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入为主 盲目报道|先入为主

先入为主 盲目报道|先入为主,第1张

  摘 要:在信息泛滥的社会里,媒体或是为了追求时效、或是为了炒作,往往在“不经意间”就造成了失实新闻的产生,殊不知,失去真实性的所谓“新闻”早已失去了生命。本文试图从几则实例入手,分析失实新闻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对策,从源头上避免失实新闻的产生。

关键词:透视 新闻失实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人们公认的至理名言。作为新闻单位建立良好信誉的基础和马克思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真实二字在新闻工作中的地位相当重要。然而,在现实的新闻工作中,关于新闻失实、虚假新闻的批评和讨论却没有停止过。多种多样的主客观原因使得媒体一次次地重蹈覆辙:曾经被媒体大加褒扬的“慈善家”付广荣一段时间后又被指责为利用儿童赚钱的骗子;“高露洁”牙膏明明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却被报道成“毒牙膏”;全国十大假新闻评选开始以来,入围的假新闻不但没有像组织者预期的那样减少反而越来越多……这些失实的新闻是怎样形成的,又应该怎样加以解决,应是新闻界人士关注的焦点。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关于这几例事件的媒体报道。2001年9月,付广荣个人出资在沈阳建立了“阳光儿童村”,开始收养24名女犯的子女;2002年,她又在儿童村里建立了辽宁省法制道德教育基地,逐渐被人们叫做“付妈妈”。媒体关于她的报道开始层出不穷,“付妈妈”的好心被广为传扬。那时媒体上的付广荣省吃俭用,不惜变卖自己的房屋财产来供孩子们吃喝住,为了筹集捐款四处奔波,她为无家可归的可怜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温暖的大家,报道使她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赞扬。然而时隔不久的2003年6月,在一些媒体的正面宣传还未偃旗息鼓时,付广荣拍卖“付妈妈”牌月饼商标的行为引起了部分媒体的质疑和调查。此后,阳光儿童村的儿童生存状况再次受到了媒体的关注。此时,付广荣以前自述的律师身份、儿童村的儿童准确数量、孩子们的饮食、住宿的条件、儿童村接受捐款的去向等等全部被当成问题揭露出来。媒体报道有证人说付根本没做过律师;曾经在儿童村当教师的人说村里的孩子只有32个却被付说成是42个;孩子们吃的很差,几乎天天是白菜、酸菜之类;好心人捐的款、物孩子们用不到,付的女儿却是留学英国的同学中的富豪……报道又是一哄而上,付广荣顿时成了千古罪人,成了媒体眼中的“骗子”。仅有少量媒体从中较客观地提出了中国慈善事业的规范问题。媒体的这种过于极端的报道使事实真相失之偏颇,而此后对付广荣的调查也不了了之。

2005年4月17日,《法制晚报》刊登了《高露洁等牙膏被指含间接致癌物》一文,率先对“高露洁”等牙膏的安全性提出了质疑。随后全国的各大报刊都相继进行了报道,“高露洁”牙膏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并且波及到整个牙膏行业。然而几天之内,又有媒体对质疑“高露洁”牙膏的文章提出了质疑。新华社记者从消息的源头开始查起,得知这原是一项美国的研究成果,原文根本未涉及“高露洁”等字样,而我国的媒体引用的消息却来源于英国一家小报断章取义的报道。原文作者彼得・威克斯兰也公开声明“媒体错误的报道和过度的反应,造成了不必要的恐慌。其次,这项研究根本没有涉及牙膏……不应基于这项研究作出任何有关含玉洁纯的牙膏安全性的结论”。消费者对于媒体前后矛盾的报道也有了异议,觉得媒体有炒作的嫌疑,应该调查清楚再作报道。但《法制晚报》等媒体仍然坚持认为,对“高露洁”牙膏安全性的质疑,是媒体职责的一种体现。“我当时是本着一个叫预警这么一个职责,我觉得媒体本身就应该充当这个角色。”媒体的失实报道引发了一场不必要的“公共卫生危机”,破坏了一个大的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并造成对整个行业的冲击,最终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自身的威信。

以上所举的两个事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密切程度逐渐加深,其中,“高露洁”事件更是涉及到人们的生命安全。然而就是这些举足轻重的新闻,却被媒体在未经核实信息源准确性、在没有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在记者具有极大的主观倾向性的情况下盲目报道出来,引起了人们的不解、焦虑甚至恐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导致媒体失实报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以讹传讹,未经核实便轻率报道

新闻真实有两个层次的要求:其一是基本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必须准确,这是最低级的要求;其二,更深层的新闻真实则是指要从整体上和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来搜集和传播新闻事实,挖掘出事物表面现象背后的来龙去脉,准确反映新闻事件的主流和发展趋势。很明显,这两个层次中第一层是基础,如果连现象真实都做不到,就更不谈什么本质上的真实了。

常言道,“七分采,三分写”,采访在新闻写作的过程中至关重要,不经过深入采访是发现不了事实真相的。媒体应尽最大力量找到新闻的源头,再对当事人或旁观者等第一手资料进行核对,证明其真实准确后才能进行发表。在“高露洁”事件中,我国媒体最先未经调查便引用了英国一家小报的报道,在全国引起了轩然大波。幸好后来新华社记者对那位研究人员的原文进行了详细解读才澄清了事实。然而这些报道对该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却已难以迅速消除了。

二、媒体价值取向出现偏差

在媒体自负盈亏、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媒体选择新闻的标准已过多地偏向了受众的喜好,而较少考虑新闻自身的价值和对社会的意义。出于竞争的需要,媒体对于时效性的理解也走向了极端,对于一些并不确定的小道消息即使发现了疑点也不去追究,先发出来再说。正如《法制晚报》执行总编王林所说:“我的意思就是说,它如果存在这种危险的可能,我就必须在第一时间告诉这个城市的市民,它有可能产生有害物质。”――仅仅是“有可能”便轻易发表出来,那媒体上还有哪些消息是准确、可信的呢?在这个“毒奶粉”等公共卫生危机频发的社会,人们对大报“揭发”出的“疑似毒牙膏”理所当然地会引起相当的重视,继而拒绝购买。媒体为一己私利给受众的心理造成了什么影响,又造成了企业多么巨大的损失!

三、记者的主观随意性严重

我们说绝对的新闻真实是不可能实现的,原因就在于新闻报道活动是记者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必然带有一定的主观倾向性。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新闻的真实性,在实际的工作中,这种主观性、倾向性是记者应该着力减少和避免的。如果记者不能调整好心态,以公正、客观的立场来报道新闻,而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想法、情感来取舍新闻事实,那就很可能造成新闻的失实。

在付广荣的“阳光儿童村”刚被报道出来时,绝大多数的媒体是持肯定、赞扬态度的。如果新闻事实本身是真实的,这种对慈善行为的表扬当然是媒体的“本分”,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这个事件的报道中,媒体做得太“过”了。记者在报道之前,已经先入为主地形成了对付广荣的正面良好印象,因而在选择素材时以及行文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褒扬的情绪。但后来的报道却提出了截然不同的意见,这又如何解释呢?虽然事物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中,付广荣也可能是由一位单纯的“好心人”逐步想到了利用孩子来赚钱,但根本原因还在于记者被一些所谓的“主流”意见冲昏了头脑,只看到了一些表面上的东西却没有进行认真的核查,从而造成了失实的新闻,干扰了受众对是非的判断。

以上三方面的原因其实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多数情况下,是三者共同产生作用,影响了记者、编辑的立场和价值取向,造成了新闻报道的失实。在失实的新闻报道中,这类报道为数不少,因此,该如何避免此类失实报道的产生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上严守新闻真实的底线。不管是宣传典型人物还是揭发社会问题,都应该把核查事实放在首位,只有准确清楚地进行采访、报道事实,才不至于等到发现失实后再进行补救。要知道,有些损失是补偿不了的。现代传媒在市场经济的空间中生存,报道的社会效果更多地需要由传媒自身来承担,传媒的公信力成为传媒维持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而无形的资源。如果仅仅是为了抢占先机和刺激受众而发表了不实的报道,长此以往,媒体与受众之间长期建立的信任被打破,将很难修复,是媒体一笔巨大的损失。

其次,记者要改变工作作风,淡化新闻猎奇观,把理性思考放在首位。受众作为一个大范围的群体,其对新闻的需求各有差异。面对这些差异,媒体应该慎重考虑怎样面对受众,是引导还是迎合,是大众化还是化大众。只有遵守新闻规律,冷静、理性地进行取舍,抵制住盲目跟风和炒作的意识,才能坚持大众化而不庸俗化,既面向市场但又不迷失方向,正确地处理和把握问题。

就社会影响和效果来说,不同级别的媒体其影响范围也不同。在英国,关于“高露洁”的那篇文章发表在一份小报上,根本没引起英国人的注意,而我国的《法制晚报》作为一份全国性的大报转载了这篇文章就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引起了关注。因此,发行范围大的报纸更应该注意考虑新闻的社会效果,注重新闻来源的追查,千万不能轻率地发出报道。

第三,媒体和记者也需要被监督。记者和编辑的自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里所指的监督主要来自于上级主管部门,它们对下属单位有监管的义务和权力,要通过实时的监督和定期的检查等方式及时发现问题。这些看似小实则大的问题不能通过口头上的批评教育解决,而要采取有力的措施予以惩罚,这样才能引起媒体的警觉而不去触碰这根“高压线”。同时这种监督也要有政策、法规的保障,有关部门需要通过健全法制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常抓不懈,一抓到底。

这种监督还应该来自于受众,受众是媒体提供的信息服务的接受者,他们可以从与上级主管部门不同的视角出发进行监督。媒体应该重视这种监督意见的收集,并注意改进,才能更好地为受众服务。

我们生活在信息化社会之中,信息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资源。媒体收集信息很容易,但对信息进行甄别、筛选、加工,把真正重要的信息凸现出来却很难,要保证每条信息真实、导向正确就更难了。如果媒体只是对受众进行信息轰炸,甚至将一些错误的信息带给受众,这样的无效信息反而会给他们造成困扰。陆定一同志说过,“新闻工作搞来搞去还是个真实问题。新闻学千头万绪,根本性的还是这个问题。有了这一条,就有信用了。有信用,报纸就有人看了。”对于这个根本性的问题,媒体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正确的认识指导下,才能真正守住新闻真实的底线,才能赢得受众的信赖,最终为媒体的生存赢得空间。

参考文献:

[1]闻娱沉默还是表达?――从“高露洁事件”透视媒体的二律背反新闻记者,2005年第7期

[2]沈世纬公信力――传媒的立身之本新闻记者,2005年第2期

[3]江永红试论新闻的度新闻战线,2003年第9期

[4]周琼新闻真实刍议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要规避新闻的个体传播导致新闻社会意义淡化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新闻媒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新闻更加客观、公正、全面地报道事件的背景和影响,而不仅仅是关注个体故事。

2 引导公众正确理解新闻,从宏观角度看待事件,了解事件的背后原因、整个事件链条,以及对社会的影响,避免过分关注个人主观情感。

3 鼓励媒体在报道中注重分析和解释事件的社会意义,引导公众从一个更广泛的视角看待事件,认识到事件对社会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事件的本质和重要性。

4 建立更多的公共舆论平台,鼓励公众参与评论和讨论,推动信息透明,增强公众对事件的理解和关注度。

新闻策划的主题和内容离不开社会实践。

新闻策划是一种旨在呈现更为全面和深入信息内容的新闻报道形式。它的本质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主观性体现在选题、组织和实施过程中,比如确定策划主题、目标读者和报道重点等。

客观性则强调对新闻事件的真实记录和报道,包括事实渠道的遴选和确认、数据和流程的真实呈现以及对社会事件的深度解读和分析等。新闻策划要在主客观之间找到平衡,既要有强烈的主题意识和立意,也要遵循新闻报道的客观原则,以达到为读者带来更高质量和深度的资讯的目的。

新闻策划需要编辑具备较高的调查和分析能力、语言和逻辑组织能力,同时也需要在不断探索和深化的过程中提高专业性和深度。

新闻策划要有强烈的主题意识和立意。主题意识是指新闻编辑在选题、组织、实施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即确定策划主题、目标读者、报道重点等。这种主观性是必要的,因为它可以促使驱动新闻策划的动力和追求,使其走向深度、细节和多样性的报道。

新闻策划也应该有客观性。客观性是指对新闻事件进行真实性的回顾和报道,涵盖新闻事件事实渠道的遴选和确认、事件的听证和见证、数据和流程的真实呈现,以及对社会事件深度解读和分析等。客观性的体现是为读者提供真实的事实,避免事实的变形或失实,确保新闻策划服务读者的质量和数量。

新闻策划还需要在主观性和客观性之间寻求平衡,使二者达到良性循环的效果。这个过程需要新闻编辑具备较高的调查和分析能力,以及较强的语言、逻辑组织能力,同时提高对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和深度,达到主客观相辅相成,快速而准确地为读者带来有价值的资讯。

综上所述,新闻策划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体现了思维的多样性、学识的综合性、方法的灵活性、思维的深度和阅读的价值,通过不断探索,为读者提供了更高质量和深度的新闻报道。

新闻客观性的意义。 

新闻客观性是新闻传媒机构做好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新闻传媒机构是媒介和桥梁,应当把握机会,发挥自身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传达正确的信息和价值导向,为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有价值、有意义的新闻信息,不断促进社会的进步、稳定和和谐。

肯定是要有的。新闻报道是否要有自己的观点取决于它所要报道的事实本身。不能笼统的讲。新闻当然应当客观,并且越客观越好,但是,一,它不排斥主观情感和立场;二,我们不可能作到完全真正的客观,只能尽可能的客观。

记者不是没有思想的“留声机”。新闻写作不投入感情,就难以感动读者;不阐明观点,就难以厘清是非。

但感情不能僭越客观。记者首先应尽量反映事实,传递信息,把评论、判断的权利交给读者。西方媒体有客观性报道的几个原则:注重记录性;将事实与议论分开,在新闻中不直接发表意见;迅速翔实地报道重大事件等。

记者不是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应巧妙地隐藏起来。南振中说:“高明的记者并不在新闻作品中‘发号施令’。他们常常是把自己对于生活的看法化为‘潜台词’,他们在新闻作品中只是心平气和地向读者提供一个又一个经过选择的、正确的事实,读者在读了他们的作品之后,自然而然会得出自己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用事实说话”。

每日有思,每日有想。

今天依旧是阴雨霏霏,十几米高的大厅,温黄的灯光竟然让我有点昏昏欲睡。但是还是仔细回忆下今天的收获,复盘一下。

新闻的改变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从甲骨文到邸报到近代的申报现金各种报纸,琳琅满目。纸媒的世界一直在2012年之前还是独占鳌头的,在之后,随着两微一端一抖一快的崛起,传统媒体从此走向没落,新媒体开始登上时代舞台,如火如荼的发展。

媒体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迭代更新,但是本质还是一样的,展现时代的效果。新闻的语言讲究严谨,但同时要兼顾活泼,才有可读性。它也一种辩证法,即又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客观性在于新闻要真实,挖掘内涵。主观性在于新闻要有态度,体现情感,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否则就是有皮无骨,有形无魂。

我们说新闻的四要素:脚力、脑力、眼力、笔力,也就是要到现场看,要善于辨别,要仔细发现,再就要会写,写是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决定一篇新闻稿命运的环节,好的新闻稿少不了平实、真情、鲜活。

生产新闻不是为了生产,而是体现主流价值观。新闻分三种,低端新闻、中端新闻、高端新闻,分别是传递信息、探寻真相、推动社会进步,层层递进,深度也逐层提高。

新闻的内容是由新闻原理+宏观经济+地域文化+表现形式组成的。宏观经济是现实横向对比,地域文化是历史纵向对比,表现形式可以是视频,音频,文字等,所以说内容也是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有温度有深度的新闻往往更容易出圈。

再谈新媒体的策划。首先我们每个人都会看新闻,而如今新闻的载体多种多样,如何才能吸引眼球,去打造爆款呢?现在是短视频爆发的时代,流量为王,每个人热衷于刷微博,刷b站,刷抖音,刷快手,但是每个客户端都有着明确受众。

微博,不用说,90后的天下,日常从微博中看新闻头条。b站,是二次元爱好者的天下,当然也是80,90后的主战场。抖音与快手向来有南北之争,都是南抖音北快手,其实本质穷与富的关系。用抖音的人大多集中在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而快手集中在东北,经济条件差一些。受众群体泾渭分明。

如今,各种新媒体兴起,更新迭代加速,更要与时俱进,一个视频的爆款,离不开深入挖掘时代的内涵,抓住看众的情感共鸣,用情绪感染人心,才是最振奋人心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179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