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是什么样的人

梁衡是什么样的人,第1张

梁衡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等职,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粱衡卷》。

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伟人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亲爱的楼主:

夏感》是人教版初中教材修订后调入的新课文。梁衡的散文以描写精当见长,更以思想深刻而著称。这类文章的教学,容易产生两个弊端:要么是只注重景物情感等外部内容,在语言的形式特点上多下工夫;要么是抛开山川风物等具体内容,直奔主题去追求其“理性的光辉”。具体到《夏感》这篇文章,要避免上述不足,把“形象”与“理性”有机结合起来.最好的方式是通过文章的结构来人手解读

 自古以来,炎炎夏日在文学的土地上总是平凡的,作家梁衡却对夏情有独钟,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选入了这篇文章。在《夏感》中,文章最后,作者说“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作者赞美夏季,并特别指出赞美的是黄金般的夏季。这里,“黄金”一词是理解这篇文章的一把钥匙,理解了黄金一词,我们也就深度解读《夏感》这篇文章。

  在一般人眼里,黄金的色彩总是和收获的秋天联系起来的。而作者却用“黄金”一词来形容他眼中的夏季,这是不是不符合实际呢?

  其实,这就是文学,文学的眼光不是以客观景物特征的真实为唯一参照系,来表达作者自己生命独特感受的,有时为了强化感受的独特,它遵循的是作者心灵感受的真实。正如孙绍振教授所说,贴近自己心灵所感受到的真实。

  一、夏季如黄金般珍贵

  首先,在作者眼里,他认为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但他把这种金黄的色彩理解为一种中性的颜色,他既没有春之冷色调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也没有秋之色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在作者眼里,中性的颜色是过度的颜色,是一种延展性色彩。中性的**,它既联系了春的希望,又承接着秋的丰收,既让春的希望继续变为现实,又让秋收的理想变得越来越近。正如文中所说,夏季它是一个收获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这样的季节如金黄一般,这里,它已经不仅仅体现在高粱玉米,翻滚麦浪,这些可见的金黄的色彩之上,更体现在这个季节的重要性上,这个季节的重要如黄金般般珍贵。下文讲到,在这个季节的骨节眼上,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一个“挑”字让人仿佛看到了棉苗悄悄地把麦子生命的重担接下来,继续迫不及待地生长。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一个“举”字让人联想到了高粱生长的争先恐后,生长的誓言惟恐来不及宣布的情景如在眼前。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一个“匍匐”,让人觉得那瓜秧已经脱离了生长的静态,那种成长的状态仿佛活脱脱地在我们眼前展现。这是一个如黄金般珍贵的季节。它们声声不息,在急促地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冲刺。这样的夏季确实如黄金般珍贵。

  二、劳作如黄金般可贵

  夏天是急促的,夏天也是紧张的,他把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绷紧。田间的农民挥着镰,弯着腰,流着汗,心里只想着快割快割,快打快打,早起晚睡,还要一直忙到半夜。

  也许,在现实的生活中,这样的劳作更多的是一种体力劳动的消耗与辛苦,但在文字中我们丝毫没感受到。因为这里劳作的繁忙在作者眼里,已经脱离了体力劳动的苦和累,作者在繁忙的劳作中,更多透入的是人们对生活的希望与憧憬的感情。在夏季这样特有的繁忙劳作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人们勤劳的品质中如黄金般可贵。他们为了理想的生活而劳作,劳作出了塌实朴实,也劳作出了未来美好的生活。

  所以在文中我们看到:他们早起晚睡已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虽然劳作已经很辛苦了,但在作者眼里,正是由于他对夏的喜爱和对赞美之情,所以那么繁忙的劳作也显得诗情画意,充满情趣了,劳作的辛苦在在作者的眼里已经成了一种生命自身的需要。这种劳作确实如黄金般可贵。

  三、生命如黄金般宝贵

  夏季不仅是紧张急促,还是热烈的。金黄的大地,金黄的麦浪,而且翻滚,扑打着。热风浮动也如金黄的麦浪一样铺面而来。可以说,在作者眼里,用金**彩来书写夏的感受,已经不仅仅限于他本身色彩,他已经把金黄的色彩所带有的珍贵、可贵、宝贵的品质融入到了夏天的景物之中,那芊芊细草在夏天已经成为浓浓厚发,那淡淡绿烟已经在夏天黛色长墙,那蝉儿声声长鸣在夏天已经代替了轻飞慢舞的蜂碟,麦浪翻滚扑打着远处的山,扑打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战舰。那种铺面而来的生命气息和已经酝酿成了一种磅礴之势。夏季展现着其他季节所没有那种不可遏止的生命力量和磅礴之势,这也如黄金般的宝贵。

  夏天麦浪有节奏的扑打扑打与人们快割快割与快打快打,这里,自然的节奏和人的劳作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种同步。所以作者说,这里的夏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正是因为繁忙的人们那种生命节奏与自然生命的偕同进行,才让我们觉得他们忙而不苦,苦而有奔头,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一种人的生命对自然生命深深的认同与和谐相处。这样和谐生命,怎么会不如黄金般的宝贵呢?

  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不仅赞美黄金般的夏季,赞美夏季黄金般的色彩,更赞美夏季黄金般的时间,赞美在夏季里,勤劳的人们那黄金般美好的品质,更赞美夏季不可遏止的生命力量和生命气息。

  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还看到,在紧张的勤劳中,人们在创造丰收的生活,在繁忙中憧憬幸福的生活。透过作者对夏热烈的描写,我们看到生命气息的蓬蓬勃勃,而且在夏急促的节奏中,我们感受到生命状态的争先恐后。

  可以说,通过对自然之夏的赞美,我们看到作者其实是对生命之夏的赞美,是对夏天自然界中特有的生命爆发力的赞美,是对夏天处在生命成长过程中,自然展示的声声不息的生命状态的赞美,更是对人与自然生命之间共同和谐律动的无限歌颂。

祝您步步高升

期望点击为采纳,谢谢

  ——两篇都是描绘夏天景致、景色的作品,然而两个作品所表达的感情却是截然不同。一个表达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子通过在炎炎夏日里所做、所见所表现出来的慵懒、闲适;一个则表现了作者深刻的人生体悟和丰厚的人生智慧,夏日景色在作者的慧眼中无不充盈着积极奋发的精神。

  闲居初夏午睡起绝句第一首诗写芭蕉分绿,柳花戏舞,诗人情怀也同有景物一样清新闲适,童趣横生。儿童捉柳花,柳花似也有了无限童心,在风中与孩童们捉迷藏。不时有笑声漾起,诗人该是从睡梦中被它叫醒的吧?如此光景,长睡不起也未免可惜了。第二首诗写作者闲适、慵倦情绪。他想看书,可是刚刚翻开又兴致索然,百无聊赖中掬起泉水去浇芭蕉。那淅沥水声惊动了正在玩耍的儿童,他们还以为骤然下起雨来。这儿以诗人的闲散无聊与儿童的天真烂漫相比较,一个“戏”字,一个“误”字起到相互映衬的作用,而情景宛然,含有无穷乐趣。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瞬间的形象和自己偶然触发的兴会,在这两句中也得到生动的显示。 

  初夏时节,闲居无事,此时奔竞之心尽消,与自然贴近,与儿童贴近,情绪得到交流,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这两首诗反映的就是这样一种微妙的情境,第一首写午睡初起,没精打采,当看到追捉柳絮的儿童时,童心复萌,便不期然地沉浸其中了。第二首写他从书斋来到庭院里,百无聊赖,便捧起谁来洒在芭蕉叶上,使儿童误以为下雨。全诗充满生活情趣。

  见惯了中国文人歌春颂秋或是伤春悲秋,似乎自然的虫雨鸟兽,花草烟云只有在春秋两季才会更见风月。然而梁衡的《夏感》却带给我们别样的情怀:认识自然,还有更别样的角度,而且这个角度也带给我们更深刻的人生体悟。初读梁衡《夏感》,你会叹服于作者见微知著的观察力。通常我们会惊喜于春绿初透,驰怀于秋云淡泊。在承上启下的夏天,常人感受到的只是酷热的天气和焦灼的心情。而作者却在厚草、林叶中勾勒出夏的茂盛繁密,继而从蝉声、风影、麦香中感受夏天昂扬积极的一面。接着,别开生面的从色调上论述了夏的金黄,突出了夏“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的伟力,表现了作者深刻的人生体悟和丰厚的人生智慧。然后,作者的笔意,凌空俯泻,棉苗、高粱玉米,瓜秧,这些常人很少去写的田间事物,在作者的慧眼中无不充盈着积极奋发的精神。“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在古人笔下,夏天是繁忙而燥热的,但在作者心里,夏天却承接着春的希望,孕育着秋的收获。别人关注希望或收获,作者却关注于希望成为收获的艰苦航程,于是目见,耳闻,神游,笔意纵横成一篇奇妙美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425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