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情感文案人生感悟

经典情感文案人生感悟,第1张

1幸福人生,需要三种姿态,对过去,要淡,对现在,要惜,对未来,要信。

2于其取悦别人,不如快乐自己,能把困苦的生活活成诗意,把薄情的世界活出深情,这才是本事。

3多一点忍耐,就会少几次后悔。少几次翻脸,就多几个台阶。多几次听不见,就少几次庸人自扰。少撂几句狠话,就多一些余地,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4白活等于早死--歌德

5愿你有盔甲也有软肋。善良得有原则,感性得有底线。

6所有漂亮的结果都是在行动中收获的,你不需要很厉害才能开始,但你需要开始,才能变得很厉害。

7有人觉得情商高就是会说话,这是错的。真正的情商高并不是圆滑客套,而是温暖,真诚,懂得换位思考,让人如沐春风,百处不厌。

8想干的人永远在找方法,不想干的人永远在找理由;世界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想不通的人。

9什么事都要先在自身找原因,不要总是苟求他人。鞋子脏了,是因为你走的路不干净。

10挫折时,要像大树一样,被砍了,还能再长;也要像杂草一样,虽让人践踏,但还能勇敢地活下去。

11多数的错失,是因为不坚持,不努力,不挽留,然后催眠自己说一切都是命运。

12不论你的生命如何卑贱,你要面对它,生活它;不要躲避它,更别用恶言咒骂它。它不像你那样坏。你最富的时候,倒是最穷。爱找缺点的人就是到天堂里也找得到缺点。尽管贫困,你要爱你的生活。

13人生所有的烦恼会不多不少永远追随你,只不过学识涵养可使你更加理智冷静地分析处理这些难题而已。

14一生要吃多少餐,遇见多少人,答应我,要继续做一个温暖幸福的人,热爱生活按时吃饭,要充满希望才能不辜负一切美。

15有时候反而更希望自己是那种盲目自信的人。因为太清楚自己几斤几两的结果就是顾忌太多,永远都没办法开发自己最大的潜力。

16虚荣和骄傲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骄傲是自己怎样看自己,而虚荣则是在意别人怎样看自己。

17相信人生不会亏待你,你吃的苦,你受的累,你掉进的坑,你走错的路,都会练就独一无二坚强感恩的你。

18人生本来就没有相欠,别人对你付出,是因为别人喜欢,你对别人付出,是因为自己甘愿。情出自愿,事过无悔。

19别人否定你,你就否定自己;别人肯定你,你就肯定自己;说明,你没有自我。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最后会有两种结局:要么自己累死,要么被别人整死。

20人生有多残酷,你就该有多坚强。现在让你难过的事情,许久回过头来看都会觉得那不算事,你之所以会把痛苦看得那么重,是因为你经历得不够多。觉得难过的时候,不妨告诉自己,现在正是你蜕变的契机。

21当走过了曾经隐忍的年月再回首时,我才发现,曾经觉得难以启齿的往事,都不过是沧海一粟,生命给予我的,不是那些艰难,而是成长,是学会举重若轻,是将曾经无法释怀的那些过往,统统放下。

22人生不怕起点低,就怕没追求;不怕走得慢,就怕走错路;不怕不如意,就怕想不通。与其羡慕别人,不如做好自己。

23金钱再多也无法阻止死亡,长相再美也不能讨好阎王,名声再大也要经过生死。因此人生不要太贪,不要活得太累。

24人会长大三次。第一次是在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第二次是在发现即使再怎么努力,终究还是有些事令人无能为力的时候。第三次是在,明知道有些事可能会无能为力,但还是会尽力争取的时候。

  1、硝烟以外的抗争与反思

  简·奥斯丁出生于史蒂汶顿郊区,在这里她从十几岁就开始了她的写作生涯,这个安宁的小村庄为她提供了早期的创作灵感与写作素材,远离城市的喧嚣,闹市的烦扰,都汇的耀眼与冕红。乡村的朴素与自然给予了她最真实的眼睛,洞察英国乡村的方方面面,深入透析社会本质。奥斯丁自己曾写到:“一个乡村中的三、四户人家是合适的写作对象。我的作品好比方方的二英寸大小的象牙小品……我不能写一篇传奇,正如我不能写一篇史诗,我决不能坐下来写一部严肃的传奇;……我一定要坚持自己的风格,就是我自己的老样子干下去……”①。奥斯丁的作品多取景于英国乡村,而正如她自己所言,作品大多是描写乡村的生活,平静而优雅,没有风起云涌的政治变革,没有激烈冲突的战争场面,有的只是教区的宁静,乡村里的漫步、野餐、聚会、婚姻、互访等生活小事,奥斯丁通过这些细小的琐事,展现了英国社会的文化与其中内涵。

  英国诗人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曾经说过:“诗人,和哲学家、画家、雕塑家及音乐家一样,在某个意义上是创造者,然而在另一个意义上他们也是时代的产物。即使最超拔的人也不能逃脱这一从属关系”, 但是,人们通常不认为奥斯丁是一位时代的作家,认为她的创作脱离了当时英法战争的大环境,维多利亚和爱德华②时代的人们指责简·奥斯丁的作品从未提及到法国革命或拿破仑战争,认为战争的引入是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小说家所不得不做的事情,而到了20世纪,批评家则将这一指责现代化,对她的创作遗漏了工业革命而表示遗憾。但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简·奥斯丁虽然没有把战争当作主题引入作品,但不可否认,她作为乡绅阶级的艺术家出现在读者面前,在她的作品当中,处处体现出她所肩负的时代责任。新的世纪有着新的开始,新兴的力量与观点,不断地改变着原有的观念与思想,当18世纪迈向19世纪之际,多少世纪以来的英国生活方式正在悄然起着改变,带着对新世纪浓厚的兴趣而又矛盾的情感,奥斯丁警觉地洞察着这些变化。

  奥斯丁早期创作阶段,正是英国短暂的革命热潮高昂的年头,英国达到了起飞进入经济阶段自我维持持续发展的阶段,由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战争中的胜利,英国获得了制海权,并在海外贸易中大大领先,财富与权利的改变,使得新思潮进入原有的乡绅阶层,经济地位的转变,促进了体制的改革,乡绅阶层的自我形象空前地加强。在奥斯丁崭露头角的时候,也正是乡绅阶层的权力,影响和声望最鼎盛的阶段,在地方上,小市镇和乡村不可避免地被这一阶层所控制。在1795—1798年间,国内反革命情绪高涨,奥斯丁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时代的影响,在小说结构上沿用了以为旧制度辩护的思想逻辑为基础,反对代表激进思想的个人情感。事实上,“情感”作为了当时反社会和实际上不仁慈行为的托词,而奥斯丁始终捍卫了原有的乡绅阶级形象,对于“情感”作出了温和的讽刺。早期作品《理智与情感》通过埃莉诺和玛丽安两姐妹的婚姻故事来强调理智的重要性,姐姐埃莉诺重视理性,在婚姻的选择上,一直克制自我的情感,理智的判断力成为了其魅力所在。相比之下,妹妹玛丽安开始追求的则只是情感的满足,当冲动的行为带来严重的伤害后,终于明白了理智的重要,意识到听任情感的愚蠢。在小说中,奥斯丁并没有对这种听任个人情感的个人主义表示出深恶痛绝,只是用白描的手法对此作出了温和的讽刺。

  显然,长期生活在英国乡村的奥斯丁,受到到传统的英国文化影响,在处理婚姻恋爱的问题上,依然顺承传统的道德观念,更确切来说,早期的奥斯丁用旧式的乡绅阶层的婚恋观来构建了她的小说世界,作品更多地属于以理性主义为基础的十八世纪文学传统,其女性的纤细使她的嘲讽幽默而不至于过分辛辣。理性主义使她坚持自己的创作道路,采用更多的客观描绘,使读者始终处在看台上以观众的身份去感受她建构的理性世界。在世纪交替之际,英国乡村文化也顺应革命的浪潮变动,而奥斯丁在此风云莫测的时代,坚持了她理想中的完美世界,可以说,奥斯丁没有被动地接受文化变迁的洗礼,她思考,她回望,她相信绅士的传统是不变更的真理,也是最完美的婚姻的基石。

  在旧式体制中,英国乡村是一个以拥有土地的乡绅为领袖的紧密社会群体,乡绅在拥有权力的同时,也必须履行自身的职责,即当时盛行的“济贫法”。虽然在革命浪潮带来的经济转型后,这种体制已发生根本的改变,在繁荣的十八世纪,处在社会上层的乡绅阶层对贫困人群已经置之不理,但在奥斯丁的世界里,依然推崇旧式乡绅所应有的社会责任。在《傲慢与偏见》中,达西成为了乡绅阶级中完美的典型,他遵循乡绅阶级所规定的门第制度,婚姻与恋爱都必须讲求社会地位的相当,而且保持了作为乡绅所拥有的风度,在得知威洛比的卑劣行径后,依然施以帮助。虽然,在今天看来当中所强调的门第观念是陈腐落后的,但在小说里也并没有明显的讽刺,相反,奥斯丁在此问题上依然接受了传统的观念,按照旧式的乡绅阶级归属划分,决定条件不是金钱,而是出身,因此在《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接受达西的求婚后,凯瑟琳夫人前来阻挠的时候,伊丽莎白有这样一句话,“我认为,我跟你外甥结婚,并没有背弃自己的出身。他是个绅士,我是绅士的女儿,我们正是门当户对。”③甚至在后期较为成熟的作品《爱玛》当中,门当户对依然成为完美婚姻的必要组成要素,这表明作者的认为在中产阶级社会中,爱情和婚姻是与财产和社会地位相联系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奥斯丁目睹了乡绅阶层的变化,工业革命带来新贵族的兴起,取代了原有的乡绅阶层,这一切的改变都影响了奥斯丁晚年创作风格的新变。奥斯丁的最后一部小说《劝导》在这位作家的小说创作中可谓独树一帜:它张扬“情感”优于“理性”,塑造理想化的女主人公,表现出对土地贵族的失望,运用了新的叙事文体。比起好评如潮的《傲慢与偏见》、《爱玛》等作品,《劝导》则不能迎来评论界的一片呼声,甚至有人认为“如果不是健康原因……她肯定要作修改”④。的确奥斯丁在《劝导》当中大胆地走出了原来的写作模式,颠倒了“理智”与“情感”的地位,“情感”在《劝导》当中显然是经过了奥斯丁的精心锤炼,以绝对的优势抵制了理性的元素,“情感”第一次在奥斯丁的作品当中充当了主角。可以看到在《劝导》之前创作的五部小说在主题上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描述“理性”如何历尽曲折、制约了“情感”,使主人公有了美满的婚姻。《理智与情感》中,玛丽安不顾家人的反对放纵自己的情感,终究在缺失理性的情感当中饱尝爱情的苦果,遭到了爱人的抛弃,最终在听从埃利诺理性的劝导后,走上了幸福的道路;经典之作《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偏见与达西的傲慢每每阻挠了他们美好的爱情,终以双方的理性认识,跨越了傲慢与偏见的障碍,才体检到理性的珍贵,爱情的温馨;《诺桑觉寺》中,凯瑟琳从虚无缥缈的哥特式小说世界中醒悟过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而在《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理智造就了深沉谨慎的范妮,情感让玛丽热情而奔放,在最终的庄园女主人争夺战当中,还是让理性成为了主旋律;《爱玛》的女主人公一厢情愿的撮合给别人和自己的婚恋都带来障碍,待到醒悟后才发现幸福就在身边。这些作品无一不证明“理性”比“情感”更重要,这也就是奥斯丁一直以来的风格。但《劝导》写的则是女主人公由“理性”向“感情”转变而后获得幸福的过程。女主人公安妮年轻的时候听从罗塞尔夫人的“理性”的劝导,忍痛割舍了和平民文特沃斯的热烈恋爱,理性的决定没有为安妮带来任何的幸福感,反而给她带来长达八年的思念和痛苦,险些断送了青春。八年后,安妮与文特沃斯再度相遇,“情感”终于无法再压抑,安妮坚决排除了“理性”的误导,同文特沃思恢复交往,重燃旧情,终于迎来幸福的婚姻。《劝导》成为奥斯丁第一部表现“情感”优于“理性”的小说。

  值得注意的是在《劝导》当中奥斯丁所描写的“情感”也只能称之为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倾向,这种浪漫的色彩还带有浓重的理性印记,“情感”跨越“理智”也只不过是在传统的范围当中,并不大胆,也不放肆,这与反传统的拜伦式浪漫主义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奥斯丁在长期的理性主义写作后的一个过渡,还称不上是转型,但“情感”第一次被奥斯丁置于优于理性的地位,表明她在观念上有了重大变化。她已经把理性作家约翰逊博士(Dr Samuel Johnson,1709—1784)从至高无上的宝座上请下来,第一次让考柏(William Cowper,1731—1800)扬眉吐气地统摄作品基调。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说过:“在《劝导》中既有特殊的美,也有特殊的枯燥。这种枯燥往往是在两个创作时期之间的过渡阶段的特征。”奥期丁显然在《劝导》中表现出了这种“过渡阶段”的新特征。可惜,由于作家早逝,这种新倾向未及充分发展就中止了。

  2、“情感”与“理智”碰撞下的女性塑造

  人们认为,十八世纪的启蒙理性思想促成了第一场女权运动的浪潮,如果一个社会中的道德和社交行为成为讨论的重大议题,那么作为一位高举理性旗帜的女性作家就有必要参与到这场辩论当中。因此,简·奥斯丁也肩负起社会赋予的责任加入其中,通过笔下的人物探讨妇女的地位,其中涉及女性教育、婚姻、道德自主与家庭权威的问题。奥斯丁更是在其作品中多次塑造理性女性形象,由此阐述女性应被看成与男性有同样道德的完全理性的人。她把笔下的那些女主人公放在当时的父权至上的社会中来观察,在那个社会中,人们的思想价值建立在财产所有权上,由于一代代的财产都为男继承人所得,女性一开始就处于不利的地位,只能顺从男人,所谓的法律规定等。因此,奥斯丁笔下的人物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如爱玛那个独断独行的父亲,如何想法设法要让自己的女儿嫁个有钱人的伊丽莎白的母亲,还有一大批拥有社会身份地位的青年才俊,虽然处在社会的上层,却表现出玩世不恭的态度,当然少不了的是那些受到良好教育,却又不能正确控制自己情感与理性平衡的绅士与淑女,而其中又以女性作为着力点,奥斯丁在年轻的时候就试图把女主人公全面地放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去,探讨她们对传统道德和社会习俗的复杂而往往相互冲突的要求所作出的种种反应,显示奥斯丁出对女人在男人世界中所处的地位有成熟的认识。

  塑造理性的女性,首先涉及的是女子教育问题,接受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但在旧式的英国传统中,女子教育是受到很多的束缚的,女子并没有机会获得与男子同等地位的教育,这个时期的许多女子要是想获得教育,就只有由家人或请家庭教师,更或是由母亲直接承担教育的责任。奥斯丁笔下的理性女性同样也体现了这一要求,接受教育是改变自身素质的唯一出路,奥斯丁也非常重视这个问题,无论在早期作品《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还是后期的《曼德菲德庄园》《劝导》等,最后能够认识自身超越自我的都是受到过良好教育的女子,她们都是乡绅阶层的淑女,但良好的教育却不是幸福的全部基础,奥斯丁在作品中也明确了这一观点,财产是女性幸福的建构基础,如果失去了这个坚实的物质基础,无所谓有幸福的婚姻,当然,奥斯丁笔下的强调的是乡绅阶层的幸福婚姻,淑女们要成就一段美好姻缘,还必须有金钱作为后盾,即使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没有经济的实力,单靠个人能力也不能找到一条好的出路,婚姻成为了淑女们通往美好世界的唯一选择。在《爱玛》中有这样一段话:“单身妇女,若收入微薄,当然令人耻笑,惹人讨厌,是儿童取笑的对象。单身妇女若有财产,总是令人尊敬的,完全可以做到通情达理、讨人喜欢。”,⑤显然,在奥斯丁看来,缺少经济上的支持而又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妇女,在社会地位上,依然处于劣势。

  理性作为奥斯丁塑造女性形象的关键词,在她的小说中有着深刻地反映,对于当时以赞美情感为主流文学内容,奥斯丁始终坚守着理性的阵地,而对文学中经常出现有着无法克制的强烈情感才是优秀的人物表现,她却抱着相反的态度,奥斯丁对一味赞美情感有着不同的意见,在她笔下情感支配的人物总是或多或少地受到惩罚,而这种惩罚在一定程度上是以英国早期旧制度的思想逻辑为基础的,以《理智与情感》中玛丽安为例,多情的玛丽安相信情感,但情感却仍然作为一种危险的反动行为,是个人主义的表现,因此,一味信任自己的心不能给玛丽安本人带来任何好处,“情感”这一要素作为英国前一扩张时期中的典型的以人为中心的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此时在这个反动时期则被人作为是自我中心的唯我主义,因此,奥斯丁将其视作反社会的元素掺入塑造女性形象当中,事实上,奥斯丁并没有让“情感”成为主人公玛丽安本质上依附的东西,故事的最后, 玛丽安听从了姐姐埃莉诺的劝导,作出了理性的选择,走上了幸福的道路。可以说,奥斯丁所塑造的仍然是善良的士绅阶层的淑女,从而鲜明的表达了她对士绅阶层抱有的希望与忠心。与“情感”相对比的,是埃莉诺所代表的正面信条,埃莉诺始终被用心地设置在理性的行为圈当中,某种程度上是一直与玛丽安的“情感”作对比,奥斯丁的这种安排,更容易让我们感觉到,埃利诺所承受的痛苦更甚于玛丽安,在埃利诺的情感世界当中“理智”与“情感”相互的碰撞,虽然“理智”始终占据了上风,但“情感”的威力也不是说一时片刻可以抹煞掉的,两者的对抗在反复地折磨着埃利诺,而她终究用强大的意志把自己的感情控制在理性的范围,当然埃莉诺也有冲动的时候,这样的刻画更让埃利诺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她的冲动存在着善意的保护,尤其在处理与她妹妹玛丽安和母亲的问题上。另一方面也在更高的社会层次上,在奥斯丁心中这种社会观念总是和士绅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高贵的社会责任,至于完全的“情感”支配的人物在她笔下则是庸俗的表现。

  奥斯丁被二十世纪的文学评论家们誉为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不仅是因为她的小说有天衣无缝的结构和精湛的刻画技巧,更重要的是因为她的小说有着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塑造了一个个典型的士绅阶层的淑女形象,她开创了描写日常生活小说,奠定了现实主义小说的基础。《傲慢与偏见》是她最受欢迎的小说,后人提到这位现实主义小说家,自然会想到这部只描写三、四户乡村田园人家生活的作品。奥斯丁通过《傲慢与偏见》,用小题材展现了大世界,她通过《傲慢与偏见》成功的塑造了一个机智的女主人公伊莉莎白,她聪明善良,具有良好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她拥有与男士同等的敏锐的洞察力与判断力,这是当时旧式体制下英国妇女所缺少的才能,可以说,伊丽莎白并不是当时社会公认的淑女典范,在奥斯丁生活的年代,社会对淑女的要求是跟女性的才艺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女性的敏锐与机智是不能作为衡量的标准,奥斯丁故意在《傲慢与偏见》中让女主人公把才艺放下,因此,她对钢琴舞蹈并不精通,社交并不是她的强项,这样的伊丽莎白似乎也刚具有特殊的魅力,脱离了原有的淑女标准,更加富有个性,可以说,奥斯丁笔下的伊丽莎白是奥斯丁心中的理想淑女。在伊丽莎白的形象塑造中,奥斯丁把“理智”放在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她认为女性也具有与男性同等的理性思维。而且认为妇女和男性一样智力发达,有一样的理性的出发点。她把达西作为聪明人来描写,向伊莉莎白学到东西,一如后面从他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一样,这事实上象征了奥斯丁对女性智力的信心,有力的反对了性别歧视,重新塑造了妇女的形象,也让后来的作家有所借鉴。

  在后期奥斯丁的创作《劝导》中,与前几部作品却大相径庭。女主人公安妮·埃利奥特和海军军官温特沃思倾心相爱,可她的父亲沃尔特爵士和教母拉塞尔夫人却嫌温特沃思出身低贱、没有财产,极力反对这门亲事。安妮出于谨慎,听从了教母的劝导,忍痛与心上人分手。八年后,温特沃思休役回乡,安妮意识到了当年的错误,两人历尽曲折而重归于好,喜结良缘。与玛丽安、爱德蒙、爱玛正好相反,安妮是弃谨慎而求浪漫。这表现了她对早年炽热恋情的渴望,对未来的满怀喜悦和信心,是有充分理由的,而过去的谨小慎微似乎成了胡作非为的对上帝的亵读,年轻时候被迫采取了谨慎小心的态度,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染上了浪漫色彩。奥斯丁在此第一次对“情感”一词给予肯定,这与她前期对情感的贬抑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劝导》对“情感”作主导的浪漫爱情的神奇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安妮由于过于理智而经受了整整八年的痛苦,在这八年中,她香消色退,瘦弱不堪,早早地失去了青春的艳丽。然而在心上人回来后,她的容颜因爱情的滋润而迅速恢复了昔日的风彩,在莱姆受到了堂兄埃利奥特先生的倾慕,连她那认为美貌仅次于爵位的虚荣的父亲也觉得她变得更白净、更娇嫩了。在此,奥斯丁热情地歌颂了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情感”,塑造出一个青春活力,情感优于理智的安妮,难怪有人说《劝导》是一部关于“青春风彩的失去与回归的故事”。

  3、绅士与淑女的婚姻

  奥斯丁的作品中,无一例外地以婚姻为主,以英国当时的乡间体面人家的婚姻大事为题材是奥斯丁所有六部长篇小说,以及她的早期习作的范围。她最关心的是女主人公,往往是体面人家的没有丰裕陪嫁的淑女的婚事,这是奥斯丁在艺术上自觉的选择——以小见大,在平凡中见真实。在《傲慢与偏见》中,更是开篇就以婚姻为起点进行故事的陈述,但值得注意的是,几乎在每个完美婚姻的背后都隐藏着复杂的关系,其中又以经济关系为主。那么在研究故事中探讨的妇女问题时,就无可避免地牵涉到其中,事实上,奥斯丁始终是把婚姻问题放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去考察,尤其是经济关系,因此奥斯丁创作的故事始终都以社会现实作为基础。

  人们常常笼统地认为奥斯丁专门描写爱情与婚姻,其实她首先和主要写婚姻问题,不是作为爱情结果的婚姻,而是作为经济需要的婚姻。这里所说的婚姻,显然不涉及感情,纯粹是个经济问题、生存问题。因此可以说,与作者的宣称相反,所谓“有财产的单身汉需要娶位太太”根本不是什么“举世公认”的“真理”,而只是班纳特太太的一厢情愿。我们也可以说,在《傲慢与偏见》中,真正的“举世公认的真理”,不是“有财产的单身汉需要娶位太太”。而是“没有财产的妇女需要嫁有财产的丈夫”,这里涉及士绅阶层的婚姻问题。在当时旧式体制的英国社会,士绅阶层的淑女即使受过良好的教育,没有丰厚财产,除了结婚就没有别的出路,但从《傲慢与偏见》的整个描写来看,奥斯丁还不是单纯探索妇女的婚姻问题,而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极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上的社会条件下的婚姻关系。

  经济基础成为了完美婚姻的必要成分,可以说,奥斯丁笔下是一个以经济基础决定一切的生存世界,绕过围绕婚姻关系的描写,透过表层描写会客,喝茶,跳舞,聊天等社交世界,揭开外层,看到的就是一组组以数字构成的世界,无论在哪部作品中都可以找一大堆代表金钱的数字,如《理智与情感》中,第一章就交待了达什伍德先生拥有七千磅的家产,而他留给他三个姑娘每人一千磅,以表示他对她们的慈爱。在《傲慢与偏见》里也有相似的描写,班纳特先生拥有年进两千磅的地产,班纳特夫人拥有四千磅的嫁妆,而五位班纳特**只能从母亲方面得到年息四厘的一千磅存款。后期作品《爱玛》依然没有脱离金钱与婚姻的关系,在《诺桑觉寺》中更是说到:“不管那些传奇故事里怎么说,没有钱这东西是不行的”。历来英国小说在描写妇女婚姻方面的小说枚不胜举,但像奥斯丁那样直接从经济关系揭示妇女地位的作品就并不多见,奥斯丁透彻地从资产阶级婚姻制度的本质出发,探讨了十八到十九世纪英国妇女在社会阶级地位上的变化。

  在奥斯丁看来,最理想的婚姻莫过于理智与情感的结合,二者之中,理智应该是占据上风的,这从她前几部作品中可以看出来。《理智与情感》中的姐姐埃莉诺审慎理智,把感情埋藏在心底,妹妹玛丽安则一味放纵自己的情感。结果埃莉诺和自己所爱的人终成眷属,而玛丽安被恋人抛弃后终于意识到自己放纵情感的错误而嫁给了有钱有势却毫无浪漫色彩的中年人布兰敦上校。另外一部作品《傲慢与偏见》被认为是奥斯丁最具光彩、最机智明快的作品。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不受钱财的诱惑而先后拒绝了俗不可耐的柯林斯以及傲慢的达西,达西则克服了理智上对伊丽莎白家中其他成员的不屑而屈服于对伊丽莎白的爱情,因而这被认为是一部爱情浪漫的经典之作。故事里描写了各种各样的婚姻与金钱的关系,吉英与彬格莱、达西与伊丽莎白、韦翰与丽迪雅、柯林斯牧师与夏绿蒂·卢卡斯……夏绿蒂和丽迪雅代表两种极端,前者只追求“可靠的储藏室”,日后可以不致挨冻受饥,后者却纯粹出于性的冲动,完全不顾后果。班纳特先生拥有年进两千镑的地产,班纳特太太嫁给他时有四千镑的嫁妆,班纳特家五位**结婚时每人只能从母亲方面得到“年息四厘的一千镑存款”。彬格莱有十万镑遗产,每年进项在四五千镑;彬格莱**有两万镑嫁妆。达西先生有年进一万镑的财产,他的妹妹乔治安娜有三万镑的嫁妆。韦翰与丽迪雅私奔后,至少向达西敲诈到一万镑才肯正式娶她……当然,还有那个使班纳特太太无限愤慨的遗嘱“附加条款”,就是它决定了班纳特家五个女儿的命运,可以说,在《傲慢与偏见》作者用透辟的眼光向人们表明,资产阶级婚姻的实质无非是金钱交易、利益的结合。柯林斯牧师与夏绿蒂的婚姻是个典型,作者通过不同类型的婚姻关系把资产阶级婚姻从经济实质到礼仪形式都进行了透彻的揭露。奥斯丁的其他两部作品《曼斯菲尔德庄园》和《爱玛》更是强调了理性对幸福婚姻的重要性。前者的男主人公爱德蒙最终放弃了活泼浪漫的玛丽而选择了审慎理智的范妮,后者的女主人公爱玛在奈特利先生的帮助下意识到只有门当户对的婚姻才是正确的婚姻,因而纠正了以前的错误,和门第相当的奈特利结成伴侣。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没办法,这就是人生。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

怎么办呢?梦里相见呗。

什么歌词,其实不是由自己决定的,这首歌呢,应该是两个人相处时的共同喜欢的歌,或者她喜欢的歌。

俗话说:睹物思人,闻音思影也是一样的道理。

我说说我这个年代,可以表达相思之苦的歌。

偷偷想一下,今天晚上,会不会梦到呢?

这首歌就是:《情义无价》,我记得是我上学的时候的热播剧。

故事情节已然忘光,这首歌却深深地记了下来。

有谁知道情义无价

能够付出不怕代价

任凭爱在心头挣扎

几番风雨几次牵挂

走在你身后矛盾在心头

狂热的心逐渐冷漠

什么时候才等到你的温柔

而你已主宰了我的梦

从未失去也不曾让我拥有

我爱你爱你却难以开口

只好偷偷地走在你身后

有谁知道情义无价

能够付出不怕代价

任凭爱在心头挣扎

几番风雨几次牵挂

走在你身后矛盾在心头

狂热的心逐渐冷漠

什么时候才等到你的温柔

而你已主宰了我的梦

从未失去也不曾让我拥有

我爱你爱你却难以开口

只好偷偷地走在你身后

从未失去也不曾让我拥有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 健康 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如果再梦里梦见她,我会觉得可悲又可笑

就在前天,梦里梦见她,梦里,她腿伤到了,我看见她一瘸一拐地走在路上,我这个人睡醒以后很少会想起梦见了什么,但只有对我很重要的人才会让我会记住,她就是其中一个,我依稀记着我一边掺着她,一边气恨恨的说她不注意身体,当我给她送回屋子里,很自然的把她搂在怀里,那一刻,我觉得很想痛哭一场,因为我已经很久没有抱过她了,但是当我要哭出来的那一刻,我醒了,醒来时,有一个声音告诉我,别做梦了……她不是你的……

我已经不止一次梦见她了,梦里,我们回到了过去,回到了没有分开的时候,而我,也只能在梦里,表达我有多想你,有多爱你。

好羡慕你们能梦到自己的梦中情人,然后还能有时间去想歌词来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我是没办法了,肿么也梦不着这么激动人心滴场景。我可以毫不夸张滴说,我几户用尽了一切方法,尝试了人类各种睡姿,始终未遂。

每天晚上躺床上,看着窗外滴猩猩,我都是哼唱着那首,那首脍炙人口的儿歌:“丢手绢”入眠的。但愿在今晚,在梦里,我可以借着你这个标题,能成功唱给我心爱滴梦中情人听。一句,哪怕一句她能听完后,还不会追打我就行。

丢,丢手绢

轻轻滴放在小朋友滴后边

大家不要告诉她

快点快点捉住她,快点快点捉住她

情歌就是唱给情人唱的,不管是在梦里,还是在现实中。

只是,现实中的我们,往往错过了自己心仪的对象,渴望而不得。

没办法,这就是人生。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

怎么办呢?梦里相见呗。

什么歌词,其实不是由自己决定的,这首歌呢,应该是两个人相处时的共同喜欢的歌,或者她喜欢的歌。

俗话说:睹物思人,闻音思影也是一样的道理。

我说说我这个年代,可以表达相思之苦的歌。

偷偷想一下,今天晚上,会不会梦到呢?

这首歌就是:《情义无价》,我记得是我上学的时候的热播剧。

故事情节已然忘光,这首歌却深深地记了下来。

有谁知道情义无价

能够付出不怕代价

任凭爱在心头挣扎

几番风雨几次牵挂

走在你身后矛盾在心头

狂热的心逐渐冷漠

什么时候才等到你的温柔

而你已主宰了我的梦

从未失去也不曾让我拥有

我爱你爱你却难以开口

只好偷偷地走在你身后

有谁知道情义无价

能够付出不怕代价

任凭爱在心头挣扎

几番风雨几次牵挂

走在你身后矛盾在心头

狂热的心逐渐冷漠

什么时候才等到你的温柔

而你已主宰了我的梦

从未失去也不曾让我拥有

我爱你爱你却难以开口

只好偷偷地走在你身后

从未失去也不曾让我拥有

我爱你爱你却难以开口

只好偷偷地走在你身后

这段故事,后来是悲剧结束,不过现在想想那一段故事,幸福感还是满满的。

谢谢,那个年龄阶段,那个她。

大概就是这个吧:

如果能在梦里相见,

会说着怎样的话将你抱在怀里,

不会被任何人打扰,

在盛夏的夜里,

若闭上眼,

就能在今夜的梦里和你相见,

会是个不知疲倦的夜晚,

甚至忘记早晨的到来,

如果能相见,

会说着怎样的话将你抱在怀里,

不会被任何人打扰,

慢慢度过的夜,

如果有梦有你有现实还有我,

那将是感动人生的巨作,

尽是些无法实现的事,

想得很复杂的事,

在有生之年的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

如果没有好好享受都是自己的损失,

若闭上眼,

就能在今夜的梦里和你相见,

会是个不知疲倦的夜晚,

甚至忘记早晨的到来,

如果能相见,

会说着怎样的话将你抱在怀里,

不会被任何人打扰,

慢慢度过的夜,

即使这样还是很辛苦,

想要向你传递心意,

在有生之年的三分之二,

都想要遇见你,

即使只有一次也好,

只是今夜就好,

让我在梦里见到你,

胆怯的我,

一定能说再见,

如果相见会有,

怎样的离歌舞动直到早上,

不会被任何人打扰,

在盛夏的夜里,

好像会从梦里醒来一般激烈地,

整夜和你舞动,

你和我好像会从梦里醒来一般激烈地……

分享歌词:

Bắt đầu từ đâu để cảm xúc dắt nhịp flow,

不知何时,感情开始蔓延,

Lần đầu a nhìn thấy e thì đã như cá bị mắc câu,

第一次见你,就深深迷住了,

Nói thật sẽ thật rất lâu để có thể nói những điều muốn nói

想对你说的话,要很久才能说完,

Anh thì tương lai chưa biết con đường sự nghiệp vẫn còn xa xăm

我不知道,未来的道路还有多崎岖,

Đăm chiêu nhìn trời e như sao sáng đẹp tuyệt vời,

你沉思的样子像夜空中的星辰,

--Hãy nói cho anh nghe đi giấc mơ đêm qua em đã mơ về 但是,昨晚我梦见,

--Hey e đã mơ về 1 ngày ta cùng sánh vai đi hết con đường dài,

我们并肩走了很长的路,

--Hãy xua đi bao lo sợ trong anh từng ngày từng ngày đã qua,

无所畏惧地过完一天又一天,

--ohhh em đã ước rằng mình !!!! oh mah babie,

亲爱的,我多希望这一切能实现啊,

Và yêu anh , yêu anh em vẫn yêu nụ cười,

爱你 爱你 爱你的微笑,

như ngày anh đến cùng e,

那一天,你来到我心间,

No one else can make me feel,

世上再无他人能如你般,

The colors that you bring,

给我带来斑斓的色彩,

Stay with me while we grow old,

让我们依偎着,渐渐老去,

And we will live each day in springtime

我们一起度过每一个明媚的春日,

La la la la la la la do do do do do,

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

Và nếu anh không như những mùa hoa còn bỏ lại,

如果你不喜欢开花的季节,那我们就离开,

Xin bước lại gần hơn để đôi chân ko còn ngại,

别害怕,再靠近一点,

để hơi ấm trên bờ vai ko còn nghe tiếng thở dài,

靠在你肩头,不想听到一声叹息,

Đêm ko còn lạnh dù chiếc áo thật mong manh,

寒夜里,却不感觉冷,

và để em lại nơi đó nơi có bầu trời trong xanh,

有你在的地方就有蔚蓝的天空,

là 1 nơi ko ai tìm thấy

在一个没人能发现的地方,

vì nơi đó trong tim anh

那就是我的心中。

分享B Double O/Uyên Pím/park的单曲《Loving you/Yêu anh》: http://music163com/song/446512687/userid=271604058 (来自@网易云音乐)

可能真的很喜欢一个人,就是想要和他(她)共度余生吧。

梦中相见梦中人,还真是虚惶的事情啊

既然是梦里,那就用一首王菲的《梦中人》吧。

在这个惨酷的 社会 里本来就没有爱情。什么情啊意啊是骗骗人的鬼话,其实在女人眼里看你有没有能力是一种嵩拜而易。因为有能力的男人才会挣钱,生活才会所为的幸福。女人都是爱财的,十个女人有九个是爱财不是爱你,女人很自私的,不信你试试看。还有最让人可怕的不是财。她连财都不要。她要男人的性浴满足她。一个男人不够最好二至三个男人。只才是最可怕的。所以天下女人都不是好东西,女人是最不要脸的,什么事情都做得出的,连亲夫都要谋杀,你想信吗。防着点为好,女人是激情动物,目光短浅,从不考虑后果,没有知识,所以在古代对那些坏女人从不手软。

当然是情歌呀,我梦到过,他在我梦里唱情歌,说情话,心里美滋滋

我从不做梦。也不谈梦。不愿把时间精力花在虚无缥缈的梦幻之中。

我没有梦中情人,也不想有梦中情人。梦中情人看得到,摸不到。我想她,她不想我。她根本不知道我是何许人也。我何必用自己热脸贴别人的冷屁股

我向梦中情人唱歌怎么可能向梦中情人唱歌是对自己老婆的精神背叛。我宁愿向自己老婆唱歌。让她高兴。尽管她已经是黄脸婆,但她是现实的,实在的。梦中情人是个什么鬼东西与我有关吗?

体会情感: 《示儿》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诗,更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此后无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陕前线从军,直至晚年在绍兴老家闲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挺干、开花,虽然不断遭到风雨的摧残,却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终于结满丰硕的果实。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中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概括,他说:

放翁十余岁时,早已习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

当然,这里所谓“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统计,而且只是从数量上、表面上来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见陆游的“素志”是一贯的,是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尤其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历代文人,凡是读过《示儿》诗的无不为之感动。早在南宋当时,刘克庄就有一首绝句说:

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

这是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灭亡之后,南宋政府从淮西调兵进驻开封城内,并从开封分兵收复了洛阳之后,刘氏在兴奋之际,想到陆游的子孙一定会遵从他的遗嘱,把这个好消息祭告“乃翁”的。但是好景不长,那个歌舞湖山、奸臣当道的南宋小朝廷连暮气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况这“方张之寇”的蒙古大军呢?多亏广大爱国军民奋起阻击,才使得这个风雨飘摇的政权又延续了四十多年。这时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这是说,陆游临终时以不见“九州同”为憾事,现在他的孙子们却看到了种这局面,但是统一中国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帝国,这样的消息在家祭时怎样告诉他老人家呢?以上所举两首诗,前一首洋溢着“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激情,后一首抒发了“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悲痛,一喜一悲,都是由《示儿》诗引发的。他们的爱国热情与陆游息息相通。

其他评述陆诗而特别提到《示儿》这首的,就我所见,不下三十余家(请参看我与孔繁礼同志同纂的《陆游研究资料汇编》),或者说它有宗译“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说它与杜甫“一饭不忘”的忠君爱国相同,也有读后叹息泣下的,也有作诗同情寄慨的。足见这首诗情真语挚,感人之深!

但是以上诸人,大都是受了此诗的感染而引起共鸣,却未暇对它的内容作细致的分析。值得参考和向读者推荐的,要数当代朱自清先生的《爱国诗》一文。在这篇文章里,他把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爱国诗分为三个项目:一是忠于一朝,也就是忠于一姓;其次是歌咏那勇敢杀敌的将士;再其次是对异族的同仇。并指出第三项以民族为立场,范围更为广大。他认为陆游“虽做过官,他的爱国热诚却不仅为了赵家一姓。他曾在西北从军,加强了他的敌忾。为了民族,为了社稷,他永怀着恢复中原的壮志。”因此在历代爱国诗中,他特别推崇这首《示儿》诗,并对它做了具体的分析:

《示儿》诗是临终之作,不说到别的,只说“北定中原”,正是他的专一处。这种诗只是对儿子说话,不是什么遗疏遗表的,用不着装腔作势,他尽可以说些别的体己的话;可是他只说这个,他正以为这是最体己的话。诗里说“元知万事空”,万事都搁得下;“但悲不见九州同”,只这一件搁不下。他虽说“死去”,虽然“不见九州同”,可是相信“王师”终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嘱他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儿子“无忘”,正见自已的念念不“忘”。这是他的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见《朱自清选集》,1952年开明书店版)

朱自清本人也是一个深情的爱国者,新、旧诗都作得很好,所以他对陆游其人其诗的分析是深具慧心的。他从《示儿》诗中看到陆游“爱国热诚的理想化”,换言之,也就是陆游爱国思想的进步性和它所达到的高度。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略加说明和补充:第一,陆游热爱祖国是和他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紧密结合的,既包括对“忍死望恢复”的中原“遗民”的深切怀念,也包括对“岁辇金币输胡羌”的南宋老百姓的同情与哀悯。其次是他对祖国不可分割的北方大好河山的系念,如“三万里之黄河”和“五千仞之太华”,以及“两京宫阙”等等。再则是他对民族语言和整个民族文化的爱护,惟恐在异族的长期统治下遭到破坏与同化,以致“东都儿童作胡语”,甚至整个第二代都“羊裘左其衽”,改变了汉族的生活习惯,忘记了自己祖先的传统(有关例证,详见拙著《陆游传论》下编第四章)。这些才是他“但悲不见九州同”和热盼“北定中原日”的主要原因,也是他爱国思想的根本内容。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其中包括对家乡、对祖国和对自己的人民、对优秀传统的爱。陆游诗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正是这些。因此朱文声称:“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这个评价虽显得过于强调,有抹杀他人之嫌,但为了指出特色,我们应该承认这是十分中肯而且公允的。

《示儿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距陆游写出他的《示儿诗》虽已过去七、八百年,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仍然催人泪下,发人深省。“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首诗里“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哀音,对祖国统一,认同回归,仍然是一个有力的呼唤!

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诗,更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此后无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陕前线从军,直至晚年在绍兴老家闲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挺干、开花,虽然不断遭到风雨的摧残,却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终于结满丰硕的果实。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中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概括,他说:

放翁十余岁时,早已习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

当然,这里所谓“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统计,而且只是从数量上、表面上来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见陆游的“素志”是一贯的,是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尤其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历代文人,凡是读过《示儿》诗的无不为之感动。早在南宋当时,刘克庄就有一首绝句说:

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

这是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灭亡之后,南宋政府从淮西调兵进驻开封城内,并从开封分兵收复了洛阳之后,刘氏在兴奋之际,想到陆游的子孙一定会遵从他的遗嘱,把这个好消息祭告“乃翁”的。但是好景不长,那个歌舞湖山、奸臣当道的南宋小朝廷连暮气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况这“方张之寇”的蒙古大军呢?多亏广大爱国军民奋起阻击,才使得这个风雨飘摇的政权又延续了四十多年。这时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这是说,陆游临终时以不见“九州同”为憾事,现在他的孙子们却看到了种这局面,但是统一中国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帝国,这样的消息在家祭时怎样告诉他老人家呢?以上所举两首诗,前一首洋溢着“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激情,后一首抒发了“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悲痛,一喜一悲,都是由《示儿》诗引发的。他们的爱国热情与陆游息息相通。

其他评述陆诗而特别提到《示儿》这首的,就我所见,不下三十余家(请参看我与孔繁礼同志同纂的《陆游研究资料汇编》),或者说它有宗译“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说它与杜甫“一饭不忘”的忠君爱国相同,也有读后叹息泣下的,也有作诗同情寄慨的。足见这首诗情真语挚,感人之深!

但是以上诸人,大都是受了此诗的感染而引起共鸣,却未暇对它的内容作细致的分析。值得参考和向读者推荐的,要数当代朱自清先生的《爱国诗》一文。在这篇文章里,他把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爱国诗分为三个项目:一是忠于一朝,也就是忠于一姓;其次是歌咏那勇敢杀敌的将士;再其次是对异族的同仇。并指出第三项以民族为立场,范围更为广大。他认为陆游“虽做过官,他的爱国热诚却不仅为了赵家一姓。他曾在西北从军,加强了他的敌忾。为了民族,为了社稷,他永怀着恢复中原的壮志。”因此在历代爱国诗中,他特别推崇这首《示儿》诗,并对它做了具体的分析:

《示儿》诗是临终之作,不说到别的,只说“北定中原”,正是他的专一处。这种诗只是对儿子说话,不是什么遗疏遗表的,用不着装腔作势,他尽可以说些别的体己的话;可是他只说这个,他正以为这是最体己的话。诗里说“元知万事空”,万事都搁得下;“但悲不见九州同”,只这一件搁不下。他虽说“死去”,虽然“不见九州同”,可是相信“王师”终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嘱他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儿子“无忘”,正见自已的念念不“忘”。这是他的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见《朱自清选集》,1952年开明书店版)

朱自清本人也是一个深情的爱国者,新、旧诗都作得很好,所以他对陆游其人其诗的分析是深具慧心的。他从《示儿》诗中看到陆游“爱国热诚的理想化”,换言之,也就是陆游爱国思想的进步性和它所达到的高度。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略加说明和补充:第一,陆游热爱祖国是和他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紧密结合的,既包括对“忍死望恢复”的中原“遗民”的深切怀念,也包括对“岁辇金币输胡羌”的南宋老百姓的同情与哀悯。其次是他对祖国不可分割的北方大好河山的系念,如“三万里之黄河”和“五千仞之太华”,以及“两京宫阙”等等。再则是他对民族语言和整个民族文化的爱护,惟恐在异族的长期统治下遭到破坏与同化,以致“东都儿童作胡语”,甚至整个第二代都“羊裘左其衽”,改变了汉族的生活习惯,忘记了自己祖先的传统(有关例证,详见拙著《陆游传论》下编第四章)。这些才是他“但悲不见九州同”和热盼“北定中原日”的主要原因,也是他爱国思想的根本内容。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其中包括对家乡、对祖国和对自己的人民、对优秀传统的爱。陆游诗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正是这些。因此朱文声称:“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这个评价虽显得过于强调,有抹杀他人之嫌,但为了指出特色,我们应该承认这是十分中肯而且公允的。

《示儿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距陆游写出他的《示儿诗》虽已过去七、八百年,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仍然催人泪下,发人深省。“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首诗里“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哀音,对祖国统一,认同回归,仍然是一个有力的呼唤!

子夜吴歌(春歌)①

李白

秦地罗敷女②,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③,红妆白日鲜④。

蚕饥妾欲去⑤,五马莫留连⑥。

注释

①子夜吴歌:《子夜歌》属乐府的吴声曲辞。又名《子夜四时歌》,分为“春歌”、“夏歌”、“秋歌”、“冬歌”。《唐书·乐志》说:“《子夜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因起于吴地,故又名《子夜吴歌》。

②“秦地”句:秦地,指今陕西省关中地区。罗敷女,古诗《陌上桑》有“日出东南隅,归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的诗句。

③素:白色。

④“红妆”句:女子盛妆后非常艳丽。

⑤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

⑥“五马”句:贵人莫要在此留连。五马,《汉官仪》:“四马载车,此常礼也,惟太守出,则增一马。”故称五马。这里指达官贵人。

简析

�� 这首诗吟咏罗敷女的故事,赞扬她不为富贵动心,拒绝了达官贵人的挑逗引诱。这是“春歌”,所以用采桑起兴。唐代孟棨《本事诗》评道:“李白才逸气高。其论诗云:‘兴寄深微……况使束于声调俳优哉!”

笼统而言,它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乃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故写月亦有兴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对思妇是何等一种挑拨呵!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何等一种挑拨呵!“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语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著“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在,“玉关情”自浓。无怪王夫之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遂有末二句直表思妇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过分偏爱“含蓄”的读者责难道:“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田同之《西圃诗说》)其实未必然。“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不必故作吞吐语。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多么有意味的诗境呵!须知这俨然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亦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可以说,《秋歌》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冬歌》

《冬歌》则全是另一种写法。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事件被安排在一个有意味的时刻——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味。一个“赶”字,不曾明写,但从“明朝驿使发”的消息,读者从诗中处处看到这个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关于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等等具体过程,作者有所取舍,只写拈针把剪的感觉,突出一个“冷”字。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的剪刀。“冷”便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情节的生动性。天气的严寒,使“敢将十指夸针巧”的女子不那么得心应手了,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然而,“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陈玉兰《寄夫》),她从自己的冷必然会想到“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那边的更冷。所以又巴不得驿使早发、快发。这种矛盾心理亦从无字处表出。读者似乎又看见她一边呵着手一边赶裁、赶絮、赶缝。“一夜絮征袍”,言简而意足,看来大功告成,她应该大大松口气了。可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又情急起来,路是这样远,“寒到身边衣到无”呢?这回却是恐怕驿使行迟,盼望驿车加紧了。“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这迫不及待的一问,含多少深情呵。《秋歌》正面归结到怀思良人之意,而《冬歌》却纯从侧面落笔,通过形象刻画与心理描写结合,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成功表达了诗歌主题。结构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得突兀,结得意远,情节生动感人。

如果说《秋歌》是以间接方式塑造了长安女子的群像,《冬歌》则通过个体形象以表现出社会一般,二歌典型性均强。其语言的明转天然,形象的鲜明集中,音调的清越明亮,情感的委婉深厚,得力于民歌,彼此并无二致,真是“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篇不可以句摘,句不可以字求”(《诗薮。内编》卷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419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