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维罗纳,罗密欧与朱丽叶不是个爱情故事

在维罗纳,罗密欧与朱丽叶不是个爱情故事,第1张

从前,我认为罗密欧与朱丽叶不是一个爱情故事;后来我发现,它甚至不是一个悲剧,而是一个寄托着作者那现实中无法实现的近乎天真的希望的喜剧故事,所谓中间有虐结局HE 。如果要再补充一句,或许从某个角度来说,罗密欧与朱丽叶不是个悲剧,现实才是。

我对罗密欧朱丽叶这个故事的不待见源远流长、旷日持久、历久弥新。

论男主的吸引力比不上呼啸山庄,论女主的吸引力比不上乱世佳人,论狗血的吸引力比不上荆棘鸟,至于论剧情—— 如此俗套而近乎烂大街的悲剧爱情老梗和几乎没有拓展、深化、添加其他任何领域内容的故事情节 …在没有看过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之前,这个爱情故事在我心里的地位仅高于我的万年吐槽对象 ——简爱。

最初,我就是怀着这样一个想法,打开了罗朱的音乐剧。

一直到今天,开场曲Vérone (维罗纳)都是罗朱里我最喜欢的一首,且常年位列我的歌单前几名。歌曲本身的大气磅礴而富有美感是无需赘述的,即使隔着语言的鸿沟也不曾减弱分毫。我永远都记得第一次我在几乎没有任何心理期待的情况下听到它,惊为天人。虽然我的法语水平远不足以让我听懂歌词,而我甚至一开始也没有去看字幕 —— 音乐原本是可以跨越语言和国界的,我聆听亲王的歌唱就如同聆听钢琴、提琴、手风琴等等一样,情感的共鸣不再需要翻译这个媒介。然后我很快就意识到, Vérone 所传递出来的情感和观念,是远不同于我一贯对罗朱这个故事的基本印象的,它更为博大,也更为深刻。

亲王在卡普莱和蒙太古的打斗中出场,唱着"Bienvenue à Vérone(欢迎来到维罗纳) …Bien sur ici,c’ est comme ailleurs Les hommes ne sont ni pires ni meilleurs( 这儿与别处没两样,凡人不好也不坏 ) Ici le venin de la haine coule dans nos vies comme dans nos veines ( 在这里,仇恨像毒液一样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 )…C’est comme un paradis sur terre Mais nos ames elles sont en enfor ( 这里看似人间天堂,灵魂却在地狱蛮荒 )"。而在音乐剧罗朱里,Vérone 在思想表达上是具有定鼎一般的作用的。

开场曲后,剧情并没有急于走向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而是由卡普莱夫人与蒙太古夫人一起为我们演唱了一曲La haine (仇恨)。这是一首看名字就知道大概在说些什么的歌曲:"神,俯视一切吧,看看我们,看看你们自己,从我们屋里曳出一种毒气,它叫做恨、恨 …我坦言,我憎恶你们的所作所为,为何此城中人如此热爱仇恨… 以父之名,以子之名,恨、恨,逼迫我们做你们的同路人 …恨在你们的灵魂中作祟,为何不听听女人的心声"。与这首歌感情有相通之处的还有后面罗密欧独唱的一首Jai peur (我害怕),前者以愤怒而直接的表达方式,后者则是相对委婉配以优美的唱腔。

它们与开场曲一起,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仇恨的世界。这种仇恨不知所起,仿佛是流淌在血液里的;人们厌恶、畏惧这种仇恨,却又不得不为之束缚,挣脱不出它的牢笼。

在经过开场两首歌曲的定基调和感情铺垫后,罗朱开始走剧情。罗密欧与朱丽叶合唱的Un jour (一天)表达了对于真爱的向往和追求,接着炮灰帕里斯就来卡普莱家求婚了。在这几首歌里,创作者给我们展现了 那个社会普遍的婚恋观念:择偶标准(帕里斯拥有的金钱、权势等),女子附属于男子必须服从父亲(卡普莱夫人一方面作为受害者一方面又在继续向自己的女儿灌输这一观念),女子需要出嫁才能幸福而婚姻本身是一件与爱情无关的事情(悉心照顾朱丽叶的奶娘的部分),女主朱丽叶对自己掌握人生自主权的追求和"婚姻与爱情两个都想要"的抗争夹杂在其中,与前面的 Un jour呼应。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卡普莱伯爵以年龄为由暂时婉拒了帕里斯伯爵的求婚后,接下来的却并不是顺理成章的罗朱相遇,而是一首看似跟核心剧情没有任何关联的歌曲。

Les rois du monde(世界之王)几乎可以算罗朱里传唱度最广的一首歌曲,也是安可每次都会出现的保留曲目。它由罗密欧和他的两个朋友一起演唱,主要表达了对权威的不屑和追求自由、享受生命的积极和快乐。" Nous on fait l’amour on vit la vie (我们做爱,体悟生命) Jour après jour nuit après nuit(夜夜笙歌,流年过去) A quoi ça sert d’ être sur la terre (跪在地上,又有什么关系)Si c’ est pour faire nos vies à genoux(那是为了膝盖,运动的生理)"

我觉得这是一首任何人听到都会无法控制住被感染的歌曲,里面的情感积极、直接而炽烈, 这可能寄托着 Gerald甚至是莎士比亚对笔下人物和现实生命的希冀,无比美好而近乎不可能实现 。我觉得将它放在罗朱相遇故事正式开始之前,和前面的 Un jour 以及朱丽叶对包办婚姻的抗拒和爱情的追求一样, 更多的表现的是对生命的热爱和自由的追求。而我认为这种情感延续进并贯穿了后面的所有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并不仅仅是两个人和一份真爱,而是两个拥有一样信念的人对于自由人生的追求。

而与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外一个人——朱丽叶的表哥提博尔特。从传统意义上来说,他可以算是这部剧里的典型反派了。但他悲剧人生的根源却并不是他自己" 我是仇恨和耻辱的孩子 /他们蒙蔽了我的双眼/然后告诉我 /别人都想要战争/你也必须要 "这是他自白歌曲里的句子,于是反派的可恨在瞬间变得没有那么可恨了。

与提博尔特类似的还有剧里的潜在反派——卡普莱伯爵 。作为丈夫,他不爱他的妻子;作为父亲,他包办女儿的人生。但他却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坏人。在他独唱的 Avoir une fille(有一个女儿)里,一个父亲对于女儿的拳拳爱意溢于言表,他渴望保护女儿而不希望女儿因为婚姻走上悲剧的人生。在这首歌的最后," 有一个女儿/ 像是犯了一种罪/罪犯就是受害者 "。

没有人不向往自由、平等和美好,只是这个充满着仇恨、约束和不公的世界没有给他们机会 。在全剧悲剧的关键转折点—— 提博尔特和罗密欧的朋友茂丘西奥的争斗中,以茂丘西奥为领唱,台上的所有演员和舞者一起合唱" Vivre !Libre!Vivre !Libre ! Vivre !Libre !"自由!生存!

"生存,我们都想要或者/没有仇恨,没有厮杀 /生存,相谈,互相尊重乃至相亲相爱"

我第一次看这部剧的时候感动于作品的强大表现力和格局,但随即震惊于在这首曲子后提博尔特杀了茂丘西奥,而向往并坚守着自由和规则的罗密欧为了报仇杀了提博尔特。

没有什么比在自由和生存的口号下自相残杀更为悲剧而讽刺的了。每个人物内心深处都怀着善意和对真情或自由的渴望,但表现出来的却往往是痛苦或是暴戾。就像是一群人被丢进了一个程序错乱的世界,不受控制的在痛苦中彼此折磨和残杀。

在这个由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串起来的故事里,我们能看到形态各异的社会众生相。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代表着所有人内心深处最纯粹、美好而坚决的向往和追求, 在这个充满着束缚和仇恨的世界里,在这个人人都想挣脱桎梏却又深感牢笼的世界里,殉情其实更像是一种对无法掌控自己人生的反抗—— 也就是,不自由,毋宁死。

我很喜欢音乐剧罗朱的另一个名字——维罗纳的孩子们。事实上我认为这个名字才是更加契合这版罗朱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这个名字带有着一种神对深受仇恨束缚反噬的子民的爱护与怜悯。 剧中有两个仿佛开了上帝视角的角色 ——智慧而博爱的神父,和全剧没唱一句却无处不在的死神。神父作为西方世界里人类与上帝沟通的纽带,一直在试图化解仇恨——是他在一开始就帮助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对新人,也是他在最后向众人讲述了这个故事,让蒙太古和卡普莱在愧疚、后悔和悲痛中握手言和。 而死神则是真正拥有着上帝视角,她默默的注视着人类,看着人们自相残杀;甚至在最后神父的送信人来到的时候,她拦住了他没有让他去追收到了错误消息赶回维罗纳的罗密欧 ——在这个充斥着仇恨的世界,悲剧早已铸下。

想到这里,我早已不认为这版罗朱讲的就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个人的故事了。事实上,剧中有大量的歌曲是由台上的舞者和主要角色扮演人合唱完成的,舞蹈本身在背景的刻画和剧情的发展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更令我心惊的是,在开场曲Vérone 中不止一次的唱到"Bien sur ici ,c ’est comme ailleurs Les hommes ne sont ni pires ni meilleurs( 这儿与别处没两样,凡人不好也不坏 "维罗纳,早已不是单指那座位于意大利的城市;维罗纳的孩子们,是整个人类。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Gerald和莎士比亚其实对于剧中人物的设定还是过于美好了一些。 无论是原著还是音乐剧版,都没有对于蒙太古和卡普莱家的世仇给出源头的解释。或许我们可以猜测, 这种仇恨其实是源于人类自身的劣根性;所有的悲剧,亦可以归结于咎由自取。 莎士比亚在故事的最后给了一个美好到不可思议的结局 —— 两家世仇竟然因为两个殉情的年轻人握手言和了(根据正常的思维逻辑和他们一贯的行事作风难道不应该是继续厮杀吗?)。

而Gerald在音乐剧版本里为了给这个结局以支撑从开头到结尾给每个人物都加上了对于仇恨的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的向往 ——这个在原著里我认为是并不存在或者至少是并不明显的。在这种前提铺设下,两个年轻人的悲剧让所有人一瞬间醍醐灌顶的醒悟了,于是才能实现放下仇恨归于和平的结局。 但这种依靠所有人良心未泯的希望,显然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剧中权力的象征—— 亲王殿下在开场曲Vérone 之后,对争斗的卡普莱和蒙太古说了一句" 只有和平才值得为之战斗。"

从前,我认为罗密欧与朱丽叶不是一个爱情故事;后来我发现,它甚至不是一个悲剧,而是一个寄托着作者那现实中无法实现的近乎天真的希望的喜剧故事,所谓中间有虐结局HE 。如果要再补充一句,或许从某个角度来说,罗密欧与朱丽叶不是个悲剧,现实才是。

最后,我还是要表白一下艺术创作者。我小时候曾经读过朱生豪先生的莎翁译本,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虽然剧情并不复杂,但在语言上确实是堪称精美绝伦的,尤其是罗密欧与朱丽叶阳台互诉衷肠的那一段。莎翁原版我也曾经翻过,但由于英文水平有限确实在语言上能赏鉴的太少了。而音乐剧版本,在现场Le balcon (阳台)响起的时候,我真的很想大步爬上朱丽叶的阳台,站在无垠的星空下,对罗密欧说我爱你;神父主持婚礼那一段的Aimer,我真的推荐所有人都去听一次—— 听了你才知道爱是一种多么美好而富有力量的事物,以及音乐拥有怎样神奇的表达能力。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所出现的大量的抒情意象和抒情形式,是莎士比亚其他悲剧中所没有的。戏剧中的男女主人公完全沉浸在对爱情的热忱、向往中,第二幕第二场凯普莱特家花园中,朱丽叶对月抒怀,青年男女热情的情感交流和相别时的难舍难分,弹奏的是一曲曲情意缠绵的青春的颂歌、爱的颂歌。这奔放的青春和充溢的情怀,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喜剧所惯常表现的。这纯粹、美好的爱情,是与理性、法度和社会责任等尘世的价值观念相对立的。男女主人公只是由于死亡才实现了尘世所不容的恋情,他们的死显示了青春和爱情的巨大力量,对现实世界投射出无限的光芒,化解了两个家族的仇恨。从这个意义上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最后结局仍然是一个大团圆。所以,这部戏剧确实更接近于莎士比亚创作于同一时期的喜剧。

就最后结局的那一幕而言,这一部分中所凝聚的爱情的深沉和坚贞,男女主人公冲决封建礼教的无畏精神,以及他们的死对现实巨大的冲击力,特别是男女主人公对白中所孕含的浓郁的诗情,都深刻体现了全剧作为“乐观主义悲剧”的全部特征。例如,罗密欧进入墓穴看到服药假死的朱丽叶时的长篇独白:“一个坟墓吗 啊,不!……这是一个灯塔,因为朱丽叶睡在这里,她的美貌使这一个墓窟变成一座充满着光明的欢宴的华堂。”——这里没有死亡的阴惨和恐怖、辉映着的却是青春和爱情的光芒,朱丽叶压抑不住的生机扫尽现实的阴霾,给黑暗的人生带来永恒的光明和无尽的欢乐。又如,“来,苦味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现在赶快把你的厌倦于风涛的船舶向那 岩上冲击进去吧!为了我的爱人,我干了这一杯!”——这是罗密欧义无返顾地走向死亡之前所表述的最后的心声。莎士比亚用诗情化的笔触,使悲怆的死闪耀着人性的灵光,回响着浪漫的旋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改造了现实生活的定式,产生了摧枯拉朽的作用,使未来生活在两个世仇家庭的青年人不会再重蹈他们的命运。他们用年轻的生命预示了充满希望的明天,《罗密欧与朱丽叶》无愧于文艺复兴晚期一部洋溢着青春朝气的“乐观主义的悲剧”。

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罗米欧在水中与朱丽叶殉情的那段,水纹的光洒在整个戏剧舞台上。画面一直很唯美,罗米欧在水中自杀后,朱丽叶醒过来后看到罗米欧后,摇晃着他的身体,拉着他,背着他,怎样都不能唤醒他,只能无助的看着罗米欧沉入深海,绝望的朱丽叶在水中喊出罗米欧的名字后,就也随罗米欧沉入海底。这段最能震撼人的心情,爱情可以美得这样得纯粹。但这么美好的爱情却不能摆脱现实的残酷,多少感觉有点悲凉。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当然更不是悲观——而这,正是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之一。

最后要说的是,演朱丽叶的演员表演的很到位,遇到罗密欧时的欣喜,俏皮的小精灵,这样完美的女孩可能谁碰到都会心动的。还有个演员很值得一提的是演奶妈和神父的演员,奶妈演的和蔼可亲,神父也是善良的,还有很多出彩的部分,给本来的悲剧一抹喜剧的色彩。

尽管被公认的沙翁“四大悲剧”是《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创作于1594年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并没有列入其中。但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却是我们着热血青年所熟知的,是因为爱情的凄婉吗?是因为爱情的力量终究化解了世代的仇狠吗?这我不得而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167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