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诗经.氓》优秀教案

高一语文《诗经.氓》优秀教案,第1张

  高一语文《诗经氓》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经》基本常识,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现实。

 2过程与方法:分析主人公复杂的心情和人物性格,了解叙事诗的特点与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赏析诗歌比兴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教学重点

 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讨论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一、导入

 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如:

 ①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蝶恋花》

 ②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③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李白《长干行》

 ④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

 ⑤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裴多菲《自由与爱情》

 《氓》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以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氓》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这首诗就是她被弃回娘家后写下的。

二、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相传《诗经》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诗经》的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国风”,民间歌谣。共15国风,160篇。

 “雅”——“大雅”“小雅”,宫廷乐歌。共105篇。

 “颂”——“周颂”“鲁颂”“商颂”,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

 《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为 “赋”“比”“兴”: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直陈其事,铺陈,排比。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作比喻。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

 以上六项被称之为“《诗经》六艺(六义)”。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疏通字音(书下注释)

 愆期qiān 将qiāng子无怒 载zài笑载言 卜筮shì 于嗟jiē

 徂cú尔 淇水汤汤shāng 罔wǎng极

 2重点字词:

 实词

 ⑴将子无怒 愿,请。

 ⑵来即我谋 靠近。甲骨文像一人跪坐锅前

 ⑶至于顿丘 到,“于”为介词。 ⑷载笑载言 动词词头。

 ⑸自我徂尔 往。 ⑹女也不爽 过错。

 ⑺言既遂矣 言,助词。

 ⑻三岁食贫 古时指“年”。岁岁年年。

 ⑼总角之宴 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

 通假字

 ⑴氓之蚩蚩 蚩,通“嗤”。 ⑵匪来贸丝 匪,通“非”。

 ⑶于嗟鸠兮 于,通“吁”。 ⑷犹可说也 说,通“脱”。

 ⑸隰则有泮 泮,通“畔”。

 实词活用

 ⑴其黄而陨 形—动,变黄。

 ⑵三岁食贫 形—名,生活贫困。

 ⑶二三其德 数—动,使动用法,使“德”有时二,有时三。

 ⑷夙兴夜寐 名—状,在早晨,在夜里。

 3内容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悲剧。

 (1)提问: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故事的情节线索是什么

 明确:一个女子的婚恋悲剧。

 情节线索:“恋爱”——“婚变”——“决绝”

 (2)提问:诗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概括每层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层(1—2):追述恋爱生活。

 第二层(3—5):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层 (6) :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 “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

 (3)从诗中可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

 明确:女子在回忆往事时,心情是很复杂的。

 从一二两章详写他们恋爱时的幸福可看出她对氓仍怀有一些感情。

 从三四五章写他们婚后的痛苦可看出她对“氓”非常怨愤。

 思前想后,对“氓”反感到极点,断绝关系。

 四、分析诗中女主人公形象

 1诗中女主人公有着怎样的思想性格

 A温柔、热情——“送子涉淇”“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B勤劳——“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C重情——“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D清醒、刚烈、坚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恋悲剧你认为女主人公被弃的原因是什么(讨论)

 提示:(能言之成理即可)一般认为女主人公的婚恋悲剧是氓用情不专所致。

 五、写作技巧

 1对比手法

 ①提问:诗文中怎样体现出氓用情不专的

 明确:使用的“对比”的手法。把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忠厚——“氓之蚩蚩”

 婚后:变心、凶暴——“士贰其行”“至于暴矣”

 ②提问:这首诗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

 明确: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婚前:幸福——“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载笑载言”

 婚后:痛苦——“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劳累——“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精神痛苦)

 ③文中这两次对比有何作用

 明确:突出女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的悲惨生活。

 2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诗文中“赋、比、兴”的分布情况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提问:诗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好处是什么

 明确:“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作用:①结构上:

 A叙事中插入比兴句,避免了平铺直叙。

 B起过渡作用。

 ②内容上:

 A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

 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

 变心的重要原因。

 B以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富于生活气

 息,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六、小结

 这首诗以“恋爱——婚变——决绝”为线索进行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温柔、勤劳、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七、作业

 1背诵全诗,默写全诗。完成练习册习题。

 2预习《诗经·采薇》,完成预习题。

八、诗经原文及翻译

 《诗经·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

 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

 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

 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

 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参考译文

 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有两说,皆可通。一是将“布”释为布匹,则“抱布贸丝”意为拿着布来换我的丝;二是将“布”释为古钱币,则“抱布贸丝”意为拿着钱来买我的丝)。他并不是真的来换丝,到我这来是商量婚事的。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丘。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啊。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来的人。没看见那来的人,眼泪簌簌地掉下来。终于看到了你,就又说又笑。你用龟板、蓍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财物嫁给你。

 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唉,斑鸠啊,不要贪吃桑葚!唉,姑娘呀,不要沉溺于男子的爱情中。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

 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了。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忍受贫苦的生活。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你的心愿满足后,就对我开始施暴。兄弟不了解我的处境,都讥笑我。静下来想想,只能自己伤心。

 原想同你白头到老,但相伴到老的想法使我怨恨。淇水再宽总有个岸,低湿的洼地再大也有个边(意思是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制,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誓言是真挚诚恳的,没想到你会变心。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

 农家小伙笑嘻嘻,抱着布币来换丝。原来不是来换丝,找我商量婚姻事。

 我曾送你渡淇水,直到顿丘才告辞。并非我要拖日子,你无良媒来联系。

 请你不要生我气,重订秋天作婚期。

 我曾登那缺墙上,遥望复关盼情郎。望穿秋水不见人,心中焦急泪汪汪。

 既见郎从复关来,有笑有说心欢畅。你快回去占个卦,卦无凶兆望神帮。

 拉着你的车子来,快用车子搬嫁妆。

 桑叶未落密又繁,又嫩又润真好看。唉呀班鸠小鸟儿,见了桑堪别嘴馋。

 唉呀年青姑娘们,见了男人别胡缠。男人要把女人缠,说甩就甩他不管。

 女人若是恋男人,撒手摆脱难上难。

 桑树萎谢叶落净,枯黄憔悴任飘零。自从我到你家来,多年吃苦受寒贫。

 淇水滔滔送我回,溅湿车帘冷冰冰。我做妻子没过错,是你男人太无情。

 真真假假没定准,前后不一坏德行。

 结婚多年守妇道,我把家事一肩挑。起早睡晚勤操作,累死累活非一朝。

 家业有成已安定,面目渐改施残暴。兄弟不知我处境,见我回家哈哈笑。

 净思默想苦难言,只有独自暗伤悼。

 与你偕老当年话,老了怨苦更增加。淇水虽宽有堤岸,沼泽虽阔有边涯。

 回顾少年未婚时,想你言笑多温雅。海誓山盟还在耳,谁料翻脸变冤家。

 违背誓言你不顾,那就从此算了吧!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刘禹锡《秋词》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刘禹锡《秋词》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诗词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对蕴涵在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吟咏,要求当堂背诵这首诗。

 2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赏析品味,加深理解,不宜面面俱到。可结合运用比较法(换词、移位等)理解课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解题

 《秋词》原有二首,此为第一首。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悲秋的传统,大多数诗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叹寂寥和凄凉,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笔调,抒写了一种对秋天的全新的体验。

 研习课文

 1指名试读课文,教师指点: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学生再读。

 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3学生质疑,扫清词语障碍。

 春朝(zhāo):春日,春天,与“秋日”相对应。

 引:引发。

 4晶析鉴赏。

 问:诗人表现“秋日胜春朝”,不写秋天如何秋高气爽,秋色如何迷人,而写万里晴空孤单的一鹤排云冲霄的景象,这与“悲寂寥”有何根本的不同

 使学生领悟:万里晴空展现出一幅开阔景象,更显出“一鹤”矫健凌厉、奋发向上的气势。显然,这只鹤是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使人精神为之抖擞。这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便引诗情到碧霄”。

 体会“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意蕴,古人云: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就会奋斗不息,便不会感到寂寥。“一鹤排云上”所体现的奋斗之志与诗人的情志已融为一体,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让人觉得其诗情好像与鹤一起直冲云霄。此可谓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

 5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布置作业

 读刘禹锡《秋词》之二,想想与课文所选《秋词》有何异同,写一篇阅读笔记。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注:嗾(sǒu)人狂:使人发狂。嗾:数,使。

刘禹锡《秋词》教案设计 篇2

 一、(先读一读这首诗)朗诵这首诗。

 (画住“这首写秋的诗爽朗明快,表现出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在大多古人的诗中也是一个悲的角色,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但刘禹锡的《秋词》却一反传统,开创新意,写出了一个生机勃勃,斗志昂扬的秋天来。)

 二、了解这首诗的背景。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郎州时写的,当时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刘禹锡被贬,那时他三十四岁。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从诗中可以看到,刘禹锡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一反常态,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性格是一致的。而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三、理解这首诗。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说的是“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说的是“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1)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问:《秋词》中哪一句诗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抒发自己远大志向)

 (学生)答: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问:诗人在诗中借冲天而上的“鹤”,抒发了什么感情)

 (学生)答:写一只白鹤排云而上,抒发了诗人毫不气馁,昂扬进取的精神。

 (这句诗是这首诗的名句,是最有哲理性的。它通过对晴空“鹤排”云天的描写,展现出一幅独特而富有活力的秋景图,诗人也许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视“鹤”为不屈的化身。借以表现诗人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高洁情操,再次体现出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整个诗无不表现出诗人豪迈的大度。)

 (2)理解“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问:“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色胜春朝。”采用了什么手法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

 (学生)答: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心境。

 (诗的前一句反映了文人悲秋的伤感情调,后一句反映诗人积极向上的心境。这句诗是诗人的议论,他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是诗人的感受。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四、背诵这首诗。

 (先全体读一下这首诗。朗读时,要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

 读完后,(给两分钟背然后请一些同学来背,背得好加三分)

刘禹锡《秋词》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借助赏析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培养学生诵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学生对于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理解。

 教学方法:

 启发法、比较品读法。

 一、谈秋:作者导入,展示古诗,小结情感

 导入:

 同学们好!唐代是很多文人墨客引吭高歌的一个时代。有一位诗人,他并不是顶尖的诗人。但他却在遭受贬谪二十三年的时候,仍然能够吟诵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的诗句。当他被当地的县官排挤,只分给他一个临江的住处时,仍然能够吟出“坐看大江观白帆”的诗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禹锡的《秋词》。

 谈秋:请朗读自己搜集的相关古诗。

 《天净沙·秋思》、《夜雨寄北》、《观沧海》、《潼关》

 二、赏秋:颜色设题,整体感知,感情基调

 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这首诗,你觉得应该是什么颜色?请结合诗中的具体词语谈谈理由。

 生答摘录:

 紫色,因为作者因为支持变法而遭到贬谪,但他没有像其他写秋的作者那样悲伤,却有豪情壮志,我觉得紫色最能表达他心中的感情。

 蓝色,诗歌写出了白鹤在晴空,就是在蓝天上勇敢地飞翔,我觉得秋天非常晴朗。

 红色,首先,红色给人一种热情、勇敢的感觉。刘禹锡当时是被卷入了八司

 马事件,依然没有消沉,他不随波逐流,不服输,仍然继续坚持下去。

 三、品秋:选择意象,结合语境,深入赏析

 如果把这种颜色作为背景画一幅画,结合课文,你最想画好什么?

 生答摘录:

 蓝天,因为我认为这个蓝天在这个诗里指的是主人公遭到贬谪,体现刘禹锡的乐观。

 白鹤,因为我觉得白鹤暗喻的是作者自己。白云应该指的就是刘禹锡是变法所遭受的困难。所以说是排云,就是在刘禹锡是打算打破这些困难。

 白鹤,因为他被贬谪后,并没有因此而堕落,很积极乐观,一直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排”字,在文中是推开的意思,为我们展示了一种非凡的气势。这句诗的作者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副壮美的画面。

 解读鹤这一意象的文化在作品中的运用:《诗经》、宋徽宗画的仙鹤图、《代鹤》。

 四、解秋:知人论世,对比赏析,感受情怀

 二王八司马事件的时候,柳宗元呢?他被降职为永州司马。

 我们比较他们两个人的作品。从《江雪》中我们读懂了,柳宗元并没有从被贬谪的事情中在走出来,刘禹锡的胸怀就更加难得,我们感受到了他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五、伴秋:满怀豪情,走进情境,迁移运用

 小飞是个语文基础不错的学生,对初一的第一次期中考试非常重视。但是,他在考试时前面阅读题思考时间过长,导致作文仅仅得了26分,阅读虽然考了52分,总分却仍然没有上优秀。小飞觉得语文太难了,从此一蹶不振,

 请你联系本课所学,说几句话来劝慰他。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刘禹锡。他在20多岁说“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在他面对23年的贬谪生活时,他说:“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在他遇到挫折的时候,他这样鼓励自己,“人生不失意,焉能报几知?”在60多岁的时候写到:“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他一生都想着恢复盛唐。请记住这位写了722诗作的诗人!

 六、评课环节

 (一)自评

 在本课中,我尽力落实以下几方面:

 1一课一得:不苛求课堂的完整,所有环节都围绕着目标层层推进

 本课目标就是能够让孩子们能够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在学习本首诗的过程中,能学会一些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例如:第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课前搜集其他写秋的诗歌目的是让他们明白:写秋景更多的是作者的一种情怀,当他个人的境遇和秋天有碰撞的时候,他会产生诗情。不同的作家描写有关秋的诗歌,赋予的情感也不一样,也为后面体味作者情感做好了铺垫,属于比较阅读。

 2把古诗置于文化大背景中学习,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

 本课中处处彰显着文化气息:从鹤的相关文化,小雅中的鹤的相关诗句,白居易、柳宗元的相关古诗,刘禹锡的相关背景资料,学生仿佛不是在学诗,更是置身在古典诗词浩瀚的海洋中。同题古诗的对比更加衬托作者的豪放情怀。培养了学生通过抓意象追本溯源赏析诗歌的能力。

 3教师主导作用适时,适度

 学生很容易就能关注到对碧霄、对晴空等词语。学生能讲的,教师不讲或者少讲。而学生容易忽略的,根本没在意的,对于分析人物形象却很重要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如:对于:晴空一鹤排云上中“一”的关注,学生没有人写,教师:鹤明明是群飞的鸟,为什么刘禹锡偏偏写一致鹤?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恍然大悟,这小小的一,恰恰体现出了作者在逆境中的与众不同、乐观、无畏、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读诗如读人。读一首不曾谋面的诗歌,就如同见一个陌生人,读诗的过程,完全可以看成是你和这个人交往的过程,那么,如何才能又快又准确地了解他呢?

一、怎样算是读懂诗歌

1、明白表层意思 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如何明白浅层意思?

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

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

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明确题材——送别诗、羁旅诗、边塞诗、闺怨诗、田园诗、怀古诗、隐逸诗等。

例1:

汉江临泛(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大意:

(我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远方的)城郭在前面的水面上浮动;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摇荡起(远方的)天空。

襄阳风光美丽,(似乎想要把我)留下,与山翁共谋一醉

2、领会深层意思 用了什么手法? 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答: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4分)

答:“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

(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什么?(4分)

答: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二、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

1、品标题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题材等)。题目是诗词的眼睛,它往往直接揭示了诗词创作的时间、地点、事件和主旨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例2: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解读此诗题中的“冬至”表时间,“邯郸”表地点,且与“冬至”点明了特定的背景,是说冬至佳节时自己仍客居邯郸,这才“思家”,“思家”揭示了此诗的主旨。

例3:

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思考: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解读这是一首请张籍指教的诗(即干谒诗)。意即临近考试了,我的作品会符合考官的心意吗?相传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并有诗回赠。朱因而得名。诗人以“新妇”自比,以“舅姑”比主考官,以“画眉”比自己的诗文。以“夫婿”喻指当时在诗文上颇有名气而且又乐于提拔后进的水部郎中张籍。含蓄表达考前担心作品不一定合主考心意,求张指点。通过优美的诗韵,巧妙地表达了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仕途的一场考试前,那种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心情。

作用1:题目揭示内容(对象) 朱熹的《观书有感》,如果只看诗正文,以为是小湖水的风景,但看了题目之后,便知道,本诗谈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半亩方塘是书,天光云影是指书中有美好的景致,源头活水是指读书可以使神清智清,思想永远鲜活。

作用2:题目表达情感 刘长卿的《喜李翰自越至》这个题目中的“喜”点明了对朋友多年不见,自越而来的惊喜之情。

作用3:题目展示思路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题目意为遥望月亮起相思,进而怀念起远方之人。而“先望后怀”正是该诗的思路。

2、知作者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诗”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例4:

鹊桥仙·夜闻杜鹃①(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残②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③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 ①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管,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 ②惊残:惊醒。 ③故山:即家乡。

思考: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解读陆游的一生,处于民族危机极为严重的年代,他生活在北宋灭亡之际,幼年颠沛流离的生活,父亲爱国精神的熏陶,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从军抗金、誓杀敌寇、恢复失地的抱负,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中年到过当时的国防前线,写下不少战斗性的诗篇。但一直受投降派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而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所以他的诗歌创作主线是抗敌复国的决心和爱国主义精神;又由于对胜利的热切渴望和对未来的必然信念,因此感情热烈奔放、境界雄伟壮阔,想象丰富奇特。这首诗表现诗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却、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3、读注释

诗歌的注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对这一内容读诗时一定不能忽略。

例5:

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 注 ]① 李弥逊( 1085 - 1153 ),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 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解读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这正是作者因反对秦桧而被免职后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诗人真正是触景生情,情由景生。

4、析意象

“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

例6:

闻雁 (韦应物) 寒塘 (赵嘏)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思考: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解答: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思乡情。故诗人常借雁来抒情,寄寓自己的浓浓乡愁

5、明典故

用典可以丰富诗的内容,装点诗的门面,提高诗的质量。齐梁文学用典太多,晦涩难懂,但适当用典,的确有利于诗歌思想内容的表达。

例7:

庆庵寺桃花 [南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 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

解读诗人巧用典故,借桃花引出桃源故事,用庆庵寺代桃花源;用“避秦”来写“避元”;用“怕有渔郎来问津”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决意绝世之志;在短短的四句诗中,融入了丰富的内涵。全诗读来含蓄蕴藉,耐人品味,一个绝不与元统治者合作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6、抓尾句(抓情语)

诗歌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明志,因而把握诗歌的尾联,有利于把握诗歌的主旨。另外抓住诗歌中直接抒发情感的字、句,也能帮助把握诗歌的主旨情感,如愁、苦、怨、恨、羡、忆、怀、喜、泪……

例8: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思考:这首诗体现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追求?

解读全诗抒发了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表达了作者羡慕自由自在的渔樵生活。

三、小结诗歌鉴赏的步骤

1、看题目和作者;

2、默读两遍诗歌,整体感知;

3、找出写景、写物、写人的名词, 捕捉并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弄清它写了什么;

4、找出反映诗人感情的动词或形容词,弄清诗人表达的感情;

5、看注解并反观诗歌题目,做总体思考。

6、仔细审读题干,规范答题

特别提醒

1、要真正读懂诗歌,方法不是根本,多读多悟才是关键。

2、读懂是一项综合性的智力活动,要先学会分步阅读,再上升到综合阅读。

3、这段时间做诗歌鉴赏题,不要忙于答题,要有意识地把读懂诗歌放在首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99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