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或出处:杜甫 古文《咏怀古迹(其二)》原文: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咏怀古迹(其二)》现代文全文翻译: 默诵草木摇落深知宋玉为何悲秋;他学问渊博文辞精采算是我老师。相隔千秋追怀怅望叫人不免流涕;索寞萧条我和他相似却生非同时。 江山犹在故宅仍存只有文采空留;他的云雨楼台岂是说梦而无讽意?最可感慨的是当年楚宫早已泯灭;至今船夫还带疑地指点这些古迹。 注解 [1]风流儒雅:指宋玉的文采和学问。 [2]萧条句:意谓自己虽与宋玉隔开几代,萧条之感却是相同。 [3]云雨句:宋玉曾作《高唐赋》,述楚王游高唐(楚台观名),梦见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阳台:山名,在四川巫山县。岂梦思:意谓宋玉作《高唐赋》,难道只是说梦,并无讽谏之意? [4]最是两句:意谓最感慨的是,楚宫今已泯灭,因后世一直流传这个故事,至今船只经过时,舟人还带疑似的口吻指点着这些古迹。 评析 这是推崇宋玉的诗。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怀才不遇,后半则为其身后索寞鸣不平。诗是作者亲临实地凭吊后写成的,因而体会深切,议论精辟,发人深省。诗中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舟人指点的情景,都是诗人触景生情,所抒发出来的感慨。它把历史陈迹和诗人哀伤交融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主题。全诗铸词溶典,精警切实。有人认为,杜甫之「怀宋玉,所以悼屈原;悼屈原者,所以自悼也。」这种说法自有见地。
咏怀古迹五首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 有人认为,“咏怀”、“古迹”本是两题,后人误合为一,如果并读,则不成话;有人则认为,借古迹以咏怀,咏古即咏怀,一题而兼有二义。从诗的内容主旨说,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语义而言,将“咏怀古迹”解释为“歌咏怀抱、古迹”,“咏”字下有两个宾语,一为“怀”,一为“古迹”,读起来很别扭。而将“咏怀古迹”直接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用
《明妃曲》和《咏怀古迹五首之三》都表达了对古人王昭君、吕蒙、刘备的缅怀、敬仰之情,以及对诗人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伤悲。然而,两者在具体情感表现上存在差异。
王安石在《明妃曲》中表现出对专制帝王的批判,他认为正是由于帝王对嫔妃只有玩弄之意而并无真实爱情,才导致昭君宁愿含恨离汉。而杜甫在《咏怀古迹》中主要表达了对王昭君凛然勇毅的家国大义的敬佩。
总的来说,两首诗都流露出了对古人王昭君、吕蒙、刘备的缅怀、敬仰之情,以及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伤悲,但在具体情感表现上有所不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