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 诗人表达了对门生怎样的态度和情感?

送门人欧阳秀才游江西 诗人表达了对门生怎样的态度和情感?,第1张

这是一首送别诗,作于1059年(嘉祐四年),作者五十八岁,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任国子监直讲,奉命编修《唐书》。欧阳秀才名欧阳辟,字晦夫,桂州灵川(今属广西)人,据苏轼跋此诗语,他此时二十五岁(见《东坡题跋》),曾和弟欧阳简从梅尧臣学诗。“秀才”本指才能优异的人,汉代以来曾作为荐举人员的科目之一,唐初设有“秀才”科,后废去。这里用作读书应举的士人的泛称。“江西”指宋代江南西路地区,在今江西省一带。

全诗分作两节。前四句先从对方着笔,写门人欧阳秀才即将启程出游。诗中用了两个比喻。首句的“客”即指在汴京作客的欧阳秀才。春风一吹,草木都开始萌芽,欧阳秀才心中也像草木发芽一样,产生了出游的愿望。“忽与春风动”点出时间。“忽”字、“动”字下得特别精当。春天的花草树木,往往头一天看还光秃秃的,第二天却忽然绽出颗颗新芽来了。“动”字不仅是说萌芽的发生,还指它在春风吹拂下不断成长;它一经萌芽,不久就要长出枝叶,开出鲜花。出游的念头也是如此,它一经产生,就不断滋长,变得愈来愈强烈。所以第三句用“又随”二字紧接转入下文。由荫芽而开花,花又被风吹落,飞向天空,欧阳秀才的心,又随着落花,飞向西江。“西江”指大江(长江)下游西段,也就是题中的“江西”。古典诗词写落花,常常带着感伤的情调,此诗写其飞举飘扬,却充满生机。“西江梦”指想象中即将开始的江西游历生活。梦境是变幻莫测、飘忽无定的;既可以梦见过去,也可以梦见未来。用“梦”形容游历生活,可以引起无穷联想:使人联想到欧阳秀才去江西后的行踪不定,生活的丰富多样、难以预测,使人联想到他醒里梦里对此日客居京中这段生活——包括作者这次送别在内——的回忆;既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包含着对过去的深长怀念,情致绵邈,意味无穷,造语之妙,已臻绝致。这四句比喻新颖贴切,把欧阳秀才游江西之事,完全变成生动的形象描绘,可见作者的才思和艺术创造力。

下面六句转到作者方面,正面写送别,仍然全用比喻。凤凰是传说中的神鸟,据说它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天下安宁,它才出现。诗中用它比喻欧阳秀才,是说他才华出众,非常人可比,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赞赏,同时也是希望他以后能为朝廷建功立业。“家无梧桐”既是诗人自谦,也是对门人的勉励,愿他振翅高飞,奋力进取。门人即将远行,作老师的对他将来的一切非常关心,下面两句就是对他的谆谆嘱咐。桂林指桂树林,传说桂树林是凤凰栖集之处。《天地运度经》说:“泰山北有桂树七十株……常有九色飞凤、宝光珠雀鸣集于此。”刘向《九叹》:“桂树列兮纷敷,吐紫华兮布条。实孔鸾兮所居,今其集兮惟鸮。”鸾为凤属。旧说乌能反哺。晋代束皙《补亡诗·南陔》:“嗷嗷林乌,受哺于子。”此诗即以“乌哺”指乌鸦,是凡鸟,借喻平庸之辈。屈原《楚辞·涉江》:“鸾鸟凤凰,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比喻贤士远离,小人窃位,可见凤凰乌鸦,品类不同,不能共处。此诗“凤巢”两句即暗用其意,是要欧阳秀才去江西以后,善自择居,慎于交友,不要同卑俗之人居处和往来;同时也是奖誉欧阳秀才,说他今后前程远大,绝非“乌哺”辈所能相比。这是作者的临别赠言。结尾紧接“桂林”,举酒相送,以功名相期,补足送别之意。《晋书·郤诜传》:“累迁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后因称科举及第为“折桂”。“无忘桂枝荣”,就是要欧阳秀才不要放弃科举;举酒相送既是送别,也是祝愿他异日科举及第,不负所学,施展平生的抱负。在科举时代,一般读书人要跻身仕列,只有应试及第一途,所以作者以此作结,郑重叮咛,表达了对门人的殷切期待。据《宋诗纪事》记载,在这次送别后的三十二年,欧阳辟中了1091年(元祐六年)进士,没有辜负老师的希望。1100年(元符三年),苏轼南迁过合浦(今属广东),见到欧阳辟,欧阳辟将珍藏的梅尧臣送他的这首诗给苏轼看。苏轼和欧阳辟同出于梅尧臣之门,并受知遇之恩。所以苏轼见此诗后,还写了一段很有情意的跋语。

1、表示小儿顽皮 憨态可掬2:《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表达诗人这样的情感诗中的情思,一言以蔽之:“怜”,即怜悯之情。前两句暗写“怜”,后两句明写“怜”,前后情思的脉络是由暗处流传到明处。首句从近处落笔,以“飒飒青枫”和“凄凄秋雨”这两个意象浓墨重彩地渲染怨别的氛围。生于初、盛之间的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到:“白云一片去悠悠,江风铺上不胜愁”。以白云起头暗喻着游子离家远游(青枫浦,暗指游子漂泊之地)之愁。而李攀龙在“青枫”之上增添了“飒飒”二字,更加重了离别怨仇的分量。“秋雨”是一个象征离愁的传统意象。柳永写《雨霖铃》曾巧妙地运用了“骤雨初歇”的意象。李攀龙在这里以“飒飒青枫”的意象迭加“凄凄秋雨”的意象,不能简单地视为“临摹”古人,而是应该看作是他在借鉴前人基础上的再创造。如果说首句的视点是“郡城”——顺德府治所(今河北省邢台市),那么,次句的视点则是“楚地”——江西古为楚地。次句随着“遥看”二字转换视角,展示的意象由近而远:楚天秋色,一片迷茫,可见,前两句不着一个“怜”字,但随着意象由近而远的转换,诗人怜悯逐客(吴国伦)之情便暗藏其中了。后两句以一问一答的流水对,自然流转地抒发了对诗友、逐客吴国伦的怜悯之情。第三句在怨愤中推出一个问句“谁向孤舟怜逐客?”其中“孤舟逐客”的意象着眼于近在咫尺的人与物;一个“怜”字,又直露出诗中的情感线索。尾句以拟喻性的意象对上句作出回应:“白云相送大江西”。句中的“白云”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白云一片去悠悠”有渊源,都是以“去悠悠”的“白云”比拟远离家乡的游子。而这拟喻性的“白云”不仅是指吴国伦,也不仅是指李攀龙,而是兼指李、吴二人。作如此观,就可见诗人与诗友、逐客吴国伦“相送相怜”之情流转在字里行间。我们还可以联系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看诗人与诗友吴国伦“相送相怜”情感的意义。嘉靖年间,作为首辅的严嵩献媚于明世宗,窃权贪污,排斥异己,陷害无辜。嘉靖三十二年(1153),兵部员外郎杨继盛揭发严嵩的“十大罪”和“五大奸”,严嵩便操纵刑部将杨继盛判处绞杀罪。两年后,杨继盛被“弃西市”。兵部给事中吴国伦也因为在杨继盛死后“假他事谪江西按察司知事”,成为诗中所说的“逐客”。此时,作为与吴国伦心心相印的诗友李攀龙送别忤逆权奸严嵩的吴国伦,一片怜悯之情油然而生。可见诗中一个“怜”字,所蕴藏的情感是多层次的,既有诗友之间的关切,又有对权奸的怨愤之情。

大意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不一会,乌云遮住 了月亮。只有远方的天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 前竟然落下几点雨。行人着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

注释

①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所见所闻。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了江南山乡夏夜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而贯彻全篇的却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的喜悦。作者善于抓住夏夜山乡的特点,又理解农民对丰收的热望,加上笔调轻快,语言优美,音节和谐,使人读了这首词仿佛临其境,馀味无穷。

表现夜行乡间的闲适和愉快的心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08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