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我们认识到情感暴力就隐藏在我们周围,甚至以各种美好的形象出现,我们都是情感矛盾中的当事人。那么这一节,我将主要讲述这两个方面,一是认清所处的情感环境,二是真实面对自己的情感需求。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面对的人群也有所区别,成长环境会对一个人造成很大的影响,而当下所处的生活环境则直接影响你的生活健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设定位,因此也有不一样的情感需求。我们需要对环境和对个人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
如何认清所处的情感环境?
要回答这个问题,大家需要做一些基本的准备。我这里说的情感环境,特指你在与不同的人打交道过程中所扮演的各种角色下需要付出的情感关系合集。
以我自己打个比方。小时候,我是父母的儿子,兄弟姐妹的兄弟姐妹,爷爷奶奶的孙子,外公外婆的外孙,老师的学生,同学的同学。这个阶段,我主要是和父母、兄弟姐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亲戚,老师和同学打交道。我与他们之间的情感关系合集就是我当时所处的情感环境。
随着年龄增长,我后来读书毕业了,参加了工作,那我有多了与上司和同事以及下属等几种人际关系需要维护,而与父母亲人、兄弟姐妹的联系少了,我的情感环境发生了变化。到现在,我已经结婚成家,我又增加了丈夫、父亲、女婿等角色,情感环境又再次发生了变化。
每一个阶段,我们所处的情感环境是不一样的。因此,你要清楚自己现在处于哪一个阶段,哪些关系是你必须要维护好的,你就应该在这些关系上下功夫。
以上这个例子,还只是一个普通的例子,每个人都有特殊性。每个人要处理的关系也不仅仅是我说的这些。
在某一个阶段,总会有特别突出的关系需要我们处理,别的关系不需要花费很大功夫。
首先,你要找准自己的定位。
这一步其实在认清自己的情感环境这个环节中已经基本确定了。每一个角色背后都有相应的属性和角色要求,也就有着相应的情感需求。
比如,作为父母,养儿育女是天职,为了养儿育女,需要承担起养家糊口的工作。
作为儿女,从小认真读书,学习成长是我们设定的人生道路,家庭和学校会给我们设定一些标准和规则,我们必须遵守,年满十八岁之后开始接触更广阔的社会,不管是继续在学校深造,还是踏入社会工作,我们开始履行更多的义务。
作为职工,要遵守职业道德,履行岗位职责,敬岗爱业等等。
不管多么复杂的人际关系,你只要抽茧剥丝,拆解分析,你总能给自己找到一个人设定位。在找准自己的定位这方面花点时间和精力,无疑对我们是大大有利的。
你认清了所处的情感环境,也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你就大致知道自己哪些事情合适做,哪些事情不合适做了。当然,这还不够,你还需要更深入的了解。
继续往下看。
其次,你要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
你找准了自己的人设定位,对应着这个角色,你得继续分析这个角色下的你的情感需求。自我定位不易,自我了解更难。但是再难也要了解自己,因为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你的感受,你应该成为那个最了解自己的人。这就要经常思考,认知自我。
其实,哲学三问就是很好的联系方法。经常花点时间,反复问自己这三个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多问多回答,只要你是认真的,是花了时间思考的,你就一定会对这三个问题的答案越来越清晰。
当你能够对答如流,发自内心回答这三个问题的时候,你就已经了解了你的基本情感需求了。再将这三个问题对应到你的角色定位中去,你就会更加容易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
举个例子。比如一名女子在爱情中,可以这么回答:我是爱情中的女方,我从原生家庭中来,我要和他一起组建新生家庭。也许不是一个好例子,但是有助于在爱情关系中定位清楚,也有助于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对应分析对方的情感需求。
第三,你要分析别人的情感需求。
你光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不行,你还得分析别人的情感需求。要从比较中去寻找双方利益最大化的做法,这样才是双赢、共赢。
这就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了,毕竟需求不是揣测而来的,也不是凭空想象得出来的。比如,作为父母,如果要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就要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的是父母的支持,而不是一堆指引和指责。如果父母不是直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而是经常问孩子,我该怎么帮你?孩子会得到更好的成长。这就是聪明父母的做法,通过询问和倾听来表达对孩子的支持,而不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命令孩子。
想办法然让你的沟通对象说出自己的想法,直接对话的效果会好很多,有助于双方了解。同样,在沟通的过程中,你也要将自己的情感需求表达明确一些。这样,双方的情感需求都明确很多,大家不用猜来猜去。
第四,你要从中做出选择,学会拒绝部分不合理需求,学会面对和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学会保护自己和爱自己。
当你明确了自己的定位,了解了自己的情感需求,又分析了别人的情感需求,这时候你做选择就好做很多了。
面对自己的情感需求,要考虑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哪些地方是可以商榷的,适当退步没有问题,哪些地方则是底线原则问题,如果对方提出的要求过界了,就要及时说不。正如我在《情感自修:别让给你的爱变成刀子,也别让别人的爱伤害你》这篇文章中说的一样:我们不能成为情感的施虐者,也不能成为情感的受虐者,而要成为情感冲突的调和者。
我们需要考虑别人的情感需求,也需要正视自己的情感需求。正当的情感需求,需要彼此付出,满足彼此。不合理的情感需求,要学会拒绝,不管是自己方面的,还是来自他人。
当你和对方都有了一个清晰的定位,在今后的交往过程中,就相对容易遵守边界,和而不同,和平相处。
-END-
坐标上海,我给孩子报名早教机构的经历是这样的:孩子两岁多时,我曾经花了七千多块报了一家早教机构一年的课程。之所以让孩子去早教机构,有自己的原因。当时孩子由老人带,老人背井离乡来帮我带孩子,人生地不熟,所以跟外界的接触很有限。平时我们上班走了之后,一老一小,小区、超市、游乐场、家,圈子很小。 本着让孩子接触更多人的初衷 ,我们就近去咨询了一家早教机构,当天试听之后就报名了。之后就开始了每周两节课的“上早教”的生活,全中文教师和上课。(后来偶尔听朋友说她家孩子上的是双语的早教机构,一年一两万。)
早教班的两节课是这样安排的,工作日是手工,一般是简单地画画或者手工,选一些易操作的材料,做成一件成品带回家给家长展示。周六的可是音乐兼 游戏 ,大致教了音律感,认识了几件乐器,兼一些互动 游戏 。另外就是 节日集体活动,这个是另外收费的。比如万圣节的做南瓜灯、正月十五的做灯笼。这一项其实更接近幼儿园的节庆活动 。经过一年的早教,收获了什么呢?认识了两个老师,对其中一个甚至有点依赖。认识了几个小朋友,但几乎没有互动。
接下来分享下我个人的看法:
早教对任何孩子而言都是必要的。一个孩子出生以后,需要面临 语言、感统、社交、情绪等方面的学习和适应,理想的早教,基本上需要从这几个方面出发。所以,早教和早教机构是两码事。一周两次课的机构课程也不可能肩负以上的早教任务,更多的时候,还是 父母或看护者对孩子在肩负着孩子早期教育的任务。从你叫孩子叫说话,不可以扔东西这些日常活动中,就已经是早教了。
家长们选择给孩子上早教,大多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对孩子的成长期待很高,但又不懂教育规律。于是轻易地被早教机构的所为理念给吸引了去。比如一岁多的孩子去双语早教机构。
2、盲从,别人家都上了早教,我们不上会不会就比别人差啊。
3、想为孩子花点钱,大多是自己无暇顾及孩子教育的“愧疚型”家长。毕竟对于上海很多家庭来说,一年一万多的早教费用无伤大雅。
4、想当然地认为早教机构教孩子是专业的,本着“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原则讨钱,却并没有查看早教机构的资质和老师的资质。
总之,送孩子去早教机构的想法是美好的,现实还是现实的。
我来讲讲我同事从不报课到报课的心理变化路程,坐标上海,她现在宝宝2岁半,报了一个2、3万一年的课程。
同事的婆婆是高中数学老师,在同事临产前2个月,在学校办了类似于提前退休那种,过来照顾同事及未来出生的宝宝,而且同事说,从她婆婆来的第一天,她婆婆就买了很多 育儿 书。
产假后,同事正常上班,宝宝就都是她婆婆带,她婆婆很重视对宝宝各项能力的训练,自己掏钱给宝宝报了游泳班。
周末一家出去商场溜达,有时候会碰到商场里各种教育机构的免费试听课,他们就会陪着一起试听。
每次试听下来,那些辅导机构的老师就会感叹她家宝宝学习力强(同事老公博士,同事说宝宝估计遗传到她老公的智商了)。那些辅导老师就会建议报课,说宝宝现在都这么聪明了,再好好教育培养开发,只会更进一步。
同事每次听完都不屑一顾,她说首先她们房贷车贷,没钱;其次,学习成绩好不好的,本质上还是要看小孩;再说,她婆婆是高中老师,给小孩启蒙还不是很简单。
她婆婆每次听完她的话,都会反驳说,就算小孩聪明,教育和不教育还是天差地别的。好的教育就是会让小孩更出色,开发小孩的能力,达到上限,这就是教育的意义。
而且她老了,跟现在的教育理念不一样了,还是要按现在的教育来教育小孩。
同事老公跟她婆婆在报课这件事上,从来都是赞同票。
可能次数多了,再加上看周围宝妈们的行动,同事的观念也是渐渐发生变化了。去年发完年底奖金,她就给她宝宝报了早教课。
很多人会说,那么小的孩子,能看得出个啥。其实我也一直是报课的支持者,当然前提是正规培训机构,其次要在家长的经济能力范围内,两者都满足,那就报一个。
带孩子上早教课,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家长的选择,很多家长认为早教课对孩子的帮助很大,这样的群体性看法也直接催热了早教行业,早教机构越来越多,学费也水涨船高。
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也带着孩子上过早教课,对于题主的问题,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一岁的孩子,处于什么发展阶段?
一岁左右的孩子,处于心智发育的早期萌芽阶段,刚初步掌握运动能力,很多孩子还处于咿呀学语的阶段,对于成年人的语言、指令缺乏必要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个阶段的孩子,主要是通过五感(触觉、味觉、听觉、嗅觉、视觉)来进行对外界的 探索 和学习,处于感知积累的阶段,可以通过一些形状、动物识别的玩具和卡片书来训练孩子的认知和手指抓握、手眼协调的能力,此外,可以放一些有节奏韵律的音乐给孩子听。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暂时还不适宜进行更复杂的训练,比如像精细动作训练、是大运动、平衡能力、跑跳能力的启蒙训练,音乐、美术等方面,建议至少在15-2岁之后才开始。
早教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所谓早期教育,其目的是希望通过对幼儿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环境影响,以提升孩子的智力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运动能力、身体协调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社交能力水平,为孩子的发展奠定更扎实的基础。
应该说,对于孩子的早期教育越到位越充分,孩子的心智、 情感 发展越健全,其个人的人生发展和成就往往会更高。
是否需要上早教课?怎么做早教?
答案是否定的。
早期教育并不是把孩子送到课堂里面去交给老师训练,最有效的早期教育一定是来自家庭、父母和陪伴孩子的亲人的。
对于孩子而言,完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早期教育和能力的培养。
一、多进行有效的语言沟通
一岁多的孩子,正处于咿呀学语的阶段,需要进行大量的语言输入的刺激,才能帮助孩子积累尽量多的词汇,帮助孩子进行输出表达,这个阶段,作为父母,要多跟孩子说话,说不同的词汇、重复的词汇,确保清晰准确的发音、适中的语速,这些都是帮助孩子吸收词汇、训练语言能力的基础。
二、多进行有益的互动 游戏
互动 游戏 、益智玩具同样是开发孩子智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有效方式,家长可以购买一些简单的积木、拼接、穿线的玩具,以及跟孩子玩一些身体接触、运动的 游戏 来训练孩子。千万不要用动画片、电子玩具来打发孩子的时间,这些东西容易对孩子的心智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
三、训练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15-2岁的孩子,开始逐渐萌发自我意识,这个阶段也刚好是训练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最佳时间,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提供机会让孩子学习自己吃饭、穿衣、上厕所等基本生活技能,在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四、陪伴阅读
父母在家陪伴孩子的时候,可以多跟孩子进行绘本阅读,绘本阅读不是把绘本扔给孩子让孩子自己看,而是由爸爸妈妈带着宝贝一起,边读、边说、边讨论,结合生活、游玩的经历进行绘本的故事分享,让孩子融入到故事的场景中去,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更用心的听你说,看绘本上的图案,产生关联想象力,这样的做法,更有利于孩子强化对词汇的认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好的绘本能够帮助孩子认识到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各种动植物物种、地域文化的差异、季节更替等,让孩子知道,除了自己生活的小家庭,还有一个广阔的世界等着孩子去 探索 。
五、 足够的陪伴和 情感 呵护
0-3岁的孩子,是个人 情感 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情绪强烈,存在安全边界和依赖诉求,作为父母,需要给孩子更多用心的陪伴,让孩子充分的意识到,爸爸妈妈是爱我的,在我需要的时候,随时会出现,会耐心的给我讲故事,陪伴我玩耍嬉戏,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孩子感觉到安心、有安全感,长大以后, 情感 会更加饱满丰富,性格也更健全。
一万多的早教课是否值得?
早教课不是万能的,但是,设计良好的早教课程,确实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和智力发展,如果家长觉得在家庭环境中无法提供足够有效的训练和刺激,是可以考虑带孩子去上这种课程的。
在我看来,上早教课有两个正面的效果,第一是给孩子一种互动学习的环境,帮助孩子进行训练,第二则是让家长学习早教的技巧和方法,可以在家里进行反复的演练。
当然,一万多的早教课确实不便宜,是否值得报,还是要结合家庭的经济能力来定,没必要过于勉强,毕竟,孩子以后要花钱的地方还多呢。
早教,简单来说,就是自宝宝出生后进行的早期培养。
早教机构源自欧美,最初建立早教机构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 游戏 增加宝宝与父母,以及与其他同龄小朋友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二是开发宝宝的潜力,使宝宝的身体、 情感 、智力等获得一定提升。
那么,问题来了——
当然算!
家长每天都在做早教,只是自己并没有意识到,更没有提炼出“开发智力”“挖掘潜能”那样的高度罢了!
那么,早教到底教什么?
根据不同月龄宝宝的发育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宝宝进行早教。举例来说:0 1岁,是宝宝建立安全感、感官发育、肢体运动及手部精细动作发展的重要时期。
家长给宝宝看一些颜色鲜艳的卡片,可以帮助开发视觉;
用玩具等辅助工具,吸引宝宝注意力,帮助练习俯卧抬头;
经常跟宝宝说话,给宝宝唱歌,让宝宝听音乐,有助于听觉发育;
将不同质感的玩具、蔬果塞进宝宝的手中,能够开发触觉;
带宝宝外出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对提升嗅觉能力有好处;
带宝宝逛街、聚会,增强他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力……
随着宝宝月龄增大,家长还可以着重培养大运动;语言表达;认知、思维能力等等。
而且,与任何教育方式一样,早教同样离不开培养宝宝的兴趣及好奇心,只有建立在宝宝个人兴趣和 探索 欲望之上的早教方式,才能收获理想的早教效果。
对婴幼儿来说,玩耍和学习是相辅相成的。
学习不仅仅是家长印象中的读单词、背古诗、临摹图画、掌握乐器,而是包含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一项 游戏 ,能让孩子同时锻炼好多种能力,这个过程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学习。
因此,如果家长只是想让孩子去早教班“学习”,不如将课堂顺势扩大到生活中,为孩子提供更多 探索 的机会。
孩子喜欢撕纸?和他一起玩呗!让他撕出不同的形状,再让他说一说自己撕的是什么。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认知能力、观察力、语言表达、精细动作都得到了锻炼……
当然,早教机构的确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场地和环境。
上烘焙课或者绘画课,不用准备物料,不用收拾残局,算是懒人家长的一大福利。
不过,每次当老师让孩子走平衡木的时候,我就会自动脑补“马路牙子”;每当老师在教室里组装秋千,我都会怀疑人生,“和小区里的有什么不同?”
刚才也提到,早教机构的课程设计相对模式化,因此,建议家长不要夸大或幻想几节早教课的积极效果。
毕竟,对孩子来说,你的全心陪伴才最重要。
因此,综合考虑,给你的建议是不要跟风。
孩子性格、养育环境、经济能力……都应该被纳入到考虑范围。
我的孩子就是花了一万块上了一年的早教。
说说我的感想吧。
我的小孩现在是三岁多,在两岁的时候还不会说话,带去看医生那时说是也没什么问题,回去多跟他说话,直到两岁半还不说就紧张了,再带去看说是发育迟缓,需要家长自己照看才行,按照医院给的康健书籍去训练孩子。迫不得已只能辞职了带他,自己也不懂带,这个孩子始终不说话,他只会爸爸,哥哥姐姐的说,你讲什么他都懂,但是你问他他就说不出来,有时一急了我就想骂他,问他为什么不说,都教那么多次了,他就一直哭,然后我就说你是不是不会说,他说是。
因为自己也不懂怎么带孩子,后来了解到有早教机构,就带他去参加,先报了半年。刚去的时候,也不敢滑滑梯,也不和别的孩子玩,也不说话,总是要拉着妈妈的手。慢慢的他喜欢跟着老师跳舞,也喜欢老师拿出来的各种工具,也喜欢玩早教里面的设施。后来又报了半年班,他也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了,也会说话了,每天都说要去上课,说很喜欢上课,很喜欢跟老师玩。
现在孩子已经上幼儿园,我以为他会哭很久,毕竟一直都很黏妈妈,可是居然没有,他哭了几分钟就不哭了,之后老师说表现也不错,第二天再去他会主动和妈妈说再见,妈妈回家吧。
虽然说可能孩子正在发育,即使不上早教也会发育得会说话。我不敢保证,但是认为早教还是很好的,可以在与父母的互动过程中更了解孩子,而且父母也能学习到怎么教育孩子,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对于以后上幼儿园也是有很大的帮助。
大家会来抨击我吗?我就是坚持孩子三岁前纯玩并且实现了的妈妈。
孩子目前三岁了,没有送过早教,一直在家里孩子姥姥带,每天我和孩子爸爸都陪玩,陪吃饭,陪聊,陪洗,陪读,陪睡。周末就带孩子去外面玩,或者博物馆,爬山,打球,骑车,玩水。
我和孩子爸没孩子前喜欢 旅游 ,孩子七个月起就带着爬山玩水,他满三岁时我们一起走完了三清山20余公里。孩子也从小爱运动,一岁多起就多次跟着我们去东南亚玩水,自己穿着救生衣玩的不亦乐乎。从小玩车,滑板车、平衡车,现在可以骑两轮自行车。
儿歌古诗打酱油的都会一点,性格开朗,和小朋友们也能打成一片。语言能力稍弱,现在才慢慢表达能力好起来。我感觉符合一个三岁孩子的发育标准。
目前没有后悔,孩子每天都很开心!最近才打算送早教中心适应一下集体生活,我相信他可以很好的融入集体。
在我看来,最好的早教就是父母以身作则的陪伴。
现如今,早教班是越来越多,而且招生情况都还不错。为什么?因为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但是,给一岁的孩子报早教班,就能保证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吗?超级爸爸可以肯定地说,这样做,恰恰会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因为此类做法违背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也违背了教育的规律,完全是白投入。
并不是说家长不需要对一岁的孩子投资,关键是如何投。 那么问题来了,家长该如何对一岁的孩子投入呢?换句话说,家长该在哪些方面加大投入,才有利于孩子未来的长远发展呢?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对于一岁的孩子,家长应该在如下几个方面加大投入:
三是多和孩子做 游戏 。 童年的主要任务是 游戏 ,是成长,而不是学习知识,更不是参加早教班。 游戏 应该成为 儿童生活的主要内容,因为丰富的 游戏 不仅有利于儿童发展肢体能力,还有利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亲 社会 能力的形成,对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性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那些不顾孩子身心发展规律、不尊重教育规律的家长,过早地把孩子送到早教班,表面上是为了孩子好,实际上会害了孩子,做家长的切不可因为焦虑或者图省事做下让孩子悔恨一生的傻事。
曾经以为早教纯玩儿没有太大用处,自己在家带孩子多接触大自然,在家陪孩子读读绘本,完全没有问题。自己在家就能教了,孩子不到一岁半的时候带孩子去美吉姆上了一节大运动的早教课,但是孩子不太投入,周围的新鲜事物会吸引他的注意力,这边老师在上着课,他就跑那边去玩儿了,上完试听课后,课程顾问拿价格表我看了看,当时的价格差不多七千多四十节课左右的样子。我一方面觉得老师上课伊始和下课前都会用全英语做活动讲故事,给孩子一个纯英文的环境,感觉很好。另一方面感觉孩子不够投入,离家距离不够理想,价钱也不低。最后没有给孩子报早教。
现在孩子快两岁半了,偶然的机会,带孩子去离家里相对近一些的一个开业不久的早教中心,孩子很喜欢玩儿那里的玩具,上了一节试听课,孩子略显胆怯,随着课程的进行,孩子渐渐放松,逐渐参与进去。下课后问孩子喜欢来这儿上课还是玩儿玩具,孩子说都喜欢。我觉得也快上幼儿园了,就当是一个过渡期,给孩子一个集体的环境,参与、交流、 游戏 ,这个早教中心和美吉姆相比,少了英语方面的内容,价钱上大概一百一节,报了四十节课的,一周一节,差不多能上到孩子上幼儿园。每个星期到了要去上课的日子,孩子都很开心。我觉得这就够了,孩子自己喜欢,乐在其中,并能从中受益,我自己也觉得快乐,所以上不上早教,一要看孩子是喜欢,二要看离家远近,三是价格可以接受。希望可以帮到你。
一开始做活动,孩子不和陌生人牵手,现在变得大方,不再抗拒。
在家不让玩儿的颜料在这儿可以尽情涂抹。
其实,花钱给孩子上早教课程,是为了从小开发孩子的智力,让孩子变的更加聪明。
至于有没有必要花一万多块让一岁的孩子上早教课程,这个就要看家庭的经济条件了,如果家庭比较富裕,父母平常又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帮助孩子开发智力的话,自然是可以送去上早教课程。
但是,如果父母的业余时间比较多,自己也可以在家开发孩子的智力的。说到在家开发孩子智力的方法,比较常见的有两种,一种通过 游戏 互动的方法,还有一种是通过给孩子补DHA的方式。
给孩子补充DHA,建议选择正规品牌的DHA营养补充剂,如惠优喜藻油软胶囊,它是纯藻油、纯植物性DHA,更天然纯净,无污染,给孩子吃安全放心。
对于这个问题,我在这只想回答一句话并反问一个问题。回答是没有必要花这种钱,没办法消化。要问的是:四线以上城市以及农村,它们根本没有早教,为什么考上那么多大学生,研究生,博士之娄人材层出不穷?
欢迊点评!
为了挽回一段逝去的恋情,河北姑娘梅子联系到了成都一家提供婚恋挽回的公司。但经过婚恋挽回导师一个月的指导后,她和前男友的关系“丝毫没好转,反而更疏远了”。
对梅子来说,这个结果似乎是正常的,“所谓实战,就是让我看书、看**,然后写感受,关于具体和我前男友的针对性行动根本就没有。”感情上受了伤害,金钱上还有损失,梅子对结果并不满意。
该婚恋咨询公司工作人员说,“关于具体的咨询服务内容,在我们与该学员的协议中有,我方会履行合同约定的条款。”她还表示,具体的服务内容,属于学员隐私和涉及商业机密,所以无法向外告知。
”梅子向导师说出觉得没效果的看法,“对方就说他们导师一直在指导。”梅子现在希望退款,“我不想感情上受了伤害,金钱上还有损失。”
内容来源:网易新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