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第一次为人父母所以也不懂如何教孩子,大家可以提一些建议吗?

自己第一次为人父母所以也不懂如何教孩子,大家可以提一些建议吗?,第1张

“积极的纪律是一种既不苛刻也不娇纵的方法。它以相互尊重与合作为基础,集善良与坚定为一体,以此为基石,在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各种生活能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互动方式主要有三种,最常见的是严厉和娇纵,而另一种很多父母都没能做到的方式是简·尼尔森博士倡导的积极管教。

其实要教孩子,首先需要学会的技能就是接纳孩子。我们应该知道,儿童的视角和思维方式与成人不同。他们从出生起就处于学习阶段,所以他们的好奇心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你明白这一点,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是可以接受的。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感受他们的感受,理解他们的行为,然后用成人思维做出相应的教学方法。

其次是言行一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做起来难。成年人的世界不同于儿童的世界。他们可以无忧无虑,但你不能,所以在孩子面前许下的承诺一定要兑现。这不仅是为了你,也是为了你的孩子。尊重是我们与他人交流的最基本前提。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所以我们应该教孩子如何尊重他人。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愿意和孩子交朋友。

一个不懂得尊重别人的孩子,往往是自私鲁莽的,很容易被别人排挤,这也会对他们的社交能力产生负面影响。以前以为自己是家长,总是自己说了算。当一个孩子做错事时,他总是对我大喊大叫一会儿。没想到起了很大的作用,孩子也学会了大声吼我。我说她,她反驳道,是从你那里学来的。

慢慢地,我意识到我错了。当孩子又错了,我坐下来和她亲切地讨论。当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表示以后会改正时,我适时鼓励她,效果不错。孩子们变得听话了。孩子的一生还很长,有些能力是慢慢被发现的,要到一定时间才能被发现,所以不要放弃!相信孩子们!我们的孩子是最棒的!

第一、态度上就是父母在平时与孩子的沟通,不要以势压人、太强势,而要循序渐进,以理服人的态度和他交朋友,并且保持良好的情绪,营造和谐的沟通氛围,这样才能达到目的。

第二、方法上就是不爱学习属于孩子的问题,可以把问题归还给孩子,让孩子自己想想合理的解决办法,父母从中要找出原因,不是父母强迫、强烈的去要求什么。

有几个方法供大家参考:

1、要观察孩子是否已经有很长时间不和父母进行语言沟通了,学校或者生活发生的事情以及他的情绪有没有和父母沟通过,如果是沟通的问题,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纠结的地方,比如这道题不通或学校里情绪不好,和同学们有点矛盾,父母要和他去沟通,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引起的,找出原因对症下药。

2、孩子不爱学习,试着和孩子沟通以后,看看孩子自己能不能够解决,如果他愿意自己解决问题要多鼓励,父母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交朋友,一起商讨解决的办法,这样以后问题就逐渐解决了。

3、孩子有一点成绩一定要多鼓励、多表扬,尤其上学期间的孩子属于青春期发育或者是情绪变化比较敏锐的期间,外界周围的环境以及生活所接触的事情对他都是新鲜的、陌生的或者是难题。

孩子厌学的起因是?

学生学习情感淡漠,缺乏兴趣

造成学生学习情感淡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学习时间长,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其次,教师教法陈旧、缺乏沟通技巧、师生情感不良。中小学生学科情感的产生, 学生学习往往源于他们对学科教师的情感。一个老师德高望重, 从自然威信到学识水平、治学态度、教育教学能力等各个方面, 赢得了学生的爱戴,他们必然对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抱有浓厚的兴趣。相反,师生情感不良,学生对教师没有好感,他们就会不喜欢这位老师,由此发生情感迁移, 孩子们很可能就不喜欢这位老师所教授的学科了。学生长时间不喜欢某一学科的学习,很难说不产生厌学情绪。

孩子厌学的起因是?

学生意志薄弱,耐挫力差

许多学生虽然主观上有学习的愿望,但学习毕竟是一项艰苦的事情,需要一定的时间及毅力,目前的中小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宠儿,生活中的任何困难几乎都是父母帮助解决。因此很多学生坚持性差,意志薄弱。一旦碰到困难便打退堂鼓,因为恐惧挫折就害怕去学、去动脑,长期下去,便产生厌学情绪。

学习本身的局限性

学习是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付出很大的心智努力。而这种需要心智努力的事情,都伴随高度的精神紧张,久而久之必然会产生心理疲倦感。同时,学习也是一个长时间的周期,并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无论进行什么性质的工作,时间长了,都会多多少少的令人产生厌倦情绪,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持续努力学习十几年,甚至更长。所以,学习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就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倦,从而导致厌学。

学生学习动机不足或不明确

在心理学中,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中学生动机不足或不明确的现象极为严重。其原因有:一、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社会不良风气也走进了学校,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二、家庭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受到家长及社会上“脑体倒挂”现象的影响,误认为知识不重要,花钱读书不合算,认为知识够用,不如早点参加工作或经商赚钱好。三、学生本身对为什么学习不明确。学习是为了应付家长或者只是有书读就可以,而没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来自各个方面的消极评价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在学习过程中需一要不断鼓励和被肯定,尤其是中学生还处在心理发展的不成熟阶段,更需要来自各个方面的积极评价,而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得到的少之又少,而消极的评价正是造成学生厌学的不容忽视的原因。

评判一个人的健康状况,那必然是要从两方面入手:身体和心理。

身体上,四肢健全,器官完好,心理上,积极阳光,乐观向上。随着心理健康问题现在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正视和关注,很多父母也开始注意孩子的心理发育情况。

孩子的生理要发育,心理也要发育,生理发育体现在孩子长高、长胖、身体各系统器官的成熟上,这些都是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

可孩子的心理发育却体现得没有那么明显,其状况相对来说家长不易察觉、掌握。

像孩子情绪不稳、自信心不高,那往往都是孩子出现了"心理营养不良"。

我的同事莉莉和她的老公由于工作原因长期分居两地,她在大都市,他在家乡小县城。

她的孩子也是因为要上学就一直放在县城由老公和婆婆照顾。今年放假莉莉回家看看,发现自己的女儿已经完全不认识自己了,一直躲着自己,不跟自己交流。

她老公趁这次机会跟莉莉商量说让她能不能尽量回家乡找工作,女儿现在已经有自己好像没有妈妈,和别的小朋友不一样的错觉了

在学校里老师也总是反映女儿闷闷不乐、情绪低迷,不愿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交流。

孩子现在还小,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陪伴,父母的缺位,势必会对孩子的心理发育和性格成长造成影响。

莉莉自己也是很犹豫,现在的工资至少比县城的工作的工资高三倍,真是应了那句"拿起生活放下你",让莉莉进退两难。

孩童时的父母陪伴有多重要?

法国著名作家莫罗阿在《人生五大难题》一书中提到:" 对于婴孩,母亲无异于神明。她是婴儿整个快乐整个生活源泉。"

为了孩子的身心发育,补充身体营养可以给孩子吃营养餐、营养补充品,鸡鱼肉蛋奶样样不少,可孩子的心理营养要如何补充呢?

父母的爱和陪伴,也是孩子仅有的心理营养来源。

1陪伴是安全感

父母的爱通过陪伴孩子、与孩子亲密接触、跟孩子进行深层交流来传达。孩子和父母待在一起,他会获得一种安全感

父母间所营造出来的良好氛围会给孩子创造一个美好、平和、安宁的世界,让孩子沉浸其中、放松下来。

与孩子待在一起,抚摸、拥抱孩子,会让孩子感受到来自于父母的爱,他会知道他是被爱的,就会产生舒服、愉悦的感觉。

父母的怀抱永远是最温暖的、最令人感觉到安全的避风港湾。

2陪伴过程是亲子关系的建立过程

父母陪伴在孩子左右,与孩子玩耍、交流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亲密亲子关系建立的过程。

父母成为了孩子的依靠,也是孩子最信任的人。

父母与子女不再单单依靠血缘关系维系,长时间的相处陪伴所建立起来的情感纽带成为了亲子间最牢固的羁绊,感情必然是处出来的,是时间的堆叠下沉淀起来的。

父母与孩子相处时间越久,孩子就会对父母越熟悉,亲子间产生的依恋关系,会让孩子更加愿意与家长交流。

在父母面前更加大大方方地展示自己。坦诚相待,也为之后的亲子沟通减少了很多阻碍。

3陪伴是力量

父母的陪伴是给孩子成长的勇气和力量。

任何一个人都不会讨厌赞美、鼓励,特别是当你正在很努力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有人在你的旁边陪着你,给你加油打气,那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啊。

小孩子学说话、学走路、学写字……,每一次学习都是新的开始,父母陪着他一步步学习、鼓励着他、注视着他。

他便更想证明给父母看,脑子里也会产生拼一拼、搏一搏的想法,一鼓作气的勇气瞬间被激发。

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往往也是缺少安全感、缺少自信心、缺少勇气,与父母之间的情感淡漠、亲子关系一般。

他们会变得更像刺猬一样,紧紧把自己蜷缩成一团,不愿交流和展示,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心里营养不良"的表现中的一部分。

心理学家认为,如果一个人在婴幼儿时期得到的心理营养不充分,长大后他就可能表现出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不良和行为偏差等状态。

而这些方面也会或多或少影响到他们日后两性关系的发展。

如何给孩子补充心理营养?

1、陪伴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关于陪伴有多重要,上文已经叙述的足够清楚了。

如此讲述陪伴的重要性,也就是说陪伴是孩子心理营养的主要来源,是排在第一位的营养组成部分。

陪伴是给孩子的安全感,是给孩子的力量和勇气,是与孩子建立情感的过程。

孩子饿了要喂奶,拉了尿了要换尿布,哭了要哄,笑了要逗,爸爸妈妈轻轻拍在孩子后背的大手是孩子的世界。

用自己的脸蹭一蹭孩子的脸,肌肤贴近,呼吸相合,感受生命的悸动。摸一摸孩子,抱一抱孩子,给孩子足够多的营养养分。

2、父母良好的情绪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在看孩子的时候,孩子也在看你,孩子是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父母、模仿父母的

父母的情绪失控、大吼大叫会对孩子造成不可磨灭的心理伤害。所以为了孩子,请你保持平和的心态,有天大的事情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发火、抱怨。

孩子是最能感知父母的心情状态的,父母的良好情绪是抚平孩子心灵的一剂营养补充,给孩子心灵的慰藉。

父母之间的良好关系,父母双方的良好情绪,都会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原生家庭氛围,给予孩子幸福感和安全感。

维斯冠说:"父母和子女,是彼此赠与的最佳礼物"。

总而言之,来源于原生家庭的爱就是孩子的心理营养来源,父母的爱又主要通过陪伴等方式表达。

爱不足、陪伴不够,孩子心理营养不良。为了孩子的成长健康,父母也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补充爱的滋养,让孩子学会爱与被爱的能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092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