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担负着对考生的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等高层次能力的考查功能,因而,它成为整份语文试卷难度较大的考项。要想准确解答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除了平时构建坚实的知识结构外,还必须掌握文学类文本阅读解题四步策略。
一、不求甚解,捕捉基本要素
鉴于回答此题仅有20分钟左右的时间,对试卷提供的千字文,考生首先必须实施快速阅读。即在第一遍阅读时,不追求文本的细枝末节,不被文本的疑点难点缠住手脚,而应“不求甚解”,重在快速把握文脉,力求捕捉文本的几大要素。若是微型小说,则要理清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三大要素中的主干内容: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时间地点和故事的开端、发展、结局,几处环境描写等。若是叙述性散文,则应着重捕捉它写了哪些人,叙了哪些事,通过事情的来龙去脉,主要表现谁,着重表现人物的哪些品质;若是抒情性散文,则应着重捕捉散文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哪些特定画面,抒发了哪一类情感;若是哲理性散文,则应着重理清它写了哪些类型的社会案例,展现出哪些社会现象,重在论说何种道理……总之,在第一遍阅读时,要吃准文本的基本内容,绝对不能漏掉关节,更不能看走眼。
二、潜心研读,赏析作品个性
在速读的基础上,不可立即做题,而应通过推敲标题,瞻首顾尾,借助对重点句子(如结构上的开篇句、结尾句、过渡句,集中表现思想情感的主旨句、哲理句等),以及对重点语段(描写性的精彩语段、议论性的哲理语段、跨越式的升格语段)的反复琢磨,以期实现对文章的多元主题、作者的复杂情感、行文的结构特点、主要的表现手法、鲜明的语言特点等重大问题的深层赏析。赏析的过程是灵活运用已学知识和审美鉴赏经验的过程,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本加以分析、综合、评价、探究的过程,是调动思维能力发现文本的思想内容美和艺术形式美的过程,也是激发审美情趣、进而引发与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由于上述要点正是命题所要考查的重点,因而也正是相关答案在大脑中基本形成的过程。但这一重要“过程”,往往被考生所忽视,所省略。
三、推敲题干,落实文中依据
此阶段已进入解题的实质性阶段。首先应统览四道大题。一是弄清题目的类型,二是印证上一步研读在大脑中所产生的“雏形答案”,这就等于吃下了“定心丸”。如此,将会排除阅读解题的一些心理障碍,获得“克题制胜”的信心。然后逐题推敲题干,明确题干指向,谨防漏答偏答、顾此失彼、旁逸斜出等现象发生。题干的关键性词语,无一字无来由,务必依据设问指向,到文中寻找并具体落实答题的区间范围(相关的词、句、段,或标题),并及时圈点勾画,以备解题时或筛选,或举例,或概要,或赏析。
四、因题布点,分类打磨答案
此步已进入答题的攻坚阶段。所谓“因题布点”,就是做到“四清”:问什么答什么要“清”,答案的落脚点(原出处)要“清”,回答哪几点要“清”,答案的主题词要“清”。许多情况下,考生失分往往不在于未读懂文本,而在于不能因题布点。他们往往忽视或者不理解题干中的关键词。比如,要求“结合全文”,就要统览全篇,不要纠缠一点;要求“分条概括”,就要择其要点,分点陈述,不得交叉包容;要求“简要分析”,就要恰当举出文中例子,说明作用;若问“有哪些”,那就不止一条;若问“为什么”,那就要区别是答“原因”还是答 “用意”,若答“原因”就要指出文中的逻辑关系,若答“用意”,就要答安排材料的作用;若要“结合生活实际”,就要举出生活事例,谈出体会;若要“探究”,就要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深层开掘、多元理解。如此等等,万万不可忽视。
考生们应在平时训练中注重积累经验,熟练把握一些解题的技巧。如:1理解词语含义题:借助大语境(一段或几段),借助原句,借助修辞手法。解词方法:同义互解,连义互解(词义上下连贯,相承相递),虚实互解。2理解句子含意题:依托文章主旨,依托所在语段主旨。解句原则:句不离段,依据句式特点和句子位置,依据修饰成分,依据修辞特点。 解句方法:摘录法、浓缩法、改写法、拼接法、仿写法。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题:根据命题指向或暗示来提取信息,根据语言标志提取关键词句,根据照应句反复确认。4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题:明确不同文体的结构特点(记叙类、抒情类、议论类),理清段落层次,注意语言标志(如总起句、承上启下句等)。5概括中心要点题:可采取摘录、浓缩、拼接、综合等方法,注意理清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抓准核心句(起始句、承接句、展开句、过渡句、总结句等)。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注意保持角度一致,层次要清,涵盖要准。6鉴赏语言表达题:从语言的贴切、修辞的精妙、联想的丰富、意蕴的深刻、句式的灵活、语言风格等方面去分析。7评价探究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注意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文章的深刻思想;注意结合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等方面来探究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民族心理;注意文内挖潜、文外引联来探究作品的现实意义;注意个性解读,辩证析理,做到客观、公正、具体地分析问题。
高考语文试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有着明显的稳定性和规范性(必须依据“考纲”,必须符合审美客观标准),因而,无论是命题还是解题都有着一定的套路。考生还应熟练把握一些解题的“公式”,并使用规范的专门术语。答题时,最好写个草稿,起码要将答案的“主题词”列出来,经推敲打磨确定无误后,再工整写入答卷。
(高坚强 江苏省宝应县氾水高级中学 225819)
在新课标《考试大纲》中,对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能力是这样要求的:“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这个考点有以下三层意思:1“从不同的角度”,实际上是要求从不同的视角对文本进行解读。具体地说,有作者角度(作者的思想观点、生平经历、写作背景等,都可能对写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作品主题的表现)、作品角度(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的研究和探讨,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题)、读者角度(主要是读者的个性化解读)。2“不同的层面发掘”,就是要求对文本进行深浅不同的认知解读。一般可从情感、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分析和发掘。3“作品的丰富意蕴”,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内容,是指读者从作品中领悟到的意义,即通常所说的言外之意。
本考点就是要求考生善于选择审视角度,善于进行层面切割,实现多元化鉴赏文学作品的目的。
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的命题往往具有以下特点:1 设题有规律。一般在文章的重点、难点等关键处设题。如文中的议论、抒情处。2 设题讲根据。一般要求依据材料的内容探讨研究,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3 思考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或角度进行思考,一般文本中少有现成的答案。4 答案有限制。它不能像平时阅读那样可以见仁见智。这是选拔人才的高考,阅卷时总会给出一个相对统一的参考答案。5 表述有区别。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表述为:“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请作简要分析”等。
在解答文学类文本探究题时,要注意以下技巧:
一、 读懂文意
鉴赏与评论前首先应该对作品进行充分的理解,要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解题的首要条件。要边读边想,特别关注重点词句和文段。要精读,而不是粗读,更不是一目十行地跳读。一般来说,读两到三遍是必须的。阅读文本时,要全神贯注,做到字字入眼,句句入心。因为鉴赏与评论的突出特点就是依附于文本,而不是完全独立于文本之外。读懂文本,直到悟透文本,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
比如,2012年高考全国卷(新课标版)文学类文本阅读第4题: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解答本题时,首先要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马裤先生》写的是一个身穿马裤的乘客如何在火车上颐指气使,让火车上的茶房伙计十分烦躁,也让同车的“我”不胜其扰,以至走出车站后呼唤声仿佛还在耳边萦绕。在解答这道题时,要意识到是要求回答“我”是否具有人性弱点。这道探究题实际上是要求考生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无论对这个观点认同与否,要想获得高分,就一定要从文章中找依据。
二、 选准角度
选准角度是指要找到评论的切入点。一般来说,对文学作品的评论与鉴赏,可以涉及它的内容、形式、思想等方面。但高考考查的是考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常题干中会有“某个角度”“一个角度”“两个角度”的限定。针对限定的分析角度,要集中笔墨进行有理有据、条理清晰的分析,力求以小见大。
比如,2012年高考湖北卷第19题:选取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对“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的原因加以探究。
几千年来,杜鹃鸟被美化的原因有很多,文章中也给我们提供了不少角度。比如,“文学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杜鹃鸟已成为中国文学中表达思归之情的符号”“契合了中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你只要选择其中一个角度,结合文本材料中所提供的内容,解答出来即可。比如,从“文学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角度:杜鹃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鸟,但在文学中却发生了变化。文章引用贺铸词《忆秦娥》句“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和唐诗“杜鹃枝上月三更”,烘托了杜鹃鸟啼的凄美。啼血化花的传说,用杜鹃花的美丽衬托了杜鹃鸟的美好。杜宇望帝和“姑嫂鸟”的传说,则赋予杜鹃鸟道德和情感意义。上述诗词和传说,赋予杜鹃鸟美好的外形和高尚的品格,美化了杜鹃鸟。把不无恶名的凡鸟提升为具有美好色彩的文学形象,显示了文学的力量。
三、 紧扣文本
鉴赏或评论要符合作品的实际情况,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名词术语,要避免泛泛而谈或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喜好而随意地褒贬。要从整体出发,把握作品的基调。同时,要知人论世。因为文学作品往往表现作者的理想、志趣,并与作者的经历、思想状况以及个性有关,所以要知其人;又因为作品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往往跟社会的变迁、时代的风云密切相关,所以要论其世。
比如,2012年高考广东卷第18题:在②段和③段中,“我”都见到了残荷,感受有什么不同?你认为造成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必须明确探究的方向,结合文本,深入文本,多元化地感悟和体验。提出自己明确而又有创意的见解,辅以辩证、规范的答题。首先,要了解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以及这个人物形象生活的背景;其次,从文章中得出二者的不同感受是什么;再次,确定二者为何会有不同的感受,林黛玉的感受基于她的身世,作者的感受来自于自己的生活;最后,分点表述。
四、 言简意赅
首先,要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也就是提出自己对该文的总体评价;然后,就原作内容进行复述、介绍和引用,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就是采用“述评结合”的方法。结构要清晰,短巧,完整;语言要精炼,明晰,严谨。不刻意地去追求语言的华丽美或雕琢美,而要力求做到语言表述得简洁、流畅和规范。一句话,语言表达时切忌拖泥带水,而要做到准确流畅,言简意赅。
比如,2012年高考江苏卷第14题: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
作品这样写对表现小说内容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比如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作用,比如对小说中典型环境的作用,比如对小说中情节内容的作用等。答题时只要围绕小说中的三要素来回答即可。首先,要抓住这样描写对人物形象的作用,它有助于刻画邮差这一形象特征,如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行事从容;其次,是从环境角度来考虑,有助于表现小城平时的生活状态;再次,从情节内容来考虑,这样写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
在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挖掘作品的意蕴时,要注意避免以下失误:
一、 漫无边际
对文章的分析和评价脱离了作家创作的目的和作品中的时代背景,脱离了作品实际。对作品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甚至把自己的一些猜测和没有证据的材料进行无限夸大。
二、 有失客观
有些考生不能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不能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方法,不能结合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进行评价,而是根据个人之见,无限拔高或贬低文章的思想和观点。
三、 述评分离
或者照搬文中词句,罗列堆砌,不作评析;或者脱离文本,单纯评析;或者引述的词句不能恰当地来支撑评析。
四、 人云亦云
在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时,没有表现出针对文本的独立评判,而是盲目地引述某些通用的评价用语,企图“放之四海而皆准”。
(作者系河北省辛集中学高级教师)
这个网站上的东西不能复制,挺有用的。自己去看哈啊~
http://wwwxgzwwcom/xxzl/ShowArticleaspArticleID=73
下面还有一些。
关于文章主题把握方法的案例
厦门市禾山中学 凌明月
作者写一篇文章,总是要表达他的所见所闻所思,这样,作者就把自己的“目的、感受或思想纳入一种感官媒介中,使读者可以从中体验到这种目的、感受或思想(H·帕克《美学原理》)”。与作者的写作相反,阅读对读者来说则是一种逆向接受的过程,读者要通过文字这一感官媒介去领会作者所要表现的目的、感受或思想(即主题),作者的表现与读者的领会构成一种双向逆反的辩证过程。
对文章主题的把握无疑是重要的,它来自于读者对文本的分析,却又指导读者深入分析文本,从而体会作者在表现手法上的精巧及情思上的深邃性,获得审美愉悦,提升自己的审美品味及境界,最终提高自己表现美的能力。
读者要领会作者在文章中所想表现的主题,如果能掌握一定的方法,则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一些较为有效的方法,下面结合几篇课文说说这些方法,权作案例。
一、标题分析法
标题的拟定大都是作者思想内核在文章形式上的精炼体现,“凡走过必留下痕迹”,同样,凡落笔必留下作者思想的印痕,因此,它必然会成为我们解读文章主题的钥匙。当然,有时标题的拟定也会有随意性,它或许是作者“福至心灵”的闪念灵思,但这种偶然性中却蕴含着某种必然性,作者忽然发现某个标题,并认可之,说明这个标题切合了作者的表现意图。表现意图必然在先,发现的的行为在后(比如:“中国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句话蕴含着一个意思,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其实在世上早已存在,我们只是发现了这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而已。)标题泄露了作者思想内在的“秘密”。对标题的分析往往可以轻而易举地把握文章的主题,这是一种传统的方法,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却往往重视不够。
阅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如果能抓住标题来分析,则全文的脉络清晰可见。文章由两个地点名词“百草园”、“三味书屋”和两个介词“从”、“到”组成,文章写了作者在两个地方的生活,展现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教参中认为本文的写法是:两部分所写的两种生活形成对比。笔者认为,标题可以揭示文章的结构及写法,但在写法上却不是对比,因为介词“从”和“到”除了揭示了文章在行文上的时间顺序,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层进的逻辑关系。对文章的两个部分进行细读,不难发现作者笔下的百草园生活是生动活泼的,但三味书屋的生活也是趣味盎然的,以前我们认为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批判封建教育制度,这实在值得斟酌。本文选自《朝花夕拾》,一个回首往事的人,在心理上应该会更温和一点,而不是批判;再者,作者写这篇文章是在加入“语丝社”之后(1926年),此时期语丝社的文章大部分是情思散文,鲁迅作为语丝社的一个成员应该与其他主要成员的创作倾向有某些方面是能够切合的;另外,文章中时时也流露出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怀念(如对寿镜吾先生的刻画,作者未有一笔鞭挞)。“从”“到”的介词关系其本质是在说明人生阶段的嬗递,作者显然在文章中表达了一种温暖的情感回味,这样的回忆或者也可以说是严酷的社会斗争中的短暂的心灵避难。我想在文章主题的挖掘上,标题是泄露了一定秘密的。新教材对旧教材认同的文章主题的修改,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进步。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一篇每读必有所获的美文,但对文章七个部分结构上的内在脉络与主题的理解却一直争议颇多。我先简述本文七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写作者在地坛里对自己“残疾”的命运的思考,儿子的命运给母亲的命运带来了苦难;第二部分写了母亲面对这样的苦难时的“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第三部分其实是一个过渡,作者在这个部分中表达了对地坛的“感恩”与对母亲的“想念”。第四部分写了几个(组)人物,中年夫妇在时光中变老,爱唱歌的小伙子日复一日地等待命运之神的钟情,饮酒的老头悠闲地品味生活,捕鸟的汉子等待着或许不能实现的希望,女工程师在作者的想象中生活着,长跑家与命运之神一次次错肩。不管这些人怎样地生活着,他们 “在生活着”就是最基本的现状,世界以其纷纭多态显示了它本来的面目。第五部分,作者写了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但她却是一个弱智者,作者说“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除了接受命运的安排能做什么?作者由自己不幸的命运而拓展到其他所有不幸的命运,他追问“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第六部分,作者对人生的质询达到高潮,他认为人都是命运的“人质”,“人真正的名字是:欲望”,人活着是欲望驱使的造就的结果,同时,对欲望的追求也给予了人活下去的动力,象第四、五部分中的几个(组)人,他们都在某种的“欲望”中生活着,这构成了生活的常态。第七部分中,作者设想自己面对死神的召唤时的平静,因为他毕竟是活得有意义的,因为他以其不息的欲望将生命的歌舞“炼为永恒”!
《我与地坛》标题中有一个主词“地坛”是很值得研究的,地坛是一个圆形的建筑物,从上面文章内容的简介中可以看出,文章的结构其实也是一种圆形的、向外拓展的“地坛式”结构。作者以地坛作为叙事、抒情的起始点,由自己的命运扩展到对母亲命运的思考,进而思考周围的人的生活,更进一步思考不幸的人的“救赎”问题,逐层外化,使文章的主题逐层深化。标题中的“与”联结“我”、“地坛”两个主词,揭示的是我与地坛(包括地坛里的人、物)之间的亲密关系,我给予地坛生气,地坛给予我生命的感悟。通过标题的分析,文章的结构与主题极为清晰。
二、文脉把握法
亚里斯多德的美学思想里有一个最基本的内容——有机整体观念。他在《诗学》第八章中说:“一个完善的整体之中各部分须紧密结合起来,如果任何一部分被删去,就会拆散整体。因为一件东西既然可有可无,就不是整体的真正部分。”形式上的有机整体其实就是内容(或主题)内在规律的反映,这种规律性在文章里体现为文章脉络(文脉)。文脉主要指线索性的词语(表示时间、地点、逻辑关系的词语),这些词显示了文章情感与理性思维的推进,因此要领会文章的主题,就要有整体性观念,把握清楚文脉。
富兰克林的《哨子》是一篇深刻隽永的短文,对文中三个词(“七岁”、“长大”、“总之”)的把握,就把握了文脉,也就可以从整体性上清晰理解全文的结构,从而深入领会文章主题。第一段记述的是“七岁的时候”自己为了一个哨子付出了过高的价钱,它带来的悔恨远远超过所带来的快乐。第三段写“长大进入社会”,看到人们为了哨子付出的了过高的代价(为“恩宠荣禄”,为“名望”,为“财产”,为“寻欢作乐”,为“外表、装束、住宅、上等家具、精致的设备”等),最后一段,作者以“总之”作结,引出观点。显然,这篇文章是以自己的经历为生发点,联系到生活现象,而文中写人们为之付出过高的代价的“哨子”与作者经历中的哨子同质却不同物,可见“哨子”在这里具有象征意味——不良的人生欲望,“总之”一词引入对人生“悲苦”主题的探讨,揭示了人类探寻幸福之路的途径,向读者展现了宏大的人生命题,而这也正是本文的主题所在。这篇文章10段三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情感与理性思维的脉络循序推进,主题的表现自然水到渠成。
三、关键词把握法
恩斯特·卡西尔在《歌德的潘多拉》中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概念和思维形式不是一开始就完全消融在体验和诗歌形式中,相反,它们拥有与后者相对的独立和可分解部分。但是原初建构的主题越是广泛地展开,它们也就不再保持这种二元论,在歌德晚年成熟的诗歌中,意义与直观、思想和体验显示了一种全新和真正的统一。”这段话说明作者的思想必须通过文字的感官媒介来表现的,文字就象脚印显露了作者思想的倾向。文字在人们的运用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情感倾向与意蕴内涵(“意义与直观、思想和体验显示了一种全新和真正的统一”),“玫瑰”能够象征爱情,是因为人们一次次地把它作为表达爱情的物质工具,这个词也就逐渐具有了精神内涵,然后文人墨士在文章中多次使用,其意义在使用的过程中叠加沉淀下来,最终形成了其独有的精神内涵。苏东坡在他一首咏雪诗前面的小序里说,决不用“盐”这个字指雪,“雪”这个字总是胜过“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明月”隐喻思乡,其实也是在人们一次次举首仰望和落笔书写表达思乡之情的行为中凝固下来的。不仅实词如此,虚词亦同。“唉——”表示感叹,是人的情意通过发声的行为而后凝定下来的。可见,作者在行文中选择情感倾向与意蕴内涵不同的字词,反应了作者不同的情思,进而可以咀嚼出文章的主题意旨所在,或者至少可以品味到其中的思想倾向。
张晓风的《敬畏生命》中,面对一棵树无止无尽地飘送种子的情景,她在文章中用了一个词“动人心魄”。这个词所透露的正是作者对造物的伟岸、生命传承的神奇、生命的执着意志、生命突破困境及有限性之慷慨的震撼与敬畏。抓住这个关键词,仔细咀嚼,就可以举重若轻地分析文章、把握主题。
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是一篇典范的美文,我在讲课伊始对学生提了一个问题:“本课有一个词用得极其频繁,这个词是作者对苏州园林景致的一种比喻,这个词是什么?”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画”、“画意”,都没错,就是这个词。我的第二个问题是:“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表现苏州园林富于‘画意’?”很显然有五个方面: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每一个细部的图画美,由此可见,文章的四个“讲究”与“一切”两个词是对下文的总说,此篇文章的结构历历在目,条分缕析,丝毫不乱。而文章的主题也可由“画意”二字引申出来(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说明文并没有主题,但是凡是文章都是作者意图的一种表现,因此它必然是有主题的),显然作者是要“鉴赏”苏州园林,而这个词在文章的第一段中就出现了。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另一个词——第八段中的“赞叹”,“鉴赏”与“赞叹”正是本文的主题。分析文章时,抓住了这些词语,作者写作的本意就很清楚了,剩下的事情就是用“心”去旅游了。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目的就是表现生活,因此对“艺术”有这样一种的定义:“艺术即是表现。”每一种生活都有一种不可让与的权利去得到表现,文章的使命就是去表现生活以及人在生活中的情感、思考及伟大的想象力,读者的使命之一则是要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现的主题,希望以上几种方法能帮助学生准确、快速、有效地把握住文章的主题。
该文章转自[语文123资源网]:http://wwwyuwen123com/Article/200609/23481html
我是2012届考生,下面我就和你分享一下我的学习经验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小说
一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分析作品结构:开端,发展,结局,高潮
(1)分析小说线索:人物,事物;单线,双线;主线,副线;明线,暗线
(2)概括小说情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概括作品主题:蕴含于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中,重在理解形象
二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对情节,人物,环境的具体描绘及其叙述的语言风格
故事发展的表现手法:顺序,倒叙,插叙
叙述人称的表现手法:第一,第二,第三人称
小说特色的表现手法:(营造环境,安排情节,表现主题等方面)铺垫,衬托,渲染,伏笔,照应,悬念,突转,抑扬,对比,描写方式
衬托:使主体鲜明突出,主题说明充分,思想表达更强烈
2悬念:有设悬和释悬,先设置谜面,适时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3抑扬:可使文势曲折多变,摇曳生姿,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4对比:形成反差,达到表现人物,凸显事件,深化主题的艺术效果
5突转: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画龙点睛的作用
6细节:逼真,细腻,具体,生动的描绘,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7景物描写:交代时间背景,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暗示人物命运
三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
(1)体会重要词句的丰富含义:指代义,隐喻义,象征义
(2)体会重要句子的丰富含义:语境灵活把握,体会言外之意,揭示文章主旨
(3)分析句子作用:内容,结构
2品味小说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1)品味小说叙述性语言的表现力:讲故事,交代情节,交代人物,第一人称记叙的小说也交代”我“的经历和感受
(2)品味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幽默,庄重;委婉含蓄,直来直去;简洁,啰嗦;羞羞答答,大大方方;粗野,文雅。有的人物语言常表现地方色彩鲜明,富有生活情趣
(3)品味小说的独特的语言风格:平实,朴素,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
四欣赏作品形象,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欣赏作品的形象: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1)分析人物外貌特征,揭示人物性格
(2)分析人物行为动作,语言,揭示人物性格
(3)分析人物心理,揭示人物性格
(4)紧扣故事情节,概括人物性格
2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内涵:作者褒贬的态度,喜怒的情绪,作品的主旨,社会意义
艺术魅力:塑造形象,运用语言,表达技巧的艺术力量
五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评价方面:小说思想是否积极,健康,深刻,与时代精神是否合拍;作者观点是否正确,是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批评力量;作者的感情是否真挚,是否符合时代精神和审美习惯
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意蕴:在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语言表述
人文精神: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精神文化的珍视,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七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创作背景
(1)宏观:政治格局,审美情趣,价值取向
(2)微观:作者的心境,影响心境的因素
2创作意图:挖掘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八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答题指向不是单一的,是多向的,不是单层次的,是多层次的
2答案不是唯一的,需发现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
3试题是半开放的,有一定的开放性,但不是漫无边际
九规律探讨
整体感受,把握主题:开端,发展,结局,高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紧扣文本,理清细节:概括故事情节,理解情节的作用
3筛选信息,全面概括:从人物行为,语言,心理,细节描写方面筛选,按不同性格特点分类
4依据要求,简明表述:分条表述,概括分类,适当分析
(二)散文
一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分析作品结构
(1)整体结构:把握线索,分清层次关系(并列,递进,因果,转折,总分总,总分,分总)
(2)照应结构:首尾照应,前后语意照应
(3)过度类结构:承上启下,统领下文,总结上文
(4)开头段落作用:a综合句
1)结构的作用:点明主旨,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点题,交代事情起因
2)内容:考虑开头时对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3)表达技巧:首选修辞
b单一句:开头结构的作用
2概括作品主题
(1)对段奕的概括
有中心句抓中心句,无中心句抓关键词,标志词,过渡词
(2)对层意的概括
(3)对作品主题的概括:通过写什么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二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
情感表达方式:通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表达
材料选择上:通过联想
体裁上:以小见大重视真实
2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情感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怀,欲扬先抑,以小见大,虚实相生
情景描述方式: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动静结合,以动写静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1)分析表达方式
肖像描写:表现人物特征,以形传神
动作描写:表现性格特点
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性格特点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
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具体生动
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形成强烈的感染力量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蕴含含蓄
插叙: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倒叙:设置悬念,引发兴趣,波澜起伏
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名题旨
比喻说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分析表现手法
象征:引申事理,形象含蓄,意义普遍
铺垫,制造气氛,层层推进,水到渠成,形象鲜明
抑扬:印象强烈,增强艺术效果
托物言志: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
白描:突出事物神韵
虚实结合:凸显事物,景物特点,集中揭示题旨
借景抒情:含而不露,意境悠远
开门见山:直入正题
衬托或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点面结合:反映事物全貌,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以小见大:感人并且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悬念: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心理活动,引人入胜
伏笔:前后连贯,结构严谨
联想想象:形象丰满增添艺术表现力
动静结合:互相衬托,相得益彰
对比:突出特点,形象鲜明
(3)分析修辞手法
比喻:使事物生动形象,给人鲜明深刻的印象,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比你:使人或物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借代:使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快,收到新颖别致,幽默风趣的效果
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强烈,增强生动性和感染力
对偶:节奏感强,有音乐美;表达集中凝练,比照鲜明
排比: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反复: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多次强调,给人深刻印象
设问:提示注意,突出强调,引起思考,是回答有说服力,增强表达效果
反问:表达鲜明,起强化语气作用
三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丰富内涵义,隐喻义,象征义
2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平实,华丽,自然,明快,含蓄,深沉,幽默,辛辣,愤激
四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形象
(1)外在特征:形态,声音,色彩,气味
(2)内在特征:性格,本质,精神
(3)作者的爱憎情感
(4)理解形象与环境的关系
(5)手法:对比,衬托,动静结合,抒情手法,修辞
2内涵
(1)了解作者情感倾向
(2)整体把握内容思想,时代背景
(3)把握词语,如“我认为”等
五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价值判断:时代精神,人文情怀,道德情操
审美取向: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摒弃,对正义光明的歌颂,对黑暗邪恶的批判,对弱小者的悲悯,对恃强者的憎恶
六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中国人的传统心理特征
(1)勤劳节俭,自强不息
(2)求同务实,谦和持中
(3)家庭为重,亲疏有别
(4)伦理为纲,尊卑有序
2当代中国人的民族心理特征
(1)爱国爱家,关心社会
(2)义利兼顾,礼貌文明
(3)勤奋朴实,勇敢谦和
(4)标新立异,敬业乐群
3人文精神
(1)人性:人的尊严,即广义的人道主义
(2)理性:对真理的追求,即广义的科学精神
(3)超越性:以人为中心,关心人,爱护人
七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宏观:政治格局,审美情趣,价值取向
微观:作者心境,影响心境的因素
八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多角度挖掘内涵,获得独特的感受和内涵
九规律探讨
高屋建瓴,突破主旨
2读懂题面,扣紧题眼
3借助语境,搜寻答案
4综合分析,简明概括
5辨明手法,明确作用
我把高三复习资料中精髓的部分都为你逐字打出来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文章是作者情感观点态度的载体,阅读就是读者同作者情感态度碰撞的过程作者的情感态度是作品的核心也是理解文章的关键,抓住了文章的思想情感,才能到达和作者情感的共鸣;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从文章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观点历来是现代文阅读的重点考查项目,属于深层阅读有时候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等同文章的主旨或中心思想,但有时候所分析的内容只是作者就文中的某一点、某一事表达的情感或看法一般说来,议论性说明性的文章这些内容往往都是显性的,直接表现的;记叙类文章则比较含蓄,是间接的,需要经过一番揣摩,才可以领悟到作者的情感感受和人生见解
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指作者在作品中所融入的的思想情感倾向,如爱憎、好恶、赞扬与批评等体现个体情感价值的作者的观点,就是作者对事物或事例所持的看法主张以及所蕴含的道理等;作者的态度是指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的肯定与否定、褒与贬等对事物的认识不同文体考查时体现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对于记叙类文章而言重在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态度的理解认识,对于说明类文章和议论性文章来说重在考查对作者观点和见解的把握
这类题的考查常见的角度有:直接考查,如理解文中表达了作者这样的感情(或观点、态度是什么);间接考查,如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或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等主要考查内容是正确归纳表述作者的情感、态度、观点,或者是能对体现人物观点、情感和态度的相关文字分析理解
真题解析:
例1(2011年佛山《大自然之歌》)纵观本文,作者在文中书写了什么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解答此题,首先要正确把握作者所描述的对象,进而通过描写对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因为作者的好恶、爱憎,是寄寓在描述对象中的同样2011年内江市《那树》(选文前5段描写了“那树”的哪三个方面表达了作者对“那树”怎样的感情)也是如此这样的考题必须在对描写对象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归纳本文中作者描述的对象是森林森林在作者笔下充满诗意和灵气,散发着诱人的魅力由此,我们可以体味到作者对森林的多种美好感受但我们不能停留在作者“热爱森林”这一感情层面上,而应当将其拓展、升华联系全文来看,作者笔下的森林,实际上是一种美好环境的象征,它寄托了作者向往美好环境、热爱生活的情怀,并且在这种向往中抒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循环回复、生生不息,是永恒的自然法则
例2(2011年湖州市《最好的圣诞礼物》) 阅读全文,说说“我”对“老人”的情感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解析 此题也是考查对情感态度的理解能力,但文中情感态度是发生了多次的改变做这类题要在阅读全文、疏通文意的前提下,首先要把表示情感态度的词语和语句提取出来,然后捕捉人物情感发展变化的转折点,从而理清情感态度发展变化的脉络本文开头“古怪”“令人讨厌”“老家伙”等词语表明我和丈夫对老人的反感和厌恶;后文中“我背过脸”“不想闻到他身上散发出来的味道”“紧紧抓着埃里克的小手,生怕谁会把他抢走一样”等语句,又进一步表达了“我”的厌恶之情,表明“我”对老人的躲避态度;当写到儿子投进老人怀里,“祖孙俩”相依相偎时,“我”情感发展变化——由厌恶、躲避转变为感动最后是儿子对老人的完全信任,老人对儿子温柔的爱抚使我由感动转变为自责、内疚情感态度得到了升华
例3(2011年上海《龙眼与伞》)第③-⑤段中“我”的心理状态经历了从“亢奋”→“ ”→“ ”的变化过程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而人物的心理体现的就是人物情感态度,抓住人物情感态度的转变就不难找到答案做题方法和例2相似,抓住人物变化的转折点和体现心理变化的词语句子即可例如“没有比写到亢奋处遭受打扰更让人不快的了”可得知人物由“亢奋”转为“不快”,“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最不可饶恕的错误!”“我想喊住她,但羞愧使我张不开口”就会发现自己的态度发生了改变,认识到自己做错了,感到“羞愧”
例4 (2011年衡州《弱种子也要发芽》)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一一”、“只”可以看出农民对瘪种子怎样的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根据词语理解人物态度此类题分析时要抓住句子中的两个词语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探究,分析词语中蕴含了人物怎样的情感态度但解题时仍然要结合全文去分析,从文章后部分那个农民对自己的残疾儿子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对同类事物的态度是厌弃冷漠,所以在播种庄稼时对瘪种子也是弃之不用毫不怜惜“一一”表现出他对瘪种子的漠视而“只”字则表现了农民对饱满种子的由衷喜爱
例5 (2011年内江市《那树》) 日本福岛核泄露引发全球核电安全大讨论,结合《那树》一文所表达的观点,你认为人类在对付现代文明造成的灾害时,该有怎样的态度
解析此题表面看是谈考生自己的态度,但如果这时考生不假思索只是一味谈出自己的观点态度就有可能出现错误因为它隐含了前提条件,就是必须结合《那树》中作者的观点加以理解所以做此题先要掌握作者的观点是什么,然后利用作者的观点谈出自己的见解,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答案对现代文明应持肯定态度,但要防止文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方法提炼:
(一)根据考查的形式内容的不同,做题时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
1阐述作品中作者所持的情感态度观点,应该贴近文本内容实际,把握与人物相关的故事情节,梳理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理解全文的主旨的基础上进行
有时考查的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态度观点,通常情况作品中的人物往往寄托了作者自己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态度就是作者的情感态度
2分析关键词语、句子所含的情感态度观点,应结合该词语、句子所在上下文进行,关注句子所在的位置、句子内部的语序、句型修辞等特点借助上下文分析特定词语、句子,理解遣词造句中流露的情感倾向观点态度
3把握散文中作者的情感态度,散文中作者的情感态度往往蕴藏在具体物象中,要抓住描写的物象特点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4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应注意抓住文本的线索(感情线索),理解作者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从作者情感变化的各阶段中去概括
(二)掌握作者情感态度观点的方法
1联系文章主旨进行分析
作品的主旨,是作品的灵魂因为它既是作者构思行文的重心,又是情感态度的凝聚点
所以在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往往可以借助或联系主旨来理解
2抓住景物特征,人物的语言,体会情感态度
“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对文中景物描写的分析,可以帮我们辨析其情感态度,要善于根据文中景物描写的特征看出作者的好恶和褒贬人物的对话往往流露了作者情感态度,所以,我们在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时,不可忽视对文中人物语言的体味,通过人物的语言看作者情感态度
3注意整体上把握文章思路脉络
散文类文章的阅读,整体上把握好文章脉络是进行文章情感态度观点分析概括的基础借助对作者行文思路一步步的梳理,摸清作者的情感走向整体的基调把握准了,我们在分析概括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时就能抓准相关的核心语言信息,进行进一步的提取整合
4注意文章题目和记叙段中议论、抒情的句子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很多内容通过题目可得到启示,如记叙文的题目可能就体现着作者的感情;说明文的题目可能就告诉了说明的对象和特征;议论文的题目就可能包含着作者的观点看法等
5从作品的文体特征入手来分析记叙文的主旨和态度,往往是通过议论、抒情来画龙点晴的,以作者对主要人物的情感态度来表现;议论文的主旨和态度,往往在议论中点明(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在结论中重申;说明文的主旨和态度,在于所介绍的主要对象及对象的属性和内容因此,根据文体特点抓好这些语句,就能快速把握文章中作者情感态度观点
6掌握常用的概括表达文章作者情感态度观点的方法
摘引原文:对于文章表述直接明确的,这是最简捷的方法统观全文,找出能直接体现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句子(如文前的点题、文中的抒情、文末的议论等)
改造原句:有时因为要求限制作答字数,或要点分散而需要整合,可采取压缩字数、改用词语、转换表述等方法将原句进行加工完成概括表达
自我表述:即用自己的语言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表述关键是要能准确全面理解把握内容要点,抓住本质,要能用恰当简洁的语词表达阅读理解常常可以通过抓文中关键语句重点词语作重新组合整理来完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