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秋的诗句及其表达情感

关于秋的诗句及其表达情感,第1张

1 关于秋的诗句以及表达情感

关于秋的诗句以及表达情感 1形容秋日与情感的诗句

1、宋·叶绍翁《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两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3、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5、唐·张继《枫桥夜泊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

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2描写秋天情感的诗句

长相思 李煜

秋风多,雨如和

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白居易 长相思

九月西风兴,月冷露华凝

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

暮秋独游曲江 李商隐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蝶恋花 李煜

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

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过三闾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宋怨何深

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

中秋夜怀 项斯

趋驰早晚休,一岁又残秋

若只如今日,何难至白头

沧波归处远,旅食尚边愁

赖见前贤说,穷通不自由

相见欢

李煜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中秋 司空图

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

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3有关写秋的诗句及其表达的思想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李峤 《风》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 释志南《绝句》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雨雨来风满楼 2秋风秋雨愁杀人 3长风连日做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6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7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8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9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10众人齐唱>,不日四方来贺 11钟山风雨起仓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12大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13堪恨又堪悲,风波狱 14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抛闪 15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16南风不用蒲葵扇,纱帽闲眠对水鸥 17清风明月无人管,并做南来一味凉 18明月别枝惊雀,清风半夜鸣蝉 19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20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 21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22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4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矛 2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26子规半夜犹啼血,不信东风换不回 27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28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29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30惊风乱展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31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3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3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34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35清风识我面,扑面复绕身 36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37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3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9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40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41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42古观重游秋色里,冷怯西风吹帽 43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44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45严霜寒侵树木,冷风吹透外装。 46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 47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飚风中自来往。

48我本楚狂人 风歌笑孔丘 49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 50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2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王维:《观猎》) 3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卢纶:《塞下曲》) 4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5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 7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9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无题》) 10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11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绝句》) 12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 13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14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白居易〈观刈麦〉) 1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6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 17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18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9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杜甫:《赠花卿》) 20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 2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韩翃>) 22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浪淘沙》)。

4有关秋的诗句及赏析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秋词二首 刘禹锡鉴赏

这两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这就是第一首的主题思想。

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其一赞秋气,其二咏秋色。气以励志,色以冶情。所以赞秋气以美志向高尚,咏秋色以颂情操清白。景随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妆,见性情,显品德。春色以艳丽取悦,秋景以风骨见长。第二首的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象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蕴,也有艺术魅力,发人思索,耐人吟咏。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是思想的结晶,“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刘禹锡这两首《秋词》给予人们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气和素色,更唤醒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

当时作者处于极端困窘、病魔缠身、生活很困苦的状态下。

“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

《登高》作者杜甫 朝代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白话释义: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1 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郎州司马时所作。永贞元年(公元805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秋词》就是被贬郎州时写的,从诗中可以看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性格是一致的。

2 理解诗的大意。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四句28个字。

“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一开头就直言千古悲秋的老调,毫不隐讳。

“我言秋日胜春朝”,同千古悲调相反,诗人却赞美秋天胜过春天,并以第一人称表明态度,显示诗人同腐朽势力绝不妥协的韧劲儿。

“晴空一鹤排云上”,“晴空”二字即描绘出秋高气爽的秋天的特色,是春天多风沙、有春寒所不能比的。在诗人被贬的背景下,一只孤鹤直冲云霄,博击长空,作者的用意不言自明。这一意向是全诗的精华。难道我们就没有感到诗人那种被贬、压抑的情感自然随着仙鹤飞向云天,展翅飞翔!诗人那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坚定信念已是“便引诗情到碧霄”了。

这是一只奋争的孤鹤,它不苟生于沼泽湖泊之间,偏要博击长空,一展雄姿。显然,独立寒秋,傲然腾空的孤鹤,是诗人理想的化身,也只有这样的鹤,才敢说“秋日胜春朝”。

3 理解诗的立意。

“悲秋”是古代诗歌的传统主题,并且有许多名篇佳作。刘禹锡的《秋词》却一反传统,开创新意,写出了一个生机勃勃,斗志昂扬的秋天来。这与诗人写作这首诗的背景和性格是分不开的。诗人把悲凉的秋天看得比春天还美,诗的立意不仅新颖,而且深刻,表现了诗人独有的精神和独到的见地。

4 译文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在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中,大自然的四时变化与人类情感的喜怒哀乐是相通的。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易触发人们的悲凉情绪,也因此,“悲秋”自古以来就成为骚人墨客吟咏不绝的主题。古人素有悲秋情结,而梧桐是典型的落叶乔木,风吹桐叶,雨滴梧桐,肃杀凄清。诗人触景伤怀,不由愁情顿生,故而梧桐成了古代文人寄寓悲秋愁情的意象。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梧桐意象频现,常常和秋风秋雨组合在一起,渲染孤独寂寥的意境,抒发凄凉的悲秋愁情。例如,南唐后主李煜《采桑子》:“辘轳金井静,梧桐晚,几树惊秋。”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宋代赵长卿《一剪梅》:“羁馆残灯,永夜悲秋。梧桐叶上三更雨,别是人间一段愁。”陆游《秋思》:“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晏殊《踏莎行》:“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元代徐再思《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都是为人们所熟知的借梧桐意象抒写悲秋愁情的名句。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这就是第一首的主题思想。

秋风落叶的情感诗句如下: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元朱庭玉《天净沙·秋》

3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唐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4风清长沙浦,山空云梦田。——唐李白《秋登巴陵望洞庭》

5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唐李贺《秋来》

6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唐李贺《秋来》

7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唐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

8秋色何苍然,际海俱澄鲜。——唐李白《秋登巴陵望洞庭》

9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唐李商隐《北青萝》

10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唐孔绍安《落叶》

11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唐李白《三五七言 / 秋风词》

其主旨是“我言秋日胜春朝”。自古以来,伤春悲秋一直是文人墨客的传统,但作者一反常态,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

秋日胜春朝并非所言无物,用晴空一鹤简而不凡的展现出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扩展资料:

秋词赏析

刘禹锡的《秋词》共有两首,均是写秋天的名篇,“自古逢秋悲寂寥”是其中的第一首。此诗最为人称道者,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士悲秋的传统,力赞秋天的美好,并借晴空白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首二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以对秋天的议论起笔,断然否定前人的悲秋观念,表现出一种反对流俗、激越向上的豪情。后二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通过勾勒壮美秋景、展示豪迈秋情,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强有力的佐证。

“文士悲秋”传统的深层内涵,其实是怀才不遇。古代文士在政治上不得意,不免要寓情外物,以求自慰。看到秋叶凋零,一方面感叹岁月不饶人,另一方面也为自己一事无成而慨叹,就会产生悲秋的情绪,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诗文中的固定模式。

刘禹锡这首《秋词》的了不起,不仅因为诗作本身否定悲秋传统、表现乐观气概,更在于这首诗其实创作于诗人最艰难的处境之中——贬谪朗州(湖南常德)司马之时,表现出作者非凡的胸襟。

-秋词二首

“柳词好写秋景,一方面固因其行程在秋天,二方面,又因他心中有着‘宋玉悲感’(亦即封建时代文人常有的忧患心理),所以他词中多写秋气’,‘秋色’和‘悲秋’的情绪。”名篇《八声甘州》体现了这个特色。

此词开头两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

  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这一句精彩处“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词意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红衰翠减”,乃用玉溪诗人之语,倍觉风流蕴藉。“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一“休”字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接下“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的是短暂与永恒、改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二字乃“无情”之意,此句蕴含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不忍”句点明背景是登高临远,云“不忍”,又多一番曲折、多一番情致。至此,词以写景为主,情寓景中。但下片妙处于词人善于推己及人,本是自己登远眺,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误几回”三字更觉灵动。结句篇末点题。“倚阑干”,与“对”,与“当楼”,与“登高临远”,与“望”,与“叹”,与“想”,都相关联、相辉映。词中登高远眺之景,皆为“倚闺”时所见;思归之情又是从“凝愁”中生发;而“争知我”三字化实为虚,使思归之苦,怀人之情表达更为曲折动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91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