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才女朱淑真的人生和情感经历

宋代才女朱淑真的人生和情感经历,第1张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妇女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禁锢在狭小的天地。宋代理学盛行,对女性的压制越来越严重。程颐和程颢特别看重妇女贞节,极力反对女子在丈夫死后再婚,“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认为女人宁可死,也不能失节。他们的理论在朱熹那里得到进一步发展,他提出“忠臣节妇”,“盖闻人之大伦,夫妇居一,三纲之首,礼不可废。”宋代刑法对男女判决也是不平等的。“夫有出妻之理,妻无弃夫之条。”所谓“七出”之条,而妻妾如任意离开丈夫则受到刑罚制裁。

  理学的盛行,宋代贞节观念极强,婚姻更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子若不听父母命,自由恋爱,会被看作是丑事。宋代有一位才女,因大胆追求自由自主的爱情,不为封建礼法所容,抑郁抱恨而死后,“不能葬骨于地下”。她,就是性格刚烈、大胆反抗封建势力的一代才女——朱淑真。

  朱淑真是宋代杰出的女作家。生卒年不详,自号幽栖居士,钱塘人。她生于仕宦家庭,自幼聪慧,喜欢读书,善绘画,通音律。她的婚姻极为不幸,她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将对爱情的感受写进诗词,被迫害致死,死后诗稿被焚。今存《断肠集》,是明以前作品最多的女作家。

  朱淑真从小生活在富贵家庭中,有机会识字,受到良好教育。童年时代,她以一颗无忧、敏感的心感知着这个世界,花开花谢,春去春回,她的诗才大进。父亲教她读诗词、与她一道把酒研讨,没有受到过多的压制,在这样和睦、相对自由的家庭环境下成长,她无忧无虑,天真浪漫,也塑造了她那任性、倔强的性格。

  对于封建礼教所宣讲的“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朱淑真极为不满,在作品中表现了她的愤慨与对卫道士们的讽刺。如《自责》中所云,“女子弄文诚可罪,那堪咏月更吟风。磨穿铁砚成何事,绣折金针却有功。”她不愿屈服,逆来顺受,她看透了这些宣传背后隐藏的真正意义,用诗文发出自己的“反抗”之音,“妇人虽软眼,泪不等闲流。”

  作为封建社会的闺中女子,没有男子的仕宦之途与广泛社交的自由,她们被陷于封闭狭小的深闺之中,爱情成为她们生活的重心,颇具浪漫情怀的朱淑真心中也勾画着自己的爱情。但她无法摆脱封建礼教的魔爪,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盛行的年代,年轻女子没有选择的权利。无奈之下,她服从父母命令,所嫁非偶。个人不幸的婚姻,一腔幽怨,唯有在诗词创作中得以排遣。“一生抑郁不得志,故诗中多有忧愁怨恨之语”。

  她的诗作中,有许多是以春为题材的,春本是明亮、温暖的,充满生机与希望。但淑真却看到了春的短暂,春的易逝,如同青春年华。

  《蝶恋花 送春》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春前飘柳絮,随风且看归何处?绿满山川闻杜宇,便作无情,莫也愁人意。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这首诗构思巧妙,将自然景物与惜春、送春的感情交融,名为送春,实为惜春,留春,不忍她离去。将春拟人,在空洞寂寞的生活中,没有之音,亦无知己,春是生命中的一抹亮色,温柔抚人,朝夕陪伴在她左右。而如今面对离别,作者忽发奇想,那千万缕的垂柳似乎可以将春系住,但春只作短暂停留,又匆匆离去。她还是不愿放弃,又寄希望于柳絮,盼望着轻柔的柳絮可随风飘舞,跟随春的脚步,将她的音讯告诉作者,聊以自慰。下片用杜鹃的哀鸣寄托送春之情,结尾以酒送春,春不语,待到黄昏时刻,潇潇暮雨,仿佛是春在作答,亦或是作者寂寞的泪水。

  这首词寄托了作者美好的情感,淡淡的忧思,对美好事物不常在的感慨。全词自然与情感水乳交融,浑然一体,质朴清新的语言,读之,深远缠绵,回味无穷。

  朱淑真是孤独的,是抑郁的,她拿起笔,抒写自己真实的感受,发出自己的声音,又如《减字木兰花》——

  独行独坐,独唱独愁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清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 剔进寒灯梦不成。

  开头5个独字,重复出现,将凄苦、幽怨如瀑布般一泄而出,绝望、孤寂包裹了她,久久的伫立,思索着过往人生,不禁心寒,再加轻寒触体,欲言难言,肠回心倒。下片写她憔悴泪容,愁病相仍。春的不常在,婚姻的不如意,爱情的不确定,时时侵扰着她,困惑着她,无法入睡。

  她对婚姻的不满,也写进了作品中。如《愁怀》:“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似休生连理枝。”她对自身命运、自我生存境况有清晰省察,表现了企图实现自我潜力的生命意识,展现了深层的孤独感,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淑真对婚姻的不满,不是物质生活上的,而是,作为有才情、有思想的女性,渴望与自己的丈夫吟诗作词,与之“江上共诗裁”。可他与淑真是完全不同的人,热衷功名,她俩貌合神离,志趣迥异。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却无法对话,于淑真而言是莫大的痛楚:“帆高风顺疾如飞,天阔波平远又低。山色水光随地改,共谁裁剪入新诗?”(《舟行即事》)

  虽然无法选择自己的婚姻,她没有放弃对爱情的追求。她任性、倔强刚毅的性格,在面对礼教的重压下,义无反顾。她肯定自我欲望,敢于宣扬一种女性主动的爱情哲学。她的词,深层里表达了自我独特的生命体验,她对命运进行过抗争与挑战,在《清平乐 夏日游湖》中,勇敢描述与情人的欢会,冲破礼教的束缚,追求爱情,在古代妇女中是绝无仅有的。

  清平乐夏日游湖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宋代礼法极严,贞节观念浓厚,不允许女子自己谈情说爱,更不能在文章中表达。而淑真在这首词中却描绘得毫无顾忌,大胆书写爱情想望,直抒胸臆,率真、爽朗、坦荡地表达对爱情的追求。与情人在西湖恣意享受爱情的欢乐,携手漫步,和衣倒怀,旁若无人。这对一个闺中**而言,是极为大胆的举动。这样的大胆吟咏,在情感上、行动上都是对封建礼教的公然挑战,反映了作者对情爱的追求、渴望与勇敢的反抗精神,不妥协的刚烈性格。这首词将女性面对爱情的细微心理也描写得淋漓尽致,与情人相守时,尽情享受,不矫揉造作。分手回到家中,仍想着刚才想聚时的点点滴滴,“懒傍妆台”,心绪万千,无心整妆与卸妆,沉浸在浓浓的爱意之中。她是一位大胆的叛逆者,她诉说出广大女性不敢言说的真实话语、真实心声,具有强烈鲜明的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落花》也是一首对封建礼教控诉的诗歌。“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台。”表面惋惜落花,实则借催落花的无情风雨象征催残爱情的封建恶势力,表达了争取爱情、婚姻自由,反封建的愿望。

  在封建势力强大的社会,她大胆、赤裸的反抗行为必然遭受到众多人的诽谤。有人称她“失妇德”,《古今词统》卷四说她“太纵”!她的一首《生查子 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描写了主人公对爱情的追忆,对今昔非比的感慨,词艺水平很高,三四两句已成为名句。有人借此攻击她失节,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欧阳修所做。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当人们认为是欧阳修所作,认为合情合理,毫无指摘,大加赞赏。而朱淑真作此词却是“失妇德”。封建社会中男子享受种种特权,可以三妻四妾,丝毫不会受到社会的谴责;而女子则不容半点越轨行为,受到严酷的压榨。

  朱淑真不像李清照那样,有过颠沛流离的生活,她很少与外界接触,生活在深闺之中,她的诗作多写自然风光、恋情相思,但她也并没有局限于自身的生活,一些作品关注农事,关心农民的疾苦,跳跃出自己生活的圈子。如《苦热闻田负语有感》:

  日轮推火烧长空,正是六月三伏中。

  早云万叠赤不雨,地裂河枯尘起风。

  农忧田亩死禾黍,车水救田无暂处。

  日长饥渴喉咙焦,汗血勤劳谁与语?

  播插耕耘功已足,尚愁秋晚无成熟。

  云霓不至空自忙,恨不抬头向天哭。

  寄予豪家轻薄儿,纶巾羽扇将何为!

  田中青稻半黄槁,安坐高堂知不知?

  酷夏来临,天气炎热,遭遇旱灾,地裂河枯,禾黍将死,农民奋力抢救,“饥渴喉咙焦”。同时,他们又抢插晚稻以救饥荒,但收成无望,农民们绝望得只能“向天哭”。朱淑真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农民生活的疾苦,感受到他们的苦难,与他们悲喜与共,并将之归咎于高高在上的统治者,高声质问当朝者“安坐高堂知不知?”朱淑真的目光已不仅局限于“小我”,而开始关注广大的劳动人民,代表了他们的心声。

  在男女两性关系极为不平等的古代社会,在将 “女子无才便是德”信奉为道德标准,在绝大多数的女性被视为“牛马”“玩物”、封闭在家庭、闺阁之中,忍受婚姻的不幸、人生不得志的时候,朱淑真——如同一道闪电,闪亮在漫漫黑夜,释放出夺目异彩的光辉。

原以为,梁山伯和祝英台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只存在于文学作品中,没想到,历史上真的出现过一个类似梁祝式的经典爱情传奇。故事中的女主角,是宋代才女张玉娘。

张玉娘,字若琼,自号一贞居士,南宋浙江松阳人,出身于仕宦之家,祖辈世代为官,父张懋曾任提举官。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玉娘受到诗书礼乐的熏陶,自小就饱学多才,聪慧过人,她的芳名也随着家中来往的亲友,远播四方。时人以东汉班昭比之。

优越的家世,培养了玉娘开朗活泼的性格,她这样的大**,常在丫鬟的陪同下,登山舒啸,临水赋诗,玩得好开心。

花样年华的女孩,总是对未来有许多的向往,其中寻觅一个如意的郎君,携手相牵,共度一生,大概是所有少女共同的梦想吧。玉娘在美好的憧憬中,等来了自己想要的那份姻缘。

玉娘15岁时和与她同岁的书生沈佺订婚,沈佺是宋徽宗时状元沈晦的七世孙。沈张两家有中表之亲,两人青梅竹马。沈佺为玉娘的才貌所倾倒,对她爱慕有加,玉娘也欣赏沈佺非凡的气质和才学。虽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玉娘对沈佺是十分满意的。

那个时代,非到嫁娶的时候,男女是很少见面的,所以,订婚后,玉娘和沈佺以诗传情,互诉心曲,开始了浪漫的恋爱之旅。玉娘亲手做了一个香囊,并绣上一首《紫香囊》诗送给沈佺。诗云:

珍重天孙剪紫霞,沉香羞认旧繁华。

纫兰独抱灵均操,不带春风儿女花。

在古代,香囊是男女传情的信物,因是随身之物,恋人之间常把它当做礼物相互赠送,以表衷情。玉娘把诗绣于香囊之上,既表明了她对沈佺的爱慕思念之情,也可以看出她非凡的诗才和高雅的情趣。这样的女子,沈佺岂能不爱?

然而命运偏偏弄人,沈佺家道日渐衰落。父母岂肯把一个如花似玉、才情卓绝的女儿,嫁给一个破落户?所以,玉娘的父母有了悔婚之意。“生是沈家的人,死是沈家的鬼”,她坚决不同意父母退婚。

在痛苦中,玉娘写下《双燕离》诗,表达姻缘受挫时的愁闷心理:

白杨花发春正美,黄鹄帘低垂。燕子双去复双来,将雏成旧垒。

秋风忽夜起,相呼渡江水。风高江浪危,拆散东西飞。

红径紫陌芳情断,朱户琼窗侣梦违。憔悴卫佳人,年年愁独归。

玉娘父母迫于无奈,托亲友捎信给沈家说:“欲为佳婿,必待乘龙。”沈佺知晓玉娘的心意,他对玉娘更加情意弥坚,于是发愤苦读,希望功成名就,娶佳人玉娘为妻。

沈郎进京赶考去了,把玉娘的心也带走了。山高水远,割不断相思的离愁;白昼交替,阻隔不了玉娘的诗情。两个人离别后,玉娘写了大量相思愁苦的诗词,寄托她对沈佺的爱恋和牵挂。

像“玉关愁,金屋怨,不成眠。粉郎一去,几见明月缺还圆”,“窃取长生药,人月两婵娟”,“强起推残绣褥,独对菱花,瘦减精神三楚”,“数新鸿、欲传佳信;阁兔毫、难写悲酸。到黄昏、败荷疏雨,几度销魂”,“关山一夜愁多少,照影令人添惨凄”。这些字字愁声声怨的词句,是玉娘心泪的泣诉啊!

痴情的玉娘用一首首情感凝成的诗词,向沈佺表明自己的心迹。沈佺进京赶考,虽金榜题名,可是积劳成疾,再加上染上伤寒,病入膏肓。当他读到玉娘寄给他的情诗时,更是肝肠寸断,他的心早已飞到了玉娘的身边,和她一起共此明月光。

当玉娘得知沈佺重病的消息,忧心如焚,十分悲恸,于是,写信给沈生表露自己贞洁的爱恋:“不偶于君,愿死以同也!”她多想飞到沈郎的身边,为他端饭倒茶,服侍汤药,可是未婚的她又怎能如愿呢?

沈佺见了玉娘的词作,心碎欲裂,也于病榻上回复一首诗:

隔水度仙妃,清绝雪争飞。

娇花羞素质,秋月见寒辉。

高情春不染,心境尘难依。

何当饮云液,共跨双鸾归。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高洁的情爱不染纤尘,今生不能相守,只能寄望于来生了。“何当饮云液,共跨双鸾归”,他希望和玉娘共跨鸾鸟,同奔月宫。

诗寄出后不久,沈佺便带着不能与玉娘重聚的遗憾和深深的爱恋,忧郁地闭上了眼睛,时年22岁。

玉娘听到沈郎死去的噩耗,悲恸欲绝,茶饭不进,心如槁木。她整日以泪洗面,憔悴不堪,于悲愤中吟就一诗《哭沈生》:

中路怜长别,无因复见闻。

愿将今日意,化作阳台云。

沈佺走了,玉娘的心也死了,她的爱情之门关闭了,从此再也不会有花开。

玉娘整日泪湿罗衫,长吁短叹。“任钗横鬓乱,慵自起来偷整”,她鬓发凌乱,懒于梳理。“愁未休、窗外又敲黄叶”,愁苦依旧,黄叶飘零,触动了玉娘多少感伤!“细思算、从前旧事,总为无情,顿相孤负”。旧事温柔,可沈郎已去,海誓山盟都被无情辜负。

父母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想为她另择佳婿,给她冲喜,可是玉娘坚决不从。一些富贵和官宦之家的子弟为玉娘的才华和美貌所倾倒,想娶她为妻,可他们哪里懂得玉娘的心呢?玉娘被父母催急了,眼泪涟涟地说:“女所未亡者,为有二亲耳!”

沈郎已经死了,可是她却以好女不嫁二夫为由拒绝了父母,并写一首诗表达自己的贞节: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海可枯,石会烂,但那份真情永不变。玉娘在短暂的生命里,寻找爱的永恒。

就这样,玉娘拒绝再婚,为沈佺守节,恹恹独守空楼,度过5年悲痛的日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5年,她燃尽了爱情的丝线,流尽了相思的泪滴后,只有一死。

一代才女就这样香消玉殒,年仅27岁。

玉娘矢志忠贞的行为感动了张沈两家,她的父母征得沈家同意,将玉娘与沈佺合葬于西郊枫林之地。玉娘有霜娥和紫娥两个侍女,玉娘待二女如同姊妹,与她俩感情笃厚。玉娘离世后,霜娥悲痛而死,紫娥也不愿独活,“自尽而殒”,玉娘生前蓄养的鹦鹉也“悲鸣而降”。张家便把这“闺房三清”(即霜娥、紫娥和鹦鹉)陪葬在沈佺、玉娘的墓旁,这便是松阳有名的“鹦鹉冢”。

有情人难成眷属,这确是人生的憾事。

一代文坛闺秀张玉娘虽然生命短暂,却给历史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她一生作诗117首,词16阕,收集在《兰雪集》里,有人称之为李清照《漱玉集》后第一词集。兰即兰花,幽香弥散;雪即白雪,洁白无瑕,此集收入清朝《四库全书》别集类存目。世人以其诗才杰出,推举她是“宋代四大女诗人之一”。

玉娘订婚前的诗词格调昂扬欢快,悔婚后因相思愁苦诗词具有深沉缠绵的婉约色彩。她的爱国诗词写得豪放大气,呈现出另一种风格。她在当时很有才名,据说,她的诗作《山之高》三章盛传于京师,深受人们喜爱。但因封建时代女子地位低下,她死后没人整理她的诗词,也没人给她作传,这位“情独钟于一人,而义足风于千载”的非凡女子,不被后世所知,所著的《兰雪集》两卷,也长期默默无闻。

三百多年后,明代的邑人王昭为之作传表彰,她的事迹才始显于世。清代顺治间,著名剧作家孟称舜任松阳教谕时,为其事迹所感动,被其诗词所折服。于是发动乡绅为张玉娘修墓扩祠,刊印《兰雪集》,并为她创作了著名的35折传奇剧本《张玉娘闺房三清鹦鹉墓贞文记》。从此,玉娘的事迹和作品才得以流传。但因印数不多,流传不广,知者甚少。

一位集才情和痴情于一身的奇女子,差点被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真的为玉娘扼腕叹息,学高而未尽其才,情钟而含恨早逝,一生充满了痛苦与坎坷。假如沈佺不死,才子佳人两相依,该多好;假如,玉娘不那么早地逝去,她该能写出多少惊世之作。可惜,她满腹的文才都付与了滚滚的东江水。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诗词(12)父母(4)香囊(1)

虽然说古代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是在古代如果女子有才华,那么就会显得更加的熠熠生辉。

1、一代才女李清照,她的诗篇流传千古。对于李清照而言, 她自幼就识文断字,而且对于诗篇有着很深的造诣。在她爱情失败之后,就苦心孤诣的专注于诗篇的创作,她的诗篇大多数透露着抑郁愤闷的情感。“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正是她在失去自己挚爱之后所发出来的感慨,可见像这样一位心思细腻又颇有才华的女子,在历史上绝对是独树一帜。

2、可歌可泣,一代巾帼英雄王昭君,她的事迹广为流传。王昭君在古代被誉为四大美女之一,但是在当时并遇到赏识她的伯乐,于是她怀着报国之情,毅然决然的决定远赴边塞。当时的边塞环境是非常恶劣的,她身为一介女流之辈,竟不顾个人的安危去为大汉换来百年的和平。可见她的心胸是如此的宽广,她的才情是如此的宏大。他的容貌可谓是倾国倾城,但是在不被赏识之后,依然对国家怀有情感,所以她的格局要远比那些男子汉更加广阔。

3、唐代诗人上官婉儿,出身豪门却屡受挫折,最终凭借着自己的才情也得以雁过留声。上官婉儿虽然说出身名门,却因为祖父获罪而被连累。她被送入宫中为奴为婢,但是在这其中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追求,是金子总会发光,她凭借着出众的才艺被武则天所重用,先是被选拔为女官,后来又凭借着自己的实力一步步走上皇妃的位置。

综上所述,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本就是无稽之谈,在历史上能够流传千古的都是那些具有才华的女子,而不是那些只会循规蹈矩相夫教子的妇人。

被胡适称为“中国一代才女”的人是林徽因,这个被徐志摩疯狂追求的才女,这位建筑界杰出的女子,她的诗中有着一种独特的韵味,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着对建筑美学的理解和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01民国才女林徽因其人

提到林徽因,一定会想到3个与她有关系的男人说过的话。她的丈夫梁思成对自己的学生说:“我著作中的那些点睛之笔,都是‘她’给画上去的。”

追求她的徐志摩在诗中说:“时光如水,总是无言。若你安好,便是晴天。”一生未婚并与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成为挚友的金岳霖在她去世的挽联上说:“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不仅如此,她还是胡适称赞的“中国一代才女”,是沈从文眼里“绝顶聪明的**”,是“太太们的客厅”中的主角,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是一个象牙般美丽的女子。

同时林徽因还是一位诗人。她的诗,受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充满着浪漫主义和女性意识,巧妙融合了建筑美学和诗意人生。她的才情在庐隐、谢冰莹、苏青、张爱玲等众多民国才女的映衬下或者并不突出,但是她的诗意人生却也独树一帜。

02林徽因的诗歌中的浪漫诗意

1931年对于林徽因来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度,在新月派重要刊物《诗刊》的4月份第二期上,她的《谁爱这些不息的变换》《那一晚》两首浪漫主义诗歌发表了,从此开始了她的诗意人生。

《那一晚》(节选)

那一天我希望要走到了顶层,

蜜一般酿出那记忆的滋润。

那一天我要跨上带羽翼的箭,

望着你花园里射一个满弦。

那一天你要听到鸟般的歌唱,

那便是我静候着你的赞赏。

那一天你要看到零乱的花影,

那便是我私闯入当年的边境!

深受新月派影响的林徽因,诗歌有着明显的浪漫主义情怀。这首《那一晚》就是很典型的例子。她把美好的愿望寄托在未来虚无缥缈的“那一天”,精练含蓄和玲珑剔透的文笔和思维,体现了她非同一般的艺术才华。

当以戴望舒、卞之琳为代表的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派别异军突起之后,林徽因深深被这种风格所吸引,在短短十八年的诗歌创作生涯里,写下了许多具有现代派意象特色的诗篇。

《山中一个夏夜》(节选)

均匀的一片静,罩下

象张软垂的幔帐。

疑问不见了,四角里

模糊,是梦在窥探?

夜象在祈祷,无声的在期望

幽郁的虔诚在无声里布漫。

在这首诗中,漆黑的松林、对山的灯盏、夜风、水声、虫鸣、花香,交织成一个幽深、诡谲、孤寂的世界,她把自己的想象构建成诗歌的意象,并交汇散发出孤独迷茫的愁绪,以及对现实黑暗的感触。还有这一首《微光》,也是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微光》(节选)

一切都限定了,谁还说希望,——

即使是做梦,在梦里,闪着,

仍旧是这一粒孤勇的光亮?

街角里有盏灯,有点光,

挂在店廊;照在窗槛;

他和她,把他们一家的命运

明白的,全数交给这凄惨。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03建筑美学和中西方文化融合在她的诗歌中

如果说林徽因是建筑学家中最好的诗人,应该不会有人反对吧。林徽因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的是美术,选修的是建筑,而她又具备深厚的国学与西学功底,再加上先天的颖悟,在诗歌中建构了独具一格的建筑美。

《深笑》(节选)

是谁笑成这百层塔高耸,

让不知名鸟雀来盘旋? 是谁

笑成这万千个风铃的转动,

从每一层琉璃的檐边

摇上云天?

只有建筑学家林徽因,才能把笑比喻为百层高塔,表现了笑的酣畅和深远;从万千个风铃的转动,就可以想象笑声的优美和动听;而“摇上云天”让诗歌更显灵动,使厚重的建筑产生展翅欲飞的效果,使人获得听觉和视觉上的双重享受。

林徽因同时受到东西方文化的滋养,成为了传统与现代特质兼备的女性,具有温婉优雅的气韵,一生中很少表现出三从四德式的温顺,不断在追求人格上的独立和自由,举手投足体现大家闺秀的风度,诗歌中体现为独立自信的现代女性意识。

《莲灯》(节选)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

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蜡,

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

我也要它骄傲地捧出辉煌。

不怕它只是我个人的莲灯,

照不见前后崎岖的人生--

浮沉它依附着人海的浪涛

明暗自成了它内心的秘奥。

个体生命在广袤的时空面前虽然极其渺小,仍要如莲灯一般留下自己的印迹,当疾病使她几乎失去了工作和生活的自由时, 她虽有一时的绝望与焦躁,但在病痛面前仍保持着自身的骄傲和尊严 。她在诗中面对人生和疾病表现的那种孤注一掷的勇气与坚强,正是她骄傲而倔强的性格的体现。

04最欣赏的一首林徽因的诗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现代文学的天空里群星璀璨,林徽因未必是群星中最耀眼的一颗明星,也未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但是在她独特审美价值的诗篇却独树一帜,构成了自己绚丽的色彩。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林徽因于1934年发表的一首著名诗歌,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爱与希望,也就是说,这首诗是对爱与希望的礼赞!下面详细说明。

    一、原诗内容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二、写作背景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最初发表于1934年的《学文》。关于本诗的创作意图,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对此,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在《倏忽人间四月天》中说:“父亲曾告诉我,《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母亲在我出生后的喜悦中为我而作的,但母亲自己从未对我说起过这件事。”有研究者认为,这首诗是诗人写给自己刚出生不久的长子梁从诫的,用来表达她对孩子的无比喜爱之情,以及从儿子身上所看到的生命的活力与希望。从诗的内容来看,也的确更像是写给一个新的生命的,比如“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的白莲”,还有“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再如“你是爱,是暖,是希望”等,都说明了这首诗是写给一个充满希望的新生命的。

    三、简要分析

    四月属于一年四季中的春季,而且四月是春天中最温暖、最怡人也是最宜人的月份。四月的天气温暖而不寒冷,温暖而不燥热,所以人们常说“温暖如春”。在这样不冷也不热的温暖舒适月份里,既美好温馨,又充满希望,给人以无限的憧憬与爱意。诗人将心中的爱、希望与美好,比成了“人间四月天”,并用春天一系列的事物作为意象,来表达这份爱、希望和美好,包括笑响点亮的四面的风,在春的光艳中变化;有早天的云烟,星星在里面闪烁,在风的吹拂下,化作细雨点洒在花前;有仿佛戴在头上的百花花冠,还有夜夜的月圆;有新鲜初放的绿芽,水光浮动中的白莲;有一树树的花开,有燕子在梁间的呢喃。从艺术形式上来讲,这首诗意境优美、内容纯净、形式纯熟、语言华美,用了许多贴切新颖的比喻,用一系列美丽的意象映出诗的意境和纯净,充分表达出了爱、希望与温暖等美好情愫。

从左至右:林徽因、泰戈尔、徐志摩

        四、诗人简介

    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福建福州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作家、建筑学家,被誉为“一代才女”。

1916年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1920年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同年入伦敦圣玛丽女校学习,与在伦敦经济学院上学的徐志摩相遇。1921年回国,复入培华女中读书。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同年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1928年3月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婚后去欧洲考察建筑,同年8月回国。她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20世纪30年代初,她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在文学上,林徽因一生著述很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其诗风委婉细致,韵律优美,诗歌代表作有《你是人间四月天》《谁不爱这不息的变幻》《那一晚》等,编为《林徽因诗集》。著有短篇小说《九十九度中》《莲灯》等,编为《林徽因文集》

民国才女张爱玲的第一段感情是在懵懂无知的年纪爱上了情场老手胡兰成,哪怕对方已有家室,张爱玲不顾众人的反对,爱的轰轰烈烈,最终却只是胡兰成一生无数爱人中的一个。离开胡兰成以后的张爱玲,又遇见了桑弧,碍于彼此的地位和背景,张爱玲的第二段感情以桑弧另寻良配告终。最后一段感情就是遇见赖雅,才是张爱玲的真爱,只可惜赖雅婚后不久就因病去世,最终留下张爱玲一人独自生活,孤身一人的静悄悄的离开了人世。

青春美好的年纪,却爱上了情场浪子的人生

张爱玲的作品名气很大,也因此让胡兰成对这位素为蒙面的女作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想法设法的结识张爱玲,并且为了追求张爱玲,本就是情场浪子的胡兰成可谓是展开了强烈的爱情攻势。

当时的胡兰成已经是三十八岁了,可张爱玲只有二十三四岁,本就向往爱情的张爱玲,还是一个比较懵懂的年纪,很快就深深陷入爱情的漩涡中,爱的深层又卑微。哪怕胡兰成早有家室,哪怕无数人劝阻,张爱玲在这场恋爱中可谓是奋不顾身,直到发现胡兰成又跟其他的女子同居,才让张爱玲彻底死心,选择了离开。

两情相悦的美好初衷,畏惧现实最终止步于心中

离开胡兰成后的张爱玲,或许是经历了一段爱情,思维更为成熟,开始变得自卑和谨慎了。再次遇见桑弧的时候,作为作家的张爱玲,和导演桑弧慢慢的产生了情愫,桑弧陪伴张爱玲慢慢走出情商,两人相互心仪,却又不敢直接表达。当时的张爱玲,因跟胡兰成的感情几乎是人尽皆知,而桑弧更不敢冒然开始追求,两人都不敢轻易开始,最终一份美好的爱情,停在了彼此的心中。

遇见了人生的真命天子,奈何命运捉弄的悲伤

在经历了两段感情以后,张爱玲对爱情的定义更明确了,或许是幸运女神的眷顾,很快就让张爱玲遇见了人生的真爱赖雅。赖雅的年纪比张爱玲大了许多,赖雅本来对婚姻从不向往,他渴望自由的生活,却在遇见张爱玲以后改变了想法,他们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开始了美好的婚姻生活。只可惜,婚后没有多久,赖雅的身体除了问题,从那以后张爱玲承担了养家的责任,可最终赖雅还是早早离开了人世,留下张爱玲一人面对生活的磨难。

感情经历坎坷又无奈,最终选择孤身一人

赖雅离世以后,张爱玲彻底放弃了感情的想法,在异国他乡选择独自一人的生活,或许是张爱玲的爱,被丈夫赖雅带走了,也或许是她对于爱的定义有了新的认识。谁也没想到,张爱玲最终选择一人生活,带着对爱人的思念,独自的生活。

张爱玲的感情经历就如同她笔下的人物一般,为了爱情的奋不顾身,敢爱敢恨又勇于追爱,面对生性风流的胡兰成,张爱玲选择了离开,面对真爱赖雅的骤然离世,张爱玲没有抱怨度日,选择了独自怀念,这或许就是她洒脱的态度,爱的潇洒又纯粹。

杨绛在我心目中就是”活得通透“的典范,民国一代才女的确非常人所能及,她的通透给世人尤其是女性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故事,避不开一个人,那就是费孝通。

费孝通与杨绛相识很早,1920年杨绛读苏州女校时,费孝通成为该校唯一的男生,也就是杨绛同班同学。

很快,成绩优异的杨绛立刻吸引了费孝通。在那个青涩的年纪,情感纯粹,不敢提及。后来两人同时考进了东吴大学,本就校花级别、品学兼优的杨绛又吸引更多男生目光。

(杨绛)

费孝通有了危机,他当着追求杨绛的男生的面宣布:

“我跟杨季康是老同学了,早就跟她认识,你们追她,得走我的门路。”

在挡下了桃花千朵后,费孝通自己开始主动了,两人算得上是青梅竹马,家境相当,彼此了解,是真正的近水楼台,周围的人也以他们在一起了。

费孝通也以为自己最适合做杨绛男朋友,他问杨绛:”我们做个朋友,可以吗?

杨绛的回答可谓决绝:”朋友,可以,但是朋友是目的,不是过渡。换句话说你并不是我的男朋友,我也不是你的女朋友。若要照你现在的说法,我们不妨绝交”。

(杨绛与钱钟书)

诚然,他们后来依旧是关系不错的朋友,哪怕是钱钟书过世以后,费孝通来拜访,杨绛送他下楼还意味深长地说:”楼梯不好走,你以后也不要知难而上了”。

杨绛心里知道,费孝通一直只是她的朋友,友情与爱情她分得很清楚,她的情感归宿一直是那个“一眼误终身,一守即一生”的对的人。

钱钟书追忆杨绛的第一眼,则是:

缬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

不知靧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

杨绛与钱钟书一眼万年,这大抵都是真爱,在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让“人生若只如初见”有了灵动而感触地彰显。

杨绛与钱钟书

杨绛无疑是活得很通透的,她对文学的热爱,对感情的专一,对人生之路的规划,几乎都未曾踏错半步。

钱钟书评价杨绛:“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如此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才:妻子、情人、朋友。

杨绛留给世人更多的是她的精神魅力:淡定从容,优雅一生,通透了然,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大家怎么认为的呢?欢迎评论区留言~

(杨绛)

(文中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18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