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理面料的好处是不至于过于单一平面化,做时装就更有个性。
肌理梭织面料也可以通过织造获得,像大提花和小提花都有这种效果,不过这些都是有一定规律的图案,只是大提花图案循环比较大,小提花图案循环比较小。
复杂组织也可以产生特定肌理。印染印花制作的肌理梭织面料,往往在织造时并无肌理感,只是经过印染退浆后,不同成分或不同结构缩率不同,形成了凸凹有致的纹理,比如强捻纱与常规纱交织在一起,印染整理后,强捻纱收缩较大,常规纱收缩较小,就让布面产生了独特风格,这种也属肌理梭织面料。
肌理:
一件作品通过点、线、面、色彩、肌理等基本构成元素组合而成的某种形式及形式关系,激起人们的审美情感肌理指形象表面的纹理。 肌理又称质感,由于物体的材料不同,表面的组织、排列、构造各不相同,因而产生粗糙感、光滑感、软硬感。
肌理是理想的表面特征。人们对肌理的感受一般是以触觉为基础的,但由于人们触觉物体的长期体验,以至不必触摸,便会在视觉上感到质地的不同。我们称它为视觉质感。
平面构成是视觉元素在二次元的平面上,按照美的视觉效果,力学的原理,进行编排和组合,它是以理性和逻辑推理来创造形象、研究形象与形象之间的排列的方法。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产物。
简介
平面构成一词的出现及作为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引进,的确是中国高等艺术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一个里程碑。平面构成是具有共性的设计语言,已为当今社会各个艺术、设计门类所应用,平面构 平面构成作品(1)
成与其他应用设计的学科一样,都是为了完善与创造更赋予现代感的设计理论和表现形式。平面构成以一个全新的造型观念,给艺术设计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高科技的融入,大大的拓展了设计艺术的视觉审美领域,丰富了设计的思维及表现手段。相对于传统的基础图案不光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曾有一时,大有取代传统基础图案之势,传统基础图案岌岌可危,的确,平面构成的出现也不得不让人对固守已久的传统进行反思。 平面构成构筑于现代科技美学基础之上,它综合了现代物理学、光学、数学、心理学、美学等诸多领域的成就,带来新鲜的观念要素,并且它已成功应用于艺术设计诸多领域,不能不成为现代艺术设计基础的必经的途径。
编辑本段认识
新生事物总是蕴藏强大的生命力的,但传统的东西也有它存在的价值。人们的认识和观念也经历几波几折,从基础图案课程在课题上悄然隐退,到重新回到课堂,又经历不断改革调整,逐渐打破设计基础课程的传统的模式,一改以往较单一封闭为现在多元而开放的局面。在基础图案课程与平面构成并存的基础上,结合各方面实际,许多院校都开设了由图案课程延伸开来的如:黑白图案、装饰图案、装饰画、图形创意等等系列课程。实践结果证明,平面构成和图案(这里的图案涵盖了上面所述的非平面构成的系列课程)各具优势,它们具共性之处又相互区别。因各自优势的特点而不能相互取代,因而也就有了共存的基础。从教学结果的终端,受教育者————学生来看,经历构成和图案等系列课程的学习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学习,可获得不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训练多种思维方法,拓展创作视野和创作手法,更好的服务社会。
编辑本段含义
构成是一个近代造型概念,其含义是指将不同或相同形态的几个以上的单元重新组合成为一个新的单元,构成对象的主要形态,包括自然形态、几何形态和抽象形态。并赋予其视觉化的、力学化的观念。平面构成探讨的是二度空间的视觉文法。其构成形式主要有重复、近似、渐变、变异、对比、集结、发射、特异、空间与矛盾空间、分割、肌理及错视等等。 平面构成的认识源于自然科学和哲学认识论的发展,二十世纪建立在最新发展的量子力学基础之上的微观认识论,人们更为关注事物内部的结构,这种由宏观认识到微观认识的深化,也影响了造型艺术规律的发展。构成观念可以说早在西方绘画中可见到其影子。如立体主义绘画、俄国的构成主义、荷兰的新造型主义,他们都主张放弃传统的写实,以抽象的形式表现,到后来的德国包毫斯设计学院的不断完善发展,形成一个完整的现代设计基础训练的教学体系,奠定了构成设计观念在现代设计训练及应 平面构成作品(2)
用中的地位和作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平面构成作为设计基础,已广泛应用于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平面设计、时装设计、舞台美术、视觉传递等等领域。 传统的图案造型艺术,从其含义及其特征看,引用中国工艺美术家雷圭元的解释“图案是实用美术、装饰美术、建筑美术、工业美术方面关于形式、色彩、结构的预先设计,是在工艺、材料、用途、经济、美观、牢固等条件制约下制成图样、模型、装饰纹样等方案的统称”。狭义的讲,图案也可称为装饰纹样。可见图案与平面构成的最大的不同在于平面构成完全摒弃实用性目的,如功能、材料、工艺等等因素,形态相对也就离具象较远,而塑造纯粹形式感的视觉画面。而图案则一开始既与实用功能挂钩。在艺术表现上相对有一定的制约性。平面构成是高科技的产物,其涉及的知识结构方面,内容和形式都相对开放而多元,尤其在素材方面,涉及广阔的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传统图案相对封闭,内容到形式均有一定制约性。虽然也讲究形式感,具有一定的抽象因素,但却是建立在具象基础之上的。其具体、生动、感人的特征使之独具魅力。
编辑本段审美
基于以上认识,从视觉心理上看,平面构成与图案也就形成了在对艺术形式的审美感知及情感体验上之不同。 心理学家认为,艺术家在创作的思维过程中,始终体验着一种特殊的情感————美感。平面构成以其特有的视觉形态和构成方式带给人们一种特殊的视觉美感。其形态的抽象性特征和产生不同视觉引导作用的构成形式,组成严谨而赋有节奏律动之感的画面,营造一种秩序之美,理性之美,抽象之美。如平面构成中的重复、近似构成形式表现了一种整齐、秩序,而渐变、发射、对比、空间等构成形式则常表现出一种炫目的视幻美感。平面构成的创作过程,自始至终伴随的是一种理性的情感体验。图案的相 平面构成作品(3)
对制约性,使其题材相对具象,形式规范,但这种源于生活,源于自然的抽象,展现的却是一种生动的感性之美。不言而喻,图案的创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是带有明显的感性特征的。
编辑本段基础
平面构成主要是运用点、线、面和律动组成结构严谨,富有极强的抽象性和形式感。又具有多方面的实用特点和创造力的设计作品,与具象表现形式相比较,它更具有广泛性。是在实际设计运用之前必须要学会运用的视觉的艺术语言,进行视觉方面的创造,了解造型观念,训练培养各种熟练的构成技巧和表现方法,培养审美观及美的修养和感觉,提高创作活动和造型能力,活跃构思。 平面构成的骨架:规律性,半规律性,无规律性,单一骨架,复合骨架,无作用骨架,有作用骨架 种类:重复构成,变异,渐变,发射,肌理,近似构成,密集构成,分割构成,特异构成,空间构成,矛盾空间,对比构成,平衡构成 。
形象
形象在构成设计中是表达一定含义的形态构成的视觉元素。形象是有面积、形状、色彩、大小和肌理的视觉可见物。在构成中点、线、面是造型元素中最基本的形象。由于点、线、面的多种不同的形态结合和作用,就产生了多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和形象。 平面构成的要素:点的构成形式、线的构成形式、面的构成形式
点的构成形式
(1)不同大小、疏密的混合排列,使之成为一种散点式的构成形式。 2)将大小一致的点按一定的方向进行有规律的排列,给人的视觉留下一种 由点的移动而产生线化的感觉。 (3)以由大到小的点按一定的轨迹、方向进行变化,使之产生一种优美的 韵律感。 (4)把点以大小不同的形式,既密集、又分散的进行有目的的排列,产生点 的面化感觉。 (5)将大小一致的点以相对的方向,逐渐重合,产生微妙的动态视觉。 (6)不规则点的视觉效果。
线的构成形式
(1)面化的线(等距的密集排列) (2)疏密变化的线(按不同距离排列)透视空间的视觉效果 (3)粗细变化空间,虚实空间的视觉效果 (4)错觉化的线(将原来较为规范的线条排列作一些切换变化) (5)立体化的线 (6)不规则的线
面的构成形式
(1)几何形的面,表现规则、平稳、较为理性的视觉效果 (2)自然形的面,不同外形的物体以面的形式出现后,给人以更为生动、厚实的视觉效果 (3)徒手的面 (4)有机形的面,得出柔和、自然、抽象的面的形态 (5)偶然形的面,自由、活泼而富有哲理性 (6)人造形的面,较为理性的人文特点
编辑本段形式
基本格式
平面构成的基本格式(基本格式大体分为:90度排列格式、45度排列格式、弧线排列格式、折线排列格式)
重复形式
重复构成形式(以一个基本单形为主体在基本格式内重复排列,排列时可作方向、位置 平面构成作品(4)
变化,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 骨格与基本形具有重复性质的构成形式,称为重复构成。在这种构成中,组成骨格的水平线和垂直线都必须是相等比例的重复组成,骨格线可以有方向和阔窄等变动,但亦必须是等比例的重复。对基本形的要求,可以在骨格内重复排列,也可有方向、位置的变动,填色时还可以“正”、“负”互换,但基本形超出骨格的部分必须切除。
近似形式
近似构成形式(有相似之处形体之间的构成,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是近似构成的特征,在设计中,一般采用基本形体之间的相加或相减来求得近似的基本形)。骨格与基本形变化不大的构成形式,称为近似构成。近似构成的骨格可以是重复或是分条错开,但近似主要是以基本形的近似变化来体现的。基本形的近似变化,可以用填格式,也可用两个基本形的相加或相减而取得。
渐变形式
渐变构成形式(把基本形体按大小、方向、虚实、色彩等关系进行渐次变化排列的构成形式),骨格与基本形具有渐次变化性质的构成形式,称为渐变构成。渐变构成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变动骨格的水平线、垂直线的疏密比例取得渐变效果;一是通过基本形的有秩序、有规律、循序的无限变动(如迁移、方向、大小、位置等变动)而取得渐变效果。此外,渐变基本形还可以不受自然规律限制从甲渐变成乙,从乙再变为丙,例如将河里的游鱼渐变成空中的飞鸟,将三角渐变成圆等。
渐变
形状的渐变 疏密的渐变 虚实的渐变 色彩的渐变
发射形式
发射构成形式(以一点或多点为中心,呈响周围发射、扩散等视觉效果,具有较强的动感及节奏感)。格线和基本形呈发射状的构成形式,称为发射构成。此种类的构成,是骨格线和基本形用离心式、向心式、同心式以及几种发射形式相叠而组成的。其中,发射状骨格可以不纳入基本形而单独组成发射构成;发射状基本形也可以不纳人发射骨格而自行组成较大单元的发射构成;此外,还可以在发射骨格中依一定规律相间填色而组成发射构成。 点式发射构成形态 多点式发射构成形态 旋转式发射格
空间形式
空间构成形式(利用透视学中的视点、灭点、视平线等原理所求得的平面上的空间形态)-点的疏密形成的立体空间-线的变化形成的立体空间-重叠而形成的空间-透视法则形成的空间(以透视法中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等关系来进行表现的)-矛盾空间的构成(错觉空间构成):以变动立体空间形的视点、灭点而构成的不合理空间,“反转空间”是矛盾空间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特异构成形式
特异构成形式(在一种较为有规律的形态中进行小部分的变异,以突破某种较为规范的单调的构成形式,特异构成的因素有形状、大小、位置、方向及色彩等,局部变化的比例不能变化过大,否则会影响整体与局部变化的对比效果)
密集构成
密集构成是指比较自由性的构成形式,包括预置形密集与无定形密集两种。预置形密集是依靠在画面上预先安置的骨格线或中心点组织基本形的密集与扩散,即以数量相当多的基本形在某些地方密集起来,而从密集又逐渐散开来。无定形的密集,不预置点与线,而是靠画面的均衡,即通过密集基本形与空间、虚实等产生的轻度对比来进行构成。基本形的密集,须有一定的数量、方向的移动变化,常带有从集中到消失的渐移现象。此外,为了加强密集构成的视觉效果,也可以使基本形之间产生复叠、重叠和透叠等变化,以加强构成中基本形的空间感。
对比构成
较之密集构成更为自由性的构成,称为对比构成。此种构成不以骨格线而仅依靠基本形的形状、大小、方向、位置、色彩、肌理等的对比,以及重心、空间、有与无、虚与实的关系元素的对比,给人以强烈、鲜明的感觉。
肌理构成
凡凭视觉即可分辨的物体表面之纹理,称为肌理,以肌理为构成的设计,就是肌理构成。此种构成多利用照相制版技术,也可用描绘、喷洒、熏炙、擦刮、拼贴、渍染、印拓等等多种手段求得。 肌理构成
编辑本段肌理
视觉特征
肌理在平面的视觉形式上体现为“面”形态的一种平滑感与粗糙感。在自然界里,肌理指的是物体表面的质感和纹理感。人、动物、植物和各种各样的物体都 有不同形式的肌理,肌理的自然形式反映了世间万物在自然中的存在方式。松树的粗糙的树皮、人类的肌肤与巨大海洋动物蓝鲸光滑的皮肤显示了不同肌理与生命的存在方式及其生存的环境。人造物的表面处理除了视觉上的美感外,还有重要的一面就是肌理具有超出审美的使用功能。干旱的大地表面上,开裂的泥土所形成的肌理反映了严重缺水的自然现象;流线型的造型及其光滑的表面是为提高速度而设计的;二飞机表面铆钉所形成的肌理,汽车轮胎表面的肌理,大地表皮植被所形成的肌理,虽然各有视觉审美的属性,有的也经过人为的设计和处理,但丝毫也不能掩盖肌理的使用功能。与实际的物体的肌理不同,在平面构成中,对肌理的研究侧重于肌理形式本身的研究,侧重于视觉上的感受,侧重于视觉肌理的形成及构成方式。对肌理的研究有助于视觉效果的表现和设计意图的表达。 肌理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美,它让我们仅仅从“一看”就能感受到面的质感和纹理感。从审美的角度去研究和应用肌理的特征和属性,就使平面构成有了更多的视觉语言和表达手段。在实际应用中,表面的处理除了明暗关系、色彩关系外,如果再加上肌理关系的处理就从手法和视觉上丰富了平面设计。肌理特殊的视觉感受也是其它视觉形式所不能替代的。
构成形式
视觉肌理: 视觉肌理是肌理在视觉上造成的一种视觉感受。在平面构成中,视觉肌理指的是规则或不规则形态以较小的尺度经过群化或密集化处理成面的形态后所体现的 视觉形式。视觉肌理表现为视觉上的质感,它不具备触觉上的质地感。对视觉肌理而言,视觉上的粗糙感并不意味着触摸时也具有粗糙感。这就是视觉肌理与 触觉肌理的区别。 视觉上的细腻感、粗糙感、质地感、纹理感等都是视觉肌理的具体表现。视觉肌理的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把物体表面的真实可触摸的立体化的肌理表现为平面上可视的形态,就构成视觉肌理;2、把较小的尺度单位形态进行群化处理或密集化处理就可构成平面的视觉肌理。 触觉肌理: 触觉肌理是相对视觉肌理而言的,触觉肌理指的是触摸时所感受的细腻感、粗糙感、质地感、或纹理感。触觉肌理也许是可见的,也许是不可见的。 在平面构成中,触摸肌理的制作必须对设计的平面进行超出或低于设计平面的纹理上的处理,如印刷时对印刷平面的压印处理在手感上就可造成肌理感。纸张表面的质地也表现为平面触觉肌理。为了保持平面性,触觉肌理的厚度不能太大。太大则具有较强的体感而失去平面的性质和特征。
制作方法和技法
(1)凹凸法 在纸的表面以一定的力度进行刮、刻、压、印等不同的处理,在平整的表面做成轻微的凹凸起伏,就可形成触觉肌理,如果在触觉肌理上施再以不同的色彩就形成有触觉的视觉肌理。 (2)漂浮法 用吸水性较好的纸吸附漂浮在水面的色彩、油迹、墨汁等能够浮于水面的物质,形成一种具有流动感、偶然性很强的视觉肌理。 (3)撕贴法 利用不同纸的质感和柔韧度,将纸按照一定的想象撕成某种形态,在拼贴到平面上形成具有视觉感和触摸感的肌理。 (4)堆描法 利用色彩原料自身的厚度,将设计好的色彩依据单位形群化得原理堆积成某种肌理,形成堆积描画的视觉和触觉肌理。
j一件作品通过点、线、面、色彩、肌理等基本构成元素组合而成的某种形式及形式关系,激起人们的审美情感 肌理指形象表面的纹理。 肌理又称质感,由于物体的材料不同,表面的组织、排列、构造各不相同,因而产生粗糙感、光滑感、软硬感。肌理是理想的表面特征。人们对肌理的感受一般是以触觉为基础的,但由于人们触觉物体的长期体验,以至不必触摸,便会在视觉上感到质地的不同。我们称它为视觉质感。 肌理有视觉肌理和触觉肌理之分。肌理给人以各种感觉,并能加强形象的作用与感染力。 视觉肌理是一种用眼睛感觉的肌理,如屏幕显示出的条纹、花纹凹凸等,但都是二维平面的肌理。触觉肌理一般通过拼压、模切、雕刻等加工方式而得到,是三维立体的肌理,用手能触摸感觉到。 你要问在什么中经常出现,范围很广,一般在美术里我们以肌理的效果完成一项视觉传达,也就是平面设计用得比较多~
三大构成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与立体构成,是现代艺术设计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1、平面构成
平面构成是一门研究形象在二度空间里的变化构成的科学,是探求二维空间的视觉规律、形象的建立、骨格的组织、各种元素的构成规律,造成既严谨又有无穷律动变化的装饰构图。
2、色彩构成
就是根据人们长期形成的对色彩的感觉,而产生的一种思维定势,不同颜色的搭配,能够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而色彩构成就是将这些思维定势总结出来。
3、立体构成
是研究立体形态的材料和形式的造型基础学科。立体构成所研究的对象是立体形态和空间形态的创造规律。具体来说就是研究立体造型的物理规律和知觉形态的心理规律。
立体构成是由二维平面形象进入三维立体空间的构成表现,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的是:它们都是一种艺术训练,引导了解造型观念,训练抽象构成能力,培养审美观,接受严格的纪律训练;
区别的是:立体构成是三维度的实体形态与空间形态的构成。结构上要符合力学的要求,材料也影响和丰富形式语言的表达。立体是用厚度来塑造形态、它是制作出来的。同时立体构成离不开材料、工艺、力学、美学,是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体现。
扩展资料
平面构成的要素:点的构成形式、线的构成形式、面的构成形式。平面构成的种类有:重复构成,变异,渐变,发射,肌理,近似构成,密集构成,分割构成,特异构成,空间构成,矛盾空间,对比构成,平衡构成。
平面构成是视觉元素在二次元的平面上,按照美的视觉效果,力学的原理,进行编排和组合,现代构成是所有各类设计的基础,这在全世界的设计教育基本取得了共识,这种训练就是时下在各个办有设计类专业的院校对低年级学生所开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大构成课”。
这些课程作为设计类专业的共同性专业基础课,是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在德国包豪斯奠定的。这个课程体系经过在二战前包豪斯的开拓,二战中在美国的实践和战后德国的乌尔蒙设计学院的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天在全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工业设计教育院校的专业基础训练的基本模式。
平面构成是视觉元素在二次元的平面上,按照美的视觉效果,力学的原理,进行编排和组合,它是以理性和逻辑推理来创造形象、研究形象与形象之间的排列的方法。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产物。
研究在二维平面内创造理想形态,或是将既有的形态(具象或抽象形态)按照一定原理进行分解,组合,从而构成多种理想的视觉形式的造型设计基础课程。平面构成构筑于现代科技美学基础之上,它综合了现代物理学、光学、数学、心理学、美学等诸多领域的成就,带来新鲜的观念要素,并且它已成功应用于艺术设计诸多领域,不能不成为现代艺术设计基础的必经的途径。
对于学生来讲,经历构成和图案等系列课程的学习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学习,可获得不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训练多种思维方法,拓展创作视野和创作手法,更好的服务社会。
色彩构成,即色彩的相互作用,是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上的可变幻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组合各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过程。
色彩构成是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之一,它与平面构成及立体构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色彩不能脱离形体、空间、位置、面积、肌理等而独立存在。色彩构成就是本着研究色彩的来源,物理化学性质及给人们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体验,通过大量的系统的色彩训练培养提升我们对色彩的感觉和敏锐度。
-三大构成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映。审美情感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的一定的主审美情感不同于日常生活情感在于,它是经过理解与想象共同对日常生活情感的形式化、秩序化、组织化。也就是说,审美情感是经过多种心理功能的处理,渗透着理解和 深层审美情感
指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特别显著的征象、标志。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艺术,它艺术家的审美情感,构成艺术的深层内涵。(三)形象性。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手段。感性形象是艺术的基本形态,艺术形象是生活材料与艺术家主观因素的审 阅读很多优秀的新闻典型报道 ,笔者深深地为其字里行间所流淌的真情实感 ,其意识深处所蕴涵的哲理情趣 ,其文本肌理所折射的审美意境所感染。这一系列情感效应除了来自于文本本身的新闻价值外 ,还来自于文本情感化的叙事形式 ,来自于作者将笔触伸进人物心灵深处的情感世界 ,从而达到“情动而辞发”、“情动而言形”的审美情境。虽然情感不是新闻生命力的基石 ,但它却是新闻赖以生存的养料 ,它是沟通文本与受众的一种有效符码。“为情而造文”是致使文本产生情感效应的有效因素 ,作者对审美对象探赜索隐 ,对文本信息进行审美化的叙述 ,从而使得作品拥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艺术感染力 ,建构了典型传播的审美报道模式。一、审美主体的情感积累 ,构成了情感“顿悟”的重要致效因素首先 ,对生活原生态的自然情感积累 ,是致效的潜在性因素。生活作为人生存的一种生态语境 ,极易对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形成潜在的审美影响郁达夫小说具有浓厚的抒情性特征,这种抒情性功能是通过郁达夫小说叙事的样式来实现的。郁达夫小说在叙事上具有"叙事的琐事化"和"琐事的情意化"的特征。他的小说不追求完整的情节叙事,而是以日记式的"琐事"展开,具有高度个人化的特征。情感的表达在这些个人琐事的表述中得以展开,"琐事"型的叙事单元由作者情感的内在贯穿而获得了新的统一性,从而形成具有抒情功能的琐事型叙事样式,这是郁达夫对现代小说叙事的抒情化变革作出的贡献。
艺术创作中肌理运用的价值
肌理语言是艺术家们个性化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我为大家推荐的相关论文范文,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wwoh100com/bylw)。
摘要:画面肌理的应用从早期的含蓄,到十六世纪时期出现的凹凸起伏的画面效果,发展到当下阶段,艺术家们越来越有意识的把肌理作为艺术表达的元素,出现在画面中。在艺术创作中,“肌理”效果的运用,对于艺术家本身以及创作出的作品具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肌理;创作;价值
在肌理表现的演变历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西方早期的绘画艺术中,艺术家们并没有意识到肌理效果的存在,他们的注意力更多的是在于研究如何通过色彩、线条、明暗等绘画语言表达出更加真实的物象,这时的肌理并没有得到大多数艺术家的重视。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艺术领域的探索也不断被开拓创新,人们对于传统的绘画观念进行了大胆探索,综合材料的加入让画面的肌理效果更为强烈。在艺术创作中,“肌理”效果的运用,对于艺术家本身以及创作出的作品具有一定的价值。
一、丰富了艺术语言
在二十世纪,肌理表现也成为了独立的艺术语言,被艺术家们加以利用,不断地挖掘一切可能的新材料加入到画面中,使之产生独特的肌理效果,使得绘画的表现手段更加多元化。德国艺术家,安塞尔姆•基弗(AnselmKiefer,1945—)是当代运用综合材料进行创作的大师。从调色板上的油彩,到残破的老照片,废旧的金属片,甚至是黏腻腻的油渍,都可以成为他作品的主角。织物、稻草、砂石、油彩等等各式物料构成了纷繁复杂的肌理效果,这些堆积起来的视觉图案成为了他作品的画面中心。这时的肌理已经不再依附于表现物象造型的需要,在基佛画面中的这种肌理效果是传统的绘画表现不了的',肌理成为了不可替代的艺术表现语言。既然肌理表现被认可为一种艺术语言,就会带有“语言”的特征:在说话时,稳重的语言给人以悠远绵长之感;犀利的语风给人以一波三折之感。作为艺术表现语言之一的肌理也有着不同的意味。整齐规范的肌理效果给人以秩序感,而破败杂乱的肌理,又会给人以沧桑落寞的感觉;平滑柔和的肌理给人以恬静的意境,而跌但起伏的肌理又会带来动荡不安的感觉。因此,肌理不是简单的勾勒涂抹拼贴,它们在每位艺术家手中都有着不同的变换,艺术家们出于个人对肌理效果美感的不同认识和追求,对肌理的应用就会有不同的意蕴传达。
二、提高了艺术的表现力,传递画家情感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名家画册的印刷越来越精美,网站上高清更是琳琅满目,人们可以十分便捷的欣赏到各个时期各个名家的作品,但是,人们依旧渴望能够现场亲自目睹大师的作品原图,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画面中肌理效果带来的震撼力。各种材料经过艺术家们之手,层层堆叠于画面之上,有的甚至可以达到浮雕般的效果,这类肌理所带来的强视觉冲击力,平面的印刷品根本无法感受,只有站在作品的面前,细细品味,才能领悟到它的非凡魅力。也难怪印象派大师莫奈会这样说:“画面的好坏,只要闭上眼睛,抚摸画布就能判断。”也只有当各位观画者直接面对作品欣赏时,作者在画面中所包含的情感才能真正的透过画面,毫无保留地传达给观众。这时的画面肌理就承担着这样的任务,或光滑,或粗犷,或纤细,或厚重,不同形态的笔触或是材料都会反映出艺术家们创造这幅作品时不同的心理感受。又如基佛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50周年而创作的作品《荒原》。基佛选用厚木板作为基底,用粘土布满整个画面,待一层的粘土冷却开裂后,再进行覆盖,最后用丙烯颜料进行上色。经过多次反复制作后,画面形成了千沟万壑的肌理效果。这些肌理效果描绘了被战火燃烧后伤痕累累的大地,这满目疮痍营造了一种悲切的氛围,足以引起观画者心理上的震撼。“艺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这句话是美学家,苏珊•朗格提出的,每一件艺术品都包含着艺术家们内在的情感,艺术家们在创作一件艺术品时,所加入的材料就会成为艺术家们情感抒发的特定载体。这些被精巧地安排、布置的肌理效果,让我们可以感受到艺术家们创作时的无限激情,感受到作品中蕴含的鲜活气息。
三、促进画家艺术风格的形成
肌理语言是艺术家们个性化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笔触效果,还是各种工具材料,一旦被艺术家们选择,进入到画面之中,那么他们所产生的肌理效果就会成为艺术家们特定的“语言”,使得画面带有只属于画家本人的独特风格,展现艺术家的个性。在上文中提到过印象派,在这个“门派”中出现了许多艺术大师,他们虽然同属于一个派系,但是每个人的作品都是个性鲜明的。提起莫奈,就会想起用“色彩分割法”画出的块状笔触所构成的荡漾的水面;修拉通过色点的组合,创造出大碗岛星期天下午的精彩;塞尚厚涂重抹的肌理表现,使画面有一种建筑般的结实感;梵高则运用短促、卷曲的笔触排列,让画面充满动感。艺术家们在长期对艺术的探索中,将自己的个性和技法相结合,创造出适合于自己画面的肌理效果,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艺术风格。有一位大师的风格确是多变的,他就是毕加索,除了“综合立体主义”风格,还有许多不同的风格展现。在他的素描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特定的肌理处理方式在每一次的风格变化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由此可见,艺术家在一定的时期内对于艺术的判断是相对稳定的,对于画面的处理特别是肌理的运用有着固定的模式,艺术家们通过对于艺术的思考以及对肌理语言的不断研读,将之与画面融合取舍,将影响艺术家们个性化艺术风格的形成。肌理,随着各时期不同艺术家对于美的追求的不同而不断改变,从早期朦胧地存在于艺术作品中,到后来艺术家们有意识的使用,它在艺术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肌理效果的应用高下,关键在于艺术家个人的艺术修养,只有艺术家能够将自身的内在情感融入到肌理中才能让艺术作品散发出更强大的感染力。在本文中探究肌理的应用价值,是希望肌理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语言,在艺术实践中能够发挥它应有的魅力,使艺术作品更加精准地传达出艺术家所要表达的精神。
作者:林姗俐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佟景韩、余丁、鹿镭欧洲19世纪美术•现实主义与印象主义[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