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情感性特点

文学的情感性特点,第1张

搜索文档或关键词

浅谈我对文学情感性特征的理解

VIP专享文档 2011-11-04 4页 用App免费查看

浅谈我对文学情感性特征的理解

08级汉语言(1)班 沈毅

摘要:科学成就了世界伟大的改变,但改变不了人生的基本事实。生命原本是简单纯净的,亘古不变的是我们人性深处质朴的一面,比如诚实善良,温柔敦厚,比如坚强勇敢,当然,还有真挚的爱。文学作为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它尝试着用语言建构现实世界这样的一种方式表达出我们内心深处对于人生的体验和思考,这种体验和思考,正是基于我们最普遍的人类情感。

关键字:文学 情感 人性 文学作品

正文:众所周知,情感性是文学审美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强调文学艺术的情感性的观点就像一条粗大的红线贯穿始终。在西方文艺理论史上,18世纪启蒙主义,感伤主义和19世纪浪漫主义也非常重视作品的情感性的表达。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我国的文论家就提出文学是基于普遍人性的,而人性,则是人类情感的源头。文学本质上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形象性,情感性,虚拟性是文学的三个审美特征,如果说形象性是文学艺术的外在标志,那么情感性就是文学艺术的内在品格。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应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个人情感的,或者说包含着大多数人的情感。文学作品往往承担着这样一种任务,那就是启迪和教化读者。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就曾这样对艺术下过一个结论:“艺术是这样一种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的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文学属于艺术,艺术本身是如此,文学自然也是如此,作家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读者,而读者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体验到这些感情,与作家和更多的读者产生共鸣。

浅谈我对文学情感性特征的理解

VIP专享文档

2011-11-04

4页

用App免费查看

浅谈我对文学情感性特征的理解

08级汉语言(1)班  沈毅

摘要:科学成就了世界伟大的改变,但改变不了人生的基本事实。生命原本是简单纯净的,亘古不变的是我们人性深处质朴的一面,比如诚实善良,温柔敦厚,比如坚强勇敢,当然,还有真挚的爱。文学作为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它尝试着用语言建构现实世界这样的一种方式表达出我们内心深处对于人生的体验和思考,这种体验和思考,正是基于我们最普遍的人类情感。

关键字:文学  情感    人性    文学作品 

正文:众所周知,情感性是文学审美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强调文学艺术的情感性的观点就像一条粗大的红线贯穿始终。在西方文艺理论史上,18世纪启蒙主义,感伤主义和19世纪浪漫主义也非常重视作品的情感性的表达。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我国的文论家就提出文学是基于普遍人性的,而人性,则是人类情感的源头。文学本质上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形象性,情感性,虚拟性是文学的三个审美特征,如果说形象性是文学艺术的外在标志,那么情感性就是文学艺术的内在品格。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应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个人情感的,或者说包含着大多数人的情感。文学作品往往承担着这样一种任务,那就是启迪和教化读者。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就曾这样对艺术下过一个结论:“艺术是这样一种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的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文学属于艺术,艺术本身是如此,文学自然也是如此,作家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读者,而读者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体验到这些感情,与作家和更多的读者产生共鸣。

让孩子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情感有以下几个方法:1阅读与讨论:读故事书、传统童话、经典名著等,让孩子通过阅读探索文学作品的世界和内容。同时,通过和孩子一起讨论作品中的情节、人物性格、主题等,帮助孩子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2感性体验:与孩子一起进行一些文学体验活动,如朗诵诗歌、表演短剧、创作绘本等,让孩子通过亲身体验,深刻感受文学作品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3关注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通过解释文学作品所处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帮助孩子理解作品中反映出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内涵,增加对作品内在含义的理解。4采用多媒体资源:利用**、动画、游戏等多媒体资源,为孩子呈现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有利于孩子在视觉和听觉上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情感和内涵。总之,帮助孩子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情感需要引导孩子在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过程中,探索作品背后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

1因为爱着她的徐志摩让她不知所措,当时徐志摩追求林徽时正处于花季的少女的她,不懂什么是爱情,徐志摩为了她甘愿离婚。为她写过无数份信,当少女长大。情感却又像一场洪水泛滥了开来,成家的她爱上了成家的她。还又就是金岳霖的追求让他林徽因住处搬到哪里,他就也搬到附近,一生未娶。想必是林徽因另一种情感上的纠结。为了别人而活着,就要失去自己的幸福,这辈子偶然遇见的一个人,也许会因之改变一生。

2因为林徽这一生都未遇真爱,而真爱的徐志摩在来听她的演讲途中飞机遇难。而自己却有被这些追求者所困扰,无法和梁思成过安稳的日子所以也伴随着悲剧的成份。

(1)道德感:小班道德感主要指向个别行为,中班比较明显掌握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感,不但关心自己的行为,而且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大班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

(2)美感逐渐发展,能体验到美,对美的评价标准也日渐提高。

(3)理智感逐渐发展起来,取决于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培养。

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1、道德感是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时产生的情感。

2、理智感是在认识和评价事物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是人们学习科学知识、认识和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动力。

3、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

情怀是一种人类跨越时空、文化和个体差异的情感现象,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构成之一。在文学、艺术、哲学、心理学等领域中,情怀是经常被提及和讨论的主题,因为它可以激发人类精神上的共鸣和情感上的体验。

一些可以代替情怀的高级说法包括:

1 情感共鸣:人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感同身受地体验和理解他人的情感状态和经历。

2 精神深度:指一个人深层次的文化积淀、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等,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的个性和气质。

3 情感体验:人们基于与身边世界的互动、体验和感知,对自身的情感状态进行一种内省和反思。

4 精神内涵:指文化符号、形式和艺术作品中的精神和情感意义,在人们的思想、感情、艺术、舞台等领域中得到体现。

5 情感表达:指一种表达、展示和传递情感状态和心理状态的能力和行为,可以通过语言、文字、音乐、绘画、舞蹈等形式进行。

这些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情怀,并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情感、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主题。

1 心理共鸣:心理学中,共鸣是指一个人感动、情感反应与他人相似的现象。心理共鸣则可以解释为,情感在人类群体中的传递、共鸣和表达的能力。对于个体而言,情感共鸣是一种基于自己生活经验和感知认知的自我投射,而情感表达则是通过艺术、文学或其他表现形式将这种共鸣或者投射表达出来。

例如,我有一次去看了一场音乐会,一位钢琴家的演奏使我非常感动,因为他对于音乐的理解和情感表达达到了一种高度,我随之也深刻地体验到了他表达的情感,产生了一种共鸣。

2 文化意境:文化是指特定社会群体所共享、传承和创造的、具有符号、代表性和表达性的人类创造物。意境是指艺术作品中的深层次、非物质性意义和情感。因此文化意境就是文化中的代表性意境。

例如,在我的家乡,有一个传统的节日,叫做“元宵节”,人们会点燃灯笼,家家户户贴灯谜,又是一年传统、又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表现。这些活动中所包含的情感主题,如团圆、欢乐、传承等,通过体验这些活动,我感受到了这些情感,也理解和体味了中华文化的意境和核心价值。

3 时代精神:时代是指特定历史时期的某个时段。而时代精神则是指人们在这个时代内的精神状态和文化氛围,即出现在某个历史时期的特定文化、思想和情感的共性特征。时代精神往往会通过文学、艺术、**、音乐等形式进行表达和传播。

例如,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充满激情、和平、自由和爱的时代。大量的音乐、文学、**作品中就蕴含着这种时代精神。我曾通过欣赏旧时代**、音乐等形式,了解了这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情感氛围。

情怀这一主观性较强的概念往往涉及到个人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情怀”这个词或许真的很难定义,可能是我耳边现在响起的这首歌,也可能是某个时刻突然想起的往事。但是其所表达的文化、意境、时代精神等方面,则能从不同的角度产生对其的解释和理解。能说出来的都是矫情,只有让你欲言又止却在心里萦绕百转千回的,才叫做情怀。

一、文学语言具有形象性。

    这是最基本,最首要的特征。形象性是指所使用的语言能够把描写的对象具体生动可感的表现出来,使接收者产生可视可闻可触的形象性感受。

    文学语言的形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生活中有形有象的事物再现出来,如叙事性作品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等;二是将生活中无形无象的事物即思想情感形象化。如王朔称跳崖自杀为“尝尝自由落体的滋味,默默地躺在深山,血沃中华。” 如李煜在词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的前三句,每一句都是三个不同意义的词语的排列,但当它们被放在一起构成一首小令的时候,词语的孤立意义让位于丰富的合成意境,以一个“断肠人”的意象串联起咀嚼不尽的审美内涵。“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意象既使作者的哀愁具有具体的表现形式,又使作者的情感与环境的寂寞、荒凉形成了和谐统一的意境,而读者也通过这些意象窥探到了作者长年漂泊的哀愁。

二、文学语言的含蓄性,模糊性。

    凝练含蓄指语言言简意赅。凝练则精粹,含蓄则不浅露,一能当十,少能总多,能诱发创造性想象心理活动。这种方式,能以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使读者既感觉到充实饱满,又回味无穷。

    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并未明确的说明国破家亡后自己表现的悲伤。而是借物象花和鸟的情态来含蓄婉转的表达自己的深哀痛。又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首诗没有只言片语描述凄惨哀怨之情,但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意境读来却让人倍感唏嘘。青春易逝,红颜憔悴,那种宫女的无穷的哀怨之情,对盛世衰败的落寞之情给人以无穷的韵味。

    模糊朦胧是相对于科学的精确性而言,是事物现象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在整体上的总和。科学概念的特征是二值逻辑判断,非此即彼,是非分明,而模糊性概念特征是多值逻辑判断,亦此亦彼,它反映事物的多因性、动态性。

    中国古代文论中所谓“无言之美"、“无声之美”,实质上指精神指向上的一种可以诱发千般想象的模糊与空白。例如 “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形象生动的表明了春天万物生机的景象。作者有意模糊的将人与植物融为一体,使主体的情感移入到客体之中,使读者如沐春风,感觉身临其境。

    语言尤其是文学语言之美在于“情在词外”、“意在言外”。妙笔全在无字处方为佳作,此处无声胜有声乃为妙曲,不在有形处、全在无形中才算名画。这正是模糊话语在文学作品中所起的作用,也是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所指出的“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的艺术效果。任何一部作品都是写作主体(即作者)反映客观事物和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其中必然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因素,而情感是人类思维中的最不确定,最难以捉摸的,也是最模糊的部分,这种思维的模糊性就必然会反映在作品的语言中,使文学作品的语言也具有模糊性。“见花好颜色,争笑东风,双脸上,晚妆同”是花间派词人欧阳炯用以描写女子貌美的诗句。这是作者当时所见所想,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及时间性;客体(诗中女子)是谁她究竟生得是哪般摸样作者的写作过程又是怎样的我们不是作者,也不在现场,一切都是模糊不清的,然而这种含蓄而且模糊的表达,读来却有精准语言难以比及的效果。

三、文学语言具有暗示性。

    模糊数学认为“一个系统的复杂性增大时,它的精确性必将减小。”反过来讲,语言越不精确,暗示性就越大,它的含量就越大。

    暗示性,关联心理语言学“内部语言”。所谓内部语言,不是默默不作声的自言自语,而是言语主体在将内心的动机、愿望转化为表述性的外部语言时的-种过渡言语形式。它使用的语汇不多,但意象十分丰富,它的语法结构不很完整,但意象十分强烈。

    例如,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四、文学语言具有情感性。

语言沁润着感情的液汁,所谓“言为心声”。语言学家索绪尔区别了语言与言语两个概念,语言是公众的,言语是个人的。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思维工具,是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言语是人们对语言的使用,是说话(或写作)时使用的一套符号系统,这套符号系统就是“语言”;是说话(或写作)的动作,称为言语行为;是说出来(或写下来)的话语,称为言语作品。言语行为和言语作品合称为言语。

    文学语言的情感性是指,文学语言一定会表达作者情感,只是表达的程度有高有低,表达的方式有曲有直有隐有显,抒情性作品表情达意非常明显,而叙事性作品,只要认真体察,也能捕捉到作者情感活动的线索脉络。

五、文学语言具有内指性。

    文学语言作为“内指性”的话语,它指向作品本身的世界,它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它不是传达第一世界(客观现实)的真实,而是传达第二世界(情感世界)的真实,它可以不尊重事实。

    例如"不知明镜里,何处染秋霜。"作者并不是真的不知道自己头发为什么花白,而是借以反问的形式来引起读者的思考。作者直视客观世界中自己年老的事实,但又强烈的表达了自己主观的情感,表现自己对于年华易逝,容颜老去的无限感慨之情。

六、文学语言具有独创性。

    新鲜是多样的前提,有创造性才有多样性。语言的多样性是指从不同的角度、层次、特性出发,不仅能表现不同类事物,而且能表现同类事物的差异、同一事物的差异。

    “陌生化”就是力求运用新鲜的语言或奇异的语言,去破除这种自动化语言的壁垒,给读者带来新奇的阅读体验。“陌生化”并不只是为着新奇,而是通过新奇使人从对生活的漠然或麻木状态中惊醒过来,感奋起来。“陌生化”相对于“自动化”,自动化使语言失去新鲜感。如“春天来了,雁南飞了,草转绿了,百花盛开了”

    有这样两句话:“春天来了。”“被细雨淋湿的鸟鸣跌落在河面上,江水微涨。微风拂来,夹岸的柳枝被风剪成丝缕,舞成一片婀娜。”(董华翱《守望春天》)两句话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就是春天来了,这我们都能读懂,但似乎后者更容易抓住读者的心,因为它更容易引发我们诗意的联想和想象,获得一种美的感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233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