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电视剧,名字叫做《我把你当女婿你却把我当老婆》。这部电视剧主要讲述了一个年轻男子和一个年长女性之间的感情故事,男子在女性面前扮演女婿的角色,而女性则视其为自己的老公。这部电视剧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描绘了两个人之间的爱情和亲情,同时也涉及到了年龄差距、家庭背景等社会问题。
虽然这部电视剧的情节比较奇特,但是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之间也可以产生真挚的感情。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会因为年龄、背景等问题而面临着各种限制和困难,但是只要双方真心相爱,就可以克服这些问题,共同度过幸福的生活。这部电视剧也给我们传达了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加珍惜和爱护身边的人。
薛艺娜的生日是7月7日。薛艺娜是一位著名的中国歌手,她出生于1991年7月7日,出生地是湖南省长沙市。
要想知道薛艺娜的生日,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搜索关于薛艺娜的相关信息,例如、维基百科等,这些网站上都有薛艺娜的个人信息,其中就包括出生日期。此外,也可以通过薛艺娜的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渠道获取薛艺娜的生日信息。
此外,还可以通过薛艺娜的家庭成员、朋友、同学等了解薛艺娜的生日,因为他们最了解薛艺娜的生日。
总之,薛艺娜的生日是7月7日,可以通过搜索引擎、薛艺娜的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渠道获取薛艺娜的生日信息,也可以通过薛艺娜的家庭成员、朋友、同学等了解薛艺娜的生日。
长孙皇后(601年-636年),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拓跋氏人,姓长孙。其父为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皇后在13岁时嫁给李世民。唐朝建立后被立为秦王妃,李世民登基后被立为皇后。
长孙皇后明大义,生活节俭,被认为是一个非常贤惠的皇后。她与唐太宗感情极好,在她死后,唐太宗再未立皇后。
唐太宗常与她讨论国家大事,起初她以自己是一介女流为由不肯说出自己的看法,而后在唐太宗的一再请求和命令下终肯为他出谋划策。长孙皇后多次让其兄长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中的第一功臣长孙无忌向唐太宗辞官,同时也多次劝唐太宗不要重用她哥哥,准其辞官。她语重心长得告戒长孙无忌,前朝外戚掌权多危害社稷,切不可重蹈覆辙。在妹妹的告戒下,长孙无忌多次向太宗请辞,为此唐太宗向皇后解释说他用长孙无忌并非因其为皇亲国戚,而是因为他的才能。然而在长孙皇后的一再请求下,唐太宗终于同意了她的请求,在长孙皇后在世时她哥哥终没有执掌大权。
长孙皇后所生的长乐公主,被唐太宗视为掌上明珠。因此,在公主出嫁之时,唐太宗赏赐的物品要比唐高祖的女儿长公主出嫁的物品多出一倍有余。为此,魏征当面向唐太宗提出异议。下朝后,唐太宗把魏征的不同意见,转告皇后,长孙氏当即便深有感触地说:“我以前听说陛下对魏征很器重,但并不了解其中缘故。今天我听了他的谏言之后,才真正明白他是一位十分正直的社稷之臣。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请陛下深思这个道理,那就是天下的最大幸运了。”
贞观八年(634年),长孙皇后同唐太宗一起去九成宫(在今陕西麟游)避暑时,身染疾病,且愈来愈重,服用了很多药物,但病情却并未缓解。这时,在身边服侍的太子李承干就向母亲提请用赦免囚徙和度人入道等方法,乞求保佑,但却遭到皇后的坚决拒绝。她说:“大赦是国家的大事,佛、道二教也自有教规。如果可以随便就赦免囚徒和度人入道,就必定会有损于国家的政体,而且也是你父皇所不愿意的。我岂能以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太子听罢,便不敢向太宗奏告,只是把他母亲的话告诉了房玄龄,房玄龄又转告给了太宗。太宗听后,感动得涕泪交流,泣不成声。
贞观十年(636年)六月,长孙皇后弥留之际,与唐太宗最后诀别。她用尽气力对太宗说:“我的家族并无甚么大的功勋、德行,只是有缘与皇上结为姻亲,才身价百倍。要想永久保持这个家族的名誉、声望,我请求陛下今后不要让我的任何一个亲属担任朝廷要职,这是我对陛下最大的期望。我活着的时候对国家并没有丝毫功绩,所以死后也千万不要厚葬,仅因山而葬,不起坟墓,不用棺椁,所须器物,都用木、瓦制作,俭薄送终。如能这样,就是陛下对我的最大纪念。”说完不久,就死在后宫立政殿。长孙皇后曾著书《女则》共十篇,已佚。她死后被葬于昭陵。
唐太宗贤妃徐惠
贞观二十三年(649),唐太宗病逝,徐惠痛不欲生,生了病也不肯吃药,终于在第二年就随太宗到了地下。有感于徐惠的忠贞,于是唐高宗给她升了一级,追封她为贤妃。
徐惠生于公元627年,和武媚娘(武则天)一样是宫人的才人,其实她比武则天还要小三岁。但当时的唐太宗,似乎更喜欢的是温柔娇巧善解人意的徐惠,而不是武则天那种整天想着拿钢鞭、匕首对付烈马的野蛮女郎。所以徐惠不久就升为充容(唐朝后宫中也是有编制的:皇后一人,下立四妃——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各一人;以下有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各一人;再下就是婕妤九人,美人九人,才人九人,宝李二十七人,御女二十七人,采女二十七人。各有品位,共一百一十二人。)
其他妃子
韦贵妃
杨妃(隋炀帝女)
阴妃
燕妃
杨妃
王氏
杨氏(李元吉之妻)
武才人(武则天)
朋友失恋了安慰的话
朋友失恋了安慰的话
1、爱是一种感受。即使痛苦也觉得幸福;爱是一种体会,即使心碎也会觉得甜蜜;爱是一种经历,即使破碎也会觉得美丽。朋友,请不要放弃,再找寻另一个自己的天地。
2、把自己抬得过高,别人未必仰视你,只会对你敬而远之;把自己摆得过低,别人未必尊重你,觉得你是矫揉造作。没有人是完美的,无须遮掩自己的缺失,真实可信才能赢得认同和亲近;不要过多在意别人怎么看你,生活在别人的眼神里,必将迷失自己脚下的路。只要你足够平和真诚,没人可以拒绝你。
3、当爱情不在的时候,请对他说声祝福,毕竟,曾经爱过。
4、当一个人从不曾跌倒过,他又怎会知道脚下的大地原来并不是一片坦途。当一个人一辈子不曾失恋过,那他又怎会明白世间还有“失恋”的存在。
5、东西虽然丢了,就算它再珍贵又有何防,究竟咱人是好好的,懂吗?你在精神上要放松放松再放松,其实失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能再在一起,当然要分开,应该为自己的决定感到骄傲。
粗一看,这个话题难--难在"无字";再一想,容易--也容易在"无字"。说难,一个女人登上九五之尊,心思能不高深莫测?说易,一块空碑由你涂沫,绵延一千多年,有永远也表述不完的内涵。只要你把思路打开,多问几个"为什么"、"是什么"--为什么不写碑文?那隐含的文字是什么?--是留待后人评说,还是有难言的苦衷?是豁达大度,是超人的智慧,还是无奈,甚至只是出于偶然的误会?……
你会发现,除了别人写过的,总有留给你的一点空白,让你涂上你的色彩,写上只属于你自己的文字。写完了,读一遍,会意外地发现:"无字碑"上书写的竟是你自己--你的思想、你的意识、你的嬉笑努骂--不由得感激女皇留下了这一方天地。
[佳作选萃]
说沉默
上海 顾仿周
沉默者,闭口不说话也。为何沉默?有的是不愿说--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有的是情势所迫,不能说:有的呢,是不知道该怎么说。抑或是这三者兼而有之,就如武后,她活着就有人骂她篡窃皇位,扰乱人伦,阴险狠毒。死后这个碑怎么立?武后选择了沉默,让空空一块"无字碑"留待后人评判去。
"沉默是金",这句话值得细细品味。在灯红酒绿的大千世界,保持一份"闲静少言,不慕名利"的淡泊,在尘世的喧嚣聒噪中保待一份清醒的沉默,岂不是很好?日常生活,百忧劳心,万事劳形,更有力所不及、智所不能之事,怎么办quot;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的就保持沉默。文过饰非、不懂装懂是自欺欺人的把戏,到头来是不得不沉默的。君不见,当年鼓吹"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三个月进入共产主义",后来这声音只能沉默了。与其到时候捉襟见肘,留下一份沉默的尴尬,不如当时就主动沉默,实实在在地学一点、做一点。"沉默是金"还是官场的座右铭,官场倾轧,多言必败,为官之首就在乎三缄其口。可见主动沉默倒能给人一种睿智、机敏的印象。
鲁迅写道:"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灭亡。"窃以为这里说的沉默是为情势逼迫所导致的。这种被动的沉默,低眉顺眼,唯唯诺诺,就很可悲。如此一直沉默下去,就是懦弱,懦弱就要受欺,所以鲁迅要大声疾呼了。中国历史上向来缺乏民主,统治者以为他们既得天下,这天下就是他们的,别人不得妄议。于是奴才对于主子,言论是不自由的。即使个别宽宏大量的主子能容纳批评和议论,臣子也必须采爱莫能助和旁敲侧击的讽谏手法。而百姓对于官府,更是敢努不敢言,若有所不满,亦只有化作一腔无奈的沉默。然而身居高位的主子,言论却是不受限制和约束的。武则天身居皇位,到死却选择了沉默,可见她的苦衷!但武则天是绝顶聪明的,她成功地做到了反客为主,化被动无奈的沉默为坦率,立了quot;无字碑"。让后人在观瞻它的时候,不由得慨汉这位女皇的过人之处。
在这一点上,现代人应该学学武后,把无奈的沉默作为武器,反过来再对付无奈,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民主制度下,沉默也是一种天赋人权。沉默的权利虽然人人都有,但未必人人都会使用。学会沉默,有时是要付出昂贵学费的,许多人是在遭遇世道变迁、饱尝人情冷暖之后才学会它的。少年气盛,尤其要学一学沉默。须知不能沉默,必吃"眼前亏"。倘能沉默片刻。就一定能体会到沉默的高妙之处。须知努发冲冠、仰天长啸体现了力和美,而深沉蕴蓄、俯首大地同样地体现了力和美。
无声胜有声
上海 沈湘萍
风雨的洗礼
添补你的空白
但你不甘
沉默
就是你的呐喊
其实后人明白
你的存在
无声胜有声
--写给"无字碑"
一
残缺也是一种美。
"米洛斯的阿芙罗蒂德",即断臂维纳斯,其优美之处,不仅在于雕像形体的转折变幻莫测、形体的曲线流畅,更在于让人浮想联翩的断臂。这残缺的一笔实在是比肢体完整更有悬念,它让人们去揣测那失去了的会是怎样的美。
一切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和形式,有时换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美感是以一定的思想内容为基础的,但在某些艺术作品中,在外表看来,表现得比较隐晦罢了。"(秦牧《艺海拾贝》)这种独特的美感,产生于无限的想象空间中,带给人的是视觉和心灵的双重享受。
二
单纯中也能体现丰富。
荷兰画家蒙德里安认为抽象、无个性和无情感的艺术,才是最纯粹的艺术。他的作品,运用基本的线和色,互相组合。许多抽象作品可以说让人很难理解,也可以说很容易理解。观看后所产生的联想与油然而生的感觉,那就是你对作品的理解,它们可以因人而异,各不相同。往往,看似随意几笔的简单勾画,反会让人思考得很深,回味咀嚼得很细。
有的抽象派画家主张从无意识出发,以追求新奇怪诞为目的,并无主题,也同样会带给人深邃的思考。有的作品,恰恰是它的简单吸引你久久地伫立,然而你不相信它会那么简音,于是无穷的丰富从中流泄……
三
"无声胜有声"--哑剧的表现形式。
哑剧正如其名,是一种不用台词而以动作和表情表达的戏剧,这种无声的表演逐渐形成为一门艺术。这种通过惟妙惟肖的肢体语言展露思想的表现形式,需要表演者全身心地融入其中,没有我们习惯了的传递信息的方式--语言,真可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艺术来源于真实,高于真实,因此,某个好的表现手法能够对"真实"起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哑剧传达的有时比千言万语还要多,但往往又令你说不全道不齐它的种种。
这又让我想起了写文章,偶尔打个哑谜,达到的效果也许会好得多。"无字碑"也与后人打了个哑谜,它丰富了历史,真可谓是个不错的"表现形式"。
空白的魅力
上海 沈梦蝶
"无字碑",若说历史渊源,不及"十字碑";若论艺术精妙,不如"四绝碑",凭什么影响力却远远超过了它们?凭的,就是这"无字"的空白之谜。
为何树碑而不立传?有人以为武则天自认"功高莫名",文字不足以表达赞颂之意,因此索性无字;也有人以为碑上无字是因为武则天的临终遗言:"已之功过,留待后人评论";还人以为此碑只是一种装饰物,不需刻字……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这有意义么?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引起人们不休争论的便是有价值的,能调动人们丰富联想的便是有魅力的。而"无字碑"的空白,就是这种调动人们主观联想的魅力。
比如纯数学quot;空筐"结构、佛教中的"玄虚"、传统水墨画中的"空灵",它们的永久生命力,并不在于自身的构成,而在于它们给予人们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使人们不断更新体验得以融入其中。一块空白的"无字碑",令后人写出了成百上千的文字:"庄生梦蝶一场空",世人为它辗转冥想;琵琶女的"声暂歇",营造了"唯见江心秋月白"的意境;风靡许久的意识流派作品,想必也是抓住了空白的力量,留下一段段"没头没脑"的空白,在作者看似毫无联系的思想情感的一番自我表现之后,也让读者参与创造。这就是空白的魅力。
高原上淡蓝的天空,没有绚烂的云彩,没有欢鸣的鸟儿,只是一片空旷与寂寞,却能深深地震撼人的心灵,让人简直无法不信仰一点什么;一湾海域,没有飘跃的风浪,没有飞翔的海鸥,只是一片深蓝的饱和,却叫人心醉,叫你想quot;天涯海角"、"天荒地老"……
美国著名学者桑塔亚那说:"……音乐和数学自身差不多就是一个世界,它能容纳全部的经历,从感觉成分到最终的精神和谐。"这也就是空白带给我们的独特感受:宽广、丰富、和谐。
空白虽"空",并不是虚无得什么也没有。为武则天写碑文并非什么也写不出,而褒贬不一,不知该写什么好。碑再空也是因为有碑的存在故事才流传至今,如同休止符离开了乐谱便真的空了。我们常听说quot;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徒弟出去比武的时候,师傅让他忘记所有的套路;钢琴演奏家教学生:"忘记,让脑子一片空白,让心去弹奏!"然而,你能想象一个没学过琴的人"用心"弹出一首美妙绝伦的曲子么?至于让一个人不学套路就去比武,更是连命也要搭上了。可见,空白并不意味着虚幻,空白是无穷大,是一种极至、一种需要实实在在载体承载的极至。
"无字碑"上的风景
上海 施 辰
卞之琳先生有句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唐代女皇武则天生前风景无垠,死后却立块"无字碑",让它屹立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供后人"看风quot;。
也许无言的纯朴所表达的情感,才是最丰富的,过多的言辞只会哗众取宠;也许语言原本就苍白无力;也许……"看风景"的人,你去猜测吧,因为立碑者放弃了申辩的机会--倒使她的墓地显得不同一般。
记得茨威格来到"世间最美的坟墓",为它的朴实崇高所感动,写下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使得托尔斯泰这位伟人又多了一道风景。
不能说"无字碑"的主人有多么明智。她固然懂得人才的重要,甚至看了络宾王的讨"武"檄文,不恼反赞:有如此文才而得不到重用,这是宰相的过错。那么她又为什么"造"出了唐代酷吏第一人--来俊臣,谋害了数不清的忠臣贤良呢?
她把所有的责问都留给了"无字碑"上的空白来回答了。
但我依然敬佩武则天的勇气。请看,历朝历代掌权的女性倒不少,但真正登上神坛、向历来由男性垄断宝座的现实挑战的只有她一位。作为冲破封建枷锁的胜利者,那片空白展示了女皇帝的冲天豪气。
李贺用诗记下一夜的愁苦:"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毛泽东在《浣溪沙》中套用的"雄鸡一唱天下白",来歌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武则天也有"拿云"之志,她那种"雄鸡一声"的魄力才干比在她之前的吕后、在她以后的慈禧要大得多。可惜她的成功被男人冠以"阴谋、篡权",于是这个在名利、心计中胜利了的女人,一想到百年之后,她的"灵魂"终究还是迷失了。当然李贺、毛泽东的诗句与武则天无关,可诗中的那个"白"字,那推开纷繁芜杂、让"天下白"的境界却正是她反追求的。于是,武则天置毁誉于度外,毅然树立了"无字碑",魄力非凡地留下了一片空白。
空白不是谦虚,空白也不是虚伪,它是一道风景……武则天的文治武功根本无需自己去书写,试问那"无字"的风景比高宗有字的墓碑精彩了多少倍?
[评析拓展]
学生的四篇作文,各有特色。《说沉默》把沉默分为主动的坦率与被动的懦弱,见解不俗。又能联系现实,说古论今,文风泼辣犀利,显示了一定的思想深度与语言文字功力。《无声胜有声》形式活泼,浑洒得开,从艺术独特性的审美角度来阐释"无字碑",给人启迪。《空白的魅力》,抓住"空白"展开想象与联想,文字优美、空灵,引人遐思,还有哲理的阐发,比如末段的"空"与"虚无",描述得深入浅出,让人赞叹。《"无字碑"上的风景》,围绕"碑"所展示的女皇的风采来写,也有作者自己的心得体会,特别对那一个"白"字,用李贺、毛泽东的诗句来帮衬,倒也有特点,为短文增色不少。总之,四篇文章角度不同,思想各异,都值得一读。就连教师读了也深叹后生可畏。当然无字碑不是区区四篇短文能写尽的,我们读文章,如同与作者作了一回交流,我们会同意某些观点、赞赏某些段落,也会有不同的意见、产生新的想法。愿这四篇文章激起我们如潮的文思。
女皇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合葬墓乾陵位于陕西省乾县(西安西北方向60公里处),墓葬沿用了唐太宗李世民昭陵依山为陵的修陵方式。通俗地说,依山为陵就是在山腰挖出墓道,修建墓室。乾陵所在的梁山主峰海拔近1080米,山体为石灰岩。
在陕西唐代十八个皇帝陵墓中,乾陵是唯一没有被盗的帝王陵。但是 历史 上打乾陵主意的盗墓贼却不在少数。
而乾陵之所没有被盗成,最根本的原因是乾陵墓道口实在太隐秘,太坚固了。
我还是梳理一下这方面的 历史 记录。
传说唐代末年,黄巢率领十几万人马,下势盗掘乾陵,但是因为弄错了方向而没有成功。乾陵的西面石马道村现在还有一条沟,当地群众称之为黄巢沟,据说就是当年黄巢队伍留下的。
《旧五代史·温韬传》中记载:“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惟乾陵风雨不可发。”这句话的意思是,温韬在做耀州节度使的时候,把关中北山一带的唐代帝陵挨个给挖了,但是挖乾陵的时候因为风雨大作,而没有挖成。
民国时期孙连仲也率领人马挖掘乾陵,还是没有成功。
传说归传说,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一千多年来,想盗掘乾陵的人为数不少。至于温韬、黄巢之类盗掘时出现怪异天象,自是没有科学依据,大概因为老百姓太尊重武则天了,从 情感 上不愿意接受人们对武则天的不敬,就是在今天,当地人还把乾陵叫做“姑婆陵”,可见百姓对女皇的敬仰。
上世纪50年代末,当地群众作业时却无意中发现了乾陵墓道口。后来,有人提议发掘乾陵,而被否定。以后,乾陵恐怕难有打开的可能。
综合考量,一千多年来,乾陵没有被盗掘,根本原因还是乾陵太坚固了。乾陵依山而建,墓室地宫隐藏在山体之中。要找到墓道口相当于老虎吃天无处下爪。谁要把整个梁山挖开显然不大可能。
再就是乾陵修建时,武则天已经充分考虑了防盗因素。她知道曹操当年的告诫:“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在给唐高宗李治修建陵墓的时候,武则天定是从选址,设计等都做了防盗准备。到她归葬,乾陵加盖之后,地宫的大门就永远地闭上了。
武则天的陵墓叫乾陵,这个墓非常有意思,从开始就故事不断。
据说,这个墓还是唐朝风水CP、共做推背图的李淳风跟袁天罡共同勘定的。
说话武则天的丈夫唐高宗体弱多病,到了后面,更是久治不愈眼见就要挂了,武则天着急陵墓的事情,可派了很多人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
这时候,有人向她推荐了袁天罡。
武则天把袁天罡叫来,给了他七枚金钱,让他出去寻访陵址,找到之后,按北斗七星的位置将金钱填下,然后回来报告,不得告诉别人。
派出了袁天罡之后,武则天又找来了李淳风,给了他一支碧玉凤簪,让他寻访墓址,找到后,把这个碧玉凤簪插到地上,做为标志,然后回来报告,也不得告诉别人。
两人分别去了,一个月之后,回来报告,都说已经找到绝佳的风水宝地了。袁天罡说自己埋了一枚金钱,李淳风说自己插了凤簪。
那谁找的地方更好呢?
武则天就问是什么地方啊,都说是梁山。
但是寻龙容易,点穴难,都是梁山,但埋在哪就有讲究啦。武则天派人前去查看,一看愣住了,只见玉簪正插在金钱的钱眼中。
两人找到了同一个地方。
当然,这两人私下有没有交流不知道了。但乾陵就此定下了。
这个地方有什么好呢?看外形,有的人说像女人的身体,而墓口恰像生理卫生不能讲的那一课里画的男人看了会脸红的东西。
这是墓的制造。到了唐末,开始有人来挖乾陵了。第一个来的是打进长安的起义军领袖黄巢,黄巢派了数十万大军挖了个把月,也没有挖到墓门。直男找不到入口,悲剧啊。
最后只留下了一道沟,还叫黄巢沟,以纪念他失败的摸金生涯。
黄巢之后,又来了一位高手,他叫温韬,是当地的节度使。趁着天下大乱,他把唐朝的帝陵挖了一个遍。但挖到乾陵时,突然出现怪事,一挖就狂雷闪电,风雨大作。吓得温韬以为乾陵有神仙保佑,再也不敢挖了。
而到了民国,当时的孙连仲还用炸药去炸,但一炸开,就有黑烟冒出,当时就死了七名士兵,这一下,谁也不敢去了。
到了后面,也没有人知道乾陵的口子在哪里。直到新中国后,因为修路,炸山取石,突然发现了石条,这才让乾陵露出了真面目,现在去发掘非常容易,墓口在哪,里面有多少宝贝都探得一清二楚。
比如里面可能有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当时郭沫若在发掘完明朝的定陵后,就想着把武则天的这个墓发掘一下。 就是想看看这里面有没有兰亭序。他认为兰亭序不是行书,而是楷书。但是,周总理否决了这个建议,并提出帝陵不发掘的方针。
到了现在,还有一些呼声要求发掘武则天的乾陵,别的不说,发掘后,搞个博物馆,收门票就够当地发笔横财吧。
最后说一下,为什么乾陵千年盗不开。主要还是以山为陵,很难找。而且里面有大量的石条填住墓口,石条之间用铸铁加固。所以就算知道地方,用炸药也别想轻易炸开。
说到 历史 上比较出名的几个女子,一般都是提到武则天、吕后、孝庄皇后等人。他们生前建功立业,死后当然想安安稳稳,为了这个目的他们都建造机关重重的墓穴。
Δ陵墓
然而一山更比一山高,总有盗墓贼想方设法的去盗墓。然而上千年过去了,武则天的墓从未被盗。究竟为何?
武则天在登基以后,就开始为自己死后做打算。她知道自己前无古人,从来没有女人做皇帝。自己死后不知道会有多少人要骂自己,甚至都有可能去挖自己的坟墓。有一段时间每天都是忧心忡忡,究竟要把自己的墓穴定在哪里。
Δ昭陵
于是武则天早早的请了两个世外高人,为自己选定墓穴。一位是李淳风,另一位是袁天罡。两人曾经合作书写《推背图》,预测到了唐朝未来两千年中主要事件。其中大多数事件,在日后都已灵验。她们也被武则天拜托,帮助她寻找墓穴。
李淳风先行一步前去寻找,找了八十一天,并在上面放上了一枚铜钱。 接着袁天罡苦苦寻找四十九天,在上面插了一只簪子。非常巧合的事发生了,簪子正好从铜钱孔插入。既然两人的看法一致,就将墓穴选定这个位置。选好了位置,还需要一位出名的设计师。
阎立德这位建筑大师,不仅帮助武则天修建昭陵。在此之前还修建唐高祖山陵,以及长城的部分楼宇。是唐代顶尖的建筑大师之一。
Δ昭陵
阎立德将昭陵修建好后,还找来当时有名的盗墓贼,来完善反盗墓措施。经过了一系列测试,全部符合武则天的要求,她才在死后安心下葬。
然而几千年来并不是没有人去盗墓,事实上次数应该非常多。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甚至发动了三四十万人,然而这些人最后全部空手而归。可见昭陵安全系数之高,古人防盗措施之完备,不得不让人佩服。
说到古代的帝王陵,就不得不说秦始皇的骊山陵与武则天的乾陵,骊山陵是中国 历史 上第一个皇帝的陵墓,也是目前为止发现规模最大的皇陵,乾陵是 历史 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女皇帝武则天的陵墓,并且乾陵是唯一一个葬着两个皇帝的皇陵。
很多人就十分好奇了,秦始皇的骊山陵,千百年来一直没有被盗,是因为其实在太大太复杂,以至于没有人能够盗,那乾陵也不是很大,为何却没有人对其进行盗墓,还让乾陵成为唐十八陵中唯一没有被盗的皇陵呢?实际上这个答案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
乾陵的选址相传,在李治生病之后,武则天就开始对皇陵的选址开始着急了,毕竟武则天想的是以后自己也要和李治合葬在一起,所以选择一个好一点的地方,对李治和自己都要好一些,就在武则天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人给武则天介绍了两个神人。
这两个神人就是唐朝 历史 上鼎鼎大名的袁天罡与李淳风两人,武则天这个人向来十分精明,所以她想要试试让两个人分别去选择一个风水宝地,结果会怎么样呢?于是武则天不告诉袁天罡与李淳风两人,只是私下单独安排两人分别前往去寻找风水宝地,其中给袁天罡的是一枚铜钱,说如果选好地方就把铜钱埋在那里。
而给李淳风的是一支玉凤簪,武则天叫李淳风找到风水宝地之后,就把玉簪插在那里。事先李淳风与袁天罡是不知道武则天同时安排他们两人去找风水宝地的,所以各自出发了,袁天罡在先,李淳风在后。
过了一段时间,袁天罡先回来跟武则天报告情况,武则天问袁天罡选择的地方是哪里,袁天罡告诉武则天是梁山,还说已经把铜钱埋在那里了;随后李淳风也回来了,武则天问李淳风选择的风水宝地是哪里,李淳风也告诉武则天是梁山。
武则天十分好奇,就带着人去看看他们选择的风水宝地,结果被震惊了,李淳风插的玉簪居然插在袁天罡的铜钱眼里,于是武则天果断选择了这个地方修建皇陵,也就是后来的乾陵。
当然了,这个选址是一个传说故事,我们就当一个故事看看就足矣,关于袁天罡和李淳风的传说故事实在多到数不胜数,要是都当真,我们就输了,但是从这个故事,我们至少可以看出来,武则天对皇陵的选址是十分重视的,作为一代女皇,她能够最终选中这个地方,绝对不是一种偶然。
为何乾陵一直没有被盗乾陵选址选好了之后,李治就命令人按照李世民制定的皇陵建筑标准以及依山为陵的建筑方式开始修建乾陵,经过几年时间的修建,才终于竣工,李治先去世,就埋在了乾陵,武则天去世的时候,原本很多人不让李显把武则天合葬在乾陵,可是李显力排众议,还是让自己的母亲武则天与父亲李治合葬在乾陵。
自从武则天葬入之后,乾陵就算是彻底封起来了,后来也便没有人知道乾陵的入口在哪里了。其实 历史 上并不是没有人去打过乾陵的主意,而且还很多,比如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当中的黄巢,就曾带领四十万大军去挖掘了一个月乾陵,结果没有发现入口,只剩下一条他们挖掘的黄巢沟,至今还在。
黄巢他们这次的盗墓,有很多相关的传说,不过在我看来,最主要的问题还是没有找到乾陵的入口,毕竟这种依山而建的皇陵,还是比较难挖掘的,再加上复杂的地势,自然就更加难以挖掘了,何况武则天那么聪明的一个人,肯定在乾陵中弄了很多防盗措施,不是一般人能够盗墓成功的。
除了黄巢之外,还有五代十国时期的温韬也曾试图去盗墓,结果温韬把唐十八陵的其余陵墓都盗了一遍,最后想要去盗乾陵的时候,突然风雨大作,温韬就停止了挖掘,没有继续盗墓了。
就算躲过了古代那些盗墓贼的侵扰,来到盗墓最为严重的民国时期,乾陵一样遭受了孙连仲的盗墓,当时孙连仲是监守自盗,声称保护乾陵,却在背地里安排很多人去用大炮轰炸乾陵,试图找到入口,结果据说后来死了很多人,孙连仲就停止了盗墓。
不管是什么样的民间传说,总而言之,乾陵在这么上千年的时间里,一直也没有消停过,总还是有很多人打主意的,可是都没有找到入口,结果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因为当地群众在工作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乾陵入口,后来国家就对其进行保护,虽然郭沫若等人后来试图去挖掘乾陵,他们觉得乾陵里边应该有兰亭集序的真迹,所以想要挖掘。
后来被国家拒绝了挖掘请求,并且制定规矩,除非是帝王陵遭到严重盗墓,才能进行保护性挖掘,要不然不主动开采帝王陵是我们面对帝王陵时应该采取的主要态度,后来也就没有人再说要挖掘帝王陵了。
结语乾陵之所以能够一直到今天没有被盗,前期是因为没有发现入口,后期是因为国家的保护,其实在我看来,对于这样具有特殊 历史 意义的帝王陵,我们确实应该十分慎重,不要轻易挖掘,要不然可能会有不可估量的损失以及不可预知的后果!
唐朝十八陵除去乾陵皆被洗劫
如果李世民能够洞察未来,我相信李世民会把当世所有姓温的人都铲除,,因为正是后世这个姓温的家伙,将唐朝十八陵中的十七个帝王陵全部盗窃,简单的说他把老李家的祖坟挖了个遍。他就是温韬。
温韬到底盗窃了几座陵墓,没有具体的数目记载,史书记载是,《旧五代史·温韬传》载:“唐诸陵在境者悉发。”《资治通鉴》“华原贼帅温韬聚众,唐帝诸陵发之殆遍。”《新五代史·温韬传》载:“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惟乾陵风雨不可发。”唐末黄巢起义,长安周围的皇陵几乎被发掘殆尽。
虽然五代十国时期 社会 动乱不堪但是盗窃陵墓依然是 社会 大忌,可见温韬也是丧心病狂,敢于冒天下之大不敬。当时盗窃李世民的昭陵时温韬收益剥夺,犹如饿狼进入羊群之中,其中关于华夏文明瑰宝《兰亭集序》的走向至今也是一个谜,有民间传说此文宝温韬并不识字,所以只是将丝绸扯下文字被丢弃,显然这是不合逻辑的,温韬再傻也应该知道皇帝的陪葬品哪里有凡品,专家多把希望寄托于李治没有听从父亲遗愿将此文放入昭陵。
关于昭陵的被盗 历史 是这样记载的:“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
温韬**完老李家十七座祖坟后没有打算留有幸存,他也把目光投向双皇陵,乾陵,但是一要组织人手挖掘,天就下大雨,电闪雷鸣,连续几次都是这样,内心强大如温韬都不得不放弃。
为何乾陵众多盗墓贼都想要挖掘?因为藏品是在太丰富了,可以说是仅次于始皇陵,甚至有很多地方藏品质量远高于始皇陵。
盗墓贼们心动加行动可是就是没有结果。
如果把陵墓安全划分等级,那么乾陵就算是bug级别的,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墓道口在那里,除非把整座山都挖走,人力不能及,也为由懂得山水分布的超级大师才能从细节处发现进入墓穴的线索。
梁山山体
唐代以前魏汉时期,很多陵墓都是封土建造的,就是先确定地址,然后挖大坑,在封土一层又一层,直到推成土堆,山包包,到了唐朝开始帝王墓开始依山而建,选择一座风水不错的山,从半山腰开始挖山而进。这种方式显然比堆土安全很多。
乾陵
乾陵的防盗秘诀就是,知道却找不到,意思就是你知道在这里,却找不到入口。
乾陵位于咸阳市梁山之中,此梁山非彼梁山,这座上主要由石灰岩山体,山体坚硬并且满是石头,这座山并不是很大,但是十足的坚固。加上认为的加固,可以说是坚不可摧。
黄巢起义并占领长安后,就曾为了解决粮饷问题,动用部队数十万挖掘位于梁上的乾陵,可惜只是挖出了数十米的大坑,却毫无收获。温韬还是懂行的他组织数万人打算从山上开始挖掘,但是以上山就下雨,那挖掘工作可就十分困难。
到了近代孙殿英挖了乾隆和慈溪的东陵,那是富的漏油,让很多人眼馋,位于西安附近的国民党将军孙连仲。就是动心的人之一,他想了想,你有清朝我有唐朝啊,不比你差呀,于是也以军事演习为名,动用一个师兵力携带炸药,准备将乾陵宝物占为己有,刚找到墓道口,炸开第一层防护石门就发生意外墓中冒出一股浓烟,盘旋而上,成为龙卷风,顿时天昏地暗,走石飞沙,7个陕西籍士兵首当其冲,立即吐血身亡。吓的孙连仲直接撤兵,建国后国家出台文件对于帝王墓除非抢救文物的必要,不进行主动挖掘,这是为了保护华夏 历史 文物。后人进行计算 历史 上先后有17次盗掘活动发生在乾陵之中。
乾陵能够如此安全其中原因风水占有很多因素,此风水并非迷信,而是一种处境,一种对于环境的借力与运用,借用大自然之力达到防护自己的目地,首先是陵寝地域必然在山势险要之处,不易到达,其次是山体坚固挖掘,其次就是此地必然是多雨且磁场浓郁之地。风水大师自古不决可是真正出名的人中唐高宗时期就独占两位,他们就是李淳风与袁天罡,这二人必然是风水之术有着极大的造诣,选择的地域也颇有讲究。这也是为何乾陵能够千年多次被盗却让盗墓者失败而归的原因所在。
中国 历史 上三座神秘的陵墓之一(秦始皇的骊山墓不敢挖、武则天的乾陵挖不动、成吉思汗的陵墓找不到),这里就说出了武则天的乾陵并非从未被盗,只是挖不动,真的是刀砍不动、炮也轰不碎,据记载,盗过乾陵的人有名有姓的人就有17人了。这里就说说其中有名的人有哪些盗过乾陵且没有成功。
(乾陵)
一:自称书生黄巢黄巢起义军是第一个盗乾陵的,他们攻入长安之后,有人告诉他们乾陵有很多宝藏,于是黄巢带了40万士兵,个个拿着铁锹、锄头前去,可是他们把整个梁山铲了一半也没有找到乾陵的入口,直到唐朝军队反击才撤走了挖墓的士兵,空手而回,后来有人看过之后说黄巢还自称是书生,乾陵本就是坐北朝南的,黄巢并没有挖到乾陵,而是挖到了离乾陵有三百米远的堆放碎石的地方。
二:帝王陵的克星温韬
温韬似乎热衷于盗掘帝王陵,一般的陵墓他看不上,唐朝的帝王陵被他盗了17座了,面对乾陵,他决定试一试,温韬带领了几万人前去挖掘乾陵,可是温韬三次上山都遭遇狂风暴雨,每次当他们开始挖就下雨,一停手就天晴,温韬看这情形,认为是天意,便断了挖乾陵的念头。
三:民国将军孙连仲
孙连仲完全是学东陵大盗孙殿英的,他看孙殿英盗了如此多的财宝却没有受处分,于是自己把目光转向了乾隆,这也是乾隆被盗以来遭受的最大的破坏,因为他们哪里会用铁锹啊,都是直接大炮轰炸,要知道这可是现代化的整编师,当墓道被炸开后,孙连仲命人进入,可是当他们进去之后一股浓烟冒出,前七位士兵都吐血身亡了,孙连仲也就再没有动过这种念头了。
其实乾陵建立在梁山,而梁山是一座自然形成的石灰岩质的山峰,本就地质坚硬,再加上武则天修建陵墓时,是盛唐时期,国力、财力、人力都是空前的,也就可以建造出更好的陵墓。所以说并不是没人盗过,而是盗不动。
武则天墓又称作为乾陵,上千年来,乾陵不是从未被盗,准确的讲是从未被盗成。
一、乾陵的特色
作为中国 历史 上著名的帝陵,乾陵有许多特别之处:
1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是独树一帜的夫妻“二圣”合葬墓;
2在乾陵之前,帝王的陵墓不树碑,墓内也不放墓志铭。乾陵突破了这一惯例,因此述圣纪碑具有特殊的 历史 价值;
3乾陵是唐代帝王陵墓中唯一发现有双重城垣的墓葬,内城象征京城长安的皇城,外城相当于官员和土民居住的郭城,反映了当时中国古代都城的整体格局。有一般陵墓所没有的独特价值;
4乾陵引人注目之处还有神道东西两侧分布着两组(共61尊)整齐恭敬的石人群像。这些石人是当时唐王朝属下的少数民族官员和邻国王子、使节,武则天为炫扬大唐威势,将他们的雕像立于陵前;
5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成的陵墓;
6乾陵也是唐代“依山为陵”建筑工程的杰作。
二、乾陵的格局
公元683年,武则天命人在地质坚硬的梁山负责建造乾陵,次年8月唐高宗李治下葬,之后乾陵工程继续进行。706年5月武则天葬入,并用巨石堵门灌以铁水加固。
陵园仿唐都长安城的格局营建,分为皇城、宫城和外郭城。城内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60朝臣像祠堂、下宫等辉煌建筑群多处。
三、乾陵被盗的情况
上千年来,想盗掘乾陵的人为数不少。史载有名有姓的盗墓贼就有17人,大规模发掘又有三次。
第一次大规模发掘,是打进长安的起义军领袖黄巢派了四十万大军挖了个把月,挖出一条40余米深的大沟(被称为“黄巢沟”),但没有挖到墓门。
第二次是五代时后梁崇州节度使温韬。他趁着天下大乱,把唐朝的帝陵挖了一个遍。当挖到乾陵时,一挖就狂雷闪电,风雨大作,一停手就天晴。吓得温韬以为乾陵有神仙保佑,再也不敢挖了。
第三次是民国的孙连仲。动用了一个师的兵力盗掘乾陵。用炸药炸了许多处地方,死了数名士兵,却没能找到墓道口。
四、乾陵为什么从未被盗成
乾陵只所以上千年来从未被盗成,主要还是以山为陵,墓道口实在太隐秘、太难被发现、太坚固了。
唐代的诸多帝陵都是按照长孙皇后的建议,以山为陵,就是把山的内部掏一个洞来修建陵墓。
乾陵也是如此,是以整个石灰岩山体的主峰作为玄宫,墓室地宫隐藏在山体之中。其墓道口隐秘,要找到墓道口相当于老虎吃天无处下爪。而不从墓道掘入,想从山体侧面或另凿新洞进入是相当困难的。
而且,乾陵的墓道完整,里面还有大量的石条填住墓口,石条之间用铸铁加固。就算知道墓道所在的地方,用炸药也别想轻易炸开,除非把整个梁山挖开,这在古代显然不大可能。
五、总结
乾陵的墓道上千年来就一直没有被发现过,因此盗墓贼也是不知道怎么进入到里面去**宝物,乾陵也就从未被盗成。
所以说,乾陵不是从未被人盗过,而是从未被盗成过。
想盗可是进不去啊!黄巢为了筹措起义的活动经费,派了20万人挖乾陵,结果也没有找到墓口,至于其他的小盗墓贼就更是进不去了。
血战台儿庄的主将孙连仲也想盗乾陵,看着人家孙殿英盗了慈禧墓发了财心里痒痒,派了一个师的兵力打着演习的幌子到处乱炸。结果下起了七天的漂泊大雨,官兵们都说乾陵显灵了。这次盗墓也不了了知了。浪费了那么多的炸药连墓门也没找到。
乾陵是武则天个李治的合葬陵墓,里面埋了两个皇帝,据说李治死了以后武则天把当时大唐朝三分之一的财宝都陪葬了。武则天死了以后,李显又把大唐朝三分之一的财宝又陪葬了,要是这样的话那可就厉害了。王羲之的兰亭序可能也在乾陵里面。听着就眼馋啊!
至于现在还没有挖乾陵,主要是因为以目前的 科技 还不能确保对里面的文物有效的保存。可能瞬间就会氧化,这样的话挖还不如不挖。
武则天与吕雉、慈禧是中国 历史 上最著名的三大政治女强人,但吕雉、慈禧死后都惨遭被盗墓辱尸的悲惨下场,只有中国 历史 上唯一正统女皇帝武则天的陵墓独善其身,被冷兵器时代的刀剑劈过,被热兵器时代的机枪、大炮轰过,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甚至出动40万人去挖而岿然不动无法打开,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武周女皇帝武则天和她的丈夫唐高宗李治合葬墓乾陵建成于光宅元年(公元684年),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加盖,采用“因山为陵”的建造方式,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除主墓外,乾陵还有十七个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员与功臣。
乾陵是陕西关中地区唐代十八陵之一,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梁山是圆锥形石灰岩山体,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8米,泔河环其东,漠水绕其西,乾陵玄宫即位于北峰之上。梁山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乳峰”。
所谓“因山为陵”就是在山腰挖出墓道,修建墓室。乾陵所在的梁山主峰山体为石灰岩。
在关中地区唐代十八陵中,乾陵是唯一没有被盗的皇帝陵。但实际上乾陵在至今一千多年时间里也多次被盗墓者盯上却从来没有被人成功打开。
乾陵第一次被大规模盗掘是唐朝后期,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攻克长安建立大齐政权以后,率领40万人马盗掘乾陵,40万人一同发力,几乎将乾陵所在的梁山都挖走了大半,但最终还是没能找出乾陵的入口。
乾陵的西面石马道村现在还有一条沟,当地群众称之为黄巢沟,据说就是当年黄巢军队留下的。
乾陵第二次被大规模盗掘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大将温韬任耀州、崇州、裕州等地节度使,镇辖关中地区。温韬在长安做了七年行政长官,疯狂盗墓,他曾率领兵丁一股脑掘开了十七座皇陵,发了一笔横财,但却唯独在女皇帝武则天乾陵面前折了戟。
温韬动用了数万人三次上山,因为出现了极为反常的天象,狂风骤雨,电闪雷鸣,怕遭报应的温韬被吓跑了,几次下来,温韬受了惊吓,便彻底绝了发掘乾陵的念头。
乾陵第三次被大规模盗掘是在民国时期,国民党将领孙连仲也想像盗慈禧墓的军阀孙殿英一样大发横财,于是以保护乾陵之由对其展开挖掘,孙连仲带领一个现代化整编师,甚至动用了炸药和大炮,才勉强打开一个口子。天有不测风云,孙连仲正要从那小口子里钻进乾陵,突然刮起了龙卷风,几个士兵都被那狂风卷走了。吓惨的士兵们都认为此墓被神灵庇佑着,纷纷逃走,只留下那个被他们炸开的洞口。孙连仲害怕遭报应,于是又派人把洞口填起来。
1971年,我国考古学家曾多次对武则天的乾陵进行勘察,结论是其墓坚固异常,据勘查从墓道口到墓门长631米,宽3.9米,共39层,全用石条填砌,各层石条再用铁栓板固定,并灌注了铁汁,这些情况与文献所载一致,由此完全可以确信乾陵确实难以开掘。
去过乾陵一次,据说陵墓设计很精妙,沙子和巨石组合。
唐代皇室的性教育
《新唐书》中记载了一则唐太宗给其妹夫上性教育课的趣事:“丹阳公主,下嫁薛万彻。万彻蠢甚,公主羞,不与同席者数月。太宗闻,笑焉,为置酒,悉召它婿与万彻从容语,握架赌所佩刀,阳不胜,遂解赐之。主喜,命同载以归。”(《新唐书》卷八十三列传第八)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说,唐太宗的妹妹丹阳公主下嫁给薛万彻后,因为薛在房事方面比较愚钝,公主以之为耻,很不高兴,几个月不和他同床。太宗听说后,就办了一桌酒宴,把其他的几个妹夫都招过来,给他们仔细地把房事的要领讲解了一遍。并且用自己的佩剑作赌注,如果薛回去后还是不懂行房事,就把佩剑赐给丹阳公主。公主高兴地和薛一同乘车回去了。值得一提的是,史书记载唐太宗有十九个姊妹,仅一人早夭,余皆名花有主。也就是说驸马爷如果全来的话,当有十八位之多,可见这堂“生理卫生课”规模不小。如此大的场面进行性教育,况且是由皇帝亲自讲授,又为史书记载,足见当时性观念的开放和人们对性知识所持的健康、开明的态度。
唐代是性观念十分开放的时期,与后来的宋、元、明、清相比,男女之间的接触交往也比较自由公开,无论是宫廷、官宦、民间都是如此。在唐代的宫廷中,后妃、宫女都不回避外臣,不拘礼节。例如史书记载,韦皇后与武三思同坐御床玩双陆游戏,唐中宗就在旁边观看指点。又如唐玄宗的宠臣姜皎常与后妃连榻宴饮,安禄山在后宫与杨贵妃同食、戏闹,甚至通宵不出。宦官们更时常“出入内外,往来宫掖”,结交朝臣外官。这些在当时并未被斥之为*乱。
高度的紧张、压抑很容易影响关系“性”的脏腑——肾的功能,容易使人对房事产生淡漠,或者导致以性作为心理发泄的方式,更不会出现唐朝这样以性作为娱乐的房事文化。而唐代国富民强,社会稳定,上至国君下至百姓大多心态平静安详,有利于各种文化的发展,性文化也不例外。
此外,另一件事也挺值得琢磨。史书记载薛万彻是唐初三大名将之一,曾为建立唐王朝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左卫将军,召为驸马后又加封为驸马都尉,升官为代州都督。这样一员武将,又值壮年,怎么可能“阳不胜”、无法行使夫妻之道呢?在这里我们不妨作一大胆猜想,所谓的“万彻蠢甚”,也许并非薛万彻性功能不强无法与公主合欢,而是由于武将性格使其在性生活中表现得比较粗暴急躁,性爱缺乏新意和柔情,从而导致了夫妻间的不和谐。
可见,很多人婚后不注意在两人情感世界里注入新的内容,结果使性生活缺乏激情而归于平淡。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的性功能障碍主要来自情绪和心理的影响。
从敦煌资料来看唐人的性爱风俗
研究我国的古代文化,尤其是唐代文化,敦煌实在是一个历史宝库。本世纪初发现了敦煌石室遗书,数万卷的敦煌写本是我国古老文化的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献,它们是7世纪到10世纪唐和五代人亲手抄录的,这些未经文人修饰的文字记录十分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状况,当然,也包括了当时的婚俗、性观念、性生活状况等性文化的内容。
由于唐代经济发达,商业高本节资料主要采自高国藩:《敦煌民俗学》、《中国民俗探微》。以文化交流的范围很广,速度很快。唐代高度发达的文化远播海外,当然对敦煌也有很大影响。敦煌文化虽有它的地方性,但很大部分是对唐代中原文化的反映,其有关男女性爱的资料对我们研究唐和五代的性文化具有很高的价值。
婚龄
在敦煌发现的资料中,对唐人结婚的最佳年龄的说法很多,对于男子,有说十五,有说二十;对于女子,有说十五,有说十六,还有说十七、十八、十九的。这主要是因为唐代在各个时期对婚龄的规定不一致,所以影响到民间婚俗的变化。
例如,唐太宗时规定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申以婚媾,令其好合。”所以《降魔变文》说:“吾今家无所乏,国内称尊,小子未婚冠,理须及时就礼。”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女子十五而笄,这是符合唐太宗时的婚龄规定的。又如《秋胡》中说:“郎君,儿生非是家人,死非家鬼。虽门望之主,不是耶(爷)娘检校之人,寄养十五年,终有离心之意。女生外向,千里随夫,今日属配郎君,好恶听从处分。”秋胡妻十五岁嫁给秋胡,也合乎唐太宗规定的年龄。
唐玄宗则在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4年)下诏:“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听婚嫁。”所以《董永变文》云:“当感先贤说董永,年登十五二亲亡……直至三日覆墓了,拜辞父母几田常。父母见儿拜辞次,愿儿身健早归乡。又辞东邻及西舍,便进前程数里强。路逢女人来委问,此个郎君住何方?……不起人微同千载,便与相遂事阿郎。”这里描写的是十五岁的董永娶了天帝之女,正符合唐玄宗规定的年龄。
到了唐代宗时期,情况又有所不同。国家经安史之乱后,风雨飘摇,社会动荡,婚期多有推迟,战乱造成婚龄的增大。所以白居易的《赠女诗》云:“三十男有室,二十女有归。”《韩朋赋》云:“忆母独住,胡娶贤妻,成功素女,始年十七,名曰贞夫。”还有比婚龄十七岁更大的姑娘,如《搜神记》云:“只道娶妻,本不知迎处,……霍遂入房中,见一女子,年可十八九矣。”
择偶条件
媒妁婚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婚姻形式,但在唐代这一较为开明的封建社会中,男女打破了媒妁婚的束缚、能按自己的意愿择偶的事发生得多一些,在敦煌这一特殊地区发生得更多。当时,敦煌的少女地位相当尊贵,她要亲自选夫、问夫,这种情况反映在敦煌写本的敦煌民间故事赋——《下女夫词》里,它渗透着敦煌的特点,也是唐代高度的封建文明在婚俗上的反映。
《下女夫词》所体现的婚俗表明,新娘要在隆重的结婚仪式上亲自询问新郎,直到她得到满意的回答后,才最后正式地表示愿意嫁给他。这种询问的意义除了表示女子有按自己的意愿择偶外,还有以下重大意义:
一是拥护大唐政权,反对民族侵略。
敦煌自汉唐以来都是汉族集居地,但由于地处边陲,经常受到异族的侵略。例如《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二载:“贞元二年秋八月丙戌,吐蕾尚结赞大举寇泾、陇、彬、宁,掠人畜,苍禾稼,西鄙骚然。”“吐蕃常以秋冬入寇……得唐人,质其妻子……俘掠人畜万计而去。”这种侵略给唐代西北地区的人民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一旦敦煌沦为异族野蛮的奴隶制的桎梏中,历史大倒退给敦煌人民带来的便是城镇沦为废墟,田地夷为荒丘,戈壁变成坟场,人民陷于家败人亡或永世做奴隶的水深火热之中。所以,民族的生死存亡问题改变了敦煌人民的心理和婚俗,在结婚时男女双方问答的仪式中,他们围绕着一个绝大的矛盾提出问题,这就是民族矛盾。这正如《下女夫词》中所说的:“只要绫罗千万匹,不要胡觞数杯。”“胡”在这里泛指异族,绫罗千万匹在这里象征汉族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文化,词的意思是宁愿嫁给汉族,决不与胡人婚配。
例如以下一段问答:
女问:本是何方君子,何处英才?精神磊朗,因何来到?
开放的唐代婚姻与贞节观念
唐代处于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又属“开放型”社会,其开放特点不仅表现在政治制度、民族政策、外交关系等方面,而且反映在民间礼俗和婚姻制度上。当时,女性地位较高,贞节观念淡漠,使唐人婚姻呈现出历史上少有的开放特点。
唐代婚姻的开放风气,首先表现在青年男女择偶相对自由和对美满婚姻的大胆追求上。《唐律·户婚》规定:子女未征得家长同意,已经建立了婚姻关系的,法律予以认可,只有未成年而不从尊长者算违律。这条规定,从法律上为青年男女的自由择配开了绿灯。
封建社会时代的所谓贞节则指女子不改嫁或不失身,这是对妇女的一种片面要求。在古代,自开始重视和强调贞节以来,妇女的离婚、再嫁便越来越不自由。但是在唐代,离婚极为常见,再嫁不以为非,贞节观念的淡薄在整个封建社会都为罕见。
先看离婚的法律条文。《唐律·户婚》对离婚有三种规定。一、协议离婚。指男女双方自愿离异的所谓“和离”:“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二、促裁离婚。指由夫方提出的强制离婚,即所谓“出妻”。《礼记》曾为出妻规定了七条理由:不顾父母、无子、*、妒、恶疾、哆言、窃盗。《唐律》也大致袭用这些规定,妻子若犯了其中一条,丈夫就可名正言顺地休妻,不必经官判断,只要作成文书,由以方父母和证人署名,即可解除婚姻关系。但同时,《唐律》又承袭古代对妇女“三不去”的定则,即曾为舅姑服丧三年者不去,娶时贫贱后来富贵者不得去,现在无家可归者不得去妻。有“三不去”中任何一条,虽犯“七出”,丈夫也不能提出离婚。三、强制离婚。夫妻凡发现有“义绝”和“违律结婚”者,必须强制离婚。“义绝”包括夫对妻族、妻对夫族的殴杀罪、奸杀罪和谋害罪。经官府判断,认为一方犯了义绝,法律即强制离婚,并处罚不肯离异者。对于“违律为婚而妄冒已成者”,也强制离婚。
《唐律》的这些规定,不言而喻,其本质是为了强化封建宗法制度,巩固家长制下的夫权。在强调子女从一而终的封建时代,能够以法律形式规定夫妻“不相安谐”即可离异这是前代和后代所罕见的,《唐律》对妻无“七出”和“义绝”之状,或虽钝“七出”而属“三不去”者,不准其夫擅自提出离婚,否则处一年有期徒刑。这无疑对夫权是一个限制,对妇女利益是一种保护。另外,对妇子离婚改嫁和夫死再嫁,法律也没有约束和限制,这就从法律上为婚姻的相对自由制造了一定的条件
从史实来看,唐代离婚再嫁是较为容易的。离婚当然是由夫方提出离异者为多。女子色衰爱驰、男子一朝发迹,都可以成为弃妻更娶的缘由,甚至有因细小事故而轻出妻者。男子离婚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妻子的命运系于丈夫和公婆的喜怒之间。正如白居易诗云:“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