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戏答 (2)心潮难已 2.C B A F D E 3.(1)A、B、C (2)C 4.(1)路上行人欲断魂 (2)把酒问青天 (3)西出阳关无故人 |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情境是一堂课的“小天地”,它是教师用生动形象、亲切感人的语言,或描述意趣横生的同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人物、事件与景物,或演示形象逼真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动作画面,并借助一定的媒介创造出来的,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设计好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戏剧般地进入角色,就能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点燃其思维的火花,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也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开展主题性阅读有众多的好处,主体性阅读以它内隐的文化力量,表达了教师对童性的敬重,体现了教育对儿童的期待。它唤回了童性,实现了儿童文化对阅读教学的一次柔韧性突围。但是因为准备起来费时费力,因此还不能让所有的语文教师都自觉地在教学中尝试。但是要想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要让课外阅读走向“主题性阅读”。
一、让课外阅读走向“主题性阅读”
开展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古今中外看,重视学生课外学习可谓历史悠久。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就提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的课内外相结合之藏息相辅的教育思想。台湾从2000年8月到2003年8月在全岛实施儿童阅读计划。在国外,美国总统克林顿在1998年10月签署了阅读卓越法案,超过了50万名孩子从1999会计年度中拨给的26亿美元中受惠,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
当下,每一所学校每一位老师也都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也在做着各种尝试与努力,但多数是没有什么计划地布置学生去阅读这本书那本书。这样没有计划没有检查没有提升的零散的阅读也要有,但是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将这些零散的阅读活动和主题性阅读开展结合起来,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将更有帮助。
再拿我在教学中的尝试举例,我在班级中开展的“走进沈石溪”的阅读活动,先布置每个学习小组共读一两本书。为了促进学生读得更认真,更仔细,更用心思考,我还布置每个小组出手抄报,做ppt来展示交流。孩子们为了有更出色的表现,都把书读了几遍,还在一起热烈讨论,并认真撰写 读后感 。为了做好ppt,他们搜集,搜集并整理材料,把他们在书中所得尽可能地展现出来。展示的时候,孩子们侃侃而谈,制作的ppt图文并茂,而且在课堂上还展开了有益的争论。活动结束后,我觉得学生的读书兴趣更浓了,各种能力也得到提升。如果我只是布置学生去阅读沈石溪的作品,有的学生愿意去读,很多原本就不爱读的孩子根本不会去读。不仅数量上得不到保证,阅读的质量更是大打折扣。
其实我在实践中发现开展主题性阅读的好处真的很多:
一则主题阅读中的语文知识在一定的程度上以归类的形式出现,给记忆与理解带来了便利;二则以相对庞大的阵容走入学生的视野,彼此之间又有着一定的联系,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三则很多主题生发于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对他们的人格有着深远的影响,这样的知识往往融入了学生的生命,镌刻在他们的心中;四则主题阅读的形式比较丰富,区别于一般性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渗透于课内外、活动中,常常是反复呈现、阅读、运用,站在艾宾浩斯遗忘研究的角度来审视,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此外主题性阅读能使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主题性阅读,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为语文实践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使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通过阅读积累优美的词语、精彩的语段,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为说话和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那么哪些是主题性阅读,很多语文教师倾向于结合语文课本阅读衍生出主题的拓展阅读,而我认为把这些主题性阅读的范围圈得太小了。主题性阅读包含的内容很广泛:
1文本衍生主题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但教材又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教材是重要的素材性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提炼出具有广泛意义上的人文主题,进行主题性阅读教学是一条实现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协同发展的康庄大道,是优化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
2生活生发主题
真实的人性是指具有人情味的良好品性、性情及属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单纯依靠教材的学习显然是很不够的。在学校生活中,师生的交往,生生的交往,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共同关注的话题。教师如能敏锐地捕捉住,将这些话题通过阅读的方式来梳理,便可形成富有实际意义的阅读主题。
3课外选择主题
叶圣陶先生指出:“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工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讨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情,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实践证明:如果利用“主题”来建构,如按照四季、地域、风俗等分别组合成“山水”“离别”“节日”等;按照诗歌、童话、寓言、神话等分类重组,学生学习起来就会轻松许多,从而学会对比与区分; 或者走进名家名篇,甚至可以把几位风格相似的作家作品作个比较阅读,都是非常有益的尝试。
二、让“主题性阅读”走向“主题性阅读”活动
如何让主题性阅读扎实有效,我认为要注意几点:
(一)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要恶补一门课——儿童文学
每一位语文教师虽然已经学习了从事语文教学相关的许多课程,很多老师也都在积极充电——阅读专业理论书籍,阅读经典文学名著。但是很多老师却需要恶补儿童文学这门课程。我曾经也不屑于阅读儿童文学作品,认为是小儿科的东西。可是你不去阅读儿童文学作品,你如何指导学生去阅读?你只能布置下去,但却无法检查,也不能和学生展开有益的讨论。所以亲身经历告诉我,得恶补儿童文学这门课。
(二)根据学生和主题阅读需求提炼主题
提高小学语文拓展性主题阅读教学有效性必须选择有效的阅读内容。那么,什么样的阅读内容是有效的呢?有效的内容应该是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能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能很好地进行开发与利用,并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那些内容,且要精当。为此,在带领学生进行拓展性主题阅读教学时,我们必须在阅读内容的取舍上下功夫,要对阅读内容进行精心选择。
1满足学生的需求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生命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因此,选择读书的内容也是不一致的。为此,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读书内容的确定。
2主题阅读的需求
如何去选择阅读主题呢,学生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阅读的兴趣直接决定阅读的量和效果。但学生毕竟心智都不够成熟,对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他们选择的内容肯定都是感兴趣又离他们比较近的一些主题。初期教师可以从他们非常喜欢的主题入手,像沈石溪的作品就非常适合“入门”。渐渐地,教师提炼更多有价值的主题去引导学生阅读,比如读过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再鼓励学生去阅读其他作家的动物小说,然后作一些比较。我想这样,阅读的范围进一步拓宽,阅读的质量也会有所提高。
(三)让主题性阅读成为丰富多彩的主题阅读活动
学生是喜欢丰富多彩的活动的,而不是完成一项任务一项作业。如果提到阅读,就是读书写读后感,有哪个学生喜欢阅读呢。可是相反,如果进行一些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学生们的兴趣就来了。我在开展“走进沈石溪”阅读活动中,举行手抄报比赛,课堂上每个小组一边演示ppt,一边讲解、交流读书感受。这些活动不仅促使学生认真阅读作品,还使他们愿意动手动脑,你没有布置他写读后感,他也肯定会去写,而且写得更投入更精彩。在丰富多彩的主题阅读活动中,学生不仅读了书,其他的能力也得到极大的提高。当然,班级中的主题性阅读活动若能和学校社会开展的生动有益的活动结合起来,效果应该更好。
(四)关注学生的差异,让每一个孩子爱上阅读
在进行主题性阅读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教师应调动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不同的学生也应有不同的要求,而且一定要让每个学生参与。尤其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多给予他们帮助与鼓励。在各种主题性阅读活动中,要多给他们展示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小小喜悦后培养阅读的兴趣。让每一个孩子爱上阅读这可能让人觉得是个幻想。可是我们一定要让这美好的梦成为我们的理想。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翠屏山小学 )
责任编辑:包韬略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独特体验得到充分的表达和进一步的丰富,让学生相信自我的人生轨迹可以纳入深邃广博的语文世界,让学生乐于去实践、去体会、去感悟、去积累,应是语文教师积极探索的教学之路。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对自我、他人、社会、自然的个性化的体验走进教材,亲近教材。下面谈谈笔者的几点做法。
一、唤起已有的生活体验,让学生自觉走进文本
卢梭认为:“我们真正的老师是经验和感受。”而体验是经验与感受的源泉。在需要充分的感受与丰富的经验的语文学习中,学生的体验的介入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语文学习的境界与结果。“任何一个学生到学校来学语文,都不是从零开始的。学生带到课堂来的有他的生活与经验。”从这个角度而言,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唤起、激活学生生活体验的过程,并且不断地帮助他们发现、理解已有的生活体验,并使其照亮自己的语文学习过程。
1树立“语文与体验不可分”的观念。思想意识决定着的行动的方向。学生在接触初中语文学习之初,面对一篇篇相对小学的文章来说文字艰深得多、思想感情内敛得多、篇幅长得多的文章,他们更多的是“当时已惘然”。因此,帮助他们树立一种明确的有指导意义的语文学习观念,去促进他们的语文学习行为是亟需的。而“体验”作为一种重要的语文学习理念是笔者不断表达和强调的。笔者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例证,让他们意识到以自己独特的体验、积累来解读“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文章,是必然的也是可靠的方法。这样,学生带着自我的体验走进了文本,更多地关注、体验、品尝了生活。
2启发思维以“体验”为导向。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对学生的思维启发、点拨侧重于引导学生将思维触角伸向他们所熟知的生活领域,让他们回想与文章中出现的相似或相反的情景,由此激发他们的感受去感悟文章。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教学为例,在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的朗读整体感知诗歌后,笔者抓住其中较为抽象的又是关键的词语――“生活的欺骗”设计了一个环节: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回想一下生活曾经以什么样的方式欺骗了你?你是如何面对的?请谈谈你的经历和感受。在学生脑海中闪现的一个个形象鲜明的人物,一件件刻骨铭心的事情取代了抽象的语言符号。朋友的背叛,亲人的离去,重点中学之梦的破碎……成为他们理解“生活欺骗了你”的最好注解。笔者进而引导他们比较自己经历这些时的心情感受与作者的心路历程,由此水到渠成地总结出:诗人表达了希望我们能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失意、困苦、挫折的良好愿望。在课后延伸性的作业中,笔者要求学生写一篇《当我面对困难(挫折、失败、失意)》的小作文时,学生的思维也烙上了“普希金”式的明丽,更多表达的是“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即将来临”的豁达坦然。
二、激发情感体验,促使学生深层次理解文本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这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关于文学创作与阅读之间的关系的精辟论断,应对语文教学有所启发。在以情为径的文章学习中,学生对文本的情感倾注和投入关乎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和把握。从阅读的经验来看,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应是读者与作者与文本间的心灵的对话,灵魂的拥抱。它需要读者开掘自己的生命底蕴,敞开自己的心灵世界,最终达到与文本的交融。所以,语文教学需要激发学生内心强烈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带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去理解文本。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主要从以下方面去帮助学生实现这种转变。
1诵读激情。诵读作为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对于具有优美的语言形式、丰厚的情感内涵的文章更能发挥其易于营造艺术氛围的魅力。叶圣陶先生说:“叙事抒情的文章最好还是美读,就是把作品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要:“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在诵读中,把无声语言转化成有声语言。当学生的情感在琅琅的诵读中蓄势、释放时,也正是他们对文章所传达的感情最敏感的时候,这远非理性的启发、诱导所能达成的效果。笔者在教《安塞腰鼓》、《春》、《山中访友》、《济南的冬天》这类形神俱美的文章时即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回荡着音乐般的语言的氛围中去感受安塞腰鼓的豪放热烈,春天的生机盎然,秋天的清新俊朗,冬天的宁静祥和。另外,还可选择适当的背景音乐营造诵读的气氛,丰富、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2实践生情。实践是真实、丰富、深刻的情感体验的来源。在教学中需要给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实践机会,让静态的平面的学习变为动态的立体的学习,让他们在亲历亲为中丰富生活体验,以更深刻的情感体验走进文本。对故事情节较强,人物形象鲜明的文章的教学,笔者让学生扮演角色,通过“移位”的方式设身处地地体会文章人物的心情感受,把握文章的感情主脉。如《孙权劝学》、《皇帝的新装》的教学,这种满足学生的“游戏冲动”、“角色幻想”的需求的方式无疑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对于语言、情感比较含蓄或情节较为简单但主题重大的文章,则尽量从中挖掘可供学生进行实践的内容,找到让学生更容易走进文本的情感的突破口。如学习冰心的《纸船》时让学生动手折纸船,并写上自己最想对母亲说的心里话,由此去感受诗人对母亲的深深的思念。学习丰子恺的《竹影》则让学生动笔画竹,让他们在绘画创造中去领悟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学习同是冰心的作品《观舞记》时,则让擅于舞蹈表演的同学模仿卡拉玛姐妹表演时的一颦一笑,让他们领略卡拉玛姐妹高超的舞蹈艺术和作者对她们的由衷赞美。多样化的实践,激发了学生的情绪,深入文章去追寻它的情感主旨也就更为自主和有创造性。
当然,由于环境、阅历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自身的体验不可避免地显得平乏、零碎和表面。“生活体验愈丰富,愈能从不同的高度和深度进入语文学习,掌握语文。”从这个角度而言,这就更需要语文教师在尊重学生的独特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的前提下,有意识的给予他们方向性的指导,让他们以更丰富深刻的体验更自由灵性地走进浩淼而意趣无穷的语文世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在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中提出:“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可见,阅读在一个人的健康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应该是一种极其愉悦的精神享受,然而现在的中学生普遍缺少阅读积累和文化积淀,阅读越来越少,致使学习中无法体验古今中外深厚的文学底蕴,不能形成思想情感的共鸣,不能激起阅读,乃至学习语文的兴趣,这让众多语文教师倍感头疼。
一、高中生缺少阅读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苏州中学的黄厚江老师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令人担忧的是,和三十年前比较,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或者应对考试的技巧和能力在某种意义上得到了提高,但与此同时则读书越来越少,即使读了一些‘书’也几乎是为了应对考试的需要。我所在的学校是江苏省乃至全国的一流学校,生源也可以说是一流的生源。就本人任教的尖子班的学生来说,虽然中考的语文成绩每年大致相近,但知识面和读书量则明显表现出‘一代不如一代’。”重点学校重点班级的学生都是如此,那其他中学生就不言而喻了。
由于缺乏阅读,学生知识面狭窄,文学知识储备很少。在阅读文本时,缺乏与文本的心灵相通,或没有耐心读下去,或读不懂文章,怎么能激起学语文的兴趣呢!
究其原因,一是现在的高中生是看着电视,玩着电脑,接受快餐文化长大的,厚部头的书没看过两部。二是很多高中学校虽有图书馆,但由于面临高考压力,利用率并不高。学生在校期间,课排得很满,根本没时间进图书馆看书。三是家长和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把课外书视为“闲书”一律禁止,学生哪敢博览群书。
为了引导学生阅读,所有人都在努力想办法。高考考纲要求的背诵篇目,以及附加题的名著阅读规定篇目就是众多专家学者针对中学生目前状况引导或者说强制学生读一点书的无奈之举。成效其实是明显的,不管愿意不愿意,在高中阶段学生还是不得不读点书的,寒暑假不少学生还是在玩手机、电脑的空余捧捧书的。至于有多大兴趣,那就很难说了。
二、引导高中学生阅读的策略
新课标要求高中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据此,笔者在近十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从广度阅读和深度阅读两个角度来引导学生阅读,旨在让学生爱上阅读,进而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引导学生广度阅读
1.让每位学生坚持做好摘记
每周四篇,从各种书籍、报刊、杂志上摘录文章,可剪下来贴在本子上,也可自己摘录佳词佳句。摘记包含以下几项内容:题目、作者、出处,让学生有索引意识;字词、佳句,让学生有积累意识,并为高考语音、错别字做准备;主要内容、评价(推荐理由),训练概括、鉴赏能力。摘记既能提高阅读能力,又能积累作文素材。刚开始时学生只把摘记当作业完成,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笔者每周认真改摘记,和学生一起分析欣赏选的文章,并定期在全班交流优秀点评。渐渐地学生挑选的文章越来越精彩,写的评论也日渐深刻。由于学生是自主挑选文章,心理上没有抵触情绪,选得好和写得好还可得到师生的肯定和表扬,渐渐地爱上阅读的学生越来越多。十年的实践证明,教师上课上得精彩是引起学生兴趣的一个方面,让学生爱上阅读也是激发学生爱语文的重要途径。读得越多,学生的认识就越深刻,兴趣就越浓。
2.语文教师要率先多阅读
现在的语文教师能坚持读书的并不多,因为工作繁忙,校事家事让众多教师疲倦不堪,根本没时间静下心来读书。一个语文教师若不读书,想课上得精彩可能就不那么容易了。语文教师率先多读书,才能在上课时有底蕴、才可不时透露点精彩内容,吊足学生的胃口,激励学生课后多阅读。
笔者坚持睡前读书的习惯,寒暑假也买点、借点书在家读。遇到精彩的文章或片段,就用书签放好,上课时,如果能和课文联系,就自然过渡:或请学生读一段,或自己复述故事情节,挑精彩的讲,到关键处,就引而不发,写下书名或文章名,让学生自己去看。比如,在讲《现代散文选读》中一篇《绝地之音》时,笔者就让学生读了孟非《随遇而安》这本自传里到公主堡那一段,学生读得好,其他学生听得认真,读完后,许多学生都来借这本书。
3.让学生以演讲的形式向大家推荐一本书
该工作很多教师在做,但效果却不尽相同,关键在于对学生的要求。笔者的要求是:①推荐的书一定要是自己至少看过两遍的,在演讲的前一天先给老师过目,并回答问题;②推荐理由至少讲三点,一定要有让同学感兴趣的点;③当场以举手的形式统计想看这本书的人,老师也有投票权。④师生就你的演讲评价打分。⑤给演讲好的、文章推荐得好的学生发奖品。
这项工作贵在坚持,学生先是当任务去完成,但在选择中就会去看不同的书,听到同学推荐的好书也会尝试去读。
4.在班级中订阅大量书刊报纸,营造阅读氛围
学生学习具有从众性,你读我也读,这样整个班级就会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学生有兴趣,读得进去,记得牢。如果能定期上一些阅读课,让学生到图书馆看上一节课,效果可能会更好。
广泛阅读,能培养学生语感,提高语文素养,激发学习兴趣。但读得广还不够,还需要读得深。
(二)指导学生深度阅读
1.学以致用,深度阅读
在引导学生深度阅读中,一些教师的探索值得借鉴。如苏州一中青年教师蒋涛认为:学习《史记》目的是自己学会写人物传记,学习《唐诗宋词》的目的是自己写诗词,所以要求学生把自己的诗按照高考的要求出题,自己拟写答案。这样的教学思路难度很高,因为许多教师自己也不能达到这个高度。在蒋涛老师写的《我的语文我的班》中学生写的人物传记、诗词等让人惊叹;一次市级公开课上,蒋涛老师向听课教师展示了学生写的很多近体诗,其笔法之成熟,构思之巧妙让人赞叹不已。苏州一中的生源在苏州不算是最好的,他们能做到,相信其他学校学生也可以做到,关键是教师要转变观念,充分相信学生。
学生要自己写一篇传记,必须掌握传记的写法,掌握文言句式的用法,掌握常见的实词虚词的用法,这样学生就得好好研究同类的文言文,怎么写,哪些句式可以为我所用,哪些实词可以用来表达我想表达的意思,该用文言文中哪些虚词表达我想表达的语气。要自己写一首诗歌,就要研究诗歌的章法,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诗歌的对仗、压韵等知识。这既要学生读得广还要读得深,枯燥的文言文,难读的诗歌也会因为“用”的需要而深度阅读。为用而读,学用结合,教师只需引导学生,学生自己会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知识能力,如此,在学习中学会学习的目标也就实现了。
2.多问两个“如果”,把阅读引向深处
阅读中若引导学生多问几个“如果”,就很容易把阅读引向深处。如,如果再给项羽一次机会,他会成功么?如果“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所提到的人也来了,刺秦会有不同的结局吗?如果荆轲刺死了秦王,燕国的命运会改变吗?等等。课外阅读中也引导学生自问两个“如果”,也会有意外的收获。
引导学生多读书,尝试各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参与阅读,爱上阅读,广泛读书,深度读书,品尝阅读的乐趣。笔者坚信,只要持之以恒,师生定能在同享阅读过程,共享阅读成果中,实现一起成长,共同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黄厚江当年謦欬犹在耳[J]中学语文教学,2009,(1)
(王锦秀 江苏苏州市第四中学 215003)
现代文阅读解析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那么现代文阅读解析有什么方法呢?下面是我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一、文章开头结尾的作用常见答案
(一)开头的作用:
1吸引读者:
(1)巧设悬念
(2)使用修辞(使文章文字生动)
(3)充满生活情趣
2总领全文
3奠定感情基调
4于后文发生某种关系:(1)对比关系(2)铺垫、伏笔关系 (3)呼应关系(4)欲扬先抑
(二)结尾的作用:
1中心类:(1)点明中心(2)深化主题(3)拓展主题
2于前文发生某种关系:(1)对比(2)呼应
3给读者留下思考余地和想象空间
4委婉含蓄,意味悠长
二、关于总喻和分喻的思维方式
(用于带有较复杂比喻修辞的句子理解题)
思考步骤:1明确陈述主体(基石)
2分清本体喻体(重点)
3理清比喻内容(保障)
三、关于三种人称各自的好处问题
第一人称:(我) :
1使读者有身历其境之感
2便于作者表达自己较复杂情感
(我们):
1说理性有号召力
2 抒情性有感染力
第二人称:(你,你们):
1赞美性质:亲切感
2批评性质:
(1)人:质问之势-气势强烈-表达情感
(2)非人:拟人化—同上
第三人称:(他,他们):客观真实
四、常用的表现手法
(手法;写法;写作方法;艺术手法……)
对比; 象征; 衬托; 比喻; 幽默; 讽刺; 巧设悬念; 侧面描写; 欲扬先抑; 借景抒情; 虚实结合;托物言志;
五、文章多主题多情感时概括作者情感宜用划线摘句法
(常见于写景抒情散文)
1划出中心句
2划出具有感情色彩的词
3分析词句所蕴含的情感,结合全文整理答案
六、文章谋篇布局的常见类型
1一波三折(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2欲扬先抑(突出重点)
3结尾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引人思考)
4巧设悬念(吸引读者)
5逐层深入(环环相扣,结构严密)
6某种时空关系
7某种对比关系
注:文章的结构特征是无穷的,掌握谋篇布局既是谈结构特征这一本质即可。
七、句子赏析要点
1解析修辞
2描写角度:、
(1)远近、高低、大小对比
(2)虚实结合
(3)视、听、嗅分层次
3选材特征:
(1)小事
(2)细节
(3)某一方面
八、文章选材特点常见答案
1以小见大(易为读者接受) 常见于记叙文和小说
2多用古代故事,典故,寓言,诗词(增强文章文化底蕴) 常见于议论文和杂文
3选材角度宽泛(是文章丰富生动) 常见于散文
九、文章语言特点常见答案
1生动形象(修辞多,语言华丽,多见散文)
2平实(多见小说,记叙文,哲理性散文)
3幽默
十、关于双层含义的问题
1浅层和深层
浅层一般与文章内容有关;深层一般与文章中心有关
浅层一般是物质性的;深层一般是精神性的
2虚写与实写: 梦;现实幻想;现实想象;眼前
3角色主体不同造成的含义不同
十一、逐层深入的集中常见类型
1逻辑性深入:分类无限,重在掌握什么是逻辑性。
2情感的深入: 夸大化;深入化。
3从感性到理性
答题方法
从来都只听说数学有公式,怎么连语文也有,而且还是阅读理解说是公式,其实就是答题术语,我们在参考答案里,不是总能见到“表现了”、“说明了”、“突出了”之类的高频词吗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答题术语,也是考场抓分最有效的方法哦!
1理解文中的加点词语
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
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
2文章概括
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和事件 (抓要点概括,推动情节发展的要点必须要首尾的关键句必须扣住)
中心思想概括:如:“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表达了作者对__ 赞美与敬佩之情等,赞美了他(人物性格、精神品质)
3主旨句的作用
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4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情感。
排比:表现了,抒发了,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使文章有起伏。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答题模式
(1)点明何种表现手法 (2) 表现了什么内容(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如:此句运用了,从而生动形象表现了,表达了什么……
5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3) 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6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
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作答
(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3)写法上:气氛渲染、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
其实,阅读题高分还应该需要多练,而不是仅仅依靠上面的万能答题模板,因此,建议同学们在空闲的时候多做阅读训练哦~
专题解读
新闻阅读剖析
常见考点
1理解语句含义题
2筛选整合信息题
3概括分析人物形象题
4导语的作用题
5背景的作用题
6结语的作用题
7文本结构安排题(顺序、倒叙、补叙、日记体)
8鉴赏新闻的表现手法
9分析语言特色题
10分析新闻的文体特征题
11探究新闻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12探究新闻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文本封闭性和半开放型)
新闻文体的特点
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最主要的特点:“用事实讲话”。
基本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①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形式有单行标题,多行标题。多行标题——引题(引标):交待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正题(主标):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副题(副标):往往是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
②导语: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写法常见的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等。
③主体: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消息的躯干。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④结语: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有的消息,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尾。它可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激励性的语言作结;可对发展趋势作预测;可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
解读新闻文本的方法
根据新闻特点我们在复习时可采用如下的六个步骤:
1看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
类似作文审题;即通过对题意的揣摩,要能辨出该文的记叙对象,是人物新闻还是事件新闻,是消息还是通讯。
2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这是由文体特点决定的。因为新闻的内容,无论哪种类型,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
3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即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可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
4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即辨析文本主要采用的叙述方式,消息一般都是采用“倒金字塔”式,这跟一般的记叙文不同。而通迅的叙述方式就比较灵活多变,有顺叙、倒叙,中间或许还会有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要特别关注了。
5挖中心主旨,理解文本意义;
目的是针对考纲当中D层级的鉴赏评价“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和F层级的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几个考点。
6析表现手法,以供鉴赏探究。
一般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烘托、借景抒情、等文学手段,锤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种种修辞方法几个角度去考虑。但由于新闻往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而考试时的阅读时间十分有限,因此一般宜结合新闻对象,抓其中最主要、最突出的来分析。
常见题型及答题套路
1 针对新闻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简明阐述自己的看法
(1)综合权衡,稳妥立论。
(2)回读原文,精选论据。
明确观点之后需要作简明扼要的论述。应回读原文,从原文中精心挑选有力的论据用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一点非常重要。
(3)简要论述,联系实际。
适当扼要引用原文关键句作为论据,还要作精要的论述,以证明观点的正确。有的时候,还要联系实际适度分析,以使论证更为有力。
(4)精要作结,回扣论点。
最后要用一句话作精要概述,回扣论点作结。句式参考样式:因此……;基于此,我们认为……;简而言之,……
2语句含义题答题套路
结合上下文,抓关键词。表层涵义+深层涵义
3筛选信息题答题套路
①阅读全文,了解新闻报道了什么地点、什么时间、什么人物、发生了什么事,其发展如何、结局如何。
②看清题目,明确筛选要求,寻找答题的有效信息区间。
③在有效信息区间,抓住关键词句,把握新闻要点,进行筛选整合。
④根据题目,结合筛选的词句分条作答。
4新闻导语题答题套路
① 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和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
② 抓典型镜头,给读者以现场感和生动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 为全篇奠定恰当(紧张或温馨或欢快或沉郁或悲痛)的感情基调,贯穿全文。
④ 结构上引出下文对某事件的具体描写。
⑤ 手法: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手法表现新闻事件的特点。
5新闻背景题答题套路
①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补充烘托,加深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
②突出人物特征,
③揭示了新闻事件的意义,体现新闻的主题,增强了新闻的厚度和深度,
④增强表达效果。叙述背景事件,充实文本内容,使新闻更加真实、客观,现场感强,增强文章可读性和感染力。
6新闻结语题答题套路
①总结全文,呼应开头。
②阐明新闻主题或深化主题,使读者更深刻地认清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和意义,启人心智,引人思考,耐人寻味。
③确保新闻结构的完整性,拾遗补缺,增加补充信息。
④托物寄情,给人回味。
7结构题答题套路
通讯结构的三个基本要求:
揭示新闻事实的内在联系,脉络清晰;服从表达主题的需要;表达上做到完整、又起伏。
新闻结构有:
①倒金字塔结构(或倒叙式结构、悬念式结构),先声夺人,引发阅读兴趣。
②多侧面拼接形式(或横式结构、蒙太奇式结构),从人物不同侧面取材,按照素材的内在联系,多角度立体刻画人物的高尚品格,事件多而不重复、不杂乱。
③主线勾连式。以……为行文的线索
④纵式结构。按照时间的顺序安排层次,清晰明了。
⑤对比结构。
8新闻表现手法题答题结构
分为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篇章结构+表现手法:细节描写、借景抒情、对比、衬托、渲染、以小见大等。
方法小结
(1)分析表达技巧对表现新闻对象特点的作用
(2)分析表达技巧对表现新闻主题的作用
(3)分析表达技巧对群众体会作者态度的作用
(4)分析表达技巧对突现新闻的社会效应的作用
(5)分析表达技巧对新闻文体特征的效果:增强让群众如临新闻现场的画面感或生动形象的可读性
9语言特色题答题套路
分析文章语言的特点,首先要从整体上看文章语言的句式特点,描写手法的运用及是否使用修辞手法等,然后找出典型的例子进行分析。注意分析时语言简洁、条理清晰。
10文体特征题答题套路
(1)分析新闻内容的真实性
(2)分析新闻的时效性性
11新闻背景写作意图题答题套路
①社论的写作背景
②新闻及新闻社论特点——从“新闻具有实效性、针对性”“新闻人的职业精神”“新闻社论应体现国家的主流意识,起到鼓舞人、激励人、感召人的作用”等方面思考。
12新闻探究题答题套路
①明确观点。
②引据:充分利用原文信息,概述相关事实。
③分析: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
④开放型探究: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阐发所受启示(正向或反向)。
阅读素养包括什么
朗读与默读,是阅读能力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就二者的关系而言,朗读是默读的准备条件,默读是阅读的更高阶段。
朗读要提倡自然,在课堂教学中,要杜绝出现脱离了文本内容的真切表达,为朗读而朗读,让学生过分地摇头晃脑,夸张表演,矫情做作的不良作风。
读有要求,读有层次,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悟情传情,培养语感。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之中,在读中品味、感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文章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能自主的、入情入境的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自由的、充分的朗读课文,然后找出文章中作者所描述的童年趣事中与自己相似的部分边对照边读,读后再讨论:我们对自己身边哪些地方记忆深刻?为什么作者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学生联系自己有趣的生活实际,在读与讨论中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只有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学生才能带着感受读出文章的内涵。
如果说朗读是一种声读,那么,默读则是一种视读,默读对文字符号的感知是眼脑直映,重在思考和理解,让学生在安静中拥有一种丰富。默读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阅读技能。因为默读更有利于学生沉潜文本,加深理解;应用范围比朗读更广,因而也更重视阅读的速度和效率。众所周知,文本阅读是有多种方法途径的,比如默读就十分有利于学生的体验和品位。所以,我们说语文课堂有时要“书声琅琅”,有时却要“鸦雀无声”。默读与朗读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根据学习的需要,做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古人云:“书到精绝潜心读,问穷清理放生吟。”“潜心”多指默读,“放声”即指朗读。二者各有所用,缺一不可,需要看阅读的需要,参酌用之。
修养包括哪些内容
修养可以有个人修养、道德修养、文化修养、党性修养、职业道德修养等等个人修养就是人在个体心灵深处经历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后所达成的境界,主要包括20个字的内容,即: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悌慎廉,勤正刚直勇。个人修养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我们的行为。任何一个人只有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才会被人们所尊重。当然,个人修养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生实践活动的深入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关于个人修养的讨论和研究,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古人曾经就提出过“修身养性”,现在我国也把思想品德、青少年的个人修养作为学生的必修课。首先是道德修养,道德修养反映一个人的品格
其次是文化修养,文化修养体现一个人的品质
第三是礼仪修养,礼仪修养彰显一个人的品位
以上三个方面综合体现个人素质,即个人修养。
基本的语文素养包括哪些内容
所谓“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过去语文课一般只讲语文能力,比如“听说读写能力”,现在提出“语文素养”,涵盖面大一些,既包括听说读写能力,又不止是技能性的要求,还有整体素质的要求。就是说,语文课程在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然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同时让语文教育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优势。
(以上回答为北大教授解读新课标“语文素养”内涵的相关段落。)
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哪些内容,它们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什么叫语文素养?
1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2《语文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
3杨再隋认为语文素养主要包括下列因素: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态度,语言体验,语感能力,语言积累,语言品质,语言行为。
综合各位专家和《课程标准》的意见,结合教学实践,我个人认为语文素养主要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和人文素养等。
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它们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我不是语文的老师
所以可能讲的不是很规范
但是我记得我老师常常和我讲语文素养的问题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这是我从百度上复制下来的
你也可以继续在百科上查看
百科上有的我也就不说了
我认为一个学生要是有良好的语文素养
就是说他有学习语文的良好基础
我们老师说
一个学习好的学生与学习不好的学生
最大的差别就是素养的问题
如果一个有良好语文素养的同学
哪怕你看他成绩平平
但是在今后的学习中他绝对是一匹黑马
因为它有良好的语文基础
这是很重要的
学习语文是要靠每天的积累与平时的阅读与课外知识
也就是积累语文素养
以下就是百科上的解释
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
拓展视野,塑造健康人格
文学作品所展示的画面,几乎遍及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它的内容无不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文学对人性的塑造和对社会风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优秀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高尚的理想,坚强的意志,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真善美的心灵,无不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学作品的教化作用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相比的。它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手段,对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对塑造健康的人格都有重要作用。
通过积淀,增强文化底蕴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而积淀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广泛阅读和识记背诵。在重视广泛阅读的同时,还要重视识记背诵。古代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记诵,把它作为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学生在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历代的文学大师,无不满腹经纶,具有很好的记诵功底。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抛弃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理解,轻视识记背诵。我们的改革并非要改掉传统教育中那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而是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识记背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质,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发展思维,提高审美能力
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认知活动,遵循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般认知规律。同时它还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由感觉器官对作品进行感知,再调动生活积累,产生共鸣,再经过丰富的想像、联想和分析,进而领悟到作品所揭示的生活内涵。通过理解、玩味,得到赏心悦目的、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掌握并遵循这一规律,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激 感,增强感知能力。 情感在文学教育中有特殊作用,教师的教学情感、作品的创作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教师要用饱满地热情,真挚地情感,牵引着学生步入文学殿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创设一种和谐美好的课堂气氛,领着他们登堂入室,去发现美、认识美。 2、加强训练,提高表达能力。 审美活动是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的个体感知体验,又要重视学生的理性分析、口头表达。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口头语描绘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分析作品美的结构、美的语言,分析文学形象的社会意义和得到的思想启迪。通过口头表达,使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模糊的、不大鲜明的文学形象,经过梳理后变得更清晰、更鲜明。在分析鉴赏的基础上,推荐有关评论文章让学上阅读,让学生了解别人对作品的评价,参考别人的见解,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哪些
语文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了“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总共四个方面。
“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
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
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
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
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
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明举止。与人交往态度要大方,谈吐要文雅,能根据不同场合选择合适的措辞。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
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扩展资料: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第一,坚持科学性。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规律,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贯穿研究工作全过程,重视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确保研究过程严谨规范。
第二,注重时代性。充分反映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面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确保研究成果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
第三,强化民族性。着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把核心素养研究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突出强调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充分体现民族特点,确保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