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情感经典语录大全|佛教经典语录

佛教情感经典语录大全|佛教经典语录,第1张

  佛教源远流长,经典浩若渊海,这要看你如何去领悟其中的情感。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佛教情感经典语录,希望你喜欢。

  佛教情感经典语录

1) 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法,总在心源。

2) 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3) 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4) 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

5) 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6) 无量善事,菩提道业,因一事增,谓不放逸。

7)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8) 别人永远对,我永远错,这样子比较没烦恼。

9)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故。

10) 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佛教情感经典句子语录

1) 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2) 现定见闻觉知是法,法离见闻觉知,非达法也。

3) 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4) 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5) 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缘到处闲。

6) 我们确实有如是的优点,但也要隐藏几分,这个叫做涵养。

7) 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8)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9) 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10) 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

11) 诚实的面对你内心的矛盾和污点,不要欺骗你自己。

12) 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13) 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14) 真心空寂,无所不遍。

15)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16) 常当勤心忏,无始一切罪。诸障若消灭,佛境便现前。

17) 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

18) 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19) 自性发时,业识来空。

20) 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佛教情感说说语录

1) 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

2) 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3) 前生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4) 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缚。

5) 自性发时,业识来空。

6) 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

7) 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平稳。

8) 能常省察,则一句亦有余,不能省察,纵将一大藏经用完也无用处。

9) 无明不过是本性中缘起之幻相。

10) 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11) 如是静虑,一切有情,发心非难,常时不懈,能成就者,是则为难。

12) 但于一切一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

13) 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14) 依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之本本乎无住,若能彻住则万法一如。

15) 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16) 佛本是心自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17) 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学佛。

18)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19) 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

20)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21)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故。

22) 邪正烦恼,同一性空,分别假相,妙心现影。

23) 求趣无上菩提者,要净自心,福田方净。

24) 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来即非,盖生即无生也。

25) 无量善事,菩提道业,因一事增,谓不放逸。

26) 世间为何多苦恼佛曰:只因不识自我。

27) 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28) 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29) 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30) 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会成为夫妻,除了爱情,也需要缘份。在世间寻寻觅觅,怎么会遇到他?是否在冥冥之中,姻缘天已注定?不仅众生迷惑,连学佛人也一样迷惑。

  以佛教的观点,爱情本质上是‘愿力’和‘业力’的结合。所谓‘愿力’,是主动积极的力量,源自内心的‘意愿’;所谓‘业力’是被动不自主的力量,也是源自内心,但却是‘不愿’。两者力量会促使爱情的发生。(当然世间角度,会有各种理由,如温柔体贴,美丽大方,善解人意,家境富裕等)。

  就‘愿力’来说,如一对夫妻感情本来很恩爱,更希望来生续为夫妻,故在佛前发愿,希望来生再为夫妻,甚至生生世世都为夫妻,永不分离,这种愿力,将来时机成熟后就会发生(不管人变成什么模样)。或者今生相爱至深,因战乱或家庭反对,以致今生无缘的男女情人,两人相互约定,希望下辈子再来成为夫妻。因为彼此都惦记这个约定,故在轮回中两人再次相遇,会有似曾相识的熟悉感,甚至很快便决定共渡一生。

  另外一种情况,因受到对方的恩惠,无以回报,如生病被救活,或者帮忙偿还债务,或者救回爹娘至亲,故愿意来生做牛做马回报,所以因为感恩报恩的心愿,来生可能成为妻子侍候,心甘情愿,毫无怨言,这种‘愿力’经过多生多世之后,仍会发生。

  就‘业力’来说,如一个人欠下巨债,无以偿还,虽然今生至死都没有还清债务(有些人还故意拒还),然后就有一股力量,在未来世发生作用。如果是成为夫妻的情况,先生(太太)便有一种无奈,为何太太(先生)老是折磨他呢?他一点办法也没有,只有痛苦往肚吞,承受这样压力,两个就成了怨偶。

  又如果在过去生本来为夫妻,先生曾遗弃太太(如另结新欢,或恶意遗弃,或出家隐居)造成太太的怨怼,于是业力的牵引下,今生他便可能遭另一半的遗弃(或者被折磨,以了宿债),这种‘业力’,不管天涯海角,时空转变,不管变成什么样子,还是会发生。

  由于愿力和业力的相互作用,加上两个的习性、家庭、教育、观念等不同,并且还和其他人的牵扯,交错复杂。构成了时间的爱情。

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细分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您问的“深爱却无法得到的情感”,就是其中的求不得苦。即使如愿求得情感,也无非是爱别离苦的前提,将遭受生离和死别的痛苦。因此,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要离苦得乐,不求,就远离了求不得苦。

单从因缘的角度看,这种求不得的情感,其因是您前世曾辜负过他或她的深情,如是因,如是果,在佛学中常被称为“情债”。想从中解脱,有个方法,就是诵经诵咒或念佛回向给前世的那个,愿他与您解怨,放下情执,早日觉悟。也回向自己业障消除、福慧增长、放下情执。如此修行一段时间,就会从情执中解脱出来,如获新生。

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种感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据大智度论卷二记载,系指凡夫对异性所具有之六种欲望:色欲、形貌欲、威仪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或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欲。今所用‘七情六欲’一语,即套用佛典中之‘六欲’,泛指人之情绪、欲望等

何谓七情?《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中医理论稍有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那么,什么是六欲呢?《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现代人似乎更喜欢笼统地提“七情六欲”,而不把七情六欲作具体的区分。有一首流行歌曲,歌名就叫“七情六欲”,歌词记不太清楚了,但有几句印象很深,说什么“醉了吧反正清醒更断肠”,“陪你走过一段七情六欲全都品尝/爱你的苦不要你扛泪不要你挡/七情六欲打翻/笑着哭哭着笑去想你的模样 ……”具体哪七情六欲歌者虽然没有说清楚,但却把现代青年失恋后醉生梦死的心态和感觉唱得淋漓尽致、死去活来了。

说到这里,情与欲似乎已经得到了统一。也就是说,情与欲是不能分开的,没有情哪来的欲?没有欲又哪来的情?没有情,没有欲,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儿女情长,没有悲欢离合,这样的人不是尼姑、和尚,就是神仙、鬼怪了。

由此观之,七情六欲是人类基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动态,是人性基础的基础,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是人间生活的最基本色调。但人与人并不一样,七情六欲的表现也就有五花八门,正所谓七情六欲人人有,千差万别各不同。正因为如此,如何表现人的七情六欲,就成了文学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和气象万千的话题。

所谓婚外情,自然是正常婚姻关系存在期间之外的男女关系,这里需要分析两个问题,一是社会生活中的情感爱恋关系,二是男女两性之间的性关系。

第一类问题上,佛法而言,是无因不成果,有果必有因,需要很多理性的分析,知道“缘起”,把握正见,控制自我的贪嗔痴慢,要做到如理作意,维护好正常的社会关系。婚姻是基于彼此尊重、理解、和谐基础上的两性共同生活,也是人类得以延续种族、组织家庭和社会的必要关系,佛法中讲六和敬,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其实并不限于僧团,也一样可以放之于家庭和社会。家庭中丈夫有丈夫的责任、妻子有妻子的义务,在《善生经》中有很多叙述。这里需要说的是,婚外情无论有多少理由,当面对新的情感时都需要重新看待自己的过去,行为和责任是否有问题,不要第一时间去把责任推给对方。情感的破裂是假象,自我的无明才是真实,如果不修正自己,即使离而再婚也一样会在今后出问题,但如果自我重新得到清醒的理智认识和分析,一切关系都可以重新调和,把不必要出现的外情排除在外。

爱情是前世更是今世的因、缘、果的表现,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过于贪爱而沉迷则会产生烦恼,需要有一定的度,在种种无明烦恼的驱动下我们会因为执著的爱而丧失自我的本性,结果会做很多错事;婚姻家庭更是前世乃至今生的因、缘、果的完成,我们更应该珍惜和维护,家庭和婚姻是我们完成自己对自己、自己对他人、自己对社会的一种责任,也是我们能否以正确的思维来解释生活而不是脱离生活的表现。家人应该彼此关爱和帮助,不能只顾自己的事业和情感而孤立另一方,所以无论婚外情如何发生,婚姻双方都应该深刻反省自身的问题,真正找到问题所在,而不是仅仅看到已发生的现象。

就第二类问题而说,佛法强调不能邪*,也就是有婚姻的人,不能出现非婚关系之外的种种不可取、不正当的两性关系。邪*有邪*的果报,既伤人又害己,全是感受上的维持而无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如果纯属从陷入情欲而达到家庭关系的分裂,那将承受很多苦报,有现实的也有来生轮回中的,同时这样的关系而重组家庭或者放弃家庭,也一定得不到幸福。所以做人做事一定要有个度,不能沉迷失去理智。

婚外情多是因为自我妄念下对种种欲望(情、财、权利等)的贪执不舍,是自己无明下的产物,是贪、痴、嗔、慢等等生活态度下的结果。如果有情,也需要先考虑是否与已有的家庭生活有冲突,不能只图自己的快乐而忽略自己应承担的家庭责任,再者也需要考虑为什么与现在的家庭不能融合,想想如何做好沟通和爱护。所谓发乎情止乎礼,需要懂得节制和法度,知道取舍。

不断情根 难出轮回 众生的凡情是颠倒的,错误的,这是站在佛菩萨的境界上说的,佛菩萨怜泯我们。真正修行佛法的人是必然要断了这颠倒的凡夫之情而将之转变成伟大的慈悲心,外熄诸缘 内心无喘 心如墙壁 始可入道哦,情根难断。所以大部分都逃避这个问题,可以慢慢用禅修白骨观,念佛持咒增加定力慢慢转化,要明白的问清自己对此情欲是否能真正放得下,若真放下了,在那里修行都一样,若放不下那就老实念佛持咒慢慢熏习转化,种他生成佛之因了,现世感情方面,随缘了业就是了。不要强求。若是讲到爱情,那是世间事,本和佛法没有多大挂钩,佛法是出离三界证涅槃果,欲涅槃,必断此欲望。世俗多借用佛学名词来讲解爱情观,什么三世因果了,宿世前缘了。有缘无缘了。等等。本是想让众生不要执著,未想众生越执越深。世俗的爱情嘛,我的观点是,喜欢就追嘛。有缘分就会在一起,自己尽量争取。一切积极点。若实在无缘该放下要当下放下,不要让痛苦追随自己。把星云大师的佛教爱情观贴给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学佛人要记住,佛菩萨永远不会遗弃每一位众生,多是众生自生障心,不愿佛菩萨救渡,是看就算地狱众生还有地藏菩萨救渡即知! 星云大师谈佛教的爱情观一般人对于这个,总觉得很好奇;因为,大家以为只有男女的情爱才叫做“谈情说爱”。其实,不一定只有男女或男男之间的情爱才叫做爱情,父子、母女之间的亲情,朋友之间的友情,同胞之间的袍泽之情都是情爱。

  

爱的世界很广阔,我们不但爱人类社会,譬如爱父母、爱朋友、爱国家……;我们也爱植物,比如陶渊明爱菊花,周敦颐爱莲花等;还有人喜欢动物,养猫、养狗、赛鸽;甚至有人喜欢矿物,收集各种奇石异物作为赏玩;更有人集邮、集火柴盒。爱慕有情众生固然是一种情爱,喜爱无情的草木也是情爱。

  

常常听到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人类从何处而来的?”佛经里面便告诉我们:“人是从爱中来的!”经上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又称我们人类是“有情众生”,可知人是有情感有情爱的生命。爱,是生命的根源。

  

有的爱是属于“染污”的爱,有的爱属于“纯洁”的爱,有的爱是“占有”的爱,有的爱是“奉献”的爱。“爱”究竟像什么呢?从坏的方面说,爱如绳子,会束缚住我们,使我们的身心不得自由;爱似枷锁,会困锁住我们,使我们片刻不得安宁;爱有时如盲者,陷身黑暗之中而浑然不知;爱又像刀口上的糖蜜,为了贪尝那一点点甜味,而可能有破舌丧命的危险;爱更像苦海,“所爱河千尺浪,苦海万重波”,它可以使我们在苦海里倾覆灭顶。

  

从好的方面讲,爱是牺牲、是奉献,爱是鼓励、是慈悲。对大众而言,总希望被人所爱,喜欢获得别人的感情。但是有一些人,他们则喜欢发挥自己的爱心,去爱社会上的大众。可是,爱,有时候是很容易出问题,因为“爱”与“恨”是对难兄难弟,几乎是形影不离的。爱得不好,会成为恨,因为社会上一般人所讲的爱,往往仅限于男欢女爱,而不能进一步将爱扩充为民胞物与的襟怀,将爱升华为爱护一切众生的慈悲。今天,我想分四个层次来跟各位讲人间的情爱。一.人间凡夫的情爱

   

所谓凡夫的情爱,往往是狭隘的、有限的,凡夫的情爱是占有的、有相的。人间凡夫的情爱,有时候会产生许多的问题,归纳其原因,大概有下面几种。

   (一)爱的对象不对

  

看到自己喜欢的人,动起爱慕的念头,是人之常情,但是爱慕的对象不当时,不但不能增加幸福,反而凭添烦恼。譬如对方已经使君有妇、名花有主,还苦苦追求,只有造成悲剧。况且感情是双方面的事,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是无法勉强的。用情的程度也应该当浅则浅,当深则深,如果陷溺太过,难免会遭致没顶的结果。

  

(二)爱的观念不对

  

有的人以为家财万贯便能买到别人的情爱,有的人以为身分不相称、门户不相当便不能交往,这些都是错误的观念。拿男女情爱的例子来说:像过去的婚姻,一定要有多少聘金才能来作媒,才能谈论婚嫁;或者在谈情说爱的时候,总考虑到对方的身份、家世、品貌、学历、职业,列出许多条件来。像这种有条件的爱,已经成为一种物质层次的爱,而不是真正的爱情,因为真正的爱是不讲求条件,完全付出的。

  

(三)爱的方法不对

  

有的人以为可以三妻四妾、金屋藏娇,享尽齐人之福,这是个人享乐的私爱。有的人对于心爱的人,纵然有错失,也不加以指正,而自己讨厌的人则百般加以挑剔,眼睛彷佛蒙上了一层阴翳,不能明白地看清对方的真正面目。因此有人说:爱情是盲目的。我们应该有“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善”的认识,才能真正发挥爱的功用。

  

过去有一则警人的故事:有一个富翁非常宠爱他那独生子,舍不得让孩子吃半分苦,衣服是服侍者穿的,饭是一勺勺喂着吃的,像这样一直娇生惯养到三十岁,这孩子要什么有什么,一切都不劳动手,什么事都不做。一天,富翁过五十大寿,特意请了一个星象家来算命,这一算,才知道富翁阳寿是八十岁,而儿子只能活到六十二岁,这下糟糕了,富翁还来不及替儿子伤心,儿子已经呼天抢地的哭起来了:爸爸呀!你只能活到八十岁,那时我才六十岁,还有好几年要活;那时你已经到棺材里睡觉了,谁来养活我呀?我怎么穿衣服吃饭呀?’

  

父母错误的溺爱,反而害了子女一生;父母鼓励的爱,却能给予子女莫大的力量,对人生做出正确的抉择。二十几年前,现在在西来寺住持的慈庄法师决定出家的时候,她的父母一面流泪一面含着微笑看她完成剃度。为什么她的父母会悲喜交加、又哭又笑呢?晶莹的泪珠之后,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在当今的佛教界,有很多大学生发心出家,知识青年献身佛教已经不算稀有的事了。但是在二十多年前,台湾佛教界风气尚且闭塞未开的时候,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青年投身到佛教里,的确是很难的。她的父母对他有骨肉父子的感情,希望子女永远能承欢自己的膝下,但是他们之间更有道情法爱。做父母的,在微笑与眼泪之间,别有一番深刻的意义。

  

其实,佛教并不反对正当的男女之爱、夫妻之情的。只是,现在社会上一些男女青年谈恋爱,已经成了胡乱之爱——从可贵的男女之爱演变成惹事生非的乱爱,这种现象是很不好的。

  

有人说,情爱一场,在法国是一出喜剧,在英国是一出悲剧,在意大利则是一出歌剧,如果在美国,现在的情爱已成为一场闹剧。而情爱如果在我们中国,以我从旁观察,则是一场丑剧。

  

为什么我们现代社会的情爱是一场丑剧呢?大家从报纸上可以看到许多怵目惊心的报导,情爱的结果不是毁容就是伤害等,制造了很多骇人听闻的丑陋事端。我看到这许多丑陋的事情发生了,总不禁慨叹:唉!众生实在不懂得情爱。

  

所谓情爱,我们姑且不必讲到牺牲、奉献,但至少在情爱里面彼此不能伤害到对方。《战国策》里,乐毅说了句话:“君子绝交,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絜其名。”一个君子,如果与人绝交了,不说对方的坏话;忠贞之臣离开了国家,亦不解释自己的高洁之名。同样地,有情人能成眷属,固然很好,如果不能,也要像君子一样,好聚好散,不必翻脸成仇。一旦情感破裂了,彼此和和气气地离开,怎么忍心把自己过去曾经一度那么热爱过的人,憎恨地丑化他、伤害他,甚至摧残他,这又是何苦呢?

  

有人说,青年人谈爱情的时候,爱情是挂在嘴上,说说而已;中年人谈爱情的时候,爱情在身上、在手上;老年人谈爱情的时候,爱情是放在心上,刻骨铭心。由此可知,对爱的体会是随着年岁的增加而日趋成熟的。一般说来,凡夫的情爱是从红颜到白发,从花开到花谢,比较贪恋于男女之欢。如果情爱能够随着我们人格的递增而日益提升,随着道德的长进而日臻纯净,那么凡夫的情爱也会愈来愈升华,从爱自己,乃至自己的父母眷属,进而爱世界人类。

娑婆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即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众生皆有爱离别苦,感情会使众生产生很多烦恼,众生贪爱情欲而成为生死轮回之因,得不到解脱,也是佛家的障道因缘,故欲出离生死苦海,必须断尽爱欲……

当然,我都对众生,也不是说断情欲就是让我们不孝敬父母,和父母断绝关系,都去离婚,也不交朋友,而是让我们缘来不拒,缘去不留,不执着。当然出家人要断*欲,是不能谈婚论嫁的……我们将我们对父母,对儿女,对朋友的感情转化为对众生的慈悲心……

我不和你结夫妻的缘,但我与你允同修梵行的诺。我若得遇明师,必记挂你还在红尘漂泊。我若得度,必来度你。

――大迦叶的告别

这是迦叶尊者告别他的妻子妙贤前去修道寻求解脱时对妻子的承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101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