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语文 学科作为一门人文类基础学科,在学生求知增智和人格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语文 学科的特点和教学要求,决定了它肩负着培养和发展学生情感的独特使命,它不仅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汉语言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要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 语文 教学长期存在着重知识,轻情感,重智育,轻美育和重视语言的逻辑性而忽视语言的情感性等倾向。
近几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情感教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而且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同一是 语文 课程的基本特点,也提出了 语文 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在上课是也注重了情感教育这一环节。但根据这两年的上课、听课感觉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过于形式化,往往是把这一环节放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简单谈几句就下课了,似乎在打发时间;二是脱离实际,学生说的很好,但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回事。
一、 语文 情感教育包含的层面
1关注社会生活。
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它是思维的直接现实;作为文化载体,它使传统文化得以流传,使现代文化得以传播。因此,关注社会生活应该成为 语文 情感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
2注重人文精神。
“人文关怀”一方面是指在 语文 教育中关注学生内在的精神,尊重学生的个性,这是一种学生主体精神的教育。许多典型的事例告诉我们, 语文 学习不单单是一个纯语言学习的过程,而且也是一种生命行为。
因为我们总是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成长我们的思想,铸炼我们的人格。另一方面, 语文 教学要用民族的文化和精神感染和熏陶学生。”
3关心学生的情感生活。
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着发动促进作用,消极的不健康的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开始和进行起着阻碍和抑制作用。所以, 语文 情感教育必须关心学生的情感世界,关怀学生的精神生活。
二、情感教育在 语文 教学中的作用
情感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师生心理交流的基础,始终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激发学生学习 语文 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培养感悟能力; 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智能发展;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提高自身素质。 三、中学 语文 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措施
首先,充分挖掘 语文 教学内容中的丰富情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将抽象的道理化为具体的情感体验,从而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和对于真善美的追求。
其次,增强教学语言的情感色彩。语言是人类智慧的外化,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情感,使学生在充满感情的语言世界中接受知识,形成能力,陶冶情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朗读环节和自己的教学用语。
第三,创设情境 拉进情感距离。教师要创设有关情境,感染学生的情绪,拉进作者和学生的情感距离,使学生设身处地感受作品中的人、事、景、物,与作者情感发生共振。
第四,利用教材中的关键词语调动激发学生的情感。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分析玩味,就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挖掘出作品的深层内涵,领悟作者的艺术匠心,而学生也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受到感情的熏陶。
第五,巧用习作 培养学生的情感。《文心雕龙》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学生的习作也同样是其情感的产物。因此让学生习作既可以进行移情,情感的延伸,也可以为课文讲授积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
情感教育是 语文 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 语文 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语文 教师要在 语文 教学中不断探究情感教育的方式方法,把教师、学生、作者、作品的感情融为一体,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使学生既能轻松的学习,又能“润物细无声”的提高其精神境界和综合素质。 ;
对孩子的冷淡、漠视或忽视,这种教育方式可能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首先,冷漠教育会让孩子感到孤独、无助和无所适从,可能会导致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伤害,影响其情感和社交发展。
其次,冷漠教育可能会让孩子缺乏爱和关怀,从而影响其正常的身心健康发展。孩子的成长需要
得到爱和关注,如果父母或教育
者对孩子的冷漠态度长期存在,孩子可能会出现行为和情感问题,如情绪不稳定、自闭、焦虑等
因此,建议父母和教育者应该关注孩子的需求和情感,给予孩子
适当的关注和帮助,关心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建立良好的家庭和教育环境,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冷漠教育并不可取。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素质,使其成为具有思想、能力、良好情感和行为品质的人。而冷漠教育是一种缺乏情感交流和关注、不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忽视情感的教育方式。冷漠教育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表面行为,忽略了学生的潜在问题和个体发展需求,容易导致学生的自我否定、自尊心受伤,甚至对未来产生消极影响。相对而言,温暖、关怀和支持是更好的教育方式。教育者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需求和特点,注重情感交流和互动,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和挑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种温暖的教育方法可以有效地鼓励学生探索,发现个人潜力和兴趣,从而有助于他们成长为具有主动性和自信心的人。此外,应该强调的是,在建立温暖、关怀和支持的学习环境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未来的挑战。
小学生情绪的发展特点 人们认为“头脑”和“心灵”是组成人类精神世界的两大重要部分,“头脑”是认知的领域,它给人的行为以方向,“心灵”是情感的领域,它给人的活动以色彩。就是因为“心灵”世界的存在,以及有情绪、情感这样的染色剂、催化剂的存在,所以人类的生活才那么多姿多彩、有声有色。在小学阶段,情绪、情感使这一特殊时期的主角——小学生也有了这样色彩斑斓的生活,领略着人生五味。但是,由于小学生正处于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幼儿转变为一个初探人生规则、初识人生百味的少年郎的过渡时期,所以相较于其他年龄阶段,小学生的情绪、情感所呈现的特点是别具一格的,有其明显的年龄特征。 小学生情绪发展的一般特点 : 学龄前儿童在家庭教育的影响下,情绪情感也在不断地发展着,他们各种高级情感或社会性情感也在初步发展着。但是,在整个学龄前期,儿童由于经验和智力水平的局限,情绪丰富性、深刻性和稳定性都还很差,并且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也很弱。进入小学后,生活环境的改变、认知能力的提高,使其情绪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1情绪的稳定性逐步增强 儿童进入学校以后,在集体生活和独自学习活动的锻炼和影响下,控制、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开始发展起来。虽然小学生的情绪仍然具有很大的冲动性,还不善于掩饰、控制自已的情绪,但他们的情绪已开始逐渐内化,小学高年级学生已逐渐能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表现以及随之可能产生的后果,情绪的稳定性和平衡性日益增强,冲动性和易变性逐渐消失。而且小学生尚未面临繁重的学习压力,因而其基本情绪状态是平静而愉快的。 上述的特点是与学前儿童的情绪比较而言的。一般来说,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情绪仍还很不稳定,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还很弱。表现为:第一,情绪经常变化和反复无常。一种激起的情绪反应很快就会被另一种引起的情绪反应所代替。第二,情绪的迅速转化。当出现新异时,最初会产生强烈的情绪,但随着这类的反复出现,情绪就会迅速减弱,甚至产生相反的情绪。 2小学生情绪的丰富性不断扩展 对于小学生来讲,学习是他们的主导活动,因而大量与学习活动和学校生活有关的事物构成小学生情绪的主要内容。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如写作业、背诵课文等成为小学生最主要的需要。学习任务完成地顺利,满足了需要,小学生就会迅速产生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而且,小学生是在学校、班级这样的集体中学习和生活的,所以他们在集体中的地位以及与同伴之间的关系、老师之间的关系,学校、班集体对个人的要求和评价等,都会引起小学生的复杂多样的情绪体验。同时,小学生的各种高级情感也在不断地发展中,高级情感的加入及不断丰富更加充实了小学生的情感世界。小学生在加入少先队前后,逐步接受一些主义道德观念的教育,加上学习了思想品德、社会和自然等学科,他们的情感体验就和国家、民族、社会等大集体起来。他们也会被历史上的民族英雄的舍己为人、模范人物的坚毅顽强、科学家的刻苦钻研等崇高精神所感染,产生热爱祖国、热爱的情感。小学生在各种各样的班集体活动、少先队活动、社会公益活动中,能感受到人与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逐渐养成团结、友爱、互助、爱劳动、集体荣誉感、责任感等良好的个性品质。这样,小学生的情绪情感的内容日益丰富起来。 3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增加 小学生的情绪与学前儿童相比,不但在内容上丰富多彩了,而且其情绪体验也更加深刻了。例如,有关的研究证实,同是惧怕的情绪体验,学前儿童主要是怕人、怕物、怕黑、怕吃药等具体的事物,小学生虽然也同样怕这些具体的事物,便更多的是对学校的恐惧,如怕学习不好,考试成绩太差,怕受家长、老师的批评,怕受同学的讥笑、歧视,等等。研究还发现,同样一种消极的情绪,如愤怒,小学生对其的体验比学前儿童要现实得多。如学前儿童会因为父母因有事而取消去游乐园的计划而感到愤怒,小学生则可能了解到实际原因即父母工作忙等而产生失望感;学前儿童常因父母的一些日常生活规定如饭前洗手、常剪指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了很大改观,教师肢解课文,进行烦琐分析的现象已不再充斥课堂。不过在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仍然以一种漠然的态度俯视学生,无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文本的情感因素,致使一篇篇富有鲜活生命力的课文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学习没有兴趣,使语文教学缺乏应有的活力。其实语文教学是师生互动、思想碰撞、心灵交流的过程。在这种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情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因素。没有情感,也就没有教育。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情感策略,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真正的双元互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也就成了当前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研究实践,提出一些浅见与同仁探讨。
一、教师要调控好自身的情感状态,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情感投入,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对待工作和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表现出快乐、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教师在积极、愉悦的情绪状态下,往往会在备课时思路开阔并有创新、教学时方法巧妙恰到好处、总结时语言精美富有启示,从而达到以情启智的效果。正如全国特级教师斯霞所说:“只有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才能在内心深处迸发出一股强大的力量,如饥似渴地学习,刻苦地备课,认真地上课,细致地批改作业,耐心地辅导,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置终日劳累而不顾并自感乐在其中”。同时教师的这种积极情感会感染学生,使学生也处于积极、愉悦、兴趣浓厚、精神饱满的情绪状态中,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往往会产生一种学习动力,促进认知和身心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如下手段释放教师的积极情感:
1.注重创设和谐的氛围,为情感沟通奠定基础。要创设一种和谐的氛围,教师就应树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课堂里遨游,欣赏学习语文的美。如果师生不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心理的距离必然会增大,心灵上达不到沟通,这将极大地阻碍学生的学习发展与人格建立。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心理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满足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时,学生才会发展自尊、自重。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在和谐的环境里,才会轻松地、愉快地投入学习,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2.使用充满情感的语言激励学生。语言是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的工具。同样一句话,可以说得平淡如水,让人觉得是在应付,也可以说得激情满怀,让人觉得是有感而发。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简洁、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或亲切平易,或厚重深沉,或慷慨激昂,或轻松愉快,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情感,从而最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情感。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往往具有激励性,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回答尽可能给予肯定,如:“你的想法很独特”、“你读得太好了,老师都被感动了”这样由衷的赞赏,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妙用“态势语”表达积极的情感。语言学家研究表明,人们之间的交际效果20%取决于有声语言,而80%取决于无声语言。教师若在课堂上巧妙运用态势语,会增加课堂教学的魅力。有时,老师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一个含有深意的眼神、一个优美得体的手势、不经意间做出的一个动作,都可能会给学生带来十分微妙的影响。态势语运用得好,会收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教师要努力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选入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都蕴含着作家们的深层思索,流淌着他们的真实情感。在大多数情况下,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分解为对一篇篇课文的阅读教学,而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一种沟通与交流。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从而走进作品,感受和理解作品表现的思想情感。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导。“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启发学生的“好之”、“乐之”。而“好之”、“乐之”的前提是问题意识。教师应从“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出发,深入品读、理解教材,以教师特殊的“职业眼光”挖掘出教材中宝贵的情感因素,设计一些源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直入学生心灵的问题,给学生创造思考、交流、批判、反思、质疑的机会。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情感体验中,在潜移默化中,心灵得以陶冶,灵魂得以升华。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岳阳楼记》时,引导学生运用换位思考的方式,站在古人的立场设想一下,如果自己处在范仲淹的情景中,会不会像他一样坚持理想?有没有他的豁达胸怀?这样设身处地为古人想过之后,学生就能体会古人所抒发情感的意义与价值所在,同时也为他的爱国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感染。
2.强化朗读与品读,让学生自主感悟、体验情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针对每篇文章的特点,应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可以采取自由读、分组读、集体读的方法,读出气势,读出情感,在“读”中产生共鸣,从而发现其中蕴含的美。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学生就可以初步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社会美、自然美、人性美及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和结构美,激发出心灵深处美的情感。所以,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深入朗读、品味课文,在品读中加深对课文情感的体验。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景,使学生进入作品描绘的情境,体会情感。当前,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声、形、光、色的优势,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不仅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活泼,而且,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了视觉和听觉方面的刺激,把课文内容变成画面与声音交相呼应的宽松的学习场所,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大大激活了课堂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推向高潮。他们带着愉快的心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斑羚飞渡》中的关键语段时,播放课件:在悲壮的乐曲声中,随着镰刀头羊一声凄惨的“咩”叫,画面出现了一头老年斑羚与一头年轻斑羚飞渡的情景,同时在两座山崖之间呈现了一道绚丽的彩虹,此时学生融入了一个声、形、光、色等凝成的氛围,整个心灵受到震撼。乐曲的旋律连同这幅悲壮的场景,定格在学生心灵深处,为动物那种精神而感叹的情感油然而生,情感体验被推向高潮。
总之,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它对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情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而且教师的情感、文本的情感、学生的情感在教学中缺一不可,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找准文本情感基调,并对它们传递的情和意深有领悟,然后以此为契机,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最终达到教师、文本与学生情感的相互交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只有以情激情,感染学生,从而产生情感互动效应,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使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丰富他们的感情世界,开启艺术想象力,培养他们良好的人文素质。
我可以告诉你,在毕业季,很多人会对自己的老师、同学、朋友等人产生感慨和留恋之情。
对于很多毕业生来说,最舍不得的人可能是自己的老师,因为老师是他们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指导者和引路人,有着深厚的情感基础和师生情谊。对于一些同学来说,最舍不得的人可能是自己的室友或者班级中的一些好友,因为他们在一起生活和学习的时光很长,有着深厚的友谊和情感纽带。
总之,在毕业季,很多人会对自己曾经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产生感慨和留恋之情,这是很正常的情感体验。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同学、朋友,我们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激和祝福,让这段时光留下美好的回忆。
在毕业季,除了对老师、同学、朋友产生感慨和留恋之情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情感体验:
1 对未来的期待和不安。毕业意味着一个阶段的结束,也意味着新的开始,很多毕业生会对未来产生期待和不安,不知道未来会有什么样的发展和变化。
2 对学校、城市的留恋和怀念。在学校度过的时光往往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之一,很多毕业生会对学校、城市产生留恋和怀念之情,想要永远停留在这里。
3 对家人的感激和祝福。在学习和成长的道路上,家人是最坚实的后盾和支持者,很多毕业生会对家人的支持和关爱心怀感激和祝福之情。
4 对自己的期许和压力。毕业后,很多人会面临就业、继续深造、创业等问题,很多毕业生会对自己的未来产生期许和压力,不知道如何面对未来的挑战。
总之,在毕业季,很多人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这是很正常的。我们可以通过表达自己的感激和祝福,通过对未来的规划和思考,让自己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中学生不良情感的调控措施与方法
摘 要: 中学生随着中考、高考及升学压力的加大,特别是他们又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转折期,情绪易受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喜怒无常。尤其是出现消极情绪时,如果这种心理能量一直郁积而得不到宣泄,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甚至会危害健康。因此中学生更应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不良情感,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
关键词 :调控 不良情感 方法
现代的中学生随着学习、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的加大,他们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的困扰,他们需要更多的心理疏导和人际关怀。而在诸多的心理问题中,情绪问题所占的比例较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是获取知识的土壤和动力”,而布鲁姆则把情感看作是影响教育过程的三大动力之一,因而,中学生更应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不良情感,保持朝气蓬勃的乐观情绪。中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保持积极的情绪和愉快的心境,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然而,很多青少年都为自己的情绪变化不定、难以控制而苦恼,所以,掌握一定的情绪自我调整的技能,疏导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不良情绪,保证身心协调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如何才能有效地调控中学生的不良情感呢?
第一,正确认识自己。
中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和成长,由于先天和后天方面的`差别,在能力素质、学习成绩等各方面存在着差异,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成长轨迹,受家庭影响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不同,必定有着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些同学经常这样想:“我学习成绩不如他好,我语言表达能力也不如他。”时间长了,产生了消极、沉闷、不求进取、失望、胆怯等情绪体验,导致产生了自卑心理,影响了自己的发展。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本来是件好事,关键是通过和别人的比较,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后,要善于扬长避短,增强自信,下决心克服这些缺点和不足。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用自己艰苦的努力达到目的。这样才能振作精神,始终保持健康积极的情绪。
第二,学会自我安慰。
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数不尽的烦恼,如物质需要难以满足、同学之间关系紧张、有了成绩无人肯定、不受老师和同学们的青睐……这时应该学会自我安慰,改变看问题的方法,促使情绪的改变,达到轻松、快乐的目的。如丢了钱,本来是件很倒霉的事情,但你应该想到既然已成事实,何必自寻烦恼,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就当“破财免灾”吧。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神经放松,张弛有度,始终保持愉悦的积极的心态。
第三,用微笑面对人生。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这反映出人类很早就意识到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中医的“怒伤肝,气伤心,思伤脾,恐伤肾”就生动地说明了不良情感对身心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由此可见,不良情绪往往是健康的大敌,而良好、乐观的情绪则是健康的保证。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学生对社会、对生活要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要培养和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这是一切行动的起点。
中学生要认识到冬去春来、日出日落、草长雁飞,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循环往复变化之中,人的情绪也不例外,起伏不定,时好时坏。面对烦恼和悲哀时,应当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它们,不断地磨练自己,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态度。每天早晨起床后,面对着镜子,冲着自己自信地微笑,告诉自己:新的一天开始了,以微笑迎接到来的新的一天吧。为了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妨告诫自己:除非心平气和,否则迎来的将是失败的一天。
第四,重视与他人的情感沟通。
皮亚杰认为,青少年学生的发展除了自身素质和环境外,还有一个“构造”(或称联系)因素。这个构造包括师生关系、教学形式等。师生之间关系的好坏无时不在影响着教育工作的成效。和谐、友好、信任的心理环境能够为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提供良好的条件。有的教师由于自身心理品质不健全,教育能力较差,不善于正面积极引导,教育手段背离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甚至对学生惩罚或变相惩罚等,因此学生可能产生严重的对抗心理和厌学情绪,从而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皮氏认为,好的“构造”可以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中依靠对教师的认识、模仿、领悟和熏陶,达到优良的同化。“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的培育时,教师自身的心理品质和严谨的教风显得尤为重要,表现为富有自制力、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和强烈的情感传递效应。第五,学会向他人倾诉。
罗曼·罗兰曾经这样说过:“痛苦也和激情一样,如果要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必先使痛苦充分发泄,毫不保留。”情绪活动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每个正常人都会有喜怒哀乐等情绪。特别是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转折期,情绪易受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喜怒无常。当烦恼、悲伤和愤怒围绕自己时,很多同学都是过分抑制,尤其是消极情绪,如果这种心理能量一直郁积而得不到宣泄,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甚至会危害健康。因此要通过适当的途径释放积聚的能量,调节机体平衡。主要方法有以下几个:找合适的对象倾诉,可以找自己要好的同学、父母或老师去倾诉;到空旷的野外,向着大自然呼喊,倾吐内心的烦恼;把自己的心事写进日记里,并大声读出来;想哭就哭吧,心中有不平事,心中有无法排遣的情绪时,就痛痛快快地哭吧。通过情绪的充分表露,宣泄出自己内心的不悦,能够减轻精神压力,并通过对自己倾诉的解释、评价,增加对情绪的自我认识,改变不适当的行为。
第六,在与人交往中学会移情。
要让中学生识别他人的情绪。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又叫移情,即能够通过他人发出细微的信号,敏锐地感受他人的需求和欲望。学生要学会利用察言观色等手段,洞悉、辨别、评价别人的情绪,这是理解他人、与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要在感知、觉察他人情绪、想法和感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体会他人投射给自己的情绪并产生共鸣。理解是正常交往的前提。仅从“我”的角度看待他人的行为,这是现代中学生独生子女教育的一大弱点,因此要帮助他们养成一种换位思维的习惯。
摘 要:要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必然要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本文在分析情感教育在学生管理中的影响作用基础上,提出了实施途径和原则。 关键词:学生管理;情感教育;途径;原则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处于青少年的学生,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但心理成长上还需要做情感引导,在学生管理中应该肯定其积极情感,消除其消极情感,通过有效的情感教育唤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共鸣,促进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为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奠定情感基础。
一、情感教育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影响分析
情感教育是融洽师生关系、培养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管理效果的重要手段。师生关系越融洽,班级活动越能得到学生支持,教育内容也容易被学生接受。通过搭建良好的情感桥梁,能使师生间和学生间保持相互尊重、理解的关系。反之师生情感疏远,心理距离大,教育效果就差。在日常学生管理中,学生管理者对学生的情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类型:一是热情、细致、耐心型。通常表现为在学生工作中,对学生充满爱心、热情,能细腻、敏锐地察觉学生情感细微变化并耐心引导;二是冷漠、被动、置之不理型。通常表现为注重学生的外在表现、成绩、荣誉,忽略学生内心世界,缺乏心理沟通,师生关系淡漠;三是压制、轻蔑、放任自流型。通常表现为厌倦学生管理工作,对学生情感躁动,粗暴批评指责。三种情感类型中,第一种能很好地起到情感教育作用,教师能在学生管理中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后两种忽视了学生情感发展,无意中会给学生心理上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不利于班级管理和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
二、学生管理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途径分析
1提高学生管理者情感教育素质和能力。对学生情感教育、感化、引导,是项复杂、长期的系统工作,需要教育者具备各种教育技能和沟通技巧,更需要教育者具备“爱心、知心、耐心、忍心”四大情感教育能力。对学生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这就要求教育者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把教育对象当成是正在成长中的鲜活的人。认识到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情感世界是纯真、热烈、稚嫩、脆弱的,需要教师精心呵护。
2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现代教育理念大力提倡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也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充分尊重、重视、引导好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平等、公平、民主地处理好每一个学生的事情,积极在班级管理中营造民主、平等、自由的积极氛围。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强调得更多的是单方面的行政管理,而忽视了学生个体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应该由单方面的行政管理转变成尊重学生基础上的“自觉、自我管理”,让学生在情感上自觉接受这种尊重管理。
3分层次做好学生情感教育工作。在班级管理中,要善于将全班学生分类管理,分层次地、有针对性地做好情感教育工作。一是对优等生的情感教育要注重稳定和提高优等率。优等生是班级的榜样和旗帜,要采取稳定情绪的办法,扩大优生面,营造进步氛围。优等生的特点是自信中带自负,宜用暗示、含蓄、旁敲侧击的方法提醒他们扬长避短、全面发展。二是对中等生情感教育要注重鼓励取得更大成绩。中等生一般占班级的70%。他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宜先稳定情绪,鼓励其进步,防止掉队。应以表扬为主,触动心灵、激发潜力,鼓励他们更上一层楼。三是对后进生情感教育要做好转化工作。后进生要么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少言少语,要么就是特别能捣乱,自卑感很强。教育谈话中要保护好他们脆弱的自尊心,耐心做好转化工作。
三、学生管理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原则
1尊重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尊重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尊重学生应该是有原则的尊重,而不是任意放纵,要对学生消极情感和不正确行为加以引导。在尊重他们个性的同时,要防止部分学生自私意识、虚荣心理、骄傲情绪等不良情绪发展。要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审视,能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意见,保持正常、良好的心态,在自我得到尊重的同时,也要学会尊重他人。
2信任与培养相结合的原则。信任在情感因素中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它要求师生双方坦诚相待,更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充分的肯定。在教育过程中,切忌出现两种走极端的现象:对优秀学生一味信任,对后进学生一味排斥和怀疑。在情感教育过程中,只有将信任与培养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信任的作用,从而赢得学生的信任。
3关心与严教相结合原则。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健康、生活加以关心、爱护,使学生感受到温暖,产生强烈的亲近感、信赖感。关心学生不等于放松要求,不等于溺爱、偏爱、包办代替。在关心他们的同时,要用严格的标准去规范他们的行为,用严格要求去督促他们进步。
4理解与批评相结合的原则。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对青年学生的情感教育靠简单说教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往往需要在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行更深层次的情感交流、探索,打开学生心扉,帮助他们愉快学习和生活。要学会理解学生所处的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以理解的态度、善意的批评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参考文献:
刑丽化浅谈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情感效应[J]咸宁学院学报,2006,(02)
如果你不想这样的话,你就自己处理好啊~~
找你聊天你就给他多留作业,因为关系不错,所以你要表现得处处对他关心,让他多写作业。
午餐时间去找你,难道他不吃饭吗?他要是午餐时间去找你,你就让他抽空去打扫教室的卫生。
经常让你帮忙的话,要看是帮什么忙了,该帮的帮,不该帮的你完全可以继续备你的课。
还依靠着你啊?这孩子单亲家庭的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