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在八月十五这一天会进行一种特殊的游戏,即追月亮。在这一天,蒙古族的年轻小伙子会骑着马边哭边追逐月亮,直到月亮落下为止。这是蒙古人庆祝八月十五的一种方式,也是蒙古族文化中的一种习俗。
同时,蒙古族文化中,哭泣也被认为是一种表达情感、宣泄情绪和净化心灵的方式。因此,除了追月亮的游戏外,蒙古人在八月十五这一天也会进行其他的哭泣活动,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净化自己的心灵。
总的来说,蒙古人在八月十五这一天进行哭泣和追月亮的游戏,是蒙古族文化中的一种传统习俗,也是蒙古人庆祝八月十五的一种方式。
表达蒙古魂。 蒙古族是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主要分布于东亚、中亚地区。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其音乐、舞蹈在艺术上居于相对显赫的地位。
《乌兰巴托之夜》是蒙古国传唱度极高的一首歌曲,创作于1985年,由蒙古诗人桑堆扎布作词,普勒布道尔吉作曲,蒙古微笑乐队原唱。《乌兰巴托之夜》这首歌曲描绘的是乌兰巴托宁静的夜晚和美好的爱情,从把酒当歌的豪迈到话语缠绵的柔情,展现出蒙古民族古朴、豁达、自由、热烈的民族性格,表达了作者心中对乌兰巴托的无限热爱。
乌兰巴托是蒙古国的首都,位于蒙古高原中部,始建于1639年,当时称“乌尔格”,蒙语为“宫殿”之意,为喀尔喀蒙古“活佛”哲布尊巴一世的驻地。
“乌尔格”在此后的150年中游移于附近一带,1778年起逐渐定居于现址附近,并取名“库伦”和“大库伦”,蒙古语为“大寺院”之意。
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库伦”为“乌兰巴托”,并定为首都,意思是“红色英雄城”。
在中国北方,有一个夹在中俄当中的蒙古国,其国民的主要构成,就是与国内同源的蒙古族。每当说起这个民族和国家,总会让人们百感交集,因为在中国传统帝国的疆域上,蒙古国本是中国的一部分。可是这个边疆地区,最终于1924年从中国版图分裂出去,外蒙古在沙俄外部势力的干涉下于1912年宣布独立建国。自此以后,本身为一体的中国蒙古族与蒙古国,在政治、地区上被划分为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现如今,已经独立近百年的内蒙古,对于中国国内的蒙古族而言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
蒙古国风景
自从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人民结束了饱受压迫的屈辱历史,各族人民也进入了一个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新时代。毫无疑问,中国蒙古族作为56个民族之一,他们心中有着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尽管他们与蒙古国的文化同根同源,但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蒙古族人永远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
基于这一点,蒙古国在蒙古族人的眼中其实就与周边其他邻国没有较大区别;或许在老一辈的人心中,他们对于蒙古国还有一种割不断的情感,但是,自从蒙古国从中国版图中被彻底分割出去那一刻起,留在中国的蒙古族人,和蒙古国只能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蒙古族
中国边境与蒙古边界紧密相连,很多生活在中蒙边境的人,开车一个多小时就能够到达蒙古国。。然而,也许是受沙俄等列强的挑拨时间过久,也许是时间太过漫长变得陌生,也许单纯出于嫉妒,外蒙古人对于国内,却普遍并不友好。
从经济角度而言,蒙古国的经济与中国更是天壤之别。生活在内蒙古的蒙古族人确实也保留着畜牧业这一传统产业,但是,内蒙古近些年的工业、农业、矿产业已经逐步成为整个内蒙经济腾飞的重要支点。再看看蒙古国,至今仍以畜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因为那里气候恶劣、自然条件差、地广人稀,发展极度不平衡,这样一做比较,还是生活在祖国的蒙古族拥有更高的幸福感。
蒙古族
从文化角度而言,经过这近百年的独立发展,蒙古国与蒙古族的文化差异已经逐步显现,所以蒙古族对于蒙古国并没有多少的民族认同感。无可否认,在100多年以前,蒙古和中国本是一体的,尤其是元代以后,中蒙两国之间民族文化交融和借鉴迎来了高潮;只可惜在中蒙两国分离以后,由于国家性质和政治理念的不同,导致两国文化有着越来越大的差异。
蒙古国的百姓
自沙俄时期起,蒙古国就长期受到来自欧洲的俄罗斯文化影响,这导致他们在语言文字的书写方面发生巨大变更,比如蒙古国所使用的语言,已经结合了俄语的词汇。这种强大的外来文化,却没有影响到中国的蒙古族,纵然蒙古族与蒙古国的血脉相同,但是再也无法恢复到从前。所以,在蒙古族人眼中,蒙古国已经成为了他们“最熟悉的陌生人”,而不是无法割舍的亲人。
更何况,明清之际,蒙古分为三大部分,一部分是漠北蒙古,也就是如今的蒙古国,一部分是包括如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在内的内蒙古,还有一部分则是位于新疆中亚等地的卫拉特蒙古。无论历史上还是如今,由喀尔喀蒙古组成的蒙古国从来都不是蒙古的中心,更不是王庭之所在。因此,从来就不存在蒙古国是蒙古族正溯的说法。而且,中国的蒙古族数量远多于外蒙古,如果认真追究起来,很显然,中国的内蒙古才是蒙古族的中心。
我是蒙古族,蒙古之于我,不仅仅只是一个名称,一个符号,它是真正流淌在我血液里面的激情和感受。但是,我不会听说蒙语,不会书写蒙文,蒙古之于我,又好像只是空中楼阁,虽然我知道它在那,可是我没法证明,也没法触摸。
在上大学之前,我生活在内蒙古,小学,初中,高中,都上的是汉族学校,同学大部分是汉族人,少有的几个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同学,也都不会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甚至----只要是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同学都知道的----他们中的一部分都只是为了高考加分后改的民族。那时候,同学之前从来不会考虑民族差别,在心中大家都只是自己这个个体而已,虽然有时候有些习惯会有不同,但是其他民族的同学由于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对于蒙古族的一些习惯还是有所了解的,唯一的一次是在历史课上,老师讲元朝的时候,班级里几位蒙古族同学异常的兴奋和认真。
后来,离开家读预科,上大学,那时候才真正体会到自己民族的不同。特别是读预科的那一年,新认识的同学朋友,总会多问一句,你是什么民族的?一开始,我会很骄傲的回答,我是蒙古族的!在遇到也是蒙古族的同学的时候,总会很开心的说,我也是诶!后来,慢慢的,同学之间开始有了差别,蒙古族的同学分成两个不同的类别,一个是蒙古族学校的同学,另一个是汉族学校的蒙古族同学。蒙古族学校的同学--或者至少是会说蒙语的同学--见面的时候,会用蒙语打招呼,聚会的时候,也全部都是蒙语,开始的时候我还会特别积极的参加,但是后来,认识的同学也不愿意为我翻译了,听不懂的我只好不再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还好,和我熟识的几个同学办了蒙古语学习班,每周六的上午上课,一周学习语言,一周学习历史。我每次都会很积极的参加,渐渐的,会说几个简单的单词,几个简单的句子,也会写自己的名字,认得很少很少的蒙文。那时候总会盼着周六的到来,因为看着自己慢慢的会说,会写,总会很兴奋和自豪。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预科也只有一年而已,离开预科进入大学,一切又恢复了从前,周围很少会见到少数民族的同学,更不用说同一个民族的了。见到同一个民族的同学的时候,开始我还会兴奋的说我也是,就好像预科时候一样,但是后来,慢慢的,那些会说蒙语的同学也不太愿意搭理我了,可能在他们心中,我和那些为了加分而改民族的同学一样吧。
可是,我多想告诉他们,我不是的,我从一生下来开始,民族这一栏就只有蒙古族三个字,我的外公我的妈妈是蒙古族的,我的外公会讲蒙语,我的外婆也听得懂蒙语,因为外公在文革时期受到打击,他的孩子们--我的大姨,妈妈和舅舅--结婚的对象都是汉族人,外公也从未教孩子们和孙子们说蒙语。我多想告诉他们,我心中流淌的蒙古情感,我血液流淌的蒙古灵魂。我多想告诉他们,我真的很想学蒙文说蒙语。我多想告诉他们,在长安街看到内蒙古大厦的时候,我心中的激动,当看到蒙文的时候,我总会在其中寻找自己认得的字和词。当穿上蒙古袍的时候,我内心的平静。在为其他民族的同学讲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的时候,我灵魂的自豪。
可是,他们没有人愿意听我说这些,我也只能把这些深深的埋在心里,可是,我知道,我是成吉思汗的子孙,我是蒙古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