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覆石床新,师曾占几春。写留行道影,焚却坐禅身。这几句诗的译文?

苔覆石床新,师曾占几春。写留行道影,焚却坐禅身。这几句诗的译文?,第1张

苔覆石床新,师曾占几春。

写留行道影,焚却坐禅身。

塔院关松雪,经房锁隙尘。

自嫌双泪下,不是解空人。

这首诗作于元和十年 (815年), 此时诗人37岁。 “柏岩禅师”又称百岩大师, 俗姓谢, 名怀晖, 修于太行百岩寺, 是当时有名的高僧。 元和三年 (808年), 柏岩禅师被召入京师, 入麟德殿讲经,后以疾固辞,元和十年(815年)十二月在京师章敬寺圆寂,终年60岁。贾岛虽然离开了佛门,仍对佛门有深深的依恋,此诗系他为悼念柏岩禅师而作。

柏岩禅师为一代高僧, 遽然仙逝, 与之素有交往的贾岛深为悲痛,诗中表达了对禅师的怀念和哀悼之情。首联“苔覆石床新,师曾占几春。”“石床”是僧人打坐讲经的石坐,现在已盖满了青苔。“新”寓有禅师逝世不久之意,这是诗人想象禅师死后的荒芜景象,衬托心中哀伤之情。“师曾占几春”指禅师传经讲道,因禅师在京中七载,所以说“几春”。首联写诗人睹物生情,回忆禅师在京讲经的情景,词语中流露了心底的感伤。颔联“写留行道影,焚却坐禅身”写禅师只留下传经讲道的真容画像,而真身已经火化。“写”即画,明写禅师遗留下真容画像,暗寓禅师不朽形象永存之意。“焚却”即火化,按佛教戒规,僧人圆寂后须火化才能够被超度。 此处以 “坐禅身”代指柏岩禅师, 寓有禅师深得佛家精义之意。此联既表达了对禅师的深切怀念,又借 “行道影”、“坐禅身”再现了禅师德高望重、精通佛理的形象。接下来一联,诗人再以禅师去后寺庙的冷落凄清,衬托自己的悲戚哀伤。“塔院关松雪,经房锁隙尘。”“塔院”本指安放僧人遗骨的石塔所立之处,此处代指寺院。“经房”即僧人打坐念经之屋。禅师长眠,寺院长闭不开,厚厚的积雪压弯了青松也无人打扫; 经房铁锁把门,无人进去诵经研习,积满灰尘。诗人突出描绘寺院的荒凉萧条,其中寓含着凄凉悲伤,既是写景,又是诗人心境的真实写照。此景此情,满目凄凉,满心哀伤,催人潸然泪下。诗人吟道:“自嫌双泪下,不是解空人。”“解空”原意指悟解佛教诸法之空相,“解空人”指深悟万物皆空之佛理的人,佛弟子以须菩提为解空第一。佛家认为万物皆空,要求人们摈弃情欲,六根清净。诗人哀悼禅师双泪涌流,显然尘缘难断,未入禅境。诗人用了一个“嫌”字,正是对自己六根未净的自责。而这种俗念,却使人感受到贾岛对禅师的真挚深厚的情感,更加反衬出诗人内心世界的无限哀伤。

这首诗为悼念禅师而作,诗中浸透着佛理,但并不枯燥晦涩,因诗人在佛理中灌注了诚挚的情感,可以说佛理与人情在诗中得到了较好的统一。

  现在流行说“贫穷限制人的想象”,其实,富贵也会限制人的想象。

      有个故事:有一年闹灾荒,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有人把情况报告给晋惠帝,但晋惠帝却对报告人说:“没有饭吃,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报告的人听了,哭笑不得。

        据记载,光绪小皇帝喜好吃鸡蛋,一天要吃四个。四个鸡蛋在光绪时期也就十二三个铜钱而已。而御膳房狮子大开口,开价整整三十四两银子。光绪有次与他的老师翁同龢闲谈,说道:“鸡蛋真好吃,可这东西这么贵,翁师傅你能吃得起吗”翁同龢深知其中猫腻,知道是内务府的人虚报冒领,但又不便直说,只好推脱道:“回皇上,臣家中或遇祭祀大典,偶一用之。否则不敢也。”

      这两个皇帝是富贵之人,还是想象不到一些平常事。

    如果说皇帝太远,太高贵,再举几个周围的例子,一位朋友十七岁了,头一次见到玉米,惊奇的说:“哎呀,原来这就是玉米,长在这儿的。”还有一次一个人告诉我:“现在家家户户都有微波炉了”我告诉他:“我知道许多人还没有微波炉。”据报道,有个调查,问学生们鸡蛋是从哪儿来的,大多数人答:“是从冰箱里来的。”再问鸡蛋到冰箱之前从哪来的,没几个回答得上来。

        有时候,富贵真的限制人的想象力。那么,贫穷能激发人的想象力吗有的时候,真的能,因为贫则思变,这方面,就有更多想象空间和创作活力。

        以学习为例,古有凿壁借光以及王冕以地为纸、以树枝为笔画荷的故事;我也讲过。

        近代还有,有一个16岁的瘦弱少年,逃出上海,一路向西,浙江、江西、广东、广西、贵州……他途中得了疟疾,又患了痢疾,身上长满疥疮,活像一个流浪的乞丐。他一直咬牙在朝西走。在路上,他曾给茶馆做过清扫工,敌机轰炸时,老板都逃到防空洞去了,他却在机枪扫射下坚持收拾,因为老板答应他可以吃别人剩下的东西。一路上,他把衣服丢得精光,但书却一本未丢,反而一次比一次多。他的名字,叫李政道。

        而我身边也见到过许多因缺钱而激发想象力的事。

        有一次,一座桥底板的小洞里有水滴出。按常规,需要用专业的内窥镜检查箱梁内部,或者做超声波检查。那样费用成千上万。而我们只是借了个笔记本电脑,买了个高清晰的外接摄像头,将摄像头从小洞里伸进去,就检查到了箱梁内部。

      再有一次,在寺院里,新到了一口大钟,本来需要用吊车吊的,然而动吊车,至少要用二、三百块钱,寺院的师父为了节约,想了个办法,就用一个地牛,配合几个人就把钟挂上去了。

    以前我们曾经学过,蜀鄙之僧的故事,富者数年了,想买条船再坐船去南海普陀山朝拜观世音菩萨,却一直没成行,反倒是贫者仅凭借一瓶一钵就到了南海。

      以上种种例子说明,有时候,富贵也能限制人的想象力,贫穷也能激发想象力。那么是不是就该赞扬贫穷、感谢贫穷呢

    不是的。

    想象力与见识有关,富贵者有富贵者的见识,贫穷者有贫穷者的见识。见识面不同,自然有盲区。

    那么,有没有超越贫穷和富贵的人呢有。

    有位禅师有句话:“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 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

        古时候赵州禅师等大德高僧,即能受清贫,又能消受皇帝的礼请。

      而现代,我也亲遇只身一人,身上只有几百元钱然后建立起庄严道场的禅师。

      这样的禅师,自己会种地、会做饭、会建房、会制木家具、会焊金属器具、会品茶、会书法、会写作、会电脑等等,不但会,而且精通。

    想象一下,去一个道场体验,禅师带领大家种瓜种菜、修枝剪叶、绘制画栋雕梁、中间还要教梵唱、教法器、休息时普茶、泡工夫茶如行云流水、顺带讲茶艺丶瓷器、历史等酣畅淋漓,对大家自身的疑惑——比如搞建筑的人,某方面的不会、当老师的人某方面的困境、乃至做学生的如何读书、搞发明的科学家某处瓶颈、写作者的局限、绘画者的方向和细部、种地者工具上的改良、农时的细节等等,都能一一指导。这已经超越了贫富,也超过聊天和教学。

          这是怎么来的呢

        我想首先就是见识和经历,见多识广,历事练心。

        禅师在老和尚座下时,接触过很多人,有亿万富翁,也有一穷二白者,同时也做过很多事。老和尚传承了传统,将荒废的寺院从一片废墟建成庄严宝刹,建立的过程中,不忘度化,教育大家。许多人在这过程中,就能学到和见识到许多别人难以见识的事物——古迹文献、文物、以及口耳相传、言传身教的传统、心心相印的传承。各种先进的科技和现代文明等。老和尚设计的禅堂,能容五百人,却只有一根柱子,老和尚九十多岁时,搞多媒体,那时许多高校才开始搞。更不用说老和尚接见的各国、各方名人了。

这些与见识有关,与贫富无关。

      除了见识,还有就是心量,在家人,往往心系在儿女、爱人、工作、赚钱以及个人爱好上。往往于其心系的这些方面比较擅长。而出家人,却心系众生,儿女有问题了要找禅师帮助、情感有问题了要找禅师帮助、工作、赚钱等都要禅师指点,更何况其他一些事。而禅师无儿女亲情等束缚,更易学更多的东西。

      除了心量,还有就是修行,张居正、张大千等过目不忘,这与他们过去的修行有关。而现今也有这种过目不忘,还有一心多用,一心十用、百用丶千万用者。往往我们同一段时间,做一件事尚且做不好,人家却同时做好了千万件事了,这不是吹牛,而是确有。当然更深层面的修行就不说了,只能说不可思议。世间有的“禅修培训”等,虽与禅没多大关系,但还是在往这上面靠,有时也有那么一点提高想象力的帮助。

      回到那个话题,想象力与见识、经历有关,还与什么有关呢

      还与思维方式和毅力有关。

    许多人容易落入定态思维。

    比如有一次,一师兄去加油,油枪在左边,加油口在右。该师兄就觉得加油管不够长,要换地方加油。而师父将加油管从车顶上拉过,正好有这么长。

毅力呢

      我有一位同事,各方面能力都很强,遇见困难时,他的一句口头禅是“和尚都是人做的。”(意思是做和尚很难,然而都有人能把和尚做好,那他作为人也能把困难克服)然后想各种方法克服。

    不光是我这位朋友,大发明家爱迪生改良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等,不都是靠毅力吗?

        综上所述,想象力与贫富关系不大,与见识、经历、毅力等关系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169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