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观沧海》写沧海的广阔浩大,显出一种奇丽之状,也反映出作者宽阔、雄壮的情怀,我们能从实景的描绘中感受到诗人非凡的心胸气魄。《致大海》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也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
异:《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的特点,“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但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容着深远的意味。相比而言,《致大海》篇幅较长,抒情充分。《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在字面以外,“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诗句的可涵咏价值大。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吞吐宇宙的大海,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致大海》则体现了外国诗直抒胸臆的特点。如“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往往是中国古典诗歌极力避免的。
舒婷的《致大海》原文
致大海
作者:舒婷
大海的日出
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
大海的夕阳
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
多少支在峭壁上唱出的歌曲
还由海风日夜
日夜地呢喃
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
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
都被海涛秘密
秘密地埋葬
有过咒骂,有过悲伤
有过赞美,有过荣光
大海——变幻的生活
生活——汹涌的海洋
哪儿是儿时挖掘的穴
哪里有初恋并肩的踪影
呵,大海
就算你的波涛
能把记忆涤平
还有些贝壳
撒在山坡上
如夏夜的星
也许漩涡眨着危险的眼
也许暴风张开贪婪的口
呵,生活
固然你已断送
无数纯洁的梦
也还有些勇敢的人
如暴风雨中
疾飞的海燕
傍晚的海岸夜一样冷静
冷夜的山岩死一般严峻
从海岸的山岩
多么寂寞我的影
从黄昏到夜阑
多么骄傲我的心
“自由的元素”呵
任你是佯装的咆哮
任你是虚伪的平静
任你掠走过去的一切
一切的过去——
这个世界
有沉沦的痛苦
也有苏醒的欢欣
19732
一、诗歌鉴赏
在舒婷的
《致大海》中,诗人把大海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诗中阐述的主旨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大海——变幻的生活,生活——汹涌的海洋”。她
的大海不是完美的化身,而是变幻的生活,是对生活细腻的观察,海边的每一种风景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大海有涨有落,有风暴,有平静;它多变,并不完美,但
它真实。望着大海起起伏伏,就像在观望生活的戏——有悲有喜,包罗万象。诗人感受着大海的宽广与静寂,就像在感受自己。大海是社会,是生活,是朋友,是诗
人自己的心。
诗人采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通过多次排比和反复,将自己对生活的诠释融入对大海的描写当中。大海跟生活是息息相关
的,另一方面则暗喻了生活就像大海一样变幻莫测,波涛汹涌。有沉沦的痛苦
也有苏醒的欢欣。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把黑暗放下就是光明,把损失放下就是收获。面对现实生活,诗人希望像海燕一样,坚强地在生活的风浪中自由飞翔,对生
活充满了自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诗人有勇气直面痛苦,有信念解决困难,有梦想塑造未来。人们在生活中,要有思想和品格,要有头脑和智慧——在面对坎
坷的时候,首先要有大海一样博大的胸怀去承担它随之带来的痛苦,其次要有决心、毅力和智慧去化解困难。最后,要有一颗自由的心来储藏回忆,感恩这一切的磨
难给人们带来的精神财富和丰富的灵魂,以及经历坎坷后的从容气质。
这首诗,澎湃的感情化作诗意,理智的思考蕴藉其中。作者对人生、对自然、对生活的感悟加上流畅的情感述说,使其达到到了完美的艺术境界。
二、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厦门石码镇,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舒婷文集》(3卷)等。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双桅船》获全国首届新诗优秀诗集奖、1993年庄重文学奖。
你是要写读后感吧?
在这首诗中,“大海”既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又是诗人借景抒情的对象,它浸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
在诗人的眼中,大海的性格具有两面性:“温顺”“娇美”是大海性格温柔的一面;而“阴沉”“任性”“反复无常”“无法控制”等是大海性格狂野的一面。大海在这里是自由的象征,可以自由地展示自己性格的任何一面。诗人赞赏大海的自由精神,面对大海,诗人心里充满了羡慕,大海可以无拘无束、自由奔放地展示自己所有的性格,可诗人只因写出了向往民主向往自由的诗篇,就被流放被束缚,这是何等的懊丧!所以她想逃亡海外。
诗人由大海想起了与之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诗人拜伦,极力赞美和歌颂他们为自由而战的精神,表达了对大海般自由精神的追求和向往。他们和大海一样,都是自由的象征。
可是诗人又想起了拿破仑和拜伦的悲剧结局,拿破仑在滑铁卢一战后被流放,最终死在小岛上;拜伦也在参加希腊革命斗争中患病而亡。两人的结局使作者明白,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根本没有自由的存在,逃到哪里都没有用,那就不如不逃走。
两位英雄的悲剧结局增添了诗人前途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诗人对整个现实世界非常失望,以致发出了“世界空虚了”的感叹。但是在诗的末尾,诗人的情绪走向明朗化,她明白了,个人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要唤起大众的觉醒,大众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所以,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心中充满希望。诗人一改前面的低沉沮丧,立下了绝不忘记大海的誓言,决心把大海的女神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为自由奋斗不息。
这样够不够?
以本课为起点,课下广泛研读普希金的诗,体会其中的种种美妙感受,为“普希金诗歌朗诵会”做准备。
板书设计
致大海
普希金
自由奔放的大海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的大海 热爱大海 自由精神的象征
闪耀着骄美的容光的大海 “苦恼心伤”失去自由的诗人
黄昏时寂静的大海
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的大海
普希金《致大海》教案2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普希金以及本诗的创作背景。
2、理解诗中意象、意境、感受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中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大海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的生活环境及经历,正确理解诗人的感情
2、把握诗中大海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在了解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准确的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讲授、比较阅读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前几节课我们一起驾着艺术的轻舟漫游了中国现当代诗歌的海洋,大家的收获一定不小吧,今天,我没不妨调转方向,驶向一个新的世界——外国诗歌的艺术殿堂。那里有灿若星河的诗人、异彩分呈的诗歌流派一定会给我们以全新的美感享受。也就是说在中国诗歌由《诗经》而发展到当代繁荣的时期里,外国诗歌也经历了一个发展繁荣的过程,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影响整个俄国文学十九世纪的诗人普希金的《致大海》
二、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1、作者简介:
有这样一首诗,我想大家一定都非常熟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也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日子就会到来|我们的心永远向前憧憬|尽管活在阴沉的现在:|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的|而逝去的将变为可爱),这首诗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的伟大诗人、浪漫主义诗人、俄国近代文学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造者,被称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高尔基称他为“俄国文学之始祖”。
普希金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文学熏陶,15岁开始-公开发表作品。18岁在黄皇村中学毕业后进入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写下了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的充满激情的诗篇。1820年到1826年两次被流放,1837年在决斗中被杀害。他的代表作是《叶甫盖尼奥涅金》,其他作品还有: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短篇小说集《别尔金小说集》等。
2、创作背景:
1820年,普希金因为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家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迎奉奥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回乡,即第二次流放。在奥德萨诗人长期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得萨的时候,临别前夕,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的坎坷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写下了这首诗。
面对离别,面对相依为伴的大海,作者的心情到底怎样到底又对大海说了些什么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三、研习诗歌
1、播放录音
2、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这首诗歌的1—7节(再见吧……使我留在你的岸旁)
3、请学生找出写大海的句子
大海的美丽:波浪、容光;大海的人情味: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大海的深远:心灵的愿望所在;大海的阴沉:声调
大海的特点:自由、寂静、反复无常、任性……
4、诗人对大海的感情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大海的美丽、人情味、深远等一系列的品性,唤起了诗人对“自由奔放”的大海的无限热爱和眷恋。
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
5、诗人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
诗人以深情热烈的笔调对大海的歌颂和礼赞,反映了他对自由精神的赞美和渴望 。
6、诗人面对自由奔放的大海为什么感到悲伤痛苦呢产生这种情感的根源是什么
自由奔放的大海勾起了诗人坎坷人生历程的回忆。包括“隐秘的愿望”未能实现的“哭恼心伤”,这实际是诗人失去自由后的内心的表白。联系写作背景可知,两次被流放,造成诗人压抑、郁闷心情的真正原因是——专制制度下的黑暗现实。
7、小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到作者在这前七节里主要写的是和大海告别以及面对自由奔放的大海所引起的作者对往事的回忆。那么作者就一直沉浸在了悲伤痛苦的回忆里了吗还是面对他曾相依为伴的大海又想到了其他的什么呢请听我朗读8—13节,看看诗人又写了些什么。
普希金的《致大海》是一首反抗暴政,反对独裁,追求光明,讴歌自由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以大海为知音,以自由为旨归,以倾诉为形式,多角度多侧面描绘自己追求自由的心路历程。感情凝重深沉而富于变化,格调雄浑奔放而激动人心。大致说来,《致大海》的诗情变化展现了海之恋,海之思,海之念“三步曲”,下面对此稍加剖析:
海之恋诗歌第一至第七节为第一层,主要描绘诗人热爱大海,追求自由的心声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诗人引大海为知心朋友,以面对面、心交心的方式向大海倾诉心曲,首先是一往情深的话别大海,激情洋溢地讴歌大海。诗人纵情歌唱大海的精神气度、性格力量,实际上是表达自己对自由的景仰,对伟力的崇尚。其次,诗人还声情并茂地向大海倾诉了自己的苦恼和伤心。这里有作者想摆脱黑暗,投奔自由而不得的难言之苦;有心灵挣扎,归于枉然的无奈决绝;更有追随大海,奔向远方而未能如愿的遗憾。在大海面前,诗人时而徘徊茫然,时而狂欢高歌,时而深情呼唤。
海之思诗歌第8至第13节为第三层,诗人深情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抒发自己崇尚自由而壮志难酬,敬慕英雄而前途渺茫的困惑。这部分融理性思考于主观情感之中,体现了普希金作为一个极富政治思想的抒情诗人的犀利和严谨,理性和睿智。对于拿破仑,诗人肯定他前半段为自由革命而战的精神,但更多的是批评他后半段丢失自由的专制、侵略。拿破仑囚禁汪洋孤岛,自由斗士拜伦客死他乡,这种悲哀惨淡的结局让诗人倍感失望,隐隐作痛的诗句中流露出一种壮志未酬,前途渺茫,英雄无路,知音不再的惆怅伤感。这几节诗句普希金表达的是一种凝重复合的思想感情,既有对自由英雄的激情礼赞,又有对专制暴虐的冷峻批评,还有对穷途末路的惆怅哀歌,感情、形象的复合当中显示出理性思考的犀利和睿智。
海之念最后两节(第14至第15节)为第三层,收束全诗,照应开篇,抒发了诗人告别大海,怀念大海,铭记大海,传播自由的心声。诗人意溢于海,包容万象,要拥抱大海,奔向自由,带走蔚蓝娇美的闪光,带走冷峻孤寂的峭岩,带走温驯可人的海湾,带走惨淡阴暗的黑影,带走絮絮叨叨的波浪,更带走惊天动地的轰响。让自由之声传遍天涯海角,让自由之光照亮夜空,让自由之花开遍森林,让自由之树绿遍荒原,让自由之波滋润万物。自由,在诗人的心目中,正如一轮喷薄而出的朝阳,冉冉升起,光芒万丈。
亲爱的楼主您好!您的问题其实不难回答, 以下是我的看法 :
在舒婷的《致大海》中,诗人把大海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诗中阐述的主旨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大海——变幻的生活,生活——汹涌的海洋”。她的大海不是完美的化身,而是变幻的生活,是对生活细腻的观察,海边的每一种风景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大海有涨有落,有风暴,有平静;它多变,并不完美,但它真实。望着大海起起伏伏,就像在观望生活的戏——有悲有喜,包罗万象。
参考资料:
手机打字不容易啊, 回答的流量都超50M了, 但能帮些忙还是值得的,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望采纳 谢谢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