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对学者赵园关于荒原和乡土的论述持什么态度

作者对学者赵园关于荒原和乡土的论述持什么态度,第1张

19.文中写了哪些“乡愁”?请依据文本加以概括。(4分)

  

  20.作者对学者赵园关于“荒原和乡土”的论述持什么态度?(4分)

  

  21.文章详细叙述女大学生买月饼的情景,有何作用?(4分)

  

  22.统观全文,你认为作者对于“乡愁”有怎样的深刻认识?并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

  

  19.①在北大荒过中秋思念北京老家;②离开北大荒40年来不断怀念北大荒;③华人超市开业延续中国传统做法迎合海外人的乡愁;④在华人超市购买月饼品味海外人的乡愁。(4分,每点1分)

  

  20.①作者对北大荒怀有特殊感情,所以对赵园所说的荒原和乡土之间的差别并不完全认可,他认为荒原和乡土的关系并不像赵园分割得那样清爽。(2分)②对赵园所说的“乡土是价值世界,还乡是一种价值态度”,作者表示赞同。(2分)

  

  21.①进一步突出了作者对乡愁与回忆之间关系的理解,深化了文章主旨;(2分)②照应题目,并为下文引出精神还乡铺垫。(2分)

  

  22.第一问:①与家乡的距离和时间是乡愁的必备条件;②回忆是填充乡愁情感的物质;③乡愁升华的最高形式,便是还乡。(3分)

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饮酒(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茵纳斯弗利岛

(爱尔兰)威廉·巴勒斯·叶芝

我就要动身去了,去茵纳斯弗利岛;

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

支起几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

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

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

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去了,因为我听到,

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

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

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①

从上面的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意境和用词是非常相似的,“结庐”与“造屋”如出一辙,“采菊”与“种豆、养蜂”异曲同工,“山气”与后一首的中间四句的意境完全可以互相补充。两位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要离开这个充满痛苦的红尘世界,去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表现了宁静致远的思想和远离尘嚣的真意。从写作手法上看,两者都用了近乎白描的艺术手法,没有加入主观色彩,客观真实地描写景物,直白地道出胸臆。这至少可以证明中西方文化之间是有共通性的。

两首诗所表达的飘逸、洒脱的意境在古典诗词和英美现代诗歌都是屡见不鲜的,从李白“笑而不答心自闲”到杜甫“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还有更多的例子举不胜举,而英美现代诗歌中不乏其例,如T·S·艾略特著名诗歌《荒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充分表现了这样的意境。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两者也有许多共同点。中国古典诗词最大的特点是含蓄,生动凝练。气氛只用寥寥数字便可烘托,意境只需片言只语就可表达。英美现代诗歌的创作显现出含蓄、凝重、集中、富有感情的特点跟他们的诗歌理论受中国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甚至一些表达方式也基本相同。埃兹拉·庞德的名震西方诗坛的两句短诗《在地铁车站》含蓄、凝练,令人回味无穷:

这些面庞在人群中涌现

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朵瓣瓣

这与中国古典的“人面桃花相映红” 、“杨柳青丝” 、“梨花带雨”的意境是大致相同的,反映出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但笔者个人认为,西方的诗歌这些比喻所表达出来的意境没有中国的那么美,那么让人富于想象。诗歌很形象地再现了那些漂亮的面庞在人流中涌现的情景,但缺乏了一个让人思绪飞扬的空间,语言上也欠缺了美感。这与中西方的思维形式不同有关,本文将在后面论述。

(三)不同之处

比较可以看出共性,也可以看出个性。中西诗歌虽然在渊源上能找到一定的源头或能证明两者之间的关联与影响,但在比较之中我们还是不难地发现两者的差异。存在这种巨大的差异是由其本质不同、思维形式不同带来的。

中国诗词善于写景抒情,以写景烘托气氛或造出意境,而英美诗歌则注重描写景物在人们心里唤起的反应,从此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意识。这是由两者不同的思维模式造成的差异。中国人注重表现,西方人注重再现,这种思维模式指挥下发展而来的诗歌文学理论和诗歌创作自然大不相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形成了意境说、教化说,西方则形成了典型说,因此中国的诗词更注重的是一种意境的创造,追求言已尽而意未尽的效果,让人有无限的遐想空间,这种诗歌的出现是因为中国古代传统的思维方式是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即使到了现在,中国人写诗歌依然追求意境的营造,如果说得太白了,就没有意思了,当然当代一些新新人类作家的作品追求一种直白,则是另外一回事,并不能一概而论,毕竟这些人并不代表中国诗歌创作的主流。

中国诗词讲究含蓄,以淡为美,而英美诗歌则比较奔放,以感情激越为胜。很突出的例子就是对待爱情方面,中西方的诗歌特点在此能得到完全的体现。中国诗人描写爱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始终不把那种爱表达出来,而西方诗人会高喊“你是我的太阳,爱情之火烧得我浑身焦灼。”这种直言不讳中国人是很难接受的,产生差异的实质在于彼此的审美取向不同。

另外,中国诗词多以歌颂为主,而英美现代诗歌多以揭露为主。中国诗词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永远把诗人的情感埋藏于诗词之中,只有通过“感悟”才可能感觉出其美,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他几乎没有用一个表达感情的词语,只是把“枯藤” 、“老树” 、“昏鸦”简单地排列在一起,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凄凉寂寥的景象,后面两句把七种静物列在一处,却恰如其分地渲染了寂寞、惨淡的气氛,“夕阳西下”更是给整幅画面涂上了一层昏黄的颜色,最后一笔带出“断肠人在天涯” ,感觉上前后好像并无直接联系,但感情是连贯的,思路也是连贯的,读者一口气读下来,仿佛自己就是诗人所描绘的画中的游子,引起强烈的共鸣。然而十种静物的并列,虽然没有任何的主观感情,却比再多的语言都要强烈地表达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感情,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相比之下,英美现代诗歌强调写资本主义社会中畸零人的心理,比较直率地把诗人的所要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直抒胸臆,而毫无造作,言尽而意亦尽,回味的空间相对缩小了,但这样比较符合西方人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

  走进荒原

 冯立打来电话,说终于有十天大假可以去若尔盖草原采风了,叫我简单收拾一下行李随他夫妻俩一同进山。

 接到电话时,我正在医院看病,带状疱疹,老话叫缠腰丹,说是那红线一旦在腰间交汇,小命就会不保。医生叫住院治疗,可一想到草原之行,也就顾不了许多,开了半月的针药和口服药就上了路。冯立是学医出身的,也就当私人医生暂时委屈委屈他吧。这家伙弃医从艺,看来真是着了迷,就连给我注射针药时,竟然活生生在我臀部上给扎出个梅花图案。

 七月的草原正是黄金时节,当我们一路驱车过汶川,进茂县,向草原挺进时,冯立告诉我他这已经是几进几出若尔盖草原了,从1997年第一次坐客车踏进草原开始,他与川西北草原这块土地便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些年来,也去过西藏、青海,去过许多的山区和高原,都比不过与若尔盖草原结下的那般深厚情谊,所以,一旦有假,哪怕是三五天,或者十来天,他都有一种回归的冲动。

 车急速穿行在峡谷的狭窄马路上,一边是陡峭的悬崖,一边是奔腾急湍的岷江,这是阿坝州与内地商贸交流的唯一通道,道路险要,来往车辆繁多,驾驶在这样崎岖的山路,那可不光是考验驾驶技术,还必须考验心理的承受能力,很多内地自驾车去高原游玩的人,多被这险峻的山路给吓回。这冯立不光技术过关,看来这胆子也不小,经常连夜赶路,夜过那些常有车匪路霸的地段,好几次都是有惊无险。

 记得有次车从松潘驶往若尔盖县城,十月,草原已经飘雪,寒冷的冬季,加上高原缺氧,他驾驶的越野吉普车怎么也无法提速,晚上10点过还在包座牧场荒凉的马路上缓缓蠕动。月光下,几匹马朝他们奔驰而来,完了,终于遇见了传说中的路霸,车上除冯立夫妻俩,还有一大连电视台记者。俩女孩子,一看那架势吓的不知如何是好,而冯立却异常冷静,照样不慌不忙开着自己的车,当几匹马靠近吉普车夹道随车缓缓并行时,冯立摇开了车窗,对那行人打着招呼。

 夜风将冯立栓在倒车镜上的红黄蓝三色绸带吹的呼啦啦地响,这是从西藏大昭寺请来的圣物,藏区的人或者车辆几乎都佩带有这样的吉祥物。而驾驶室里悬挂着的一件也是从西藏祈来的神像,随着车辆的颠簸也在不停地摇晃,驾驶室里的车载音响正播放着康巴汉子高昂的歌声。那帮人和车辆并行了一段路,也不知是看见了这些神灵的信物还是被冯立的镇定所折服,领头那人一声口哨响过,一帮人闪过吉普车,消失在草原深处。冯立三人这才松口气。当11点到达县城,见到等候多时的朋友时,冯立说简直有种劫后余生的感觉。

  草原盛会

 由于我们进山的时间是草原的黄金季节,正好赶上红原县一年一度的“扎崇节”。这是类似内地春节一样的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选定的时间和节日名称不太一样,但活动内容基本相似。集会期间,所有的牧民都将穿戴自己家中最好的服装,佩戴最昂贵的服饰参加比赛。赛马,摔跤,这样的传统节目更不会少,但规模最大的可能要算寺院里的法事和戏剧表演了。为了赶时间,我们直接从州府赶往红原县。

 经过了那些山区,进入草原以后,眼前便是一马平川,平坦宽敞的碎石子路两边是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原,各色野花一片一片地开放,犹如色彩绚丽的地毯铺在大地。星星点点散落其间的帐篷像一艘艘小船,摇曳在绿波起浮的大海上,让人直想投身在这绿色的海洋中去。随公路一字儿排开的电线杆像一排排高原卫士,日夜守护着这片草原,传递着草原与内地不可隔断的音讯。当车驶近红原县城,时正中午,太阳照在城里的建筑物上,像一片燃烧的火焰,给整个高原小城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远处的寺院,金顶,红墙,转经筒,白塔,在阳光下格外耀眼。

 那些身着彩色藏装的藏族姑娘,一张张红苹果似的脸庞,正透露出阳光般灿烂的笑容。来到“扎崇节”会场。为时三天的聚会已经是第二天了,我们正赶上寺院里的和尚喇嘛表演藏戏。在这里我们正好看见了松赞干布迎文成公主进藏这段戏,唱腔和对白不甚明白,但那些台步、音乐倒也没有界限,直接渗透我们的感官进入心灵。这时候,冯立穿梭在人群里,不停的拍摄那些文物、景色、服饰,以及那些牛羊马群。

  草原红月亮

 我们这次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奔这节日而来。草原深处,一个朋友正焦急地等候我们的到来。他叫金凤,是若尔盖县唐克乡一个远牧上的牧民,住在九曲黄河边的第一湾上。一个偶然的机会,冯立和金凤在俩人共同的朋友那认识,之后便成了一双肝胆相照的异族兄弟。金凤不算流利的汉语并不影响他与冯立的交往,很多时候,在帐篷里,两家人就那样静静地坐着,根本不用语言,那么和谐那么温情的聚在一起。我一直怀疑他们是在用心灵进行交流,语言对他们来说,似乎已经是多余的了。他们交流的什么,我们这些凡俗的人怕是很难知晓。

 车进入唐克时已近黄昏。去远牧场看来时间已经不够,只有先去黄河边的冬房过一晚,明天再去远牧场。冬房里就老阿妈一个人守着一只瞎眼的牛犊,这小牛犊生下来就没眼睛,金凤试着用小刀给牛犊做了手术,希望为它开出一只眼睛来。眼睛是有了,可伤口愈合以后,那牛还是什么也看不见,怕是眼睛久没用已失去了功能。平时在家就小儿子去打点牧草回来喂它,现在家人都去了远牧,小牛犊不能跟去,老阿妈就留在家里照顾它。金凤说,这也是一条生命,既然它来到了这个家,不管怎样,都要让它活下去。其实要他们说什么大道理他们一定说不出,但他们用最简单的行动来诠释了对生命的尊重。

 我一直在想,冯立一次又一次地来到草原,回归自然,一定是在一种有意识或者无意识之中寻找这种生命中最本质最有价值的东西,他的“荒原情结”,实际上就是在自觉或不自觉的寻找和被寻找,而这些本真就依附在一事一物,甚至一花一草之上。比如这头瞎眼的牛犊和金凤一家所给予它的生命的尊重。不管牛犊最后的生命如何归结,但是,它成为一条生命来到这个世上,所遭遇的,已经是最具人性、最具神性的礼遇了。那么,冯立不停地来来去去,他要感悟的,他要寻找的是这些吗?我常常望着他的背影沉思。

 车往冬房开去。天黑了,一轮圆月挂在天空,远山一片朦胧。通往金凤家的是一条机耕道,坎坷不平,吉普车一路颠簸前行,车后扬起呛鼻的灰尘。越野车密封不太好,车里的人满头满脸都是灰。这并没影响大家的兴致,除冯立专注地驾驶着车辆,金凤偶尔一两句问话,我和何玲一直在欣赏夜色。抬头间,我看见月亮突然缺了半边。“你们看,刚才圆圆的月亮怎么缺了半边啊?”而这时候,何玲也叫了起来。冯立立即把车停在路边拿出了相机,我们都稀奇地仰望着天空。

 天狗吃月亮,月全蚀,难得一见的自然景观,竟然让我们在进草原的第一天晚上就给遇见了,那种兴奋只有身临其景的人才会明白。当月亮全部被吞食之后,天空只剩下一圈光晕,大地一遍漆黑。有种恐慌莫明地从心底涌起,四下里看了看,除了草丛里传来低哑的虫鸣声,周围静的吓人。正不知如何是好,月亮一下又跳了出来,遍体通红。哇!红月亮!我们看见了红月亮!

 现在想起那轮红月亮,我还不能够从那份惊叹里走出来。我一直搞不明白,老百姓为什么要说是天狗吃月亮,而那月亮又为什么会变红。我想,一定是月亮从天狗的嘴里逃生而出,以至于鲜血染红了身躯。即便是这样,它依旧在天空履行着自己的职责,注视和照耀着人间。这将是多么执着的一份信念啊,为此,我深深地感动和感激。

 当车到达目的地时,我们看见老阿妈正跪在神笼前虔诚吟诵。金凤说:“阿妈讲,月亮那么强大都有被天狗吞食的时候,我们如此渺小的人,又怎么能够与上天的意旨作对,我们能够做的,就是潜心祈祷,祈求天遂人愿,风调雨顺,五畜兴旺,族人安康。”

 躺在火塘边,老阿妈轻声的吟颂声和摩尼轮转动的吱呀声不时传入耳鼓,心里涌起从没有过的悲悯情绪,在这块远离所谓的文明社会的地方,一种最原始、最真实的人性之光在闪现,令我们不得不审视自己的内心,我们究竟在追寻什么,这种由原始自然和它们派生出来的情感与天地神灵的神秘联系,是不是我们最终要寻找的,对于艺术和人生的追求,一定是这些所衍生出的一种载体,那么,冯立,他之所以无数次地深入荒原,接近太阳,一定是这缘自内心的天性而驱使的。是吗?我不得而知。

  荒原里的牧场

 当我们终于在远牧上搭好帐篷,三人已经和当地的牧民没啥大的区别了,除了服装的差异,都一样的灰头灰脸。强烈的高原紫外线一日之间就将吹弹欲破的皮肤晒焦,嘴唇起了一层又一层的皮,脸晒的红里发紫,已是轻度晒伤。金凤端来一点水叫我们洗洗脸。当第二天我们看见女主人花一个多小时去几里外的一个水塘背水后,都不再忍心用那水洗漱了,由于我们的到来,女主人每天必须多跑一趟去背水。现在正是挤奶时节,每天一大早她必须挤几十头牛的奶水,然后把酥油从奶水里分泌出来,再将脱油奶水加工成奶渣。还有羊群,这时候正好是要剪毛了。这几样是这一家人一年的主要收入,因为牛群和羊群不大,冬季自己宰杀两头维持一冬的生活,几乎没有多余的出售换钱。实际上,像这样一家的生活状况在这里很普遍,劳累一年,只能勉强度日。

 清晨,一阵清脆的牧歌声传来。我睁眼一看,冯立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出去了。想必,他又窝在哪块小山坡上等候最佳时间和光线来拍摄朝霞了。歌声是金凤十三岁的大女儿卓玛基唱的。天一亮,她就赶着羊群出去放牧。宽旷的草原上,方圆几里都是他们家的牧场,没有别的人家。羊群悠闲地吃着草,偶尔有一两声羊叫和鸟鸣,周围经常是一片寂静。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就用歌声来排遣寂寞和孤独,久而久之,练就了一副好嗓音。曾经红极一时的“高原红组合”姐妹,就是出自这片草原。

 为了拍摄晚霞,冯立几乎天天下午都跑很远的山坡去等候。来了快一个星期,一直没有拍摄到满意的作品。金凤也很着急,他说:“真是奇怪,你们没来,经常都看见那些云红,你们来了,它就躲起来了。要不,你们走的时候把相机放在这里,天红了的时候我把他们全部装进去,下次你们来拿。”这个时候,我们都被淳朴憨厚的金凤所感动。金凤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牧民,他根本就不明白冯立与摄影之间的那种神秘的关系。这是冯立追求艺术、追求人生最本真的一种途径,这是谁都不能够取代或者帮忙的。

 而在我的感觉中,冯立对摄影过程所付出的热情,远远大于他对作品成功与否时付出的热情。一次,一个在草原邮政局的朋友被冯立的那些摄影作品所感动,推荐去省集邮公司,经策划准备出一套草原风光邮资明信片,在全国发行。这样的机会对一个爱好摄影的人来说,那可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样审通过之后,负责出版的人约他去喝茶,这家伙还真就只是去喝茶。那个推荐他的朋友也不好明说让他怎么操作,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事后我问起冯立,他说他最反感的就是这样的事情,艺术被沾上了铜臭,也就不叫艺术了。

 推荐他的那个朋友对他的作品依旧怀着极度的欣赏,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推荐发行了一套采用冯立多张作品的个性化邮票,极具收藏价值。由于经费问题,所用作品都是免费提供,而冯立竟然满心支持。那个时候我就在想,冯立他对摄影艺术的热爱,已经远远超出了世俗所能够理解的范围。他是如此简单又如此执着的人,让人不由的心生敬意。

 这里不得不说说他的妻子何玲,一个典型的东方女性,美丽大方,温柔贤惠。如果没有遇见冯立,也许,结婚生子,相夫教子,也就平平淡淡过了一生。当她从与冯立牵手的那一瞬起,一颗热爱大自然的心就被激活了。夫唱妇随,扛摄影包,提摄影架,风里雨里如影相随,好不容易怀上的孩子在一次远行中没了,夫妻俩相拥而泣。之后,又一次次把自己放逐进荒原里。两年前被公司安排去了伦敦工作,夫妻俩天各一方,加之年龄已经老大不小了,这孩子的梦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圆,他们不急我都替他们着急。

  夕阳下燃烧的草原

 这已经是我们在草原上的最后一天了,假期快到了,可冯立计划里想要拍摄的晚霞还没有抓拍到。看着天空火球一样的太阳,心想,这晚霞怕是又不会出现了,大家都心灰意冷的坐在帐篷边的草地上。离金凤家几公里外的几家牧民知道他家来了贵客,都来看望,顺便请我们一行去做客。这些热情好客的牧民,你一旦成了他们其中任何一家的朋友,那么,你就是他们整个族人的朋友,别看他们相隔的那么远,一传十,十传百,整个草原都会知道,如果时间允许的话,那你必须一家一家去做客,那不光是你的荣耀也将是主人家的荣耀。

 正说起身前往邻居的帐篷时,起风了。草原的天,说变就变,此时还是阳光灿烂,立马就会有阵雨出现,有的时候,超不出一百米的距离,就像古诗里说的一样,“东边日出西边雨”。

 天空飘过厚厚的云层,太阳在云层中偶尔挤出一丝光线。天色愈来愈暗,天边有少许空隙没有被云层遮住。就在这个时候。夕阳走到了天边没有云层的空隙处,顿时,金色的阳光撒向整个草原,从天边的云朵开始,一朵一朵由淡变成金**,直至整个西天的云彩全像火一样燃烧起来,大地一遍红光……

 极目处的山丘,土块垒砌起来的喂桑炉,以及帐篷和旁边立着的经幡,我们的越野吉普车,瞬间全都罩上了一层神秘的光晕。那么逶迤,那么灿烂,好一种凄艳、壮丽、神圣的美。

 冯立已被感动的热泪长流,整个人也像是跟着燃烧起来,一种灵性的光从他兴奋的脸上、眼中闪现出来,与大自然之光交融着。他飞快地交换着相机,转换着姿势,从不同位置和角度抓拍这短暂神秘的光和美。而何玲一直在忙碌,不停地换胶卷和调换镜头,配合的是如此默契,那个时候,他们已经合二为一。

 我也被眼前的景色震撼住了,仿佛看见一道神灵之光从天而降,正通过这些绚丽的色彩将我们与神灵沟通,那么真切而又那么神秘。天地人在那一刻,完完全全融合在了一起。

 随着夕阳下沉和夜蓦降临,那美丽的光影也随之消失。大地罩上了深灰色的帷幕,周围的景色也都变得模糊不清了。

 冯立终于停止了拍摄,回到帐篷边缓缓地坐了下来,一言不发,似乎整个思维还没有从远方收回来。我不知道他的灵魂在这之前是否与大自然进行过真切的交流,但此刻的他,除了眼中仍闪动的泪光就是满脸的倦容。那眼神似乎告诉我,大自然赐给他的,除了定格在相机里的,其余的都装进了他的脑海和心里。

 终于要离开草原了,依依不舍地上车,不敢再看金凤一家人,生怕泪水夺框而出,湿濡了一张张真诚的脸庞,我知道他们多么希望我们能够再待一段时间,可都市里我们都还有未了的尘缘,我们必须回去面对,去沉浮。汽车启动了,我们把头和手伸出窗外,一边挥舞一边叫着:“我们还会回来,一定回来!”是的,我们一定会回来。终有一天,我们会永久留在这块属于我们心灵的牧场。

这句话可能具有表白的意思,但是需要结合上下文和语境来确定其准确含义。

从字面上看,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少年心动”就像“仲夏夜的荒原”,一直在不断地生长和燃烧,无法被完全割草或烧尽。这句话可以被解释为对一种情感或感情的形容,暗示其强烈和持久的特性。

然而,由于语言和诗歌的表达方式通常是比较抽象的,因此需要根据具体的上下文来确定其准确的含义。

  北大荒变北大仓

  这里曾是千古荒原,为了寻求中国人自己解决粮食问题的出路,从1947年至今,有数百万人投入到黑土地的怀抱!这里就是举世闻名的北大荒。历经半个多世纪艰苦奋斗、开发建设,昔日的北大荒,如今已是良田无际,稻麦飘香,城镇相望的北大仓。

  60年来,黑龙江垦区累计生产粮豆3639亿斤,向国家上交商品粮2538亿斤,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和现代农业的示范基地,被誉为国家“抓得住、调得动、能应对突发事件”的“中华大粮仓”

  尽管遭受严重自然灾害,但2006年黑龙江垦区粮豆总产仍达2264亿斤,同比增长104%;商品粮首次突破200亿斤,同比增长109%。据了解,目前垦区的农业标准化覆盖率达100%,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加快了垦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7月下旬,记者来到黑龙江垦区红兴隆分局八五二农场第四管理区二作业站,与正在稻田里忙活的副站长艾宏伟攀谈起来。他所承包的200亩水稻高产攻关田就是眼前的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地号。他告诉记者,从育苗、播种、摆栽到施肥都是按照年初的设计方案实施的。从立在田边的设计方案上,记者看到,他们对水稻生长的每一个阶段会发生的任何状况都作了预测和解决方案。这种由八五二农场首先提出的“工程化设计,工厂化管理”的田间作业方式,已经在全垦区推开,实现了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对农业生产的产供销全过程超前设计,确定目标,制定方案,预算成本,设计产出,锁定利润。

  从2004年开始,黑龙江垦区集中从国外引进了一大批在保护性耕作、节约能源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的大型智能化农业机械,装备了200个现代农机示范区,实施以大马力农业机械为载体的精准农业。这些现代农业机械集卫星定位、自动导航、精量播种、变量施肥于一体,一次完成深松、浅翻、整地、播种、和墒、镇压等六项作业,使垦区的农业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截止2006年末,垦区已拥有农用机械总动力4723万千瓦,形成了从田间到场院、从地面到天上的中国最大的农业机械群。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高于全国50多个百分点,实现了由初级农业机械化向较高水平农业机械化的过渡。

  在有全国最大家庭农场之称的八五四农场崔永龙的地号上,几辆大马力收割机正行驶其间,所过之处,是收割的整整齐齐的麦梗。掩饰不住丰收带来的喜悦,崔永龙自豪地告诉记者,这几台机器都是他自己购置的,仅那一套美国凯斯2388收割(脱粒)机就二百多万元,而且,驾驶员可以在带有空调全封闭的驾驶室里西装革履地完成所有操作。

  高度的农业机械化创造了与世界比肩的劳动生产率,黑龙江垦区目前农业劳均生产粮食达354吨,高于世界发达国家劳均生产粮食28吨的水平。劳均创农业增加值32万元,职均收入达到13961元。黑龙江垦区用占全省五分之一的土地,生产出了占全省三分之一的粮食,其中商品量占全省的二分之一,占省际间可调配粮食的四分之一。

  黑龙江垦区104个农场遍布龙江大地,分属9个农垦分局统辖。如今,这九支“方面军”因地制宜,你产“米”我养“牛”,以特色求生存,以产业谋发展,北大荒牛业、北大荒米业、北大荒薯业等一批龙头产业集团应运而生,黑龙江垦区“一局一品”的产业布局就此形成。

  花园式的工厂,现代化的厂区,这是记者走进九三油脂有限责任公司子公司惠康食品有限公司时,头脑中闪现出的词汇。办公室主任张树林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说:“我们公司的产品已由纯粹的大豆加工发展到了大豆的精深加工。”

  黑龙江垦区的工业,是伴随着农场的建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建场初期,垦区工业大多以“小粮油、小修理、小建材、小酿酒、小乳粉”为主体,场场办工业,场场皆“五小”,这些小而散的农产品加工业难以承担起牵动垦区经济转型的重任。2000年开始,黑龙江农垦总局将产业整合重新布局作为突破口,树起了一批设备精良、牵动力强、市场前景看好的企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形成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

  九三油脂集团利用大连的原料优势和内外贸优势、天津的京津唐市场优势和广西的港口优势,相继在大连、天津、广西防城港各建一处年加工150万吨大豆的控股公司,一举跻身全国大型企业500强,名列世界同行业第三位;投资19亿元的北大荒牛业10万头肉牛屠宰生产线,从2005年4月末动工兴建到当年建成投产,仅用了150天,创造了当年投产,当年认证,当年走出国门的同类企业新速度。北大荒薯业,2005年开始筹建,2006年就创下了三个“全国之最”,当年还实现出口3000吨;北大荒米业对垦区的米业加工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形成合力,现已拥有国际领先的精米生产线58条,年可加工水稻265万吨,年产精制米170万吨,已成为国内最大的专业稻米加工企业。

  据了解,黑龙江垦区企业每年用于产品研发的投入达到企业销售收入的2%以上。2000年以来,垦区共开工建设52个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完成总投资613亿元,一批高标准、高水平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相继投产,提升了企业的产业层次。如今的北大荒,彻底告别了原字号农产品。目前,黑龙江垦区已拥有大豆异黄酮、维生素E、乳珍、冻干粉针等20多项在国内领先的核心技术。

  60年前,当十万转业官兵踏上北大荒这片亘古荒原的时候,马架子和地窨子是这些英雄将士们的立身安家之地。60年后,140座具有现代气息的农垦新城星罗棋布,镶嵌在北大荒576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走过风雨60年的北大荒人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过上了城市人的幸福生活。

  在八五七农场生活了40多年的第七管理区农场职工曹连龙亲身见证着这个曾经闭塞的小城镇发展成今天这样交通发达、镇容整洁。“十几年前,一到下雨天,土路都变成了泥路,外面的人进不来,里面的人出不去。”而现在,展现在记者面前的,是通往连部平整的水泥路面,路两边绿意盎然的松柏,和整齐划一的别墅小区。在八五○农场,当记者徜徉于莲花池边,感受盛夏时节绿树成荫带来的惬意,也同时感受着农场职工住进造型迥异的别墅群的兴奋心情……看在眼里的这一切,让记者不能不感叹60年带给这里的巨大变化。

  黑龙江垦区以建设北方园林生态型城镇群为目标,对农垦城镇的规模、布局、功能重新定位,着力建设5个人口在10万人左右全国一流的现代化小型城市;50个人口在1万人左右省内一流、高标准的现代化小城镇;500个人口在1000人左右的具有垦区特色的服务于现代农业的管理区,形成以分局中心城镇为核心,以农场重点城镇为骨干,辐射带动管理区的城乡一体化城镇布局。

  在城镇建设过程中,黑龙江垦区始终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首位。围绕着环城区域屏障化、主干道路园林化、公共社区花园化、生活园区绿荫化的目标,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绿化工程,力求建一房绿一地,建一区绿一片,筑一路绿一线。九三农垦城在城区周围形成了百米宽的生态防护林带,宝泉岭农垦城将城区所有街道全部栽上绿化树。据了解,“十五”期间,黑龙江垦区新建、扩建公园56个。新建了较大的九三农垦城40公顷公园、建三江农垦城10公顷公园、红兴隆农垦城22公顷公园等。利用自然条件,建成了八五九、八五六、海林、嫩江等农场和宝泉岭尚志公园等一批水上公园。

  北大仓变北大荒

  因土质肥沃盛产粮食而闻名世界的“北大仓”,如今正因大量水土流失变得沟壑纵横。有关专家称,如果任其流失,再过50年黑土层将基本消失,“北大仓”有可能退化成名副其实的“北大荒”,并对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产生重大影响。

  位于我国东北的“北大仓”是世界闻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初垦时黑土层深达0.6-1米,人们形容这里的黑土“攥一把能流出油”。然而仅过了50多年,这里的黑土层就几乎薄了一半,一些地方只剩下薄薄的一层,颜色也慢慢由黑变黄,个别地方甚至已成为遍布沙石的不毛之地。

  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周连仁痛心地说:“现在每年流失的黑土表层达0.5-1厘米,而形成1厘米表土需要400年时间。如果任其流失,黑土区将变成第二个黄土高原。”

  黑龙江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副处长潘树森介绍,由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的原因,黑龙江全省1.4亿亩耕地中发生水土流失的面积现已高达8000万亩。目前,已有140万亩耕地在14万条侵蚀沟的冲刷下消失了。

  在水土流失较重的宾县平坊镇,记者见到一条大侵蚀沟蜿蜒“趴”在山上。人站在沟边,望着下面5米多深积雪未消的沟底,感觉脚下的土随时可能塌进去。宾县水务局干部张润儒说:“这条沟在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形成,越冲越大,现已‘长成’长300多米、最宽处20米的大沟了。”

  黑土的大量流失,不仅造成土壤地力下降,同时也引发了生态问题。由于泥沙下泄,黑龙江省的许多水库已由刚建成时的“碗”形变成了现在的“碟”形,严重影响了水库效益的正常发挥,松花江哈尔滨段的河床也因此比50年前高了30-50厘米。专家指出,如果耕地表层黑土消失,剩下的就将是黄土状亚粘土,这种土粘粒含量高,有机质含量极低,农作物几乎无法生长。

  黑龙江省科学院副院长郭春景说:“持续的、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已经破坏了宝贵的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损害了‘北大仓’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如果不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很可能会危及我国长远的粮食安全。”

  目前,黑土的大量流失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黑龙江省水利部门已经采取措施遏止部分县市水土流失状况,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因力量有限,黑土地边治理边流失的问题仍十分突出。专家呼吁,治理水土流失涉及农业、林业、水利等多个部门,如果各部门能够形成合力,在治理上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剧透

自从体悟了我的口味冷僻又古早后,阅读漫画的速度和频率就放低了,毕竟看一本少一本。去年赶在网飞版“哭包”前,看了《恶魔人》和《女恶魔人》原作,正逢今年5月大英博物馆的日本漫画展要展览“波之一族”,于是决定看萩尾望都。

出生于1949年(昭和24年)的萩尾望都是“花之24年组”的代表性人物。这一代的少女漫画家尝试了诸如科幻、历史、少年爱等更广泛题材,并以文学性为长,不仅对后续的日本漫画,亦或是更广泛的创作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萩尾老师更为其中翘楚,无出其右的三获“星云赏”,漫画界的第三位“朝日赏”获得者,“少女漫画之神”的称号,如果阅读漫画却漏过她的作品,无疑是一种缺憾。

我其实早在初中就看过萩尾老师的《半神》,当时惊异于这个故事的创意与结构,直到十几年后的今天仍记忆犹新,然而萩尾老师作品中常见的小天使卷发型着实是我的审美盲区,于是我便错过了收到台版萩尾望都作品的时机……

回归正题,这次看了《第11人》、《荒芜世界》、《银之三角》、《托马的心脏》和《蜥蜴女孩》。相较于国内存在感较高的几篇,我更喜欢萩尾老师的SF作品。“女孩子会喜欢科幻吗?”,这个在《第11人》卷后谈到的问题,我的答案也是肯定的,不过相比涉及了许多天文、物理知识的硬科幻,我更喜欢软科幻。

荒芜的沙漠,原始的部落,传说中的歌谣,这些带有过去与落后气息的事物与未来、科幻的世界观结合有着一种独特的美感。一者向前,一者向后,把读者抛到一个遥远的故事中。很多年前,看《异星奇龙》时就很喜欢这种沙漠国度背景下的科幻故事,不仅为置身于一千零一夜的梦幻感,还为美丽的传统服饰与乐器!

相比《异星奇龙》把描述重心放在公主母女与杰克艾利间的感情,背景仔细推敲总是哪哪不对(我一直在纳闷既然已经有太空船可以交流外界了,为什么还那么保守传统封建迷信,验个DNA就好的事干嘛还要烙个印记徒生疑点),《荒芜世界》的背景就显得合理多了,荒芜世界本质是一个大型试验田,有科技力量更强势力的监控,“圣母”制度的洗脑,图书之家对历史传播的限制,恶劣的环境与贫瘠的物质资源,稀少的人口与零散的分布,让地球人相信这是一个蜜蜂型社会实在合情合理。如果不是主角对现实世界历史的掌握,我怕是也会怀疑这真是个科幻故事吗。

故事由市政府的争闹开始,再转入葛林杰视角,带着我们了解这样的一个世界观——世上唯一的女性垂垂老矣无力生养,人口锐减的社会危机不断恶化,以及灵感来自于古希腊的年长男性“念者”与年幼男性“色子”的结合方式。随即失忆的主角“绮拉”如同一个无知稚子落入这个世界,当他说出现实社会的历史时,反映出这样一个奇怪的世界并非是与读者所生存的世界完全无关的存在。我觉得萩尾老师作品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设计精巧的叙事结构,埋着伏笔、藏着疑点、切换着视角与时空,娓娓道来,这样的故事显然是精心安排后再动笔的,而在这种幻想世界观下,能忍着创作者的自恋感与倾诉欲,确实是真大佬,不由让人想到那些恨不得一口气给读者读完世界观设定集的反面案例。

不过也真是因为故事太好了,看的过程中一直在好奇主角是怎么来的,这个世界是怎样的,未来会向哪个方向发展,于是乎,完全没办法把注意力放在感情戏上。当然,虽然两位“念者”一个沉稳靠谱一个外放真挚我都很喜欢,但我讨厌小天使卷发型嘛,相比绮拉,图书之家的病弱笼中鸟,还有冷酷病弱的监视员对我而言都更加美味些。提到配角,这篇漫画以短短五卷讲述了并不简单的故事,还塑造了十几个角色,掌控力实在令人叹服。

比较唏嘘的是阿席辛与监视员梅亚德,之前的儿时治病和电梯咬人,还以为两人可以有下文(萩尾老师:想多了,配平是不可能配平的)。不过本着救人的目的把人放在盖子上取暖,却因为温度提高加速细胞老化,反而致使死亡,实在除了唏嘘无话可讲。而图书馆美丽的小鸟,遇上一个主导欲极强还不爱解释的对象,离开以后,对象倒是迅速和别人好上了……

漫画可以表现表现图画,但能够表现声音吗?或许不能再现具体的旋律,但是氛围与感受却是可以 的。《银之三角》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了,宛若一曲悠扬轻慢的歌从远古的两河流域传到无边的宇宙。

这个故事网上的评价基本是难读,不过如果是平时有注意结构和视角的习惯,也并不繁杂。与其说是难懂,不如说是这个故事并没有给出一个常见的,符合读者心理预期的矛盾解决与背景说明。不断的时空跳跃,不断的重生再造,不断的尝试,最后还是没有挽救走向必死结局的少年与具有音乐天赋的古老的民族,甚至连曾经存在的痕迹都被抹灭了,不知是真实的历史还只是一个梦境。我跟着角色们走过漫长的时空后,发现故事真的已经到了最后一页也是非常遗憾难受。不过这个故事如同精巧编织的梦或是孤独吟唱的诗歌,确实有着很难用言语去描述这种美感,所以以后也会定期复习吧。

萩尾老师真是太残忍了,美丽又悲惨的缪特,要是让我动手写,肯定是主角温柔地打开了少年封闭的心,最后救其于无尽的死亡之中,可是这样就泯然路人了。《银之三角》与《荒芜世界》的设定我都超喜欢,希望以后可以有灵感玩玩AU创作。

相比科幻故事,《第11人》更像一个悬疑故事,本该10人的太空船上多了一人,威胁生命的突发事件频频出现,与外界隔绝的太空船,怎么看都是一个荒岛杀人故事。然而并没有,大概是创作时间比较早所以没有太心狠手辣吧。不过有可以向主考方弃权求助这一设定兜底,基本上人命就保住了。相比悬疑的开头,这个故事有些虎头蛇尾,不过有两点我很喜欢。

其一是11个人不同的背景设定,有来自于年长后再性别分化的民族(以及有点中东式婚姻结构)、石头一样的人、基因试验品、我其实没怎么看懂的双子星国家。不同背景下的交流,误解与理解真是有趣的话题。

其二是感情模式,法罗和《异星奇龙》的艾利其实都是我不喜欢的任性过激个性,如果没有感情线我大概都不会觉得他们可爱,但是在感情模式下就……真香,塔达法罗、杰克艾利都是般配契合互补,会让人觉得他们再一起什么都能一起面对解决,他们会一直走下去。各类作品中我喜欢的情侣也有不少,但是能让我觉得两个人可以一直走下去,即使永生也关系稳定的却只有三四对了。

读了一些访谈,还看了《漫勉》采访那一集,所以了解一些萩尾老师的家庭情况。果然是环境影响创作啊,萩尾老师的故事中时常涉及家庭话题,包括上文的《荒芜世界》主人翁也是以“创造完美的孩子”为目的诞生的。

大名鼎鼎的《托马的心脏》其实我不大喜欢,一则创作较早,画技还没有之后高,讲故事和抒情的分镜风格不太统一,人物比例方面头太大,还有早期漫画为了调整气氛,加入与剧情关系不大的配角插诨打科内容有点干扰。另外开山鼻祖的很多套路都被后续作品学过了,于是作为一个几十年后的读者对情节的新鲜感就降低了,长相相同两人陷入同样的情感、被性侵者的心理阴影、校长父子的鬼牌争斗等等关键剧情基本都可以提前猜到。相比完全不知道结局会怎么样的几篇SF作品,便显得没那么惊艳了。

相比感情线,里面几个人物的家庭设计我比较喜欢,所以我也更喜欢番外绘本和《伴草行》,尤其是《伴草行》,这本里面的故事剧情和分镜设计就已经变得精炼到位了。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奥斯卡对警察说的谎和神不惩罚有孩子之家的暗示,奥斯卡说谎的理由,这几个情节都很令人感动。可惜身负人命与罪恶感,又过于理想缺乏经济实力的父亲最终还是不能陪着孩子走下去。看着父亲的眼睛逐渐灰暗,身体日渐消瘦,即使没有前作的了解,也能想到,这种幸福的脆弱与终将破碎的命运。大概是因为亚力克之前没有父亲吧,虽然奥斯卡最后得到了校长的父爱,但我想当他去到小镇,看到亚力克与继父的幸福生活还是会十分羡慕与遗憾吧。

虽然亚力克单亲并有恋母倾向,奥斯卡父母双亡,尤里父亲死亡外祖母诋毁,三个人的家庭都不完美,但总体而言亚力克还是得到了更多的爱更少的痛苦,他和家庭幸福的托马更相似,正如尤里说他们有翅膀,这样的家庭赋予了他们更强大的爱的能力与勇气。所以尤里当初会恋慕托马,而不是同样心怀伤痕的奥斯卡吧。不过故事的结局,各人都获得了救赎或家庭,想必他们之后的生活会比之前幸福很多。

《蜥蜴女孩》是一个很妙的比喻,也很好理解,一位女孩因为在母亲眼中是一只蜥蜴,而受到了多年的苛责与无视。这个故事展现了亲子关系中,父母的负面评价与不当对待对子女自我认知与社会交往的影响,然而相比冷漠地讽揭露批判,作者以“我”的第一人称讲述剧情,最终的落点却是自我接纳与生活的正常化。现实中,很多孩子曾在幼年被父母口中的“愚笨”与“丑陋”伤害,被偏心与苛责所折磨,他们中许多人在之后的情感关系中也无法像正常家庭成长的孩子一样处理。但是除却少数在不当亲子关系中走向毁灭的孩子,更多人还是慢慢长大,或与原生家庭割裂,或自我疗伤,逐渐接纳或真的不完美或只是父母口中“差劲”的自己。

剩下的作品还有《波之一族》和《残酷之神》,之后看了再写。其实我更想看SF作品《百亿昼千亿夜》和后来的《异界》,可惜两者都没有中文版本。

长久以来一直做着一个同样的梦,梦里有着瑰丽壮观的景色,在那里山水旖旎草色葱郁,蓝色的天空上飘着朵朵的白云,而在我的身下骑着一匹黑色的骏马,白色的衣裙飘逸翩跹,身边还有一个未知的男子,他面目模糊但高大挺拔。

他骑一匹白马与我并辔而行,我们时而在草原上飞驰,时而在溪涧边流连,在梦里,我的身心都极度地放松,好像灵魂在自由的天际中翱翔,这个梦已经做了好几年,一直无解,最近看了英国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的小说《摆渡人》,思绪好像一下子被打开了。

我不知道我有何样的前生,也不明了自己会有怎么样的后世,但这本书却给我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震撼,摆渡人,何为摆渡人呢?他来源于希腊的一个神话,在这个神话故事里说,有一个人,他一直在冥河上替那些亡去了的灵魂摆渡,他带着那些茫然无知的灵魂穿越冥河,最后将他们带入进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地狱也有天堂。

对于生死,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心生敬畏的,因为不可知,所以畏惧的可能要多一些,可是,生死有命很多的事情不是由我们自己去自行选择的,生不能选,死也无可避免,由于畏惧,我们才会把希望放在那个渡我们去未来世界的人身上。

他就是带我们去另一个世界的摆渡人,我不清楚在我梦里的那个男人是不是我的摆渡人,可是我希望他是,因为,美好的事情人人都会憧憬,就像这本《摆渡人》的小说,它一面世就受到了万千读者的追捧,人们给予了它很高的荣誉与评价。

当然,作为小说来说,它是一本语言优美、 情感 真挚的小说,它用温暖的爱治愈了无数在生活中迷失的人们,它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而人物的结构也很简单,但它的场景却有着多种的变化,而且它的架构很是饱满丰富,在阅读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带来心灵上的震撼,还能给我们的感观带来一种美的享受。

一个15岁的女孩迪伦,在她生的世界里,可以说是一片的狼藉,她是一个缺爱的孩子,在她5岁的时候,她的父母就离异了,虽然她与母亲的关系很好,但是父亲这一角色的缺失是她心灵上一个埋藏很深的痛,她渴望着父爱,同时又排斥着同龄人的接触。

她的性格可以说是有些孤僻与桀骜不驯,那些同龄的孩子在她的眼里是不成熟的,他们虽然看着身材高大,但是头脑空空没有丰富的内涵,这也是她心灵里爱的不完整的一种表现,由于她性格的原因朋友很少,唯一的一个朋友还转了学。

后来,母亲整日为了生计与她交流变少,而在学校里她经常受到同学们的排挤和嘲笑,她的情绪无从排解,她太渴望得到爱了,于是,她就给她十年没有见面的父亲写信,在信里她道出了自己对于父爱的渴望。

父亲给予了她积极的响应,这让她很兴奋,她不顾一切地向父亲奔去,可是,不幸的是在去找寻父亲的途中,她出了车祸,那是一列锈迹斑斑的火车,拥挤与错乱为后期的事故埋下了伏柄,一声尖利的火车汽鸣声后迪伦的世界就进入到了黑暗。

黑暗过后,长长的列车上只有她一个人醒了过来,四周到处都是黏黏的液体让她害怕得要命,但是她还是勇敢地走了出来,长长的黑暗尽头是一个山洞的出口,一个比她稍大的男孩静静地站在出口的一个山坡上。

她们得以相识,她与他开始了寻找生路的过程,在他们一同前进的路上,真相才被残忍地揭示,原来,迪伦不是唯一的生者,她是那列火车上唯一的亡故者,在残酷的真相面前迪伦出乎意料地没有情绪失控,她很快就坦然接受了这个事实。

为什么她没有其他人类那种惊慌失措与恐惧无助呢?那是因为,在她的现实的世界里,其实没有多少可以值得被留恋的东西,亲情淡漠、友情疏离,在她的那个世界里,对于生死她其实不是特别的在意。

男孩叫崔斯坦有着一双冰蓝色的眼睛,他看着好像冷漠无情,可是却处处地在照顾着迪伦,他与她在一片叫荒原的地方长途地穿行着,在那遥无边际的荒原上,有着连绵起伏的山脉,有危机重重的峡谷,还有粘稠肮脏的湖泊,在山坡上有高高的荆棘与茂密的荒草,还有几间破旧的小屋。

他们白日里在高低不平的山地里穿行,夜晚住宿在各种各样的小屋里,在长时间的相处中,迪伦渐渐明白了,每个死去的人都有一个像崔斯坦这样的摆渡人,他们负责将这些亡去了的人安全地送到另一个地方,那里被崔斯坦称为“家园”。

不过,在他们去往“家园”的道路上可不太平,因为,一路之上到处都是恶魔,还有那些邪恶的魂灵,它们张着血盆大口,伸着尖牙利爪,疯狂地想要把这些亡灵给拖到地狱里去,摆渡人的主要职责就是保护好这些脆弱的灵魂们。

而那个看似平静的荒原,其实是每个亡灵的内心折射,你笑,荒原就阳光灿烂,你哭,荒原就阴云密布,而每个人都要经历与恶魔的争斗,这些恶魔隐藏在暗处,伺机在灵魂们最脆弱的时候发起攻击,尤其是晚上那更是他们的天下,没有哪个灵魂能够在晚上逃脱出他们的魔掌。

由于迪伦的与众不同与坦诚直率,她博得了崔斯坦的好感,而迪伦也对崔斯坦心生好感,两个年龄相仿的年轻人,在日夜亲密的接触中,他们逐渐建立了一种深厚的感情,后来他们更是同舟共济一起经历了生与死,爱情的火种悄然地在他们心中开了花。

崔斯坦与迪伦不同,他不知道自己的前生,也不知道自己的后世,他只知道他的工作就是每天去摆渡那些死去了的亡灵,他已经这样工作好久了,在他的手里已经成功地把成千上万的灵魂安全地带到了那个“家园”。

对于亡灵,崔斯坦的心其实早已经麻木了,他已经没有了太多的 情感 ,他只是在做一件工作而已,早期的那种冲动、激情与愤慨,早就被那些自私的、无耻的与卑劣的亡灵们给消失殆尽了,可是,迪伦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她就像一缕清新的风,吹散了一直盘踞在崔斯坦心头的那片灰色的忧郁。

她单纯而又美好,她善良而又深情,她像一个天使点燃了崔斯坦那颗已经麻木了的心,而在迪伦的心里,崔斯坦他有责任心并充满了正义感,他像一个兄长更似一个父亲,他勇敢地挡在她的前面,给她以勇气和信心,他像一轮灿烂的太阳,照亮了她未来的方向。

他们两人相互照顾、相互扶持,更是经历了两次的别离,在那两次的分离里,他们看到了彼此的内心,那就是爱,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 情感 ,而这种 情感 它可以超越生死并让人奋不顾身。

当他们终于经历了长途跋涉来到那个“家园”时,他们已经对彼此进行了爱的表白,可是,当迪伦提出让崔斯坦与她一起进入“家园”时,崔斯坦却无法摆脱自己那摆渡人的身份,那个“家园”是他永远都无法跨越的地界,他嘴里虽然答应着迪伦,可是,却在最后一刻,为了迪伦他还是转身离开了。

迪伦一个人跨入到了这个被叫做“家园”的地方,这里绿树成荫、院落整齐、一片的祥和,在这里的每个人都很满足,他们再也不用经历人生的痛苦,他们愉快地在这里生活,在这里他们可以什么也不做,只是安心地等待着以后家人的会合就好了。

可是,迪伦不想呆在这里,因为,在这里她还是孤独的,这种孤独带着一种被人抛弃的痛苦,她不要过这样的生活,她不能离开崔斯坦,她要回到那个荒原上去,可是,她心里却充满了恐惧,因为,这一路走来,太过于艰辛与惊心动魄。

她不知道离开了崔斯坦的庇护,她能不能活过一天,在她的心里她是害怕的,可是,相比于这种孤独中的痛苦,恐惧终于被她抛在了脑后,她勇敢地返了回去,她要找到崔斯坦不管未来如何,她都要与他在一起。

她独自一个人踏上了找寻崔斯坦的道路,荒原上到处都是危机,好几次她都差点被那些恶魔所吞噬,可是,在爱的期盼与憧憬里,那些困难都被她一一地击退了,在返回的路上,她终于找到了崔斯坦,崔斯坦被她的爱所感动了。

他接受了她一起返回人间的疯狂想法,他困在这里太久了,他虽然有着不确定的心绪,可是面对着激情似火的爱情,他决定为了他的爱人试一把,他们终于克服了彼此的心魔,最后一起重返了人间。

他们一起经历了生与死,经历了爱与情的碰撞,在这个过程中迪伦长大了,她也成熟了,她明白了该如何面对生与未来的生活,她想要重活一次,想要与所爱的人好好地活一次,整部小说充满了温情与治愈。

所以,只要能与爱的人在一起,何惧什么苦痛与悲愁呢?人间纵有万般的疾苦,但爱却可以温暖所有的冰冻,其实活在人世,我们最怕的是麻木与无情,没有爱生不如死,没有情更是虚度光阴,崔斯坦与迪伦他们完成了爱的相互给予与彼些在心灵上的救赎,其实,渡人亦是渡己。

“如果,生活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是你灵魂的摆渡人?”这是作者在书中直抵人心的发问!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我们每天都在面对着生活带给我们的不如意,我们该如何面对这样的生活呢?

渡人就是渡已,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心中有爱,面对着困难不逃避、不后退,坚定地认定自己前行的方向,那么,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灵魂上那个摆渡人!

多年以前,在我家乡的小镇上,发生了一件骇人听闻的事情。

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持一把斧头砍杀了5个人,酿成血案。其实悲剧本可以避免,作案动机在外人看来实在是微乎其微。

小伙是个小偷,在集市上偷人钱包,被失主发现,扭送到派出所。警察同志对他进行了例行询问,做完笔录,可能也觉得不是什么大事,放松了警惕。用手铐把他拷在审讯室的管道上,出去吃饭。小伙恃机打开了手铐,逃出屋子,在门前台阶上发现炊事员劈柴遗留的斧头,顺手拎起。

第一个发现他的人是派出所所长的妻子,在她的呼喊下,所长、一名警察、炊事员、一名区政府干部迅速跑来,小伙突然急红了眼,见人就砍。很快,五个人全部倒在血泊中。

小伙被闻讯而来的群众制服。五个人,除了所长颅脑重度损伤,经过三天三夜抢救,勉强挽回生命外,其余四人全部不治身亡。但是所长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语言和行动功能障碍,余生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

小伙最终被处以极刑。但是再怎么样 ,给5个家庭造成的毁灭性伤害已无法弥补。

事后,小镇上的人都说:“偷钱包,不过就是批评教育或者拘留几天,就算逃跑被抓,大不了坐几年牢,犯得着去杀人嘛。”是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人人都能拎得清轻重的问题,为什么在小伙子自己心中就变成了魔障呢?毁了自己不说,夺走了无辜者生命,犯下滔天大罪。

我 想,在他疯狂犯罪的那一刻,是失智的,他一定是被心中的黑暗紧紧攥住了良知,至于那些黑暗是什么,是恐惧是焦虑是无助还是别的,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精神进入了一种混沌错乱的状态,已经分不清利害轻重。如果,当时有一个人,可以把他从这种状态中引领出来,让他稍微清醒,是不是悲剧就能避免呢?

这个人该是什么角色,该怎么称谓?在多年思考中,我一直找不到确切的描述。

直到多年之后的今天,当我读到英国作家克莱尔·麦克福尔的小说《摆渡人3无境之爱》的时候,我蓦然发现,我要找的那个词语就是:“摆渡人”。这部小说,用虚构的故事,深刻表现了现实世界。

一、故事要素

在小说中,摆渡人是灵魂的引领者,负责一个生命从生到死之间一段路程的引导,看护工作。这段路程,在书中,被称作“荒原”,遍地布满恶鬼。 一个刚刚死去的人,必须穿越荒原,才能到达生死边界,真正“死去”,让灵魂安宁。否则,便会成为一直游荡、魂飞魄散的怪物。

“摆渡人”职责与中国民间故事中的“黑白无常”类似,不过,比起黑白无常的凶煞无情,摆渡人兼具情感和温度,他们有思想,懂感情,和摆渡的灵魂之间有着能量流动,他们互相影响,互相改变,互相拯救。

《无境之爱》是《摆渡人》系列第三部,在前两部中,女孩迪伦和灵魂摆渡人崔斯坦两次穿过荒原,经历了被审判者惩戒、与恶灵的斗争等惊心动魄的磨难,终于得以在人间生活下去。

与此同时,被扔进荒原的杰克和他的灵魂摆渡人苏珊娜也遭遇了非常严重的危机:杰克被恶灵拖到了黑暗黏湿的湖水之中,成为了它们中的一员… …

然而,一切并未结束。荒原的裂隙已经产生,无论是荒原还是人间,都发生了令人恐惧的变化——人间凭空消失的巴士、被白色雾气笼罩的荒原、竟然能够闯进安全屋的恶灵,似乎有什么东西使得荒原动荡不安起来,更大的恐慌开始蔓延……

当直面生存与死亡时,无论是摆渡人还是被摆渡者,都表现出了巨大的勇气,用坚贞不渝的父母之爱,子女自爱,情侣之爱战胜了一起艰难险阻,完成了彼此救赎,赢得了相爱相守。

作为一部温暖治愈的情感小说,《摆渡人3无境之爱》将“爱”这个主题升华到了极致。但是,与其他情感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摆渡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贯穿故事始终的“爱”并不仅仅是感官享受,而是生命层次的飞越和新生。

二、荒原象征寓意

作为一片被黑暗笼罩,介乎于生与死之间的灰色地带,“荒原”在小说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现实世界中,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确实也有“荒原‘存在。

回到开篇我讲的那个血案里,那个小伙子在冲动癫狂中砍人时,也进入到了精神上的“荒原”,心中的恶占领了大脑,和小说中的恶鬼无异。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遭遇“荒原”。每个人的心中,都潜藏着一个天使,一个魔鬼。荒原便是放逐魔鬼,任由罪恶横行的地方。 有时候,是蓄意已久,有时候,只是一念之间,一个正常人偏离轨道,做出正常思维无法理解的事情,给自己或者他人造成伤害。

三、现实中的摆渡人

在小说中,崔斯坦是女孩迪伦的摆渡人,苏珊娜是男孩杰克的摆渡人。他们之间不仅产生了真挚的爱情,一次又一次互相救赎对方的生命与灵魂。

在现实中,也常常有引领我们走出黑暗的人,可以称之为“摆渡人”。 他们在你不想活的时候,可以让你打消死的念头;在你被仇恨贪婪蒙蔽双眼时,拉你回归清醒理智的状态;在你心生罪恶,胆大包天时,喝退你的鲁莽,摆脱“恶鬼”纠缠;在你陷入泥沼,苦苦挣扎时,拉你一把,给予你新生的勇气和力量;在你的生与死之间,摆渡人是一种特殊的存在。

一个人一生,能遇到摆渡人是幸运又幸福的。如果遇不到,很多时候便是毁灭,是从荒原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一个人的成长与成功,不过就是从被摆渡者成为摆渡人,从被救赎者成为救赎人,从弱小走向强大,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忐忑走向稳定。

《摆渡人3无境之爱》中的虚构故事,用感人至深的爱与勇气,直击人心最深处,让我们相信,生命真的可以创造奇迹,无论这个世界多么不堪,总有希望值得坚持,即使现实冰冷,总有一些温热是为你而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836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