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有药物依赖和心理依赖的双相情感障碍那患者,如何引导其情绪恢复正常?

对有药物依赖和心理依赖的双相情感障碍那患者,如何引导其情绪恢复正常?,第1张

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如果患者存在于对于药物、心理双重依赖的话,那么这类情感障碍的患者可能治疗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多数情况下,这类患者已经对药物形成了比较强烈的依赖性,甚至很多人已经产生了药物成瘾性,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所谓的药物治疗,甚至可以变相的看成了服用药物毒品来治疗自己的精神创伤。因此,想通过药物戒断来进行治疗,困难重重。

停止服用药物后,患者第一可能产生比较明显的戒断反应。其次,还可能因为停止服用药物以后,原有的症状不断加重。这样两难的结局给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是其一。其二,这类患者不光是对药物有很强烈的依赖感,他们还对特定人群产生了比较强烈的心理依赖感。比较强烈的心理依赖感表现在他们可能需要爱人长时间的陪伴在自己的身边,如果一旦离开,就会表现出明显的焦躁不安,甚至疑神疑鬼,担心对方要离开自己,甚至出现了背叛。甚至会做出一些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的事情来。这种强烈的心理依赖感,甚至不会因为家人的陪伴而逐步得到缓解,反而可能会不断加重,甚至不能离开一分钟。往往这样双重依赖的情感障碍类患者,治疗效果欠佳。

这是我从好心情互联网医院上看到的答案,如果你有这方面的困惑,我建议下载一个好心情软件,可以亲自问医生或者看科普文章、视频,全是医生制作的,专业性强。

今天我又认知了一个新词,夏日恐惧症。然后,就去网上查,说这是一种精神系统疾病,表现为随着高温来临对夏天气温、紫外线、蚊虫、晒伤等方面的恐惧和抵触,从而出现焦虑情绪,神经系统不稳定以及烦躁等情绪变化。

有不少网友纷纷在社交网络上也表示夏日恐惧症要发作了,一想到出门就可能会会妆花,甚至汗流浃背;坐公交会闻到难闻汗臭味道;去户外游玩也要面临人挤人的尴尬;感觉穿衣服不敢露的太多,看到别人穿的露脐装,自己有一种自卑感等等,就觉得整个夏天都不美丽了。

还有的女性网友感慨,会提前几个月就开始疯狂节食控制体重, 因为过度节食导致暴食,内分泌混乱,睡眠质量也不好,整个人每天都是晕乎乎的,非常难受。

其实,在患恐夏症的人群中,大部分都是女性,主要是为了身材和皮肤而焦虑。看到身材姣好的同性就会陷入自我谴责中,例如,腰围比别人粗了,皮肤没有人家白,就突然感觉自己输的很惨,从而产生焦虑恐惧情绪。

医生也指出,如果上升到病理性原因,就是一种惊恐障碍了,又称急性焦虑发作,是焦虑障碍的一种。发作时表现为强烈的恐惧、焦虑,濒死失控等痛苦的体验,发作时间数秒到20分钟左右。导致惊恐发作时诱发像心脏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肺栓塞、低血糖等疾病出现。所以,医生提醒说,天气闷热潮湿时,极易诱发惊恐发作,需要多注意。

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例,可以说,是随处可见。我身边就有这样的情况,只是当时我不知道这是夏恐症状。

我闺蜜一到春天,就开始为夏天做瘦身准备。饮食上非常挑剔,不吃这个也不吃那个,有时候一天就吃个苹果喝一杯芹菜汁了事。我问她为什么这样疯狂减肥,闺蜜说,如果肚子胖的话就不敢穿露脐装了,也不敢照镜子。甚至有时候也为体毛焦虑,怕刮的不够干净而羞愧。最让我大跌眼镜的是,她再热也不穿透气凉鞋,都是穿那种欧版的不露脚趾的鞋子。我问她为什么,她的回答是,觉得脚趾头不美。你就瞅瞅吧,怕这个怕那个的,能不焦虑恐惧吗?!

就像我闺蜜这种情况,对于身材焦虑是再正常不过的情绪变化了,每一个爱美的人都会多多少少对自己的身材有一点不满意。但是,在审美过程中,应该以健康为主,要注意饮食均衡科学健康减肥。不要太过于苛刻了,也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眼光,进而开始一些莫名其妙的较量,最终造成焦虑恐慌。我认为,真的不值当。

我还有一名同事是病理性的,在一次挤公交中出现了夏恐症状。她一开始事,后来随着人越来越多,在拥挤状态下,她说闻到到处都是汗味,感觉到呼吸困难,焦虑不安,最后在惊恐发作时诱发低血糖发作晕倒。还好车上有一名护士告诉司机及时疏散人群后,及时送至医院救治才得以缓解。

下面就来聊聊,对于夏日恐惧症该如何有效的缓解,怎样才能轻松的度过夏日呢?需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要学会调整心态

认识到夏天是自然现象,学会接受和适应。也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努力尝试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夏天。

可以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夏日恐惧症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您可以考虑寻求心理医生帮助。因为经常处于恐惧中很可能会造成精神等方面问题。看心理医生,可以通过适当的心理干预和调整来缓解和改善。

和朋友分享感受

如果出现了这种症状,也不要焦虑,你可以和朋友分享你的夏日恐惧症,他们可能会提供建议,帮助你克服。

不要太过于追求完美

就像我闺蜜这种情况,就是过于追求完美了,对自己要求过高,这样很容易患得患失。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最后迷失自己。应该接受自己,不要去管别人怎么看。

总之吧,出现夏季恐惧症是可以理解的。不管是为了身材还是因为夏季出汗导致尴尬等等原因,都应该学会正确面对,这样,才能够让自己愉快的度过夏天~

社会发展的越来越快,所以也导致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业等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人因此患上了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有时候比身体上的疾病更可怕。那么,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区别有哪些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区别

如今心理疾病困扰着很多人,而焦虑症和抑郁症就是常见的心理疾病,那么,焦虑症和抑郁症有哪些区别呢

1、抑郁症常伴有焦虑症状

抑郁症常伴有焦虑症状,但抑郁症以抑郁为主,焦虑往往只是抑郁症患者表现出来的一种情绪反映,同时还伴有其他情绪反映,如强迫、疑病、恐惧等。临床中可用症状量表进行测试,分清症状的主次。

2、自杀念头

焦虑症的患者一般没有自杀的念头,他们尽管也害怕,但还不想用死亡来逃避。而抑郁症的患者通常都会有自杀的念头,甚至会有自杀的行为。

3、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过分担忧

焦虑症的一个主要的表现就是对于未发生的事情表现出过分的担心,患者会有痛苦的感觉,而抑郁症的患者的情绪就会比较的复杂,还会伴有焦虑的情况出现。

4、躯体症状反映不同

焦虑症与抑郁症患者的躯体症状反映不同。焦虑症的躯体反映主要与植物神经相联系,比如呼吸、心跳、出汗等等;而抑郁症患者的躯体症状带有一定的稳固性,比如“梅核气”、两胁疼痛、周身沉重等等。

5、回避心理

焦虑症因为焦虑也出现对某些事情的回避心理,但不是广泛性的兴趣减退和意向减退;而抑郁症则是广泛的退缩和意向减退。

6、焦虑症经常与抑郁症合并存在

临床上80%的以上的抑郁症患者也会有焦虑的症状,对于患有忧郁症以及焦虑症的患者来说,应该先治疗抑郁症,然后在治疗焦虑症。

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治疗

焦虑性抑郁症很明显是一种因为焦虑症而引起的抑郁症。患有焦虑型抑郁症的患者,机会表现出坐立不安、焦躁这样的焦虑症状,也会表现出情绪低落、失眠这样的抑郁症症状。那么,怎样治疗焦虑性抑郁症呢

1、正确对待

易患焦虑性抑郁症的人,大多在病前的性格就内向、易猜忌、胆小怕事等。因此,患者应努力改变自己性格中的弱点。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这并不是什么不治之症,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缓解的。其次,在不断树立自信心的同时,要做到持之以恒,切记不要急于求成,回复时间的长短与自己的心态是紧密相关的。

2、调整心态

每天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用微笑迎接每一天,幸福快乐的生活,这样对身心健康十分有帮助。还应放下过重的心理包袱,不将任何烦恼的事情带入到睡眠中去,学会理解与包容,把心思放宽,这样才能看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

3、经常锻炼

不是说“生命在于运动”嘛,经常锻炼不但可以提高身体素质,还有利于心理健康。不提倡参加剧烈活动,一些简单的运动即可,如:爬楼、太极拳、瑜伽、慢跑等。

4、学会交际

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不可忽视的。人类属于群居动物,一再的我行我素、高傲,是无法得到他人肯定的。学着放下身段,多与人接触一下,扩大自己的社交面,才有利于自己立足社会。

抑郁症和焦虑症怎么办

这种情况建议您采用中医的方法进行治疗,并且在生活中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来进行自我缓解。

1、体育疗法

无论是不是抑郁症患者,适当的锻炼都能起到强身健体的功效。锻炼后可以给人一种轻松和自己作主的感觉,有益于克服忧郁症患者共有的孤独感。需要注意的是,盲目的锻炼大多是起不到预期的效果的。锻炼必须有一定的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才能达到锻炼的目的。即使是抑郁症患者,经过锻炼也有助于身体的康复。

2、营养疗法

有专家认为,抑郁症的发生与人体内缺乏一种必需物质有关。因此,许多医生认为,适当的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对于抑郁症的辅助治疗是非常有帮助的。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可以抵抗抑郁症的食物,专家建议大家适当增加食用量。粗粮和鱼等都是比较常见的可以使人心情愉快的食物。

3、交际疗法

所谓交际疗法,就是鼓励大家多交朋友,对缓解抑郁症情绪低落有一定的帮助。精神病医院研究表明,善于与人结交者比喜欢独来独往的人在精神状态上要欢快得多。

总结:阅读了上面的文章,相信大家了解了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区别,焦虑症和抑郁症有很多的区别,往往是抑郁症比较严重,另外他们之间也是相互关联的,超过八成的抑郁症患者也会有焦虑的症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及时的疏导放松自己。

导读 :大学有一挺好的哥们儿,看起来好像总是有点心不在焉,做事也毛毛躁躁的,有一次在去宁波的动车上,哥们儿在听歌,心事重重地看着车外飞速驶过的风景和村庄,突然摘下耳机对我说“我感觉我有点抑郁症欸”。那时候我对抑郁症只有似乎来自于听谁说的怎样怎样的,很片面的理解,感觉搞不好这哥们儿可能还真有点。但现在我就可以很确定地跟他说:“去你大爷的,毛抑郁症,闲的吧。”做人嘛,还是要开心(●'◡'●)。 这个世界上吧,有百分之五十的烦恼都是通过好好睡一觉就能解决的,至于剩下的一半,就等睡醒再去想吧

本文主要为 《变态心理学》 的读书笔记,其中大量摘录原文内容,版权由书作者所有。详见引用。

抑郁性障碍 ,亦称忧郁症、忧郁性障碍,是一类以抑郁心境为主要特点的情感障碍,一般表现为长时间持续的抑郁情绪,并且这种情绪明显超过必要的限度, 缺乏自信,感到身体能量的明显降低,无法在任何有趣的活动中体会到快乐 (我感觉好多同学会对号入座欸,别那么急着给自己身上拦病,这病还不一定看得上你)。这类障碍还会造成患者的 躯体功能失调 ,如睡眠紊乱或食欲减退。抑郁性障碍不会出现 躁狂发作 、 轻躁发作 或 混合性发作 ,如果出现以上三种症状则应该考虑另一类心境障碍—— 双相障碍 。

人生在世,隔三差五的,总是会遇到点不太顺心的事情,比如考试又考差了,又被领导骂了,被身边的人排挤,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感觉好像有点抑郁了,但就像刚才在上文我说的,不要那么急着给自己拦一个“抑郁症”的名头。

那真正的抑郁症患者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用几个关键字来形容,就是: 沮丧、郁闷、没有用、没意思、无助、绝望、伤心、失望 。但这样的关键字对于他们来说可不是像你一样短暂的几天,而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陪伴他们的都是这样的情绪。所以他们也通常会觉得生活没有意思,找不到任何乐趣,他们对原本十分钟爱的事物提不起兴趣,一些本来能够激发他们成就感和满足感的事现在却再不能有这样的效果。比如说,原本爱热闹的人,也可能因为患了抑郁症的原因而连续几个月不参加任何社交活动。由于觉得生活不再有乐趣和希望,抑郁症患者有时也会想到结束自己的生命,想到死亡。

抑郁症更加重要的与一般人的区别在于, 抑郁症患者不仅沉浸在负面和消极的情绪里,他们也沉浸在失败和借口里 。一般人会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而逃避责任, 抑郁症的患者更像是在为自己找借口或者是理由去证明自己是失败的 ,甚至未来也是失败的。他们通常有着比较低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并且一事无成的原因都是因为自己的无能,和外界没有什么关系,同时对未来也很悲观。

总体上来说,在经历抑郁症发作期间,患者的行动力是非常低的。想让抑郁症患者按照一个日程表来完成上面的计划,简直有点像是痴人说梦。这一方面是因为抑郁症患者对一切事物都不感兴趣,认为做什么都是无聊的或者无用的,是在浪费时间;另一方面,是因为抑郁症患者着实是优柔寡断的,他们没有勇气去做一个决定,更没有勇气去承担风险和错误。因此,抑郁症患者常常表现得 极其懒散 ,生活上比较邋遢,无论是走路、说话、吃饭、做事几乎全都是比照着蜗牛的速度缓缓进行的。这种懒散和一般人的懒散不太一样,这种懒散是建立在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漠不关心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不是每一个懒比都是抑郁症,不要乱对号入坐哦。

至于上述的这些症状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会持续多久,这并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从几个月到几年的案例都出现过,这会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而不同,也与患者什么时候接受治疗有关。在这里我们只能说,一般情况下, 绝大多数的抑郁症患者在接受适当的治疗后,症状会得到缓解 。而如果判断一个人确实患有抑郁症,那么我们上面说到的三个方面的抑郁症状要持续至少两周以上。

关于抑郁症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抑郁症患者不仅在精神上饱受折磨,在身体上也同样令人担忧。很多抑郁症患者在饮食、体重、睡眠、体力上都会出现与他们正常状态时明显不同的变化。他们每餐的食量开始变得不固定,会增加或者减少(通常是食欲降低)。体重也变得不可控制,即使没有控制饮食的情况下,他们也会显著地发胖或者变瘦。睡眠也是如此,有些人会每天失眠或难以入睡,有些人相反会变得嗜睡。而通常情况下,抑郁症患者的体力都会变得不如从前,而且非常容易疲劳,没有精力。抑郁症患者的这些身体情况的变化会比较明显地反映出来。

心理学家通常习惯从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三个层面来寻找导致抑郁症发作的原因,而这三个层面中的每个层面都各自包含几个常见的因素。当然,对于单一的确定的抑郁症患者来讲,其中一项或者几项因素都能成为导致其患病的祸根。

抑郁症会遗传吗? 很不幸,抑郁症确实是有遗传性的。很多研究表明,如果直系亲属中有抑郁症患者,那么一个人患有抑郁症的可能性要比正常人(直系亲属中没有抑郁症患者的人)高出2~3倍。

我们知道遗传信息是贮存在基因上的,如果具有同样基因的人有着相同的表现和反应,那么我们就可以有效地说明这种表现和反应是有遗传性的。我们以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为例。调查研究发现,如果同卵双生子其中之一患有抑郁症的话,那么另一个有40%以上的可能也患有抑郁症;但在异卵双生子的情况下,其中一个患病,而另一个也患病的概率只有20%左右。同卵双生子共同患有抑郁症的概率如此之高,为抑郁症的可遗传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那遗传因素对抑郁症产生的影响是否会有性别的差异呢? 女性因为遗传原因而患抑郁症的可能性要明显高于男性,但这其中的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来解释。

生物钟,也就是我们日常生命活动的内在的生物性节律的表现,我们通常最先想到的就是睡眠了。如果你对前面介绍的抑郁症患者的症状还有印象的话,就会想起抑郁症患者的睡眠质量并不好。是的,在抑郁症发作期间,他们经常难以入睡,并且很早就会醒来。确切地说, 抑郁症患者的深度睡眠效果不佳 ,时间很短甚至几乎没有。而在我们的睡眠中,只有深度睡眠这部分时间才能真正地让我们获得充分的休息。从这个角度来说,也许正是因为睡眠这一内在的生物节律被打乱,才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抑郁症的病发。那么是不是让抑郁症患者多睡一会儿,他们的症状就会减轻呢?奇怪的是临床实验得到了相反的结论,研究者们发现如剥夺抑郁症患者后半夜的睡眠,他们的抑郁症状会暂时减轻,但这种减轻只存在于短期时间内,当他们恢复了睡眠时间后,抑郁症状也会回到和原来一样的状态。

脑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右侧大脑(尤其是前额叶)活动强度要高于正常人,而大脑左半球的活动要稍弱于正常人。通常来说,大脑两半球之间有一定的分工,左半球的脑区与数理逻辑能力相关,而右半球脑区则更多地负责处理情绪和情感问题。正常人的左侧前额叶与愉快情绪关系紧密,这部分脑区的活动强度增加,人体验到的愉快感就越强烈。而相反,右侧相应脑区则与痛苦等负性情绪相联系。所以,对抑郁症患者来说, 他们右侧脑区活动较强,体验到的忧伤情绪就更浓烈,而左侧大脑活动较弱,愉快的情绪很少出现在他们的体验当中 。这就是脑区活动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

心理因素能影响抑郁症的产生,通常需要生活中的 负性事件作为触发条件 。失业、失学、离婚、丧失亲人,这些能导致不愉快和消极情绪的大小事件都可以被称作是负性事件。而负性事件之所以是触发条件而不能直接导致抑郁症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不同人对待同一件事情的应对方式和想法不同,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提出的 习得性无助理论 也经常被用来解释抑郁症的成因。 习得性无助感可以理解成,因为重复的经历失败或者接受惩罚,并且是否接受惩罚并不能主观控制或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习得的一种广泛的无助感。人一旦陷入习得性无助,就会对现实抱有失望和无奈的态度。

习得性无助感对于抑郁症产生的影响在于, 当一个人长时间处在不能掌控身边所发生的事情的时候,就会放弃对于环境控制的权利,从而产生一种力不从心的无助感,继而产生消极情绪,变得低落和抑郁,对生活提不起兴趣。

除了习得性无助理论之外,贝克(Aaron T Beck)的认知错误理论也可以解释心理因素和抑郁症产生之间关系。贝克认为, 对负性事件错误的认识和解释是造成抑郁症的原因 。他所分析的几种错误认知中,与抑郁症形成有关的核心认知错误包括两点: 武断的推理和过度概括化

武断的推理是指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草率地下结论。 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发现一个学生睡觉,就直接认为是自己的课讲得不精彩,自己的能力不足,而没有想过这个学生是不是身体不舒服。

过度概括化是简单地用一件事情的结果去推断其他事情的整体结果 。比如,一个人在一次失恋以后,就认为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合适的人了。

不难想到,这样消极的认知错误会大大增加抑郁症产生的风险。而按照贝克的理论,消极认知一旦形成,简直会造成“毁三观”的影响。因为贝克认为,消极的认知会影响一个人对于自己、对于未来和对于世界的看法。相应的,这也就解释了抑郁症患者为什么会产生一些症状, 因为消极的认知产生以后,他们会产生自卑的想法(对自己的态度),会觉得未来没有希望(对未来),会感到生存没有意义(对世界)

关于抑郁症产生的原因,我们还剩下最后一个角度——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总体来说, 社会关系和文化所能给予一个人的支持越多,那么这个人患抑郁症的风险就越小 。通常,一个人的社会支持来源于婚姻、家庭、朋友和其他的人际关系。不稳定、不和谐的婚姻关系和僵化、恶劣的人际关系无疑会增加抑郁症病发的危险。而即使面对压力、遭遇负性生活事件,如果有好朋友可以倾诉,得到家庭的理解和支持,那么患抑郁症的可能性也会明显降低。这一点在抑郁症的治疗过程中同样体现出重要的作用。关于文化对抑郁症的影响,比较直接的例子是性别差异,在抑郁症患者中,女性患者人数是男性的两倍还多。而有很多观点认为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与女性在社会中承担的角色和压力密切相关。

我们有时候会不开心不痛快,打个电话给好朋友吐吐槽,出去吃顿好的就行了,尼古拉斯 赵四说过:“没有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有,那就两顿”。要是还觉得不开心,睡一大觉就好了, 这个世界上有百分之五十的烦恼都是通过好好睡一觉就能解决的,至于剩下的一半,就等睡醒再去想吧

本文的内容主要整理总结来自 王玉/吴瑕的《变态心理学:非正常人类识别指南》 的第二章节,本文摘录大量原文内容,版权由原作者所有,侵删!本书是不错的变态心理学科普类书籍,作者语言简单易懂,可以培养较好的心理学的兴趣,也能比较形象得了解到一些常见的精神性疾病的症状。

深度阅读:圣约翰大学心理学教授Jeffrey SNevid和Spencer ARathus会同纽约大学的Beverly AGreene联合编写 《变态心理学:变化世界中的视角(第6版)(套装上下册)》 。

不知你多大年纪了,如果年纪不大,还年轻的话,是可以恢复过来的。

抑郁症先有记忆力下降等情况,你的情况应该首先控制你的抑郁症,只有抑郁症好转记忆力才能逐渐好一些的。

指导意见:

这个不是永久性的损害,不是不可恢复。不过这个首先要改善抑郁症的情况,只有抑郁症好转,对记忆力的恢复才能好一些的。这个是可以注意恢复的,但是比较慢,这个要对自己有信心,如果没有恢复的信心就真的不能恢复了。

对于抑郁症患者而言,最常见的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兴趣丧失和快感消失;今天没有以前充沛并且容易感觉到疲惫;容易感到自卑,自我评价较为消极;食欲不振导致体重骤然下降;常感到失眠或者睡眠时间增加;思维缓慢并且注意力难以集中;

我们人的身心是一体的,就像大自然一样在于随时变化。而疾病的发生,正是身体对刺激或伤害而产生的变化,这是身体的智慧,只是人类对于生存的原始恐惧,害怕这种变化。

我们做着许多伤害自己身体的事情,却要求身体的功能反应依然正常,一旦身体出现了不正常的反应,就急于去抑制。

所以说疾病的症状都是有意义的,而我们总是习惯性忽略那正身体启动的自我保护信号。面对我们精密智慧完整的身体,因心灵的伤害留下的烙印,同样会体现在我们的身体。因此,治病先治心,这是不变的真理。

这种在精神因素作用下突然发生的类似痴呆的状态,表现为“健忘”(有时确实是一种记忆力的丧失)、缺少常识、言语和举止与实际年龄不符。

还有的是,不能对周遭情况正确感知,有点类似于老年痴呆的症状,人在哪里,时间是几点,人物关系不能清晰判断和区分。

所以,抑郁症科学治疗的过程非常重要,如果不能去除这种痴呆或者傻的状况,说治愈患者让其重返社会,也不科学。

人们习惯性的使用演绎思维法去分析未知的事物,据统计数据, 抑郁症的终生自杀率约为15% 。相当于无论症状轻重,只要患有抑郁症的,100个人当中有15个人会选择自杀死亡。而人类出于所有生物都具有的 趋利避害 的本能,选择回避这个已经自杀了15%的人,忽视另外75%的存在。

不只是抑郁症,人类对所有高死亡率的疾病都有类似的反应。

有种病在很长时间内,被理解成一种偏执,是意志的失败,或是情感过于强烈。不过,不管如何令人望而生畏,它总能唤起同情。患者被认为是十分脆弱、充满自暴自弃冲动的人。十九世纪以及二十世纪初的医生们致力于使患者恢复健康,他们开出的处方是:宜人的环境,远离压力和家人,健康的饮食、锻炼,以及休息。 听起来耳熟么?这究竟是什么病?抑郁症?焦虑症?反正是什么心理疾病吧! 答案可能令你惊讶:这是 肺结核

在从前,包括现在,结核病、癌症等词汇往往令人望而生畏,只有一个原因——与 死亡 有关。而如今,这一现象再次出现在了抑郁症和其他精神疾病上,形成一种因为畏惧而产生的歧视。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无数的尝试、成功或失败。而人类文明中的很多尝试,成功或失败,即意味着存活与死亡。在潜意识当中,已知的东西是成功的,或者是有记录的失败的,而逆向思维将没有记录的失败指向了未知。但事实上,这是一个必要条件,却不是一个充分必要条件。

人类对许多疾病的探索都只是冰山一角,而更多的是未知。在疾病面前,医学有时候真的显得很苍白和无力。而人类出于对未知的恐惧,选择了回避那50%的坏的情况,进而也就是对疾病的回避,对于大多数目前不可治愈且对生活质量有着严重影响的疾病,往往被其他人区别对待。

抑郁症的病因迄今并不非常清楚,只能肯定的是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过程。和许多疾病一样,抑郁症也因为这种未知,而被排斥。

社会达尔文主义是一种思想,这种思想认为达尔文主义,特别是它的核心概念——生存竞争所造成的自然淘汰,在人类社会中也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认为它在人类的进化、发展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疾病意味着弱势,往往被认为低人一等,在 优胜劣汰 的思维的主导下,出于"对大多数人类生活质量的考虑",患者往往被其他人所歧视。

在精神疾病的医学体系建立之前,在中世纪的封建制度下,精神病患者被当作一种 “诅咒” 来看待,对之后的人类价值观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精神疾病已经先入为主地被定义为不好的事物。在社会达尔文主义下,这种弱势被无限地放大,始终逃不过 优胜劣汰 的现实。

国人对精神疾病的恐惧来自于曾经大街上流浪汉的不堪画面,也由于过去治疗水平的落后,以及人们对心理问题不够重视综合导致的结果。如今,绝大多数精神疾病都是可以治疗的疾病。

“神经病” “精神病” “脑子有毛病” ,常常被人们挂在嘴边,用于一下侮辱他人的场合。这样的一种语言习惯,无形之中使神经官能症、精神疾病、脑部疾病成为了一个带有人身攻击意味的贬义词。而从医学的角度来看,这类疾病和其他疾病没有什么区别,都是身体的不良反应,都有病理学和解剖学基础,只不过这些词语被过去的语言习惯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甚至这种新的含义,已经掩盖了词语本身的意思。

污名化的源头不在于词语本身,而在于文化当中对词语赋予了污化的含义,但先入为主的效果很明显,固有的文化观念已经很难被改变。而现在绝大多数去污名化的措施都是从词语本身着手,用新的术语去替代污名化的词语。

2002年,日本精神神经学会宣布把精神分裂症更名为“综合失调症”,韩国也于2012年将其更名为“调弦症”;

2012年,中国卫生部将老年痴呆症更名为“阿尔茨海默病”;

此外,用“双相情感障碍”替代“躁郁症”,从“精神病”到“精神障碍”,各地精神病院的更名,精神科向心身医学科转变,这些改变,都在尽量避开那些污名化的字眼。

但是在我看来,这样的做法并不能彻底改变污名化的现状,这种单纯的更名,像是一种重定向,二者之间画上了等号,过不了多久,这些新的词语也将被贴上污名化的标签。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现在已经有人建议将“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更名为“阿默病”,这样的事情何时才能是一个尽头。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去寻求一个去污名化的新的术语,而应该去 揭掉这些词语上被文化所贴上的标签,改变公众的刻板印象

贴标签的实质是分类,目的是降低认知成本;产生的结果是认知偏差。

有的人故意给自己贴标签,这样做无非两种目的,要么是为了把自己放入某个群体中,获的身份认同与安全感,要么就是为了表现自己(自夸,自嘲)。当大家随口一个“ 强迫症 ”,“ 我要自闭了! ”,“ 我抑郁了! ”地说着,这些字眼好像已经成为一种玩笑话,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而当那些真正需要得到帮助的人,战胜了自己的病耻感(这种病耻感就来源于疾病名称的标签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压力,使自己觉得生病是一件特别耻辱的事情),鼓起勇气伸出手寻求帮助的时候,却被那些无病呻吟的泡沫所掩盖,被当作和泡沫同质的玩笑看待罢了。但这泡沫之下,是多少无助的臂膀啊,这些真正的病人会想:“大家都有病,为什么我和他们不一样?”,这时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心理落差,愈加怀疑自己和自责。换位思考一下,这是怎样的一种 不公平 ?又是怎样的 讽刺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患者本身被其他人贴上标签,被戴着 有色眼镜 看待,处处受到歧视与冷落,这或许是大家最常见的情况吧。与高发病率形成强烈反差的是 就诊率不足10% ,90%以上患者没有接受专业的治疗 ,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患者没有勇气去接受自己的这样一种被污名化的疾病。但更加恶劣的是,患者已经接受了自己的疾病,而他人却试图强行撕掉他身上的标签,仅仅用 “矫情” 敷衍过去。这是多么强烈的一种 不认同感 ,自己的痛苦却被说是矫情,受害者反被倒打一耙。

太宰治的名言“我装作老成,人人就传言我老成。我假装是个懒汉,人人就谣传我是个懒惰虫。我伪装成骗子,人们就说我是个骗子。我充阔,人人以为我是阔佬。我故作冷淡,人人说我是个无情的家伙。 然而当我真的痛苦万分,不由得呻吟时,人人却认为我在无病呻吟。 ”恰好完美的说明了这样的现状。

精神疾病因其受太多主观因素影响, “装病成本” 低。对很多跟风的人来说,是因为体面,不做手术、不难看、不痛不痒,他们眼里只有浪漫神秘又颓废帅气的高逼格。

在这里 科普 一下,目前的诊断手段主要也是依靠临床表现, ICD-10 中对抑郁症的描述是:

a) 心情低落 (depressed mood)

b) 自罪自责 (guilt or feeling of worthless)

c) 有自杀想法 (suicidal ideation)

d) 对所有事物失去兴趣 (loss of interest)

e) 难以专注 (loss of concerntration)

f) 丧失能量(他人眼中可能觉得是懒) (loss of energy)

g) 胃口/体重改变 (appetite/weight change)

h) 睡眠障碍 (sleep disturbance)

i) 认知功能减退或激动(psychomotor retardation or agitation)

诊断标准为:9项里面占了 5项及以上 ,持续时间为 两周及以上

但不意味着这就是抑郁症,只是说你有了一次抑郁发作,真正的诊断是 两次及以上 抑郁发作,中间 间隔2月以上 ,也就是明确诊断需要有 至少3个月的病史

此外需要提醒大家的是,ICD-10标准以及SDS等量表 仅供自己参考,不能作为确诊依据 。如果需要确诊,建议前往三甲医院的心身医学科或精神科门诊就诊。

目前还存在很多的人不了解精神疾病,或者对精神病的认知还停留在影视作品当中 “疯子” “傻子” “流浪汉” 的形象。

精神疾病又称精神病,是指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疾病。世界卫生组织称,精神疾病在中国人口中的比例 约为17% ,已经超过心脏病和癌症,成为中国医疗体系的最大负担。我国有超过16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病,其中重度患者 超过1600万人 ,相当于平均 每8个人里面就有1个人 患有精神病。精神疾病涵盖面很广,远远不只是旧观念当中的那些重度患者,其实从最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病到最轻的睡眠障碍都属于精神病的范畴。

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施慎逊教授曾在2017国际神经精神疾病高峰论坛指出: “在所有的精神疾病中,抑郁症最广为人知,却也最容易被误解。”

部分公众对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有所涉猎,便以自己 主观的片面的 想法来看待和对待精神疾病患者,这种 “半科普” 反而给患者带来了诸多困扰,也给留下了很大的社会矛盾等风险。

抑郁情绪与抑郁症在 持续时间 程度 上都有所区别,正常的抑郁情绪,往往 有因可循 ,如失去亲人、丢失钱物、恋爱失败、工作不顺等。一般情况下,时过境迁,便可从抑郁情绪中解脱。而抑郁症就不是这样了, 抑郁发作通常无因可循,抑郁情绪无缘无故地产生,且持续时间较长 。正常的抑郁情绪程度较轻,没有抑郁症的其他伴随症状及晨重暮轻的节律变化特征。而抑郁症患者的情绪抑郁程度较重,同时还有思维迟缓、动作减少、食欲减退、睡眠障碍、性功能减退等,影响其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严重者有消极自杀。

精神病和神经官能症 性质不同 。神经症中包括很多种不同的病症:例如抑郁症、强迫症、失眠症、狂燥症等等。是一类病症的概括性的说法。而精神病是一种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是发生在很少部分人的身上的。

病人对自己的病情的 自知力不同 。神经症患者一般知道自己的病态行为,而活在后悔和矛盾的痛苦当中。而精神病者则对自己的病态行为一无所知,坚信自己的行为是没有问题的,坚信自己的幻觉是世界上存在的。对自己的病情是没有自知力以及自制力的。

普通的 心理问题 ,大部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与个体自身的抵抗力、自愈力而逐渐好转、消失,不会对个人的生活质量产生持久的影响。而精神疾病和神经官能症往往伴随着 器质性病变或激素水平变化 ,有一定的 病理学基础 ,可能是持续的,也可能是间歇性的,但一定是 长期严重 影响到了一个人的生活质量。

懒惰是虽然有能力去做一件事,但是不努力去完成这件事。 它是一个可以改变的状态,你可以感到自己犯懒,但仍可以感到快乐、挫折、愤怒、幸福。你非常健康和精力充沛,你只是喜欢做有趣的事情而不是做你的工作,你只是单纯的不想做你的工作,懒惰仅仅是一种选择。

抑郁症是一种真正的疾病。 它像高血压,胃病,皮肤病一样都是疾病。它所表现出来的是情绪的持续低落,缺乏动力,对过往喜欢的事情不再感到快乐,自卑,恐惧等症状。

如果说普通的懒惰是 “我想一整天都赖在床上睡懒觉。” 那么抑郁症则是 “我能做的只是躺在床上,因为我讨厌我的生活。我很伤心和悲伤。我希望事情会改变,或者如果我死了,有人会想我吗?”

抑郁症是一种消耗你生活的疾病,抹去所有其他的东西,掩盖幸福,理智,动机,睡眠或吃饭的能力,甚至生活的意志。如果对比一下的话,一个懒惰的人 只是 不会清理房间;而一个抑郁的人则不会去打扫,不会去购物,不会去参加聚会,不会去公园,不会去和朋友一起玩乐等等等等。

懒惰的懒,往往是对生活比较满意, 懒就是根本动机 。而抑郁症丧失活力 仅仅是表象 :患抑郁症的人内心痛苦,当你看到他懒在床上,看似没什么,而在他心里早已掀起惊涛骇浪,一遍又一遍的拍打脆弱的心灵。抑郁症所造成的 “行动力” 的缺乏,仅仅是造成“懒惰”表象的其中一个原因;快乐的缺失,思维的不断反刍,自卑等负面情绪又会造成拖延,以及抑郁带来的疲惫感,从而显得更加“懒惰”。

如果 简单区分 懒惰和丧失活力, 懒惰=不愿做任何事情;丧失活力=无法做任何事情。 主观上的 有能力“不愿” 做和 没有能力“无法” 做是区分懒惰和抑郁症丧失活力的重要标准。

2018年4月27日 在第一家医院(某私立医院)确诊为 双相情感障碍Ⅱ型 并接受治疗(服药及rTMS物理治疗)后来才发现这一天竟然恰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2018修正)》实施的第一天

2018年5月8日 因无法正常学习办理 休学 手续很巧啊,这一天是世界微笑日,真是讽刺

2018年5月28日 在都江堰市医疗中心(三级乙等)神经内科确诊为 焦虑性抑郁症(双相待诊?) 并改用服用文拉法辛治疗

2018年8月2日 在四川省人民医院(三级甲等)心身医学科确诊为 (重度)抑郁,(重度)焦虑,严重睡眠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 ,(就诊时未向医生反映双相情感障碍病情),并改服用左洛复(舍曲林制剂)和一舒(丁螺环酮制剂),以及安眠镇静药物阿普唑仑和氯硝西泮

2018年10月9日 临近休学期限,办理 复学 手续并降一级入读

2019年1月14日 期末考试时出现严重 PTSD 症状,申请 缺考 ,提前回家

2019年2月13日 下午精神状态一度 崩溃 ,和父亲发生争执,之后独自前往不打烊书店落座并开始写作这段文字

2019年2月14日 自我判断昨天应该是 抑郁相 换相 轻躁狂相 ,通宵完成写作,毫无睡意

(之前有人说我经常跟别人提及我的病情,还一度质疑我的病情,现在我就把我的整个就诊经历都透露出来吧,让 TA 闭嘴。我觉得这又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我的目标就是做到 去污名化 ,我自己当然首先应该坦然面对咯。一个疾病被治愈的前提是你把它当作一种疾病,并且敢于去直面它。)

我这个人有个爱好就是去查每一天的历史事件或者纪念日,我也不知道为啥,感兴趣呗

有一次我偶然的发现,我的生日竟然和乔任梁抑郁症自杀是同一天,巧了!

从小至今 父母感情不和,长期受到来自父母的 语言暴力和冷暴力(语言暴力也属于家暴范畴)

2008年 经历“5·12”汶川大地震(可能对我有一定影响吧)

初中时及复学后高一 遭遇 校园欺凌 和来自同学的 网络暴力

前段时间 新浪微博平台上发生的对我的一些 网络暴力

(原谅我这次没有详细记叙我的经历,往事太多,篇幅有限,而且我不敢去回忆,我害怕再出现 PTSD 发作,抱歉!)

周宇晨

2019年2月13日夜

2019年2月14日晨

于成都 文轩·轩客会

首先,这种可能性虽然存在,但是几率不是很大。多数情况下,抑郁症患者发展到一个的阶段,是很难再转化为焦虑、躁狂症的。因为一旦患者发展到了抑郁症的情况,多数已经变得沉默寡言,不问世事,基本上不会对身边的人、事物有了太多的情感要求,而且也不会通过躁狂,来宣泄自己的内心情况。他们多数情况下,不问身边事,总是喜欢把自己封闭起来,谢绝其他一些交往。 除了生活必须的正常接触以外,基本上没有其他的社会活动。

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讲,最主要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病情不稳定时,注意防止自伤自杀,及早就诊治疗,做好心理疏导。抑郁时让患者看到希望,感受到关心支持,给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再有什么问题,你可以下载一个好心情APP,上面有很多专业的科普文章和视频,都是精神科医生撰写和录制的,对我们病友很有帮助,并且是免费的,别上网瞎搜强太多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222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