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徽往事——蔡元培校长,怎么会找鲁迅来设计“LOGO”呢?

北大校徽往事——蔡元培校长,怎么会找鲁迅来设计“LOGO”呢?,第1张

北京大学是我国顶尖高等学府,在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良好的口碑和声誉。

作为一所名牌大学,校徽的设计尤为重要,北京大学的校徽是由鲁迅先生亲自设计而成,于1917年8月就已经设计定型,一直沿用至今。

那么北京大学的校徽设计者为什么是鲁迅先生,而不是其他专业设计者呢?其中有颇多原因,而最重要的就是鲁迅先生的文学立场与北大精神之间的完美契合。

一 现代中国第一所大学——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创立于1898年,是公认的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在教育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1916年,蔡元培先生担任北京大学的新任校长,从那以后就开始大力推行改革,以思想自由之原则治理院校,提倡新旧理念兼容并包,使得北大的学风在全国范围内都享有一定的名气。不

论是在哪个时期,北京大学都是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地,推动着整个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

在蔡元培先生担任北大校长之时,中国的大学还没有一所院校拥有校徽,在吸收了西方的大学精神之后,蔡元培先生打算率先打造中国大学的第一枚校徽,也就是北大校徽。经过深思熟虑,蔡元培先生打算请鲁迅来为北大设计校徽。

二 蔡元培与鲁迅之间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

如今,鲁迅先生已经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在文学史、文化史甚至是中国现代史都享有极高的声誉,然而,在1917年,鲁迅先生并没有任何名气,甚至还没有完全开始写作之路。

据过根据有关资料的记载,当时的鲁迅主要在教育部从事文职工作,闲来无事就经常在书屋里抄写古碑,以此消磨时间。

蔡元培将设计北大校徽这样一个重大而光荣的任务交给尚未成名的鲁迅,显示了其独具慧眼之处。

鲁迅与蔡元培是同乡,二人均为浙江绍兴人。在蔡元培先生担任校长之后,二人依然保持着较为密切的书信往来,相信正是通过彼此之间的书信交往,蔡元培发现了鲁迅的思想性和先锋性,相信经由鲁迅先生之手设计出来的北大校徽,一定具有高度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

事实确实如此,鲁迅先生亲手设计的北大校徽典型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将北大精神完美的体现了出来。

北京大学代校训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1898年12月正式开学。当时的京师大学堂既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也是中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五四"时期,北京大学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最初基地。中国***的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文学家、思想家鲁迅都曾在北京大学任教或任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继承和发扬"五四"革命传统,学校决定以5月4日为校庆纪念日。 

扩展资料:

据2018年12月北大官网信息显示,北大历史名人共计217位,选自北京大学校史馆杰出人物展览,主要包括百年来北京大学(含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生中对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有重大贡献的革命者。

对中国近现代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有重大建树的学术先辈、教育家,20世纪50年代评选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和该校教师中的一级教授,以及“诺贝尔奖”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000-2001年度)。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并无明确的校训。

“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都不是北京大学的校训。

北京大学校徽由鲁迅先生于1917年8月设计完成。“北大”两个篆字的上下排列,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北京大学校徽突出一个办学理念,即大学要“以人为本”。

大学,因大师而大,更因大学生而大。也有人说,上面的是学生,下面的是老师,教师就是要甘为人梯;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要青出于蓝胜于蓝。校徽的象征意义在于,北大当肩负开启民智的重大使命。

扩展资料: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以及鲁迅、胡适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不久,临时大学又迁到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胜利后,北京大学于1946年10月在北平复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高校于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大学的校友和教师有400多位两院院士,中国人文社科界有影响的人士相当多也出自北京大学。

参考资料: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是严复。

中华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于1912年5月3日批准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校,严复成为北京大学首任校长。

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初名传初,改名宗光,字又陵,后名复,字几道,晚号愈壄老人,福建侯官(后并入闽县,称为闽侯,今福州市)人,祖籍河南固始。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曾为京师大学堂校长,筹安会六君子之一。

严复系统地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他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法意》、《名学浅说》、《穆勒名学》等著作。他的译著在当时影响巨大,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启蒙译著。严复的翻译考究、严谨,每个译称都经深思熟虑,他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扩展资料

1854年1月8日(咸丰三年十二月初十日)[2]严复出生于福建侯官(今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阳岐村)一中医世家。

1866年(同治五年)严复父亲病逝,学馆中辍,严复放弃走科举“正途”。

1867年(同治六年)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改名宗光,字又陵。

1871年(同治十年)福州船政学堂毕业,为该学堂第一届毕业生,先后在“建威”、“扬武”两舰实习5年。

1872年(同治十一年)取得选用道员资格,改名复,字几道。

1877年3月(光绪三年二月)赴英国学习海军,与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结为忘年交。

1879年6月(光绪五年五月)毕业于伦敦格林威治的皇家海军学院,回国后,被聘为福州船政学堂后学堂教习。

1880年(光绪六年)到天津任北洋水师学堂所属驾驶学堂“洋文正教习”,学生中有后来因辛亥革命而出名的黎元洪。

1889年(光绪十五年)报捐同知衔,以知府选用,派为北洋水师学堂会办。

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任首任校长;11月辞去校长职务。

1913年总统府外交法律顾问。

1914年1月26日被举为约法会议议员;后被任为参政院参政。宪法起草委员。

1919年五四运动认为支持学生运动的蔡元培不识时务。

1920年因哮喘病久治无效,回到福州养病。

1921年10月27日在福州郎官巷住宅与世长辞。

参考资料:

-严复 -北京大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86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