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感受、体验两首乐曲的音乐情感,相比之下,两首乐曲

聆听《草原放牧》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感受、体验两首乐曲的音乐情感,相比之下,两首乐曲,第1张

《草原放牧曲》,一曲表现得是蒙古族少年的英勇,一曲自始至终是以激昂的感情表达出来,而《悲怆》,是描写柴可夫斯基身处俄国混乱的政治局面所作,更多表达的是对未来的苦闷徘徊,不知所措,一曲的情感起伏有变,情绪给人的也是一种紧张,冥想的感觉。

我也是一个还没考大学的音乐生,如果有不正确,还望各位大佬纠正。

《“悲怆”(第六)交响曲》是柴科夫斯基的绝笔,同李斯特的《前奏》一样,是作曲家一生经历感受的写照。柴科夫斯基的一生更加坎坷,心灵的维度更为深厚。我们不妨对比一下王国维先生的话,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例如如果我们欣赏《第六(悲怆)交响曲》,在欣赏前对这部作品没有任何了解,我想我们是不容易听懂这部交响曲的。

当时创作的社会背景是:亚历山大三世统治下的俄罗斯社会思想和艺术被压制,俄国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着苦闷、压抑的情感,他们对世俗充满了不满与憎恶,他们不断的反抗,与黑暗势力做斗争,但却感到莫大的无奈与无助;个人背景是:1877年他同28岁的美丽的安东尼娜·米留柯娃结为夫妇,但这是一场没有爱情的结合。然而,最大的幸运和终生的不幸则是他在这一年还“结识”了梅克夫人,梅克夫人是大资本家梅克的遗孀,拥有亿万家财、当时年已46岁的梅厄夫人是柴氏的崇拜者,且对音乐极有悟性与修养,她诉说以她的灵魂献身于他。,这表白使同样怀有创伤之心的柴氏萌发出无穷的力量和创作灵感,并资助他的音乐创作。此后的13年间,尽管两人从未谋面,但精神之恋却轰轰烈烈、甜甜蜜蜜,柴可夫斯基得到了无比的幸福和莫大的慰藉。不曾料想,身染肺疾的梅克夫人竟于1890年单方面宣称“家业已告破产”而提出与柴可夫斯基彻底断交。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无情打击,柴氏痛苦不堪,由失望到绝望,心绪不宁,身体极度憔悴。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不朽的《悲怆交响曲》问世了,其间每一个音符都浸染着他的苦涩泪珠。1893年11月1日,一代音乐大师溘然长逝,《悲怆交响曲》竟成绝唱。

第一乐章大体保持了奏鸣曲式,先是一阵疑惑不安,之后是很长一段甜蜜温馨的喘息,作者深情地欣赏着哺育他的俄罗斯大地,有《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味道。但最终受到当头一棒,从梦中惊醒,强烈起伏的音响碰撞着,不得不卷入人生的旋涡,现实是不容逃避的,必须顽强地与命运奋起抗击。末尾安详的副部主题重现,暂时摆脱冲突后,倍加珍视宁谧和谐的生活,自然地进入下一乐章。

“别致的五拍子圆舞曲”,如歌的旋律,民族的诗情画意……重新体味着生活,虽然心灵受过折磨,渗透着淡淡的悲伤,但依旧倾诉着内心对美好生活不渝的理想,陶冶着一颗纯净的心灵。这便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三乐章“是谐谑曲和进行曲的奇异的结合”,但“既不是悲壮的也不是英雄的”,而是抗争的——命运中不可避免的、没有胜负的抗争。主部小调主题短促有力,显示出奋力一搏的坚定决心。反复出现,力度一次次渐强,预示着将与命运相碰撞,同时显出内心虽有恐惧且携带着悲凉的创伤,但并不退缩、并不逃避,由一种内在的不熄的力量支撑着竭尽全力地前行,气壮山河。在无比雄壮的节奏背后是一种绝望的抗战,“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对现实的忧伤、迷茫贯穿整部乐曲始终,但第四乐章中人生大风浪均已过去,精疲力竭,而命运仍旧无情和不可抗拒,愈加惆怅,悲痛欲绝。在发自肺腑的苦闷、奋起调动的激情之后,这里再一次的茫然无措:“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突出体现了朗所指出的柴科夫斯基的性格:“他的精神状态与努力目标之间的犹豫不决,即使在他最成熟的作品中也具有这种特点。”

然而对俄国人来说,性格的犹豫不决并不等于丧失信念甚至死亡。命运的无情、内心的痛苦可以使他一时忧郁绝望,但并不会摧毁他。第一乐章的抗争是主动的、有力量的,决不是只有招架之功;第三乐章更是用尽气力拼命一搏,虽然愈发力不从心,但直到第四乐章绝望而预感到死亡的心灵仍在顽强地跳动。这颗饱受创伤的心灵也许在失去梅克夫人的时候就可以停息了,但它一直延续到《第六交响曲》作了最后一搏。就算他感到自己时日不多,但也决未料到这将是“最后一搏”。“我生平没有像现在这么满足过、骄傲过和愉快过,因为我确实完成了一件佳作。”“我知道这部作品是顶忠实的,我爱它;我过去的作品,我是绝对不爱的。”⑼类似的情感经历在他的同胞穆索尔斯基、拉赫马尼诺夫身上均有体验,而并未催垮他们。因此柴科夫斯基很可能借此回首数十年的艰辛奋斗,“歌以咏志”。

但毫无疑问的是,“悲怆”是“19世纪俄国知识分子社会生活的写照”,“它引起人们对那个黑暗的、惨无人道的制度的永久的怀疑,从而激发人们为自由、光明、美好的生活而奋斗”。

柴科夫斯基是一位天才的抒情大师,在他的六部交响曲中,他能将气息宽广、抒情流畅的旋律同高度的戏剧性非常 自然地统一在刻画复杂情感的交响乐语言之中。在他的音乐中,表现手法更加旋律化,经常运用一些长的如歌的旋律。

他的《第六悲怆交响曲》深刻地表现了处在沙皇反动统治下的他不满现实、向往正义和欢乐,而又找不到出路的彷 徨心情,他以极为成熟和发展了的交响乐手法宣泄了内心深处的、难以言喻的悲怆,是他的传世代表之作。

这部作品在写作上遵循了交响套曲四个乐章的结构。第一乐章是一个快板乐章,但其中表现的却是惶惑、痛苦和犹 豫;第二乐章是一个五拍子的圆舞曲,温暖、亲切,好像让你唤起人生中的美好的回忆;第三乐章是一个弦乐曲加进行 曲的乐章,弦乐曲运用的是快速度的三拍子,而进行曲从弱到强,在非常强烈的结束之后,是一个慢板的第四乐章。该 章弦乐的旋律强烈,使人心灵被最巨大的悲怆所震动、撕裂。通常末乐章通常都是辉煌的,而柴科夫斯基把第四乐章作 为悲怆的慢板乐章,这是一种很有独创性的做法。

悲怆和悲伤的区别:

一、含义不同:

悲怆意为“悲伤凄惨”,怆,伤也。

悲伤是种情绪反应,多数高等哺乳动物均有此反应,人类最为显著,是悲痛哀伤之意。

二、出处不同:

悲怆出处:

1、北齐·颜之推《观我生赋》:“留钏之妻,人衔其断绝;击磬之子,家缠其悲怆。”

2、唐·白居易《有感》诗之三:“往事勿追思,追思多悲怆。

悲怆造句:

1、什么样的灵魂就要什么样的养料,越悲怆的时候我越想嬉皮。

2、离别与重逢,是人生不停上演的戏,习惯了,也就不再悲怆。

3、雨是秦槐汉柏下仁人志士落下的悲怆之泪;雨是桃花潭水边知己依依不舍的惆怅之泪;雨是茫茫戈壁间守边将士愁苦寂寥的乡思之泪。

悲伤造句:

1、那只形单影只的白天鹅悲伤的鸣叫,刺痛了所有人的心。

2、悲伤、仇恨、惋惜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让她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3、听了这个悲伤的故事,我的眼睛湿润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185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