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第1张

四时田园杂兴一般指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四时田园杂兴》其31的意思即是第三十一首。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范成大 〔宋代〕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译文

白天去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这首诗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逸趣横生。

《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是南宋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部分,每部分各十二首,共六十首。诗歌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其中春日田园杂兴12首、晚春田园杂兴12首、夏日田园杂兴12首、秋日田园杂兴12首、冬日田园杂兴12首,共60首。描写了4个季节田园中的不同景象,生动绘制了一幅幅田园农作动态图。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南宋诗人。字致能,又字幼元、友生,号山中居士,又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绍兴进士,历任知处州、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经略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职。曾使金,坚强不屈,几被杀。晚年退居故乡石湖,卒谥文穆。其诗题材广泛,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大家”。又工词,文赋也享有盛名。著作颇富,传世作品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桂海虞衡志》《吴船录》《吴郡志》等,存诗1900多首。

农耕文化对中国民歌有着深远的影响,具体来说,它主要影响了民歌的歌词、曲调和演唱方式。

首先,农耕文化对民歌歌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民歌歌词中往往反映了农耕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农业生产、农民生活、自然环境等。例如,在民歌中经常出现的“耕田”、“插秧”、“收割”等词汇,都是与农耕生活紧密相关的。另一方面,农耕文化也影响了民歌歌词的审美取向,使得民歌更加注重表达自然美、情感美和意境美。例如,在民歌中经常出现的“花”、“草”、“鸟”等自然元素,以及表达情感、意境的歌词,都与农耕文化中对自然美、和谐美的追求有关。

其次,农耕文化对民歌曲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曲式结构和音乐节奏上。一方面,农耕文化中的曲调多数为民族五声调式,即宫、商、角、徵、羽五音,这种曲式结构反映了农耕生活中人们对和谐、平稳的追求。另一方面,农耕文化中的劳动号子等音乐形式,也对民歌的节奏和韵律产生了影响,使得民歌更加注重劳动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最后,农耕文化对民歌演唱方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上。一方面,农耕文化中的歌唱技巧和表现手法,如真假声转换、音色控制、情感表达等,对民歌的演唱方式产生了影响。另一方面,农耕文化中的情感表达方式也影响了民歌演唱中的情感处理和表现力。例如,在民歌中经常出现的“哭腔”、“悲腔”、“喜腔”等情感表达方式,都与农耕文化中的情感表达需求有关。

综上所述,农耕文化对中国民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影响了民歌的歌词、曲调和演唱方式,也塑造了中国民歌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396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