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音乐能影响到人的感情?

为什么有些音乐能影响到人的感情?,第1张

由于音乐表现的情感是抽象的,是从具体情景事件中提炼得来,所以音乐表现情感是直接的。著名的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说:“感情在音乐中独立存在,放射光芒,既不凭借‘比喻’的外壳,也不依靠情节和思想的媒介”,在这里感情是“坦率无间的、极其完整的倾诉”。音乐表达感情的特殊方式,还带来欣赏的特殊性。在音乐欣赏中,感情因素多于理性因素。音乐对于欣赏者心灵的感染是直接的,音乐欣赏的这种特点,使音乐能够对人的情绪产生直接的强烈的影响。当然,要想更好地欣赏音乐,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要有“音乐的耳朵”。特别是对于非通俗的交响乐等样式,更需要了解有关的形式结构、表现手法和风格流派等等,以及有关的背景知识,才能收到较好的欣赏效果。

你太牛了、真的好听、天籁之音、歌声悠扬……

是给朋友唱歌点赞的常用语。

它表达的意思是,

是对朋友唱歌的鼓励,

也是一种情感交流,

还是一种互动

活跃气氛的手段,

究竟表达什么意思,

每个人心里,

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

你认同我的说法吗?

郑卫之音”因出于民间,大多反映了民间的现实生活,具有朴实的美,即“情真”,它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突破了礼的束缚,拒绝等级、秩序等方面的约束,摆脱了传统礼制的桎梏,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了人民的生活与追求,痛苦与欢乐,这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潮流,对长期依附于礼教的雅乐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冲击力,丰富了人民的感情生活,具有了音乐的娱乐功能,因此“郑卫之音”的出现在音乐领域是一种发展和进步,相对沉闷的雅乐而言更符合广大人民的需求,因此能够迅速流行。  赞同“郑卫之音”的代表人冯洁轩先生表示,以“郑卫之音”为首的新乐取代西周雅乐,从音乐发展的规律来讲,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因为新乐比较重视音乐的艺术性,并在实践上重新提出了音乐的另一个社会职能,即其美的、娱乐性的一面,相对于僵死的雅乐,“郑卫之音”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民情感的需求,因此能在统治阶级极力批判的同时迅速流行。郑卫之音的出现对于中国音乐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打破了雅乐一统天下的局面,使民间音乐在中国音乐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它强调了音乐的娱乐功能,使音乐成为抒发人们情感的艺术行为,从现实生活中提取音乐元素,最大程度地满足了人民的精神生活需要,因此在统治阶级的批判中能迅速地成长壮大。

成语故事

“郑卫之音”,即郑、卫两国(个河南中部与东部)的民间音乐。这一地区早期是商民族聚届区。武王伐纣灭商后,将其一分为二,分别建立诸侯国,以监视殷商遗民,防其作乱。但武王死后,三国勾结叛乱,周公旦率军镇压,并将该地分封于康叔(武王之弟),永久监管。因此,可以说“郑卫之音”,实际上就是保留了商民族音乐传统的“前朝遗声”。由于它表达感情的奔放、热烈和大胆,也内含着某种团聚意识,因而使独宗“雅乐”的周王室及其维护者常常加以排斥和否定。

郑、卫两国保存了丰富的民间音乐。《诗经·国风》凡160篇,郑风、卫风合为31篇,约占五分之一。各国“风”诗,多是短小歌谣,“郑风”、“卫风”中却有一些大段的分节歌,可以想见其音乐结构的繁复变化。在一些反映民俗生活的诗篇中,常有对男女互赠礼物(《诗经·郑风·溱侑》)、互诉衷肠的爱情场面的描写,隐隐透露出一股浪漫气息,产生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正是因为这特色,才使能从铿锵鸣奏的“金石之乐”中听出钟律不齐,精通音乐的魏文侯(前446一前396在位),对孔子门徒子夏说了下面一段话:“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较魏文侯稍晚的齐宣王(前320一前302在位)则说得更坦率:“寡人今日听郑卫之音,呕吟感伤,扬激楚之遗风”,“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他们的评价,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对僵化凝固的雅乐的厌弃和对活泼、清新的俗乐的热爱。相反,维护并力求恢复雅乐的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则“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论语·阳货第十七》)。系统反映儒家音乐思想的《乐记》里也说:“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正由于儒家思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居于极特殊的地位,“郑卫之音”便始终成为靡靡之音的代名词。

一、别人拥有的,你不必羡慕,只要努力,你也会拥有;自己拥有的,你不必炫耀,因为别人也在奋斗,也会拥有。多一点快乐,少一点烦恼,不论富或穷,地位高或低,知识浅或深。每天开心笑,累了就睡觉,醒了就微笑。

二、无人与我把酒分无人告我夜已深。

三、曾经以为,离别是离开不爱的人,有一天,长大了,才发现,有一种离别,是离开你爱的人,有一种离别,是擦着眼泪,不敢回首。

四、心情虽不是人生的全部,却能左右人生的全部,心情好,一切都好;心情差,一切都乱套。

五、耳机里放着最喜欢的歌儿,安静散步,突然觉得这个世界平行地与你擦身而过,你觉得自己是站在世界之外看待如云往事的,一种自如放松从心底升起,你不知不觉笑了,而这,就是幸福。

六、你喜欢蓝色的大海,或许她的安静能让你依赖,是不是我的癫狂,让你有点无奈。

七、有时候,心里会突然冒出一种厌倦的情绪,觉得自己很累很累。只想放纵自己一回,希望能痛痛快快歇斯底里地疯一次。

八、彼岸星空,是否有个相似的我是否一样天真,是否此时也在仰望星空

九、后来想想你也没什么特别的,只是恰好赶上我愚蠢到无所可依的时候才会那样贪恋灼人的温暖,直到攒起的力气都用尽。

十、我有个朋友在山上被五步蛇咬了一口,听说走五步就会死了,怎么办啊,急死人了,现在都走了四步了,我们又各自抓了几条五步蛇又咬了他几口,估计应该累积到一百步左右了,可是我们接下来要怎么办

十一、 凡事皆有代价,快乐的代价便是痛苦。

十二、 遇见了,不能不让我相信这是宿命;相识了,不能不让我知道这是缘份;相知了,不能不让我察觉这是深情;相爱了,只求爱你一生一世永相伴!

十三、 你总是随口的说,我却总是认真的难过。

十四、 要记住,每个抛弃过你的人,都是你坚强的动力。

十五、 对于这个世界,让我充满了心酸和无奈。

十六、 你要按你所想的去生活,否则,你迟早会按你生活的去想。

十七、 哗啦啦丶学许嵩在楼下唱情歌。。结果被人在楼顶上泼水下来。。躲开了。。可却撞了车。。灬无奈

十八、 你每天熬夜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你喜欢的那个人已经打呼噜了,而且梦里没有你,醒了也不会爱你。

十九、 有些无奈明明自己很在乎的却不敢去在乎,有些人明明很想念,却不敢去想念。

二十、 感情里最怕的,就是熬过了那段没有你的最灰暗的时光,好不容易把心里的委屈和难过藏于心底,勉强对着镜子里的自己挤出一丝微笑的时候,你却再一次出现在我的世界里,说要爱我。

二十一、 似乎习惯了等待,单纯的以为等待就会到来。但却在等待中错过了,那些可以幸福的幸福。在失去时后悔,为什么没有抓住。其实等待本身就是一种可笑的错误。明知道等待着一份不知能否到来的幸福

二十二、 对方不想和你说话,你就别去打扰他,别一有什么都想和他分享,别满腔热血说完只剩下尴尬。

二十三、 你怎么会知道,有那么多个瞬间,我是多么想要回到过去重来一遍。

二十四、 现在的人太无奈了,随随便便就说人家是人妖,尼玛,你不给你家人是人妖啊!!!

二十五、 真正的失望不是怒骂,不是嚎啕大哭,也不是冲你发脾气,而是沉默不语,是你做什么我都觉得和我再也没有任何关系。

二十六、 好好生活,等到合适的时间我们再相遇。

二十七、 轻描淡写的一句想念,承载着多少的心酸与幸福,抱一抱才会有温暖。

二十八、 举得起放得下的叫举重,举得起放不下的叫负重。可惜,大多数人的爱情,都是负重的。

二十九、 怪只怪,人生太多无奈,不得已,只能互相伤害

三十、 估计这辈子都不会有一个男生满眼泪水的,对我说一句,我没了你真的不行。

三十一、 可惜故事太长,只有风听我讲。

三十二、 你的爱谁都无法代替你知道吗你是我编造的童话故事中的王子,而我只是你生命里一个匆匆的过客。你不曾给我一次回眸,我却始终在对你微笑。沵对我说的每个字好像都是说给另外一个女人听的,而莪只是配合着表演。

三十三、 当我很讨厌一个人的时候,如果那个人突然说喜欢我,那我就一点也不讨厌他了。嗯,我就是这么有原则,因为我实在没有办法讨厌一个这么有眼光的人。

三十四、 旧爱的誓言,像极了一个巴掌。每当你记起一句,就挨一个耳光。

三十五、 鱼上钩了,那是因为鱼爱上了渔夫,它愿用生命来博渔夫一笑。

三十六、 不知道是越来越独立,还是越来越心虚,走了这么久,发现唯一靠得住的还是自己。

  乐与感情

  中央电视台,实在是偶的精神支柱之一。前些年提出的主旋律之说,是很有道理的。人是需要精神的,需要有精神生活的。哪怕是最贫瘠的地区,物质生活最匮乏的人群,最简单枯燥的日常生活,也全都需要精神生活,决不可能没有一点精神生活。更不用说,富足之后了。偶有时就想,中国人由于没有宗教信仰(更准确一些说,是没有世界上其他地区和人群那种纯粹的精神性质的宗教信仰,而且在亚洲受到中国儒文化影响的地域内似乎情况基本都是如此),因此很可能我们这些人在内心的精神活动时天生地缺乏一种对纯精神事物的兴趣,由此也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缺乏一种精神上的崇高感、神圣感。因为,中国人受到的文化熏陶,自小是人伦文化,是人际关系守则文化,是道德文化,社会准则文化,是人的文化,是人对人自身的关注(这还不是说对完全的个体人的关注,而是说最高文化思考只停留在人的层面,不关注人之外的世界,更不关心虚无的世界),进而对家族利益的关注,再进而即变成对物质利益的关注(因为人的生活需要)。所以,在中国,在一般人来说,每个人说起自己的最高理想,无不是物质利益。更高一些的人,也不过就是在此基础上加强个人的道德学识修养。这也就是儒学思想的最高境界,辅佐君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做不到圣人,做不成官员,那就修身养性,颐养天年,得道升仙,长命百岁。这虽然豁达,虽然有一种出世情怀,但总的说还是把眼光和注意力,把人生的价值观集中在人本身,集中在人的肉体和物质生活上面。道理上说,这样的思维方式和哲学体系,也不是没有优点和好处。毕竟,人作为物质化生命,生存本来就是第一要务。不过,从思维的构成和特性来看,这种思维体系确实是缺少了一种纯粹的精神性质。由此,又造成在人的情感方面,天然地缺乏一种对崇高性质的事物的景仰感,缺乏一种对神圣性质的事物崇敬感和追求心。这可能是我民族一种性格情感结构的天生缺陷。这一点,如果没有比较的话,如果没有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有相互比较的话,也不容易感觉到它是缺点。可是,到了今天这个时代,有了比较,就不时地让人会产生这种印象。应当说,以前中国的教育,多数是从儒学的圣人之教来教导国人的。这是完全的世俗化人性教育,忠孝节义,礼仪廉耻等,基本都是行为准则,社会规范。虽然按照圣人教诲,要奉行内心向善,这是没错的。可是向善,本质仍然是人性,社会性,物质性。而且,中国人的感情世界,基础和内容都完全是人本身。就是基于那种每个人都是父母生养的,因此亲情的感情是天生的,也是天生的善的观念出发形成的感情世界。只要在家内做到父慈母爱,孝敬父母,兄弟姐妹等互敬友爱,就可以安家安邦。又由于“人心都是肉长的”,每个人都是一样的环境和感情,那么推己及人,全社会就可以都做到这一点。再由家中的孝悌达致对国家的忠君,天下就太平安乐,人人幸福。应当说,这个思维也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但是,很明显,这里面没有对自然界的思考和感情,更没有对精神本身的尊崇和追求。因此,偶觉得,似乎反倒是到了新中国以后,我们社会才有些真正的理想化和精神性质的教育。偶甚至怀疑,是不是直到这个时期,我们中国人才真正开始接受了一种具有内在的神圣性质的思想观念的渗透和情感方面的熏陶。是不是直到这个时候,我们中国人才开始比较普遍地接受一种带有相对较多的纯粹精神性质的文化和思维的影响。其实,本来***自身组织和信仰,从她的发源地来说,显然带有较强的理想化色彩。但是,她在苏俄的实现,就开始带有比较明显的现实性质了。中国人重实务,做到了把这种理想化很强的文化,接受过来使之变成社会现实。但是在这种思维方式和情感模式的推动下,革命成功之后,还是能够继续带着一种比较专注人的精神方面的性质继续发展。所以,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我国大陆地区的主导意识形态,会很专心于精神方面的建设(包括文化大革命的某些原因,是否也会与此有些关联呢)。当然,这样的趋势,后来因为社会政策的失策和物质生活的不足,加上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施行了一段时间后,又被社会打断了它的发展势头。不过,偶想,这个问题,最低限度在文化层面上,还是要肯定这种强调人的精神属性的意义和作用。举个例子,台湾省的教育,很纯粹的中国化,很典型的传统文化。但是,从现在看,台湾地区的50多年的教育,可是说也很失败。因为那种完全用传统文化思维方式(人文方面,不包括科技)教育出来的人群,其实更加不谙世事,更加物欲化,更加盲目接受西方观念,却又达不到西方那种纯正的精神追求及其文化心理。而是变成为一种依赖西方科技水平,完全享受物欲化生活的精神观念性质。因为,那种脱离人的精神的传统文化,不能保证人在新的世界和生活中去提高符合新时代的精神生活,于是就变成完全物质化的一代。这种人群的意识形态和精神生活,严重的说,可能甚至还不如旧封建时代的士大夫等文化人群。所以说起来,今天中国大陆地区的人们理性化程度要比台湾省高,精神需求的层面要比台湾省强,与***的精神化教育很可能是有密切联系的。不过,话也说回来,***过去的精神崇高性教育,也有不足地方。主要是内容也是因为传统的文化因素影响,就是这种精神教育仍然局限在人的自身,主要是民族精神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包括民族历史自豪感、近代民族反侵略和革命人物的英雄崇拜等精神元素)。这本身没错,是很好的,在历史上也起到了很大作用,今后还要保持下去和加强与改善。说它不足,一个是渐渐与时代有些脱节。那个时期的英雄,是时代产物,教育那个时代的人是很有效的,很有说服力的。因为大家是同样的人,同样的情感,“人心换人心”,就很容易打动人。不过,现在时代生活和感情不同了,要现在人们理解那时的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感情,就不如那时那么容易。虽然,也可以把今天先进英雄事迹人物加进来这个群体,这样做很需要,也有不少成功例证。但是仅此肯定还是不够的。道理还就是人的原因。人很复杂,先进的人物,不一定就会感动所有人,甚至于有的时候因为宣传和学习活动还会起到反作用。是人就会有缺点,把人宣传太好了,就会让人觉得不真实,甚至抵触和反感。而这个情况,往深里说,又是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缺乏对崇高精神的天生敬仰心有着直接关系。再一个原因,这种教育和宣传,无论怎么说,总都是带有一些政治色彩(比如就很少见到宣传先进人物是一个完全的农民或者个体户甚至大民营企业家的情况)。这样,因为人物的社会属性和身份等人之间的差异,就会造成这些先进人物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感情世界与社会不同群体间的主观性隔阂,不但影响社会效果,也不容易打动人心,很难给人们一种真正的灵魂深处的感动,更不能通过这个方法培养出一种人对精神世界本身的崇敬心理。所以,凡是宣传人,多少都不能让他过于完善,而且无论是多么好的人,也总是不能与所有的社会人群都产生亲近感,因为总会有一些因为人本身的差异和社会因素方面的原因而与所宣传的之间存在着人性方面的距离和感情上的隔阂。因此这样的宣传,只能一时感动一下人的感情和心态,肯定不能长久地呼唤人的灵魂深处真正的崇高思想和神圣心理。而这些自身本来就具有的憧憬崇高、仰慕神圣的纯洁情感,这种精神性质的思想感情活动和由它们长期积淀形成的被人们视为理所当然的与生俱来的天长地久的那种稳固的民族文化心理和精神世界,在西方,基本是依靠宗教思想感情的教育和熏陶来实现的。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从根本上说,缺乏的就是这个。我们缺乏的,就是缺乏自身民族文化中的这种精神化的传统和特性。不但我们传统文化中缺乏这个内容和特性,甚至连如何建设这种性质的文化方式都难找到,在传统文化中都不多。所以,对这个问题,依偶看,单纯靠以前那种政治教育方式和完全的先进人物事迹的内容,是很难甚至就是不可能达到的。为此,我们可能要靠长期的文化建设来慢慢解决它,也要依靠全社会的努力才有可能实现。而在其中,偶感到,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依靠西方社会中一切有意义有价值的形式和养分。而这其中,在目前看来,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文化。

  偶以为,不管这个加强民族思维精神化的任务多么长久和艰巨。在目前看,最现实最主要也是最主要的做法,就是文化的播撒和熏染。这个绝对重要。可以说,中国人、中华文化在当今时代的心性改善,在将来的意识形态发展前景,都与此息息相关。中国文化中,有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和世俗风格。所以,不能靠着这个方向的文化形式做到改善国人的精神特性的任务,至少是不能主要依靠它。那么,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找那种能够引导人们精神按照纯粹化性质发展的文化品种。这种最能够让人生发出内心纯粹的神圣感的文化形式。偶认为,应当是音乐。音乐是所有文化形式中,最纯粹的精神文化形式,最纯粹的精神活动方式。同时,又是最直接的情感活动形式。这里说的音乐,是侠义的音乐,不包括歌曲,特别是不包括流行歌曲。偶一直感到,流行歌曲是最能够抒发感情的音乐形式,是最大众化的音乐品种,很重要,也需要发达。不过,它只能抒发具体情感,虽然也有陶冶音乐素养的作用,有教化社会风气的作用,有引导感情的作用。可是要说到前面那种养成民族对崇高性的心理崇敬和精神景仰,那就不可能依靠流行歌曲。这样说,倒不是因为流行歌曲的品味和歌风等问题,而是因为歌曲由于有歌词,加上旋律的限定化,它必然把歌曲的音乐性质,导引到人们的现实生活方面去了,导引倒具体的感情需求目标上去了。这样,就又回到人伦性质的文化属性上去,就不可能培养出那种对纯粹心灵的体验和寻求愿望。只能用比较空灵的音乐,才能达到这种目的。这些音乐作品,当然包括所有没有具体的明确的含义指向的奏乐。但在这其中,又以协奏和交响乐的效果为最。只有较大规模的各种乐器协奏,最高形式是交响乐。才能够最充分的解放人的思想感情,最广阔的打开人们的精神想象之门,让灵魂彻底展开翅膀,飞向那广裘无垠的时空。只有在这个时刻,在这种形式下,才能够帮助人们,特别是帮助中国人逐渐形成一种完全是精纯无暇的空灵精神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的思想感情就会逐渐发生变化,逐渐产生一种被崇高精神和情感打动的震醒和灵性,慢慢产生一种会被纯粹的精神和情感打动的思想感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879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