投诚。至19日,长春解放。

锦州、长春解放后,蒋介石企图东西对进,重占锦州,打开向关内逃跑的退路。由沈阳出援的廖耀湘兵团继续向锦州前进。东北野战军得知这一情况后,判断沈阳之敌有可能经锦州实行总退却,即向中央军委建议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在辽西地区歼灭廖耀湘兵团。中央军委批准了这一建议,东北野战军原定的北宁线作战由此演变为歼灭东北敌军主力的一场大决战。

10月21日,东北野战军主力由锦州地区挥师东进。26日,对敌展开了大规模的围歼战,至28日,全歼廖耀湘兵团10万余人,其中包括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中的新1军和新6军,从而消灭了东北敌军的精锐主力。辽西会战刚一结束,东北野战军即向沈阳出击。11月1日进入市区,守敌人纷纷溃逃,2日沈阳解放。

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来国民党军东北“剿总”和所属4个兵团部、11个军部、36个师及地方保安部队共47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整个形势表明,东北战场作战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解放军的军力和经济力均已超过国民党军,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决战条件已经成熟。

辽沈战役作为解放战争首场战略决战,实现了运动战、围歼战、城市攻坚战、阵地阻击战等多种样式的紧密结合,且军事斗争与政治攻势密切配合,作战行动与保障行动共同释效,在特定作战域中争得了先机,在战略指导、战役指挥和战术运用方面,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军事财富,即便是对于带有智能化特征的信息化作战,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辽沈战役的胜利,还造就了一支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并在东北地区建立了可靠的战略后方,为后续决战、解放全国奠定了雄厚基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4277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9
下一篇2023-09-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