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除掉了中国留学生,为什么美国教授充满“怨气”

开除掉了中国留学生,为什么美国教授充满“怨气”,第1张

原文转载自虎扑论坛拒绝被带节奏 - 分析美国教授写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

作者:唐纳德川普

这几天网上一封所谓哲学教授袁劲梅写给中国学生的信突然席卷网络,然而内容一看就是浓浓的读者风,让我不禁警觉起来。经过仔细研究这个人的背景,信件来源以及文章内容,发现这完全就是为了炒作发的一封信。

人物介绍 袁劲梅是一位来自美国的哲学教授。她现在是美国克瑞顿大学(Creighton University)的终身教授,曾任美国哲学协会“亚洲哲学和亚洲哲学家委员会”委员。近年来,她在海内外发表大量散文、诗歌、小说及哲学论文,作品曾获“联合文学奖新人奖”等多种奖项。

先说一下这个所谓的克瑞盾大学。这个学校在芝加哥附近不远,巴菲特老家NEBRASKA。学校具体怎么样,据说PREMED不错,其他的很一般,但是具体什么情况没上过我也不多说。不过有趣的是此学校的中文翻译与围城里的克莱登大学有几分相似。曾任美国哲学协会“亚洲哲学和亚洲哲学家委员会”委员,听起来名头非常响亮,Committe Asian and Asian American Philosophers & Philosophies,其实就是个哲学研究者互帮互助组织,袁在2007-2008当了一年的委员会委员,但是在美国呆过一段时间的人就明白所谓委员会Committee基本在美国是烂大街的,到处都是,包括这个所谓的委员会在内。袁主要负责EASTERN DIVISION MEETINGS,即为东部见面会,有且只有一次两次,她本人没有参加。此信息公开在http://APAONLINEORG上面,大家可以自行查阅。http://cymcdncom/sites/wwwapaonlineorg/resource/resmgr/Asian_Reports/2008_Asianspdf

克瑞顿大学近日开除了一位来自中国的研究生,而袁劲梅教授本人正是这位研究生的导师。她观察到中美大学教育的差别,同时郑重地给这位被开除的留学生写了一封信,坦诚地表达了她本人的观点。

这点就非常有问题了。这个文章首先发表在雨花杂志社2017年第七期上面。这不很搞笑吗?自称是给学生写了一封信,私人信件,结果发表到一个杂志社上,杂志社编辑发出来的时候特意说了为保护学生隐私把姓名抹去,这句话换句话说就是袁劲梅投稿的时候压根就是指名道姓说这个学生了。写公开信这种程度,谁先说谁先占便宜,事情到底怎么样,师生两个人之间的事情,你捅到中国的杂志社上发公开信,朋友圈网络上一发酵,学生辩解的机会都没有,而自己瞬间占领舆论。

“在美国,或在C 大,遍地都是西方文化,加开一点中国文化研究项目,很不容易,全是教授自愿作出的无偿贡献。所有的研究生,都是教授的作品。我用同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研究生,我希望每一个作品都是杰出作品。你被取消学籍,第十一个作品报废。你没达到标准,是我和你的共同失败。”

这不搞笑来的吗,学生是老师的作品吗?你自己说的话自己打自己脸?按你自己的标准看不是一起寻找真理的同路人吗?

“事实上,我从来没有跟你绕过弯子,也没有改变过对你的要求。你失败的原因,有些是你自己的责任,有些是那些把你教成这种样子的教育模式和社会环境的责任,有些是我的责任。”

好了,马上要开始喷中国了。

“你想要的是到美国来见识一圈,和教授搞好关系,使一些点子,让教授按着你的设计,给你一些作业,你轻轻松松得到一个学位;再靠这个学位,说自己成为学者了,然后在中国或美国找个挣钱多又体面的工作。你说你将来想在大学当教授,你还对我说过不止一次,你必须得到这个学位。我懂这个学位对你的重要性。”

这想法有什么毛病?

“在学术领域,你必须不为任何利益撒谎,只说真话,且对自己说的每一句话负责任;你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去寻找未知,没有捷径可走;你还必须知道自己的局限和无知,把你个人的角度和判断低低地放在“公正”之下,这样,你才能开始做学问。”

袁劲梅开始装逼了学术逼,搞得好像除了读书做学问,别的都是垃圾,典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PHD和学术只是世界上众多行业中的一个,别的行业哪一个优秀佼佼者不要脚踏实地?

"讲你的责任,其实是我对你的最后评价。或,是我给你的解释——为什么你不适合做学问。你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商人、公司老板或其他什么职业人士。搞学术,和经商或当清洁工,没有职业高下的不同,但明显有职业要求的不同。做学问,要有品格,最首要的是,得做人。我前面说的误区,与其说是学术上的,不如说是如何做人上的。"

同上,做生意就不要做人?运动员就不要做人?牛顿人品可是一般,学问罕有敌手,你怎么说?

“做学问的人,要对自己说的每一句话负责任。如果你不能,或不想负这个责任,你别走这条路。我不培养产品推销商(不会),也不培养哗众取宠的网络编辑(没能力)。”

姐们问题是你已经在网络推销了。

“你自己要承担的责任,还包括你的人格分裂。这一点,不能全怪你,人格分裂是畸形教育的结果,这也是我最后要讲的你的社会背景的责任。你是我见过的最自相矛盾的学生。当我想到你的社会背景,我对你的人格分裂抱有同情。但是,我还得指出,这是病态。你应该尽快找心理学家帮助,治好这个毛病。做学问的人,必须里外一致,言行一致。”

到底是谁人格分裂要看医生?你说的畸形教育和社会背景是什么意思?你是说中国畸形教育社会背景有问题你们美国就没有这种学生吗?不见得吧,我在美国十年见得美国人抄袭作弊多了去了,心理脆弱的比中国多得多,哪里畸形?把人打上人格分裂的标签,意欲何为?

多说一点。原文中说的抄袭的确是不对。耍小聪明也在哪个领域都无法获得真正的成功,没什么可说的。

但是师徒关系到这样,说是学生人格分裂,难道不考虑一下自己方法也有问题吗?那C和I之前或者之后,也不考虑下是不是学生后来发现对这个不感兴趣了?克莱登大学研究生基本上是全奖,涉及到钱的问题谁对谁错多不好说。

而且这个袁劲梅实在是太装逼了,要真想帮助学生,你把信发出来给媒体,还要靠媒体把名字隐去,你这是想透过自己的话语权坑人吧?公开泄愤就公开泄愤,高举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旗帜毁对方,主观不论,客观上就是无耻。

先起个唬人的标题,又是美国教授又是留学生,骗到吃瓜群众的信任,然后开头扯一下水分十足的名衔介绍,让人觉得非常权威,中间强调做人如何如何之类的怎么说都对的道理,最后温婉攻击中国的教育模式和社会环境,朋友圈煽动转载网络上传播,跟以前的河蟹套路文章没啥区别,都属于攻击别人为手段抬升自己。

作者:尚书右丞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2925367/answer/21912601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徐白 学好火球术,成为优秀的魔法师

写出这种文章的人,要不就是圣人,要不就是大奸大恶。

如果真有教授像信中所说这般如此认真的对待学术,我相信她会是一个品德非常高尚的人。而如此认真之人,在学术上的成就也定然不会太低。所以这份信真假,只要看看这个导师为人的品行如何,以及她的学术成就如何,就能下个判断。

当然有人会说不能因人废言,这是完全错误的想法。本身这就是说理弘扬道德品德的文章,非常依赖于讲理者个人的言行和经历。你践行过了,证明了你宣传的道理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拿出来要求指责别人,大家都会服气。否则就是空口说白话,纯粹的瞎逼逼而已。

大奸大恶我见得多了,圣人还真没见过。我还是挺期待后面的发展的。能爆出作者是一个大奸大恶之徒固然解气,不过能出一个圣人也是很好的事情。

作者:徐白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2925367/answer/21912601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信读完,我没有体会到上面各位答主所提到的反思、羞愧、自省。可能是大家的思想境界太高,我还无法企及。

我看到的是一个趾高气昂地站在大众认为正义的制高点上卖弄自己价值观的人。她的字里行间充满着不予置喙的语气,用这种傲慢将自己包装成一个道德上毫无缺陷的人,然而事实如何呢。

“我就不该录取你”,这句话说出来仿佛有天大的冤屈,我且不谈有教无类这种育人者应该具有的品质,单凭她可以说学生精神分裂这点来看,这种品质对她来说要求太高了,不是一个心胸狭隘者可以企及的境界。

教授这个名号似乎是一个光环,任何人在这个光环下说的话都会得到更多人的信服。更何况在这种被讨伐者没有渠道发声的情况下(姑且认为真的有这个人存在),她说的话在观众眼中就是唯一的事实。然而实际上,教授不过是一个title,证明他在他的专业领域有一定建树。但这并不代表他的人格就比你我高尚、正直,他的话就比一般人更可信。更何况这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学校的所谓哲学教授。

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包装,这封公开信凭借其本身的话题性和或有心或无心的各类媒体推波助澜,已经膨胀到很大的规模。同时各类一边倒的舆论更是令人怀疑。其实换个角度看这封信,虽然信中通篇使用的第二人称,但你仔细想想,这真的像是写给学生的吗。

本来我对这类话题毫无兴趣,It doesn't make sense 我也不反感炒作,只是她的论调实在令人不快。如果这件事真实存在,我只能说这种调集舆论力量集火一个没有反抗能力的人的行为为人所不齿;如果这个学生从一开始就不存在,这封信就是对她自己最大的讽刺。

其实话题发酵到这一步,这个学生存在与否已经不重要了。

作者:王秀明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2925367/answers/created

来源:知乎

当被问到中国大学和美国大学的导学关系之间的差异时,中科院院士及物理学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这样说“我一辈子也就带了十几个博士生”,杨振宁教授对于中美教育的感悟。

对于美国教授是否更喜欢和学生交流,这个因人而异。

国内跟国外大学的教授、导师之间的交流情况相比,没有明显的区别。因为美国不同的学校,导学关系是不一样的。不同的教授对与学生交流所持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可以说,美国的教授博导们相较之于中国的教授导师来说,并不存在更为普遍明显地与学生进行学术交流的倾向和动机。

哈佛大学有一位30岁左右的理论物理学家,年轻有为锋芒毕露。他就是一位很少去办公室,很少去跟学生交流的导师——学生想要跟他交流还得排队。但是因为他的名气大,哈佛的名气也大,很多优秀的研究生都往他那里跑,而且他回答效率也非常高,能在很短的时间里给你最准确的指出问题根源。总的来说,美国的导学关系大多取决于导师自身,学校不会刻意插手管这些。

“我一辈子也就带了十几个博士生”

有一位在伯克利的教授,恐怕已经带了有六七十个博士生了,而我可能一辈子才带过十几个博士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因为我们带博士生的立场不同。我的态度就是:只有遇到好的题目,我才安排学生做这个课题。当我没有题目的时候,我可能就不会轻易接受博士生。而那位带了有六七十人的教授,即使在没有题目的时候,也会让新同学尝试一些可能拥有研究前景的课题方向。他们的研究逻辑就是:借助学生在不同研究道路上的大撒网探索,发现有价值的课题方向,自己再与学生共同研究进步,得到学术上的提高。

美国研究机构为何吸引研究生?

在国内有普遍的观念认为到美国留学的同学就能大有所为,这是绝对的误解。只能说国内外的大学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不同导向的,但绝不能说美国大学本科教育比清华强。不过至于研究生教育,美国可能就有些优势了。主要的原因是他们通常拥有更多在学科前沿做得风生水起的导师。而在中国,这类学者的数量比例相对较少。

中国目前的发展状况还不能提供像美国顶级名校一般的高密集的学术大师资源。不过现在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前沿学者交流访问,也是一种很好的形式。

牢记还有“诗和远方”,保持学术志趣

学术志趣很重要,但同时你也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志趣之火不灭,生生不息。

翻译:不一格

几十年的研究和传统观点认为,积极的师生关系很重要。但你真的要爱每一个学生吗?如果你没有呢?

“我们进入(教学)的理念是,我们会爱我们的学生,我们会像**里的老师一样。。。亚特兰大的高中英语/语言艺术老师维姬·克罗克特说:“所有的孩子都会有动力,会如**原声片段一样,会很精彩。”。“我认为,我们让自己陷入了这样一种想法中:我们将神奇地爱上进入我们课堂的所有这些不同性格的人。”

但现实并不完全像**。正如大多数老师所证明的,有些学生是有挑战性的。他们可能会捣乱,或是分神,甚至是粗鲁无礼。有些人可能真的不喜欢他们的老师,因为老师无法控制的原因。有时,不管老师怎么努力,都不能和某个学生合拍。

然而,良好的师生关系与短期和长期多项措施的改善有关:提高学生的学业投入、提高出勤率、提高成绩、减少破坏性行为和停课以及降低辍学率。无论学生的个人、家庭和学校背景如何,这些影响都是真实存在的。

专家说,与所有学生建立积极的关系,包括冷漠、孤僻、甚至是挑衅的关系,不一定是一种直觉技能,它来自培训和经验。然而,教师们说,承认与一些孩子的联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是一种耻辱。

克罗克特说:“我们可以说我们的配偶让我们失望,我们可以说我们的(自己的)孩子让我们失望,我们可以说我们不一定喜欢我们的同事甚至上司。。。。。但我们不能说有一个学生,让我觉得很困难,事实是,当我看到他们来的时候,我内心有点哭泣,当我看到他们离开的时候,我很高兴。”

不过,她强调说,老师们“不会对这些感觉采取行动”。“我认为我们必须了解我们的学生来自哪里。”

那么,教师如何与一个可能很难喜欢的学生建立联系呢?教育周刊采访了来自各个年级的专家和资深教师,征求他们的意见。

教育家们说,要记住,这种干扰和刻薄的评论可能与你无关,不与每个人接触是人的天性。尽管如此,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佛罗里达州布劳沃德县(Broward County)8年级全球学者项目教师奥黛丽•格林(Audrey Green)说:“你无法判断这个人,因为他们在这一刻的行为方式,总是有一些潜在的东西,但如果孩子一直这样做,你怎么度过这一天呢?”

例如,她说,一个学生曾经告诉她,她不应该当老师。这番话刺痛了我。

格林说:“很难不把这件事当真。“你马上就成了中学生。我们都是人类。如果有人整天责骂你,“那会很痛的。

现任盐湖城附近戴维斯学区小学导师的资深教师艾莉森·里德尔说,这就是为什么老师们必须学会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并在最热的时候退一步冷静下来。

她说:“当我学会‘这不是针对你的,这个人很痛苦’时,我内心感觉好多了。”

老师们说,学生不是由他们在课堂上的态度来定义的。

“很容易喜欢顺从的孩子,”温迪·拉莫斯(Wendy Ramos)说,她是德克萨斯州韦斯拉科的一名高中英语教师。“喜欢给你带来麻烦的孩子更是一种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不能,我认为你可以在大多数学生身上找到你喜欢的东西。 我认为,有时候,你甚至可以像他们给你的挑战一样,帮助你成长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和一名富有同情心的人。”

老师们说,这是从年初与学生建立关系开始的。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努力找到共同点。

研究师生关系的非营利组织“西北教育”(Education Northwest)的高级研究顾问西冈维姬(Vicki Nishioka)说,毕竟,“你越了解一个人,你就越能对他们产生共鸣,这种关系就越牢固。”

老师们说,他们尽量让学生在课前或课后进行私人对话。华盛顿州韦纳奇市一年级教师凯文·帕尔(Kevin Parr)说,在小学阶段,课间休息甚至可能是师生建立共同纽带的地方。

他说:“坐下来一对一几乎是一场对抗,但如果你把这看作是在投篮或打特提尔球,那就更安全了。”

西冈说,不要害怕向学生敞开心扉。“这有助于学生把(老师)看作是一个可能经历过同样挣扎的人。。。或者经历过一些失败,犯过一些错误,”她说。“我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模式,也有助于建立关系,让学生听到其中一些故事。”

当佛罗里达州的八年级老师格林允许她的学生使用游戏Minecraft进行一个班级项目,游戏项目把她放在学习者的座位上。她的学生比她更了解如何在游戏中建立虚拟世界。

“你变成了人类,”她说。“[他们看到]你是容易犯错的,你在努力。”

西冈说:“我认为,建立学生的归属感对于他们想来(上课),想和老师接触是非常必要的。”。“我不能告诉你有多少次学生告诉我做了作业,但因为对老师很生气,所以没有交作业。”

老师们说,这就是为什么要继续努力支持学生,即使他们有抵触情绪。

帕尔说:“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微笑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果你对孩子表现积极,最终他们会对你表现积极。他们会赢得信任的。”

另外,其他学生也可以帮忙:“如果有一个积极的课堂环境,每个人都互相尊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具有挑战性的学生将被其他学生所同化,”帕尔说。

加州大学洛杉矶研究生院教育学教授蒂龙·霍华德(Tyrone Howard)说,当学生表现不得体时,老师就必须是“情感侦探”,他与人合著了一本即将出版的书,名为《没有积极关系就不要再教书》。

他说,老师应该试着从学生对某件事感到不安的暗示中获取信息,然后问一些问题,比如“我能做些什么来帮助他,或者只是倾听一下?”?你需要额外的时间来完成作业吗?一切都好吗?你想找个顾问谈谈吗?”

霍华德说:“我认为学生可以通过展示我所说的真正的关怀来判断老师是否真的对他们的幸福感兴趣。”

老师们说,他们既可以是一个有价值的盟友,也可以洞察学生为什么表现出这样的行为。

亚特兰大的英语老师克罗克特说,她很早就和父母接触,这给了她一个“在家里的伙伴,一个我认识的、对我的团队很有帮助的人”

她说,有一次,她有一个学生“讨厌”她,她说的每一句话都会推诿。克罗克特见到了学生的母亲,孩子母亲立刻明白了克罗克特的问题,因为她看上去就像是孩子父亲的新女友。因此,这位母亲就可以和孩子交谈,帮助她度过学年。

克罗克特说:“我从来都不是她的最爱,她也不是我的,但我们能够达成妥协。这不是理想,但有时是现实。”

数据显示黑人学生更有可能在学校受到不相称的惩罚。教师对行为后果做出第一个决定。

西冈说,教师必须正视他们的内隐偏见,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在课堂上如何对待学生。例如,80%的白人教师可能认为黑人学生比白人学生更具攻击性或不守规矩,并可能对类似行为造成更严厉的后果。

西冈说:“我想很多老师会说,‘我对每个人都公平’,所以这确实需要做很多工作,可能需要他们自己做,但也需要与其他人合作。”

“我觉得如果不从身边的老师那里得到一些信息,很难从内心审视自己。”

西冈说,这其中的一部分来自于拥有一个重视学生和教师文化差异的学校社区。

她说:“如果我们开始询问学生并倾听他们讲述他们的故事,那么我们就会开始欣赏,也许会开始挑战我们自己对学生的一些误解或看法。”

老师们说,在学生和老师仍然心烦意乱的情况下试图解决一个问题是没有成效的。

犹他州的初级指导老师里德尔说,多年来她了解到,在解决冲突之前,给每个参与其中的人一些空间和冷静是很重要的。

她说:“和站在那里生气相比,走开让孩子缓和情绪感觉更好,对每个人来说都感觉更好,对学习氛围来说感觉更好。”

里德尔说,学生仍然必须对他们的工作、努力和行动负责,但如果让他们先冷静下来,会更有成效。她说:“有时候你得给她恩典。即使从长远来看,尽管老师尽了最大的努力,一些学生可能还是不想和老师建立关系。

霍华德说:“让老师们要命的一件事是,总会有学生因为任何原因,不参与或不接受。“如果学生不想收到,你不应该按这个键,因为这样做有时会很糟糕。”

相反,他说,老师应该始终如一,让学生知道他们随时都可以交谈。

专家说,与学生建立有意义的关系需要时间,而且收获果实可能需要一个学期甚至一学年以上的时间。

“这些年来,我看到老师们说,一个他们认为从未产生过影响的学生会在一年后或两年后回来,说:‘我很感激你,因为你总是检查,我从未敞开心扉,但你一直在检查我的表现,还随时准备帮助学生。”霍华德说:“我们告诉老师,不要总是期待立竿见影的结果。”

八年级的格林老师说,几年后,她有几个富有挑战性的学生伸出援手,这表明她做的事情是正确的,即使当时可能感觉不到。

她说:“他们从已经成熟的高中回来,说‘我现在明白了’。”。“这种情况并不经常发生。但这才是衡量的标准。”

现如今,在中国的大中城市里,街上遇到一两个外国人,实在是稀松平常的事儿,因为中外交流很频繁,人员之间的往来自然也就密切了。

不过,对于偏远的郊野山村,外国人恐怕还是比较稀罕的,这也是发展不平衡的一种体现;而外国人如果到了那里,必然会发生一些有趣又好笑的事情,文化的碰撞在所难免。

著名作家梁晓声在长篇小说《觉醒》中,就塑造了这么一位外国人沃克,他是一个美籍华人陶姮的丈夫,注定要跟中国发生千丝万缕的关系。

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很多外国人一样,沃克是在美国遇到了前来留学的陶姮,随后两人相知相爱,在沃克弟弟巧妙解决了陶姮不信佳的难题后,两人结合在一起,同在一所高校任教,相濡以沫多年。

陶姮父母活着的时候,沃克经常要陪陶姮来中国,看父母然后跟同学聚会,这种聚会其实跟现在大多数人的同学会一样,都没有味道,有时候反而会增添一些烦恼。

陶姮父母去世后,两人没有了回中国的动力,但在陶姮检查出重病后,不知情的沃克又陪妻子回乡。

可他们刚刚来到县城,沃克就遭遇了圈套,被派出所以流氓罪抓了起来,还好陶姮出了1000块钱,才被放了出来,这让陶姮非常生气。

在坐上小客车去山村的路上,沃克跟一个带着猪仔的农民王福至聊了起来,路上堵车,他们还遇到了喝醉酒的副县长和省城局长,沃克激动地拿起相机到处拍照,最终的结果是省城局长不慎开了猎枪伤人,一方逃跑一方救人,这才让交通顺畅起来。

在王福至的劝说下,沃克和陶姮住进了王福至家,由王福至帮他们解决1000块冤枉钱和陶姮赎罪的事情。

王福至家里是典型的中国农村小院,沃克先是克服了茅房的恐惧,然后在王福至把警花小姨子丽丽等人带来后,沃克又被丽丽吸引,还好丽丽有其他任务,沃克才没有出什么事。

在款待了派出所的人后,王福至拿回了陶姮的1000块钱,他以招待和自己的辛苦费为由,拿走了500块,沃克夫妻表示同意。

沃克很快适应了乡下的生活,还跟派出所所长寄养在王福至家的藏獒玩上了。

王福至探听清楚陶老师女儿陶娟的情况后,找了一辆破旧的奔驰车来,沃克修车有一套,三人一起前往邻村找陶娟。

让沃克他们没想到的是,陶娟把七大姑八大姨都叫来了,还把门锁了,狮子大开口要50到100万美元。

沃克夫妇只是美国中产,根本没有那么多钱,还好沃克人高马大,王福至又及时报警,才没有发生什么意外。

接下来由于省里、县里、派出所介入后,沃克夫妇的事情顺利了很多,但总归没有之前的滋味。

沃克在此过程中也知道了陶姮的诊断结果,他非常难过,对自己想跟丽丽非非的念头,更是后悔。

在派出所的安排下,沃克陪着陶姮见到了陶老师,在精神病院,不过陶老师显然活明白了,他告诉沃克,不要让陶姮沉迷于过去的懊悔,要好好照顾她,好好生活第一。

最终,沃克和陶姮给山村学校捐款,给了陶娟一笔钱修房子,算是皆大欢喜。

在梁晓声的笔下,沃克显然是一个亲华的美国人,他对中国的一切都很好奇,而且在妻子的影响下,也能入乡随俗,也许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就是这样,多接触多了解,才能解除误会,增进互信互谅。

虽然沃克妻子最终被证明是弄错了检查结果,虚惊一场,但经过这样的一桩事,对沃克来说,也是一种《觉醒》。

好像不是美国人说的,是台湾诗人焦桐写的《我和春天有个约会》,有这么一句话,也不知你是否找的这个

我和春天有一个约会

~~焦桐

若不是雷声提醒虫鸣

我几乎忘了

和春天有一个约会

那远在少年时就订下的盟约

阴雨的季节太长

人间的是非太忙

春天,是否也一样健忘?

行云接受远天的邀请

风筝飞出公寓

杜鹃烧红了山岭

谁又在岁月的那头召唤?

我想起那鹧鸪临走前一再叮咛:

春天,还在霜雪中久等

我要辞别我的老板,以及

这座曾经流连的城市

携带一叠发黄的稿纸

几本未读的旧书

和半生的荣辱与悲喜

起程~~

蜻蜓结伴到路上欢迎

一只野兔蹲伏草径,竖耳

倾听,迟到的脚步声走近走近~~

被东风吹暖的湖畔

阳光晒绿了桦树林

鹳鸟们不耐等待、相继

逸出云山荡漾的倒影

我想起和春天有一个约会

那远在少年时就预约的风景

好花刚开到一半

草木在前路上抽芽萌长

所有的心事都悄然放晴

春天,请你等一等~~

是这个吗?

课文素材展示

1970年12月7日,大雪过后,东欧最冷的一天。对捷克、波兰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波澜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他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肃穆垂首,突然双腿下跪,并发出祈祷:“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勃兰特以此举向二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并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

(选自《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苏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

运用提示

历史的真相无可遮掩,真诚才能赢得理解和宽容。面对无数受害者,勃兰特的真诚一跪,赢得了世人的尊重,树起了德国的尊严。这一举动让深受法西斯伤害的人民看到了一个总理的忏悔意识和责任感,让世界见证了日耳曼民族的优秀。勃兰特的深深一跪为德国的复兴埋下了伏笔,这个意义重大的瞬间注定要让历史铭记。

本素材适应 “真诚”“尊重”“尊严”“责任”“铭记”“历史”“正义与良知”等话题。

拓展延伸

前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小泉纯一郎出任日本首相以来,每年都要参拜供奉日本甲级战犯、宣扬军国主义精神的靖国神社。尽管遭到亚洲各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尽管被日本法院判决为“违反日本宪法”,但小泉一意孤行,不思悔改。“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是对待历史问题的唯一正确态度,如果日本***在靖国神社问题上继续坚持错误作法,必将更加失信于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最终也必将损害日本自身的利益。

运用技法

1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互相交融,是所有优秀文章的特点。可以对特定的人物、场景、细节的细致描写,来定格瞬间,渲染氛围,抒发情感,阐明道理,让作文生动传神,富有感染力。

2事实论据是构建一篇议论文不可或缺的材料,论据有正有反,有中有外,有古有今。可以从一个论据联想到其他事例,灵活组织,或做到正反相映,或做到中外并举,或做到古今结合,让作文充实而深刻。

片段展示

示例一

深深弯下腰的那一刻,他的双膝弯曲了,沉重地跪在青白色的大理石板上。华沙之跪,这是二战后德国联邦总理勃兰特的和谐之跪。

这一天,天色晦暗闷沉,毫无一丝阳光。波兰人民眼里凝着泪水,愤怒地接待敌国总理的来访。面对巨大的犹太人被屠杀的历史纪念碑,勃兰特还是跪下了。这双膝,凝聚着千万犹太人的鲜血;这双膝,凝聚着波兰人民的悲伤,这双膝,凝聚着时代和谐的进程。

勃兰特本不该跪下,但他为那些本该跪下而没有跪下的纳粹分子跪下了。这是一代政治家为了和谐世界向被侵略国人民真诚的歉意。修好东欧,从这和谐一跪开始。

(选自四川眉山2007年中考优秀作文《正视历史,共铸和谐社会》)

赏读这几段文字用细腻的描写再现了勃兰特下跪的历史瞬间,巧妙地引出作文话题“和谐”,文采斐然,感情充沛,分析深入,给人以深刻印象。虽然是中考作文,但对于高中写作同样很有借鉴意义。

示例二

1971年1月,那是个东欧最寒冷的季节。凛冽的寒风中,西德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死难者纪念碑前跪下。这一跪,让所有的人都猝不及防;这一跪,让世界为之动容。这一跪,是一个国家表现出来的深深忏悔;这一跪,是一个民族对耻辱历史的永远铭记……

然而,面对着同样的一段历史,日本人却公然“忘记”!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屡次堂而皇之的参拜靖国神社,面对各国人民的指责,他们竟然冠冕堂皇的解释说是祭拜为国牺牲的战士。祭拜?惨无人道的法西斯值得祭拜吗?我相信,德国与日本对于历史,谁在铭记,谁在忘记,人人都能一目了然。

铭记历史的国家,能获得尊重;忘记历史的民族,遭人唾弃。

(选自2005年陕西高考优秀作文《历史的铭记与忘记》)

赏读文章由勃兰特的良知写到小泉的无耻,由德国的“铭记”写到日本的“忘记”。两个论据正反相映,对比鲜明,紧扣题目“铭记与忘记”,剖析深入,言简意赅,给人以精炼明晰之感。

佳作展示

那下跪背后的尊严

吴琼

1970年冬,德国新上任总理勃兰特,在波兰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献完花后,在世界各国媒体的注视下,在如同呜咽哭泣的寒风中,他忽然向纪念碑跪下了。这个本不必这样做的反纳粹人士,替所有必须下跪的人跪下了。世界被他这一举动震惊了,多年后的我看到这一幕时亦是,为勃兰特这一跪背后的整个德意志民族的尊严而震撼。

纵观历史长河,能肩负起一个民族尊严的人很多:周恩来总理面对外国记者咄咄逼人的问题时睿智的回答,他用智慧与气度展现中国的尊严;林则徐虎门销烟,用决心展现中华民族的尊严;文天祥被劝降时宁死不从,狱中写下“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他用气节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如此等等,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这些人用自己崇高的人格,捍卫和展现了一个国家的尊严。而下跪,这个跟尊严似乎从来扯不上关系的动作,却在勃兰特总理的膝下,重拾起了整个德意志民族的尊严。

二战时,德意志,这个一度失去理智的民族,杀害了数百万犹太人,当战争过去,当受难者墓头已长出萋萋芳草,当和平的圣歌传遍世界,一个民族,该怎样面对不堪回首的过去?该怎样找回一个大国的尊严?是忘却,还是铭记?勃兰特给了我们答案:一个民族,只有勇敢地面对过去的一切光荣与不堪,只有真诚地为犯过的错赎罪,只有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才能恢复那因为罪恶而伤痕累累的民族灵魂原本刚健的轮廓,才能立足于新的开始之上,才能为世界所尊重,才能找回一个大国真正的尊严。而那些不愿承认自己罪恶一面的民族,貌似强大地站在世界上,但他们的尊严,将永远下跪。

当然,一个国家的尊严,并非是一个人所能够一直支撑的。当勃兰特总理替德国人民重拾起尊严后,这个民族就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它,再也没有丢失过:尽管经济刚刚恢复,政府依然从财政中拨出巨款赔偿给受难者亲属及受难国,年年如此,从未中断;德国人在自己国家修建了大量二战纪念碑、博物馆,并鼓励人们参观,在历史教科书中完整地记录了这一段历史,警示后人,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理智、清醒的民族,他们明白尊严之于国家的价值,德意志,不愧为一个崛起的大国,真正的大国。

而今,柏林上空飞起白鸽,时光抚平历史的伤口,再不见当年战争的阴霾。而我们从当年模糊的黑白影像中,从那郑重一跪中,依稀可见一个大国被重拾起的尊严,它那么神圣,那么美丽。

赏读鲜明的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本文开宗明义,用题目将论点予以呈现,让人一目了然。作者选取“勃兰特下跪赎罪”的素材,围绕“尊严”话题展开论述,对这一素材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阐释了何为大国真正的尊严,使之与全文紧密融合了在一起,将事实论据的作用发挥到了最大化。文章开头、结尾以记叙与抒情为主,中间部分以议论为主,做到了几种主要表达方式的互相交融,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之所以他不愿意回到国内,就是因为他觉得回到国内做科研的压力太大。数学天才张益唐可以说是难得一见的人才,当年的他在北大读书的时候就备受老师的青睐。由于个人天资出众,所以说很受老师的器重。在当时的他在北大完成了本科学业之后,又继续攻读了硕士。在硕士期间,他结识了来到北大讲学的美国教授莫宗坚。

在认识了这位美国教授之后,他就产生了前往美国发展的想法。在当时为了能够让他成功去到美国的普渡大学跟随这位教授学习,北大的校长还亲自为他写了推荐信,之后的他就成功的去到了这位教授的手下做科研。在刚开始和这位教授相处的过程之中,两人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亲密的。可是在后来因为两人在研究方面出现了问题,所以导致两人反目成仇。

在当时他和教授两人所发表的文章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为了能够去验证自己论文中的猜想,他就引用了导师的结论。但是没想到在最后这篇文章发出之后竟然引起了学界对他的嘲讽,因为在各大专家对他的论文观点进行验证的时候,发现他所引用的教授观点本身是存在错误的,而这也最终导致他的结论被推翻。最终这篇论文就只能够被打回来,而他的教授觉得自己的颜面受辱,所以就将这一切的问题都怪在张益唐的身上,而师生两人也是就此反目。

就此张益唐的生活,学业都变得十分艰难。为了能够在美国生存下去,他就只能够选择在当地洗盘子。之所以不愿意回到国内,就是因为他觉得回到国内做科研的话需要考虑的问题太多,家庭以及社会的关注会使得他没有办法专心于自己的领域。再加上他迫切的想要证明自己给他的导师看,所以说他就选择坚持留在美国,继续完成自己的研究。

  美国学校上课时注重互动性,不会一味死板的讲课,美国教授最常用的授课方式可以分为这三类:交互式,案例式,小组合作式。并且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相互交叉,产生良好的学习氛围!  交互式教学

 交互式课堂通过师生互动对话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对话来形成多向沟通,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同时激发学生之间的相互启迪。一般老师会在课堂上精心准备一些问题,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思考。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说出观点,随时提问,并且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探讨。

 本学期我International Finance的课堂,老教授采取的就是这种教学方式。每节课上老师都会一边讲一边随时提问,课堂中也可能随时会出现讨论甚至辩论的情况。有一节课我们讲到跨国公司(MNC)的问题时,教授说:我们享受着印度中国这些国家的廉价劳动力提供的低价产品,大量的跨国公司在这些国家投资建厂,但却出现了很多问题,大家能举几个例子吗(这个问题是比较基础的观察性问题)

 当有同学提到工人的工作环境条件差时,教授问如果当地的工作标准只能达到这样(较差)的标准,那么来自更发达国家的MNC应该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吗(这个问题更进一步引发学生分析问题,站在双方的角度看待问题)

 当有同学提到童工问题时,老师问我们怎么看待童工,一方面国际法律规定不能使用童工,但另一方面,每一个童工背后都有一个等待孩子拿薪水回去的家庭,这样的矛盾你们怎么看(这种问题属于更深度的争议性话题,涉及法律、道德、社会文化、个人价值观等等方面)

 像这样的问题提出来后大家会真的去思考,教授说大家可以自由讨论后班里立马就热闹起来了,大家各自都发表自己的看法。

 以上只是举个例子,说明一下课堂的互动方式和老师们授课的方式,尽管问题不一定会有完美的解决方案,但这样的过程却引发了学生们的思考。

 这种教学方式在国内也很常见,很多教授也希望实现教学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不乏有良好氛围的课堂达到同样的教学效果,但更多时候,我们的课堂是这样的:教授们带着期待的眼神提出一个问题,但大家都纷纷低下了头,要么假装看书要么根本无所谓自己该做啥还做啥。

 教室常常在这时异常安静,教授再说:那我点名一位同学来讲讲吧。大部分人都会心里默语不要挑到我啊不要挑到我。有时候大家甚至会抬起头用眼神抗议低声说不要啊。这时候如果有一位同学主动站起来说我来讲一点自己的看法,那全班同学都得长出一口气,好似被解救了一样。

 这样的课堂真是尴尬到底,但公子在国内不少遇到这种情况。的确这种情况是视班级氛围和教授的课堂感染力而定,但本质上我们的学生根本没有参与课堂和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甚至很抗拒。

  案例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是通过案例详细复盘来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学生对现有案例进行观察和描述,在课堂上大家一起深入归纳分析后,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其它案例进行比较和分析,最终达到应用和创造的目的。

 美国大学中施行案例教学最有名的就是哈佛商学院的MBA班了,全部教学采用纯案例分析,没有教材和专门理论知识的灌输,即使是像财务和金融这样的课。而我有幸在那里上过课,就先和大家介绍一下哈佛MBA班的情况。HBS每年MBA班招收九百多人,来自世界各地。一共十个班,每个班大概九十三四个人,华裔加中国籍学生一共大概十来个人。就像大家在媒体上看到的那样,大大的半环形阶梯教室里每个座位前有每一位同学的名字,教室前面的大半面墙壁都是上伸下拉的黑板,教室后墙一圈挂着所有同学国家的国旗,看起来很是气派。

 在这里,案例教学一般的课堂互动方式是:在课堂开始时教授极简单的介绍案例后,点名一位同学详细的介绍案例背景和具体情况,然后全班同学一起参与互动完成整个案例分析过程。

 举例我上的一节Financial Reporting and Control讲阿里巴巴上市案例的课。教授拿着阿里巴巴送的一个全部子品牌纪念品礼物说我们今天讲阿里巴巴的案例,然后点名了一位同学来具体介绍。被点名的同学介绍了案例背景,也讲了自己的对阿里这个企业的评价和对上市案件的见解,大概用了五六分钟。

 一般情况下第一位同学需要讲的比较多,根据课堂的情况第一个同学应该是提前知道自己是要发言并做有准备的,但有时教授为了保证每位同学都有提前了解案例,会随机挑中一位同学来讲。如果提前没有阅读案例材料的话就倒霉了。

 接下来就是教授和同学们之间持续的随机互动了。老师发问,同学们举手回答问题,教授点到名字的你就可以说出自己的看法。教授会把你有价值的观点板书在黑板上。然后下一个问题再挑下一个同学回答。这节课因为是中国的案例,开始挑到的几位发言同学中国学生还是比较多的,也是为了大家更好理解背景。

 总的来说课堂氛围比较活跃,老师和同学都不时有精彩发言,也常常有笑声。有时候教授会咄咄逼人一直不断的就你的发言问你问题直到你说清楚了或者你说不出来话沉默然后换下一个人问。整一节课课堂氛围是快节奏的,紧张而激烈。

 一节课结束准点下课,课后那位课堂上第一个发言的同学走到我坐的这个方向来我们还聊了聊,没有问他是哪个国家但一定不是亚洲人,问他有用过淘宝和天猫吗他说用了,为了体验一下。

 案例教学在国内外都并不罕见,像我学商科的,离不了的就是真实企业案例的分析。但本科阶段一般不会做纯案例教学,一方面基础知识覆盖不全面,另一方面深入分析的难度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严谨收集信息构建案例库的意识的确远不如国外。

 只是说到国内的案例分析我和我(国内的)小伙伴们也是真的醉了。暂且不谈国内课堂上难以互动的问题,光是案例本身有时候看得我都想摔门而出,你能想到我们的老师还是用90年代甚至更早的案例吗你能想到那些虚拟的案例老师只是改改数字年代,其它都是换汤不换药吗

 你能想到老师讲一个案例PPT浮光掠影带过得了,学生们拍拍照片当作笔记得了,一节课学完学的啥自己也不知道就想着中午午饭吃点啥的感觉吗我在美国上这么多课还没见过哪位老师一节课下来全部只用PPT完成教学的,很多优秀的课堂教授们都是全程手书,几面黑板写的满满当当清清楚楚,更没有见过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用手机拍照笔记的,活页的笔记本都是记了一页再记一页,回头再看还能随时添加修改和补充。

  小组合作式教学

 第三种小组合作式也是美国一些教授喜欢采用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小组成为课堂的基本单元,同一个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基本上要贯穿整个学期,包括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合作研究共同完成一个课题,小组展示等等。

 我上学期和本学期有两门课主要采用的就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其中一门课叫Small group Communication,就是《小组沟通》,所以自然而然的这样的教学方式就是最好的学习过程。在第一节课上,老师做了自我介绍,讲了本课程的学习内容、教学特点等基本信息,并说明这门课需要班里同学分成小组来完成一个课题项目。第二节课上教授让每一位同学自我介绍,全部完成后大家自由分组,只要每组人数在3到5人就可以,而这个小组就是贯穿整个课程的。

 这门课里每个小组要完成大课题就是解决一个学校或周边社区里存在的普遍问题。一开始每位同学都提交一份观察报告,提出个人发现的若干现象和问题。教授将问题分类整理后,每个小组自由选取其中一个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在整个学期中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查等方式,发现问题的根源和形成原因,分析问题被解决的可能性和可能途径,尝试给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整个学期中需要组员之间密切配合以达成长期的合作与分工,课程中期需要将自己小组的调研情况、调研方法的使用和研究进度等向教授和全班同学做汇报。最后在期末项目结束后,每个小组再做最终汇报。

 我们小组当时研究的是学校新颁布的关于足球赛期间学校足球场及周边管理政策的改变所带来的潜在问题(我们学校的足球赛是学校以及周边几个镇一年一度的盛事。)当时我们小组五人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来对比研究了两个问题,一是新政策颁布前后的影响的调查,二是大家对新旧政策的评价。并且在通过给被调查对象播放一个足球赛中打架滋事的视频,分别记录他们在看视频前后对新政策的评价。以此来考察新政策的可行性和可能的需要完善的地方。

 当时我们小组的在线调查问卷发出后大家反响特别强烈,在我们这个只有两万人的小镇里,不到一天半的时间内我们接收到了1000份的反馈,直接惊动了学校,系里专门找到我们,要求我们做出承诺和声明,声明这个研究项目目的和用途;承诺这份调查与学校官方无关等等。想想还是很好玩的,最后我们这个研究我们小组所有的同学都得了满分。

 在国内我们的课堂也常会有小组讨论和小组合作完成一次课堂展示的机会。但小组讨论时大家都用来聊天八卦了,等老师一走近装模做样的聊两句,一没人监督就各自玩手机了。

 在国内时我最讨厌的就是小组作业,每一次作业小组里都总会有人是漠不关心然后指望着其他人干活,每一次作业都是套路般的拿东拼西凑的素材加工一下塞进现成的PPT模板,到后来连分工都定了,你就搜集材料吧,其他的不用管了;你就整理资料吧,其他的不用管了;你就做PPT吧,其他的不用管了。

 我倒想不起我到底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提升,除了做PPT的速度有提高。你若说学习的深度是取决于自己的努力程度的,你自己愿意学,那肯定能学到很多啊。

 第一人天生有惰性,既没人要求我学到深入学习又没人考核我学习的程度,那我宁可看会**。

 第二,即使我学的好也没有人给我一个即时反馈也没有人给我加分啊,我还哪里有劲头学。天天打游戏但就不升级你也不想玩这款游戏了啊。

 第三,低效的课堂学习带来学生长期对课堂教育的失望,大学里很少有学生一门心思学习,都在做自己的事情,即使有好玩的想法再想让学生配合也很难。

 以上就是86带来的美国教授最常用的三种授课方式详细介绍,和中国课堂最大的不同就是,美国课堂更希望学生主动的去学习,而不是在严厉看守下被动学习,这也是美式教育的成功之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77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