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宋之问的家乡一说在汾州(今山西汾阳附近),一说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西南),离诗中的“汉江”都比较远。所谓“近乡”,只是从心理习惯而言,正象今天家居北京的人,一过了黄河就感到“近乡”一样(宋之问这次也并未逃归家乡,而是匿居洛阳)。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音书断”的时间越长,这种思念和担心也越向两极发展,形成既切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原文~~~
村行
王禹偁 〔宋代〕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译文~~~
马儿穿行在山间小路,路旁的野菊已微微开放,任由马儿随意行走兴致悠长。
秋风瑟瑟在山谷间不停回响,看数座山峰默默伫立在夕阳斜晖中。
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
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是这乡村景色像极了我的家乡!
~~~注释~~~
信马:骑着马随意行走。野兴:指陶醉于山林美景,怡然自得的乐趣。
晚籁:指秋声。籁,大自然的声响。
棠梨:杜梨,又名白梨、白棠。落叶乔木,木质优良,叶含红色。
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秋季开白色小花,果实呈黑红色三棱状。
原树:原野上的树。原,原野。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即景抒情小诗中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村行为线索,以多彩之笔逼真地描绘了山野迷人的景色,以含蓄的诗语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拳拳思乡之情。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两句交代了时、地、人、事。时令是秋季,这是以“菊初黄”间接交待的;地点是山间小路,这是以“山径”直接点明的;人物是作者本人,这是从诗的结句中的“吾”字而得出的结论;事情是作者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这是从诗行里透露出来的消息。这两句重在突出作者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数峰”句写数峰宁静,不从正面着墨,而从反面出之,读来饶有情趣。这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所说的“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偁说它们‘无语’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说‘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并不违反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这样,‘数峰无语’、‘此山不语’才不是一句不消说得的废话······”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耳闻“有声”与目睹“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富有情趣。诗人迷恋山间那份宁静,然而暮色已悄然降临,还是且行且回。第三联写山乡的红叶与荞麦花:经霜的棠梨叶随风飘落,红艳似火,在山野间分外耀眼;成片的荞麦花开如雪,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胭脂”与“白雪”对举,令红的更艳,白的更纯,给读者带来极唯美的视觉感受。
最后尾联“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诗人乘兴而游,胜景触目,吟咏成诗,可是吟完诗句,一丝怅惘涌上心头,诗人看见了:前面的小桥流水、原野平林,很是眼熟。似乎重归故里,那份近乡情切的感觉也许仅在刹那间一闪,便恍然回转过来,——此地并非诗人的故乡,诗人心中的那份恼意自不待言说,这次村行的情绪也由悠然转入怅然。满目山川,清晖娱人,宦途失意的异乡人却有家不得归,此情此景,真的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在前六句诗里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较好地体现了宋人“以画入诗”的特点。诗的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写这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这样写,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写有了着落,传神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拓深了诗意。
~~~创作背景~~~
公元991年(宋太宗淳化二年),王禹偁得罪了宋太宗,贬官商州,《村行》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作于淳化三年。
~~~作者简介~~~
王禹偁(chēng)(954—1001)北宋白体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汉族,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死。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词仅存一首,反映了作者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格调清新旷远。著有《小畜集》。
~~~相关习题~~~
《村行》阅读试题及答案: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
B、第二联上下句构成对比,生动地表现出山中有时喧响有时静穆的景象。
C、第三联以“胭脂”和“白雪”为喻,形象地描绘出山中绚丽多彩的秋景。
D、最后两句设为问答,抒发了诗人由外界景物所触发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答案:B。
(2)对这首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抒发的是诗人观赏山村美丽景色时悠然自得的心情。
B、诗的主旨是表达诗人对美丽幽静山村的由衷赞美与向往。
C、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
D、诗中通过情绪的陡然转折,表现了诗人深藏于内心、随时会被触发的怀乡之情。
答案:D。
《渡汉江》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译文
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
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许多年来,我一直在不懈地努力寻找故乡的含义。我大概于1997年离开故乡,去一座城市求学。后来到了西北地区,又到了西南的另一座城市,完全离开了故乡。
对我来说,故乡只是一片山脉,一座木楼,一块庄稼地。在我的记忆中,她实在没有留下什么清晰的印象,以至于我现在还不能给故乡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对故乡来说,我只是一个游子,一个不肖子孙,离开她就把她彻头彻尾地忘记了,不再是她的儿女。故乡对我这样,我对故乡也是如此。我曾经说过,我不在乎故乡对我的态度。我的这种思想很有点反传统的意识,故乡如果知道一定不能容忍。
在人类历史上,只有法国的文学巨匠司丹达尔(司汤达)有理由背叛故乡。16岁那年,司丹达尔带着对故乡的仇恨离开了他的故乡格勒诺布小镇,去巴黎投奔拿破仑的军队。后来他又到了意大利、德国布伦瑞克、莫斯科等地。波旁王朝复辟后,司丹达尔成为封建制度的激烈反对者。他这种与潮流背道而驰的思想,决定了他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因此,在官场上很不如意,做官只做到领事,一生过得清苦潦倒,郁郁不得志。起初,他在文学上也没有取得多大成就,直到1830年他的《红与黑》闻世,还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这部作品在当时并不像今天一样受到人们的追捧,只有少数贵族子女在学校能够读到。因此司丹达尔在当时的默默无闻是可以理解的。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很悲惨的,1842年在巴黎中风死去。司丹达尔对他的故乡不屑一顾,故乡对他也无情无义。所以至今在格勒诺布小镇没有司丹达尔的雕像,而法国的许多城市都把他的雕像摆放在显要位置,他们以他们的国度出了这样伟大的文学家而自豪。
我想,司丹达尔对他的故乡格勒诺布小镇的态度,不能说是主观和偏激的。对一个胸怀大志的游子来说,对故乡的期待实在太多。然而故乡又如此卑微,如一位不堪重负的老者,他只能选择放弃,离开故乡独自上路。
司丹达尔属于那些带着对故乡的仇恨离开故乡的人,他们背井离乡,不再期待故乡给予什么,故乡在他们心中渐渐消逝;另外一些人则无论如何也走不出故乡,故乡铭刻在他们心中,如一坛老酒越陈越香,他们便以诗歌来歌颂故乡。诸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近乡情更却,不敢问来人”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诗句信手拈来。面对明月、乡音、乡人、酒盏和芦管,诗人触景生情,怀念故乡。这种怀乡之情刻骨铭心,形影相随,无法释怀。诗人耳闻目睹、举手投足,都会联想到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看来,诗人是一个永远无法走出故乡的群体。
在这些怀乡的诗人中,陆游是一位杰出的代表。陆游于1125年生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少年,正值金人南侵,他随着家人逃离故乡,一路颠沛流离,先后来到临安、福州、夔州等地,饱经沧桑。仕途坎坷,在官场上也是几番沉浮。他反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偏安江左,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可惜他报国无门,心情极度抑郁苦闷,只能借酒浇愁,“梦寐不忘中原”,对故乡的挚爱之情逐渐上升到爱国之情。无论是在江西、福建还是四川,他都日夜思念着故乡,梦想有朝一日从故乡驱逐侵略者,收复中原。他一生留下了近万首饱含血泪的诗篇,像“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表达了他日益深沉的爱国爱乡之情,形成了独特的悲壮宏丽的风格。1210年,八十五岁高龄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留下《示儿》一诗告别了这个世界。陆游的一生可以说是对故乡牵挂的一生,只是他突破了狭隘意义上的故乡,上升到对国家、民族利益的观照。从这一点来说,陆游既是故乡的豪杰,又是民族的英雄。
离别几载,重回故地,谓之故乡。故乡有第一故乡,第二故乡乃至更多,无论是出生地,还是做官、学习、隐居的地方,都属于故乡的范畴。因为只有在回归与离别的交替中才会产生故乡的概念,所以提到故乡,人们又往往和离别之情联系在一起。翻开古代的文学作品,会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写离别之情的特别多,经典的作品不胜枚举。其中白居易的成名之作《赋得古原草送别》一直脍炙人口,相传白居易作这首诗时年仅十六岁。在绿草如茵的大草原上,诗人目送好友离去,踏上远方的古道,伤感中流露出愉悦,清新中穿透着凄凉。“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诗人借景生情,想象别致,情味隽永,利用强烈的视觉反差,勾勒出一幅远近变换、动静结合的画面,把离别之情写得惟妙惟肖,触手可感。离别是一个恒久的文学主题,情人离别,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母子离别,临行密密逢,报得三春晖;文人离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离别是欢乐的归宿,也是思念的开始。在外面的人日日夜夜思念故乡,魂牵梦绕;故乡的人也牵挂着外面的游子,为他们祈祷,期待着他们有朝一日荣华富贵,衣锦还乡。故乡成为游子心中无法割舍的情结,与生死离别,爱恨情仇、悲欢离合交织在一起,成为支撑他们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
大凡离开故乡的人,都希望自己一帆风顺,在外发财做官,成为达官显贵,然后衣锦还乡,光宗耀祖。这是中国传统的乡土意识。乡土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家族香火不断,兴旺发达。故乡成为家族利益的代言人,甚至突破家族的概念,在更大的范围内形成利益共同体,即老乡。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老乡是朋友中最值得信赖的一种。因为是老乡,茫茫人海中大家的距离便拉得很近,他们相互以老乡称呼,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在外面一起闯世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以家乡为单位将人群分为若干个群体是完全可能的。他们往往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因为一些与生俱来的东西而使他们走到一起,志同道合,形成一些特殊的群体。这从人际关系学上也可找到佐证。文学史上著名的“江西派”、“桐城派”作家大多是老乡,一个省的,一个县的,有的甚至是一个小村庄的。这些老乡组合在一起,对酒当歌,倾诉衷肠,找到了共同的理想,在文坛上掀起一股股不小的风暴,形成了一个个文学派别。
在日本,每个人一来到这个世上,便被牢牢地拴在故乡的树根上,自己没有随便走出故乡的自由,“父母在,不远游”的思想根深蒂固。这是太和民族的文化精髓,也是日本的“酱缸文化”。他们便世世代代守护着日本三岛,在烂漫樱花中刀耕火种,直到明治维新的到来,才惊醒了太和民族的美梦,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直指故乡的运动。
走出故乡容易,回归故乡却很难。在外发财做官便衣锦还乡,“一人飞升,仙及鸡犬”,光宗耀祖;一事无成便潦倒失意、郁郁不得志,无颜见江东父老。在这种思想的支撑下,第一个感觉无颜见江东父老的人--屈原便选择了自杀的解脱方式,纵身跳入汩罗江自尽,留下《离骚》、《九歌》等不朽的诗篇,带着对故乡的眷恋永远地离去了。故乡成为在外漂泊的游子的灵魂家园,也成为他们无法摆脱的精神枷锁。
我们的下一代人将成为第一代没有故乡的人。他们从出生就来到了城市,没有“乡”,便无所谓“故”。没有故乡的人失去了精神的家园,是非常可怕的。他们可以抛弃一切包括故乡,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些时尚的新名词:留学、同居、COOL……在喧嚣的城市,故乡犹如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气息日渐微弱。她已经成为人们心中一个遥远的概念,一段上一代人刻骨铭心的记忆。
故乡,是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
(1)乡情是一支清远的笛,悠扬而深远,乡情是一个古老的童话,美丽而动人;乡情是一坛陈年老酒,清香而醇厚……
(2)月是洁白的,洁白的月亮传递着思乡情。“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些身在异乡而不能回到家乡的诗人,总是让春风多情抚弄那游子的心。
(3)时间是一轮明月,寒光满地,他将勾起游子的思乡情…
(4)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5)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
(6)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
(7)一时今夕会,万里故乡情。
(8)无论人们走得多远多久,都始终怀有难以抛舍的故乡情结。
(9)一句问候,两岸乡情,一声祝福,四海同贺,一片祝愿,祖国倾注,一个民族,神州华夏。澳门回归纪念日,愿澳门和祖国相依托共繁荣。
(10)路是归乡路,带着期盼;情是故乡情,带着祝福;爱是亲人爱,带着欢快;人是归乡人,带着急切。春节回家,愿你平平安安(lishixinzhi。/2684585。),一路顺风!
(11)在觥筹交错之间,在浓浓的亲情,乡情氛围里,族人们互通信息,一旦有事便互济互助,实现跨行业的合作。
(12)月到中秋分外明,皎洁的月光勾起了多少游子的思乡情啊!
(13)许多更强烈的漂泊感受和思乡情绪是难于言表的,只能靠一颗小小的心脏去慢慢地体验,当这颗心脏停止跳动,这一切也就杳不可寻,也许失落在海涛间,也许掩埋在丛林里,也许凝练于异国他乡一栋陈旧楼房的窗户中。
(14)亲情,顾名思义是亲人的情义。它与友情、爱情、乡情、师生情、同志情、爱国情等是有区别的。
(15)又是九月九,又是重阳夜,思乡情,难相聚,让我们一起饮酒思故乡,把酒问青天,九九重阳节,祝你久久快乐。
(16)路是归乡路,带上情谊,情是故乡情,带着祝福,爱是家乡爱,带着感动,人是归乡人,带着急切,春节归乡,愿你一路顺风。
(17)一轮圆月,拔动了浓浓的故乡情,剥开了丝丝惆怅,翻开了点点忧伤;一串乡音,勾勒出淡淡的家园景,涌起了缕缕温馨,泛起了片片回想。中秋快乐!
(18)中秋月圆浓乡情,国运昌盛荫苍生。国庆中秋不夜天,牡丹金菊竞相嫣。人民子弟新长城,华夏儿女一条龙。祖国生日桂花酒,万里返乡度中秋。祝你双节有双喜,幸福健康总如意。双喜临门。
(19)新年渐去情渐浓,依依不舍故乡情。春风得意马蹄急,一入职场深似海。可恨此路非我开,不能拦下买路财。平生不是高富帅,唯有拼搏惹青睐。一年之计在于春,志存高远好运临。祝您好运。
(20)一寸土一份情,热恋故土思乡情,一寸土一个梦,泥土里面育希望,一寸土一寸金,土地产粮衍生息,全国土地日,珍爱每一寸土地,共建美好家园!
(21)九九重阳节,悠悠思乡情,金秋佳节,菊蓉笑绽,关爱老人,思念亲情,好友陪伴,思高登顶。祝亲爱的朋友身体健康,心想事成,重阳节快乐!
(22)故乡是我们生长的根,故乡是我们记忆的家园。故乡见证着我们的快乐,故乡记录着我们的成长。远在他乡的游子事故乡为母亲,不改乡音的儿女是故乡为磁场。浓浓乡情,悠悠情思,谁也割不断那绵绵的故乡情。
(23)我爱桃花深深的情。酣醉在桃花绽放的梦乡,浓了一份亲情,醇了一份爱情,多了一份友情,酿了一份乡情,铸了一份真情,燃了一份热情,用 点亮了对人生的追求,炽热了对生活的眷恋、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理想的升腾。
(24)一声呼唤,激励了多少游子炽热的爱国心;一声呼唤,召唤了多少游子滚烫的思乡情;一声呼唤,点亮了多少游子依稀的五星红旗;一声呼唤,寻回了多少游子凌乱他乡的思绪。
(25)时间好比一杯清茶,芬芳四溢,它能使人心旷神怡,平静;时间好比一轮明月,寒光满地,他将勾起游子的思乡情……
(26)时间如同秋风萧瑟,枯叶落地,惟有那青松独立,不似母亲。胜似母亲,站立。它将勾起游子那浓浓的思乡情,对家的挂念!
(27)孤星映叶月朦胧,残花飘香君心痛。浮萍有知漂泊苦,游子天涯故乡情。长夜漫漫独登楼,思念浓浓因离愁。一宿无眠朝阳起,元旦快乐送给你!
(28)这几天一直在为你整理诗稿,越梳理,对你的敬佩之心越强烈。在你的诗歌里,我又一次看到了你那赤诚的乡魂下,你那淳朴的乡情以及你那炽烈的乡恋。
(29)他只身一个来到美国留学,举目无亲,心头不免涌起浓浓的思乡情。
(30)让格言飞,天下人人孝长辈;让幸福飞,家庭美满最温馨;让乡情飞,认祖归宗永不空;让豪情飞,航空精神耀华夏;让精彩飞,中华复兴再加油。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唐港铁路公司党委组织全体干部、党员集中观看了**《焦裕禄》,进一步了解了焦裕禄同志的生平和先进事迹,感到很有意义。
古往今来,故乡在以根文化为主要精神的国人眼里,是一种难已割舍的情感。这份感情融入文化血脉,随着岁月的增长日益浓郁;这份感情铭刻在心底,离家越远便越发沉重。是呀,人生不过短短数十载,而故乡的面貌却总是那样熟悉而又陌生!多少故人已老去、多少往事已成烟云、多少物件不再拥有、多少风景只能永远珍藏在记忆之中。“江山有代新人出”,这是事物变革的发展规律,谁也无法阻挡,但那份醇厚的乡土之情和故乡之恋,始终萦绕在心头,令人难以忘怀,正如作者所言“随着年龄的增大,故乡的人物事件在我的记忆影像里越发清晰、鲜活、丰满……”。
深夜,寂静无声,手捧成新平同志的散文集《乡音乡情》(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鼻而来,作者以细腻的眼光、独到的视角和充满“泥土味”的语言在时间幽深隧道里,收集了关于故乡的点点滴滴,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蕴含农村生活情调的柔美温馨画卷,故乡的那些人、事、物、景又鲜活地浮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体验到了那种久违的童时乐趣,那种铭刻在记忆深处的乡村风景,还有那种淡淡的乡愁。
白衣港是养育作者的故乡,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一个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这里“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也是一个饱受旱涝侵袭的地方,这里“天晴三天盼下雨,下雨三天涨大水。”正是这样一片土地上孕育出了一群勤劳、善良、纯朴、坚韧的中国农民,他们深深地挚爱着这片肥沃的土地,用自己的双手和辛勤劳作同命运顽强抗争,演绎出一幕幕感天动地的人间活剧。这里的山山水水、这里风土人情、这里的轶闻趣事,让人觉得是那么熟悉、那么亲近、那么让人感怀,那么使人眷恋。
通读完整部作品,首先打动人心的是作者故乡中的人物,一切都是那么原汗原味。作者对人物的刻画细腻而传神,尽管都是些普通老百姓,没有惊心动魄的传奇经历,没有曲折缠绵的儿女情长,但是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悲欢离合却构成生活在湘南大地上一个个农民的缩影。《乡音乡情》共收辑了26篇描绘白衣港乡亲的文章。这里有老中医、乡村木匠、篾匠、乡邮员、摆渡工、蹲点干部;有留守娃、半边户、乡下知青、民办老师;有南山大叔、哑表哥、玉英婶、罗锅叔等。作者在字里行间表现了对乡亲们的一往情深,读来催人向上,让人心头为之一振,如淡泊名利、识才、爱才的许台长;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阳书记;无私奉献、爱生如子的向老师。也有不少文章读来让人心头沉重,嘘唏不已,如南山大叔,一个富有才气、仪表堂堂、心地善良的“乡间人才”,落寞的身子消失在夕阳里;多情的辣妹子湘兰为了寻找那份真挚的爱情而魂断湘江边;还有哑表哥、玉英婶、顺秋娘等弱势群体的不幸遭遇,让人不禁感叹人生的坎坷、世道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公。在他笔下,不管世道如何变化,农民身上最本真、最善良、最朴实、最美好的东西从来没消失过。这种淳朴自然的乡村人物同样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其次,撞击读者心扉的是作者故乡的农耕场景。当今社会日新月异,随着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生活场景渐渐消逝在人们的记忆中。《乡音乡情》中农事章节较好的保存了这份记忆。作者对故乡农事进行了抢救式的挖掘,再现了当年那些灰尘弥漫、热汗淋漓的劳动场面,唤醒了大家的亲切美好回忆,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共鸣。作者有过多年农村生活经历,对繁重的农活有过切身的体验,并进行过细致的观察,深藏在记忆之中,多年后诉于笔端,活灵活现,读他关于农事的文章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建功的话说:“浸种育秧、开秧门、车塘水、‘双抢’……娓娓道来,何等飘逸洒脱,何等意气扬扬。”就像一个“老农”在拉家常,充满了农村劳作的艰辛,同时又饱含着劳动的乐趣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作者在农村摸爬滚打了20余年,也许正是长期生活在农村,才能将这些原汁原味的家乡土话和民间谚语引用到文章中,仿佛信手拈来,浑然天成,富有生活气息和哲理韵味。“种好一垄秧,秧好半年禾”体现了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春田日插日,夏田时争时”体现了珍惜时间抓住机遇的重要性;“乡里乡亲,伤着骨头连着筋”体现了邻里乡亲互帮互助之情;“辛苦插秧满稻田,低头看见水中天,心地清静才是道,虽是退步却向前”体现了当农民的坚韧与豁达……
这本书让我体会很深。我想:原来有一个在你有困难的时候帮助你的朋友是一件非常感到荣幸的事。所以我们好好珍惜我们的好朋友。
再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作者对故乡的一片深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乡那支清远的笛总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细读《乡音乡情》中的一些章节,让人有当年贺敬之《回延安》的那种感觉:“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作者对故乡美景的描绘勾起许多人对家乡的回忆,在国人心中自己的故乡也何尝不是如此这般美丽动人!岁月沧桑,思念如影相随。《告别故乡的码头》、《我遥远的小县城》、《那日渐消逝的农耕图景》、《远去的帆影》这些篇章隐寓着逝者之不可追,古树、古井、古镇、古校、古渡、古洞这些美景无不暗示着昔日的辉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白衣港那千级码头就是古镇的灵魂之所在,是作者人生的起点,第一次去县城,第一次坐乌蓬船,第一次看着父辈们背着纤绳负重前行……那热闹非凡的大源古渡口、那人声鼎沸的大浦古街、那古朴安祥的萱洲古镇、那书声琅琅的平里古校……故乡的印象在作者心中是如此的娇艳无比、温柔如水,被一些读者称为“诗意化的历史”,为当代青少年的“最佳精神粮食”。这种充沛的诗意和绵密的物象传达着作者对于生命的独特体验。
孩子时代看四大名著,是看的连环画,主要是看故事情节紧张不紧张,再大一点时,能够看小说时,主要看内容的描写如何了,现在再看时,主要是结合那时现实社会看了,这个暑假里,我有辛又看了一遍四大名著,并进行了一番研究,觉得又有了新的发现,感慨多多,于是写下一些算是读后感吧!
时光总在流逝,生命仍在继续,然而故乡在记忆中不断模糊,故乡在不断沦陷,不仅是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更重要的是农村传统文化日渐凋零。在这激变的时代中,农村日益“空心化”,大批的农村人“逃离”**的土地与宁静的田园,进入繁华而喧嚣的城市。在城市不断崛起的同时,农村日渐衰落,昔日那“男耕女织”的田园图景日渐消逝,读《乡音乡情》就能深刻体会到作者这种失落和忧思。作者在农村所经历的许多童年趣事,如拜月亮、捞鱼虾、扯猪草、拾爆竹等对当今许多乡村儿童来说早已闻所未闻,就是拜年、划龙舟、耍龙灯等传统习俗也日益淡化。正如作者文中所言,“‘耍龙灯’仅仅留存在中年人的记忆中,孩子们只能从电视中看到耍龙舞狮的场景,却不知道白衣港龙灯队昔日的辉煌”(《耍龙灯》)。在浮躁心态、功利思想的影响下,农村的人情味也日益淡薄,当年拜年的那种热闹场面难以见到了,以至作者感怀,“真想回到那梦幻般的童年,与父老乡亲们一道走村串户,一路说笑,彼此交融,享受农家那种特有的乡情与温馨”(《拜年》)。
凡有意报考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且符合其体检标准的考生,于6月29日-30日持本人身份证、准考证和高考成绩通知单到江苏省司法警官高等职业学校(地址:镇江市东门桃花坞1区14号),参加由江苏省司法厅和院校共同组织的面试和体能测试(面试、军检或体能测试的具体日程安排详见附件3)。
你留给我的,是美丽的记忆。你使是怀念少年时的纯真和友谊。当我捧起记忆中的佳酿想请你喝时,却先醉了自己。
“女性学”,不算是个新名词了,近两年来不断见诸报端,人们对这个词已经不太陌生了,并且,不少大学开设“女性学”这门选修课,也受到了一大部分男生的欢迎。可以说,“女性学”已经和大学生们混了个“脸熟”。即使是这样,对女性角色的误解与偏见还残存在不少人的心目中。“女性学”专业就是要改变这种男女角色的定型和刻板印象,改变束缚女性发展的性别文化的专业。随着女性的崛起,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研究“女性”,解读“女性”,“维护女性权益”成为热点。
“月是故乡明,情是故乡深。”在当今大变革的时代,如何让农村重拾那份安宁祥和的氛围是当前许多漂泊在外的游子们的共同愿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作者的叹惋与沉思弥足珍贵”。在现代化背景下,冀望于回归小农经济已不现实,在新型城镇化的战略下,“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方针。虽然将蓝图变为现实依然任重道远,但乡间田野春意正浓,美好前景值得期待,这也许是作者写《乡音乡情》一书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吃过午饭,我们怀着悠闲的心情,到郊外去散步。举目四望,田野里繁忙热闹,一派红火景象:各式各样的拖拉机正在来回奔跑着犁田耕地,突突突的欢快声里间或传来父老乡亲们爽朗明澈的谈笑,这一切和着新翻的泥土的芬芳弥散开来,令人陶醉,让人憧憬……
高邮的鸭蛋而且平淡有味。在吃鸭蛋时,作者运用了一些细节描写,幽默的写出了鸭蛋的特点,充满生活气息,亲切而自然。
过年了,不论日子艰难时还是富裕时,我都会和生一起给公公婆婆买上一件新衣服,哪怕是我和生连续五年没置办一件新衣服,也从不破了给公婆买衣服的规矩。送上一份年货,让老人欢欢乐乐过春节。公婆私下对生说"都是我们不好,难为你媳妇,对不起了"。
我的家乡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我从少年时代离开,至今已整整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了。外面的大千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化浪潮势不可挡,许多山里人举家离开山村,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市民生活,去享受现代城市生活的富裕和爽快,但我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依然如故,对家乡的浓浓情结依然如初。家乡的山山水水是那样的熟悉,父老乡亲是那样的可爱。
小山村座落在莽莽武夷山东侧,简朴的房舍依山而建,房前点点果树依稀,丘丘梯田连倾;屋后丛丛翠竹掩映,绵绵群山环绕。小山村没有名山大川,没有奇峰异树,村周围是层层叠叠的峰峦,从近处伸向了四周,伸向了茫茫天际,一望无边。山上的林木郁郁葱葱,举目遥望林海涛涛,一片翠绿,这大山不知包藏了多少自然秘密,让人遐想联翩。小山村没有大江大河,没有飞瀑深潭,村中间有一条小河穿村而过,将村子分成村南、村北,小河拐了几道弯,便望不到尽头,流向了远方,流向了浩瀚大海。小河的水清澈见底,呷上一口甘甜爽口,沁人心脾,好比那瑶池仙水,使人心旷神怡,飘然欲仙。小山村没有高官显要,没有富贾大商,村里的父老乡亲世代务农,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与世无争。乡亲们勤劳善良,感情纯朴,热情好客,每年都要喝上好多乡亲家酿的米酒,那香醇缠绵的美味令人陶醉,难以忘怀。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就是靠着小山村那山、那水、那人哺育长大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