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生活的主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创造幸福的生活,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致力于引导学生在工作实践中获得以生活为本、以生命为本的精神营养,构建了“以劳润德、以劳正心、生活本位”的劳动教育新模式。
劳动教育是对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使学生获得劳动经验、学习劳动技能、创造劳动价值、享受劳动成果的教育,教育青年热爱劳动是当今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培养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青年人幸福生活的有效途径。
劳动教育也是人格教育,学校是教育的场所,教师在学校的一切行为都是对学生的教育,包括必要的体力劳动。学校应该教学生尊重劳动和劳动者,而不是轻视劳动。让学生认识到每个劳动者都值得尊重,任何类型的劳动都值得尊重。
高校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使大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情感;学习是学生的主要劳动,教育学生从小就努力学习,承担艰巨的建设任务。
劳动教育 -
教师的使命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
教师的职责是对教育事业负责,对教学工作负责,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评价
人们把许多美丽的光环加在教师的头上,称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说教师这份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把老师比作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喻作春蚕:“春蚕到死丝方尽”教师身上承载着太多的期待,我们唯有加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教师这份职业当作事业来做,才对得起这些赞誉。
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一个人对待工作、对待任务、对待责任的态度,常常与“历史”、“神圣”等字眼连在一起,说明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后人的评价。它们发自内心又非常可贵,因为这种伟大的情感常常和奉献乃至牺牲联系在一起。
我国的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的教育目的: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代教育 是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形成而出现的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也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迄今为止教肓发展的最高阶段 ,也是人类教育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 。
中国的现代教育起始于十九世纪下半叶。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一批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便在粤著书立说,主张效法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提倡通过改良和变法,实现国家富强,并促成了学习西方知识的风气。
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就是适龄儿童、少年开始接受教育的九年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是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
九年义务教育的特点: 强制性、公益性、普及性。
义务教育改革措施:
1增加教育投入。
2倍加重视教师工作。
3剔除择校之风。
4禁止乱收费。
教师资格证考试我国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1、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现阶段我国教育方针:
(1)为社会主义现代服务;
(2)为人民服务;
(3)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目的和 教育方针 的区别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既有联络又有区别。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都是由国家规定,都是对教育的基本要求,都是全国必须统一执行的。但教育方针是对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定,它包括对教育性质和方向、教育目的和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等总的要求;教育目的仅是对人才的质量标准和培养规格的专门规定。因此,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虽然在学术上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有严格区别,但在实际中两者经常通用。
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的概念?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定义1:“教育目的(aims of education)是培养人的总目标。关系到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样素质的根本性质问题,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根据一定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的需要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确定。”[3]
定义2:“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4]
定义3:“教育目的 教育要达到的标准或效果,它规定着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在教育方针中常包含着对教育目的的表述。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检验教育工作的尺度。它对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确立和教育方法的选择具有指导作用。教育目的的提出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同时也是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反映了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总要求,在这一总要求指导之下,各级各类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具体任务,确定相应的培养目标。[5]
定义4:这种定义认为,教育目的的概念应包括基本概念和规范概念两个层次。一是基本概念:“教育目的是一种设想的心理素质(或者一种设想的素质结构),人们欲求、尝试或者要求通过教育而在受教育者身上得以实现。”二是规范概念:“(1)教育目的是一种规范。它如同任何一种规范一样,由一个规范制定者制定或者由一个规范的权威为特定的被规范物件而制定。(2)该规范具有双重内容。即它由分别为两种不同规范物件所制定的两种规范之间的相互联络所构成。(3)它首先包含一种对受教育者的理想(期望)。它被理解为一种规范,该规范要求受教育者应该达到某种特定的人格状态。在此,涉及到对某种单一的或者复杂的素质结构的设想。它可以被视为对受教育者人格的应然状态的描述。(4)它还包含对受教育者的规定。它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规范,该规范要求教育者应该如此行动,使得受教育者最大限度地获得实现由教育者所制定的理想(或者接近此应然状态)的能力。但该规范却并未确定,教育者应该怎样行事。它只是一种任务规范,而不是一种技术规范。”[6]
以上几种“教育目的”定义存在以下的差异:
定位教育目的着眼点不同。定义2提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和定义3认为“教育目的的提出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都体现了教育目的的规范者是社会,是一定的社会,狭义地说是国家,甚至将国家的教育方针就当作“教育目的”。这都“只以社会从教育过程外部确定的目的为教育目的(成文的教育目的)。”[7]对受教育者自身期望达到何种理想状态,则未给予重视。从教育目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这一表述看,受教育者始终是处在受动的地位,受教育者仅仅是被规范、被要求,社会需要在教育目的中是第一位的。定义4强 育目的“是一种设想的心理素质”,注重从个体人的内部结构进行定位,这一定义强 育目的实现的着眼点在于人的内在素质,在人的心理结构,更强调人的本体价值的重要地位。定义4指出,教育目的“由一个规范制定者制定或者由一个规范的权威为特定的被规范物件而制定”,其中“一个规范制定者”既可以指教育家、受教育者本人,还可指国家政策的制定者、某一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笔者认为,这一定义较全面地反映了教育目的规范的不同主体。有学者就将可能厘定教育目的的主体分为两类,外在教育目的厘定主体和内在的教育目的厘定主体。外在教育目的厘定主体主要有,行政或立法机构、教育行政机构、教育团体、实力集团、学校。内在的教育目的厘定主体主要有教师和学生。[8]定义1虽然从社会角色和个人素质两个方面着眼,但是,将“目的”与“总目标”等同,并未清晰界定这一概念。几种定义对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不同理解,导致了不同的定义方式及内容。我国“教育目的”定义的社会价值取向揭示了教育实践一味强调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往往被看成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工具。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怎么区别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区别: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不同于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规格。教育目的是对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的总体要求
教育目的不同于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它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其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培养人才的总体规格,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等。教育目的着重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教育方针除了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还要回答“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此外,也有学者认为,“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属于教育政策学范畴;教育目的可由社会团体或个体提出,对教育实践不具约束力,教育方针通常是由 或政党提出,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
教育目的比较抽象的、概括,它是通过“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逐层具体化的。在教育史上,许多教育家都把“人的全面发展”或“个体一切才能的充分发展”视作教育的最高目的,像这样的教育目的表述就具有很强的理想化色彩,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完全超越了现实,甚至是不可企及的,无法完全达到的。不过,正是由于这种理想性与不可及性,才使得教育目的具有精神上的感召力。教育目的的实现是长期的,能够在短期内实现的,绝对不是“教育目的”,只能是课程或教育目标。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教育目的各不相同。例如,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教育传统注重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强调集体的价值和学以致用,西方的教育传统则注重个性的自由与独立,强调个人的价值与尊严,以及为知识而知识。同样地,即便是同一个国家、同一种社会文化背景,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随着时代与历史的变迁,教育目的也不断演变。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总的培养目标。
教育方针是一个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教育发展的指导方针。教育为谁服务,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中带有全域性性和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因此,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是关于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的规定。中国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如何区分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既有联络又有区别。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都是由国家规定,都是对教育的基本要求,都是全国必须统一执行的。但教育方针是对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定,它包括对教育性质和方向、教育目的和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等总的要求;教育目的仅是对人才的质量标准和培养规格的专门规定。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制造学生。
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的将来
教学方法,辨析题教育目的包括教育方针,教育方针的确立必须符合教育目的对吗1、教育目的包括教育方针,教育方针的确立必须符合教育目的是错的。
2、 错 所谓教育目的,就是一个国家对教育活动结果规定出的总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教育方针是对教青工作的总体规定,是一个国家办教育的根本大法。教育目的是对人的质量标准和培养规格的专门规定。因此,完整的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青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教青目的的确立必须要符合教育方针的规定。
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有什么不同吗?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
教育方针:国家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在一定阶段,根据社会和个人两方面发展的需要与可能而制定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总政策或总的指导思想。内容包括教育的性质、地位、目的和基本途径等。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教育方针;相同的历史时期因需要强调某个方面,教育方针的表述也会有所不同。
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教育方针,是对教育事业提出的总政策或指导思想。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有密不可分的联络。
简述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原则。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区别:
1、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更多些除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之外还有“怎样培养人”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2、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比较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更为突出。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原则。
教育工作者高尚的专业精神、摆脱了私人情感的干扰,依据职业道德制定目标、执行职责、关注学生行为、积极引领和帮助学生成长。在不断修正自我,排除偏差的同时,教师也应该在多学习多实践中,强化自己所具备的素质,发现自身的不足,不断开拓创新,提升自身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一名良师益友。
注重情感教育
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仅仅需要给予学生的是知识,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可以不断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分析学生的成长需要,慢慢地成为他们的朋友。尤其在学生遇到挫折时,教师应该及时关心他们的心情,耐心开导,积极鼓励,特别是需要关注家庭环境复杂的学生。
打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为学生提供深刻的学习体验。教师应该用自己的独特方式创造出宽松、活泼、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对于学生的发言和交流,我们要保持开放的态度,倾听他们的讲述,理解他们的需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时刻保持自我反思
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知识储备量、教育素养和综合素质。在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工作时,教师还应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评价和调整,使自己的教育工作更加精彩和出色。只有不断的自我反思,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才能够更好的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
给学生展示好榜样
教师的每一个行为都会影响到学生,所以教师要时刻给学生展示一个好的榜样,努力让自己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灯塔。无论是学识广阔、做事严谨、人格高尚,还是作风正派、接地气、与时俱进,只要符合教育者的标准,正面居多,就能成为学生敬仰的对象,激励他们追求更高的成就。
善于发现学生潜力
教育是一个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潜力的过程。不同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天赋和闪光点,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发现并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力和潜力,帮助他们自我实现。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就会让他们受到启迪和鼓舞,从而在学习中更饱满地投入自己的心情和能量。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充满智慧的思考、带领学生去思考是每位教师的职责。教师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堂,如辩论、演讲、讨论等,借此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布置作业和考试,逐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总结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时刻注意自身的行为规范、教育素质的提升、教学方法的改进、教育观念的修正等方面的发展,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成为学生眼中的良师益友。
关于教育工作者如何开展美育工作内容如下:
一、寓美育教育于各学科教学
学科之间是相互贯穿,是学校教育的完整体现。学科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最基本工作。寓美育于学科教学中,是教书育人教学原则的高度体现。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多方位、多层次,有效地实施美育。
如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认识、热爱、欣赏音乐美,积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美感享感;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感受、认识色彩美、线条美、图形美、造型美,学会观察、捕捉、表现美的事物,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体育教学中可让学生认识人体的运动美、力量美……
当然,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中也有美育教育的内容,在各科教学中均应渗透美育。此外,带领学生在大自然中去开拓视野,发展形象思维,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寻大自然的韵律美,认识事物的规律是获得美感享受的关键因素。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实施美育教育
1、开展课外美育活动。
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美育活动,符合青少年学生活泼、求异心理,会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投入到这种美育活动之中,因而能够收到较好的美育效果。如举行定期的文艺汇演、比赛活动,举办艺术节、知识节、美术作品和书画展等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展个性。
结合学校实际,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之中,到社会之中,领略、认识美好的事物,净化情感,陶冶情操,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认识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的伟力,增进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游览名胜古迹,鉴赏历史文物,认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走向社会,参观现代建筑、现代企业及现代设施等,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劳动创造的美,认识科学技术、人类劳动的伟大力量,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投身现代化建设的决心和热情。当然,应当注意的是,开展课外美育活动,应当加强指导,有计划、有目的,而不能流于形式,流于一般性活动,否则就会失去美育活动的意义。
在活动进行之前,应当向学生讲明活动的要求、意义,避免走马观花看热闹倾向,促使学生在活动中认真观察、思考、探求。活动之后,进行总结,应当布置相应的“作业”,使美育活动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2、建立课外美育活动小组。
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建立课外美育活动小组,培养、发展学生的特长,深化、延伸课内学习,“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课外美育活动小组的天地里,学生从兴趣、爱好出发,会投入极大的热情,自觉地、努力地感受美、认识美、表现美、创造美,爱好、专长得到培养、提高和发展,在某一方面获得更深层次的美感。
例如,在泥塑小组,学会把普通的泥土变成美丽可爱的塑像。在刺绣小组,学会用平常的针线绣出精美的图案。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施美育教育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说,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是一种无声的浸入学生心灵的美育。我们应当深刻认识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熏陶,建设美化校园环境,充分发挥其潜在的美育功能。校园环境包括操场绿化、标语、景点、塑像、长廊、教室等诸多方面。
作为求学求知场所的校园环境应当追求洁净、井然、宁静、典雅的格调,能够显示一种校园文化氛围。翠绿缤纷的花草树木,给学生以清新、恬静、生机蓬勃之感。积极奋进的雕塑,给学生以鼓舞、启迪,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简洁有力的标语、名言、警句,昭示一种精神,规范鲜红的路标,指明学生前进的方向。
一幅科学家画像,就是一座丰碑,在无言中激励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科学,向着科学的峰巅攀登。一个整洁、明朗、有序的教室,能够给学生愉悦、欢快之感,给学生美化、清新的感受。美化校园、绿化校园,使学生生活在优美的环境之中,
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鼓舞学生的意志,振奋学生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塑造学生的文明形象。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熏陶是积极的、深远的,学生总是在自觉不自觉中接受这种影响、熏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